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186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Word文件下载.docx

杜威。

一般认为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接近。

皮尔士被视为分析哲学-现代语言哲学开创人之一。

本书只说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两个传统,外延上“语言哲学”特指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

内涵上“语言哲学”。

塞尔区分philosophyoflanguage和linguisticphilosophy,前者研究语言的普遍性质,如指陈、意义、真假,关心普遍哲学问题,后者研究特定语言中特定语词的用法。

万德勒区分philosophyoflinguistics、linguisticphilosophy和philosophyoflanguage。

philosophyoflinguistics语言学哲学学科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研究。

这一学科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并列。

linguisticphilosophy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一种概念研究。

如亚氏关于存在的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

philosophyoflanguage是对语言哲学原初领域剩余部分的研究,包括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关系和少有哲学性质论著。

如沃尔夫《语言、思想和现实》、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陈认为对哲学理解为对重要概念的考察。

概念分属不同领域,有语言哲学、历史哲学等,其中语言与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经常不能区分概念和语词,于是一切概念考察就是语词考察,语言哲学等于是哲学本身。

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语言哲学家”。

“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

陈的结论是,语词是概念的最高形态,但概念考察不限于考察其最高形态,因此,不宜把哲学等同语言哲学,而应把语言哲学视作与科学哲学并列的一个格外重要的哲学分支。

第二节古希腊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5-9)赫拉克利特。

从各个角度阐述logos,logos大致有言谈、思考、所思、所谈、所写,公理,理性,论证、尺度诸义。

一般音译为“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是公共的”,是“必须遵从的共有的东西。

”他把逻各斯比作清醒人的理智、法律。

高尔吉亚主张存在无法被认知,更无法被言说。

语言与物体不同,我们用感知语言的途径不同于感知物体的途径。

语言和感觉异质,语言和存在更相异,用语言传达存在自然不能成功,而且即便可用感觉传达,但各个人感觉均不同。

可视作私有语言讨论先声,高尔吉亚还提出语言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

柏拉图《克拉底鲁篇》。

对话中,赫摩根尼主张语词约定俗成,同样东西不用民族有不同名称。

克拉底鲁则认为语词用法根据自然,有对错之分。

苏格拉底借赫摩根尼为托,他持自然说反对约定说。

原因1、我们不能把“人”叫作“马”,也不能把“马”叫作“人”。

2、命题由语词构成,命题有对错语词亦有对错。

苏格拉底进一步用工具来说明语词,语词的选择如工具制造者选择何种材料创制工具,“质料可以不同,形式却是一样。

”苏格拉底隐示,他说的是理想的词语,正确的词语显示出被命名事物的不变本质。

苏格拉底引入模仿说,认为语词用字母组合来模仿事物的本质,每个字母本身就有某种特征,如o模仿圆。

对话的后半部分,苏格拉底用语词比作肖像,表示一幅肖像可能不够真实,但不完全走样。

克拉底鲁反驳,肖像可能不大像原型,但是仍然可辨认的肖像,但一个语词减去一个字母,可能就另一个词或不是词了。

(这里苏格拉底的词语图像说与后世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接近)不真实的话语是错误还是没有意义?

成为语言哲学的争论点之一,苏格拉底没有给出答案。

对话的进展,苏氏转而列举有利于约定说的事例,逐步调整语词模仿本质主张,结论是:

如果语词能够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们就得到完善的语言,然而实际语言却总是由约定来加以补充。

错误还是无意义,在希腊时期表述是:

真的就是存在的,那么,错误的就是不存在吗?

《泰阿泰德篇》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这问题。

柏拉图对事物的认识是逻各斯为首要,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凭知觉,通过逻各斯成为思想,就此而言,思维和语言是同一。

但悖论是思维怎么会与逻各斯出错了?

