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05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docx

广东省广雅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

广雅中学2007届高三综合测试题(语文)

本试卷共21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地痞  杯盘  否极泰来  一抔黄土

B.斥责  拆除  诉苦叫屈  天崩地坼

C.愚拙  罢黜  相形见绌  咄咄逼人

D.裨益  脾气  纵横捭阖  奴颜婢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卢霭玲的瞎搀和,大伙儿分外不高兴。

于是,原来热热闹闹的一个聚会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

B.由于勤奋刻苦,善于学习,他不到半年工夫,就已熟习了公司的各种业务,工作起来游刃有余。

C.小山村的水电站终于建成发电了,望着家家户户亮起了电灯,建电站的始作俑者的老村长激动万分。

D.当初,销售商承诺,若有质量问题就双倍赔款;如今,顾客找上门来,他们却打退堂鼓,死不认帐。

3.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3000多年前古蜀人用过的700余件陶器,考古人员两年多的努力,已经全部修复,并将于年底在广汉展出。

B.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住环境的建设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居民的关注。

C.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已经初步形成,法制教育已广泛地在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D.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商务参赞建议,中国企业应利用自有资金,在尼泊尔的农副业、医药和服装等项目上投资。

二、古诗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②。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

“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④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⑤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⑥,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后所写。

 ②鱼梁:

阻水的堰。

 ③嵚然:

高耸的样子。

 ④熙熙然:

快乐的样子。

 ⑤瀯瀯:

溪水回流的声音。

 ⑥沣、镐、鄠、杜,都是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

沿着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

出卖

C.余怜而售之        怜:

同情

D.以兹丘之胜        胜:

美景

5.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其石之突怒偃蹇      ③烈火而焚之

②若熊罴之登于山      ④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指代“钴鉧潭西小丘”的一项是(3分)

A.可以笼而有之          B.其冲然角列而上者

C.致之沣、镐、鄠、杜       D.由其中以望

7.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西山山口西北走二百步有一个钴鉧潭,在钴鉧潭以西二十五步处就是本文所说的小丘。

丘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

B.山丘很小,几乎用一个笼子就可以把它装进去。

作者只花了四百文钱就买下它,并立即铲草伐木,使小丘成为一处美景。

C.在这小丘上,枕席而卧,感觉清凉幽静、恬淡空灵。

一个月后,又发现了另两处景色奇特的地方,连好事的古人也没到过。

D.本文以写景为主,对小丘作了生动的描写,兼以议论、抒情,形成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写了作者的谪居情怀。

8.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纹线的文字断句。

(3分)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简析第三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小题)(6分)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子曰:

“         ,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三、现代文阅读·必考(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韩愈与古文运动

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

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基础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

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

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

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

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

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

“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

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

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

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

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承认。

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

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

但是,从韩愈到李梦阳,他们又都逃不出同样的矛盾:

他们反对形式主义,但他们自己也陷入于另一形式主义之中。

韩愈的文体“解放”运动是有进步意义的——尽管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的进步意义,而只是“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但是,也正因为韩愈自己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用韩愈自己的话,就是所谓复归自然)的真正意义,那就势所必然地也不会真正认清楚“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

结果,他错误地把先秦诸子的散文当做目标,而把模仿先秦诸子作为方法。

韩愈只看到先秦诸子的散文比骈文自然得多,却不知道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能够那样自然,是力求接近当时的口语之故。

韩愈的时代,距离先秦诸子的时代已经有千多年,其通用的语法、语汇、语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韩愈所欲“复”的“古”,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实在和骈体同样地难懂。

这是韩愈所不曾理解,或者是不在他的考虑之中的。

因此,在我们看来,反对形式主义的韩愈,          。

                    (选自茅盾《夜谈偶记》,有删改)

11.下列是作者对韩愈古文运动功绩的评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B.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的文学

C.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古文运动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E.提倡以接近人民口语为文体的散文

12.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一个以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文化传统为目标来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文体解放”运动。

B.在韩愈之前,也出现过反对“台阁体”这种形式主义宫廷文学的“古文”名家,但他们却都没能像韩愈那样发起运动。

C.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等人都反对形式主义文风,但都陷入了另一种的形式主义之中。

D.在“古文运动”中,韩愈并没有真正认识“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因此也自然不会意识到“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

