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69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内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从主体的生命周期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乡愁情感越来越强烈;

从节气来看,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具有较明显的唤醒作用。

人们关注乡愁的时空意象,实质上是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现了对主体的生存方式、邻里社会空间与其自然环境的关注,对不同个体的情感、生存权利的尊重。

(摘自2016年12月25日《文汇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心目中的“乡愁”,不同于牛津字典里对“怀旧”的解释和当代华裔地理学者

段义孚有关“恋地情结”的观点。

B.从本质上看,乡愁是一种源自主体体验的情感,隐含着人们对自我生存、生命意义、

精神家园的追求。

C.“小乡愁”与“大乡愁”构成了乡愁的空间意象,共同演绎着“家”“乡”的故事和

“民族”“国家”的故事。

D.对于“乡愁”而言,时间具有独特的唤起作用,如传统节日能唤醒乡愁,乡愁的情感

会随年龄逐渐增长而越加强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愁”不同于怀旧,它是对“故土”地理空间的“情感”、对家乡“过去”时间的“记

忆”及其对家园“未来”的期望。

B.从《说文》对“愁”的诠释看,从古至今,特别是从民国到当代,中国人源自主体体

验的“乡愁”情感都是积极的。

C.在乡愁的空间意象里,人们常对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学校、地标性建筑物等记忆

场所有着独特的记忆与情感。

D.时间意象是“乡愁”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乡愁记忆中的时间印象贯穿于主体从童年、

青年到老年的整个生命周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独特的东方背景下,这种对家乡思念、依恋的情感在儒家文化主导的社会中尤为普

遍突出。

B.较之于对井亭、庭园等节点空间的记忆与情感依恋,人们对路径、街道等线形空间的

记忆与情感依恋更为明显。

C.人们怀着乡愁追寻自我生存与生命意义,追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因而推动着自我

生存的主体向大众群体转移。

D.对乡愁的时空意象的关注,就是对主体的生存方式、邻里社会空间与其自然环境的关

注,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思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王晶晶

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

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

“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

”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

”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

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

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

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1987年8月,与《长安报》编辑、记者李东济闲聊时,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创作《白鹿原》的消息:

“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

就是那垫头的东西!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

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因为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一股‘豪狠’劲”。

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

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

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

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

他的整个心理感觉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

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

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

妻子突然停住脚问:

“要是发不了咋办?

”他毫不迟疑地说:

“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

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

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

“咋叫咱把事弄成了!

”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

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

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

《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

一一应验。

在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

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

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

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

”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

“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

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

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

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

”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

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

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

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用创办当天陈忠实的话说:

“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如今的白鹿原上,空有房门紧锁的陈忠实故居和清幽空荡的白鹿书院。

对陈忠实,邢小利曾有这样一句极为妥帖的评价: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也不是现代的知识分子。

”是啊,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作品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被誉为一部“民族秘史”。

②陈忠实语录:

“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

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的大背景、关中历史文化积淀和近代兴衰起落,

触发了陈忠实思索探究并催生《白鹿原》的创作。

B.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从下笔前的素材准备、小说构思到圆满落笔,历时四年,过

程艰辛,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

C.《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书中的仁义古风彰显了一方水土最深厚积淀

的美德,也是作者这类人的理想追求。

D.《白鹿原》中的白鹿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它既是陈忠实出生之地,也是他笔下的神

奇世界,更是他晚年的牵挂。

5.下列对陈忠实创作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忠实与人闲聊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当“枕头”的作品,但凭“豪狠”劲完成了垫

棺作枕的《白鹿原》,有着文人的独特气性。

B.从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第一行字开始,李东济就断定这部长篇小说会成

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C.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和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

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的拔萃才华。

D.在白鹿原上成功地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

个文人对白鹿原的特殊挚爱。

E.文章结尾一句:

“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这是陈忠实一生心系白鹿、

恪守传统、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

6.《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幸福大道

符浩勇

她的宝马缓缓地逆向驶入了单行路段,像一条游走在岸上的鱼。

她不担心警察来追她。

这个时候,警察还没上班。

这个城市里的大多数人们正将自己蜷缩在钢筋混泥土浇筑的格子楼里,享受着夏日的正午时光。

而逆向行驶单行路段,又奈她何?

