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5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第3课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docx

第一单元第3课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第3课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

  第一单元历史与历史“重现”第3课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史料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史料、史料的分类史料的价值、各类史料的作用、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的关系收集、整理各类历史资料插图教学资料展示问题探究对于史料要有多疑善思的探究精神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刘知几的《史通》、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长编法与类叙法、结构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的特点和作用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学习并运用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实例教学问题探究研究历史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各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史书的编撰史书编撰要注意的问题史书的编撰,不仅是形式上的排比,同时也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和见识运用司马迁、陈寿、杜佑等编写史书的方法与见解史书编撰受史家历史见解的支配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难点史料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史料、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史书的编撰三个方面介绍历史学如何“重现”历史,即具有主观性的历史学怎样“重现”客观性的历史。

史料是“重现”历史的基础、依据,研究历史的方法是“重现”历史的途径,史书编撰是“重现”历史的表现方式。

本课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建议运用生动形象的资料加以补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课引言是由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所提出的部分观点组成的。

第一部分指出:

历史不是偶然孤立的,而是以纵横方式相互联系的,优秀治史者善于全面研究历史,探究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重现”历史的全过程;第二部分指出:

正确的方法是整理史料的关键,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历史,以达到重现历史的目的。

建议教师以引言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

你认为梁启超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历史研究的观点?

问题二:

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史料的价值”教材以史料的重要性为出发点,阐释了怎样搜集和运用史料。

(1)史料的重要性由于史料是本课的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引入有关史料与历史、史学等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它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它能为我们提供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信息。

但人类历史是极其丰富多彩、全方位、活生生的客观存在,而流传下来的史料(即使是非常翔实的史料)与客观历史过程相比总是比较片面的、局部的、零碎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要渗进史料制作者的主观意识。

史料的这种简约性和主观性便决定了史料不是历史。

史学是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它必须以史料为基础。

离开了史料,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史料决不等于史学,更不能代替史学。

人们只能在认真地、全面地、科学地整理、分析、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和本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历史学。

综上所述,史料≠历史≠历史学,但史料是史学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史学认识的唯一根据,是史学认识的基础,是史学认识的中介。

历史学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来反映历史。

(2)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史料浩如烟海,分散错落,从何下手?

一般来说,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主要是搜集急需的史料、第一手的史料、最新发现的史料。

急需的史料往往能帮助历史研究解决久悬未决的课题;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大,容易被利用;最新被发现的资料主要指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能帮助校正文字史料的误差或弥补文字史料上的空缺、疏漏。

在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整理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

搜集的史料大都庞杂、分散,这要求对史料进行科学的分类、编次和整理,理清头绪,列出纲目,编排成各类史料的汇集。

在广征史料的基础上,要获得确实可信的史料、有实际价值的史料,还必须对史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考证。

考证史料可以从鉴别史料、考校记事、比勘文句三个方面入手。

总之,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是获得详尽而可靠的史料过程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环节。

史料的搜集是整理和考证的基础,史料的考证是史料整理的必要手段,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详尽而可靠的史料,这样就便于史学家正确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来重现历史。

建议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实例,让其理解史料的定义及重要性。

第二目“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是历史资料的两大类,对历史研究具有很大作用,二者互为补充。

此外还有新型的口述史料以及借助于其他学科的资料和搜集资料的方法来“重现”历史。

(1)文字资料的内容、记载方法及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从教材出示的“古埃及石棺上的象形文字和帛书”两幅图来让学生理解文字资料就是文字记载的遗迹。

记载种类分为两种:

一种是当时人的记载或撰述;另一种是后人的追记或撰述,两种文字资料记载史料价值各有利弊。

通过教材中[历史纵横]、“二十四史”书影、郭沫若为“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题签和《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影等插图来让学生形象理解文字资料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

一是内容比较丰富,二是在时间维度上比较有连贯性。

表现为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历史文献,仅文字史料而言,梁启超说:

凡以文字形诸记录者,盖无一而不可于此中得史料。

我国历史的文字资料一向被称为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一部官方认为的“二十四史”,便有4500多万字,其卷帙的浩繁已让人望而兴叹,而这还只是史部中的“正史”。

此外尚有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实录、典制、方志、谱谍、笔记、档案、报刊杂志、经卷、账簿等等,其数量则百倍千倍于“正史”;何况史部之外,“六经皆史”“诸子亦史”“诸诗集、文集、词选、曲录、传奇、小说亦史”。

