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24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归纳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但是当凶猛的狮子向他扑来时,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他狮口脱险;

而美丽的角被树枝挂住,险些让他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事物各有所长,不要因为长处而看不见短处,也不要因为短处而否定长处;

在认识事物时,不要只看美丽的外表,也要讲究实用。

8.《池子与河流》:

这首寓言诗通过池子和河流的对话以及它们不同的结局告诉我们:

不可贪图安逸,只想着享受生活,这样只会被人遗忘;

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为社会多做贡献,为人们带来幸福,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样才会被人记住,成为“长流不断的河流”。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燃烧竹子、喝屠苏酒、迎朝阳、更换桃符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思想感情。

《清明》这首诗描绘了细雨绵绵、行人悲伤、寻酒找家、牧童指路几个情景,表现了诗人心情由悲转喜的变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诗人独在异乡,在重阳佳节想起远方的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想之情。

10.《纸的发明》:

本文通过介绍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造纸术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11.《赵州桥》:

本文通过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和美观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表达了对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赞叹。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的描绘,赞美了画家精湛的技艺,表达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四单元

13.《花钟》: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留心观察后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说明了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和人们利用这一特点制成了“花钟”的事。

表现出了作者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14.《蜜蜂》:

本文记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15.《小虾》:

本文通过描写小虾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繁殖情况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第五单元

16.《宇宙的另一边》:

本文用充满童趣的故事,带领我们进入梦幻而富有哲理的想象世界。

在宇宙的另一边,有个一样的世界,一样的自己,但那边发生的事情,却和这一边的相反,我们枯燥的语文课和数学课,在宇宙的另一边却很有趣。

文章通过两个不同世界的对比,表现了对奇妙的世界和有趣的学习生活的向往。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本文写的是“我”为了逃避吃饭而变成了一棵树,变成树很有趣,可也有麻烦的地方,故事想象丰富,表现出了儿童的纯真和奇思妙想。

第六单元

18.《童年的水墨画》:

本课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的典型场景: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的场面,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19.《剃头大师》:

这篇课文写小沙讨厌剃头,为了逃避剃头师傅对自己的折磨,让“我”给他剃头,结果头发被“我”剪坏了的故事。

反映了孩子童年时的天真、淘气。

20.《肥皂泡》:

本文通过介绍作者童年时玩“吹肥皂泡”游戏的方法、过程,以及吹肥皂泡时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及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21.《我不能失信》:

本文通过讲述宋庆龄小时候为了履行对朋友小珍的诺言,放弃去伯伯家看鸽子的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第七单元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具体描写天空绚丽的色彩、多变的形态以及大地丰富的色彩、形态,表达了对奇妙世界的喜爱、赞美之情。

23.《海底世界》:

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多个方面描绘出了一个“景色各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激发了我们热爱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4.《火烧云》:

本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的奇妙景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晚霞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第八单元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本课通过讲述急性子顾客找慢性子裁缝做棉袄,急性子顾客不断修改,而慢性子裁缝却还没有裁料的故事,反映出了顾客和裁缝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平时做事时要提高效率,但遇事不能着急,要学会冷静思考。

26.《方帽子店》:

本课通过写孩子们质疑人们戴着不舒服的方帽子,并通过实践做出了圆帽子,改变了人们戴帽子习惯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对于不合理的事物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努力解决,而不能固执己见、故步自封的道理。

27.《漏》:

本课通过讲述贼想偷小胖驴和老虎想吃小胖驴,反倒误认为对方是很厉害的“漏”,被对方吓跑、吓昏的故事,展现了贼和老虎“做贼心虚”的形象,告诉了我们不能做坏事的道理。

28.《枣核》:

本课讲述了“枣核”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将村民的牲口解救回村,并顺利逃脱衙役的抓捕,捉弄了县官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聪明、敢作敢当的小英雄形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

阅读编排解读与教学建议

要素一览表

本册教材编排了八个主题单元,有三个特殊单元(古典名著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习作单元)和五个普通单元。

从人文主题上看,五个普通单元主题丰富多彩,分别是“童年往事”“家国情怀”“思维火花”“异域风情”“幽默智慧”,无论对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还是培育情操,都具有积极的成长意义。

