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045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楹联知识大全文档格式.docx

“半”“一”“三”皆数字;

“纵”“点”“策”皆转义为动词;

“休”“不”“定”皆虚字;

“休”“相”“安”皆虚字;

“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

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同观日月

异想天开

因春倦鸟独啼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内容相关特例之二:

分咏格诗钟

分咏格诗钟的基本规则:

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

逐字逐词对仗工整;

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有关诗钟的专门知识另见《闲话诗钟》和《诗钟与对联》。

本文仅举数例:

杨贵妃·

近视眼:

面前但觉乾坤小 

掌上犹嫌体态肥

煤:

秋宵牛女长生殿 

故国君王万岁山

感冒·

排队:

但有后先无少长 

最难调理是炎凉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内容相关禁忌:

同义相对(合掌)

同义相对又称“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某些情况下,使用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词性相当

一、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

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

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二、词性相当的规则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以下规则宽严有别,对联写作及评选中应以联意为主活用规则。

(一)“实对实,虚对虚”规则

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二)词类对应规则

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三)义类对应规则

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四)邻类对应规则

邻类对应,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

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

“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

“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

“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例如,“还我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

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根据联意需要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

词性及结构规则特例:

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因和以上规则似有冲突,故可作为对联格律的特例。

这是初为联者也应该知晓的规则。

先看一例(取自昆明大观楼长联):

喜茫茫空阔无边

叹滚滚英雄谁在

“英雄”与“空阔”一是名词,一是形容词,前者“实”,后者“虚”,论词性有如南辕北辙。

须知这是句中自对的最小单位――联锦词自对:

空对阔,英对雄。

上联“空阔”与下联“英雄”形成联锦词对应,属于对联格律之当然。

联锦词当句对再例(1991年悉尼华埠的建德大厦征联之冠军联):

建始楼台,经营有道;

德昭远近,童叟无欺。

此联以“楼台”“远近”“经营”“童叟”四个联绵词作反常的实对虚、虚对实,互相匹配,既灵活,亦工致。

(说明:

此两例摘自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例中所说“虚实”乃不同词类相对而言,如形容词相对名词为虚,并非词性大类之“虚实”。

“当句对”除联锦词外,还有词组当句对及各分句之间的当句对。

如民初一副著名的讽骂袁世凯的挽联: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

帝意耶?

上联的“总统府”与“新华宫”成对,“生于是”与“死于是”成对;

下联的“拥戴书”与“劝进表”成对,“民意耶”与“帝意耶”成对,而不是用“总统府”来对“拥戴书”。

杨度挽梁启超联:

世事亦何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联中“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成对,“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成对。

如果严格讲究词性,“成固欣然”与“败亦可喜”,“人皆欲杀”与“我独怜才”也不能算是对得工整,但因句子的架构相同,在对联艺术中称为“宽对”,这个对称也是可以成立的。

词性及结构规则禁忌: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若将下联的“不”改为“无”,就与上联的“无”同位重字,即属犯忌。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即属犯忌。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门生天子

天子门生 (孙家鼎自题门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词性及结构规则的例外: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这往往是在精通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

楹联艺术同样如此。

以下两例出格之作,实乃九牛一毛。

我们并不提倡依样画葫芦,初为联者,学好“正格”是当然。

例1,郑板桥联:

二三星斗胸前落;

万花飞舞圣人书。

这是所谓的“依稀对”,追求上下联字面的联系恰在对与不对之间的境界。

“星斗”与“花”、“二三”与“万”、“落”与“飞舞”,隐约调和在一起,构成完整而和谐的意境。

例2,彭元瑞题北固山联:

两点金焦,到山时不如望;

一庵海岳,怀古者见其人。

这是所谓的“字底对”,“望”与“人”字面不对,但“望”是“望山”的隐略,于是字底的“山”与“人”终于对应。

楹联艺术达到如此境界,实非一般人所能效仿!

节奏相应 平仄相谐

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规则的角度进行说明,平仄相谐规则中即包含了节奏相应的概念。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中,常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

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

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

相谐――相互谐调(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平仄相谐规则包括三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交替;

(三)长联句脚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

历史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规则,根据当代部分学者的建议,规定下述3条: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

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交替的规则

以下3种规则,灵活掌握,允许只顾其一。

1、“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参见《马蹄韵》)。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

学界对此规则争议较多,这里暂不作更多解析例证。

请接着看第3条规则。

3、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规则。

此规则容易掌握,且较为科学。

书山 有路 勤 为径 (“山、路、勤、径”交替)

学海 无涯 苦 作舟 (“海、涯、苦、舟”交替)