有人用中国传统的图书四分法作过统计,我国现存古籍中,经部有9906种(占古籍的15.5%),史部有14523种(占22.74%),子部17044种(占26.7%),集部22380种(占35.06%),合计63853种。

仅这些,学者穷毕生精力,恐难测其涯际,更何况还有政府档案、私人信札、墓志、碑铭、道藏、佛典、契约、账簿、报刊杂志、广告、传单等等史书以外数不胜数的文字材料。

(2)实物资料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对于实物资料的内容、表现形式的分析,教师可通过补充具体事例来强化学生的理解。

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过去的活动中遗留下来的不含文字或含少量文字的残存物,它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考古学所取得的成果。

其中遗址即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城堡、宫殿、村落、住宅、作坊、寺庙等等,如长城、故宫等。

墓葬是人们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场所。

遗址和墓葬及出土文物都是当时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反映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真实情景,对史学研究起重大的作用,如秦始皇陵附近的兵马俑坑,长沙马王堆汉墓等等。

实物资料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是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是重视远古历史的最重要依据,如过去人们多认为北京作为都城最早始于金朝,但据考古资料证明,西周召公奭的燕都封址即在北京。

这一成果大大提高了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总之,以考古资料为主的实物资料,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而且由于它自身特有的属性,使它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一般文字资料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一,它比文字史料更直观、可靠;第二,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第三,在史前史的研究中占支配地位;第四,能够引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建议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并以多媒体辅助(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实物展示),边问、边导、边解,达到对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有关内容的深刻认识。

问题一,据你所知哪些资料属于文字资料,哪些资料属于实物资料?

它们在“重现”历史中各有哪些作用呢?

问题二,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是怎样相互补充的?

问题三,通过阅读学思之窗这段文字,你对史料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3)其他学科有关资料及搜集方法的运用历史学对于历史的“重现”,还要借助于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资料。

社会学的资料可以反映出历史面貌的许多“细部”,同时社会学架设了连接史学与社会学需要的桥梁,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途径,如人口问题研究,既关注于历史,也关注于现在及未来。

民俗学的资料弥补缺乏文字记载与描述之不足。

各地区、民族的风俗的特色都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见证,如端午节、泼水节、火把节等等,无不体现历史。

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方法,如社会调查所得的资料也具有重要作用,司马迁就有过这方面的实践。

教学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要开启学生的智慧之花,使其领悟历史研究不但可借助于社会学与民俗学的资料,还可借助于哲学、文学、民族学、地理学、天文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资料作参考。

(4)口述史料的重要性口述史料是靠着口耳相传记忆的历史,又称口碑史料,它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口述回忆,即由史学家从历史研究的需要出发,对某些历史过程的当事人进行访问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口头传说,即通过口头语言流传了若干代的那些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叙述与描绘。

口碑史料过去曾被史学家们使用过。

在我国,传说时代的全部历史在现代考古资料发现以前,基本上是根据口碑史料写成的,如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商颂·玄鸟》《大雅·生民》。

孔子编《春秋》曾采用不少“所闻”的口碑;司马迁写《史记》更是在亲自调查访问后运用了口碑史料,如著名的韩信少时受胯下之辱的故事等等。

口述回忆自不待言,即使口头传说也反映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

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遗址的发现,证明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反映的古希腊遥远的迈悉尼文明,并非荒诞的传说。

过去人们以为有关伏羲、神农等人物的传说纯属神话,无学术意义,但今天学者们看到,通过这些传说至少能了解史前社会先民从事畜牧及农业的不同时期。

因此,口碑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地位。

二战以来,由于口述史料具有记载的平民化、记载的细节化、载体的多样化、组合的系列化等优点,对于“重现”较近的历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第三目“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教材列举了在研究史学方法上较有成就的唐代刘知幾和近代梁启超,进而具体指出了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一是历史表述上看是长编法和类叙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史实分析上看是结构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及其联系。

还有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1)史学方法的重要性及在此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名家史学方法是史学工作者认识历史和表述历史的工具和手段。

尽管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但是没有一套正确有效的史学方法,就难以对浩如烟海的史料作出科学的分析,从中抽取有价值的结论,因而就不可能完成历史研究的任务,达到研究目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

“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前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我国具有重视史学方法研究的优良传统。

从唐朝起,许多史学家就把史学方法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而专门进行研究。

刘知幾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杰作。

后来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近代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何炳松的《历史研究法》、陆懋德的《史学方法大纲》等,都是研究和总结史学方法的专著。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则是我国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写成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专著。

在国外史学界,史学方法研究同样受到普遍重视。

19世纪晚期出版的德国历史家朋汉姆的《史学方法论》、法国历史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研究法导论》,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

