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52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

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

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4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5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

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

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

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1.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像国子监或者太学一样的学府,其含义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一致的。

B.“国学”是指一种学问,这种见解产生于清末民初这段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与我们现在对国学的认识相符。

C.“国学”一词在清末民初就开始有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这一新的涵义,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D.“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B.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C.国学能够整理、研究中华文化传统,通过甄别、诠释、评价,可以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进行继承与弘扬。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QU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B.我们的文化若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只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讲最后一个故事 

 

裘山山 

不知是谁提议的,每人讲一个故事。

 

当这个提议摆上桌面时,桌前坐着的八个人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简班长叫简单,如今早已是简处长了,他醉意浓浓地说,我可是天天看报的,大小报都看,从上班看到下班,谁要剽窃报上的现成故事,我马上就能知道,罚他喝酒!

大家一个个说着自己的故事,引来一阵阵笑声。

简单说,严亮,你讲讲吧,让我们也了解了解你。

他一边说一边看着米晓岚,米晓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不轻松。

严亮和米晓岚上高中时就挺要好的,上大学后依然情深意长。

没想到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后,一下分到了西藏。

两人就此分了手。

孙家杰见严亮不讲,就说,这样吧……没等他说完话,张平均自顾自地说,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自己的酒楼喝酒,喝高兴了,就站起来大声宣布,今晚所有的客人都免单!

这下可好,欢声雷动,夸我是个豪爽的老板…… 

严亮说,比起你们讲的这些故事,我的生活实在太平淡了。

我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叫察隅,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

米晓岚插话说,察隅怎么会和成都海拔一样呢?

差得太远了。

严亮看她一眼说,你怎么知道?

这是他们俩今晚第一次搭话。

严亮说,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那儿有一种毒蚊子,它只要在你手上叮一下,你整条胳膊都会肿,半个月才能好。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蝎子煮熟了吃可以消毒,要是生吃会不会更好些呢?

我就决定试试。

简班长说,你小子胆子还挺大。

他注意到,米晓岚抬起头来,有些担心地看着严亮。

严亮笑笑说,我找来一个卫生员,让他观察我的情况。

结果吃下去后,没有任何中毒反应。

我这才大胆地用到临床上,当天就能止疼止痒,三天就能消肿。

把我们团长高兴的,给我记了一功。

简单说,严亮,我认为你讲的这个吃蝎子的故事,是今晚最精彩的故事。

大家哄地笑起来,纷纷说,同意!

同意!

一个细细的声音突然响起,说,我还没讲呢,你们怎么就评出最精彩的了?

米晓岚笑笑说,我来讲最后一个吧。

米晓岚说,我认识一个女人,读中学时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

男生也很爱她。

他们彼此说了许多山盟海誓的话。

后来,男生大学毕业分到了西藏。

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她只好和他分手了,其实坦率地说,家人不反对,她自己也缺乏勇气,也害怕面对西藏…… 

可是分手后,她怎么也忘不了他,怎么也无法开始新生活。

去年暑假,女人终于决定去西藏找那个男生。

她想也许见到他,发现他还爱着自己,自己也还爱着他,她就有勇气面对西藏了。

女人坐飞机到了邦达机场,一下飞机,她就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像要死掉一样。

到分区后得知,去他那个边防团的路被洪水冲断了,而且断了不止一处,正在抢修。

她只好住在分区的招待所等。

在招待所,她见到了许多要去那个边防团探亲的家属,不少人还带着孩子。

那些日子,她听到了太多关于军人家属的故事,那些故事让她非常具体地明白了当一个军人妻子的艰辛和不易,她有些害怕了。

分区司令员请沿线的地方政府协助,先把这些女人送到道路中断的地方,女人们步行走过塌方处后,再由下一段路的地方政府接上,继续往前走。

就这样,一段一段地往前移。

可是最后来接应她们的拖拉机无论怎么挤,也挤不下所有人。

护送她们去的分区干事非常为难。

政委的家属见状说,我回分区慢慢等着吧。

这时,那个女人拦住了政委的家属,说,还是我下去吧,我不是家属,没道理挤这个座位的,我只是去看一个朋友。

她和那些女人分开后,返回了分区,又返回了成都…… 

严亮直直地看着米晓岚,好像被她的故事定住了似的。

米晓岚艰难地笑笑,说,我承认,我没有勇气面对,所以我就……半途而废了。

严亮忽然说,不,不是这样的,这个故事还有个结尾。

结尾是,当那些女人到达时,所有的丈夫们都等在路口,他们呼啦一下冲上去,和自己满身风尘的妻子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作为医生,我当时也站在那里等她们。

当我看到这一场景时,忽然想,幸好我没结婚。

苗娜忽然大声说,不是说好了不许讲伤心故事的吗?

