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1855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五中学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月考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可能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当年富兰克林就发现,从欧洲用邮轮寄到美国的邮包速度常常比美国寄到欧洲的速度慢两个星期左右。

熟悉大西洋航线的船长告诉他,当邮轮西行时,常感觉有一股强力的水流阻挡,使航速变慢。

7.形成上述“强力水流”的盛行风是(  )

A.东北信风B.东南信风

C.极地东风D.盛行西风

8.对下图有关现象的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季节该地区河水补给潜水

B.此季节该地区河流处在丰水期

C.此季节该地区河流可以得到潜水补给

D.此季节该地区潜水对河流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

下图为“新疆某山地沿某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平均降水量资料。

9.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D.流速减小

10.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是20世纪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别不断扩大

读“太阳直射点位移简图”,回答以下两题。

1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下列日期中一年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

A.国际儿童节B.国际劳动节

C.我国国庆节D.我国教师节

12.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

据此完成下题。

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3.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D.森林、冰川

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4.依地势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的排列应为(  )

A.乙、丙、丁B.乙、丁、丙

C.丙、乙、丁D.丙、丁、乙

假设下图中山地海拔相同,根据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下列各题。

15.上面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图谱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据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有2人来自农村。

2003年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4亿人。

16.我国这种人口流动所产生的影响有(  )

A.阻碍迁入区的经济发展

B.缓解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C.降低迁出区的生活水平

D.减轻迁出区的人口压力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7.与盛行风①形成无关的是(  )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B.海陆轮廓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地转偏向力

下图是“五种外力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示意图”。

18.除风化作用外,对地表地貌景观影响较大的外力作用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9.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以下两题。

20.F处为世界重要的渔场,其成因是(  )

A.位于温带海区B.寒暖流交汇

C.上升流的影响D.河流的注入

21.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以黑河-腾冲线划分,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

回答下列问题。

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  )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植被

C.历史和文化D.政治和经济

下表为杭州市2015年11月28日、11月30日和12月2日天气信息表。

22.11月28日、11月30日、12月2日杭州天气分别大致对应“天气系统示意图”(下图)中的序号是(  )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⑥⑤④D.③②①

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读“我国某城市住宅小区平均房价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

元/米2),完成下题。

23.图中P处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

A.邻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附近公路干线交会,交通便捷

C.接近高等院校,文化氛围浓郁

D.地势平坦,工厂林立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24.下图表示南半球信风带的是(  )

A.

B.

C.

D.

读“某大城市示意图”(仅列出部分功能区,不包括全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25.若该城市布局合理,则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城市的形成与河流有密切关系

B.①处可能是大型超市

C.为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出行,火车站应布局在市中心

D.②处可能是钢铁厂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

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读“中国东部锋面雨带进退图”,回答以下两题。

26.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月~6月B.6月~7月

C.6月~8月D.5月~8月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动中心,且乙活动中心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值。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图示月份图中①②③三处的主导风向分别是(  )

A.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东北风

B.①东南风 ②西南风 ③东南风

C.①东南风 ②西南风 ③东北风

D.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东南风

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

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

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

28.“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某工业地域的工业部门主要由煤炭、电力、机械、钢铁和化学工业构成,下图示意各工业部门之间生产上的联系。

b是化学工业。

据此回答下列两题。

29.上图中a,c,d,e表示的工业部门依次是(  )

A.煤炭、电力、机械、钢铁

B.电力、煤炭、钢铁、机械

C.电力、机械、煤炭、钢铁

D.煤炭、机械、电力、钢铁

30.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9月以来的一年间,中国成功将24个航天器送入太空。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

A.云雾B.流星

C.太阳活动D.太阳辐射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7小题,共40分)

3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

g________,h________。

(2)写出代表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的字母:

________、________。

(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而且轨道面几乎在________,它们________,使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____________分异规律。

(2)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C地和D地自然带有何不同,试分析其成因。

34.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

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

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材料二 图为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材料三 某河流三个河床沉积断面图。

(1)对比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关系

B.泥沙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侵蚀

C.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

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

A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

(3)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4)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

A.上海港航道淤塞

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茵河上游的“V”形谷

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36.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于飞机飞行。

(3)地球人造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是在大气中的________中运行,其返回时,在距地面1000米的高度内,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什么?

37.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

(2)⑤⑦两地的垂直距离为________米,若两地图上水平距离为2.3厘米,其实际水平距离为________千米。

(3)如果把该图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________(用数字式表示)。

(4)小河干流流向________方。

计划把水从水库调到C处,有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

为什么?

(5)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还是乙处好________,为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题目信息分析,两海域均位于太平洋,根据太平洋洋流分布,则可确定①为日本海域附近,②为赤道海域。

甲、乙、丙、丁洋流分别是千岛寒流、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

2.【答案】D

【解析】等温线数值越向北越高,说明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该洋流自低温处流向高温处,故为寒流。

3.【答案】C

【解析】③地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如果③地为北京,则太阳直射北半球,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

地球越来越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除赤道外,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差逐渐变大。

4.【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及风向的判断方法,最可能为偏南风

5.【答案】D

【解析】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冲击地球大气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在极地产生极光现象。

极昼极夜现象发生在南北极圈以内的极地地区,与太阳活动无关。

6.【答案】D

【解析】a、b两点纬度相同,角速度相同,但b点线速度明显高于a点,说明其距地心较远,海拔较高。

7.【答案】D

【解析】北大西洋暖流属于风海流,由盛行西风吹拂形成。

8.【答案】C

【解析】相邻水体总是由水位高处向低处补给,丰水期地下水可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地下水则补给河流水,此图为枯水期,C是正确的。