古今中外史学家对史学方法研究的重视,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史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史学方法的类型根据历史研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任务特点及其对研究方法的不同要求,又可以把史学方法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史料搜集整理法,可参照第一目有关内容。

二、史实分析法。

经过史料的搜集整理这一环节,历史认识仍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是研究过程的第二阶段的任务。

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史学工作者运用科学的史实分析法,对已经整理过的史料再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从中抽出明确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运用中层次的一般方法(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历史与逻辑、微观与宏观),又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选用相应的专门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系统研究法、计量研究法)。

三、历史表述法。

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这是历史研究的归宿,也是实现历史研究社会功能不可缺少的步骤。

其中包括了解史学著作的各种不同体裁和体例,史学作品的编与著的区别与联系,史学论文的种类与写作方法,以及如何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等。

总之,在整个历史科学中,史学方法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完整体系。

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和阶段,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坚持方法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教师先站在宏观角度帮助学生分析教材内容,指出教材提出的史学方法只是一部分,且仅限于历史表述法和史实分析法两方面,然后分别指出在教材中,历史表述法包括长编法与类叙法,史实分析法包括结构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研究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可略加补充。

其中通过教材中的《历史见证》说明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通过实例说明结构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史学研究的方法是综合的,所以对当代史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目“史书编撰”教材着重阐明了史书编撰的定义,同时指出,史书编撰受史学家的历史见解(历史观)的支配,进而提出史书编撰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本目内容实际上是研究历史基本方法中的一部分(即历史表述法),历史编撰属于重复内容,为避免冗长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关于史书编撰注意问题简单了解即可。

突出史书编撰的定义后,重点阐释体裁和体例的关系。

体裁和体例是历史编撰学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他们都是史著的形式范畴,其含义联系密切,但也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各有侧重。

所谓体裁,是指史著的编写形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所谓体例,是指史著内容的组织结构和编写技巧。

一般说来,一部史著的体例安排应当与它的体裁相适应,因此,不同体裁的史著往往具有各自的体例特点。

但是,有时二者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如不同体例的史著,有时采取同一体裁;而不同体裁的史著,有时在体例上又相互渗透。

举例说,同属于纪传题材的《史记》与《汉书》,在断限、标目、编次等体例方面并非完全相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裁,但它在叙述方法上却具备了以后出现的纪事本末体的追叙、并叙等记事方法。

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举实例来说明史书编撰的一些具体情况。

进行课堂小结时,可采用提问方式:

历史学应该怎样“重现”历史?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加以点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史料的价值一目,教学中可从史料的价值、史料的搜集、史料的考订鉴别(目的、内容、方法)、史料的运用几方面逐次展开。

可运用导读法、谈话法,边导、边问、边讲。

在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历史、历史学、史料三者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史料是由客观历史到史学的“中介”。

要想认识客观存在的历史,就只能够依赖于它给我们留下来的惟一“痕迹”——史料。

如果缺少了这个“中介”,史学便无从谈起了。

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一目,教师在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两类资料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两类资料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的结论,并进一步讨论两者是怎样相互补充的。

具体可参见问题解答部分内容。

此外,对于中国的历史文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结合教科书的帛书、“二十四史”书影、郭沫若为“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题签、《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影等插图及历史纵横的内容择要简介,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的理解。

关于社会学资料、民俗学资料及社会调查所得资料对于“重现”历史的作用,教师可结合实例适当讲解。

在学习口述史料和口述史学时,教师在解释口述史料概念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讲述其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有哪些主要的史学方法?

各自有什么特点?

你还知道哪些史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精讲,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史学方法的整体面貌即可。

史书的编撰一目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史书的编撰与史料、史学方法、史观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史书的编撰是历史学工作者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对史料进行研究整理的结果。

关于史书编撰需要注意的问题,可由学生阅读教材掌握。

最后小结可围绕课题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采用教师精讲或学生小结的方法,使学生能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加以整合,对“重现”历史的步骤方法形成宏观的认识。

2.教学案例案例一 在介绍史料的价值时,可播放开国大典的原始视频资料片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原始资料片,只有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二分钟的镜头。

如此重要的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纪录片?

