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0101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保护学课后习题与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

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

是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3.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者有何不同?

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如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没有病原生物的参与,因而不能在植株个体间互相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

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病原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等,因此,按其病原生物的类型又可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植物病害等。

侵染性病害在植株间能够相互传染。

性质

成因

传染性

关系

非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因素〔如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

不能在植株个体间互相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常常诱发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侵染性病害

病原微生物侵染

在植株间能相互传染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

1.寄生性和致病性有何不同?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病原物的两个重要属性:

致病性:

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强调病原物从寄主体内获取养分的能力。

寄生性:

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强调病原物破坏寄主的能力。

__①绝大多数病原物都是寄生物,但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

②寄生性的强弱与致病性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2.简述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及其在病害发生和流行中的作用。

真菌的繁殖形式: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是指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过程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孢子的繁殖形式。

真菌的无性孢子常见的有: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是植物病害的再侵染源。

有性繁殖:

是指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常见的有性孢子有:

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3.霜霉病菌P21、白粉病菌P22、黑粉病菌P25、锈病菌P26等所致病害各有何特点?

各举一例说明。

4.如何进行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的初步诊断?

<

分别参照书本P32,37,43>

植物真菌病害的诊断:

是采用必要的鉴定技术和方法,运用病理学和真菌分类学的知识确定植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和病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首要环节。

只有正确地诊断病害,才能对症治疗,有效地开展防治。

包括症状诊断,显微镜检查诊断,病原物致病性的测定。

细菌病害的诊断除根据寄主表现的症状特点外,更可靠的方法是观察"

喷菌现象"

因为由细菌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无论是维管束组织受害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病原细菌都大量存在于受病组织内,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病组织内的大量细菌即会呈水雾状从病部喷出。

喷菌现象即是植物细菌病害诊断的可靠方法,同时也是区别细菌病害与真菌病害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手段之一。

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是引起寄主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

传播介体主要是叶蝉、飞虱、木虱和蚜虫等。

植物菌原体和木质部细菌性病害,在症状表现上往往与某些病毒病害难以区别,目前诊断主要依据电镜观察菌原体的形态、血清学反应以及四环素与青霉素对病害有无一定的治疗作用等。

病毒诊断:

田间症状观察→病毒立体形态和大小测定→寄主范围测定→传播方式测定→细胞病理学鉴定→血清学鉴定

5.比较根结线虫、茎线虫和胞囊线虫在形态及引起病害症状上的不同。

P47

6.如何防治菟丝子的危害?

1控制菟丝子的危害,最基本的防治措施是采用清洁的种子,严禁调运带有菟丝子种子的种苗;

2利用寄生菟丝子的炭疽病菌制成生物制剂,在菟丝子危害初期喷洒;

3在以营养生长为主的菟丝子生活史的早期,进行人工拉丝防除

7.引致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1>

由于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

由于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如低温或高温造成的冻害或灼伤,土壤水分不足或过量引起的旱害或渍害,光照过弱或过强引起的黄化或叶烧,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风、雨、雷电、雹害等;

(3)由于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如肥料或农药使用不当引起的肥害或药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缺乏引起的缺素症,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事操作或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的病害等。

8.解释下列名词:

菌丝体:

菌丝成丛或交织成团的丝状体称为菌丝体

子实体:

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后,即进入生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

转主寄生:

有的真菌需要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子囊果:

子囊大多产生在菌丝体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果。

由非生物因素〔如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等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真菌的生活史:

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死体营养型: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有的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细胞和组织中吸收养分,其营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

活体营养型: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有的从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其营养方式称为活体营养型。

第三章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1.试述植物病原物在致病过程中的化学致病机制。

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1酶的作用病原物能产生角质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蛋白质酶等多种降解酶类,这些酶类在病原物的侵入、植物组织浸离和细胞死亡之中起着重要作用。

〔2毒素的作用毒素是病原物产生的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以外的对寄主有明显损伤和致病作用的有害代谢产物。

〔3生长调节物质及作用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植物体内生长调节物质的控制,这些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

2.试述植物的抗病机制。

〔1固有抗性:

植物的固有抗性主要是以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2诱发抗性:

病原物的侵染可引起寄主植物一系列组织结构的变化和一些生理生化物质的积累,这些变化有的与抗病性密切相关。

3.什么是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

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有哪些途径?

〔详细参照书本p56

不同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性不同,同一种病原物对不同寄主的致病性也有明显的差别。

4.什么是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各有何特点?

