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86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6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docx

专题十六名著阅读与解析

专题十六 名著阅读与解析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纲要求

主要考点

要求

五年考情

预测热度

高考试题

考向

考查能力

名著名篇阅读

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

B

2018江苏,24—25

2017江苏,24—25

2016江苏,24—25

2015江苏,23—24

2014江苏,24—25

名著内容的识记及分析鉴赏

理解

★★★★★

分析解读  1.名著名篇的阅读,将采取不同的题型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和概括复述能力,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情节梗概和主题意蕴的了解。

2.考试内容将由侧重对内容的识记逐渐过渡到对内容的分析鉴赏。

3.考查点坚持宏观微观兼顾,设问在坚持开放(体现对阅读主体的尊重)的前提下,同时考虑相对具体性(利于阅卷评分操作)。

4.考题设计采取客观题(1道多选题)+主观题(2道简答题)的组合形式。

5.设题注意名著名篇的覆盖面(占总篇目的70%左右),多选题的五个选项和简答题的两个问题所涉及的作品篇目一般不重复。

6.设题仍将既兼顾面的覆盖又有重要篇目的突出,其中《红楼梦》《呐喊》和《三国演义》考查频率较高。

【真题典例】

  (2018江苏,24—25)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  )

A.《三国演义》中,曹操攻陷徐州后,派遣张辽劝降陷入困境中的关羽,关羽提出了“卸甲”的三个条件,这一情节突出了关羽的忠义形象。

B.《茶馆》中,秦仲义说:

“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

”他说的“那么办”是指通过收回房子、卖掉土地等途径,筹集资金来开办工厂。

C.《风波》中,七斤曾经在喝醉后骂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是“贱胎”,并在革命后很快剪掉了辫子,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农民。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奋力捕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给毁了,回到港口后,男孩遗憾地对他说,以后他们俩不能一起捕鱼了。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的性情极好,从不向丈夫要钱,她有着天使般的温柔,她的善良和忍让反衬了葛朗台的冷漠和贪婪。

答案 CD C.七斤是一个落后的农民的典型,他进城后被人剪去了辫子,风波由此而起。

D.圣地亚哥回来后,曼诺林要老人休息,把身体养好,以便日后再一起出去捕鱼。

核心考点 名著的主要情节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等。

审题关键 “不正确的两项”表明该题是选错误选项的五选二式多项选择题,需要考生明白一般设置错误的方法,如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解题方法 逐字阅读法,因为选项设置的错误较为隐蔽,需要逐字慢慢阅读查验。

易错警示 ①对名著阅读不细,记忆不牢,不懂得对名著的分析鉴赏;②对题目要求把握不准确。

命题规律 ①江苏文科加考题必考内容,分值均为5分;②考查选项一般涉及五部名著,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

能力要求 ①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名著的情节内容、主旨思想、艺术技巧具有一定的识别和判断能力;②对所给选项的细节内容能仔细辨别。

命题技巧 ①材料选自《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掌握的名著;②五个选项一般分别针对五部名著命题,体现命题的导向性;③在错误选项中设置的错误内容一般比较细微,需要考生仔细审读。

  2.简答题。

(10分)

答:

 

 

 

答案 处变不惊,性格坚强;处置果断,能力出众;分配得当,处事公平;轻财重义,顾全大局。

解析 本题已提供相关情节,要求结合情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按照小说阅读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回答即可。

当然,如果考生自身对名著内容熟悉,了解贾母这个人物,那么对解答本题自然会有不小的帮助。

 

答:

 

 

 

答案 心中仍有旧情,想跟心上人说话;婚姻现状和礼教束缚,不便单独与觉新见面。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把握梅表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二要熟悉原著情节。

梅表姐与觉新青梅竹马,后因家庭阻力被迫他嫁,但对觉新情愫犹在;她又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性格比较软弱。

抓住这两点,我们不难分析出梅表姐和觉新重逢后的心理状态。

核心考点 分析重要情节内容,并归纳概括原因。

审题关键 题干要求分析“贾母的形象特点”,但这个特点必须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而不是全书中贾母的特点。