苏格拉底告诉泰阿泰德,构成人和万物最基本元素无理可解,不能述说这些元素,因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方式述说都会增加了一些什么,破坏元素的简单性,所以我们只能以无规定性直接为它们命名,而别无其他。

而元素组成的东西是复杂的,可以述说,由名称的组合来表达。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探讨语言的第一人。

《解释篇》亚氏定义了名词、动词,然后解释否定、肯定、命题等含义。

接着表明对语言的看法:

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语词由约定产生,名词与时间无关的意义,动词具有意义且与时间有关。

(西方语言,动词带有时态,译为时间词)名词与动词结合形成句子。

各民族的口语与文字不同,但人类的内心经验相同,所以这种内心经验表现的对象也是相同。

词汇本身无对错,词汇组成的句子有对错。

句子或心中的思想,在祈祷时无所谓对错,但对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就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命题。

亚氏在《解释篇》中研究的是命题,属于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

命题有:

肯定/否定,简单/复合,单称/全称,可能性命题/必然性命题。

《范畴篇》对语词分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姿态、动作、承受等。

《形而上学》对基本哲学概念分析,《诗学》、《修辞学》对“非命题形式的”语言的讲解,其中一则,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坚持万物不断流动,因此无法给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指来指出。

第三节罗马、中世纪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10-)中世纪重视语言与当时热衷《圣经》诠释有关,《旧约》里有一个关于语言著名故事巴别塔。

中世纪初奥古斯丁。

他把《约翰福音》开篇一句理解为“太初有言”,提出言语创生万有的认识。

奥古斯丁区别声音与意义,声音因人而异随时而异,意义却是同一。

“幸福”有不同语言表达,但幸福本身是各种语言共同追求的。

奥氏认为意义同一性可用记忆来解释。

奥氏有时把意义称为内在的语词,内在语词无须声音存在,外在的语词依赖内在语词预先存在而存在。

在内在语词到外在语词的表达,发生了变化,思维最终在表达中成为清楚的东西。

在上帝那里,内外语词无先后之分。

后来,托马斯·

阿奎那继承这一点,将内在语词规定为上帝的语词,外在语词是一种受创物。

人们最初是通过人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和声调口气来展示心灵种种感受,从而学会这些语词。

中世纪学者对语法学研究。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

名词分为两类:

专名(苏格拉底)和通名(人)。

唯实论者认为专名与通名均指称实在对象,唯名论者阿伯拉尔认为个别高于一般,专名“苏格拉底”所指是唯一,通名“人”却没有明确对象。

“人”的意义在于代表一个类的记号,而不在于有所指。

另一个唯名论者奥康姆也类似观点,他区分实体语词(桌子)和形式语词(“有些”、“如果?

那么?

”等逻辑常项)。

20世纪语言哲学大部分持唯名论。

中世纪的语言哲学问题。

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

多数认为词在先,因句子由词构成。

第四节近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近代哲学中,对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家影响较大的是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康德、密尔等人。

洛克。

认为词指示的是观念,不是事物。

通名指示类的观念,类的观念由类的属性合成。

马的四足、有毛、食草等多种属性合起来就是“马”的意义,也是识别马的标准。

莱布尼茨。

反对洛克,认为语词不是观念,因每个人观念不尽相同。

倾向把语词作为语言共同体共享的符号。

强调自然语言依赖知觉,但知觉有模糊、歧义缺陷,自然语言不是最佳描述客观物的工具,人们发明的语词渗入人们自己的偏好,为此需建立符号体系。

贝克莱。

另一角度反对洛克,认为名称不直接指称任何对应于实体的观念,而是指称对应于现象的特殊观念。

最终否定了“物质实体”的概念。

密尔。

名称对应于对象。

通名既有意义又有指陈,也可说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内涵代表对象根本属性,外延是名称所使用对象的结合。

内涵决定外延,eg“人”的内涵是两足无羽的理性动物,凡符合这一定义的所有对象是人。

内涵视作通名所指的类对象,识别类的标准,且说出对象的属性。

专名没有意义的标记,只有外延无内涵。

密尔把“如果”、“和”之类的词称作“语法词”甚至“句子的句法成分”。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

第五节语言转向阿佩尔说法。

西方哲学发展:

古代本体论确定“什么东西存在”,近代认识论确定哪些东西能够被认识,进步是不再独断什么东西存在,而是通过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来确定什么东西存在。

20世纪语言论阶段,则是何种“意义”上能够认识存在,“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

哲学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思考。

20世纪语言转向的具体缘由,说法不一。

常提到的有几条:

1、新逻辑的发现。

2、对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厌倦。

罗素等人认为对命题意义的研究将代替对认识能力的研究,哲学不纠缠不清楚问题,凡是可以表达的就可以表达清楚,不能回答的问题不是哲学问题。

1、2两点是新逻辑拥护者,用新的逻辑手段进行语言分析。

3、反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

弗雷格、胡塞尔反对心理主义,心理活动解释难免会主观,语言-命题的意义可进行客观研究。

4、语言科学的建立和进步。

阿尔斯顿《语言哲学》提到:

