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198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9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部分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

1851年~1861年

11

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祺祥/同治

1862年~1874年

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

1875年~1908年无庙号

34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1909年~1911年

3

3、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对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生、加深、消亡的过程及其规律。

4、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不同:

(1)时间不同

(2)空间不同(3)社会形态不同

5、材所界定的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1840年到1949年,前后大约110年

6、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历史观),将历史分阶段来研究

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观条件中找到一条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发展趋向)寻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以三次革命高潮来划分历史分期(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上下限为1840——1949.

两个过程:

(1)列强对中国的压迫

(2)中国人民反抗过程

四个阶梯:

(1)农民运动

(2)洋务运动(3)维新运动(4)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中国近代史从纵向考察的一个特点是“变”

7、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研究者对客观历史的主观反映(历史观)

贯穿于阐述历史首尾的一种历史观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是近代化(现代化、资本主义化)

8、近代以前的经济:

以农业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很少商品交换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9、农业停留在汉武时期,手工艺停留在宋代

革命分为和平和非和平

10.中国近代史是被动的、暴力的接受,影响是剧烈的。

11、可以说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白纸一张”,而西方国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一种外向开放的形势。

欧洲从166年开始频繁派遣使节来访。

特别是新航路的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传教士、海盗从16世纪起大量涌入,甚至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进入了中国的朝廷,参与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等的谈判。

总之,他们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深入。

12、近代前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中英关系

唐宋:

开放政策明朝:

时紧时松乾隆二十二年(1757):

闭关锁国

近代以前洋行指的是中国商人经营洋货的店铺

近代以后洋行指的是洋人在中国设立的商业机构,外国人官行。

公元前114年第一个年号,汉武帝时建元

13、鸦片战争

道光十八到十九年间,禁烟运动在全国普及,以清朝缉拿者收缴“鸦片、烟枪、烟具”等为主要目的,先后收缴了58万两烟土和烟膏,收缴“烟具、烟枪”近4千件

其中林则徐最为出色,他把严禁和戒烟结合起来,后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提督。

14.1839年9月1日九龙穿鼻洋官涌,九龙之战是中英之间的第一战

15.鸦片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6—1841.1)从英军封锁珠江口海面到英军方面宣布《穿鼻条约》。

第二阶段(1841.1—1841.6)定海居民请愿,道光下诏宣战。

从清方宣战到《广州条约》签订。

第三阶段(1841.6—1842.8)英军扩大侵略范围——进攻厦门到签订《南京条约》。

16、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不能了解敌人,对敌判断失当:

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它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视外国为“蛮夷”,拒绝—切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因此,清廷同西欧各国近行贸易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都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而很少有中国人到西欧去,更谈不上对西方列强有什么深入的

2)、和战方针不定,战略被动多变:

在鸦片战争中,英政府对侵略中国的远征军训令,原则明确,要求具体,并给前方指挥员在执行过程中,保留有根据情况自行决断的允分余地。

纵使后来战事曾多次变化,统帅几度易人.但英国的战略要求基本未曾改变。

研究和认识。

清王朝对战争的态度,前后有过多次的变化。

这除了英国是发功侵略的一方,握有战争的主动权,而清王朝则是被侵略的一方,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外,也与清朝方面对本身力量的盲目自信,和对英国的侵略意图一无所知有直接关系。

战前和战初,以守为攻,以逸待劳。

不在远洋与敌接仗,设法诱敌登岸聚而歼之;

广州之战后,则以委曲求全,息事宁人的姿态,避免与英军正面对抗;

英军第二次北犯,清廷又决意以武力与英军进行较量;

浙东反攻的失败后,清廷又丧失了使用军事手段战胜英军,解决中英纠纷的信心,带之而来的是屈服和妥协。

再加前线将领为减轻罪责,往往夸大敌情和谎报战果,就使这种状况更加严重。

3)、军政素质低下,战斗能力不高:

清王朝建立二百年来,无论八旗、绿营均已腐朽,加之清王朝“承平日久”,将弃兵丁均未经战阵,既缺乏实战经验,又缺乏严格的训练,根本不能打仗。

这支军队镇压人民或是里手,抵抗外敌则是外行。

而且军制十分落后,平时星散于各营汛,忙于繁重的杂役,很少训练;

待到战时,临时从各营汛零星抽调,拼凑成军,因而兵与兵不相习,兵与将不相知,营伍散漫,心志不齐,难以形成有机的战斗集体,一旦临阵,兵不听将令,将不得兵力,一遇敌人,往往未战先逃。

加之各级将弃不善指挥,不懂战术,据守一地,只知株守炮垒,不布远势,炮火余部并不能有机配合,互相协同,每座要塞都仅一线设防,没有二线阵地,因此一处突破,全线皆溃。

防守城镇要塞,往往只顾正面,不顾侧后。

而且各路带兵大员仍视人民为仇敌,胡说什么“汉奸遍地”、“汉奸充斥”,“防民重于防寇”,“患在内不在外”,完全与人民处于对立的地位,更谈不上依靠与发动人民共同杀敌了。

