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142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全适合理科会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

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  状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极半径6356.8千米

赤道半径6378.1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①0°

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

和东经160°

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180°

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几条重要的纬线

 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23°

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

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66°

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

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①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

,需时为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

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

59′,需时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①角速度:

大约每小时15°

,每4分钟1°

,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②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

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①角速度:

每日向东推进1°

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式

  

(2)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

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

,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

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

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

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

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

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

公转时有两个特点:

(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

34′的夹角不变。

(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

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

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

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

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极圈到南极;

北极圈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最多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最少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

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

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

,但线速度不同。

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

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

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

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

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

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

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

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

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

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

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

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

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

,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

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

,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  期3月21日和9月23日6月22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直射在赤道上直射在北回归线上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相反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相反

节气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冬至日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分含量作用

干洁

空气氮

(N2)约占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约占21%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CO2)很少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O3)很少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汽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层次高度特点形成原因

对流层①低纬17-18千米

②中纬10-12千米

③高纬度8-9千米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电离层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散逸层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

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

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

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

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时间日出→正午正午→14时左右14时左右→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强度不断增强开始减弱继续减弱

地面储存热量不断增多增多→盈余→亏损继续亏损

地面温度不断增强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不断降低

地面辐射不断增强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减弱不断减弱

气温不断上升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

太阳辐射最强月份气温最高值月份太阳辐射最弱月份气温最低值月份形成原因

大陆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地面储存热量

海洋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海洋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慢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

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④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

--30°

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三、大气的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

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

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

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

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气旋反气旋

概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低气压。

在低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气旋。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气压。

在高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形成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

中心的气流被迫上升运动。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

红心形成下沉气流。

天气状况中心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由于气温升高,水汽逐渐蒸发,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①意义: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

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环流圈气压带或风带范围形成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环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纬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无风带)南北纬5°

之间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温很高,近地面空气层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气压下降。

上升气流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信风带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一般少雨,但大陆东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较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回归高气压带)南北纬30°

附近气流在高空堆积下沉,使低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气候干燥

中纬环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纬环流西风带南北纬40°

--60°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偏西风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丰富,向内陆逐渐减少

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

附近西风气流与极地东风相遇,互相推动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的低气压带。

气旋活动频繁,多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东风严寒,少雨烈风

极地高气压带南、北极附近接受太阳辐射量很少,气温很低,空气冷重下沉、气压高气候严寒,降水稀少。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气压活动中心

北半球月份形成原因气压中心

大陆海洋

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印度低压夏威夷和亚速尔高压

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阿留申和冰岛低压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季风环流

地区季节形成原因风向

东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西北季风

夏季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东南季风

南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东北季风

夏季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西南季风

四、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

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汽和凝结核,它们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或运行过程中气温下降,促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降水。

2、降水的分类

类别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成因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迎风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电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稀少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布赤道地区常年发生,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山地迎风坡多分布于中纬地带热带洋面上

3、降水量的变化

(1)季节变化:

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变化或分配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较均匀,例如赤道地区、西欧等地属于这种情况;

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例如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区则夏季干燥少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