四面花 果然好样 (“花、样”交替即可)

一肚草 格外大声 (“草、声”交替即可)

与 有肝胆人 共事 (“与、人、事”交替)

从 无字句处 读书 (“从、处、书”交替)

此规则涵盖并拓展了第1、2种规则的内容。

其一,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大部分,故大多数对联的节奏点是符合马蹄韵的。

其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正是注重了节奏点上的平仄搭配。

其三,“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均无法处理三个字的固定词组、四个字的成语以及其他不宜拆分的词组入联后的平仄问题。

例如上述后两个例子,只能用“节奏点规则”来解析。

关于平仄交替规则的活用问题:

“马蹄韵”规则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都有死板的一面;

“节奏点规则”也必须灵活运用。

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原理,而不是规则本身!

什么是平仄交替的原理?

要让一幅对联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应使词组末字(或节奏点字眼)平仄有所交替。

“有所交替”就是活用规则,意即“允许部分不作交替”。

试读以下例子,并结合上述3种规则作体会(词义搭配不当,仅作体会节奏点音律用) :

学海 无涯 苦 为 径

书山 有路 勤 作 舟

“学”字按入声来读,普通话可试读作去声

学海有路 勤 为径

书山无涯 苦 作舟

如此平仄搭配并没有失去整副对联的音韵美。

其中“学”字可照普通话读为阳平,再尝试将其读作普通话去声(即按古韵处理),整体音韵更具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美感!

在参考“马蹄韵”规则的基础上,可将每个分句尾字(句脚)当作节奏点,灵活处理平仄交替。

三、关于平仄相谐规则的例外

以上规则均允许有条件的例外。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特殊联格中允许例外,例如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坐,请坐,请上坐;

茶,喝茶,请喝茶。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2、因联意需要时可以例外。

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联: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

上联五字连仄而具矫健之美,下联四平一仄而有清朗之风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的一联:

花开三章清平调

叶落一曲长恨歌

上联前五字皆为高调(阴平),第六字为升调(阳平),末字为降调(去声),整句先直后曲,于后半句形成升降摇曳之变化,颇富韵味;

下联前二字为降调,第三字“一”字变读后仍为降调,第四字顺势变为低调字,第五字急转为升,接下去又转而先降后高,音调变化更见灵动;

且上下联之全句调势一降一升,又构成明显对比,整副联语因此具备了音乐美。

最后说明一点:

对于初学者,多写声律严格的对联有好处。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艺术家每有出格之作,往往是在精通该类艺术创作规则的基础上升华而成。

马蹄韵

什么是马蹄韵?

其实就是“仄顶仄,平顶平”的规则。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就象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的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脚为仄,左右轮替,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

鉴于后脚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句脚的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另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

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

句脚平仄有正格和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对联每边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的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

句中平仄没有正格和变格之分。

所以马蹄韵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句脚平仄以上联为例:

每边一句:

每边两句:

平仄

每边三句:

平平仄

每边四句:

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

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

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依次类推

下联的句脚平仄与上联相反。

马蹄韵的句中平仄以上联为例子

一言句:

二言句:

仄仄

三言句:

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

平平仄仄

五言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

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按理,五言句之马蹄韵标准式除了“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种应该是“仄平平仄仄”。

只是因为律诗自唐以来已经用惯了,于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这只是一种变通。

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也是如此。

不过被取代的“仄平平仄仄”和“平仄仄平平仄仄”两式仍然在用。

对联的声律

关于对联的声律问题,多年来不断有人在探讨,前几年楹联报刊上还辩论过创作对联要不要讲究声律,其中有些很好的见解。

本文就几个问题谈些看法。

一、创作对联要不要有声律

对联声律之“声”是指汉字的声调,即平仄四声,“律”即规律、格律;

对联的声律,即对联中各字间声调安排搭配的格律标准。

对联既是汉字作品(极少量非汉字对联自属例外),当然各字都有声调,问题是在各字间声调搭配要不要有一定的格律作标准。

过去一般都认为当然要有,而现在则有人以为不要有任何定格,在评定对联的优劣时,声韵问题只可作为一项不重要的参考,其优劣可全凭评委或读者认定。

这虽然是较极端的意见,但旧有的对联声律确实也受到挑战,缩小了阵地。

一些征联的评委也就有了不尽相同的标准,至于对联作者中有意无意地突破旧声律的人更不在少数。

那么创作对联到底要不要有声律标准?

