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01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21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5页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地名文档格式.docx

十和田湖日本本州岛北部的破火口湖。

在青森与秋田两县交界处。

典型二重式破火口湖,十和田火山喷发陷落而成。

面积59.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00米。

湖底深约70—100米,最深处326.8米。

夏季表面水温22.3℃,冬季0℃,深层终年为5℃。

产红鳟。

排水口处建有水力发电站。

定为国立公园,游览胜地。

十度海峡(TenDegreeChannel)介于印度小安达曼岛与卡尔尼科巴岛之间,北纬10°

线穿过,故名。

南北宽约125公里,最深730米。

东有安达曼海,西为孟加拉湾,邻近马六甲海峡。

交通地位重要,由太平洋出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的通道之一。

十月革命岛(ΟктябрьскойРеволюЦииостров)北冰洋沿岸俄罗斯北地群岛中最大岛。

北隔红军海峡(прол.КраснойАрмии)同共青团员及少先队员岛相对。

东南以绍卡利斯基海峡(прол.Шокальского)与布尔什维克岛相邻。

面积14,170平方公里。

乡山地,海拔多在500~800米,最高点海拔965米。

气候严寒。

约一半面积覆盖冰盖,余属极地荒漠。

无定居居民。

丁加奴(Terengganu)马来西亚一州。

位于半岛马来西亚东北部。

面积12,955平方公里。

人口50.3万(1980)。

首府瓜拉丁加奴。

西部为广阔

的丁加奴高地,东部是狭长的南海沿岸平原。

河流由西往东分头入海,富水力。

丁加奴诸河中下游有稻田、橡胶园和椰林,新开辟油棕园。

山区森林茂密。

沿海渔业兴旺。

瓜拉丁加奴与甘马挽为渔船修造中心。

州内特产草席、金银器、鱼饼和海龟蛋。

铁矿已趋枯竭,另有锰与钨等。

南海离岸250公里海域,1974年开始出产石油和天然气,陆上甘马挽县沿海一带建设为半岛马来西亚重要石油基地。

交通不便,陆上仅一条沿海公路,连系各地;

沿海各港水浅,海轮不能靠岸,须赖驳船接运。

丁明歌(Temengor)亦译“特孟莪”。

马来西亚霹雳河支流。

源于吉保山脉北段西坡,流贯上霹雳(PerakHulu)县东南部。

中游左岸有甘榜丁明歌,1979年在此建成东南亚最大高水坝,可灌溉4.2万公顷稻田,并消除下游地区泛滥。

甘榜丁明歌已被淹没,居民迁至下游10公里的阿逸甘达丁明歌(原名阿逸甘达)移殖区。

建有发电厂。

丁宜岛(PulauTinggi)马来西亚柔佛州东海岸岛屿。

熄火山锥构成,峰峦挺秀,最高点664米。

面积不足8平方公里。

所产燕窝负盛名。

旅游胜地。

丁加奴河(SungeiTerengganu)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主要河流。

源于东海岸山脉东北,曲折东流,注入南海。

河中多急湍浅滩,著名的吉列梦(Kelemang)瀑布离河口仅70公里。

瓜拉勿南(KualaBrang)以上航行不易。

东北季风雨期间,洪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沿岸多稻田与橡胶园。

河口岸外有马来半岛东岸最大渔场。

河口右岸为州的首府瓜拉丁加奴。

丁苏吉亚(Tinsukia)一译“廷苏基亚”。

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城市,在迪布鲁格尔东面的铁路和公路线上。

人口5.5万。

是一商业城市。

工业有胶合板、机械制造、农具和小型钢铁厂。

丁迪古尔(Dindigul)印度南部城市。

属泰米尔纳德邦。

交通枢纽,有铁路和公路北至马德拉斯和班加罗尔,南下马杜赖。

人口16.4万(1981)。

附近产粟、稻、油料作物、烟草、棉花。

有纺织、机械工业,卷烟业重要。

地区性贸易中心。

丁博克罗(Dimbokro)科特迪瓦中南部城镇,丁博克罗省首府。

东南距阿比让169公里,有铁路相通。

人口3万(1975)。

咖啡、可可转运站,木材、棉花、可拉果、棕仁、香蕉集散地。

有木材加工、纺织等工业。

乃堆拉山口(NatuLaPass)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山口。

位于锡金东南和中国西藏交界处。

西距甘托克约24公里,海拔4,730米。

越过山口可达中国西藏的亚东。

几内亚(Guiné

e)国名。

在非洲西部。

西濒大西洋,

陆疆与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马里、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相邻。

