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020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故近百年石油价格及定价机制演变Word下载.docx

同时,欧佩克(OPEC)原油日产量也有所增加,2008年8月份OPECl3个成员国日产原油3290万桶,比4月份的3250万桶日产量增加了40万桶。

供需矛盾的缓解从理论上抑制了油价的进一步上涨。

石油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一种特殊的商品。

对于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很多,虽然供需关系是基本的决定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的影响,还有国际上巨额游资的投机炒作,对其影响也非常大,这些除供需关系以外的影响因素,往往左右着短期的石油价格。

因此,石油价格的波动扑朔迷离,难于预测。

本文将从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加以分析,试图寻找本轮油价波动的动因,并对石油价格的未来趋势加以分析。

二、石油价格历史梗概

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的演变大体分为5个阶段(图1)。

11973年以前的低油价阶段

1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垄断低水平。

1960年9月,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和定价权不断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斗争。

从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见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控制油价的能力微不足道。

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1973年10月油价接近3美元/桶。

21973年l0月—1978年,油价上升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

这一时期,OPEC国家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进而联合起来,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并以石油为武器打击欧美发达国家,维护民族利益。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10月的接近3美彤桶涨到1974年1月的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1974年2月尼克松建议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消费国会议,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1EA),能源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议题,OPEC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维持在10—12美元/桶的水平。

3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及其消化阶段

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机时,布伦特油价狂涨到36.83美元/桶。

借助两次石油危机,OPEC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完全夺回了石油定价权。

198l一1986年为OPEC实行原油产量配额制的较高油价时期。

布伦特油价从36.83美元/桶缓慢降到27.51美元/桶。

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也开始不断回落。

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

41986—1997年,实现市场定价的较低油价时期

此时期,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石油成本不断下降,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国际油价基本实现市场定价。

布伦特原油均价在14.3~20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波动,(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油价出现短期大的涨落除外)。

51997年以来,国际油价短暂下跌后的大幅度上升,直至近期急剧跌落的阶段

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

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以来的油价新高。

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持续上涨,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的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三、国际石油定价机制

1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石油输出国组织官方价格

20世纪60年代后期,OPEC为了争夺石油定价权,在此后历次部长级会议上都公布标准原油价格,这种标准价格是以沙特原油PI34度的轻油为基准,并成为当时统一的官方价格。

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OPEC石油产量的增长,在1986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看到“官方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又改成以世界上7种原油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

这是非欧佩克产油国自己制定的油价体系,它一般参照欧佩克油价体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而上下浮动。

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鼍的增加,挑战了OPEC的石油定价权。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非OPEC国家在石油市场上的份额最高达到1985年的71%,平均市场份额为60%。

2007年非OPEC产油国的原油产量占全球的63%左右。

由于非OPEC产油国不受OPEC定价机制的限制,能根据市场状况自由定价,因此其价格往往比OPEC国家所产原油更有竞争力。

有研究表明,1986年的油价崩溃,部分原因是来自非OPEC产油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当时,OPEC国家特别是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促使沙特率先加入了降价大军。

那一年,油价跌破10美元/桶,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也降到了最低点。

现货市场价格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现货市场有美国纽约、英国伦敦、荷兰鹿特丹和新加坡现货交易市场。

石油现货市场上形成的价格为石油现货市场价格。

20世纪70年代以前,这些市场仅仅作为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调剂余缺和交换油品的手段,石油现货交易量只占世界石油总贸易量的5%以下,现货价格一般只反映长期合同超产部分的销售价格。

因此,这个阶段的石油现货市场称为剩余市场。

1973年石油危机后,随着现货交易量及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现货市场由单纯的剩余市场演变为反映原油的生产和炼制成本以及利润的边际市场,现货价格也逐渐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石油现货市场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

另一种是~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而对一些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

期货交易价格

买卖双方通过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公开竞价,对未来时间的“石油标准合约”在价格、数苗和交货地点上,优先取得认同而成交的油价为石油期货价格。