使清军在战争中毫无作为,坐失良机,非但未能歼敌,反被英军所败。

总之,在鸦片战争中,由于清廷的腐朽没落,闭关锁国和软弱可欺,纵使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都不处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仍然战败,而且败的如此之惨。

17、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

1842年8月29日签订。

条约规定:

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

2、割让中国领土香港;

3、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签订了两个补充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1、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

2、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中国通商港口;

3、准许英国在“五口”租界。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3日签订。

又称《五口通商章程》。

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

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

中法《黄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签订。

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

1、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

2、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1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社会性质的变化:

(1)社会经济:

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社会政治:

国家的领土(最大)、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最主要)的地位,沦为半殖民地。

(3)由此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政局也开始变化。

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农民负担进一步加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4)社会思想:

“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

一批有远见的中国人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国家和民族独立、主权的丧失,但仍然保持着国家主权形式上的“外壳”,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同时,政治上受其掠夺和剥削。

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开始或已经解体,但又未完全解体。

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在的局面;

同时,出现了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是代表社会进步的力量。

2)社会矛盾的变化:

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最主要。

3)革命任务的变化:

由单纯的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根本原因:

19世纪50年代,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

2)根本目的:

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可能条件:

1856年3月,英法与俄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得以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

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提供了有利时机

4)直接原因:

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心怀疑惧,拒绝修约。

5)借口:

英国:

“亚罗号事件”;

法国“马神浦事件”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四国《天津条约》:

(1)时间和国家;

(2)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1)公:

逐渐影响并操纵清朝政府的内政外交。

(2)开:

扩展到长江以南,并从沿海各省沿长江伸向内地(最远到达长江中游汉口)。

(3)行;

取得了内河自由航运权,便于列强进行商品倾销,也有利于军事侵略。

(4)外:

便于列强进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侵略和渗入,并进行掠取情报等不法活动。

(5)贿:

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二国《北京条约》:

(1)《天》;

(2)天;

列强在清朝政府统治中心建立了侵略基地,并威逼北京;

(3)九(酒):

进一步破坏了领土主权;

(4)准许:

野蛮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开发海外殖民地;

(5)赔:

(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0、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通商口岸

1):

(l)《南京条约》: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2)《天津条约》:

汕头、台湾、淡水、九江、汉口、镇江、南京、烟台、营口。

(3)《北京条约》:

天津。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口岸的特点:

多:

通商口岸达10个;

广:

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

深:

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队、中国腹地。

2)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为止,中国对外开放的口岸最多的是福建省,一共有五处。

3)列强夺取中国内河航运权:

外国在华获得内河航运权始于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

但是多数国家是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利益均沾,而取得内河航行权的。

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航线主要由英美垄断,俄国垄断了松花江的航运。

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1895年的《马关条约》等取得了从宜昌到重庆,上海至吴淞口,运河至苏州、杭州的特权。

航行于我国内河的主要为英国的轮船公司。

中国自己虽然拥有轮船公司,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经营不善,竞争不过外国轮船公司,当时中国内河的航行权多操纵在外商手中。

2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

1)领土和主权: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附庸和工具:

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

3)中外勾结:

基础: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

1)势力延伸: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2)结果:

难以抵挡(低关税和工业生产的优势):

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客观影响:

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2、]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满足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

②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被打败,被迫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满足了战前它们修约的要求;

③从战争的发动者看,实际上仍是以英国为主,这也说明是继续。

2)扩大:

①侵略区域扩大。

第一次只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②开通商口岸增多。

第一次开5处,第二次增开11处。

③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第一次破坏了中国的独立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外国领事进驻通商口岸;

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清朝都城北京,可直接与清政府交涉,还取得了在长江自由航行军舰等权利。

23、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爆发的一次农民战争。

广大的劳动人民主要感受到的切肤之痛依然是来自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因此,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也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的刺激下总的爆发。

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应。

自然灾害的严重只是引发太平天国运动的催化剂。

1.思想基础: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1)条件;

2)目的:

推翻清朝的统治;

3)特点:

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三者相结合将农民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

4)著作: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2.组织基础:

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

以洪秀全、杨秀清为代表的六人领导核心形成。

3.兴起: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851-1853)

1)金田起义:

建号——称王:

起兵两广不仅是因为该地区山多林密,有有利的地理条件。

也是因为这一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关系复杂。

阶级矛盾尖锐,清朝政府统治力量薄弱。

还是因为这一地区是两次鸦片战争中直接受害的地区,也是外国资本主义最先侵入的地区。

人民革命斗争的热情高涨。

2)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建制既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它使太平天国有了最初的严密的政治制度。

同时又为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继续北上:

连损二将:

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

4)定都天京:

正式对峙:

太平天国早期军事取胜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反封建反侵略)和群众性(《天朝田亩制度》对社会下层的影响)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太平军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③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积极进取,指挥得当;

④太平军战士英勇善战;

⑤所到之处,支持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地主剥削,进行抗租斗争,打击官僚地主,分给农民土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客观原因:

清朝统治腐败,军队军备废弛,纪律败坏,军队战斗力不强。

欧美列强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迅猛发展,同时鉴于太平天国的性质,以及对其对外政策的不了解,所以表面上暂时采取了“中立”政策,这有利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