面积约24.59万平方公里。

人口654万(1989),主要是富尔贝人、马林凯人、苏苏人。

85%的居民信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是法语。

首都科纳克里。

大部为高原和山地,海拔一般300—1,000米。

富塔贾隆高原及其东南的几内亚高原,地势高峻,多陡坡峡谷,是尼日尔河等西非主要河流发源地。

东南端有全国最高峰宁巴山,海拔1,752米。

东北部属尼日尔河上游平原。

西部有狭窄的沿海平原。

铝土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亦丰富,还有金刚石和金矿。

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

年雨量内陆1,000—1,500毫米,沿海可达4,000毫米。

河网密布,富水力。

中世纪曾为加纳王国和马里王国一部分。

十五世纪中叶起,葡、荷、英、法等殖民者相继侵入。

十九世纪下半叶沦为法国殖民地。

1893年称法属几内亚,1895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10月2日宣告独立,称几内亚共和国。

1978年11月改名为几内亚人民革命共和国。

1984年5月复称几内亚共和国。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粮食作物主产稻米、玉米、粟、薯类。

果园业较发达,多香蕉、柑橘园。

经济作物有咖啡、花生、油棕等。

采矿业重要。

铝土产量居非洲首位,还开采铁、金刚石和金。

有大型氧化铝厂和机修、木材加工、纺织、炼油、食品、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等工业。

出口以氧化铝和矿产品为大宗,次有香蕉、咖啡、水果罐头等。

进口粮食、纺织品、机器、车辆、燃料等。

几内亚湾(GulfofGuinea)西非海岸外的大西洋海湾。

西起利比里亚的帕尔马斯角(Palmas),东止加蓬的洛佩斯角。

沿岸国家有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以及湾头的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有沃尔特河、尼日尔河、萨纳加河和奥果韦河等流入。

尼日尔河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有邦尼湾(Bonny)和贝宁湾(Benin)。

邦尼湾及其以南多火山岛,如比奥科岛、圣多美岛、普林西比岛等。

大陆架平均宽不到20海里,其西部急剧下降到深4,000米的几内亚海盆,最深处达6,363米。

地处赤道带,有几内亚暖流自西向东流入,气候湿热,水温25—26℃。

盐度34—35‰,近岸有尼日尔等大河注入,减为30‰。

沿岸多浅滩、潟湖和茂密的红树林。

大陆架上富藏石油。

有鲱鱼、沙丁鱼、鲶鱼、龙虾等水产。

主要港口有阿比让、阿克拉、洛美、科托努、拉各斯、杜阿拉和利伯维尔等。

几内亚比绍(Guiné

-Bissau)国名。

在非洲西部,西濒大西洋,北接塞内加尔,东、南邻几内亚。

面积3.61万平方公里,包括大陆及沿海约60个小岛。

人口90万(1988),主要是巴兰泰人、富尔贝人和曼丁哥人等。

大多信拜物教,余信伊斯兰教。

通用葡萄牙语。

首都比绍。

全境大部为冲积平原,多沼泽,河流港汊分歧,海岸曲折。

东南隅的丘陵、低山属富塔贾隆高原的延伸部分,海拔300米。

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炎热湿润,年雨量北部1,200—2,000毫米,南部超过2,000毫米。

多森林。

有石油和铝土等矿藏。

十五世纪中叶起葡萄牙等殖民者相继侵入沿海地区,贩运奴隶。

曾长期归葡属佛得角群岛管辖。

1879年葡萄牙建立殖民政府,称葡属几内亚。

1951年改为葡萄牙的海外省。

1963年起当地人民展开武装斗争,1973年9月24日宣告独立,名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居民多以农牧业为生。

水稻、玉米和木薯是主要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以花生、油棕为主,可可、椰子、橡胶、甘蔗次之。

