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224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④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

民间文学在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上有着独特的传统,优秀的传统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其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承有关作品的思想内容,即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直接人民性,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

二是传承有关作品的艺术形式,即作品所普遍运用的已较为固定的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等。

⑤变异性:

变异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民间文学的外部标记。

推陈出新是民间文学发展的重要规律。

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常常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体现出不同的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2)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①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一致。

民间文学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往往难以分离,两者是高度融合为一体的。

②在场情境的审美方式。

民间文学的审美体验是在表演现场实现的

③重复经历的审美体验。

(3)艺术特征:

①性情真,民间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特征,表现了人间真挚的情感,如《诗经·

国风》、《敦煌曲子词》

②纯朴性(朴素美),是一种自发的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活动,天然去雕饰,朴素而动人。

③音乐性,民间文学中的韵文较发达,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

3.民间文学变异原因

(1)民间文学作品是属于集体的。

没有“版权”问题,讲唱者和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民间文学作品加以修改。

(2)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

(3)民间作品是直接来自人民生活,与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

4、民间文学的价值

(1)实用价值:

民间文学是实用文学,是民众进行生产和娱乐的方式。

①在集体劳作中的作用:

激发劳动热情,减轻疲劳,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

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提高生活情趣。

(2)民间文学是教育和娱乐的资源,寓教于乐是民间文学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①民间文学讲述者是孩子们导师。

②传统道德教育的功能。

③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

④民间文学是民众最熟悉最喜爱的文艺形式,是最普及最方便的娱乐工具。

(3)民间文学是承载和认识文化传统的文本

①民间文学能够传递文化和生活知识,人类的许多历史、文化都保存在民间文学与生活习俗之中。

②民间文学是古人思想观念的共同记忆,是民间思想观念的历史文本。

(4)民间文学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民间文学是文化的精华,是历史的厚重积淀,是人类文明史的耀眼篇章,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民间文学。

四、论述题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论述)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文学的两种表现形态。

(一)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民间文学孕育了作家文学。

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影响作家文学

民间文学作品直接产生于民间,反映了劳动人民不同时代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爱国主题和反封建、反压迫的题材直接影响了作家文学。

文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吸取民间文学的丰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创作出作品。

如屈原的《九歌》,直接取材于楚地的民间祭歌,是屈原为了楚地祭神民俗的需要而写的。

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影响作家文学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体裁样式、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对作家文学影响很大。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吸收了民间情歌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的精华,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竹枝体”

(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积极影响

(1)记录保存作用;

(2)提炼和再创作的作用,作家从大量的民间文学素材中选取能够为自己的创作主题提供帮助的东西,并适当加以艺术加工,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再创作;

(3)规范作用,经过作家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之后,其作品就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消极影响

(1)文人、作家一方面不断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营养的同时,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按照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审美趣味,对民间文学注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因而损害了民间文学的原貌。

大部分文人、作家是出于无意识地给民间文学增添个人的思想成分;

也有少数反动统治阶级御用文人有意歪曲形象,曲解民间文学某些作品的主题;

(2)某些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为传承的艺术样式,为文人、作家吸收采纳以后,根据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进行新的改造,原来的风格逐渐改变,并断绝了同作为艺术源头活水的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歌、诗、词、曲等。

第二章民间文学采录

民间文学采录:

包括搜集、记录、整理等环节,不同的环节有其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一、搜集的方式和方法:

(一)搜集的方式:

(1)个人随地搜集

(2)个人或小组定居式搜集(3)组织采集队流动搜集;

(二)具体的搜集方法:

(1)了解清楚有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了解清楚当地有哪些有才华的歌手、故事讲述家,预先确定搜集线索和采访对象。

(2)讲清目的和意义,融洽双方感情,消除讲唱者的种种误解和顾虑。

(3)尊重和爱护讲唱者,选择和创造最佳的讲唱环境和讲唱情绪。

(4)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进行搜集。

(5)尽可能采取当场记录的方法,在讲唱的同时进行记录。

(6)搜集者一般不要中途提问打断讲唱者的讲唱,以免影响讲唱者的情绪和效果。

来不及记录或听不清楚的地方,应在讲唱结束后再提问。

二、记录的方法:

(1)耳听笔录:

第一,聚精会神,手脑并用;

第二,逐字逐句,全面准确;