说来让人痛惜。

原来,开国大典之前,中央人民政府不仅考虑到了要拍纪录片,而且为了确保拍摄成功,还专门邀请了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来拍摄。

这些苏联摄影人员到现场拍摄了几个小时,直到大典结束。

拍摄结束之后,他们带着拍摄的几十盒沉甸甸的胶片回到西华宾馆休息。

当时,负责保卫工作的北京纠察总队派一个班的战士保卫西华宾馆。

10月2日凌晨5点多钟,有战士报告,说西华宾馆失火了。

时任纠察总队一大队副政委的骆骥急忙赶赴现场,只见几个苏联摄影师在门外大嚷大叫:

“完了,完了,全部完了。

”火被扑灭之后,骆骥得知,拍摄的开国大典的电影胶片除被抢救出极少一点外,全部被大火烧掉了。

所幸的是,被抢救出来的这一点,正是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珍贵镜头。

事发后,周恩来亲自过问此事,责成公安部门迅速调查。

经仔细侦察,排除了敌特破坏的可能。

大火是因二楼客厅丢弃的烟头点燃了沙发引起的,当时苏联摄影师在三楼休息,胶片就放在二楼靠近客厅的办公室中。

当住在三楼的摄影师被浓烟熏醒,再想去二楼抢救电影胶片已经来不及了。

案例二 在介绍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相互补充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北京天坛、地坛的图片或视频北京的天坛、地坛,今天其建筑遗址完好地保存着,吸引不少游人。

但是,要想了解它们怎么由明初的“天地坛合祀”而变化成后来的“分祀”,就要查阅《明实录·嘉靖九年》。

那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嘉靖与群臣就此问题讨论、争辩的具体情况。

而要详细地了解明、清两朝皇帝在天坛、地坛祭祀的具体情景及其仪式,则要查阅《明会典》和《清会典》及其他史籍。

案例三 在介绍口述史料时,用计算机、幻灯展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调查活动的情况介绍新华网上海频道XX年7月5日消息:

6月26日下午,来自南京大学、南京航大、河海大学和南京师大的青年志愿者们,出发分赴南京江宁、栖霞、雨花台、浦口等区的30多个行政村,开始为期20天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证言调查”。

南京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张连红教授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已过去60多年,当年年轻的幸存者如今都已分别进入古稀、耄耋、期颐之年,抢救性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对于维护和平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都很大。

南京大学张生老师介绍,南大学生的调查严格按程序和步骤进行,首先在浦口区民政局拿到900多位80岁以上老人的名单,然后做好老人所在的村落标志,分组调查寻找证人。

调查中,询问、笔录、拍照、查证等工作分工进行,晚上回来还要讨论,向老师汇报,然后填写记录表,再回到村里找老人签名按手印。

针对最近有关记录和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因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一些专家认为,对历史负责的热情不能停留在争辩和说教上,而要增强在铁证如山的证据上深刻梳理历史、还历史原貌的能力。

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你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对史料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解题关键:

《通鉴》的史料极为丰富。

思路引领:

史料的相互印证和补充;史书的史料价值;宝贵的文化遗产。

答案提示: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

第一,《资治通鉴》拥有丰富的史料,但凡宋代以前和宋朝时期司马光所能见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几乎都予以使用了。

各种史料之间既可以相互印证又可以互为补充,为《通鉴》能更真切、系统的“重现”历史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史料的运用上,司马光对所收集到的各种史料,都是采取“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的方法,进行──考据,务使其精确无误;同时还撰写了《资治通鉴考异》一书。

这样《通鉴》因其丰富的史料使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第三,《通鉴》所用文献书籍现在一些已经亡佚,多赖该书予以收录才能被后人见到、使用。

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资治通鉴》之所以成为中国史学名著,与其丰富的史料有着密切的关系。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说说史料在“重现”历史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

史料的基础作用。

思路引领:

史料的价值;各种史料的关系作用。

答案提示:

一、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

确凿丰富的史料有利于人们真切的认识历史,真切的“重现”历史的原貌。

二、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社会学资料、民俗学资料、社会调查资料、口述史料在历史“重现”中有着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运用各种史料可以更全面、系统地“重现”历史。

2.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怎样相互补充?

解题关键:

两类资料的优点和局限性。

思路引领:

文字资料的优点,实物资料的优点。

答案提示:

文字资料在“重现”历史中具有内容丰富,时间维度上比较有连贯性的优点,但它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实物资料虽然多为片断性的,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

第一,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因而比文字资料更直观、可靠。

第二,它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

第三,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

第四,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

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3.研究历史有哪些方法?

解题关键:

方法的分类与概括。

思路引领:

研究历史的方法很多,说出研究历史的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即可。

不必局限于答案。

答案提示:

一、史料搜集整理法;二、历史分析法:

如结构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等;三、历史表述法:

如长编法和类叙法等;四、当今的重要研究方法:

如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