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052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蜜蜂养殖技术Word格式.docx

每框蜂用药10-20毫升,隔日喷治一次,连续喷治5次。

  2.蜜蜂细菌病

  

(1)美洲幼虫腐烂病:

是由幼虫芽孢杆菌感染造成。

症状是封盖幼虫和初期的蛹发病死亡,死虫躺在房底尾尖粘在房壁,喙向上伸出,死虫棕色,有鱼腥臭味,呈胶状,虫体不易移出。

用每千克糖浆加四环素5-10万单位,每框蜂喂25-50毫升,每隔2日1次,4次为1疗程。

隔20天再喂1疗程。

刚发病时可用棉球把死体清出,再用75%的酒精棉球涂擦巢房消毒,同时加强管理,也可治愈。

严重的病脾要烧毁,换箱换脾,结合药物治疗。

  

(2)欧洲幼虫腐烂病:

主要由蜂房蜜蜂球菌感染造成,染病幼虫在3-4日龄时死亡,死虫呈螺旋形皱缩,塌陷于房底,灰白色至黄色,最后变成黑色,有酸臭味,无粘性,易移出。

用每千克糖浆加土霉素5-10万单位,每框蜂喂25-50毫升,隔2天1次,连喂4次为1疗效。

  3.蜜蜂真菌病

最常见的是白垩病:

由感染蜂球囊菌,使大幼虫和封盖幼虫死亡,死虫表面生出白色霉菌丝,最后变成蔬松的石灰硬块,灰色至黑色,应更换消过毒的新脾,及时饲喂0.5%的麝香草酚糖浆(麝香草酚要先用95%酒精溶解后,再与糖浆混和),饲喂3-4次。

同时蜂群要加强保温、通风。

  4.蜜蜂原生动物病

最常见的是孢子虫病:

是由孢子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使其丧失消化能力,后肠膨大,翅发抖,无力飞翔,最后死在巢外,蜂群削弱。

可用灭滴灵0.5克加浓糖浆(糖:

水=1:

1)充分搅匀,每群蜂每次喂0.3-0.5公斤,每隔3-4天喂次,连续喂4-5次。

  5.蜜蜂螺体病

是由蜜蜂螺旋体菌引起的蜜蜂成蜂病,主要发生在青壮年蜂上,病蜂不能飞翔、爬行.蹦跳、行动迟缓。

(又被蜂农称为“爬蜂病”)爬蜂上午比下午多,阴雨天后突然转晴爬蜂多,病情严重时蜂箱附近遍地死蜂,死蜂翅膀展开、吻伸出,此病常与其它蜂病并发。

蜜蜂螺旋体菌在染病在蜂场中分布广泛,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本病没有特效药,以预防主,平时要在注意环境和蜂具消毒等措施。

如发病后可用灭滴灵0.4克、氟胍酸0.2克加浓糖浆(糖:

本人曾用以上药物加稀糖浆(糖:

2)充分搅匀,进行逐脾喷治,发现效果较好。

  另外本人认为保持蜂群内蜜粉充足,蜂群要密集一些,蜂路不要过小,也可限止蜂王产卵的方法,采取这些措施也是很重要的。

  6.寄生螨病

  

(1)雅氏瓦螨:

(又称大蜂螨,见右图)寄生在蜜蜂体上,当雄蜂和工蜂幼虫老熟时,爬入巢房内产卵繁殖,吸取蜂体的体液,造成出房后幼蜂体弱、有的翅发育不全,失动飞行能力,使蜂群群势下降。

可用“螨扑”等长效杀螨片2片,分别挂在蜂巢两侧的巢脾之间,25天左右更换一次药片,此法使用简便。

另可“杀螨剂一号”对蜂脾上的蜂体上逐脾喷雾,6-7天一次,共喷治2-3次,此法较为费时,但较为彻底。

蜂农往往在秋季蜂群断子后,喷治1-2次,效果很好。

  

(2)亮热历螨:

主要寄生在蜜蜂巢房内,对蜂群危害极为严重,可将封盖子脾蜂抖落,将升华硫黄粉装入纱布袋内,用布袋轻轻抖涂在封盖子脾表面,6-7天一次,连续3次。

  7.蜜蜂的敌害

主要有蜡螟、胡蜂、天蛾、蚂蚁、蟾蜍、鼠等。

最常见的是蜡螟(又称巢虫,见右图),主要寄生在蜜蜂的巢脾上,咬坏巢脾,不用的巢脾和弱小蜂群常遭到危害。

不用的空巢脾,每继箱空巢脾,可用4克左右的硫磺,点燃、密闭熏蒸。

2、蜂群的冬季管理要点

在培育成大量越冬蜂和喂好越冬饲料基础上,到11月底或12月初,选择向阳背风安静的地点,进行蜂群越冬包装。

包装要注意既要保温又能通气,还要防止鼠害等,使蜂群能安全越冬。

  一.蜂群的包装

  1.蜂群的内包装:

越冬蜂群至少要在4框足蜂以上,自身保温好,饲料消耗少,才有利于安全越冬。

包装时蜂脾靠一边放,两边放各一张整蜜脾,中间放两半蜜脾,贴头着边脾放一木隔板,在木隔板外放1-2个保温框,7脾以上的蜂群不放保温框。

纱盖上放7-8张保温好、吸水性强的纸有利于透气防潮,还可在没有蜂团的一侧后箱角,把纱盖上的覆布或保温物折起小一角,强群可大一些,同时强群的巢门也可开大一点,这样可防止蜂群受闷。

  2.蜂群的外包装:

包装可采取2个一组或2个以上的蜂群组进行包装,这样有利于保温。

为了防止春季蜂群偏集,可采取不同颜色或新旧蜂箱间隔着放。

包装时用草帘把蜂箱左、右和后面围住,也可以用土坏、秫秸、玉米秸等夹成圈,外面抹一层泥,蜂箱周围和两个蜂箱之间再塞上草,上面盖上草帘。

在蜂箱底垫上保温物和在蜂箱前壁(巢门以上)也用草帘包上,这样减少昼夜温差对蜂群的影响,使蜂团安静。

  二.蜂群包装后注意事项

  越冬蜂群一般不需开箱检查,但要从箱外观察和常用胶皮管听巢内声音,来判断蜂群的越冬情况。

如开始越冬时,巢内较安静,以后检查时声音变大,工蜂比包装前飞出多,可以从包装时间、蜂群多少、通风状况、巢内空间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

如声音变大,同时在巢门前又有工蜂振翅不安的表现,可能进失王。

到“冬至”前后气温下降到15-16℃时,巢内声音变大,说明蜂群受冷而缺蜜。

如巢门有水气,严重时结成冰块,说明巢内通气不好,潮气不易排出,可将后纱窗的缝适当开大一点,巢门也可适到开大一点。

到“小寒”前后,每隔十几天用铁丝钩把箱底死蜂陶出,防止堵住巢门,如陶出死蜂腹很大,而潮湿,是越冬不良现象,对这样的蜂群应提前检查。

3、蜂群的秋季管理要点

蜂群的秋季管理主要是为越冬培育大量适龄蜂,喂好越冬饲料,彻底治螨,做到壮蜂,蜜足,为蜂群安全越冬,明年早春蜂群快速繁殖打好基础。

  一.培育适龄越冬蜂

在8月下旬培育的工蜂大部份可以越冬。

这时期的工蜂数量和质量的好坏,对安全越冬和明年早春的繁殖关系很大。

秋季蜂王产卵量下降和缺蜜粉源,加上螨害,造成蜂群群势下降,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1.在荆条流蜜后期要留足蜂群繁殖饲料前提下慎重取蜜,如到8月底9月初仍然缺饲料应及时奖励饲喂,也可结合饲喂越冬饲料来促使蜂王产卵。