三个特殊单元中,习作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将人物特点写具体;

综合性学习单元,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体会汉字之美,了解汉字历史与文化、产生主动探索汉字的兴趣,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古典名著学习单元的编排是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初步学习一些古典名著阅读的方法。

对全册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致了解,接下来就从阅读、习作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教材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阅读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言语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本册有两个单元(第六单元“思维火花”、第八单元“幽默智慧”)从人文主题上就直接指向了言语思维的发展和体验。

从这两个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来看,前者直接指向思维过程的梳理,意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后者主要指向对课文风趣语言的感受和体验,表面看这种风趣来自于作品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实际上是作者语言表达的智慧,体现的是言语思维的创造性。

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是母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到了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重视,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利用思维导图、对比图等梳理、了解乃至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推理、判断、分析能力的发展。

教材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逻辑思维带来的积极体验,第六单元的习作与阅读是一体化编排设计的。

阅读中了解故事人物的思维过程,习作中运用逻辑思维根据情境编写故事,既要做到情节的连贯性,又要做到情节的转折。

第八单元“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带来的不同感受,认识到语言表达多姿多彩的魅力。

如何“感受”,“感受”到什么程度?

教学中要在尊重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分享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风趣,再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做到让语言风趣的。

对表达形式和方法了解,实际上是对作者言语思维方式的“解密”(比如运用如谐音、类比、自我调侃等方法和策略),让言语思维的路径清晰化,从而发现蕴涵在言语表达中的思维智慧,促进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主动发展。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风趣语言有更加深切的体验,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创造丰富的尝试和运用的机会,感受风趣语言中蕴含的思维智慧。

二、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以往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是将古典名著安排在高年级。

因为古典名著虽然属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但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等方面还是有很多明显区别,文言的痕迹还是比较突出。

教材中的课文,选编时都做了一定的版本甄选和文本处理,目的是为了保证给学生提供真正文质兼美的、具有典范性的文本,在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兴趣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和积极的语言体验。

第一篇《草船借箭》是现代文,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三国演义》改编,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片段则是节选自该版本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原文。

第一篇不用原文,而用改编的现代文,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第一次从教材中接触古典小说,有意降低阅读的难度,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第二篇《景阳冈》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的原文,第三篇《猴王出世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的原文,第四篇(红楼春)则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原文,后三篇的选段原本是没有题目的,是编者在选编时所加。

教学这个单元,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在阅读方法的学习运用的同时,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如果目标定位过高,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就会得不偿失。

结合课后思考题和交流平台,阅读方法目标可以这样定位:

能够灵活运用下列方法,更好地阅读古典名著:

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时,根据上下文猜出大致意思;

遇到较难理解的词句时,不用反复琢磨,明白大致所指;

借助历史背景、电影、电视剧等拓展资料,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另外,考虑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学生会在阅读中对人物产生兴趣,可以引导结合事件、细节(动作、神态、心理)读懂人物特点,尝试辩证地评价人物。

阅读兴趣不是停留在目标定位上,而是要体现在课程的整体性规划和学生的实际行动上。

“快乐读书吧”就是引导学生在课下阅读整本古典名著。

教材重点推荐阅读的是《西游记》,因为《西游记》不仅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语言也更好懂。

整本书阅读,一要重视将课文阅读学习中学会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整本书阅读实践中,二要做必要的阅读指导,开展学生喜欢的读书分享活动,如成立阅读小组、做个性化的阅读笔记、选择具体章节配插图、朗读、讲故事、编写剧本进行舞台剧表演等等。

如果学生有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兴趣,除了鼓励,也需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进一步学习运用适切的阅读方法体验课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

无论是故事性文本,还是写景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本册教材,进一步在引导学生运用适切的阅读方法体会课文情感上着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既掌握方法,又丰富情感体验。

第一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第七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是“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三个单元中,只有第四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直接指出了凭借什么进行“体会”,另外两个单元都没有指出“体会”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研读课后思考题和交流平台,教师都能发现教材是提供了相应的方法路径的。

