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75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专题1+02.docx

初中地理专题1+02

甄鸿启:

欢迎各位老师继续回来,我们上一学时从我们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的背景和第一部分,就是我们前言部分做了详细的解读,咱们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部分也有变化?

陈澄: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分三个层面,来进行阐述的,在这个阐述三个层面以前,有一段没有标题的自然段的文字,这一段实际就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一个总目标,原先这段总目标的阐述,比较详细一点,就是通过七到九年级地理课程设施应该学什么,他讲的比较详细,了解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或者基本的技能等等,讲的比较详细。

修订以后这一段内容进行了精练,原来有人统计原来是七句话,110个字现在减少到五句号,54个字实际就减少了一半,更简练一点,为什么要这样减少呢?

实际你一个总目标,如果很详细,就跟下面的分目标,有一点的重叠了,没有必要做简单的重复。

所以现在很简练,就是总目标是什么呢?

就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样的话就比较精练一点。

总目标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就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总扩的目标的阐述,接着下面他有一句话,下面从姿势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这个方面来表述,注意这一段文字不是目标,它是对总目标的解释。

接着下面就从三个方面,以前也说从三个纬度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纬度就是知识与技能。

我们知道这个还是比较传统的,以前各个大纲对这个还是比较注重的,修订以前,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一共有四条,现在修订以后仍然是四条,但是有调整,原先它第一条里面又有知识,又有技能,混在里面了,我们这次是比较更清楚了,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都是关于知识方面的,第四条就是关于技能。

先知识后技能,这个逻辑关系理的比较清楚。

那么归纳下来讲,姿势和技能这个目标和原来向比应该讲只是局部的调整,就是一二三条属于知识的范畴,第四条我刚才讲了是技能的领域,另外就是对于其中大家注意到没有,其中有一条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现在把后半句给删除了,删除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看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那么这个的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讲,难度有点高了。

我们从减轻学生负担来考虑,适当地降低了一点这个目标,后半句就它删除了,其他的改动应该讲还是不大的,只是文字上是它阐述更加规范了一些,更加清楚了一些,这个是关于知识与技能。

甄鸿启:

我们有一个提法,原来是“知识与能力”好多老师也在问,为什么不说“知识与能力”,而提“知识与技能”的提法?

陈澄:

以前一般是这么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叫“双基”然后第二个方面就是谈能力,第三再讲思想教育,以前也是从这三方面,现在也是这三方面,跟以前有什么变化呢?

现在第一条知识与技能跟以前来讲还是比较接近,现在不是光讲能力了,叫做过程与方法。

有的老师就不理解了,过程结果才是目标啊?

过程怎么是目标呢?

这就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不光是注重学生,你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重视你的体验、你的方法你的过程,重在参与,你在这个当中,通过学习活动,虽然或者说当然我们说学到了哪些知识,也是重要的,另外我们说体验的过程,参加的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跟比以前从能力的范围,更加拓展了。

当然应该包括能力在里面,除此之外也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过程,以及你学习地理的方法,待会我要讲的区域的格局不像以前规定哪些学习的内容,现在只是比如说规定学一个大洲,其他大洲是怎么样?

让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

学习掌握一个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因为这是很多,世界上国家一百九十几个,你再挑你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能讲到一些,那其他的国家怎么办呢?

你就通过掌握了一个学习国家,比如国家地理的方法,学生举一反三你自己都可以学习了,所以这也是一个学习方法。

甄鸿启:

原来好多老师人教把挑出十个国家来,讲的非常详细,毕竟世界上接近有200个国家,普遍面面俱到,通过这样更加让学生有一个感悟的过程,来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陈澄:

所以第二方面的课程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就是刚才我讲的。

过程与方法这里面跟以前的这部分内容,应该讲原先修订以前是四条,这次归并成三条,具体的内容来讲,基本的精神,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比如说第一条他就强调这个学生的感受,你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

通过积累了丰富地理表象以后,那么你就形成了地理概念,最后你归纳形成了地理规律,所以我们讲从表现到概念到规律,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们有一些老师,就着重讲,比如说,讲一个地理的概念,他从概念到概念,学生就不是很容易理解,比如说,地中海是气候,有时候就不是很理解,就光背词句了,夏天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但实际没有掌握,所以我们要强调要从表象出发,怎么来形成学生的地理表象呢?