第三,音形俱录,立体描述;

第四,背景材料,不可残缺;

第五,誊清原稿,编号保存

(2)录音机录音

(3)摄像机拍摄

三、整理的方法

(一)研究性资料整理方法:

1.保持原貌;

2.及时整理;

3.注释说明;

4.梳理异同

(二)普及性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方法:

1、单项整理:

选取一种比较完整的原始记录稿进行整理;

2、综合整理(普及性作品)

四、民间文学采录与整理的基本原则:

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

(一)全面搜集:

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各民族、各地区所流传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材料都发掘和搜集起来。

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对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都要搜集。

(2)对同一作品的各种异文(即各种“版本”)要尽可能搜集。

(3)自古至今产生和流传的作品都要尽量搜集。

(4)内容进步优秀的作品要搜集,落后低劣甚至反动的作品也要注意搜集。

(5)口头流传的作品要搜集,书面流传的作品也要搜集。

(6)注意搜集与作品有关的其他材料

(二)忠实记录:

不允许随意进行增删加工,不加入采录者的任何个人的东西,要忠实于讲唱者的语言

(三)慎重整理:

(1)为研究目的而整理要坚持做到“四个不改变”:

不改变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

不改变原作品的情节和结构;

不改变原作品的人物和体裁;

不改变原作品的语言风格。

(2)为了传播的目的,普及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删除明显的封建性糟粕的内容②适当调整由于讲唱人记忆有误而造成的不合逻辑的情节③在保持原作品语言风格不变的前提下,改用相应的大众化语言。

PS:

刘邦传说采风研究过程:

一、采风前的准备:

1.通过网络搜集刘邦传说线索;

2.通过相关图书搜集刘邦传说线索3.通过相关研究论文搜集刘邦传说线索;

4.通过文化部门搜集刘邦传说线索如:

“非遗”普查档案、资料汇编;

5.通过熟悉当地历史掌故的民间艺人搜集刘邦传说线索

二、关于刘邦传说研究:

1.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考察刘邦民间传说采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并且说明本人搜索文献及刘邦民间传说的采录情况。

2.对刘邦民间传说的内容进行研究,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并且对其主题进行分析。

3.对刘邦民间传说中的刘邦形象进行研究,并且将其与史书中记载的刘邦形象以及正统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刘邦形象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刘邦民间传说中其形象的成因。

4.对刘邦民间传说的地域性和时间性进行研究,考究丰沛地区的刘邦民间传说即前期传说的内容与特点,以及咸阳刘邦民间传说即后期传说的内容与特点。

5.根据以上研究,探讨刘邦民间传说的总体特点,对其内容的丰富性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丰富性的原因、对其情节的神异性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其神异性的原因以及对其情节变异性的表现和原因进行研究。

第三章神话

基础知识

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是对故事演变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2、北魏郦道元《山海经》中收录的神话资料最为丰富,其中记载的著名神话有:

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西王母神话、女娲神话等。

3、中国神话的存在状态:

(一)古代典籍文献之中

(二)口传于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神话)

一、神话的定义

神话是原始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创作。

神话通常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原始初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二、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内容

宇宙起源神话、天象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

三、神话的艺术特征

幻想的不自觉性、形象的英勇性、内容的神圣性、境界的神奇性

四、神话的价值与影响

(1)神话的文学价值,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二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

(2)神话的精神价值,神话展示了人类社会早期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至今仍激励人类去探索、改造未知世界,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探索精神。

(3)神话的审美价值,神话充分展现了人类社会的悲剧美和崇高美(4)神话的学术价值,是原始先民们的精神遗留物,它们是今人研究古人、古史的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五、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1)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神话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神话的情节、题材、形象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土壤”。

不少神话直接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题材。

(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

特别是神话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第四章民间传说

1、第三资料库—民间文化,是19世纪人类学、民俗学家们首先开发出来的。

他们发现:

美洲、非洲的原始人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都保存在民间文学与生活习俗之中。

传世文献(第一资料库)出土文献(第二资料库)民间文化(第三资料库)

2、中国民间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

一、民间传说的定义

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某一地方风物、社会风俗的口头传奇故事。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1)人物传说:

帝王将相传说(刘邦、朱元璋、岳飞)、文人名士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能工巧匠传说(鲁班学艺)、英雄领袖传说(关公传说)