她的眼泪和话同时涌出。

没有人说话。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严亮和米晓岚是一对从中学时就要好的恋人,但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分到西藏之后,两人却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米晓岚缺乏面对西藏的勇气。

B.严亮之所以说他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是因为想在同学面前显得体面一些而故意说的。

C.严亮看到战友与他们的家属泪流满面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结婚,暗自庆幸自己可以不用承受他们的痛苦。

D.小说以“每人讲一个故事”开篇,构思非常巧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讲故事”也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5.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6.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

1944年夏秋之交,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决定配合中国军队对中国沦陷区和日本本土实施战略性轰炸。

为保障各战区文化遗产免于战火,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国战地文物保护委员会,配合盟军对地面文物实施保护。

当时流亡到四川的中国营造学社的负责人、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被征召至重庆,以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负责编制一套沦陷区文物目录,包括寺庙、古塔、陵园、考古遗址、博物馆等等一切重要人类文化遗产。

与梁思成同时来到重庆的,还有助手罗哲文。

二人到达重庆后,先把文物目录一条条编好,然后再在军用地图上仔细标出准确位置。

目录用中英两种文字编成,附有照片,印成若干份,发给各战区指挥员和盟军飞行员以供参考,防止炮火与飞机投放的炸弹焚毁这些目标。

就在梁思成编制沦陷区目录的同时,盟军司令部通过中方请梁思成把日本的重要文物古迹列表,并在地图上标出位置,以便在轰炸中留意并尽可能地予以保护。

梁思成与罗哲文工作了一个多月才完成任务。

在送交地图时,梁通过中方代表明确表示:

如果对日本本土毁灭性轰炸不可避免,其它城市可炸,但京都、奈良不可为,日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就存留于这两座古城之中。

现在的日本民族犹如太平洋孤岛中一棵风雨飘摇、电击雷劈的大树,即将面临亘古未有的毁灭性灾难,树的枝芽可以毁而再长,根却不能再生,京都、奈良古建筑与文化,是人类文化财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在轰炸中特别注意。

此项工作皆在不为外人所知的情况下秘密进行,按照“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这一铁打的保密规矩,梁思成与助手罗哲文完成这项任务后,又埋头于保护其它文物事宜的策划之中,对自己的建议究竟落实得如何未再过问,也不便过问。

而这时,由于盟军遇到日本本土日军的顽强抵抗,不得不再度扩大空中轰炸的力度。

日本四岛,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均被美军空投的炸弹炸得满目创痍,著名的东京大轰炸也越演越烈,整座城市浸染在血与火交织的旋涡中。

然而,让日本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盟军铺天盖地的轰炸中,惟独奈良、京都这两座古城,奇迹般地始终未遭到真正意义上的空袭。

多少年过去了,因为知情的梁思成很少提及这段往事,没有人把京都、奈良的保全与一位中国建筑学史家联系在一起。

当年随导师第一次进驻陪都重庆却没机会饱览山城景色的青年助手罗哲文,也渐渐淡忘了自已为此挥汗绘图的情景。

1986年,罗哲文应邀到日本参加在奈良举办的“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好文物古迹”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间和奈良考古研究所的学术部主任菅谷文则相遇。

菅谷得知罗早年出于梁思成门下,1944年前后正跟梁在一起,便热情地向他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些秩闻趣事。

菅谷说,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在日本本土进行轰炸时,古建筑文物最多的京都、奈良幸免于难,此事可能和梁思成有极大关系。

他说,到日本访问的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透露,梁思成于1947年到北大讲课,在讲到文物古迹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时,曾举过抗战时期为保护日本的古都,他曾向美军建议不要轰炸京都、奈良,留住日本民族之根,也是世界人类文化之根的事例。

罗哲文听罢,大为惊讶,立即回忆起当年在重庆的情景。

罗说:

“到了重庆,我们住在上清寺中央研究院的一座小楼里,我是一个单独的房间。

先生每天拿了一捆晒蓝图纸来,让我按他用铅笔绘出的符号,用圆规、三角板、绘图墨水正规描绘。

我虽然没有详细研究内容,但大体知道是日本占领区的图,标的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有两处就是京都和奈良。

日本正在和我们打仗,为什么要画在日本地图上呢?

我没有多问,因为我觉得是不宜多知道的。

罗哲文与菅谷都认为,梁思成出生在日本,又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对古城京都、奈良十分熟悉,对此地文物古迹怀有深厚的感情,加之他一贯主张古建筑和文物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人类有共同保护的责任。

当时所标绘的图,既关乎文物古迹,又涉京都、奈良,因此他提出保护的建议顺理成章,于他的性情和理念也正相吻合。

对此,罗哲文还引了古建筑学家郑孝燮对自己说过的一件事:

1951年的某一天,在清华园的梁思成突然把年轻的郑孝燮叫住,以哀婉的心情说道:

“孝燮,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日本奈良法隆寺战争未毁,却被火烧了,真是太可惜呵!