9.【答案】C

【解析】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故C项正确,A项错误;

受河流的调节作用的影响,丰水期水位变化较小,故B、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1.【答案】C

【解析】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离这两个节气越近,昼夜长短相差越小。

12.【答案】B

【解析】据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运用比例尺大体量算,24小时后甲地位于高压系统西部,吹东南风。

13.【答案】B

【解析】甲图为石林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石灰岩在化学风化作用下,流水溶蚀而成。

14.【答案】A

【解析】地势高低不同,显示了受侵蚀的程度,从而反映了岩性的坚硬程度:

乙—丙—丁。

15.【答案】A

【解析】北半球的山地南坡为向阳坡,自然带的海拔偏高,暖温带基带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1)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

尤其是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来讲,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作用。

有时也遏制迁出地的经济发展。

(2)对迁入地:

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促进了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增加和经济开发,但是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和环境的不稳定性,故D正确。

17.【答案】B

【解析】盛行风①是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欧亚大陆形成高压,北半球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受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南亚东北风进入南半球后左偏形成西北风,所以与该风形成无关的是海陆轮廓,B符合题意。

18.【答案】B

【解析】在外力作用的表面形式中,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对地表地貌的影响较大,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19.【答案】B

【解析】只有沉积岩层中有可能含有化石。

20.【答案】C

【解析】F处为热带海区,没有大的河流注入;

该海区只有寒流经过,形成上升流,为渔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1.【答案】A

【解析】地形和气候决定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人口的分布,所以对我国人口分布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地形和气候。

22.【答案】D

【解析】从表中看,杭州三天出现了降温、刮风、阴雨天气,受冷锋影响,图中③是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天气晴朗;

②是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

①是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D正确。

⑥是暖锋过境前、⑤是暖锋过境时、④是暖锋过境后。

23.【答案】D

【解析】若P处地势平坦,工厂林立,则应属于工业区,形成的住宅区只可能是低级住宅区,房价不可能太高。

在其他三个选项的条件下形成的住宅区可能是高级住宅区,房价会明显偏高。

24.【答案】C

【解析】信风带大体位于纬度0°

~30°

之间,南半球为东南风。

25.【答案】A

【解析】大型超市的布局应符合市场最优原则,而①处已经超出了城区的范围;

火车站布局在市中心容易造成交通拥堵;

若②处是钢铁厂,则会严重污染城市大气。

26.【答案】B

【解析】考查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与当地冷气团相遇而成,随着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增强,东南季风增强。

4~5月份锋面雨带在我国华南形成;

6月份移至长江流域;

7~8月份移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

9月份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至长江流域以南,10月份撤出中国内陆。

27.【答案】B

【解析】①位于东亚,②位于南亚,7月份,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

③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7月份该地是东南风。

2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也就是北极气温升高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随着气候变暖,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水,海冰面积减少,反射率降低,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所以A正确。

29.【答案】B

【解析】由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可以看出,a工业的产出作为其它所有工业的投入,确定a为电力,b为化学工业,煤炭可以为化学工业提供原料,c为煤炭,煤炭也可以为钢铁生产提供原料,d为钢铁,钢铁可以加工制成机械,e为机械。

30.【答案】C

【解析】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的通信联系通过无线电波的传输完成,太阳活动可以放射出大量的带电粒子,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无线电波能够穿过云雾,进行全天候工作,云雾不会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构成影响。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来源,流星是一种天体,都不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31.【答案】

(1)天王星 海王星

(2)b d

(3)西 东 同一平面上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解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大行星从里到外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

32.【答案】

(1)西北风(偏西风)。

 理由:

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

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

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

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原因:

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第

(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所以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2)题,根据题意,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作用,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

第(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受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33.【答案】

(1)地方性

(2)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

(3)C地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地位于西风带东侧背风坡,降水少,且为高原地形,热量条件差,形成温带荒漠带。

【解析】本题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即可作答。

34.【答案】

(1)接近市场(枪炮厂);

有技术、人才优势;

水运(交通)更加便利,接近燃料地(煤矿)。

(2)城市用地紧张;

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解析】第

(1)题,读图可知,与大治相比,汉阳接近省城武昌,消费市场广阔,且具有人才、技术优势。

同时汉阳靠近长江主航线,与煤矿距离较近,方便燃料运入。

(2)题,建设钢铁厂会占用土地;

产生废气、废渣和废水,造成环境污染;

因原材料和产品运输量大,也会加重交通负担。

35.【答案】

(1)C

(2)B>A>C 中游 上游 下游

(3)侵蚀 搬运 沉积

(4)B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和读图分析能力。

分析材料一、二可知,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三种外力作用,由图中看,河床物质颗粒很小的胶泥类物质抗侵蚀能力比泥类物质强,而且粒径在0.001到0.01之间的物质,尽管流速很小时,也不发生沉积现象,而粒径较大的物质,一旦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由搬运现象转为沉积现象,由此可判断材料三中的三个断面中A为中游,B为上游,C为下游。

36.【答案】

(1)对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平流

(3)高层大气 气温逐渐升高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越靠近地面,大气所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越多。

【解析】第

(1)题,从图中各层高度数值可以看出,A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题,B是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于飞机高空飞行。

第(3)题,50千米以上是高层大气。

距地面1000米高度属于对流层,距地面越近气温越高。

37.【答案】

(1)①盆地 ②陡崖 ③山谷 ④山脊 ⑤山顶

⑥鞍部 

(2)11 4.6 (3)1∶100000 (4)东 AC。

因为A处比C处高,引水顺势下流,而B处比C处低,往高处引水较为困难。

 (5)甲 虽然乙处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