(2)史事传说(水浒传)

(3)地方风物传说

(4)风俗传说

三、民间传说的特征

(1)表述方式的“可信性”,特别是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传说;

(2)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在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上,传说的情节曲折离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传说往往运用偶然、巧合、夸张、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使故事曲折离奇,高潮迭起。

(3)解释的想象性与多样性,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虚构,同时民间传说中,同一景观、同一风俗的解释往往有着多种说法。

(4)传说的地域性

(5)传说的民族性

四、传说产生的途径

(1)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奇化(历史→传说)(如义和团传说、张道陵传说)

(2)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现实化和人格化(神话→传说)(如:

嫦娥神话、传说)

(3)将完全虚幻的故事黏附在历史真实人物身上(故事→传说)

(4)将现实存在的事物、民俗进行想象性解释(风物传说,风俗传说)

五、传说的价值与功能

(1)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民众口传的历史)

(2)民间传说的文化史价值

(3)民间传说的教育与娱乐价值

(4)民间传说的审美价值

(5)民间传说的文学借鉴价值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产生的时间不同。

一般来说,神话早于传说。

神话产生于史前时期、原始社会。

而传说产生于历史时期。

(2)公属性不同。

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叙述的是史前时期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文化创造等相关内容。

传说的主人公是人,叙述的是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风物习俗等内容。

(3)思维机制不同。

神话是原始初民运用原始思维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形象化表达的产物。

传说是民众有意识艺术思维的结果。

(4)在表演情景上。

神话常是由部落首领或巫师在特定场合唱诵,伴有固定仪式,具有神圣性,能唤起先民的敬畏感。

传说却不具备这些,虽然在讲述着和听者看来是真实的,但随着时间的演进,相信它的人会越来越少。

第五章民间故事

1、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最早出现的志怪小说集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

2、1984年,出版三套大型丛书: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简称“三套集成”。

分为国家卷、省卷、市卷、县卷。

3、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及类型索引编纂:

(1)1931年,钟敬文《中国民谭型式》;

(2)1937年,(德)沃·

爱德哈德(W.Eberhard)《中国民间故事类型》;

(3)1978年,(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首次展现中国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整体风貌;

(4)2000年,金荣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

一、民间故事的界定

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二、民间故事的分类方法

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讲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

三、民间故事的类别(P68)

(1)幻想故事

①魔法故事(变形故事):

老虎妈子、猴精、画中女、田螺姑娘、龙公主、狐狸媳妇、蛇郎、蛤蟆儿子、枣核儿

②宝物故事:

聚宝盆、宝葫芦、神笔、百鸟衣

③动物故事:

猫狗结仇、猴子捞月、小鸡报仇、狐狸偷篮子、兔子豁嘴、乌鸦借羽毛、稻草人

(2)生活故事(世俗故事、写实故事)

①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

②奇巧婚姻故事

③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④巧女故事

⑤呆婿故事

⑥机智人物故事

(3)民间笑话

①揭露与嘲讽笑话:

《太太属牛》、《五大天地》、《有天无日》、《没有人味》、《一文不值》、《烂盘盒》

②讽刺与幽默笑话:

《兄弟共靴》

(4)民间寓言

四、民间故事的特征

(1)内容特征(按照民间故事的发展脉络来看)

①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黑马张三哥》(土族)

②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如《虎媪传》、《百鸟衣》

③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

如《张郎休妻》;

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中的《叶限》,就是文明世界的“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

(2)艺术特征

①民间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没有明确姓名,常用老大、老二、打渔的、打柴的,或只交代人物的身份,如货郎、老把头、小伙计等;

时间如早年、很早以前;

地点如在一座山脚下,在海边上等。

②民间故事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

人物设置如《蛇郎》(两姐妹型);

程式化结构主要有“单纯式”与“复合式”两种,“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又称“三叠式”、“三复式”)和“连缀式”。

③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形象塑造多体现“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故事中大同小异的情节以及类型化的重复随处可见。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多是正反对比,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忠一奸等。

(3)传承特征

①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具有非固定性

②故事传承的线路主要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

③民间故事传承人

五、民间故事的价值

①文化价值。

民间故事独特地伴随着历史,越是古老的故事,越具有历史的黏着和多层的积累,经过不同的时间的传承,往往打上不同的历史时间的印记,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②教育价值。