P57

*垂直抗性:

又称为特异抗性或小种专化抗性,是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能抵抗某一病原物或某些生理小种的侵害,但对其他一些病原物或其小种则没有抗性。

特点:

①具有这种抗性的品种多表现为免疫或高度抗病,但其抗病性往往不能持久,常因病原物小种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感病;

②在遗传学上,垂直抗性是由个别高效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表现为质量遗传。

*水平抗性:

也称为非特异抗性或非小种专化性,是指寄主与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所有小种的抗性反应一致的。

抗性的机制:

固有抗性和诱发抗性。

①具有这种抗性的品种多表现为中等抗病,抗病性较为稳定持久;

②在遗传学上,水平抗性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

5.什么是基因对基因学说?

如何理解基因对基因学说对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的意义?

P58

第四章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昆虫纲的主要鉴别特征有哪些?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①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并明显地集合成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体段

②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生有口器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以及单眼

③胸部是运动的中心,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④腹部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腹腔内含有大部分内脏,腹末通常生有外生殖器官

2.昆虫纲繁盛有哪些表现特点?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总体而言,昆虫纲的繁盛主要表现在一下4个方面:

1种类最多〔占地球所有动物数的2/3,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半;

2数量最大;

3分布广泛

形成原因:

昆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动物界最繁盛的类群,是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历史久远;

〔2有翅善飞;

3>

相对体小;

4繁殖力强;

〔5食性广泛;

(6)具有变态和发育阶段性

3.昆虫的益与害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昆虫的益和害分别表现:

害虫:

在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及健康等方面都会受到昆虫的侵害,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病给人类造成了重大损失的昆虫。

农业害虫〔蚜虫,飞虱和叶蝉,卫生害虫〔蚊,蝇,蚤,臭虫,蟑螂

益虫:

有些昆虫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造福人类,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有益的,因而通称为益虫.

工业原料昆虫2>

传粉昆虫3>

天敌昆虫4>

药用昆虫5>

食用饲用昆虫>

文化昆虫

第五章昆虫的形态结构

1.昆虫的口器有那些常见类型?

分述它们的构造和危害特点。

常见类型:

咀嚼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捕吸式口器

①咀嚼式口器害虫危害的共同特点是:

造成植物明显的机械损伤,在被害部位常见件到各种残缺或破损,

使组织或器官的完整性收到破坏。

②吸收式口器害虫危害的共同特点是:

其取食造成了植物生理过程的破坏,加上植物对受害的动能反应,

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危害状。

如植株体内水分,氨基酸和糖类的大量消耗,使植物营养失调。

③刺吸式口器害虫是多种植物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

2.昆虫的胸足和翅有那些常见类型?

翅有哪些连锁方式?

熟记假想脉序的构造。

昆虫胸足的类型:

1步行足2跳跃足3开掘足4捕捉足5游泳足6携粉足

翅的常见类型:

1膜翅2毛翅3鳞翅4缨翅5覆翅6半鞘翅7鞘翅8棒翅。

常见连锁方式有:

膨肩连锁、翅轭连锁、翅缰连锁、翅钩连锁和翅褶连锁

假象脉序:

P78图

不同类群的昆虫的脉序有多种变化,而在同一类群中则相对稳定。

为了便于描述各类昆虫脉序的变化,人们研究归纳出了假想模式脉序,把多样化的脉序归为一个基本形式。

3.掌握雌、雄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及常见类型。

P80

雌性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

典型的产卵器是由3对产卵瓣组成

雄性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

昆虫雄性交配器的构造比较复杂,较典型的是管状阳茎式的交配器,主要由阳茎和抱握器两部分组成。

4.体壁可分为哪些层次?

表皮层各层次的主要化学组成和作用是什么?

昆虫的体壁由内向外依次由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组成,表皮层是皮细胞的分泌物,底膜则由血细胞分泌而成。

表皮层是体壁的最外层,结构比较复杂,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3层。

1内表皮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一般柔软而色浅,主要成分是含有几丁质和蛋白质的复合体。

作用:

可使表皮层具有特殊的弯曲和伸展性能,并表现出一定的亲水能力。

2外表皮位于内表皮外方,主要成分也是几丁质和蛋白质,但其蛋白质已鞣化为骨蛋白,因而已失去亲水性,色深而坚硬,性质更加稳定。

3上表皮是表皮最外面和最薄的一层,结构成分和性质很复杂,是最重要的通透性屏障,昆虫体壁皮肤的作用就是由上表皮表现出来的。

上表皮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不含几丁质。

上表皮的层次因昆虫种类而不同,一般可分为3层,即由内向外依次为表皮质层、蜡层和护蜡层。

5.掌握昆虫主要内脏器官的构造特点和生理功能。

〔详细参照书本P83

1昆虫的消化系统〔digestivesystem包括一条自口至肛门、纵贯于血体腔中央的消化道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2排泄系统主要是马氏管,马氏管的功能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能从血淋XX吸收含氮代谢废物,再经肠道与食物残渣一同排出体外。