对她来说,什么都缺,独不差钱。

没有了车鸣人喧,这条路段显得闹中幽静。

路的两侧,高大的棕树将自己伸展成一把把撑天大伞,遮天蔽日。

在它的庇护下,来往的行人一改行色匆匆的步履,赶路的脸上多了几分休闲与自在。

她的宝马也仅快于行人的速度。

在她的视线里,一帮光着膀子的人,驮着大蛇皮袋子,很小心地避让着拥挤的人流,正在横穿马路,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

他们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仿佛只要穿越了大街就能抵达他们幸福的彼岸。

就在前方几步远,她的目光越过棕树下渲染幸福爱情的年轻男女,定格在路旁。

一对中年男女正在小憩。

他们席地而坐,背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刚才已经有很多辆三轮车从她的宝马身边经过,她不知道这是其中的哪一辆,它们看上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连蹬三轮车的人也几乎全都是一模一样的,粗壮,结实,有着强大的骨骼,脖子上都缠着一条被汗水浸得发黄的毛巾。

只有他们,能够把一辆装满了煤球的三轮车蹬得轰轰烈烈,让人感到有一阵风猛烈地从身上扫过。

而这时候,背靠三轮车的女人的睡相很美,将头斜侧地倚在男人的肩上,男人也许是想让女人睡得更舒服些,也许是怕惊醒了女人,男人同样斜侧的姿势,看上去睡的并不舒服。

忽起一阵风将女人的一缕头发吹拂到了男人的脸上。

男人醒了,他瞧瞧熟睡的女人,将秀发拢到女人的耳后。

男人的目光停留在女人的头上,或许是一块草屑,或许是一只小虫,男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摘下,轻轻地弹到一边,还好,女人仍在酣睡,男人复又轻轻地闭上眼睛。

此时,她的眼里已经浮上了泪水,她轻轻地将眼睛闭上,等到再张开的时候,隐忍了太久的泪水肆无忌惮地飘然而下。

她感受到了幸福,不!

看到了幸福,她曾想要的幸福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但它不属于她,竟在一对从乡下进城的拾荒者的身上。

她能感受到行人洒在宝马车上的羡慕眼光,但他们不明白,她的宝马敌不过路旁男人一个抬手的动作。

一对老人迎面走来,都已是花甲之年,都已是鬓发花白,他们手牵着手,气定神逸,一脸慈祥地向前迈着步子,与她的宝马擦肩而过,男的搀扶了一下女的,随后不知说了什么,一抹淡笑便在另一嘴角荡漾开来。

她的心再次被灼伤,泪水汹涌而下,恸哭失声。

在泪眼婆娑中,她终于看到了一幅人间最美的图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她记得每次在这条街上走过,三两个卖花的小女孩,忽然就从各个方向围了过来,那一张张尖瘦的小脸都脏得跟猴儿似的,一双双黑幽幽的眼睛也被风吹得眼泪汪汪。

她知道在她们的后面,一个形迹可疑的男人此时正混在其中,朝这边张望。

而她已经被鲜花包围了。

全都是没有根,修剪得很整齐的花,用保鲜膜包着,散发出短暂而恍惚的花香。

面对这些最无辜最弱小的生命,她感到这是她最软弱的时候。

她买了。

每次都买了。

而今她买花送给谁呢?

就在几个小时前,她离婚了,那个承诺给她一辈子幸福的男人,将幸福廉价出卖给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女人,飞到了大洋彼岸。

她轻轻地将车窗落下,阳光顷刻洒了进来。

她买下三朵百合花,分别送给街边一个擦皮鞋的女人,一对卖唱的盲人夫妇,一个忧郁的流浪歌手,这些花不贵,她想让她们的眼珠子闪放出一丝幸福的亮光。

她的宝马缓缓地出了单行路,她驶上了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

(选自当代青少年小小说读本《幸福大道》)

7.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开着宝马的贵妇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但真正的

幸福并未赐予她。

B.她的丈夫背叛了给她一辈子幸福的承诺,使这个孤独的女人对平时不留意的夫妻恩爱

的场面格外敏感。

C.在路上,女主人公看到渲染幸福爱情的年轻男女、蹬三轮车谋生的中年男女和携手散

步的老夫妻的场景,明白了幸福的意义。

D.为了忘却离异之痛,女主人公落下车窗买下鲜花,送给市井中处于弱势的三种人,幸

福的感情立刻升华。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品描写了一个开宝马车的“贵族”女人刚刚经历了离异之痛,驱车在城市一条普通

的街道上所看到的人间图景。

B.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将青年男女、中年男女和花甲夫妻活动的三个场景相互对比,含

蓄地暗示了“幸福”的主题。

C.作者没有对女主人公身份、地位进行正面描绘,而让读者沿着她眼光所及、心灵所至

一起探求究竟何为“幸福”。

D.小说首尾两段巧妙呼应,且都运用了比喻和双关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女主人公从现

实痛苦到感觉幸福的心路历程。

E.这篇小说手法十分独特,整篇没有对话描写与矛盾冲突,用一个找寻幸福的女人的视角就触摸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9.作者着力描写女主人公所见三组男女活动镜头和她的一次买花赠人行为,给人们带来了

哪些启示?