“传统上人们觉得,概念分析的工作无论怎么重要,毕竟是一项初步的工作,哲学家的终极任务是获取对世界的基本结构的充分理解、获取关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的一套充分的标准。

”但在现时代,人们觉得概念分析师和哲学家做,概念总是牵涉到语言。

陈认为这是解释“语言转向”的最重要角度。

亚氏把哲学定义为求真科学,哲学=科学事业,如今科技迅猛发展,求真由科学完成,思辨的哲学被科学驱逐。

现在剩下两方面适合思辨,一是伦理生活、艺术生活等实证方式没有那么强的领域。

二是沟通科学理解和自然理解,使技术概念获得非技术性的理解。

求真活动和概念思辨分离,概念思辨本就在语言分析层面上进行,因此,当概念思辨明确成为哲学主要工作,语言转向也自然发生。

第六节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般认为,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

一、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二、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

Eg一句话是真还是假,我们需察看实际情况(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还需懂得这句话的意思(语句的意义问题)。

意义问题在先。

首先懂得这句话,才知道要去察看什么,从而辨别话的真假。

是否为真的问题在先。

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知道它在何种情况下为真,这样是否为真的问题在先。

句子真假问题。

1看场合.美国现任总统是尼克松。

(1972为T,1992为F)2无关世界。

Eg2×

2=4.3要看世界世纪发生的事情。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这些问题是逻辑句子与经验句子。

逻辑句子,只要前提为真,推理有效,就可达到真结论。

经验句子为真在于符合事实。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3《语言论》是爱德华·

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

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

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

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

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

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

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

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

“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

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在说明了语言不是什么之后,作者为语言下了一个可用的定义:

“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这个定义概括了前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从文中可以发现,萨丕尔并不否认心理—物理基础对于语言的必需性,但是,他认为,语言的研究决不是对于作为语言基础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而应当是讨论语言——“这个任意性符号系统的功能和形式”。

萨丕尔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把习惯的、自觉发出的声音(或是声音的等价物)分派到各种经验成分上去”(第10页)。

萨丕尔还特别点明,这里的“经验”并不是各个的、个别的经验,而是人们所共有的简化了的抽象出来的概念符号,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思维”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框架内,萨丕尔开始着手讨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作者认为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思维是不可能的。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乍一看这一观点十分接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但细究一下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并不总与概念有关,一个个单个概念的联合可能并不具有概念的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就是这样一种为个别印象所占据的东西,在更高的水平面上,譬如焦点中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们的关系的心理状态,它仍然和意识的内在内容平行。

因此,从语言的观点发出,按照萨丕尔德说法,思维的定义可以是:

“言语的最高级的潜在的(或可能的)内容,要达到这内容,联串的言语中的各个成分必须具有最完满的概念价值”(第13页)。

作者将语言界定在符号的表现的最高、最概括的水平上的思维的外表,认为思维将语言的内容精炼的解释了之后,便能从语言中看出思维。

因此语言决不是“贴在了完成了的思维上的标签”,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

在这一层面上,萨丕尔区分了语言与思维。

对于语言与思维,作者还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语言的成长要充分依赖思维的发展,当原有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人类的思维时,人们便借助想象等方法创造出更多的新的语言成分。

另一方面,思维的运作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当人脑在进行想象或推理的时候,就已经默默念出了一连串的语言成分。

萨丕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道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这种相互作用:

“工具使产品成为可能,产品又改良了工具”(第15页)。

作者对于语言与思维的论述看似十分辨证,与马克思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没有多大差别,但是我们还是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作者对“语言决定思维”的片面强调,以及对“语言先于思维”的强烈暗示。

萨丕尔说:

“正象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作者本人颇以为许多人觉得能不用语言来思想,甚至推理,只是一种错觉”(第14页)。

在第一章文末,作者甚至明确地表示相信语言甚至比物质文化的最低级发展还早,这无疑脱离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

爱德华·

萨丕尔关于“语言是什么”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学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为我们在课程讲义之外,明晰语言的本质打开了一扇窗户。

有关语言论读书笔记的4摘要: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其语法理论对中国语言研究,特别是对汉语语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向心结构离心结构列昂纳德·

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

他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地位,有如索绪尔在欧洲语言学界的地位。

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1887-1949),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

19岁毕业于哈佛大学。

嗣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师从E·

普罗科什攻读语言学,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布龙菲尔德从研究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而研究了普通语言学和阿尔表琴语等语言。

