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745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视算;

听算。

v

D——表现程度(Degree),指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如口算的水准:

每分做8题;

错误率4%以内,又如用“至少应写出……”、“70%以上做对”、“完全正确”等表示。

3.全面落实与有所侧重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

可以有所侧重、不宜面面俱到

4.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

B.教学内容的组合策略

1、《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主题图的解读

通过解读《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这一教材,分析一般可从哪几方面解读教材?

——图、例、题

(分别从主题图、例题、习题三方面阐述)

●主题图的处理

“主题图”是指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

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相配套实验教材(低段)编写的一大特色。

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情境呈现相关知识,意欲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

从课程理念和教材设计的角度看,“主题图”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容易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是使学习材料的呈现显得既灵活又生动,并能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

三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场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策略一:

深刻领会材料内涵——《6,7的认识》主题图的教学

通过不同教法对比,引导学员体会两位老师对该主题图的不同理解,得出相关结论。

策略二:

灵活调整材料内容——《十几减几》主题图的教学

通过正反两例,说明教材中主题图的取舍条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的《十几减几》的主题图,即小猫观金鱼图。

教材编写的意图是:

引导学生“通过两只小猫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不同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既教材所呈现的“有13条金鱼,黑的有5条,花的有()条”和“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条”),然后列出减法算式作为例题。

从我们对教材的重新认识来看,教材主题图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度,但从数学问题的呈现和对算法多样化的关注来看,该主题图呈现的问题既缺乏真实性(因为两种不同颜色的金鱼数量本来就是已知的),又对算法有过多的暗示(往往使学生一味地关注“想加算减”而忽视了其他的算法)。

于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其进行了改编,设计了一个小猴爬树摘桃的主题图。

教师与学生相比,有着首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内在意义的义务和权利。

应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主题图的基础上,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

当认为教材上的主题情境不适合当时当地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者有比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时,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有时教师也会本着更有利于自己把握和操作的目的对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进行改编)。

但是改变后的主题情境,需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从上述案例不难发现,改编后的教学,有两方面的优势:

①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

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

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

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

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②避免了对算法的暗示,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个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因为本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的口算方法的理解,最终使学生在根据算式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得方法得以强化(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等,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当学生对“20以内”的32道退位减法熟练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样的改编更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策略三:

合理把握呈现方式

通过设计“主题图该由谁来呈现?

”等问题及相互交流,引导学员体会“由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呈现”的道理。

应用题

②小数性质

请同学们在5、50、500的后面添加单位名称,使三个数能用等号连接。

在孩子们心中,5比50、500都小,怎么可以用等号连接呢?

带着疑问开始了讨论和探索。

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5米=50分米=500厘米

5元=50角=500分

这些算式脱颖而出,他们十分高兴地欣赏着自己地研究成果。

提出新的要求:

“哪位同学能在等式不变的前提下将单位名称改写为完全一样的。

”话音未落同学们便讨论起来,黑板上出现了两个等式。

0.5元=0.50元=0.500元

0.5米=0.50米=0.500米

又提出新问题:

“如果去掉单位名称等式还成立吗?

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吗?

”刚刚平静下来的课堂又出现了高潮。

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策略四:

恰当选择呈现时机

主题图可出现在新课引入时,也可作为课后的拓展练习。

本节课把原来放在前面的主题图作为拓展延伸内容,放在了结课前,应该说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

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教师把教材上静态的主题图设计成了动态的,使原来比较呆板的问题情境显得比较生动、有趣了,更具挑战性了。

在应用与巩固的同时,从认识和思维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学生的思维显然被激活了。

他们说出了好些办法,有合理的,也有不那么合理的,当然也有教师希望得到的“十只十只地数”这种办法。

对于教师而言,本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

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其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展现。

而这也正是如此处理教材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因此在对教材主题图的呈现方式上,教师要适当把握;

在呈现时机上,也可以灵活处理。

教师需根据自身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进程或动态生成需要,把教材原有“主题图”适时呈现,使其充分体现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例题的处理

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很多采用例题的形式来呈现,所以例题的设计策略与主题图有着共同之处。

(用课前录像课片断的设计意图来说明。

)它除了与主体图同样的策略外,我们还要关注另一条策略。

我们还来看刚才的例题,处理看出用计算解决生活问题外,还有别的意思吗?

这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笔算和口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笔算乘法打基础,也为概括“速度×

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作铺垫。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确定为“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但部分老师在研读教材中往往对两块内容进行曲解。

其一,对例题的曲解,大家可能会认为例题只是一个载体,换成其它事例而不改变数据,例题的作用不会改变,因此常有老师把它改换成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事例。

对这节课而言,改换确实无可厚非,但对整个单元来说,改换例题是典型的不了解编者意图的做法。

本单元第一节“口算”中的一个例题,第二节“笔算”中的三个例题,都是以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作为事例,那么“速度×

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的概括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二,对三种算法处理上的曲解。

有老师认为教材中的三个学生分别用估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那是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喜欢哪种方法都可以。

殊不知这是计算题的估算、计算和验算的三个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识进行估算,如果要比较准确可以用笔算,然后用估算的算理作为笔算的算法,并把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进行比对,观察是否接近,最后可以用计算器验算笔算的正确性。

因此,只有有效地研读教材,才有可能营造“简洁而有活力,扎实而有实效”数学课堂。

看来这个例题的内容如果由时代需要,比如换成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捐赠钱物等有何不可?