第一单元除了三首古诗词,其他三篇课文都可以看作散文文体——萧红的《呼兰河传》既是小说,也可以当作一般的散文来读。

阅读这个单元,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运用图像化、角色自居、有感情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细致品味等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单元的古诗和故事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通过反复朗读、边阅读边批注、前后对比、角色自居、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揣摩、体会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七单元编排的是表现异域风情的写景文,阅读写景文,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情景,抓住关键词句读懂具体景物的特点,进而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这三个单元的学习,都要重视朗读,读出画面,读出情趣,读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这既是理解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的需要,也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应然选择。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学指导

文/李竹平

单元总览

本单元围绕“美好的童年记忆”这一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的《稚子弄冰》、雷震的《村晚》)和三篇现代文(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陈慧瑛的《梅花魂》)。

这些诗文中,描写了哪些有意思的童年生活和经历,我们又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用心读一读,再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其他诗文中读到的童年故事,一定会有很多思考和收获。

读这些诗文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诗歌中的儿童、文章中的“我”,去和他们一起经历那些情境中那些事,你会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深切的感受。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要训练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认真读读课本上的指导和要求,你会发现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活动:

采访、记录、整理、交流分享。

看看你能通过设计的问题清单,了解到了“他们”的哪些童年经历;

将清单上的内容进行整理,可以通过微信语音等形式与同学交流分享。

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重点当然是具体写出具有特别意义的“那一刻”了。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挺有意思的吧,把一种情景中的特别之处突出出来,可以学着说一说,写一写,当游戏与身边人一起比一比更好玩。

第二题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感情,可以用这种方法写一写生活当中自己对某件事物的感情。

“日积月累”是孟郊的《游子吟》,写的是游子离家时母亲的不舍和关爱,表现了浓浓的母爱。

多读几遍,想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爱自己的,读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熟读成诵。

第1课《古诗三首》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把三首古诗词读熟,读出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想一想每一句的意思,看看每首诗里的儿童在干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3.读出自己从三首诗中体会到的情趣。

熟读成诵,默写三首诗。

4.想一想,自己还读过哪些表现儿童天真可爱形象的古诗词。

有兴趣的用心读一读下面的古诗: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所见清代: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附赏析:

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懂得了“耘田”“绩麻”的意思,这首诗就很好懂了,几乎是像大白话一样。

平易浅显是范成大诗歌的一大特色,他的《田园四时杂兴》是其田园诗中最著名的,共有60首,每12首为一组,分别描绘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真实朴素地反映了当时田园乡村的景象。

这一首中,最有意思的是后两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们虽然不懂耕田织布,也有模有样地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种瓜,这种学大人劳动的游戏,是农村常见的景象,表现出农村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趣。

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赏析——

读读诗题,就知道一定写的是有趣的景象和画面。

的确,四句诗,描述的是一个可爱的儿童拿冰当钲玩游戏的故事:

精心自制冰块,穿上彩丝当作银钲,提着到树林中敲打戏耍,声音是那么好听,只是一不留神,冰碎了,如玻璃一样散落一地。

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用诗写出来,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子的一举一动,更添了几分情趣。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

“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并没有让人沮丧,反而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这难道不是顽皮的小孩子意料之中的结果吗?

全诗围绕一个“稚”字展开,处处都是幼稚可爱的形象:

心思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

色泽上,“金”盘“彩”丝,串成“银”钲;

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

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特点就是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

他有很多首诗都写到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值得品读玩味。

雷震的《村晚》赏析——

又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形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就这两句,已经十分可爱了。

而一二两句写景同时点名时间的诗句,也是很有意思的。

第一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将季节的特点用满满的画面感展现在读者眼前;

第二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让人看到了山峰与落日的亲密和谐,而山和落日都倒映在池塘中,相映成趣。

就是在这样的时间——傍晚,这样的背景里——宁静优美,牧童登场了——他骑着牛儿,走向村庄,手中拿着支短笛,随意吹着。

与上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就显得非常生动活泼了。

牧童骑着牛,不是规规矩矩地骑,而是横坐着;