E.韩愈倡导文体改革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先秦诸子散文,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13.为什么说“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14.结合全文,完成以下两小题。

(6分)

(1)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在文末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要求符合行文的思路。

四、现代文阅读·选考(15分)

注意:

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写文本序号“

(一)”或“

(二)”。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17题。

               迷 失   朱宏

何玲在幸福街上穿过的时候就像一只孔雀,那样从容和骄傲。

尽管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幸福街还处在昏睡中,没有多少人欣赏她晨风中的倩影,何玲还是要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一番,那是为她九点钟以后开始的工作而打扮的。

何玲熟悉那几盏昏昏欲睡的路灯,尽管幸福街边上的岔路纵横交织,就像电影里高家庄的地道,但在路灯的指引下何玲总能顺利地走出幸福街。

向左转,百米之外有公交站牌,何玲在那里乘车前往公司。

在车上,何玲可以拥抱着自己的皮包小睡一会儿,然后在到达目的地的前一站准时醒来。

此时,车流让大街变成了一条河,何玲紧三慢四地趟过这条河,公司就到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何玲顺着原路返回,到达幸福街的时候已经华灯齐放,幸福街的夜生活开始了。

何玲接受着在路两边大排挡吃饭喝酒的男人们的注目礼,随脚步摆动的长发把小伙子们的目光都扫乱了。

过了天香烩面馆,再过了左邻右舍超市,左转就看到了老四烧烤的灯箱。

躲过那呛人的浓烟,再七拐八绕地经过几个店铺,何玲就停在一个馒头摊前,拎上一兜子馒头,转过身就进了楼洞,然后钻进租住的房子里。

工作日里天天如此。

何玲就这么从容地在幸福街上走了一个月了。

何玲的生活是这么单调,到了休息日也绝不像其他女孩那样逛街,而是睡个天昏地暗。

但是有一天,何玲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那天下午何玲刚刚处理完一份文字材料,楼下的保安忽然打电话来,说何玲的母亲来了。

本来何玲的精神是没有光彩的,那一份份文书就像海绵吸干了她的快乐,这会儿听见母亲来了,精神头就仿佛沐浴过,滋润且饱满了起来。

告了假,乘电梯下楼。

见母亲已经在大堂等着,何玲唤了一声“妈”,香瓜似的脆甜。

何玲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一口。

母亲说,这死丫头,已经不是学生了呀,还这么不稳重。

何玲说,稳重,稳重,我平时可稳重了。

她们登上了公交车,何玲说,今天晚上又能有妈睡在一起了。

一个多小时以后,幸福街到了。

何玲拎着行李在前面带路,此时她的步态不再像一只孔雀,却如小鸟那样蹦蹦跳跳。

母亲埋怨道,怎么住得这么远,上班多不方便。

何玲说,城郊这些地方房租便宜呗。

何玲说完这句话就突然止住了脚步,实在不知道该往哪条岔街里拐了。

她领着母亲摸索了几次,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她凑向一个商铺的老板,问自己的住处。

老板诧异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呢。

何玲索性把母亲安置在商铺的凳子上休息,自己则焦急地四处张望。

冬天的傍晚仿佛是突然到来的,太阳一跌入远处的楼群,天就黑了。

这时候,何玲尖叫了起来,看,老四烧烤,对了就是那里。

母亲顺着何玲的手指望去,老四烧烤的灯箱果真在路那边立着呢。

何玲拽起母亲就走,然后又是一阵欢呼,看水清的馒头摊。

何玲一路欢呼着,带着母亲向前走。

母亲跟在何玲后面,眼里盈满了远远近近的灯火。

                (选自2006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花地》)

15.作品运用象征手法,写何玲“迷失了回家的路”。

请说明这“迷失”的寓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

16.在作品中,何玲先后被比喻为“孔雀”和“小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17.在母亲到来之前,何玲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对何玲的这种生活,你是怎样看的?