解题方法 ①系统梳理法,对贾母在本回的表现与题干提示信息结合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概括出贾母形象的大致特点;②分条概括法,对梳理出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条概括。

易错警示 ①对名著情节内容不够熟悉,不知道有关贾母的事件;②对形象的概括分析不准确,不能分条作答。

命题规律 ①江苏文科加考名著题《红楼梦》在简答题中考查频率极高;②近五年《红楼梦》考查分值除2015年为5分外,其他年份均为6分;③近几年考查内容涉及情节的归纳概括以及人物的情感、性格形象和态度,在备考时要充分重视这些方面。

能力要求 ①对《红楼梦》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技巧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和鉴赏能力;②对所要求内容能进行定向分析概括。

命题技巧 ①《红楼梦》由于有宏大的内容和高超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名著简答题中为首选命题材料;②针对名著中的某一具体内容设题,不泛泛设题;③在题干设置上,题目进行了较多的限定或提示,有利于限定或提示考生答题方向。

核心考点 对名著中人物的某些举动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审题关键 能理解梅表姐举动反映的心理,揣摩举动背后的原因。

解题方法 ①整体鉴赏法,即对小说全篇进行整体鉴赏,了解梅表姐的性格特点;②分点解析法,由于本题为4分,一般需要从不同角度分点进行解析。

易错警示 ①对名著阅读不够,不知道梅表姐的性格特点;②不会分点进行分析。

命题规律 ①江苏文科加考题简答题中,近五年除《红楼梦》外,考了三次《呐喊》、一次《边城》、一次《家》;②考查涉及人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认识或心理等,倾向于鉴赏评价,要求较高。

能力要求 ①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名著能够鉴赏评价,能够看出细节背后蕴含的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②对名著中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选自《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掌握的名著,且有效避开选择题五个选项中所涉及的名著;②针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命题,难度较大;③近几年,命题角度不再局限于“写了什么”,而是转向对背后原因的分析,难度较大。

炼技法

【方法集训】

一、(2018徐州调研,24—25)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巧设“苦肉计”,使自作聪明的蒋干中了计,也使曹操中了计,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端午节》里的方玄绰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其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

C.《边城》中,大老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傩送的爱情,放弃了团总顺顺一座碾坊的陪嫁,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光明磊落,胸怀宽广。

D.《老人与海》中,老人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周围的人们都认为他“倒了血霉”,可小男孩曼诺林却称赞他“最好的渔夫是你”。

E.《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利用到宫中演戏的戏班子,让他们在克劳狄斯面前演出《贡扎古之死》,借此观察克劳狄斯的神情反应,来确定他是不是杀父凶手。

2.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在宝钗的生日宴会上,“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因命人带进来……凤姐笑道:

‘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

’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

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史湘云接着笑道:

‘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

这段文字中表现了宝钗、宝玉、湘云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2)《欧也妮·葛朗台》中表现葛朗台对金子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的细节很多,请举两例。

答:

 

 

 

 

一、

1.答案 AC 

2.答案 

(1)宝钗:

城府深(有心计)。

宝玉:

体贴、细心。

史湘云:

心直口快。

(2)(示例)①葛朗台看到查理送给女儿的金梳妆匣,立刻眼睛发亮,身子一纵,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熟睡的婴儿,向梳妆匣扑去。

②葛朗台临死时,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他却做出一个骇人的动作——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最后的努力要了他的命。

③葛朗台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④弥留之际,葛朗台让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像孩子一般,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

有时他说一句: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写出两例即可)

二、(2018苏州期初调研改编)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的创作以秋瑾的英勇就义为背景,用民间的“人血馒头治痨病”为故事主体,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B.《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作者用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和人类作为生命本身的欲望,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C.《边城》中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且为人类的“爱”作恰如其分的说明。

D.《茶馆》中王掌柜处处小心经营着隆泰茶馆,到头来因茶馆还是要被霸占而无奈自尽;常四爷年轻时强干气盛,一心要实业救国,最后一生的家业被政府没收化为灰烬。

E.《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过生日,公证人德·蓬风一家和初级裁判所所长克罗旭先生到葛朗台家吃饭,还带来珍贵的礼物,他们都是来向欧也妮献殷勤的。

2.简答题。

(1)《红楼梦》中有一位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小人物——村妪刘姥姥,书中写到她三次进荣国府,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

答:

 

 

 

(2)《家》中高老太爷做主答应了冯乐山提出的觉民与冯侄孙女的婚事,对此高家三兄弟各自有何态度和行动?

