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05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6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解剖Word格式.docx

19骨单位,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

20骨陷窝,骨组织骨组织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如钙盐)组成。

骨细胞的胞体埋在坚硬的细胞间质的腔隙叫骨陷窝

21骺软骨板,本身是一层软骨。

是软骨的一种,不同于一般的终身不骨化的软骨(比如耳朵,鼻子上的软骨),而是随着生长逐渐骨化的软骨。

22骺线,幼年时,干与骺之间有透明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叫骺线。

23软骨囊,在软骨陷窝周围硫酸软骨素丰富HE染色呈强嗜碱性的区域

24同源细胞群:

有着相同来源的一群细胞.(之后可能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最初是由同一个细胞分裂而来的.

25闰盘:

心肌纤维呈短柱状,多数有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

相邻两心肌纤维的连接处称闰盘

26三联体,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膜与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27肌小节(肌节)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28二联体,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体(bivalent)或四联体(tetrad),在特殊情况,存在不能配对的染色体则称单价体(univalent)或二联体(dyad)

29密斑:

位于肌膜下方呈扁平斑块状,是细肌丝的附着点

30密体:

散布于肌浆中,粒状,是细肌丝和中间纤维的共同附着

31浆液腺:

一个腺体若只由浆液性腺泡组成,则称浆液腺,如腮腺和胰腺。

32黏液腺,指分泌粘液的外分泌腺而言。

由1个乃至多个粘液细胞构成,是与浆液腺相对而言的。

33混合腺:

既分泌水质又分泌粘性

34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

35突触:

是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36神经:

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

37肌梭:

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38运动终:

分布于骨骼肌内,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39板朗飞结:

有髓的神经纤维靠板朗飞氏结来传导冲动

40神经元:

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41尼氏体:

是神经元的结构中的一个生物结构,粗面内质网常呈现规则的平行排列,游离核糖体分布于其间,它们在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称尼氏体

42神经原纤维:

是分布于神经元胞体、树突、轴突中的丝状结构,银染色时呈棕黑色。

电镜下有微管和神经丝组成,具有支持和运输作用。

43轴丘:

轴突起始处呈圆锥形的区域就称为轴丘。

是轴突起源的地方。

①简述被覆上皮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特点。

被覆上皮 

:

分布于体表,管.囊腔的内表面,主要起保护作用。

 

依据细胞的形状和排列层次分为单层、复层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上皮。

层上皮包括扁平、立方、柱状;

复层上皮包括扁平、柱状等;

介于两者之间的上皮包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变异上皮(移行上皮)。

单层上皮 

包括扁平,立方,柱状, 

假复层,变移上皮。

分布于管、囊、腔的内表

面。

复层上皮:

包括扁平,柱状上皮。

分布于体表等处。

②简述结缔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特点

构成: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

特点:

细胞种类多,数量少,形态多样,无极性地分散于细胞间质中。

细胞间质量大,成分多,分为基质和纤维两种成分。

分布:

细胞与细胞、组织与组织、器官与器官之间。

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和血液。

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等功能 

③简述骨组织,血液的构成。

骨松质(spongy 

bone):

板状和针状骨板形成的骨小梁与其间的骨细胞组合而成。

血浆(plasma) 

 

蛋白质及内容物 

血细胞(blood 

cell)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④简述三种肌细胞的光镜下一般结构特征

骨骼肌:

肌纤维一般在光镜下为长条形,并呈现出规则的明暗交替横纹,肌膜下方可见多个细胞核.横纹由明带(又称I带)和暗带(又称A带)组成.在明带的中央可见一条暗线,称为Z线.暗带中央呈现一较明的窄带,称为H带,在H带中央又有一条深色的线---M线

心肌:

一般结构:

细胞短圆柱分支状;

一个细胞一个核,位于中央,卵圆形;

胞质内有横纹。

细胞间以闰盘连接 

平滑肌:

细胞梭形;

一个细胞一个核;

核卵圆形,位于中央,胞质

内无横纹。

⑤简述神经元的形态和分类。

答:

神经元是由胞体(cell 

body 

or 

soma 

perikaryon)及其发出的两种突起----树突和轴突构成 

(1)按突起的数量:

多极、双极、假单极 

(2)按功能:

感觉、运动、联络(中间) 

(3)按活动的性质:

兴奋性、抑制性 

(4)按活动时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

已酰胆碱能、去甲肾上腺素能、5-羟色胺能、谷胺酸能、甘胺酸能、多巴胺能等神经原

⑥.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及其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 

A.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其突起在神经原周围构成支架、通过分泌和吞饮作用稳定神经原周围的环境,并参与血脑屏障的构成。

B.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其突起包饶神经原的突起参与形成神经纤维。

C.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吞噬细胞。

D.室管膜细胞:

参与脑脊液脑屏障的构成。

(2)周围神经系统:

A. 

雪旺细胞(Schwann 

cell):

形成髓鞘,有2种。

对神经受损 

后再生有重要作用。

B. 

卫星细胞(Satellite 

围绕神经节内的神经元胞体

D. 