工业多属榨油、锯木等小型农林产品加工。

出口以花生及其制品为大宗,还有棕油、棕仁等。

进口纺织品、燃料、粮食等。

几内亚高原(GuineaHighlands)西非高原山地。

大部在几内亚东南部,并向东西分别延伸至科特迪瓦和塞拉利昂。

海拔一般1,000—1,500米,最高峰是塞拉利昂的洛马山(Loma),高1,947米。

山高谷深,水系密布。

气候潮湿,热带森林广布。

宁巴山和锡芒杜山蕴藏富赤铁矿,品位66%以上,总储量约90亿吨。

还有金刚石开采。

九龙江湄公河进入三角洲,先在柬埔寨境内分为前江与后江两支,后在越南境内再分成六支,由于河中沙洲分隔,计有九个河口入海,故名。

越南境内的湄公河三角洲部分又称九龙江三角洲。

九州岛日本第三大岛。

在日本西南部,北隔关门海峡与本州相邻,东北隔丰豫海峡与丰后水道和四国相望,西北隔朝鲜海峡同朝鲜半岛相对,东、西两侧分别为太平洋和东海。

面积3.66万平方公里。

人口1,242.9万(1985)。

地形复杂,以大分县臼杵市和熊本县八代市连线的中央构造带划分,北部为筑紫山区,低矮平缓(多在500米左右),盆地、平原较多,以筑紫平原最为有名。

南部地形高峻,九州山脉纵贯,多1,500米以上的高山。

多火山,著名的有久住山(1,788米)、阿苏山(1,592米)。

全岛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

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3—16℃,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

南部为亚热带。

初夏有梅雨,秋多台风。

森林面积约占全岛面积的五分之三。

北部沿海为日本五大工业区之一。

有钢铁、造船和化学工业。

近年电子工业发展较快,有“硅岛”之称。

南部以农业为主,畜牧业、蔬菜、水果和渔业亦发达。

主要城市有北九州、福冈、长崎、大分等。

九州山地日本九州中部东北—西南走向的脊梁山地。

臼杵至八代一线以南的山地总称。

其中,北称“九州山”,南称“萨隅山”。

东侧从臼杵湾到日向,临速吸濑户和丰后水道,形成峡湾海岸,多自然良港,西侧则止于断层崖。

多新旧火山。

最高峰祖母山(1,757米)。

森林茂密,海岸平原为常绿阔叶林,山地为落叶阔叶林。

有少量锡矿。

九州地方日本八大地方之一。

包括九州岛和周围1,400个岛屿,福冈、长崎、佐贺、大分、熊本、宫崎、鹿儿岛、冲绳八县(前四县合为北九州,后四县合为南九州)。

面积4.4万平方公里。

人口1,441.3万(1985),占全国人口的12%。

开发历史最早。

公元701年曾设西海道,分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7国。

后增加萨摩、大隅两国,故有“九州”之称。

气候高温多雨,南部和冲绳属亚热带气候。

北九州为日本最早的工业地带,全国煤炭、钢铁基地。

近年来电子工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工业发展迅速,建成日本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有“硅岛”之称。