3循环器官的主体是背血管,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维持正常生理所需的血压、渗透压和离子平衡,以及对侵染物产生免疫反应等。

4呼吸系统依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气门、气管和微气管3部分。

主要靠扩散作用和呼吸运动的通风作用,使空气由气门进入气管、支气管和微气管,最后到达各组织,呼吸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气管系统逸出体外

5神经系统联系着体表和体内的各种的感受器和效应器。

由感受器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经过神经系统的协调,支配各效应器作出适当的反应。

由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神经系统组成。

6生殖系统包括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两部分,外生殖器用以完成两性的交配和授精,内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与其相连的管道、附腺等组成。

内生殖器官的作用是产生成熟的性细胞〔卵子和精子。

7内激素和外激素由虫体内的各种腺体分泌的微量化学物质,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第六章昆虫生物学

1.昆虫主要有哪些生殖方式?

它们各有何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P86

1两性生殖,又称为两性卵生,必须通过雌雄两性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受精后,雌虫将受精卵产出体外,每粒卵发育成1个子代个体。

绝大多数昆虫都以这种方式繁衍后代,其中包括卵生,胎生和卵胎生;

两性卵生的生殖方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特殊的生殖方式均由两性生殖演化而来。

2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是指雌虫的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得现象。

如蜜蜂、蚜虫和一些粉虱、介壳虫、蓟马等;

4多胚生殖,在1粒卵能发育成成2个以上胚胎,每个胚胎均能发育成1个子代个体的生殖方式。

多胎生殖是对活体寄生的一种适应,多胚生殖使得其一旦找到理想的寄主便可产生较多的后代。

5胎生,有些昆虫〔如高等双翅目昆虫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完成的,自母体所产出的是后代的幼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4幼体生殖,一些昆虫在幼虫期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

如瘿蚊,摇蚊,蚜虫

2.昆虫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各有哪些特点?

幼虫和蛹各有哪些类型?

〔详细参照书本p87-90

1卵期

对于行两性生殖和卵生的绝大多数昆虫来说,卵是个体发育的第1个虫态。

卵期的发育亦即胚胎发育。

2幼虫期

昆虫的幼体从卵内孵出到发育为蛹〔全变态类或成虫〔不全变态类为止的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或若虫期。

主要是通过大量取食,为发育成性成熟、能生殖的成虫,因此大多数植物害虫的危害期多在幼虫期。

〔3蛹期

蛹〔pupa是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时,必须经过的一个特有的静息虫态。

其生命活动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但其内部却进行着将幼虫器官改造为成虫器官的剧烈变化。

〔4成虫期

成虫〔adult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高级阶段,具有判别系统发生和分类地位的固定特征,是完成生殖和使种群得以繁衍的阶段。

成虫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围绕着生殖而展开的。

幼虫分为:

1原足型幼虫2多足型幼虫3寡足型幼虫4无足型幼虫

根据翅和触角、足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上,以及这些附属器官能否活动及其他外形特征,可将蛹分为离蛹、被蛹和围蛹3种类

3.掌握昆虫的变态类型及其特点。

〔1不全变态

不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具有的变态类型。

其特点是,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幼期的翅在体外发育,成虫期的特征随着幼期的发育逐渐显现出来。

不全变态又可分为半变态、渐变态和过渐变态3个亚型。

半变态的幼期水生,其幼体在体型、取食器官、呼吸器官、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面均与成虫有明显的分化,因而特称为稚虫。

如蜻蜓目等。

渐变态的幼期与成虫期在体型、习性及栖境等方面都很相似,只是幼体的翅和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故称为若虫。

如直翅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等。

过渐变态为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具有的变态类型。

与一般渐变态不同的是,由幼期转变为成虫期需要经过一个不食和不大活动的类似蛹的虫龄,特称为"

伪蛹"

或"

拟蛹"

〔2全变态

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内生翅类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所具有的变态类型。

其特点是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幼虫期的翅在体内发育,幼虫与成虫间不仅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很不相同,而且在食性、栖境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4.名词解释:

孵化:

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现象。

幼虫期或若虫期:

昆虫的幼体从卵内孵化到发育为蛹〔全变态类或成虫〔不全变态类为止的发育阶段。

龄期:

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

蛹期:

自化蛹至羽化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

羽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和稚虫脱皮而出的现象。

成虫期:

成虫自羽化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产卵前期:

成虫从羽化到开始产卵所经过的历期。

补充营养:

对性腺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

雌雄二型:

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生殖器官外,还是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

存在着性二现象

多型现象: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身体大小、体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生殖力:

世代:

昆虫由卵〔或幼虫和若虫发育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过程称为一个世代或生命周期

生活史:

是指昆虫在一定阶段内的个体发育过程。

*休眠:

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条件消除时,昆虫便可以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

昆虫在一定的季节或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合适与否,都会出现生长发育停滞,不食不动的现象。

食性:

不同种类昆虫取食食物的种类和范围不同,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有事差异很大,昆虫的这种对食物的选择性,成为食性。

趋光性:

是指昆虫对光的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活动。

趋化性:

是指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反应。

*假死性:

昆虫受到某种突然刺激时,立即表现为身体扭曲,静止不动或从原停留处跌落下来呈"

死亡"

状态,稍停片刻又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

*群集:

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扩散:

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通常也称为蔓延,传播或者分散。

*迁飞:

昆虫通过飞翔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拟态:

是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已的现象。

保护色:

昆虫具有与其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以有利躲避天敌视眼而保护自已。

第七章昆虫的分类

1.物种的概念是什么?

何谓双名法、三名法和优先律?

〔1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很多相近的种集合为属,很多相近的属集合为科,依次向上归纳为更高级的阶元,每一阶元都代表着一个类群。

〔2命名法

种的命名通常采用双名法,即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有时还附上命名人的姓。

如棉蚜的拉丁学名为AphisgossypiiGlover。

亚种的学名由属名、种名和亚种名3个词组成,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

一种昆虫的名称采用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叫优先律〔Priority。

命名法规定,一个种物经科学工作者第1次作为新种公开发表以后,后人不得随意更改其学名;

一种昆虫只能有一个学名,凡后人所定的其他学名都视为异名,而不被采用

2.掌握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方法。

P100

3.掌握植物昆虫中重要目、科的主要鉴别特征。

P101

〔1直翅目

中至大型。

口器咀嚼式。

触角丝状或剑状,单眼2或3个。

前翅狭长、复翅、革质,后翅膜质,能作扇状折叠。

后足多发达、适于跳跃,或前足为开掘足。

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

腹末有尾须1对。

雄虫大多能发音。

不全变态。

多数生活在地上,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蝼蛄。

成虫多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蝼蛄、蟋蟀或植物组织内〔如螽斯。

多为植食性,其中很多是植物的重要害虫。

〔2缨翅目

通称蓟马,体微小型。

触角6~9节,丝状或念珠状。

锉吸式口器。

翅狭长,翅脉稀少,周缘具长缨毛。

足末端具泡状中垫,爪退化。

产卵器锯状、管状或无。

过渐变态。

很多种类行孤雌生殖。

多数植食性,危害植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

少数为肉食性,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

〔3半翅目

通称蝽。

体小至中型,刺吸式口器,喙3~4节。

触角丝状,3~5节。

有或无单眼。

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

跗节一般3节。

前翅为半鞘翅。

胸部腹面常有臭腺。

渐变态。

大多为植食性,刺吸植物的幼枝、嫩茎、嫩叶和果实,少数种类捕食其他害虫。

〔4同翅目

小至中型。

刺吸式口器,喙3节,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似出自前足基节之间。

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

除粉虱及雄介壳虫属于过渐变态外,均为渐变态。

不同类群体形变化很大,繁殖方式各样,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也有卵生和卵胎生。

不少种类为植物的重要害虫,并能传播多种病害。

〔5鞘翅目

通称甲虫,体微小至大型。

前胸发达,背板高度骨化。

口器咀嚼式;

触角形状不一,多为10或11节;

单眼。

前翅鞘质,盖住中后胸和腹部中胸小盾片多外露;

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

跗节多为5节或4节。

全变态。

幼虫寡足型,头部发达,咀嚼式口器,一些钻蛀性种类完全无足。

蛹多为裸蛹。

植食性种类多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也有的危害贮藏农产品。

此外,还有肉食性、腐食性及少数寄生性种类。

步甲科:

前口式瓢甲科鞘翅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纹。

〔6鳞翅目

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

主要特点是:

体、翅被有鳞片或鳞毛;

触角有丝状、羽状、球杆状等;

口器虹吸式。

全变态,幼虫为多足型,蛹为被蛹。

成虫一般不危害植物。

幼虫口器咀嚼式,绝大多数植食性,或食害植物的叶、芽,或钻蛀茎、根、果实,或潜食叶肉,或危害储藏的粮食等。

成虫的分类,主要根据翅的脉序、斑纹等特征。

蝶类和蛾类的主要区别在于:

蝶类触角球杆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背,白天活动;

蛾类触角非球杆状,形状不一,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或平放体侧,夜间活动。

〔7膜翅目

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体微小至中型,少数大型。

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

翅膜质,后翅小于前翅,以翅钩连锁,翅脉特化,有的翅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脉。

腹部第1节多向前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