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

这天真调皮的神态,活活泼泼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几乎叫人心生羡慕了。

第2课《祖父的园子》自学指导

1.自学生字词(生字组词,词语表中词语抄写两遍),将课文读三遍,至少有情有趣地朗读一遍。

2.读完一遍,做这样一件事:

回忆一下从课文中读到了“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做了些什么,一一写下来。

“我”,边读边批注感受。

4.画出自己觉得有特色的句子(参考课后第二题),多读一读,批注自己的体会。

5.抽时间读一读《呼兰河传》。

要用心读,边读边在脑海中勾勒萧红笔下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样子,看看自己读到了哪些有特点的人物。

第3、4课《月是故乡明》《梅花魂》自学指导

1.放在一起自学,是因为这两篇文章中有两个中国人最熟悉的“意象”:

月亮和梅花。

2.将月亮与故乡、与对故乡的思念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回忆一下,自己想到了哪些古诗词。

3.梅花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高洁、坚强的象征,回忆一下,自己读过哪些描写梅花的古诗词。

4.将两篇课文读通读顺,看看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梅花魂》主要是写外公的,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外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5.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中,拿哪儿的月亮与小时候在故乡看见的月亮对比,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6.画出《梅花魂》中外祖父告诉“我”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墨梅图的话,读一读,摘抄下来。

习作指导

很多人都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是长高长壮了,而是懂事了,懂得责任和担当了。

你是否有过那样的瞬间,那样的“一刻”。

如果有,太值得记忆,值得珍藏了!

珍藏这份记忆的最好方式,就是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如果能够与好朋友、同学一起分享彼此经历的这样“瞬间”、“一刻”,一定会为彼此骄傲,会彼此受到更多启发,会收获更多成长。

也许,这样的一刻藏得较深,一时想不起来,那就像课本上提示的,拿出相册、翻翻日记,帮助自己回忆。

这一次,一定要记住了,一定要写下来。

把“瞬间”、“一刻”写具体,办法就是写出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所见所闻所想——把看到的、听到的与内心当时的想法一块儿写出来。

构思要有点创意,可以娓娓道来,从那件事的开始写起,写到关键的那一刻,一边回顾画面情景,一边描述;

可以先像特写镜头一样,将那一刻最刻骨铭心的画面描绘出来,再慢慢从头讲故事。

不管哪种构思,“那一刻”、“那一瞬间”都是重头戏,都要写得具体、细腻。

统编五下古典名著单元(第二单元)解读与教学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柳美彤

经典名著的学习一贯设置在小学语文教科的高年级,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激发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初步学习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下册中,设置了“古典名著之旅”单元,并在编排上进行了重大创新,从四大名著中改编或节选精彩内容,集中编排,同时,精心设计了开放、活泼的助学系统和练习系统,逐步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

本文将通过介绍该单元的编排意图与编写思路,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编排意图

该单元属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统筹安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选用传统文化篇目时,扩大体裁的覆盖面,包括古诗、文言文、俗语、民谚、歌后语等,提高题材的多样性,如惜时、好学、立志、诚信、爱国、求新。

并在低中高年段都编排了难度适当的篇目,螺旋式上升。

在五年级下册首次出现了集中编排的古典名著单元,该单元试图通过整组教学,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为中学阶段的古代小说的学习做好衔接铺垫。

简单地说,中国古代小说是指从先秦两汉到清末(1900-1911)之间的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小说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自宋代起,白话小说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文言小说的主导地位,成为小说的主流。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就曾提出学习国语文应当看白话小说,白话小说要进入语文教科书。

何仲英也赞同这一说法,并在《国语文底教材与小说》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以白话小说为国语文主要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甚至提出“与其读尽乾嘉时文人底专集,不如看一部《儒林外史》;

与其模仿这篇传,模仿那箱传,不如看一部《水浒传》:

与其学诗、学词、学歌、学赋,不如看一部《红楼梦》和部《镜花缘》。

虽然当时是从推广白话文的角度来看待白话小说的价值,但确实也为古代小说进入语文教科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白话小说一方面与文言文相比更容易读懂,而且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另一方面,白话小说大多篇幅较长,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教材为该单元编排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围绕这个要素精心编排了选文、注释、课后练习、《交流平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