这就要看声律的性质和作用如何了。

字有不同的固定声调,这是汉字特有的现象。

由此也就构成了汉语所特有的音乐美。

有的语句琅琅上口,音调悦耳;

有的诘屈聱牙,难以为听。

汉语的声律美是其特有的优点,我们只有自觉充分地利用它、发扬它,决不应轻视它、忽略它。

汉语从它一开始发生时就具有声韵特点,汉文学从远古的口头创作时期即具备了声韵之美。

至南北朝时期,声韵之学诞生并成熟,出现了一些声韵学的专论,文人们开始高度自觉地运用声韵特点指导文学创作,出现了“四声八病”等声律;

且除诗歌之外,散文中也出现了高度体现声韵美的骈文。

当时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声律》篇中写道:

“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

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

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

”这就是说要用声韵变换的手段,以保证文学作品的音乐美。

而其中自然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就是要讲声律。

对联创作中的声律问题自然也有明确具体的声律标准。

二、对联声律与律诗声律之关系

一些讲对联声律的论著,基本上讲的是律诗中对偶联的平仄格律,既讲“对”、“替”,讲“一、三、五不论”,也讲“拗、救”等,而又主要是讲五、七言句式,长联则分为小句处理。

实际上对联不全同于律诗中的一联或几联,二者的声律规定也理应有所不同,对联完全应该有自己的声律规定。

对联和律诗固然有重叠之处,但其间有所不同也是事实。

这可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说明:

第一,从对联的发生、发展上看,虽然一般都认为对联始现于律诗成熟之后的五代时期,形式似乎来自五、七言律诗的中间两联,但形同对联的对偶句则远在上古时期即已存在。

从远古歌谣、诗经、楚辞以至汉魏乐府、魏晋文人诗,旁及辞赋、散文,无不可找到对偶严整、声韵谐调的对偶句。

事实上其中不少名句确也被后世当作对联使用。

如《诗经》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句就曾被后人经常用为结婚对联,大家并不以为不好,而它的声调安排却根本不合律诗的声律要求。

可见对联和律诗本就不是一回事。

第二,从对联所使用的文体看,更比律诗宽广得多。

律诗的语句虽也有文质之分,也有以俗语入诗的,但都有律诗的语法、意境等特点。

对联的文体变化就很多了:

有诗歌体,也有词曲体、骈文体以至散文体;

从用语方面看,又有古文体、白话体、俗语体等。

人们在编写集句联时,从古代经、史、子、集等各类作品中都能找到素材。

在《中国楹联大典》中就收录了一些集碑帖联,其中不合律诗声律的就很多。

如“古人于兹远矣,此中之游乐乎”一联的节奏和平仄就很不合诗律,但读来仍是很不错的。

如果说集句联可以不多讲求声律,那么自撰联应该严守声律了吧,而事实也并非如此。

如黄庭坚“心持铁石要长久,胸吞云梦略从容”,陈继儒“东坡三万六千,啸歌自得;

子西一百四十,静坐有馀”,老舍“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像这样不合律诗声律的名人自撰联真是太多了。

总之,对联各方面的特点固然不能涵盖律诗,而律诗的特点同样也不能涵盖对联,二者也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共用相同的声律标准。

三、对联新声律要点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语言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生活情态等都有新的变化,这也决定着对联的内容、形式、应用等各方面必然也有新的发展变化,其中包括声律的发展变化。

对联既然要讲求声律,而又不能继续照搬律诗的声律,那就只有研究新的对联专用声律了。

当然,这要靠广大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实现。

实际上这一过程早已开始并正在加速进行着。

笔者于十多年前曾对此问题有所留意,当时写有《对联平仄规律正变例说》一文(见《对联》杂志一九八五年第四期),现仍据上述《例说》一文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参考时贤的某些好意见,试提出新的对联声律应具有的要点如下:

(一)单字音调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而定,不再用古四声。

这一条似乎很多人都有同感,理由同见下一条。

(二)要顾及字的变读问题。

如一、七、八、不等字随语异调,上声字连续变调等,在联语中应按变读后的声调对待。

这和上一条有共同的理由,即语言的音乐美是在读说语句中体现,而不是孤立时单字音调所能体现的,现代人写对联供现代人读,自应满足现代人的听觉要求。

至于会用普通话,主要是由社会发展对语言发展的总要求所决定的,也因各种方言的音调繁杂多变,难以据之制定什么统一格律。

(三)异调字都可为对。

这是一条比较大胆的提议。

原来规定上下联中的同位字只可平仄相对,现在我认为只要不同调即可为对,既可平仄相对,也可上去相对,甚至阴平和阳平也可相对。

(四)取消“一、三、五不论”的规定,代之以“节奏重点字对应为对”。

所谓“节奏重点字”依次为:

①联尾字,②分句的末字,③语段的末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