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轴突凹陷入圆柱状雪旺细胞的凹痕内

第二章运动系统

关节:

在解剖学里指的是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之间能活动的连接。

在解剖学上有不动关节、动关节(连接处有液体)两种。

胸廓:

由肋骨、胸骨、脊柱和肋间肌构成的骨性笼状支架。

内容心、肺、气管、支气管、纵隔等重要内脏器官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arachnoidgranulations)。

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脊柱:

人和脊椎动物位于背侧的支撑性中轴骨骼。

骨盆:

脑颅:

脊椎动物的颅骨容纳脑、嗅觉器官、视觉器官以及听平衡感觉器官的部分。

面颅:

面颅共9种15块骨,最大的是上颌骨和下颌骨,其余均较小,围绕大的骨块分布。

肌腹:

由肌细胞构成,伸缩性大,并且有血管和神经,起营养和调节作用。

肌腱:

肌腱是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组织,便于肌肉附着和固定。

一块肌肉的肌腱分附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不同骨上,是由于肌腱的牵引作用才能使肌肉的收缩带动不同骨的运动。

拮抗肌:

拮抗肌(antagonisticmuscle)是人体肌肉中的一个部分,又称对抗肌。

是在原动肌(主动肌)收缩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位于原动肌(主动肌)相反一侧并同时松弛和伸长的肌肉。

原动肌:

指直接参与完成动作的肌群。

协同肌:

某肌肉或肌群对另一肌肉或肌群在体内的配置上具有互相协调运动或张力关系时,则称此两者为协同肌,是拮抗肌的对应词。

骨骼:

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血球和白血球,以及储藏矿物质。

2.简述人类骨骼和骨骼肌的形态特点

长肌:

四肢

短肌:

躯干深部

阔肌:

躯干浅部

轮匝肌:

孔裂周围

第四章神经系统(解剖部分)

▪1.名词解释:

马尾:

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灰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

如:

脊髓灰质

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新鲜标本中颜色苍白。

神经核:

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以外的部位,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如:

动眼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

神经节:

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

脊髓节段:

每一对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的根丝所附着的一段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反射:

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活动。

反射弧: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大脑皮质:

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

小脑皮质:

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把小脑分隔成许多小叶片。

每一叶片表面是一层灰质,即小脑皮质

小脑中央核群:

皮质的深部为大量神经纤维束组成的白质,又称小脑髓质,髓质深入各叶和叶片,在切面上呈树叶状,故被称为小脑活树。

在髓质内有四对神经核团,总称为小脑中央核。

脊髓丘脑束:

为一神经纤维束,从脊髓上行到丘脑,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及压觉。

皮质脊髓侧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以及其他一些皮质区域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组成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下行,至中脑的大脑脚底,占其中间3/5的外侧部;

然后至脑桥基底部,分散成大小不等的纤维束下行;

至延髓锥体,纤维又集拢形成一束。

新纹状体:

胼胝体:

联络左、右两半球的横行纤维,分嘴、膝、干、压四部分。

内囊: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

背侧丘脑:

由两个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借丘脑间粘合(中间块)连接而成,其前端的突出部为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脉络丛: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蛛网膜颗粒: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大脑基底动脉环:

又被称为大脑动脉环,是指供应脑组织的动脉在脑底形成的环状结构。

基底神经核:

基底神经核为大脑半球白质内的灰质核团,因靠近脑底部而得名,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分为外侧部的壳和内侧部的苍白球),屏状核和杏仁(体)核。

在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直达骶髓(约S4),逐渐终于同侧灰质板层,Ⅳ~Ⅸ,来自额叶的纤维可以直接与外侧群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是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相突触。

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

A.简述人脑依据结构和功能可分几部分。

B.简述完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感受器 

感觉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 

运动神经纤维 

效应器

C.简述脊髓的结构及功能。

脊髓的内部结构 

1)灰质;

2)白质;

3)中央管 

功能 

(1)反射 

膝跳反射:

屈肌反射:

(2)传导 

D.简述大脑的分叶及各叶中主要脑回的功能。

额叶:

第I躯体运动中枢(4、6区/中央前回、旁中央小叶前部) 

书写中枢(8区/额中回后部) 

运动性语言中枢(44、45区/额下回后部) 

顶叶:

第I躯体感觉中枢(3、1、2区/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39区/角回) 

颞叶:

听觉中枢(41、42区/颞横回) 

听觉语言中枢(22区/颞上回后部) 

枕叶:

视觉中枢(17区/距状沟上下回) 

边缘叶:

内脏调节中枢 

E.简述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

瞳孔的对光反射(光 

-- 

视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收缩

F.简述间脑的分部及各部的功能。

背侧丘脑(thalamus):

一对椭圆形的灰质团。

(1) 

丘脑前核:

边缘系统的中继站 

(2) 

丘脑内侧核:

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 

(3) 

丘脑外侧核:

躯干,四肢躯体感觉 

的中继站 

(4)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感觉的中继站 

下丘脑(hypothalamus):

视上部:

视上核分泌抗利尿 

激素;

室旁核分泌 

催产素 

结节部:

外侧区是摄食中枢 

内侧区是饱食中枢 

(4) 

乳头体部:

是体温调节中枢 

上丘脑(epithalamus):

后丘脑(matathalamus):

外侧膝状体:

是皮质下视觉反射的较高级中枢;

并发出纤维投射(视辐射)到距状沟上下回。

内侧膝状体:

是皮下听觉反射的较高级中枢, 

并发出纤维投射(听辐射)到颞横回

底丘脑

G.简述小脑的分叶及各叶的功能。

(1)绒球小结叶(古小脑):

调节平衡

(2) 

前叶 

(旧小脑):

调节肌张力 

(3) 

后叶 

(新小脑):

共济调节 

第三、五章神经和肌肉生理+神经生理部分

1名词解释:

.极化:

细胞是不良导体,膜内的细胞内液和膜外的细胞间液都是导电和电解质。

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正、电荷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

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静息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处的状态称为极化。

2.超极化:

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的参照状态(如静息状态)下的跨膜电位更负(膜电位的绝对值更高)的状态。

3.去极化:

去极化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的参照状态下的跨膜电位更正(膜电位的绝对值较低)的状态。

去极化是通过向膜外的电流流动(参见电紧张)或改变外液的离子成分(例如增加K+浓度)而产生的。

4.阈电位:

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5.局部反应:

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6.轴浆运输:

轴浆运输是经常在胞体和轴突末梢之间流动的,这种流动发挥物质运输的作用,耗能,转运速度可以调节。

7.突触: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这种去极化超过阈值时,就产生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亦即产生动作电位。

8.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9.神经递质:

是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

10.受体:

是指位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质结构,神经递质必需通过与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1.反射:

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何为生物电?

生理学意义?

表现形式和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特点?

3突触传递相比生物电信号沿神经纤维传导时有哪些特征与?

4何为运动终板?

显微镜下的结构?

5什么是突触?

突触的作用?

化学性突触的基本结构?

谈谈你对突触功能之重要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6简述甲神经元使乙神经元兴奋的过程及原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特点

7突触传递过程中有哪些特征?

8何为感受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9第一、第二体感区在一侧大脑皮层空间分布各自的特点?

第六章特殊感觉器官

1.感受器:

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

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

2.感受器适应现象:

反复或持续刺激感受器,神经中枢也会疲劳,传递兴奋的能力减弱,因而我们说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指的是不再产生兴奋

3.青光眼: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

4.晶状体:

晶状体位于玻璃体前侧,周围接睫状体,呈双凸透镜状。

晶状体为一个双凸面透明组织,被悬韧带固定悬挂在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

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具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其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形成老视现象。

5.近视:

眼球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等光线经过眼的屈光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像,具有这种屈光状态的眼称为正视眼。

其焦点落在视网膜前,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称为轴性近视。

对来自近处目标的分散光线却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只要目标向眼前移动到一定距离,就能获得清晰的视力。

所以,近视眼看近距离目标清晰,看远模糊,以凹球面透镜可矫正。

6.散光:

如果眼球在不同的经线上的屈光状态或屈光度不一致,尤其是角膜表面的曲率半径不是一个球面,则眼在无调节状态下,5米以外平等光线,经眼球的不同经线屈折后就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一个焦点,而形成焦线,因而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不清。

这种屈光不正状态称为散光。

7.视敏度:

眼辨别物体形态细节的能力即视觉的角分辨力,称为视敏度。

8.鼓膜:

鼓膜也称耳膜,为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

9.咽鼓管:

咽鼓管又称欧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

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所以被称为咽鼓管。

10.螺旋器:

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人类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膜迷路的蜗管的下壁(下壁即蜗鼓壁又称基底膜或螺旋板),由Hensen细胞、外指细胞、外毛细胞、外柱细胞、内 

,柱细胞、内毛细胞、内指细胞齿间细胞以及盖膜组成,内有外隧道、内隧道、Nuel腔,并且有神经纤维发出连接螺旋神经节,能够将内淋巴的震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11.前庭:

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长在头颅的颞骨岩部内。

12.位觉斑:

位觉斑即囊斑。

位于膜前庭内,即椭圆囊和球囊内。

椭圆囊外层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位觉斑。

13.听阈:

人耳刚好能感觉到其存在的声音的声压称为听阈,听阈对于不同频率的声波是不相同的。

14.听域:

人耳能感受的声音频率和强度的范围。

2眼睛怎样才能看清物体?

是如何调节?

眼的折光异常有哪些?

如何矫正?

3简述球壁外、中、内三层膜的名称及内膜结构

4简述中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5简述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八、九章血液+循环系统

·

内环境:

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

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卵圆窝:

在右心房(rightatrium)的后内侧壁(或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的浅凹,称卵圆窝(fossaovalis),是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形成于胎儿出生一年后,房间隔缺损常发生在该处。

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窦房结:

是心跳的起搏点。

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下1~2mm,人的窦房结体积通常为5×

2mm。

窦房结的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