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5~17题。

             从文自传   沈从文

我的心总是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要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似乎就只这样一个原因,我在学塾中,逃学记录点数,在当时便比任何一人都高。

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

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

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

空地广阔,因此均为小手工业工人所利用。

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箪,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

有人下棋,我看下棋。

有人打拳,我看打拳。

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着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

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脱一个小小木盘,呆呆地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

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端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必须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

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

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我就喜欢看这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若在四月落了点小雨,山地里田塍上各处都是蟋蟀声音,真使人心花怒放。

在这些时节,我便觉得学校真没有意思,简直坐不住,总得想方设法逃学上山去捉蟋蟀。

有时没有什么东西安置这小东西,就走到那里去,把第一只捉到手后又捉第二只,两只手各有一只后,就听第三只。

我总还可以想方设法把第三只从泥土中赶出,看看若比较手中的大些,即开释了手中所有,捕捉新的,如此轮流换去,一整天方捉回两只小虫。

有时逃学又只是到山上去偷人家园地里的李子枇杷,主人拿着长长的竹竿大骂着追来时,就飞奔而逃,逃到远处一面吃那个赃物,一面还唱山歌气那主人。

总而言之,就认为这种事比学校里的游戏还有趣味。

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

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

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

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

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

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

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

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

这些古怪事情实在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

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夜间我便做出无数希奇古怪的梦。

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即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只好做梦。

15.文本中有一段关于传主在私塾里一字不漏地背诵的文字,这段文字在本传中有什么作用?

(4分)

16.作者说: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要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对作者的这一说法,你是否也赞同?

(5分)

17.文本中,传主写了逃学过程中的许多人与事。

请分两点给予概括,并说明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6分)

五、语言表达(15分)

18.模仿下面的诗句,另选一个对象,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的字数相同)。

(5分)

     水

我不做路边一潭死水,

无纹无波。

我要么就汇入长江南海,

要么就无声地滋润田禾。

19.下面是通讯系统信息传输的流程简图。

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这一信息传输过程。

(5分)

 

消息

编码器

信号

信息

通道

信号

译码器

消息

信息终点

 

 

 

20.下面是某电视台记者的一段现场评述。

请根据评述所提供的信息,写一则短消息,不超过80个字。

(5分)

现在是北京时间12月15日19时30分,多哈亚运会男篮决赛刚刚结束,中国队以59比44击败东道主卡塔尔队,夺得了男篮冠军,这是本届亚运会的最后一枚金牌,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第165块金牌。

这是一场紧张却不太精彩的比赛。

两队的比分咬得很紧,最小分差只有3分。

在这场比赛中,王治郅发挥十分出色,20投13中,拿下全场最高的28分,成为中国队夺冠的最大功臣。

16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

尽管这位获奖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

1.B(3分。

B.“斥”读chì,“拆”读chāi,“诉”读sù,“坼”读chè。

A.“痞”和“否”都读pǐ;“抔”读póuC.“黜”和“绌”都读chù;“拙”读zhuō,“咄”读duō。

D.“裨”和“婢”都读bì;“脾”读pí,“捭”读bǎi。

2.B(3分。

B.“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这与下文的“工作起来……”呼应。

 A.“分外”不能修饰消极性的词语,如“高兴”,宜改用“格外”。

 C.“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开恶劣风气的人,贬义。

D.“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

此句宜用“出尔反尔”。

3.D(3分。

A.成分残缺,应为“经……的努力”。

B.“社会经济”与“提高”不搭配。

C.语序不当,应为“已在各类学校广泛开展”。

二、(33分)

4.C(3分。

怜:

喜爱)

5.D(3分。

之:

①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结构助词,置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

③连词,表承接或递进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6.B(3分。

其:

指代石头。

7.C(3分。

原文是“不匝旬”,即不到十天。

而非“一个月后”)

8.

(1)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3分。

划错三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2)①那些高高耸起、相互重叠者又倾斜着向下的岩石,宛如牛马在溪边探身饮水。

[3分。

第一分句,大意对1分,其中“者”1分;第二分句,大意对1分。

②现在被遗弃在这里,农夫渔父从旁边经过,都觉得它丑陋。

  [3分。

第一分句,大意对1分;第二分句,大意对1分,“陋”1分。

9.

(1)运用比喻,把清溪比作“明镜”,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写出行人和群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清溪的清澈。

[2分。

其中,比喻手法简析,1分;表现清澈,1分。

(2)本诗先用第二、三联,对清溪的江水进行描写,突出了一个“清”字。

然后,在第四联中,又用傍晚时的猿啼声,突出了环境的静寂,从而营造了一个静寂凄清的环境气氛,这样的环境气氛,正反映“游子”那悲凉孤独的心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分。

突出环境之“清”,1分;突出环境之“静寂”,1分;营造一个“静寂凄清”的环境气氛,1分;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