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03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文档格式.docx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

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二.地方时

图 

时区的划分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

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1.地转偏向力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2.偏移规律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一. 

昼夜交替

1.晨昏线(圈)

2.太阳高度

二.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

2.偏移规律

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

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

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

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

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演示: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讲解:

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强调:

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

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

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

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

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

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 

板图:

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

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

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

按经度每隔15°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世界时区划分图

  4. 

练习:

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 

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

经度间隔15°

的区域

区时:

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 

读图: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 

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

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

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

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

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五带如何划分。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2.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4.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

德育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的成因,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让学生来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

2.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以及五带的划分等问题。

4.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或自制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上节课老师布置下这样一个思考题:

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只能直射到南、北纬23°

26′的纬线,而不会再向南、北扩大或者范围缩小呢?

大家考虑好了吗?

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

太阳直射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

目前黄赤交角是23°

26′,所以太阳直射点的最南最北界限也是23°

26′,也就是南、北回归线。

假如黄赤交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球时刻不停地处在运动状态,我们研究地球运动有什么地理意义呢?

它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这就是我们后两节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1.5、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二)

一、昼夜交替(板书)

1.昼夜的形成(板书)

(启发、引导)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

现在我们假设地球不运动(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同学们思考一下:

会不会形成昼夜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归纳)即使地球不运动,也会形成昼夜。

(用地球仪做解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

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中间的大圆圈),叫做晨昏线或晨昏圈。

(承转)处于黑夜状态的夜半球是看不到太阳的,而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2.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引导、讲解)什么是太阳高度呢?

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教师可用手势做解释)。

处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看到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

在昼半球(白天)大于0°

太阳高度的变化 

在晨昏线(地平线)上等于0°

在夜半球(黑夜)小于0°

(承转)刚才我们是在假设地球不运动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的。

实际上,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用地球仪演示)。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昼夜就在不断地交替。

3.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板书)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刚学过“恒星日”,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运动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日期呢?

请大家思考、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释)由于参照物不同,便产生了两种时间长短不同的日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

,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

它是以天空中除太阳以外的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天空中的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地球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教师可用地球仪演示说明),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但是,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的成员,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以及昼夜的不断变化(交替),均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过360°

多一点,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教师可借助三球仪解释、说明)。

同学们听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解释)在钟表出现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完全是靠太阳(夜晚靠星星、月亮)来安排一天的起居作息、生产劳动,因而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通过前面第2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颗同步卫星,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约为一个月,而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天,这样就使整个地表面的昼夜温差减小,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地球的一大优越性。

(承转)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

●二、地方时(板书)

1.地方时的产生(板书)

(教师演示地球仪,按照以下思路、线索边板书边讲解)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补充)因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即各地有各地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导可得出:

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

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

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

15°

1小时

15′ 

1分钟

15〃 

1秒钟

地球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

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

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教师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举例说明,示例见备课资料中)

(承转)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时区和区时(板书)

(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初中地球部分,可详可略地复习或讲解这部分内容)

时区的划分可使用下列图式(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讲解:

(解释)中央经线、区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1)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

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2)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

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注意“±

号的选用”:

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教师可根据情况举例说明)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板书)

世界很大,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一些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某个区的区时为标准时间,也有采用半区时,本国东部时区的时间。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

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

(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解答)这是由于我国的领土东西跨经度较广,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目前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

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分位于东六区,那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所以在当地就出现了上午10点才上学的现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晨昏线的判断,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和区时的计算。

〔课后作业〕

1.当本初子午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均为0°

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经度180°

的北回归线上B.经度90°

的南回归线上

C.经度180°

的南回归线上D.经度90°

的赤道上

答案:

D

2.同一经度的各地( 

A.区时相同B.每天日出日落的时刻相同

C.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相同D.气温相同

A

3.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时,位于东经48°

的某地的区时是( 

A.10月1日17点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D.10月2日4点

C

4.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在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D.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不一致

●板书设计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

2.太阳高度的变化

3.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2.时区和区时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教材分析

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其目的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

这些自然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综合效应。

当然,在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中,有些是以地球自转为主,也有些是以地球的公转为主,教材在编排上也就做了简单的分类。

本课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即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

这三种效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样选材体现了高中地理教材选编的实用性原则。

昼夜交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本部分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昼夜、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

这四个层次具有一定的的梯度。

地方时一段,是初中知识的重复,但此处侧重于原理的讲述,举例说明了世界各国采用的计时方法。

地转偏向力是教学的难点。

关于这一点,教材做了浅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处理既降低了难度,也给优秀学生留下了发展的余地。

同时,教材联系实际,用事实说明了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上、生理上逐渐向成熟阶段发育的过渡时期,我校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又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比较差,可学校的竞争性强、活动时间不足,学生的学习压力、人际问题等问题给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地理课除了向学生传授必须的知识、应付高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的辅导。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应该具有以下知识:

①能正确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并能认识到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②应该具备初中地理部分的地理经度、时区划分、区时换算等基本知识;

③具备一定的数字运算能力,并能将数字运算能力迁移到地理原理中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应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①在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学生通过观察能有所体会,并能自己演示;

②学生自己动手画经度划分示意图,既为学习地方时打下基础,又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③同学生一起分析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且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把图、文结合起来去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课型

新授课

1、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3、理清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

4、掌握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5、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正确判断晨线和昏线;

2、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的成因,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水平运动的物体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方法

1、在突破“昼夜交替”这一难点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昼夜”与“昼夜交替”两个概念的异同,然后结合教具演示和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其产生的原因,以及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的相互关系。

联系实际说明太阳高度与昼夜状况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地理意义。

2、可以采用“练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方法突破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因为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在本部分教学中,应着重讲解有关地方时和区时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回忆经度划分的基础知识和时间换算的基本方法,然后选取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有关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教学中应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其对河流和大气运动的影响,使学生明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而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原理方面的疑问,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的讲解和辅导,不能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红墨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①黄赤交角的概念和大小?

②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只能直射到南北纬23°

26′的纬线,而不会再向南、北扩大或者缩小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太阳直射的范围和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

26′,也就是南北回归线。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地球时刻不停地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刻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下两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板书)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板书)一、昼夜交替

(板书)1、昼夜的形成

(启发、引导、演示)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

假如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会不会形成昼和夜?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即使地球不运动,也会形成昼夜。

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演示)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是黑夜,即夜半球。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或晨昏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