  2.秋季气温渐低,蜂巢工蜂不能象以前那样松散,要开始密集一些,应做到蜂脾相称,把过多的巢脾抽走,也有利于幼蜂的体质健壮。

  3.秋季因蜜粉源缺少,蜂群群势下降,蜂螨寄生率相应升高。

轻者影响工蜂的体质和寿命,严重时蜂群群势快速下降。

因此应抓住子脾面积缩小时,把蜂螨寄生率压到最低限度。

  4.老、劣蜂王秋季停止产卵早,第二年早春产卵晚,越冬死亡率也高。

因此在秋季应更换成当年的新蜂王。

  二.预防盗蜂

秋季蜜源缺少,最易引起盗蜂,被盗蜂群的工蜂大量死亡,巢内存蜜被盗空,严重时蜂王被咬死。

  1.蜜源不好时,要缩小巢门,抽走多余的巢脾,必要检查蜂群时,应早、晚查看,动作迅速,时间不要太长。

喂蜂或奖励饲喂应在傍晚进行,不要把饲料洒落在箱外,箱缝要堵严。

  2.如发现有个别盗蜂时,要马上停止检查,把蜂群巢门缩小,并放上些杂草把巢门隐闭起来。

  3.在秋季蜜源缺乏时,可事先按上防盗巢门。

简易防盗巢门是用一块宽6-7厘米的铁纱折成?

形,高度和宽度以两只蜜蜂进出为原则,长6厘米左右,插入巢门,露出4厘米左右即可,铁纱外部空隙都要堵死,蜜蜂只能?

形的铁纱内通过,经1-2天本群蜂熟悉后,可自由出入,盗蜂在铁纱上找不到巢门入口,只好飞走。

  三.喂越冬饲料

在培养越冬蜂时,如有蜂群失王或老、劣被淘汰后,就诱入新蜂王或与有王群合并。

到9月上、中旬要对全场蜂群进行检查,根据各群的蜂数,在喂越冬饲料之前确定留脾数,把多余的巢脾撒出,使蜂群密集,并估计一下每群蜂要喂蜜的数量。

全场蜂群可以分批或分组喂,部分蛹脾可以先提到不喂的群里,等幼蜂出房后再撒出。

喂蜂时尽量喂强群不喂弱群,这样不易引起盗蜂。

弱群可用贮备蜜脾或从强群中提取蜜脾。

越冬饲料的质量和数量很重要,稍早饲喂较好,北京地区在“白露”前后开始饲喂,最晚也要10月1日左右开始饲喂,在“寒露”前后喂完。

如果喂糖水更应早喂,以免糖水结晶,或蜜蜂吃了不成蜜造成而容易下痢病。

为了利于蜜、糖的水分蒸发,晚上喂蜂时把巢门开大一点,早晨蜂群活动前再把巢门缩小,防止盗蜂。

越冬饲料喂完后,在10月中旬前后作一次全面检查,如蜂脾不相称,要进行调整。

越冬饲料不够,要给于补足。

同时要对蜂箱用草帘,减少昼夜温差,防止工蜂活动,可以延长寿命,减少蜂蜜的消耗。

4、蜜蜂的春季管理要点

一.加强蜂群保温和防治蜂螨

北京地区“立春”前后,蜂王开始产卵,卵虫需保持34-35℃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时外界气温较低,弱群维持34-35℃很困难,就需合并弱群,并要保留优良蜂王,要使蜂群达到4框蜂以上才有利蜂群的繁殖。

此时蜂群要使蜂多于脾,多余的空脾应抽走,群势调整好后,蜂路适当缩小到9-10毫米,根据群势适当缩小巢门。

同时注意加强蜂箱内、外的保温,在晴朗暖和的天气揭开外包装物进行晒箱,太阳偏西(下午3-4点钟)再盖好包装物。

蜂群内的情况,尽量从箱外观察分析,是否失王、缺蜜、缺水、鼠害等问题,尽量少开箱检查,必要时也要选晴暖无风的中午快速检查,减少热量的散发。

另外应注意防治蜂螨,一般应在早春还无封盖子脾时或封盖子脾很少时,对蜂螨进行一次的防治,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蜂螨特别少也可不防治。

