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9940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1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

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三、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过程、特点。

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动手能力、小组合作与探究能力,尝试用假说一演绎法探究DNA复制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二)难点

对半保留复制的推理与验证。

5、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6、课前准备

DNA双螺旋模型组件、多媒体课件

7、课时安排

1课时

8、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组装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的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DNA模型实际上是一对模板,每一模板与另一个互补。

我们设想,在复制前氢键断开,两条链松开、分离,然后每条链作为形成自己新链的模板,最后我们从原先仅有的一对链得到了两对链,而且准确地复制了碱基序列。

”这真是个天才的预测。

这个模型曾被人们怀疑(沃森和克里克自己也怀疑),因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双链是如何打开的?

之后,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作为遗传物质的一个亲代DNA分子能够通过复制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那么,DNA分子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呢?

你能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设想出DNA复制的方式可能有哪几种吗?

是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弥散复制方式或是其他的方式呢?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并分组讨论,尝试画出示意图。

图1DNA复制的方式

那么这些假说中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请按照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证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还是弥散复制。

师生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内容。

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看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微课和图片)

图2半保留复制实验证据(图片来源:

生物学(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师出示材料1:

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首次在试管中人工合成了DNA,引起生物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赞扬,有人为探究DNA合成所需要的条件,模拟康贝格实验做了如下实验:

配制人工合成体系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pH;

在人工合成体系中加入4种脱氧核苷酸,发现没有发生DNA生成;

随之将该体系分成4份,在1号体系中加入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解旋酶、DNA聚合酶等,仍没有发生DNA的合成;

在2号体系中加入上述酶,再加入ATP,仍没有DNA合成;

在3号体系中加入上述酶,加入少量噬菌体的单链DNA,仍没有DNA合成;

在4号体系中加人上述酶,同时加入ATP和少量噬菌体的单链DNA,终于发现有DNA生成!

材料来源:

生物学教学,2015年第40卷第8期,杨君:

《“DNA的复制"

一节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根据资料1,在学案上写出总结DNA复制的条件。

【过渡】知道了DNA复制的条件,那么DNA复制是怎样进行的?

教师出示材料2:

为了获知细胞复制的场所,将变形虫放在有标记过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在细胞核中首先发现有标记的DNA分子。

材料3:

为了获知细胞复制的时期,科学家通过生化分析得知,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中脱氧核苷酸含量开始时很低,不久急剧增加,以后又逐渐降低到初始水平。

随着脱氧核苷酸含量的动态变化,DNA聚合酶的活性显著增高。

材料4:

研究表明,DNA的复制总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其复制过程中出错的概率仅为

你认为DNA能够准确复制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5:

女性子宫肌瘤细胞中最长的DNA分子达36mm,DNA复制速度约为4μm/min(1mm=1000μm),但复制过程仅需40min左右即完成。

材料2,3,4,5的来源:

中学生物学教学,2017年第29卷第8期,黄堡鑫:

《精雕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DNA的复制”几个环节的处理》

结合材料2,3,4,5、DNA复制过程微课、教材第54页内容完成下列概念图并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图3DNA复制概念图

(1)DNA复制为什么要解旋?

复制速度为什么那么快?

为什么复制过程中出错的概率低?

(2)如何理解DNA复制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9、板书设计

见图4

十、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54页练习1~4题。

2.(选作)根据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尝试利用生活材料模拟DNA的复制过程。

十一、教学反思

图4DNA的复制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