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1158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三单元教材分析Word格式.doc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

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

围绕“三变”、“三打”和“三拦”展开。

作者采用反复叙事手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变”、“三打”和“三责”虽然情节基本相同,但是叙述内容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给人重复冗长之感,相反更能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也更能体现降魔除妖的艰苦不易。

比如,白骨精的“三变”:

一变成了村姑送斋饭,实际使的是美人计,二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实际使的是苦肉计。

三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实际使的是离间计。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孙悟空机智聪明,“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

又疾恶如仇、坚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过。

白骨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

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

(三)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

“一打”是“劈脸一棒”;

“二打”是“当头一棒”;

“三打”是“抡起一棒”。

还有课后练习3中的带点字词同样生动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夺”字表现了猪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2)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

“闪”字代表了一个很突然、很敏捷的动作。

一个八旬的老妇人能作出这样的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正常人不同。

(3)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

“摔”字表现了唐僧的胆小。

(4)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

“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

我认得你这个妖精。

”“笑”字表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

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2、抓住故事结果,揣摩人物内心,明白其中道理:

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透过外表看内心。

3、学会按照课文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写法的不同以及表达效果。

四、教学设想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出示12个成语,猜猜写的人物是谁。

2、(了解孙悟空)说说孙悟空的本领及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感兴趣的场面,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他们的学文兴趣。

3、揭题审题。

板书:

三打白骨精。

提示:

中国传统小说惯会用“三”字来设计小说情节,比如《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西游记》中除了“三打白骨精”,还有“三借芭蕉扇”等,其中的“三”字包含了做事不易、需要克服困难才能成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描写吗?

(主要写三个人物 

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三拦)  

2、找出孙悟空的一打,二打,三打分别在哪一段吗?

①自学划出描写“第二打”有关句子。

②交流,抓住人物不同的特点。

“闪”(与年龄不相符,定会是妖怪)“哭”让人起恻隐之心,其实“哭里藏刀”使的是离间计。

“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敢于斗争)。

“惊得从马上摔下来、一口气念了20遍”(胆小、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②自学描写“第三打”的有关句子。

思考:

孙悟空的“第三打”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孙悟空的足智多谋来体会人物形象。

尤其是一个“笑”字,感受孙悟空的自信。

课文虽然没有交代唐僧的反应,可以适当补充原文,由于唐僧的善恶不辨,最终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四)反顾全文,整体感受  

1、这个故事里有三变,有三打,有三拦。

你读着觉得重复吗?

为什么?

2、从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和唐僧的“三责”中,你对三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

(五)再读课文,根据板书练习复述  

作业设计:

(有三种选择)  

1、把《三打白骨精》绘声绘色复述出来。

2、自由组合,把《三打白骨精》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3、读小学版的《西游记》,或者读原著。

附板书:

白骨精 

孙悟空 

唐僧  

(三变) 

(三打) 

(三责)  

变村姑 

劈脸一棒 

连忙扯住  

变老妇人 

当头一棒 

惊下马来  

变老公公 

众神照应 

战战兢兢  

抡起一棒 

 

口不能言  

9《词两首》  

一、教材简析  

万水千山总是情。

多少诗人画家为水挥毫泼墨诉衷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用“常记”回忆,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才女“沉醉”到了“不知归路”的地步,内心的欢愉却跃然纸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词人留连忘返。

兴尽方才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点击)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词写的山水画。

”,“西塞山前”,“白鹭”自在地飞翔,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又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让我们读到了词人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

一山一水相映成趣,词中山水皆有情,怎一个“乐”字了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读词。

(三)品词。

(四)吟词。

(五)拓展。

一、在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练习2中,我们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此诗慷慨激昂、壮怀激烈,展示了豪迈的英雄气节,一首《夏日绝句》就足以咏颂千古,流芳百世。

李清照是一位才女,她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高,今天就来学习她的一首词《如梦令》。

同时介绍“如梦令”是词牌名。

二、读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每句词的意思。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

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兴、藕;

齐读。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与朋友一起郊游的经历。

三、品词这一环节主要是授之以渔,让学生体会词情。

1、过渡:

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

(板书:

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

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

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

品)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

(教给学生品词的方法:

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  

2、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按游玩顺序,板书: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

(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画面里有什么呀?