  二.促使蜂群快速繁殖

春季蜂群繁殖时需要消耗很多的饲料,箱内贮蜜多繁殖快,如存蜜过少,应补加贮备蜜脾,天气暖和时可用稀蜜水饲喂。

早春蜂王开始产卵后,外界没有花粉源,需要人工饲喂花粉,附近缺水源时应设饲水器。

春繁中、后期蜂群繁殖较快,尤其到3月底4月初气温逐渐升高,杏树、海棠、苹果、桃树等陆续开花,蜂王产卵面积扩大,蜂群繁殖加快,这时要根据蜂群情况,及时添加优良空脾供蜂王产卵。

箱内的保温物随着蜂群扩大逐渐撒除。

到5月初,待蜂群发展到满箱,气温稳定时,应逐步撒除箱外保温物。

要先撒箱上的,后撒周围的,最后撒除箱底的保温物。

5、杜绝蜂药残留量科学饲养有良方

今年,欧盟进口蜂产品除了不得含有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外,新增加禁用药物磺胺、硝基呋喃、甲硝唑等。

我国蜂产品出口欧盟等国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如何杜绝蜂产品中蜂药残留已成为我国当前蜂业界首要任务。

蜂产品中蜂药残留是蜂农在防治蜂病过程中喂饲蜂药污染蜂产品造成,有的是蜂农盲目用药的恶果。

蜂群无病蜂农就不会用药,健壮的蜂群是生产无公害蜂产品的基础,也是杜绝蜂药污染蜂产品的根本。

如何培育健壮蜂群,笔者根据实践与调查研究,总结以下经验供蜂农参考。

一、培育和维持强群。

强群是蜂产品高产基础,强群有较强抵抗力,即使感染某些蜂病也能自我痊愈。

强群不但采集蜂数量超弱群,而且强群的蜜蜂个体相应比弱群蜜蜂个体强壮,所以强群采集力强,抵抗力强。

培育和维持强群是养蜂的基本功。

二、利用杂交优势,培育抗病蜂种。

意大利蜂特别是浆蜂易感美洲幼虫病、欧洲幼虫病、白垩病,但王浆产量高;

卡尼鄂拉蜂种具有抗幼虫病基因,采集力强,群势不强,王浆产量低。

利用意蜂和卡蜂杂交组合,具有采蜜力强、抗病力强优势,王浆产量低于浆蜂,高于卡蜂,但10-HAD高于浆蜂生产的王浆。

三、有良好蜜粉源。

蜜粉源是蜜蜂繁衍根本条件,也是生产蜂产品的物质基础,有蜜就有蜂,有蜂就有蜜。

转地蜂场追花夺蜜就是人为改善蜜蜂生态环境。

在大流蜜期,患病轻微蜂群能自己痊愈。

在外界缺乏蜜粉源时,应及时给蜂群补饲蜜粉,保证蜜蜂必需营养。

补饲蜂蜜、花粉必须是没有病原污染的;

来路不明蜂蜜、花粉需灭菌处理后才能应用。

四、辩证处理蜂脾关系。

在蜜蜂繁殖季节,特别是早春应该蜂多于脾。

早春因气候、蜜源关系,是幼虫病、爬蜂病多发季节,不要急于送脾,并保持适应蜂路。

早春,送脾过快遇到长期阴雨,发生拖子,并易发欧洲幼虫病,往往得不偿失。

五、在干旱地区放蜂,应及时喂水,并补饲矿物质。

水是蜜蜂活动、生存必需品。

在华北地区放蜂采洋槐,该地大部分是旱地,蜜蜂采污水是造成爬蜂病主要原因。

在干旱地区,蜂场到场时就应及时喂清洁水,使蜜蜂形成条件反射,避免采污水。

必要时可在场地设淡水池与盐水池,让蜂任意采集。

六、生产成熟蜜,减少蜂群之间交叉感染。

目前,我国的摇蜜方式是造成病蜂与健康蜂之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生产成熟蜜,不但能保证蜂群有足够饲料,并且因摇蜜次数减少,相应减少蜂群之间交叉感染机会。