农业较发达,产值占全国的17.8%。

筑紫平原为著名产粮区。

南部以农业为主,养畜和蔬菜著名,全国冬季蔬菜供应地。

渔业发达。

重要工业中心有北九州市、福冈、长崎、大分等。

九十九里滨日本本州关东地方千叶县房总半岛沿太平洋岸的沙滨。

北起刑部岬,南至太东崎,长约60公里。

十二世纪(镰仓时代)已开发。

现有海滨浴场。

农业较发达,为著名的水稻、蔬菜产地。

平原低湿地有世界罕见

的食虫植物。

沿岸一带为九十九里县立公园。

九龙江三角洲越南最大三角洲。

面积3.6万平方公里,占湄公河三角洲82%。

由湄公河冲积而成,每年向海伸展60—80米。

平均海拔2米。

地势平坦低洼,有同塔梅沼泽和金瓯角洼地。

多洪涝灾害。

土质肥沃,为越南南部农业生产中心,稻田占耕地88%,余种植甘蔗、烟草、棉花、胡椒等。

重要热带水果产区。

主要城市和港口有胡志明市、堤岸、美荻、龙川、薄寮等。

水路纵横。

三角洲浅海区为储油区。

八户日本本州岛东北部港市。

位青森县东南端,临太平洋。

人口24.1万(1985)。

面积214.7平方公里。

1929年设市。

市街在马渊川和新井田川下游冲积地。

东部海域为重要渔场,主要渔业基地,渔获量居全国前列。

工业以水产加工为主,还有中小钢铁厂和造纸厂。

芜岛和种差海岸县立公园为游览胜地。

八代日本九州中西部城市。

在球磨川三角洲,八代海沿岸。

属熊本县。

人口11万(1985)。

面积146.7平方公里。

古城下町,1602年筑城,1940年设市。

近年工业发展迅速,为熊本县首位工业城市。

工业以电子、水泥、造纸、化学纤维和酿酒为主。

港口可停万吨级轮船。

海陆交通要冲。

有八代宫、神社等古迹,日奈久温泉(碳酸泉,36—38℃)、“不知火”等名胜地。

八尾日本本州中西部城市。

属大阪府,大阪市东卫星城。

人口26.9万(1986)。

市区东为山地,金刚生驹国定公园之一部,西为平原。

1948年设市。

以电机、机械、金属加工、纸浆工业为主,还有化学、纺织等。

牙刷生产约占全国50%。

八莫(Bhamo)旧称“新街”。

缅甸北部城镇,属克钦邦。

在大盈江与伊洛瓦底江汇流处。

是中、缅两国边境贸易中心之一。

输出宝石、棉花等。

有制糖及柴油机制造厂。

伊洛瓦底江自此以下全年通航,自此以上,涨水期通航。

公路交通中心,北与密支那,南与腊戍有公路相通。

与首都和曼德勒有航空运输联系。

八幡日本九州北部北九州市旧区。

位洞海湾南岸,邻近筑丰煤田。

人口34.6万(1985)。

面积121.4平方公里。

1917年设市,1963年与门司、户畑、小仓、若松4市合并为北九州市。

原为一渔村,1901年八幡制铁所建成,成为日本重要工业城市。

区内少平地,多丘陵,工厂沿海岸延伸,住宅多建于山麓。

全区约有600个工厂,以钢铁工业著称。

还有化工、建筑材料、电机等工业。

八千代日本本州关东地方中部城市。

在千叶县北部下总台地上。

人口

14.1万(1985)。

面积51.2平方公里。

1967年设市。

台地旱田发达,多生产畜用饲料,附近多牧场。

东京都鲜乳供应基地和卫星住宅城。

北部有食品、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中小企业。

八王子日本本州关东地方西部城市。

在东京都西部八王子盆地中央。

人口41.2万(1985)。

面积187.8平方公里。

1590年筑城。

丝绸业著名,关东五大丝织业基地之一,也是生丝集散中心。

1917年设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工业区和住宅区。

主要工业部门为电机、运输机械、食品和丝织品,生产的西服领带占全国80%以上。

八打灵即“必打灵查亚”。

八打雁(Batangas)菲律宾吕宋岛西南部港市。

八打雁省首府。

位于八打雁湾东北部,北距马尼拉约90公里。

人口15.5万(1983)。

与马尼拉有铁路和公路连接,沿岸航运的停泊港。

稻米、糖、玉米、椰子和鱼的集散

地。

有炼油和制材厂。

八郎潟又名“琴湖”。

日本本州西北部的湖泊。

在秋田县海岸地带中部。

东西12.7公里,南北24公里,周围81公里,面积219.2平方公里。

水面标高为零米,最大深度4.5米。

1957年开始排水,中部排干地面积达174.3平方公里,占全湖的79.5%,只剩四周的调整水路。

排干地已建成大潟村。

为日本规划建设的农业聚落。

八度海峡(EightDegreeChannel)阿拉伯海中的海峡,东北距印度大陆460公里。

在印度米尼科伊岛和马尔代夫群岛之间。

因其位置恰在北纬8度,故名。

深702米。

是印度洋到太平洋的交通要道。

八重山列岛日本最西南端先岛诸岛南部的各岛屿。

属冲绳县。

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人口约4.4万。