但老师们,让我们再来看看后面的例2、例3,你觉得还能换成捐钱赠物吗?

为什么?

如果很想让例题赋有时代感,怎么办?

这条策略如何提炼。

策略:

整体把握有机联系

主要方式:

先后呈现三个教材例题,引导学员自主感悟。

●习题的处理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练习过程和结果,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设计新的练习内容与练习方式。

设计练习作业也要讲究有效。

我们设计练习,不能光做裁缝,通过剪刀加胶水剪切复印,使练习作业成为学生过重的负担,成为学生厌学的导火索。

我的主张,每一道练习,教师都需精心设计,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教学意图;

所有的学生练习作业不能一刀切,有人可以只做基础题,有人可以只做提高题,有人也可以免做作业;

作为课堂延伸的课外作业,可以适当布置具有一定实践性的综合题,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上年级学习长度单位后,课外作业为:

替父母量三围,并根据结果送上一句话。

有学生给他父亲量了啤酒肚后告诫说“爸爸,请您少喝酒,多运动,您需要减肥了。

”这一作业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也是培养学生关爱父母的情感作业。

在学习了质量单位后,课外作业为:

记录家中一天内各项内容的用水量,再请你设计一个节水方案,一天能节约多少水?

照这样计算,一个月能节约多少?

设计一条节约用水的广告语。

如何设计好练习,可以有以下策略:

变机械为灵活:

读百分数:

请同学们自由读下列百分数,说一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百分数比较特别。

1% 15%   50%   99%   100%

0.5%  7.5%   105.5%   243%   400%

写百分数

师:

请在草稿本上写出下列百分数,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美观漂亮。

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九十八  百分之一  百分之一百二十 

百分之二十二 百分之六点二  百分之三百 百分之零点八七

 百分之五十二点四  百分之一百零五

 (学生A和学生B板演)

A50%  98%  1%120% 23%  6.2%

B 50%  98%  1%120% 23

(终止学生书写)数一数你完成了几个,并请你用刚学的百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暗语,让大家来破译出你完成的情况。

赋予书本习题新的内涵:

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

书本是死的,学生是活的,书本的习题是固定不变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

面对两道极其普通的习题,教师既没有简单地使用也没有草率地抛弃,而是独具匠心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读百分数一题中增加了具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说一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几个百分数比较特殊?

”。

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在进行思考,而且是按照自己的视角来进行思考,是自主地学习。

在汇报交流中,既能巩固读数,又能产生不同思维的碰撞,促进生生互动,智慧生成。

在写百分数一题中,教师有意识地把书本中的九个增加为十个。

为学生后面顺利地运用所学知识说暗语,破译暗语铺设道路。

当学生听到“请你用刚学的百分数知识说一句暗语,让大家来破译”时,都进入了积极的思维之中。

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地想把自己完成的情况转化为一句暗语表达出来,这个想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教学时指出:

“有效教学一定要重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内在的发展”。

教师的这一设计真正落实了有效教学。

学生们经过一阵激烈的思考之后,自然产生了五彩缤纷的结果。

学生不仅说出了“我完成了总题目45%、100%”等语句,而且还说出了“我还剩下10%没有完成,我比某某同学多完成总题数的20%,少20%”等等包含着百分数加减运算的妙语,而学生正确地回答又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百分数的加减运算。

正如教师所说的‘两节课的知识,一节课就学会了’。

这些成功都来自于教师高水平的问题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着眼点。

用活了书本习题,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分数初步认识(四色图)

变静态为动态:

《8的组成》教学7+( 

 

)=8,小朋友们,7+( 

)=8会填吗?

学生会感到枯燥。

如果设计成:

小朋友们,帮老师想个问题:

如果老师在两个盆子里各撒了一把米,有8只小鸡跑过来吃米。

每只盆子边会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呢?

变封闭为开放

变演示为实践

策略五:

变预设为生成

……变机械为灵活

四、课堂小结

观点与思考

实验教材把数学问题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

然而这些优势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加以落实,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真正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师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

教师对“主题图”的创造性使用,是充分发挥主题图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保证,而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有赖于他对学生的再认识。

我们认为:

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用活教材

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

1.也是学习材料的呈现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提供的;

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的。

在“主题图”的呈现过程中,学生也是当然参与者。

2.学生也是数学问题的发现者

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用好“主题图”的关键。

如果一个主题图呈现以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这样的主题图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

因此,在主题材料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经历情境呈现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3.学生更是数学活动的体验者

体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和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规律的一个必然过程,体验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因此,“主题图”中所蕴含的知识或问题要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

练习设计应恰当把握针对性、层次性和思想性

当然在实践中对于“主题图”的应用还有以下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问题一:

单元“主题图如何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单元“主题图”的处理仅仅停留在把主题图内容分解,深透于课时内容教学中。

我们这种做法是否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意图?