七、淘汰老脾,多造新脾。

巢脾是蜜蜂繁衍场所,也是贮存蜜粉仓库。

科学实验证明巢脾是病源的载体,也是蜂药残留污染蜂产品主要载体。

及时淘汰老脾,多造新脾,不但能减少病原感染,而且能根除蜂药残留污染蜂产品。

2002年春季,我县有3家蜂场曾使用过氯霉素,8月份送样品蜜检验,蜂蜜氯霉素含量为0.91ppb;

通过强制淘汰老脾,2003年夏季蜂蜜送检,氯霉素含量在0.1ppb以下,达到出口蜂蜜标准。

新巢脾繁殖蜜蜂,个体大,采集力就强,并且新脾贮蜜颜色浅,卖价高。

笔者建议蜂场每年应淘汰老脾50%。

八、科学消毒蜂具。

消毒蜂具是防治蜂病的重要措施,应执行NY/T5139-2002无公害食品蜜蜂饲养管理准则。

巢脾历来都是用二氧化硫熏蒸,残留在巢脾的二氧化硫污染蜂产品。

熏蒸巢脾应改用96%--98%冰乙酸熏蒸。

九、防止外来污染。

某蜂场近年来未使用过抗生素,蜂蜜经厂家检验,四环素含量偏高,经回顾是头年冬季购外地蜂群巢脾污染所致。

后来及时淘汰购进巢脾,蜂蜜再送检,符合出口标准。

我地有三家蜂场2002年秋季蜂蜜样品送检未检出氯霉素。

2003年8月,该蜂场生产荆条蜜10个大桶抽检,氯霉素含量超标,在1ppb以上。

当时笔者百思不解,后来仔细询问蜂农,吐出真情:

是他们贪蜂蜜桶内有几公斤陈蜜,未清洗蜂蜜桶,是陈蜜里氯霉素污染蜂蜜。

所以,所有蜂蜜桶用前必须清洗,防止蜂药残留·

污染蜂蜜。

杭州常青蜂业公司实验证明,蜂王浆中蜂药残留也是外源引起。

蜂农使用装过抗生素药液的喷雾器向从蜂群中提出的王浆台基条喷水,造成残留蜂药污染王台里的蜂王浆。

所以,防止外源药污染蜂产品必须慎之又慎。

十、蜂病防治采用生物防治与药防治相结合。

据我会对我县蜂场普查,2003年—2004年,95%蜂场除治螨用药,未使用任何药物。

经过连续2年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广大蜂农认识到使用抗生素的危害性,从盲目用药到自觉遵守国家禁药条令,是科学普及的结果。

如何防治蜂螨是蜂农关注的热点,蜂农目前反映常规治螨药物不佳。

主要原因是蜂螨对药物产生抗性;

再者,多年暖冬,蜂群缩短了越冬期。

子脾是蜂螨繁衍、寄生的主要场所。

早春整地,将少量蛹脾抽掉,人为造成蜂螨断子绝孙,不愧为“失小保大”上策。

夏季,在上个蜜源与下个蜜源间隔期,人为造成蜂群断子,使蜂螨暴露在蜂体及巢脾上,适时选择药物治螨,·

可起事半功倍作用。

蜂螨喜欢在雄蜂蛹繁衍,蜂农可结合生产雄蜂蛹,利用雄蜂蛹诱杀蜂螨,减轻蜂螨危害。

目前治螨药物主要是氟胺氰菊酯、升华硫,其他治螨药物还有浏阳霉素、乳酸、麝草酚,各种治螨药物可交叉使用,防止蜂螨产生抗药性。

升华硫主要用于防治小螨,一要正宗,二要干燥,硫磺粉治螨效果不佳。

防治蜂螨用药一要掌握火候;