(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

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

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2)同学们真了不起,读着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就是“品词”。

朗读“溪亭日暮”:

读的时候,你的眼前好像就有这幅画,把品味到的美读出来。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

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

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

(沉醉)美美地醉一回!

(干杯)  

(4)仅仅沉醉于酒吗?

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美丽的景色、快乐美好的心情)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朗读:

读出浓浓的醉意。

醉)  

接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

(荷叶、荷花┅┅课文《荷花》;

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

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

读读词句。

交流:

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

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3)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

(又一次沉醉了)朗读。

出示一滩鸥鹭图  

(1)你还看到了什么?

(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

(鸟叫声)出示图片:

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

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

(2)你还听到了什么?

从哪个词中听到的?

(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

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

比较:

更表现出着急而又欢快的心情和热闹而又有趣的场面。

这在词中叫“叠句”,朗读。

(3)“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

惊什么?

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

“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4)朗读,读出“惊”。

3、小结。

(1)同学们,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品出了那么多大自然美丽而壮观的画面,有“溪亭日暮”,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这叫“词中有画”。

画中还有人,你们看,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因为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使整首词组成了一幅活动的画,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沉醉了的、无忧无虑,活泼甚至贪玩的李清照,和她一起分享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那份快乐的美好的心情。

整首词,词人只用了33字就写出了这么丰富的画面和情感,这就是词的特点:

含蓄、凝练。

请你在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

(“醉”)这叫“词眼”。

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这次第,怎一个醉字了得”。

(2)这次郊游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她“常记”。

让我们再次和她一起回味这次快乐的郊游吧,齐读全词。

四、吟词  

1、词又叫曲,根据词牌名,有一定的曲调,可以配乐、吟唱。

吟)  

2、再听配音朗读,学会吟词:

注意停顿、重音、叠句。

3、欣赏歌曲,随歌曲一起吟唱。

五、拓展  

1、欣赏另一首《如梦令》:

李清照只留下两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2、比较两首词:

字数、句式、“醉”相同;

表达的内容、感情不同,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人生变化。

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3、介绍原因:

李清照前半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幸福美满;

43岁时,由于金兵入侵,宋朝南迁,全家逃亡,第二年丈夫又病故。

国破、家亡、夫死三者之痛,使李清照的后半生非常痛苦,她常常“借酒浇愁”,但“愁更愁”。

所以,这两首《如梦令》正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齐读两首词。

六、作业  

1、抄写、背诵。

2、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

第二课时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首先,复习《如梦令》。

其次,读新词《渔歌子》。

三、明词意。

四、重点品析“青、绿”。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自从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大家都积累了好多的古诗词,你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吗?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

2、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3、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4、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读。

(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

(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

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

(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

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

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

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

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

“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

“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

“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

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

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

(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

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

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

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

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

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

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

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

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

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

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

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

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在学完全词后,我是这样总结升华的:

有一位诗人说:

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

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

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10《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

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就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

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1、学生通过预习、查工具书等,学会本课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

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并造句。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宛转的语言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人类神会交往的交际法则。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教学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在第一课时里的教学,应该为下一课时的课文感悟作好梳理及铺垫。

因此,在第一课时里,我便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一个单位,在小组里通读全文(要求大声朗读),小组长负责质量把关,从字到词,到句,每个人都要准确,流畅的读一遍。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把自己放到学习第一位。

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认真去读,我还准备了一个“赛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更强,读得也特别来劲。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插入了一个“考考你”的环节,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有没有把握好,理解好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完成好老师的板书,在黑板上的图片下写上你觉得恰当的词,写什么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