就要通过感知,这个是地理学生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说为什么要通过很多道具、图片通过比如说视频让学生来看,就是让学生感知形成表象。

最后你形成的概念才是有血有肉的。

你干讲这一句话,这个概念你背下来,但实际你对地理的内涵还是不清楚的。

所以这一次非常强调过程与方法,从表象到概念到规律。

所以这个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制定的。

另外我要谈到一点,过程与方法他这个重心就在地理学科方面思维能力,还是非常要强调的。

要正确地认识形成通过表象来形成地理概念,另外还要归纳来形成地理特征。

比如我们学到很多国家,很多地区,它的具体有哪些地理特征,通过形成概念以后,再通过归纳,归纳来得出,他的地理特征,最后还要理解这个地理的规律。

所以这个就是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的中心所在,另外过程与方法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们说就是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个跟整个我们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大的理念是吻合的。

这讲的很多,包括钱学森,为什么我们中国培养不出非常出色的高级人才呢?

我们学生读书都是很不错的,包括到国外去,我们中国的学生总是学习最好的,但是在学习创造发明我们中国出了多少大家不多呢?

在这方面当然这个是很复杂的了,是整个社会的全方位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对于我们教育来讲,我们也要思考,我们往往中国的教育的理念就是强调的正确答案,培养学生比较发散性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我们是考虑不够的。

甄鸿启: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丧失了。

陈澄:

所以这方面是课程的观念的重心,我们地理学科也在过程与方法也强调了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提出来,学生要敢于置疑,敢于联想,敢于发散,敢于求新求变,另外就是实践。

现在就是地理学科本来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了,我们大学里面都是比其他系来讲,我们有野外实习,每年都要到野外去,那么现在由于具体种种困难,这个包括经济条件这方面的困难,我们能够到大自然去,到野外去,现在已经不多了,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到新课程规定很多,上野外去,上大自然区,限于条件,特别是安全问题,有一些也不敢去,除了问题校长承担不了,但是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经济实力条件各方面的改善,作为我们地理学科来讲,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鼓励我们学习到课堂外面去,到校去,大野外去,到自然去,这次课程标准在后面有一条,乡土这一块说了,至少有一次,你一学期你能够有一次上野外。

当然我们操作起来还要各个学校老师慢慢从实践当中摸索出一些经验来。

甄鸿启:

标准已经很低了,就一次。

陈澄:

这是实践能力方面,最后一个纬度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前各个教学大纲里面也有,一般就是思想教育,我们这次目标范围就扩大了,内涵就扩大了。

不光是思想教育了,我们这里边关于这方面修改以前和修改以后应该讲变化还是不大,基本都是四条,但是我要讲一下,其中有一条是新加的,就是第四条,这里面谈到了要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这个是新加的,原先没有,当然后来可持续发展观念也有了。

特别是因地制宜,我这里要讲一下,已故的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是院士,吴传军(音)教授他在我们2001年的时候,制定课标的时候,他是审议的专家,审定的专家,他来审他来审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他跟我讲因地制宜,这是经济地理学的一条基本的原则,这个作用很大,所以你们要注意贯彻,这个理念,所以这一次我们在修订的时候,专门加了因地制宜的意识,而且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领域上,层次比较高的,就体现了我们对因地制宜的这么一个意识的重视。

甄鸿启:

我们在教学调研的时候,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我们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

老师在写教学目标或者写学习目标的时候,有两种观点,有明显来派,我知识与技能目标,一二三,过程与方法目标,一二三,情感与价值观有的一有的两条,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倾向于把这三维目标用一个标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完整地表述出来,目前好像这两种观点都有,您给予诊断。

陈澄:

我们刚才讲了课程目标,总目标下边有两段文字,一段文字就是课程的总目标,第二个自然段有一句话,从三个方面或者说三个纬度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阐述,下面有一句话,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当中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强调这个总目标他是宏观的目标,是一个综合的目标,你不能够机械地、人为地、教条地给他加以直接,说话了既然不能直接,下面分一二三,我们分一二三主要是从更细的角度来认识它,分的更细。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当中的时候,也不能直接,我这个知识就是培养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那个知识就是培养他的能力或者他培养他过程方法的,不能这样理解。

很多内容都是兼有的。

它既有知识能力这方面的目标的要求,也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我们执行的时候,要注意是融合的,至于写教案,你是分开写也好,还是融合写也好,我认为这都是可以的,但是现在比较融合起来写,这应该讲也是体现了一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有一些老师不习惯,也可以慢慢摸索。