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探究。

(6分)

2、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

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常慕季文子、仲山甫之志。

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

颍川庾纯常叹曰:

“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

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

咸上言曰:

“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

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

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

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

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

司徒三却,骏故据正。

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

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

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

“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

”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

迁尚书左丞。

时太宰、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

“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①、周②之事。

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

……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

人而乐祸,其可极乎!

作此者,皆由东安公。

谓殿下至止,当有以正之。

正之以道,众亦何所怒乎!

众之所怒,在于不平耳。

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

“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

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

”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赠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谥曰贞。

(节选自《晋书·

列传·

第十七》)

【注】①伊:

指伊尹,商朝宰相。

名伊,一说名挚;

尹是官名。

②周:

指周公,姓姬名旦。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B.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C.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D.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又称表字,对名进行解释补充,有表述

阐明的作用。

B.诏书,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后专指帝王或朝廷官

员的文书命令。

C.布衣,原义为布制衣服、麻布衣服,因平民不能穿绫罗锦绣,故以布衣借指平民百

姓。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生前品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

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咸恪尽职守,主持公道。

他不满夏侯骏随心所欲褒贬他人,上奏罢免夏侯骏的职

务,在司徒魏舒不同意的情况下毅然独自上书。

B.傅咸上书陈事,直言敢谏。

他以昔日帝王亲自日理万机与陛下只做微薄之事作对比,

劝诫晋帝集中精力振兴军国、免除徭役、重视农耕。

C.傅咸反对奢侈,针砭时弊。

他以先王风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为例,指出奢侈

浪费的严重后果,提出了制止奢风的建议。

D.傅咸议论时政,忧国忧民。

他认为如果无功加赏,人们会没有极限地以祸乱为乐,

对此希望君王用法制之道使制度纯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

(2)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普明寺①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②期,初见僧窗③一两枝。

犹喜相看那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⑤。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⑥无酒且新诗。

【注】①普明寺:

湖南零陵城外的一座佛寺。

杨万里作此诗时任零陵县丞。

②探梅:

寻访梅花。

③僧窗:

僧寺的窗户。

④那:

同“哪”。

⑤伊:

它,指雪。

⑥慰存:

慰问,安慰存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僧窗”二字,点出诗题中的“普明寺”,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

这是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B.颔联用字极妙:

“犹”字转入诗人情绪变化的描写,“喜”字点明看花时的心情且从

侧面写出梅花的清雅可爱。

C.“今冬”二句说,今冬没有下雪有什么关系,只是独秀的梅花缺少“雪”这一同伴,

诗人以梅喻雪,突出了雪的高洁。

D.“月落山空”时梅花深感孤独,诗人要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

更有一种知己之感。

E.诗人从寻梅、怜梅、赏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

的感受只一笔带过。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作者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送别”时作唱的两句是:

“,

”而一句“”的全景镜头式的描写,道出了易水边的一场生离死别。

(《荆轲刺秦王》)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往往能使人平添跨过坎坷的勇气,给人以现实的启迪,让人顿悟生活的哲理。

②载有巴西足球队员的飞机在哥伦比亚坠毁,72人罹难,噩耗传来,不少亲人在电视机旁就已长歌当哭。

③对国家而言,书香氤氲,国民儒雅,则兴旺发达;

对个人来说,腹有诗书,博闻强记,则受益终身。

④内地的援藏干部表示,我们一定会对藏区人民鼎力相助,让藏族同胞早日脱贫,圆

满完成援藏任务。

⑤多位受访的返乡成功人士表示,希望能在引进项目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在家乡建设中无所不为。

⑥有的领导高高在上,做点分内之事,便觉得劳苦功高,而对下属和群众却摆出一派“官

老爷”的架势。

A.②③⑥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张老师本着以少教多学、提高质量为原则,课堂上首次运用“读写导学”教学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B.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中华大地正在兴起新的创业创

新热潮。

C.专家认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策略,不仅对全球是重要贡献,而且

对中国也有利。

D.在5年拉锯战之后,叙利亚政府军控制阿勒颇意味着叙利亚内战迎来重大转机,政

治解决的条件逐步实现。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版图内,有数不胜数的独特的自然风光,①造就了众多独具地域特色的生存空间。

②,最北部的黑龙江省,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冬季寒冷,③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四十多摄氏度,霜冻期④长达七个多月。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那里是我国人口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北大荒。

⑤,就是在这片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