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987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Word下载.docx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夏秋季节(7—11)。

(4)台风的分布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西,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5)台风主要的危害有: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主要的危害有:

①狂风;

②特大暴雨;

③风暴潮。

(6)防灾措施:

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2.干旱

(1)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2)旱灾的特点:

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预防措施: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农业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培育抗旱品种。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成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农业生产方面:

秋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冻害;

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还会导致牲畜受冻死亡。

寒潮对通讯、交通等方面也有破坏作用。

(4)利:

有助于地球表面高低纬度的热量交换。

带来了雨雪,有助于缓解旱情。

带来的低温能有效地杀死病虫害。

能带来风力资源。

(5)措施:

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采取防寒措施。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是原来的30倍。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世界主要

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5)危害:

直接灾害有:

①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②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④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⑤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次生灾害主要有:

①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②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③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④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6)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和减灾意识;

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

a岩体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

a地形陡峻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③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地质灾害的防御;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实施预防措施,提高抗震强度,是石护坡工程,开展植树造林。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

(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

洪水和涝渍

(2)洪水的成因及发生地区:

原因:

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决堤泛滥。

多发地区:

集中在中低纬度,主要是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气候区。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3)涝渍的成因及多发地区:

成因: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4)危害

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2.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包括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3)危害:

毁坏船只,破坏房屋,农田、海堤、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3防治措施:

(四)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成带状分布现象)

(1)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几百千米宽带的);

(2)北纬20°

一50°

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p17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p18

1.生态建设:

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

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p19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

放大"

和"

缩小"

p21

  人类活动对灾情"

或"

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

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

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

灾变"

2.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3.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原因:

p24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多山的地貌,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的强弱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二)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

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

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4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

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2).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

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4).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5).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6).青藏高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二、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

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p31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p33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

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

爆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

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

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

摧毁农田;

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及矿山等。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铁路:

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

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三、中国的水文灾害

1.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多,内陆少;

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②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

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

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3)雨涝

①分布:

集中分布在东经110°

以东,北纬20°

~45°

这一范围

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

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

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其根本原因:

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人口膨胀,向森林、河湖争地,过度采伐森林,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侵占河道等人类掠夺性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加了洪涝的发生几率。

① 

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

②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因湖泊蓄水有限,大量的降水汇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涨,泛滥成灾。

③侵占河道,流水不畅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泥沙流入河道,使河床抬高,流水不畅。

2.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主要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2)危害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3)类型:

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

(4)发生时间:

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3.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

(1)灾害链:

暴雨洪涝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洪水的来源:

流经湿润地区,支流多,流域广,汛期长,水量大雨季流域内普降暴雨,上中游干支流同时来水。

长江下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长江中下游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原因:

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胡泊萎缩,河湖蓄洪行洪能力差

③地处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

四、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

春雨贵如油"

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

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

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

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

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

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

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

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

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

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的总称;

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第三章防灾与减灾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

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

 

(1)概念:

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