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40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5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系统的结构.docx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4、掌握营养级的概念,能够根据食物链进行各营养级的判断和分析。

5、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种类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3、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难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2、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3、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4、分析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与前面知识的衔接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群落的相关知识。

拓展点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考试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2、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3、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4、分析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能力点

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分析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自主探究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组成成分。

2、食物链、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分析。

易错易混点

1、生态系统的范围大小。

2、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所包含的生物类群。

训练点

1、区分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组成成分。

2、确定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

3、判断食物网中生物数量的变化

教法与学法

阅读指导法、谈话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探究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模式

单元组教学模式、诱导探究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衔接

综合旧知成系统

回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_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

2、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关系。

学生回顾必修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和必修三第四章的相关知识点,思考,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联系新旧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

将复习提问环节落实好,强化相关知识的识记、联系。

一、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第五章的题图:

这是一副在湖边草地上的图片,碧草连天,牛羊步态悠闲,生物与环境融为一体,让我想起北朝民歌中的一句“風吹草低见牛羊”!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1、这幅图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2、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过渡语】

这就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看第五章的前章引言。

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生观察第五章的题图,讨论思考。

 

生物有牛、羊、草;非生物有阳光、空气、土壤等等。

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供给牛羊;牛羊呼吸放出二氧化碳供给草;牛羊吃草,草吸收光能;牛羊粪便可以肥沃土壤......

从自然现象出发,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目标展示

三、

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过渡性提问

 

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知识建构,形成体系

 

四、当堂达标练习

 

五、课后作业

阅读导学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1、生态系统的定义

课本找到P88页找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其定义。

结合P88页左侧的问号,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栽培了各种植物,那么动物园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吗?

为什么?

(同时,课件播放动物园的一段视频)

 

总结生态系统的判断要义:

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要生活在一起,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2、生态系统的范围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8页相关内容和《丛书》P疑难点拨第一部分,之后完成导学案。

(1)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

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课件展示】生态球,生物圈两幅图

生态球

教师由此提出:

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例:

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都是生态系统。

小的例如生态球,大的例如生物圈。

【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图片

森林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统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有什么联系?

请思考一个问题:

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特点?

设问切入正题:

1、这些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

二、。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89页图5-1池塘生态系统图解共同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再思考:

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

答:

不能。

引导回答:

阳光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水、空气等为生物提供必须的物质。

所以,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它们是生态系统必须的成分之一。

2.这个生态系统里的生物中哪些是自养型生物?

尽可能多的列出它们的名称。

温故知新:

什么是自养型生物?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将新陈代谢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异化作用根据是否需要氧,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3.按照自养型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在生态系统的作用进行归类。

归纳:

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有绿色植物制造出来。

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思考:

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

答:

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归纳:

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

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

引导回答:

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

如:

蓝藻能够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们也是生产者。

 

4.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思考:

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

答:

异养型生物。

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

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

 

启发:

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以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级别。

举例:

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归纳:

(1)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2)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3)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练习:

虫吃植物,鸡吃虫,人吃鸡。

这一种关系中,分别说出消费者的级别?

 

思考: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引导归纳:

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

有些消费者也可以传播种子。

这就是消费者的一些重要作用。

延伸:

只有动物才是消费者吗?

引导回答:

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都是消费者。

另外,寄生细菌、病毒也是消费者。

5.思考:

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引导回答:

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归纳:

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

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

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0页,请学生起来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相应的代谢类型和作用。

完成导学案。

1.生态系统的成分:

(参看课本P86,图8-18池塘生态系统)

(1)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如:

_____________

(2)生产者:

特点:

属__________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_____________作用的细菌

作用:

把________制造成________;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地位:

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必备成分。

(3)消费者:

特点:

属于________型生物包括各种______________。

分类:

______消费者→_______消费者→________消费者

(4)分解者:

主要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也包括腐生性动物,如蚯蚓等。

特点:

属于________型生物。

作用:

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__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____。

地位:

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课件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成分

代谢

类型

种类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热能,温度等

生产者

自养型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异养型

动物(植食、杂食、肉食、寄生动物)、寄生细菌、病毒、寄生植物

分解者

异养型

腐生细菌,真菌和某些腐生性动物(蚯蚓,蜣螂,秃鹰)

【考点解读】

一、问题:

生产者都是植物吗?

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生产者主要是指植物,也包括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型细菌,如蓝藻、紫硫细菌和硝化细菌等等。

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和某些食虫植物(猪笼草)属于特殊身份的消费者;一些腐生植物(天麻)则属于分解者。

同样的,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菌类的等式也是不成立的。

 

我们具体来看一个变式练习。

【变式训练】请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3、所有的菌类都是分解者。

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如:

菟丝子、蚯蚓、蜣螂、硝化细菌、肺炎双球菌、腐生生活的细菌分别属于生态体统的什么成分?