”说罢,两眼含满了泪水。

真相终于在湮没42年后大白于天下,日本朝野得知此情,均对梁思成的人品、学识报以敬佩之情,日本媒体纷纷撰文报道,称梁思成为“古都的恩人”。

(摘编自岳南《南渡北归》)

相关链接: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7.下列关于日本朝野上下把梁思成称为“古都的恩人”,其原因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宿白教授的透露。

日本考古研究所的学术部主任菅谷文则,听过到日本访问的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教授透露过,梁思成在北大上课时说过的曾向美军建议不要轰炸京都、奈良的事。

B.罗哲文的回忆。

罗哲文回忆起曾在重庆与梁思成一起标注京都、奈良的文物古迹。

C.罗哲文与菅谷文则共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梁思成出生在日本,又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对古城京都、奈良十分熟悉,对此地文物古迹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提出保护的建议顺理成章,于他的性情和理念也正相吻合。

D.盟军司令部通过中方请梁思成把日本的重要文物古迹列表,并在地图上标出位置,以便在轰炸中留意并尽可能地予以保护,梁思成编制了沦陷区目录,完成了任务。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思成、罗哲文将沦陷区和日本的重要文物古迹列表编制目录,并在地图上准确标注,是为了给军方提供参考,防止战火焚毁这些目标。

B.梁思成、罗哲文从事的工作有严格的保密规定,梁思成对自己提出的建议的结果,不便过问,也不敢过问,因此只是略微知道一些事件的结果。

C.在盟军对日本的大轰炸中,东京满目疮痍,而京都、奈良却未被空袭,都是梁思成的建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D.菅谷肯定日本京都、奈良幸免于难与梁思成有直接关系,依据是北大宿白教授转述的梁思成在北大讲课时自己的讲述。

E.梁思成对郑孝燮讲述奈良法窿寺被火烧了,心情是“哀婉”的,说完还“两眼含满了泪水”,从中可以看出梁思成对此地文物古迹的深厚感情。

9.结合材料,说明引用在人物传记写作中的作用。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艰难B、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察举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

11、下列古代文化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

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的意思。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方法和名额有改变。

B、秀才别称茂才,是汉代以来一种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但和后代科举考试的“秀才”含义不同。

C、东宫即是太子,是指古代储君,因太子居东宫而代称。

我国古代从商周时期开始,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都可以称为太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D、周代贵族有姓氏,一般贫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表明身份贵贱的,而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

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不接受晋武帝的任命,是因为他想保持自身的名誉和节操。

B、李密挑明自己曾经“少仕伪朝”,是为了表明自己不是不想就职,而是心有惧虑之情。

C、贯穿选文第二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

开头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氏“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的,说的入情入理。

D、面临忠孝难全的处境,作者指出了祖母和自己的年龄之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尽孝后尽忠

1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嘉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14.(5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写出了陆鸿渐刻意搬家,远离城市,表现自己的脱俗。

B.第三句中的“篱边菊”是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

C.第六句中“欲去问西家”的“欲去”还“问”表示惆怅和关切。

D.本诗语言质朴流畅平实,又不失清新淡雅之感,音调自然和谐。

E.作品以描写、叙述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寄情山水、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15.(5分)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2)李煜的《虞美人》中体现“物是人非”的两句是“,。

(3)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的民族歌剧,尽管不像西洋歌剧那样阳春白雪,但她同样引人入胜,而且能够雅俗共赏。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以其凝炼、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农民与乡村封建知识分子的语言更是使用得与其身份、性格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本次大规模现代艺术品展活动中,展览馆里展出的艺术品富丽堂皇,让人看了留连忘返。

世间多有无才无德之辈,富贵可唾手而得,甚至多奸恶无耻之徒,坏事做尽反得福泽绵长;

胸罗锦绣才华横溢的草根之属,却往往命途多舛,终生郁郁不得志。

面对露天市场上小商小贩流动性强,违法取证难的困境,我们广大消费者必须时刻警醒,锱铢必较,坚决杜绝缺斤少两的现象发生。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不但逐渐腐化,而且还缺乏变化了。

B.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中国的建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

C.这意味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塌,但是这个时间不会比迄今已经膨胀过的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左右长太多。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日前撰文说,如果世界各国不采取及时措施,全球将面临淡水危机,由此可能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小王同学大学毕业到某公司应聘,招聘人员询问小王一般情况,小王在回答说家庭住址的时候:

“我府上在**路**号”。

B.老李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