甄鸿启:

我们还是建议老师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和知识的掌握。

在第三部分内容部门,好像变化有不小的。

陈澄:

内容现在一个是标题改了一下,原来叫内容标题,现在叫课程内容,这个倒没有太大,主要是教育部各个学科统一,都用这么一个标题,具体的内容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

那么这个课程内容,内容标准,这个应该讲是课程标准的主体的部分,将来无论是编写教材,我们教师的教学,或者将来是评价或者考试,都得以这个课程内容,作为一个基本的依据,那么我们说,这次也进行了修订,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对有一些标准,它的要求不够明确,或者老师认为不够全面,理解上有一些偏差不好把握,所以对这些标准我们进行了修订。

特别是文字表述方面,进行了精练和润色,具体的内容,有一些删减但是有一些补充,总体来看,应该讲,基本维持不变,稍微条目总数也有人统计了,稍微少了几条。

地球与地图部分基本不变,世界地理跟中国地理部分稍微少了大概几条,乡土地理也少了两条,但是总体来讲量还是差不多的。

这是第一个方面的修订。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部分内容标准它的要求,进行了调整。

就是说,同样这一条标准,现在还保留了但是很可能这半太给他删掉了,但是降低了一部分的要求,也是从减轻学生负担来考虑的,待会我会举一些例子,第三就是活动建议,活动建议就是老师我刚才说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老师对建议还是有一些看法的,认为好像内容太多,当时我们讲了这个建议不是要求你必须要做的,只是建议,你可以选择一部分做,也可以甚至于你全部按照做也是可以的。

老师有时候认为一条一条都要落实所以难度大,这次我们吸取了老师的意见,就是大量做了一些删减,表述也不是用一个一个黑点子的形式了,大的从几方面建议,我们说了一下,然后下面就例如什么什么,实际从以前的黑点一条一条建议当中,保留了一部分,应该讲删除的量还是一半以上给删除了。

甄鸿启:

从第一部分地球地图跟老师详细地探讨。

陈澄: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这个部分,应该讲变化还是不大的。

首先他增加了一条标准,叫做用简单的方法掩饰地球自转与公转,本来这个是在活动建议里面的,现在变为标准了,变为标准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这个并不是可选可不选的建议了,作为标准来说就是必须要完成的了,就是明确了这个重要性,就是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动手和实践操作。

要鼓励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来掩饰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以这一点要说明一下,是增加了。

另外有一些就是文字的表述了,本来叫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这个文字不太明确,现在改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这样的话,文字更准确了。

另外活动建议有一句话,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有这么个建议,有一些老师就提出来,观察不同季节比如说,春节到秋季,当然我们讲地球公转自转这是四季的变化很重要的,在冬季很夏季物体的影子,比如像我们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影子他长短有变化,很明显,当然季节变化很明显,但是有时候老师提出来,我这个教学很难完成,你跨季节的,所以现在我们又加了一个括号了,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一天内当然对四季没有变化,但是可以知道,太阳光从早上影子是长的,到中午就短了,可以从这个你在衍生出去,让学生再理解季节冬季跟夏季影子的长短,当然有的老师训练有素的它就在不同的季节让学生观看,比如几月几号,再到几月几号你再看一下,这个当然更好,这个有一点变化。

在地图单元的修订又有什么呢?

就是在地图辨别方向,他后面增加了什么呢?

一个叫做判出经纬度,前面光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的经纬度,老师就讲了,实际我们大部分的教学还是在地图上要读经纬度。

另外在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三封、三几、三股增加了一个判读坡的陡缓,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这个实际是有一定的调整,其他也是文字上的变化,比如活动的建议,本来叫做定向行军,现在改为定向越野,这是本来正规的名字。

另外表格下面本来有一个关于电子地图的说明,这句话就删去了,也没有什么必要。

另外就是一个活动建议实行起来有难度的,叫实地踏看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的平面草图。

本来有这么一个活动建议,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特别是实地踏勘并绘制社区、校园还好一点,社区小区的平面图这要求就高一点,这次就删掉了。

我们主要还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到了公园里,或者社区有一些街道马路上也有小区域的图,你能看到。

你只要画什么要求就高了,这次就删去了。

甄鸿启:

刚才您提到在世界地理当中,也有删减。

陈澄:

世界地理的变动,比如像海洋与陆地这个单元,这个单元应该讲变化也不是很大,气候跟居民这一共三个单元,变化应该讲不是很大,有局部的变化,有这么几个变化。

一个就是本来气候下面有一个标题,叫做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现在就修订为天气了,为什么这么修订呢?