请学生分别回答:

 

二、辩论赛:

谁的地位更重要

全班共分8组,每组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成分

1、2组:

生产者

3、4组:

消费者

5、6组:

分解者

7、8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小组讨论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并派代表交流成果

 

【例1】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所有的生物成分

答案:

AC

 

【能力提升】

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用箭头画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一般是缺一不可。

但消费者不是必备成分,故至少必需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例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

D

归纳: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命界与非生命界的成分:

生产者及分解者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

生产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a)食物链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回答导学案:

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虫子吃草,鸟吃兔子,蛇吃鸟,鹰吃蛇,用箭头写出他们的关系。

(强调:

箭头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

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别是

生产者、初级、次级、三级、四级消费者

营养级别分别是: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归纳:

一条食物链上有几种生物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草到鹰总共有五个“营养级”。

b)食物网

【合作探究】

练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生态系统简图,数出图中有几条食物链?

分别一一列出。

答:

9条。

(1)草─→兔─→狐

(2)草─→兔─→猫头鹰

(3)草─→鼠─→猫头鹰

(4)草─→鼠─→狐

(5)草─→鼠─→蛇─→猫头鹰

(6)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7)草─→昆虫→蜘蛛→吃虫鸟→猫头鹰

(8)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观察:

1、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占有几个营养级?

答: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归纳:

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

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2、猫头鹰可以吃哪些食物?

答:

兔、鼠、蛇、吃虫鸟

3、昆虫可以被哪些生物吃?

答:

吃虫鸟、蜘蛛、青蛙

4、青蛙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答:

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归纳:

一种生物可以吃几种不同的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被几中不同的生物吃。

因此就使得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

【总结】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要点归纳】

①书写用带箭头的线将各营养级连接起来,箭头方向朝向下个营养级。

②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③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处在第几环节即为第几营养级。

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同种生物所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总是差一级。

即:

营养级数=消费者级数+1

在链的汇合处生物以及后续生物可同时占有多个营养级。

分解者不能进入食物链且不占营养级。

⑤环节含三个或以上但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一般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当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的存在了,因此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常考知识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减少或增多。

②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几种生物的变化情况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

③“天敌”一方减少,被捕食者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c)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抵抗力就越强。

(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会有其它生物来代替。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有联系的统一整体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组成成分

消费者

生态系统分解者

的结构

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件展示本节相应经典例题,留给全班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完成。

 

1、完成导学案课后巩固和丛书相应题目。

2、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阅读教学目标,了解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多个例子,增强对生态系统的辨别能力。

 

不能,因为不同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整体。

学生注意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判断要义。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及丛书相关内容,达到内化知识的作用。

 

学生查看课本,完成导学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生观察与思考。

答:

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热能、温度、石子等。

 

答:

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

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答:

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等。

 

学生学以致用,在导学案上完成相关内容。

 

在已有分析的基础上,回归课本相应知识点,进一步内化知识点。

学生完成导学案。

 

进一步巩固、强化知识点。

 

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打破思维惯性。

 

学生思考回答:

1、不正确,并非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是植物但是它是消费者

2、不正确,例如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和蜣螂则是分解者。

3、不正确,例如细菌:

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生活的肺炎双球菌则是消费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才是分解者。

 

学生根据课下所了解的知识积极的展开辩论

学生展示辩论成果: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角度分析生态系统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很重要的。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案。

 

设问:

那么怎样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呢?

答:

生产者总是对应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对应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对应第四营养级等等。

归纳:

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部分,没有分解者。

 

知识链接:

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具体细化知识点,加深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理解。

为后面食物链食物网中能量流动打下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员,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回顾总结本节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建构知识体系。

 

学生积极完成题目,教师当堂及时点评。

让学生从宏观上去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同学们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内容相对简单,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对第一知识点的掌握。

 

课件展示,增加课堂的直观性,形象性。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池塘生态系统图解出发,由具体例子推导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

 

【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这一考点,以选择题的选项形式出题。

 

具体知识点:

每一组分的实例,作用与地位。

 

教师引导学生对消费者的分类进行拓展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学习做铺垫。

 

课堂注意安排即时练习环节。

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

 

由具体形象的生物实例出发,总结归纳出一般知识点,由浅入深。

是生物知识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教师展示正确答案。

 

通过表格展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要准确把握知识高考难度、深度、广度。

 

组织辩论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辩论培养学生表达、思维能力,加深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的了解。

 

教师指出,该知识点经常以关系图的形式出题。

 

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食物链中营养级数的判断很重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在对学生进行的智育的同时,也进行德育。

使学生不仅仅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进行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思维,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将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

 

将知识点与考题有效地衔接在一起。

 

延伸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板书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

3、消费者

4、分解者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争做到以探究为主,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展开,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效的问题。

有效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要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学生上课的反馈及时调整以恰当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探询真理。

教学中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得课件所采用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实验等等均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无论幻灯片、演示实验还是板书均能较好地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梯,有效推动了探究进程。

在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对生活、生命的重要意义,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使得课堂有效地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

【能力提升】

题组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

1.(2011·广州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2.下图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

3.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

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4.(2011·南京高三调研)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

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

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蠕虫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