答:

 

 

 

 

二、

1.答案 DE 

2.答案 

(1)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繁荣、鼎盛和衰落,是贯穿《红楼梦》的重要线索;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贾府变化,并且借助穷苦人的感受,显示出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

(2)觉新虽不赞成,但也认为祖父的命令应当遵守,他求助于迷信希望能得到“不吉”的回答,未能如愿,劝觉民答应婚事。

觉民反抗,认为亲事应当自己做主,他求助于大哥未果,与觉慧商量决定反抗,失败便逃走,之后逃婚。

觉慧鼓舞、支持觉民,他要觉民开一个例子,给他和兄弟们开辟一条新路,帮助觉民逃婚。

教师用书专用(三)

三、(2018宿迁、淮安期中,24—25)名著阅读题。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故事起始阶段,刘备、关羽、张飞虽有英雄气度,能转战四方,但由于缺少具有宏观战略眼光的智谋之士,未能成就大业。

B.《红楼梦》中,平儿心地善良,处事得体慎重。

她知晓丫鬟坠儿偷了虾须镯,但为了顾全宝玉的面子,没有将此事告诉王熙凤。

C.《边城》中,爷爷和翠翠愿守清贫,乐于助人。

第八章中,团总妻女过渡时,翠翠见到小女孩手上戴的银手镯,毫无歆羡之意。

D.《茶馆》中,黄胖子与二德子等人在茶馆后院调停鸽子之争,卖东西的老人一句“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

”表达了对清朝末年民不聊生的愤慨。

E.《哈姆莱特》中,奥菲莉娅发疯后,手握花草与众人告别。

其中,她送给王后的迷迭香象征阿谀,三色堇则象征善变,以此暗讽王后的匆匆再嫁。

2.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回名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请简要写出宝钗“小惠全大体”的内容。

答:

 

 

 

(2)《阿Q正传》第九章题为“大团圆”,有人认为作者使用“题喜文悲”的反讽技巧,反思了国民性的弱点。

请列举本章中体现这种反讽技巧的相关情节。

答:

 

 

 

三、

1.答案 CE 

2.答案 

(1)提出承包的婆子可不向账房交账,但是也要承担相应的开支,使得账房不会反对;要求承包的婆子每年拿出若干钱,给园中其他照看当差之人,让不承包的婆子也得到实惠。

(2)阿Q被诬告为强盗同伙而被枪毙;白举人因损失钱财而无法追赃,对把总生怨;赵家因为秀才进城报官被剪了辫子又出了赏钱,全家大哭;看客们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而倍感遗憾。

 

过专题

【五年高考】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一、(2017江苏,24—25)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

“假若爷爷死了?

”后来,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

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C.《子夜》前三章用吴老太爷之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到一处,为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社会面貌、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才得以脱险。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

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2.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

“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答:

 

 

(2)《阿Q正传》中,未庄谣传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祝福》里,鲁四老爷一见“我”就大骂其新党,但“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这两个细节共同传达出鲁迅什么样的观点?

(4分)

答:

 

 

 

一、

1.答案 AD 

2.答案 

(1)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不好”;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2)民众愚昧、落伍,无法理解新思潮及其运动的意义;新思潮及其运动脆弱、不彻底,无力走入民众的世界。

二、(2016江苏,24—25)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着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2.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有什么样的认识?