并不是说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不要求与我们的生活了,就是从标题的简练来看,因为下面几个标题,第二个标题叫做气温与降水的分布,第三个标题叫主要气候类型。

这样和下面几个标题来讲就比较匹配,更加和谐一点。

这倒是没有什么多大的变化。

这里就是有几个改动,就是改的更明确一点,比如世界气候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多了,现在就明确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就明确了。

还有就是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来考虑的,本来有一个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这个要求应该讲高了一点,这次就给它删除了。

另外有一些活动建议,也没有了,比如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气象园地,这个就删除了,因为气象园地,这个在50年代,都是很建议各个学校有可能要建气象园地,当时有什么作用呢?

一个气象园地建立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进去动手操作,进去观察,这个倒是对提高学生能力有很多好处的,但是现在有什么变化呢?

以前这个学校的气象园地,他每天学生要去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天三次还是四次去记录它的温度,最高温,最低温,深度等等,这个数据就汇报给当地的气象台站,气象台站就作为一个点的数据纳入到它们天气预报的范畴里面,因为什么呢?

数据越多,天气预报就会越准确。

当时说鼓励大家建台站,所以有的学校,很认真的,学生老师都是一天几次去观测,现在这个情况变了,根本用着这些手工的操作了,特别是卫星定位系统各方面的很发达。

有一些东西都是自动的数字化的天气预报,有的学校也有这个东西,不用自动的,气温、湿度、风力几级随时一打开它都可以把它传到办公室的电脑上去了,所以现在更先进了。

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学校有条件还是可以建立这个东西,让学生们亲自感受一下这个也是好的,但是你说都要建,恐怕有一些学校有没有这个条件。

另外就是地区与发展差异这个单元,有一些变动,一个就是标题改了,原先叫地区发展差现在该成地域发展差异,为什么地区改为地域呢意思差不多?

为什么要替代呢?

因为这个地区下一个单元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这个地区他有特定的概念,这个地区就是什么呢?

这里面说了,比如说南亚,就是洲下面的地区,比如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地区是这个概念,他就是一个洲下面,国家上面的一个级别,为了和这个区分开,所以我们就用了一个地域跟下面的分开。

另外这里面有一些内容删除了,比如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要求,因为这个地理性也不强,和其他学科恐怕涉及,这里就不重复了,就删除了。

在认识大洲上,为减轻学生负担考虑,也删除了一些比如,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这个我们也是从学生的负担考虑,也比较难了一点。

那么就给它删除了。

另外要说出某一个地区最有影响里的区域国际组织,这个也删除了,这个跟联合国也是差不多的,我们也删除了。

在认识国家当中,删除了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这也是从学生的肩负考虑,也给它删除了。

另外活动建议,这个我刚才讲了,大量的删除了。

在认识区域这个单元表格后面有一段文字,这个文字本来用四个黑点来进行说明的,现在比以前要简单了一些,另外和后面中国地理这两个说明都统一了,说法都给它进一步统一了。

世界地理应该说总体的变化还是不大的。

甄鸿启:

中国地理的情况?

陈澄:

也有一些改动,我再来稍微地说一下,比如像疆域与人口,本来有一句话叫做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本来要说明,我们现在叫认识。

这样就是稍微降低了一点要求。

另外就是本来有叫做34个叫做省级行政区,现在我们更规范了,用比较正规的全称,叫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这个名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宪法上就是用这个名称比较正规的,省级行政区有的人认为,这个行政区等于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个叫行政区,其他的不是行政区,有的叫省,有的叫自治区,有的叫直辖市,所以这一次我们用一个比较正规的全程,叫做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宪法上是这么说的,如果简称有时候就叫省级单位。

在自然和自然资源这一个单位,这个有所不补充,两条补充是新补充的,一条是说出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基本特征,这是新补充的,因为关于内流河和外流河它的基本概念,它的特征是什么?