期货市场为方便交易者或扩大流量,有时也按规则出台“结算价”,一般是指相对一段时间内的加权平均价,在研究问题时,也常把“结算价”当成该时段的期货价使用。

从近几年的原油价格波动情况看。

期货市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成为国家原油价格变化的预先指标。

石油期货交易所的公开竞价交易方式形成了市场对未来供需关系的信号,交易所向世界各地实时公布交易行情,石油贸易商可以随时得到价格资料,这些因素都促使石油期货价格成为石油市场的基准价。

据普氏、阿各斯等世界权威石油价格指数管理机构介绍,在确定原油和油品价格水平时,石油期货交易所前一交易日的结算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合同交易价格

为了摆脱死板的定价束缚,一些长期贸易合同开始与现货市场价格挂起钩来。

这种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做法,一般采用两种挂钩方式,一种是指按周、按月或按季度通过谈判商定价格的形式,另一种是以计算现货价格平均值(按月、双周、周)来确定合同油价。

除了上述几种价格外,国际石油贸易价格还存在以货易货价格、净回值价格、价格指数等等。

2国际石油价格体系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

国际石油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

目前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5个:

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

其中新加坡市场的出现尽管只有10多年时间,但因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的石油交易中心。

目前,全球每年石油现货市场的交易量只有20亿t左右,而各种交易市场的总交易量在130亿t左右,大多是在期货交易市场完成的。

世界最主要的三大石油期货市场有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以及最近两年兴起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

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与期权交易量约占三大交易市场总量的60%左右。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

日本的石油期货市场虽然很短,但交易量增长很快,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原油期货合约有4个,分别是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轻质低硫原油即“西德克萨斯中质油”期货合约、高硫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困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和新加坡交易所(SGX)的迪拜酸性原油期货合约“。

以五大现货市场和三大期货市场为主的国际石油市场格局决定了石油定价机制。

国际市场石油交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内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

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

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占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5%左右,可见,石油期货市场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三大期货市场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到三大能源交易所总量的一半以上,其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也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准来定价。

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布伦特原油定价,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所使用的原油价格就是这一价格。

石油期货市场并非纯粹的自由市场

期货是有市场经济规律的,它的价格是随着供求关系在实质价值附近变化的。

然而,石油的期货市场并非一个纯粹的自由市场,表面上大家都在自由交易,实际上它是受国际大的基金买家所左右,这些大买家低买高卖,寻求暴利。

在各种商品期货市场,国际炒家为了能够达到控制商品期货的价格,创造超额利润的目的,会制造一些“消息”,其实就是为了炒作股票而找的理由,这些被创造或者改造后的事件就成为庄家们控制价格、左右市场、牟取利益的有力武器。

美国当局就被质疑在前一阶段国际石油价格卜涨风潮中。

利用美元效应推高国际石油价格、牟取利益。

美国当局运用美元贬值,在前一阶段国际石油价格上:

涨风潮中,放弃平抑国际石油价格机会。

有意利用公布石油商业库存数据与对冲基金等投机资本相配合,刺激拉抬国际石油价格加速上涨,旨在增加石油美元流动性,维持美元一石油依存度,实现美元全面霸权。

美国充分运用自身影响力和主导性,将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招募到国际石油市场,将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资金转移至石油市场。

美国“坐庄”石油价格是引起前一阶段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忽略了投机因素在期货市场中的作用,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欧佩克将原油产量提高10%,结果导致石油价格从20多美元/桶下跌到lO美元/桶,让欧佩克损失惨重,这就是因为产油困误判推动油价上涨的因素,这个误判就因为忽略了投机因素,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结果。

庞大的投机资金为了推升油价,本来就囤积大量石油,一旦欧佩克决定增产,投机者出于对未来油价可能走低的担忧,将囤积的石油抛售,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油价就出现了急剧下跌的现象。

所以说,虽然石油期货市场理论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是石油的供求状况只是决定石油期货价格的基本因素,还有世界局势、投机炒作等诸多因素在左右着石油期货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