(2)《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

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

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产生根源:

第一,社会根源:

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第二,历史根源:

“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

第三,阶级根源: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评价认识:

第一,革命性:

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空想性:

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

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

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

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第三,落后性:

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太平天国关于土地分配和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之所以是一种空想,是因为①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实现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②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③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没有好处④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北伐和西征

1.形势:

2.措施:

1)北伐:

①目的:

推翻清政府。

②过程:

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上,经两年奋战,全部牺牲。

③战术:

流动作战。

④结果:

失败。

失败原因:

孤军深入,粮食和武器供应困难;

援军失败,军心不稳。

⑤意义:

牵制大量清军兵力,打乱了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

北伐军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震动了清王朝的统治;

为太平天国的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征:

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1853年派赖汉英等率军西征,1855年石达开指挥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入江西取得辉煌成果。

③结果:

攻占了天京上游许多地区,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4)《资政新篇》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标志:

天京陷落,1864年7月19日。

2.原因:

1)主观方面: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革命纲领;

革命目标;

革命领导。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并同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紧密相连,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在政治上提不出一个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纲领,更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

组织上又无法克服宗派主义的倾向,保持内部的团结,大多目光短浅,并极易满足,因而胸无大志。

在思想上也深受封建毒害,不可能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

b战略上的失误:

分兵作战,偏师北伐,驻守待援;

定都天京,死守孤城;

重江浙,轻上游。

2)客观方面: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教训:

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这是一个资本主义列强肆意扩张的时代,又是一个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

尽管,领导太平天国的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

但是,这毕竟游离了农民阶级的思想状况和现实要求,何况,当时中国还没有成长出足以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力量或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

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不能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任务。

但是农民阶级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和无产阶级的最大的同盟军。

4.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主要有三种观点:

①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

②太平天国是市民革命或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

③太平天国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已经不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了。

5.功绩:

1)对中国:

(1)对敌人:

封建主义:

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殖民主义:

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2)对自己:

最高峰:

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新主张:

其领导人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对世界:

同亚洲其他各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

6.新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1)背景:

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新背景—新任务—新思想(基督教):

爆发在中国刚刚沦为半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既有严重的阶级矛盾又有新兴的民族矛盾。

因此,太平天国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拜上帝教的理论不仅结合了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均平等的思想而且还结合了因西方列强侵入而到来的西方基督教教义。

2)进程:

(1)起义形式不同:

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自身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

(2)新敌人—新主张:

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不仅遭受了清军及地主武装的镇压,而且还遭受了外国侵略军的进攻,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鸦片战争后,一股“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潮萌发,《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

(3)旧敌人—新高峰:

《天朝田亩制度》成为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

3)影响:

(功绩)。

新意义:

加速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并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有深远影响。

与亚洲其他斗争一起推动出现了第一次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

(6)、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为天王。

天王之下设王、侯两等爵位(后来在诸王之下陆续增设义、安、福、燕、豫、侯六等);

设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职官。

随着形势的发展,后来官制有所增改。

爵位和职官不分文武,军政兼管,既处理政务,又带兵打仗。

太平天国的政权机关,分中央、省、郡、县四级。

定都天京以后,杨秀清的东王府实际上成为中央政权的国务管理机关。

东王府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成为分管各部的主管官员。

省、郡、县为地方政权,县以下为基层政权。

省级官员大都由王、侯兼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对乡官的组织系统、任务和职权,都作了明确规定。

乡官制度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有12500家(其中由五“伍”二十五家组成的“两”为最基层单位)。

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他们被称为“乡官”。

此外,还规定“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即在军帅的辖区内每家出一人为伍卒,组成一军,“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

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上)”。

①这种乡官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乡官在维护地方秩序、征收赋税、办理军需方面都作出了不少贡献。

但是,乡官的成分比较复杂。

充任乡官的,除农民和其它劳动人民外,还有流氓无产者,以及地主士绅。

据记载,在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一些府县,都出现了由地主士绅充任各级乡官的现象,如“胁田亩多者充伪官”,②“举绅衿为军帅、旅帅”等。

在城市管理方面,太平天国一度在天京完全废除私有财产,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

居民按性别分别编入男馆女馆,夫妻不得同居。

男子除参加军队的以外,都要参加生产或在政府机关中服役;

女子大致与男子相同。

商业也被废除。

对于手工业,则由诸匠营和百工衙统一经营管理。

诸匠营有土营、木营、织营等,百工衙有弓箭衙、油漆衙、豆腐衙等,行业很多。

诸匠营和百工衙只是为供应太平天国的需要而生产的,产品直接分配给各单位,不经过市场进行交换,生产者除吃穿之外别无报酬。

洪秀全等太平天国的领导们都来自农村,他们根据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所制定的改造城市的方案,让基层群众过平均主义式的生活,有城无市,原来的城市变成了城堡,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的,所以终于遭到失败。

1855年初,他们开始允许天京居民恢复家庭生活,承认私营工商业,天京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原来的状态。

在妇女问题上,《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