大家知道,以前这个教学大纲里面倒是有,我们在课标实验稿没有,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需要出发,我们认为这个概念还是有必要让学生掌握。

因为我们国家人是很明显的,内流区跟外流区、东南季风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这个水纹特征是很明显的,对于它的农业各方面的情况都是影响很大的,所以这一条还是补充进去了。

另外又补充了一条,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这条标准。

当然以前关于自然灾害在其他各个区里面也有,但是这一次就给它明确起来,要了解我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以前我们比较强调,地大物博,我们国家有哪些好的地方,对于我们的忧患意识强调的不够,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让学生建立忧患意识,特别大家知道,最近这几年也可以看到地震、海啸,今年又是干旱又是涝灾,每年我们中国不是这里就是那里灾害还是不断的,让学生建立我们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这么一个概念还是很重要的。

关于防灾一亲友建立专项教育,比如人口教育、国防教育,现在教育部就明确了,灾害不进行专项教育,他就要渗透进去,那么地理学科本来也有,这次更加明显出来。

那么关于长江和黄河现在比以前就明确了,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纹的主要特征,以及对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这个是比以前来讲,以前比较含糊,这个要求不清楚。

这个是说出水纹特征,以及对流域里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个是新增加的。

另外在活动建议当中,特别注意增加了一个叫做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我们讲我们现在国家耕地资源是越来越严峻了,我们中国本来耕地在世界上来讲,人均就是很少的,再加上我们现在发展,工业、农业不去讲了,工业城市化,住房、交通、高速公路、高铁、用地越来越多,现在在这方面负面的新闻也是很多,我们这次增加了一个讨论,就为什么呢?

让学生认识耕地的保护是很重要的。

在京剧与文化这个单元变化应该讲也不是很大,本来原来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标准,比较长的,现在分成两条了,叫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变成两条了,变成两条以后,在要求上更加明确了一点,另外也讲把这个本来是叫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分布的格局,这个就大了,交通运输的格局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等,现在就要求缩小到铁路干线。

下面再讲一下关于地理差异这么一个单元,关于这个单元,这个含义比较宽泛,地域差异跟世界地理前面世界地理也有一个,跟他遥相呼应对应一下,这一块里面还是分成了叫做四大单元,四大地理单元,这个跟修订以前变化不大。

关于中国地理在认识区域也有一定的修改。

比如讲位置与分布,原先是六项内容,现在简化成五条了;联系与差异,本来是八条,现在来讲变成六条。

我举几个例子,也一些山区了。

以区域某一地理的区域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这还要分布略图,要求高一点,我们这一次就删除了,特别对于初中的学生。

还有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这个也要求比较高,因为我们在实践思路里面专门有,原则上我们初中地理不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删去了。

另外对于活动建议业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规定,大部分的活动建议也删去比较多,也有新增加的,比如像围绕某区域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止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这个活动应该讲这个活动是比较开放性的。

一个是有时代性,现在低碳生活、节能减排、防灾在十年以前当然是有的,但是现在这方面更强调了,所以我们增加了,另外为什么说是比较开放,它要自拟题目,自由度比较高的,让学生可以选一个小题目,你可以谈谈,写的文章当然也不一定是有标准答案的,这个还是比较开放的。

在认识区域这个单元里有一个说明,这个说明我刚才讲了,跟世界地理后面的说明结构文字表述方面两个统一起来了,本来是各讲各的有点不太统一,另外人家本来老师就问了,这个认识区域这里面谈到了什么台湾、北京、香港谈到,其他没有谈到,另外又说选择五个不同尺度的区域来选,那么到底这五的包不包括这五个台湾,现在就明确了,明确指出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区域,在五个以外,这五个就是必选的,然后再五个以外,你再选择,这个要求更明确了。

最后在表格的后面,有一个说明里面增加了一个说法,就是学习区域式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来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

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实际就是强化了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这个也是贯彻了我们整个教育的发展纲要,要强调以科学发展观,实际发展观含义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可持续发展人际关系都是属于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面又明显化了谈论道路这一条。

甄鸿启:

第四条就是乡土地理。

陈澄:

乡土地理改动比较大一点,本来乡土地理部分有八条标准,六条建议,现在修改以后,变成了六条标准,活动建议,也归并了,也少了,这个八条标准,以后重新进行了表述,实际上你从内容来讲,他前面四条,我们现在一共是六条,前面四条基本上是概括保留了原来的内容,四条就把原来八条内容基本上就概括进来了,另外才改革开放的角度,又增加了第五条,最后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又提出了要关注家乡的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这样的话,也更加符合我们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提了一条。

所以这一方面,改动也是比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