是否达到教材编写者编写单元“主题图”时所预设的教学目标?

这是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问题二:

如何把握“主题图”与课堂教学场景的关系?

数学知识以“主题图”的形式编写,通过画面场景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但教师在理解过程中,不能过于机械,应该灵活把握。

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仅要把画面呈现出来,更应该把“主题图”的情境融合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因此,教师如何能更好地把“主题图”以主题情境的形式呈现于教学过程中,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场景,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问题三:

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如何自然地体现其人文性和教育意义?

“主题图”的使用,使我们的教学课堂更具生动化和形象化。

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个场景被搬到了课堂中来,学生的学习也融入到了一个模拟的社会场景中。

此时,一些很具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场面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因此,教师如何在利用“主题图”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发挥这些材料中的人文因素和教育价值同样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C.教学方法的优选策略

在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花俏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手段的有效性。

并非花俏的手段就有效,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电脑课件演示,有时即时的板演绘图更有效。

我的主张,电脑课件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

电脑课件在教学内容呈现效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从学生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角度看,有时还不如低成本的朴实的板演。

如用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作图的肢体语言,更容易理解和内化,并形成自己的作图分析能力。

教学方式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的基本方法有:

(1)讲授法——最古老、最常用的方法(“三分之二律”)

(2)谈话与讨论法——一种以问题为主要线索的方法

(3)演示与参观法——注重学生直观感知

(4)实验与练习法——注重学生实践训练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

同时教学又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注意及时调整;

还要注意与各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的配合。

特别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灵活”的运用

讲授式

讨论式

发现式

范例式

自学式

激发动机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归类提炼

自定计划

导入新课

阅读思考

提供资料

教师讲授

教师参谋

讲授新课

小组讨论

学生探究

模仿自学

学生自学

强调巩固

教师精讲

验证转化

复习巩固

教师督导

反馈调控

课堂练习

练习转化

检测矫正

交流分享

教学行为的选择

教学领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教学意图、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经验、学习环境等因素

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分数的意义》、创设情景法、设疑法、激趣法、幽默法、竞赛法、游戏法、表演法。

《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你们能拿出其中的2/3吗?

生动手操作。

好!

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

要求是:

每组从第一位同学到第六位同学,拿出的小棒分别占原来手中的1/2、1/3、1/4、1/5、1/6、1/7。

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拿。

有的很快地拿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有困难吗?

生1:

1/5不好拿。

生2:

1/7也不好拿。

是啊!

一边少了一根,一边多了一根。

最好怎么办呢?

(生……)

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1/4是怎样得到的?

☻教无定法,方法优选取决于教师的创意、经验和智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必得法。

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方式和操作策略,为灵活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打好基础。

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

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

新课程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等过程,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

D.教学程序的安排策略

在建构过程时,教师要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分析,要努力遵循教材的特点,还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采取的教学程序也有所不同。

比如,我们经常采用的:

“情境——活动——体验”、“问题——讨论——总结”、“自择——自悟——交流”等教学程序,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

但无论采取何种程式,都应注意体现以下特点:

是否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是否有利于问题的生成;

是否有利于合作学习;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

是否有利于全员参与;

是否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选择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既要整体设计,又要分项考虑,某种学习方式既可以贯穿一堂课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上,该用则用,不适合用则不用,还可以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使用。

例如合作学习,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有的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没有必要合作。

合作应有针对性,一般是对某些问题自我难以解决、理解文本内容需要角色表演、需要实践操作才能学懂的内容,可选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因此,教师在备学生的学习方式时,主要是备问题的设计、备情境的创设、备引导性的语言,要注意体现自主性、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征,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自觉的生成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折线统计图课例)

教师进入最佳设计状态所具备的四种思维活动:

1、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

钻研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出现在教材上的例题、习题、教参内容等;

2、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度、联想、猜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

3、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专家的思维活动成果;

4、整合课程资源的思维活动。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要能有效地引导操作,对学生的发展要有意义。

也就是说选择、运用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真正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因此,在进行预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倡导“三问”:

一问我的教学预设是否有效?

二问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设计?

三问对于我来说,到底怎样设计最有效?

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与人(师生)合一,进入备课的最高境界,以期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最好的自我,不断追求整个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完美,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

注重创新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每节课的教学所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因而也是丰富、具体的。

因此,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力求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充满创造性。

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调查发现,很多教案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常常是千篇一律,因而课堂教学也经年不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习负担重,教学效果差。

课堂教学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备课的创新,注重从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