他曾在很多大学任教,最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并任该校高级语言学教授。

他在语言学理论上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又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创新,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语言论》。

这部著作可说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使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为了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相区别,有的又称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为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的很多分析语言的方法直到今天仍为我国的语言学家所采用,用来分析汉语及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对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言论》全书共二十八章:

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1-16章属于共时语言学,后半部分17—28章属于历时语言学。

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

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

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

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

我们的评价重点放在前十六章。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和其他重要论著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一)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史演变在语言理论方面,布龙菲尔德受索绪尔影响,在基本观点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首先表现为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

布龙菲尔德和索绪尔一样,为了确定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主张把言语和语言区分开来,认定语言学只管语言。

他说:

“对我来说,也像对索绪尔(参看他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和萨丕尔(参看他著的《语言论》)一样,认为这一切,即索绪尔所谓的“言语”,处于我们语言科学的范围之外。

……语言学只管语言,即索绪尔所谓的“语言”的那些对说某个社群的语言的所有的人都是共同的特征,如音位﹑语法﹑词汇,等等。

它们都是抽象的,因为它们只是言语的话语中(复现)的部分特征。

……语法和词汇的说明归根到底是抽象的。

”布龙菲尔德认为,要研究这样确定出来的语言,必须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

他在对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的评论中说:

“这个刚性系统,即“描写语言学”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

但是“言语活动”也包括了更多的东西,因为组成社群的人们并不是完全一致地按照这个系统说话的。

”实际的言语,不仅在系统所不确定的东西(例如每个音的确切的语音性质)上有变异,而且系统本身也可以有变异,因为不同的说话人往往会背离这个系统的几乎任何一个特征。

这就出现了“历时语言学”;

当“言语”的这些个人的和临时的特征在社群中变为普遍化和习惯时,它就构成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变化–语音变化或类推变化,即我们在历史语法中所记载的那些变化。

布龙菲尔德主张首先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

接着又把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区分开来,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

这些基本理论后来贯彻到他的名著《语言论》中,成为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在《语言论》中,布龙菲尔德明确指出:

“任何言语社群的语言在观察者看来总是一个繁复的信号系统,……一种语言在任何时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词汇和语法习惯的稳定结构”,但是,“每种语言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缓慢而不断地语言演变过程”。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是明确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的。

布龙菲尔德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的这条基本原则,一直被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所遵循。

把语言共时系统的描写放在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这些被认为是美国结构语言学的突出特点。

(二)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布龙菲尔德在1933年1月为《语言论》写的《美国出版序言》中指出:

“?

?

公设的方法节省了讨论,因为他把我们的叙述限定在了确定的术语中。

特别是它使我们免除了心理学上的争议”。

上面引录的两段话表明,在语言研究中,布龙菲尔德力图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

但是,他在《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中提出的一个有名的公式却使一些学者对他提出的“排除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深表怀疑。

布龙菲尔德提出的有名公式是:

S→r?

s→Rps:

(刺激反映论)其中,S:

表示实际的刺激R:

表示实际的反应r:

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反应s:

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刺激布龙菲尔德说:

S和R都是“实际事项”,从某意义上说,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r和s都是“言语事项”,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

为了说明这个公式,布龙菲尔德讲了一个小故事:

杰克和琪儿(假定他们是兄妹关系或者夫妻关系)沿一条小路走着。

琪儿饿了(“她的某些肌肉在收缩,有些液体,特别是胃液,分泌出来”),而且看到一个苹果(“光波从红色的苹果那儿反射到她的眼睛里”),即s;

于是,她“在喉咙和嘴巴里做一些动作,发出一点声音”,即r;

杰克听到了,即s;

接着,杰克爬上树去,为琪儿摘来苹果,即R。

疑问:

很清楚,运用这种“刺激——反应”的理论来解释言语行为,是行为主义的。

它跟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吻合,是从心理学来的,怎么还标榜“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呢?

关于这个问题,布龙菲尔德在为《语言论》写的《美国初版序言》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说明。

他承认,他1914年出版的《语言研究导论》是建立在冯特心理学体系上的,但申明,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里,“我力求避免这样的依赖性,我只用阐明事实的方法,在少数几个论点上,讲述了目前两种主要心理学倾向在解说方面的差异。

心灵主义学派是想用一种心灵方面的说法来作为语言事实的补充,……机械论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