由石垣岛、西表岛两大岛以及竹富岛、黑岛、新城岛、小滨岛、波照间岛、与那国岛等十多个岛屿组成。

大多数为无人岛。

人口半数集中于石垣岛。

主要岛屿海岸珊瑚礁发达。

温暖湿润,多台风。

亚热带林木繁盛。

居民多从事农业和渔业。

石垣与冲绳岛等地有班机和航船联络。

石垣港为政治、经济、交通中心。

与野日本本州关东地方中部城市。

在埼玉县东南部,浦和大宫台地上。

人口7.1万(1985)。

面积8.3平方公里。

1958年设市。

原为镰仓街道农产品中心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与浦和、大宫市街几连成一片。

以机械(主要是运输机械)、金属加工、食品等工业为主。

新建有住宅区,居民多在东京都工作。

干尼亚(Khania,Canea)旧译“哈尼亚”。

希腊克里特岛西北岸港口。

在干尼亚海湾的东端。

人口4.7万(1981)。

1252年威尼斯人在此建城,后被土耳其等占领,1912年并入希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港口设备现代化,出口水果、橄榄油、酒及手工艺品等。

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珠穆朗玛峰以东120公里的尼泊尔—锡金边境上。

海拔8,585米,世界第三高峰。

多冰川,其中有著名的热姆冰川、干城冰川和雅隆冰川。

1955年被首次登上顶峰。

于伊(Huy,Hoei)一译“惠伊”。

比利时东部城市。

在马斯河畔。

人口1.8万(1980)。

有制糖、造纸和铸造工厂。

有著名的古代建筑,如十一世纪的僧侣会址、十五世纪大广场上的喷泉、十九世纪初的城堡以及不同时代的教堂、修道院等。

于克勒(Uccle)在比利时中部。

是布鲁塞尔的南郊。

人口7.6万(1982)。

原为独立城市。

以住宅区为主,有食品加工和纺织等轻工业。

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北纬50°

47′56″,东经4°

21′45″)所在地。

并有景色美丽的公园。

于默河瑞典北部拉普地区的河流。

源出于莫庄东南,近挪威边境,向东南流,在霍尔姆松注入波的尼亚湾。

上游水流湍急,多瀑布,建有水电站。

支流有温德尔河等。

是重要的木材流放河道。

产鲑鱼。

于默奥瑞典东北的港市。

位于于默河畔,近波的尼亚湾。

人口8.4万(1984)。

1720年在战争中为帝俄军队焚毁,1888年重建。

有机器制造、纸浆和家具工业。

输出木材和沥青。

于斯达尔(Ljusdal)瑞典东部城镇。

滨于斯南河(Ljusnan)。

人口1万。

铁路枢纽。

农牧产品(谷物、亚麻、马铃薯、浆果、牲畜)市场。

旅游中心。

有古建筑遗迹。

于斯南河瑞典中北部重要河流。

源出挪威边境的洛罗斯山西侧884米高地。

东南流入瑞典,经斯德尔、波尔纳斯,最后在于斯讷(Ljusne)注入波的尼亚湾。

全长430公里,流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有支流伏克斯纳河。

是木材流放的河道。

水力丰富,建有四处水电站。

于韦斯屈莱芬兰中南部城市。

在派延奈湖北部不远的小湖旁。

6.4万(1981)。

造纸和纸浆工业中心,并建有火柴、人造奶油、机器制造厂及军火厂。

有飞机场。

是历史悠久的文教中心。

有全国第一所师范学院(1863年建,1966年后改称芬兰师范大学)、第一所芬语学校(1858年建)和第一所芬兰女校(1864年建)。

邻近有黑色花岗岩采石场。

于斯屈达尔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市区的一部分。

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有博斯普鲁斯公路大桥与海峡以西的市区相连。

人口26.1万

(1980)。

有工业区和商业区。

历史上的巴格达铁路由此开始向东修筑。

万象(Vientiane)①老挝省级行政区。

位于中寮西部,连同万象市

面积共2.06万平方公里。

人口64.1万(1985)。

省府万象市。

东北部毗邻川圹高原,西、南两边为湄公河环绕,境内南岸河流贯,土地肥沃,农业较发达,盛产粮食,饲养牲畜。

蕴藏铜、铁、金、岩盐等矿,南娥河水利(电力、灌溉)开发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②老挝首都,中央直辖市,万象省首府。

位于中寮万象平原南端,滨湄公河左岸,隔河与泰国相望。

面积13平方公里。

人口42.9万(1989)。

历史古城,始建于公元前四世纪,古名“赛丰”。

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