二要避开流蜜期,防止对蜂产品污染;

三要尽量选择无公害治螨药物,如乳酸、麝香草酚,这也是今后科研单位、蜂药厂开发新型治螨药物的方向。

对于早春出现蜜蜂消化系统疾病、爬蜂病可采用生物制剂EM原露防治。

6、气候及蜜源变化后的养蜂策略

1.气候的变迁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各种污染从天上到地下,从土壤到水源,从森林到空气,从自然界到居室内,从动物到植物再到微生物,污染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

有自然界的自然污染,更为严重的还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为污染,人们在自身发展时破坏了自然,造成了自然现状的变更,而大自然也频频地向人类报复,我们在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承受着高于索取价值数倍的损失。

这是挖肉补疮式的作茧自缚。

人们虽然已有所认识并开始弥补过失,但这个过程是艰巨而漫长的,地球物理环境的改变正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全球的温室效应已使气候变热,直线上升,降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平面上升,干旱面积增大,沙尘暴肆掳,沙漠扩大,水土严重流失。

近20年来气候变化幅度之大人们都有明显的感觉,特别是旱、涝、风、沙,温不断地刷新记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植物因缺水而不能正常生长,花期因沙尘袭击而停止流蜜,作物病虫害增多,产量下降,有很多地方因缺水而不能耕种,荒无现象严重。

  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内陆,地形条件极为复杂,各地正常降雨量的分布差异较大,归纳起来有如下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长江以南各地降雨量一般在1500~2000mm左右,淮河秦岭一带是750~1000mm,黄河下游及渭河流域是500~750mm,东北西部约200~500mm;

内蒙及河西走廊一般少于250mm。

四川盆地在1000mm以上,云贵高原在750~1000mm,青藏高原东部在500mm以上,北部不足100mm,新疆北部100mm以上,南部只有几十mm甚至更少。

我国广东的平均年降雨量是1681mm,上海是1129mm,北京683mm,哈尔滨554mm,显然越往北降雨量越少,耕种指数特别是变种指数就越低,沙漠化面积不断地扩大,有些地方由于没有足够的农业用水作保障,只好弃耕还牧,而还牧区又只牧不管,造成土地沙化。

南方的降雨量虽比北方多,但近几十年来还是不容乐观,以我地为例,据1956年至2000年的气候资料显示每10年间的降雨量呈下降趋势,起伏不太大,但10年内的年降雨量起伏相当大,有些年份相差一倍多,而且呈一日降雨多日旱和多暴雨日现象,这对所有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非常不利。

儿时记忆中的那种山泉水渗渗,池满荷花香,冬天白头霜,全家围火旁的景象早已被满山草枯黄,山沟溪断流,冬季不加裳,池底种旱粮所取代;

这说明整个大气的温室效应来势汹涌,已不容商量地到来了。

  2.气候变化后种植结构的改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在大自然中的露天生产,它受制约的因素很多。

我国的农业在很大程度和很大范围内基本上还属于靠天吃饭农业。

在山区多雷响田,只有等到下透雨后才能栽种,能旱涝保收的好田不多,而就这仅有的城周好田又被圈地及城市增容被占用了不少,农作物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减少。

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低生产值的粮食种植被大面积的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所取代,而这些经济作物大都又是进行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进行生产。

常规种植的作物在气温高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它的生长周期短,生理成熟期提前,作物泌蜜减少甚至花而不实,气温高的暖冬,作物的病虫草鼠害也非常严重,这又加大了用药量和次数。

早春农作物在享受温室效应的同时每年还要接受几次寒潮的考验。

农业本来就是一个弱势产业,它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太多,遭受的摧残也不少。

在退耕还草项目的实施中,不适宜粮、菜种植的坡地,半阴林地,果园空隙等处种上了牧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植被的作用,而种植的紫花苜蓿,白三叶,光叶紫花苕,小米草等还是很好的蜜粉源植物。