(4分)

答:

 

 

二、

1.答案 AE 

2.答案 

(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2)一方面,凶残、贪婪;一方面,愚昧、无聊。

三、(2015江苏,23—24)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

”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2.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

“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

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5分)

答: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

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

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

“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5分)

答:

 

 

三、

1.答案 AD 

2.答案 

(1)刘姥姥。

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四、(2014江苏,24—25)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

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

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捉鸭子的狂欢气氛。

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2.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

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6分)

答:

 

(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

接着,“我”又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

(4分)

答:

 

 

四、

1.答案 AC 

2.答案 

(1)“葬花魂”的依据:

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

“葬诗魂”的依据:

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2)关系:

后者否定前者。

心态:

自己感到虚无、迷茫、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模拟·基础题组

(每题建议用时10分钟)

一、(2019届南通一调,24—25)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曹操虚心纳贤,求贤若渴,如赤壁之战前阚泽替黄盖献诈降书,曹操得书后大喜,毫不怀疑,急忙与阚泽商议相关接待事宜。

B.哈姆莱特看到福丁布拉斯的军队后,说:

“从这一刻起,让我摒除一切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

”这是他性格的转折点,是从延宕转入行动的关键。

C.《边城》中,老船夫的酒葫芦被顺顺借去了,没想到送还酒葫芦的人居然是二老,遗憾的是当时翠翠并没有认出二老,只是感觉眼熟。

D.《老人与海》中,老人在与鲨鱼搏斗时,曾有过短暂的犹豫甚至畏惧的心理,这样的描写虽然使老人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但大大削弱了老人的“硬汉形象”。

E.《茶馆》中,逃兵老陈和老林交钱保住了性命,说媒拉纤的刘麻子被抓砍头,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2.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杏子阴假凤泣虚凰”,“假凤”“虚凰”分别指谁?

“假凤”为何要为“虚凰”而泣?

(6分)

答:

 

 

(2)《风波》中,“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

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

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是谁说的话?

与此话相关的社会事件是什么?

(4分)

答:

 

 

一、

1.答案 AD 

2.答案 

(1)“假凤”指藕官,“虚凰”指菂官。

藕官与菂官在戏中扮演夫妻,后竟相爱。

但不久菂官死去,藕官每到清明,必要拜祭,为她悲泣。

(2)赵七爷。

在辛亥革命后,张勋复辟帝制,后又失败。

二、(2019届苏州期中调研,24—25)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张飞夺走吕布的马匹,吕布出兵讨伐小沛,刘备只好投奔曹操。

荀彧、程昱都建议杀刘备以除后患,但曹操没有听从。

B.《边城》中,天保走马路,追求翠翠的方式比较大胆直接,傩送则是走车路,追求的方式含蓄多情,因此翠翠后来更能接受傩送的感情。

C.《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的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眼睛像蛇眼,脑门上堆起一道道横肉,鼻尖肥大,还天生有口吃和耳聋的毛病。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得知父亲并不是被毒蛇咬死而是被叔父毒杀的之后,说话做事变得疯疯癫癫,只有霍拉旭知道他是故意装疯。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经同一个大个子黑人比手劲,在经过一天一夜的较量后取得了胜利。

此后好一阵子人人都叫他“冠军”。

2.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政与贾母互相出灯谜给对方猜的过程中,贾政有怎样的具体表现?

请据此分析他的形象特点。

(6分)

答:

 

 

 

(2)《呐喊·风波》中,赵七爷为什么穿起了他那件轻易不穿的竹布长衫?

(4分)

答:

 

 

二、

1.答案 BC 

2.答案 

(1)表现:

①贾政猜谜时,明明知道谜底,却故意乱猜,罚了很多东西后才猜到。

②贾政出谜后,悄悄告诉宝玉谜底,让他透露给贾母。

形象特点:

贾政不断逗乐讨好贾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2)赵七爷只有在他的仇家倒霉的时候才穿这件衣服;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骂过他(结了仇),现在七斤因为剪了辫子而有了“危险”。

三、(2019届江苏新海高中模拟,25—26)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边城》中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有两个儿子,虽然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小节,更像自己,但顺顺更偏爱气质似母亲、不爱说话、聪明而富有感情的傩送。

B.《风波》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写出她对世道不满的情绪,作者借九斤老太的这一口头禅,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讽刺。

C.《三国演义》中,周瑜为火攻曹军,设下苦肉计,黄盖故意唱反调,周瑜不听诸葛亮等人的阻拦,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又派蔡中、蔡和写信给曹操,黄盖诈降成功。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精神失常”表示怀疑,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