退耕还林的启动,使果树面积增加得很快,果树品种也很多,这又增加了不少的蜜粉资源。

但在坡度陡缺水源的地方,应象当年韩国政府搞绿化一样多种些抗干旱耐脊薄的优良蜜源植物洋槐之类的抗性强的蜜粉源植物,实现两者兼顾,但是很可惜,政府在退耕还林上投入不少,却缺乏宏观指导。

  3.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后的养蜂

  养蜂是所有养殖业中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最高,综合素质最全面的一个行业,除了精通养蜂技术外,还要懂些气象知识,农业生产知识,农业种植结构,植物学知识,土壤肥料学和植物保护的农药病虫害知识及各地各种蜜粉源植物的种植,分布,开花流蜜时间等各种知识综合起来确定蜂的养繁,原因只有一个,蜜蜂和蜜粉源植物是共生关系,蜂的消长规律必须要主动适应植物的生长规律。

我们养蜂,是把它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去取得人们无法取得的东西,而蜜粉源它来自于大自然,也消失于大自然,不利用也是一种宝贵资源的浪费。

蜜蜂是农业这个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养蜂人在研究怎样养好蜂的同时必须要研究农业,特别是因气候变化后随之而带来的种植结构改变的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生存。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森林草坡占全县面积的65%,农田只占25%,水面10%。

农业方面在80年代前还是单一的小农经济,粮食自给自足,经济作物只有甘蔗种植和一些零星的果树,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各种蜜粉源非常丰富。

70年代县农牧局引进了一定数量的西蜂到有一定养蜂基础的乡镇饲养,全年不用饲喂,每年在早春,8月桉花,11月冬蜜期还能生产大量的蜂蜜,蜂群在那10年内发展很快,一度达到6789群,在利益的趋动下,很多乡镇都办起了养蜂场,县农场也办起了示范场。

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外来越冬蜂场的增加,蜂病也随之带人,而更为严重的是,气候在那个时间变得越来越热,每年早春的春旱,伏旱,秋旱频繁,很多山间小溪断流,天于物燥,森林火灾经常发生,很多野生蜜粉源植物被山火烧死,有名的害草:

“紫茎泽兰”俗称飞机草在本地大量漫延,到现在为止已覆盖了全县所有的土地,很多蜜粉源植物在竞争中失去优势,从1994年至今的十年间,本地以前的主要冬季蜜源野董香,野坝子已经绝产被封压在飞机草丛之下。

按树被大量砍伐,特别是公路两傍的成年桉树在扩路的过程中已全部消失,原来在我县每年能收3万多斤于籽的乌桕在土地包到户后被砍完。

所幸的是退耕还林栽种了大量的果树成为秋冬蜜源消失后唯一的春季蜜源,而有利用价值的仅有桂圆、石榴,枇杷虽有一万多亩,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人为把花期调到夏季高温期,使蜜蜂望花兴叹!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冬、春温高,播种期提前,为了提早上市时间普遍使用塑料大棚种植,蜜蜂不能很好利用花期繁蜂,而且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产期农药施用非常严重,蜜蜂因此会遭到较大损失。

农药越重的地方,蜜蜂分布的空白点越大,由于没有蜜蜂授粉,农民们只得进行人工授粉,这形成了恶性循环并自食苦果。

蜜蜂的生存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在我国的养蜂族中,饲养方式是根据个人的情况决定的,长途转地蜂场虽然收入高但风险性最大,他们常年在外追花夺蜜,但并不一定能夺得好的效益,除了有高额的运费在等着他们外,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干旱、洪涝、低温阴雨,黄沙等都在威胁着他们,能赶上好蜜源成了唯一收获的希望。

农业是靠天吃饭,养蜂除了靠农业吃饭外同样还被天管着,养蜂确是一个受制于自然的弱势产业。

小转地饲养是比较灵活的一种,收入虽少些但比较稳定可靠,这种蜂场规模一般都不大,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