由于民间故事的内容切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又为人们喜闻乐见,因而它自然成为民众进行自我教育最方面、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

③心理补偿价值。

民间故事在讲述和听取的过程中,在人们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对民众具有一种心理补偿的价值。

第六章史诗

1、在许多族群中,史诗总是以一个演唱传统而不仅是一篇作品的面貌出现。

2、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史诗:

《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

(1)在藏族口头传统中,史诗《格萨尔》举世闻名

(2)《江格尔》主要流传于中、蒙、俄三国卫拉特蒙古人中

(3)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第七章民间长诗

1、民间叙事长诗

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

优秀的民间叙事长诗:

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召树屯》

2、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1)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

(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民间叙事长诗大都要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故事情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

民间叙事长诗的结构并不是单纯的叙事性结构,而是将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结构。

(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3、民间抒情长诗的特点

(1)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中心事件,片段叙述描写是为抒情。

(2)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抒发情感。

(3)一般结构较为松散。

第八章民间歌谣

1、歌谣的界定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实际上它又“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

2、歌谣的分类(P121)

(1)劳动歌

劳动歌包括号子、田歌、矿工歌、采茶歌等。

如:

湖北神农架《薅草锣鼓》:

“锄头两只脚,薅草要过脚,吃的猪狗食,做的牛马活”

(2)时政歌

劳动人民有感于政治状况而作的歌谣,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晋代《抱朴子》中一首《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3)生活歌

广泛反映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

(4)仪式歌

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5)情歌

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

(6)历史传说歌

(7)儿歌

3、民间歌谣的特征

(1)情真意切,袒露心声

我国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切自然,感人肺腑(分析P126)

(2)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我国民间歌谣的形式和风格呈现丰富多彩的动人景象,有四句头(整齐的五

言或七言,四、六、八句组成一节或一首),五句子(由七言五句构成一节或一首民歌),十字调(十个字一行,每行采取三三四的结构形式,上下句对称,灵活自由地由若干行构成一节或一首),信天游,爬山调,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藏族的“鲁”和“谐”以及壮族的“欢”等多种格调

(3)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

劳动人民巧妙地在民间歌谣中运用赋、比、兴手法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借

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

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1、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2、民间谚语分类(P139-142)

(1)时政谚语:

反映阶级对立和社会斗争的现实状况。

(2)生活谚语:

总结民众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的谚语。

(3)农业谚语:

是关于自然物候知识和农业生产相关联的经验和总结。

(4)风土谚语:

反映各地的名山胜景、人文掌故、珍贵特产和民俗风情的谚语。

3、民间谜语

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也是一种游戏娱乐分不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

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

1、民间说唱分类

(1)唱故事类

(2)说故事类

经过明末清初柳敬亭等一批名家的发展,至清初形成两大系统,即南方的评话和北方的评书。

传统的评书、评话大体有三方面的内容:

1金戈铁马,称为“大件袍带书”,如《列国》、《三国》、《隋唐》、《杨家将》、《大明英烈传》等。

2绿林侠义,又称“小件短打书”,如《水浒》、《三侠五义》、《绿牡丹》、《八窍珠》等。

3烟粉灵怪,多表现神异鬼怪、狐妖蛇仙等题材。

如《聊斋》、《西游记》、《封神榜》等。

(3)说笑话类。

2、民间说唱的特点

①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

②民间说唱简便、灵活,具有轻便性。

③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具有通俗性。

3、相声的种类

①单口相声

②对口相声

③群活相声,又叫“群口相声”,一般由三人表演,除了捧哏、逗哏之外,还有一个叫“腻缝”,作用是从中调停、滑稽取笑。

4、相声特有的艺术手段——包袱

(1)“包袱”是相声艺人的比喻说法,指的是相声艺术产生笑料的特有结构形态。

包袱,就是一个装笑话的包裹,其组成过程是:

系、解、结、斗。

(2)包袱从构成的艺术手段分为两类:

肉里噱、外插花

5、相声独特的结构形式

相声的结构一般由垫话、瓢把儿、正活、收底几部分构成。

①垫话,是相声的开场白,其作用在于渲染气氛、集中情绪、吸引观众,引入正题。

②瓢把儿,是“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段,主要作用在于垫砖搭桥,交代人物身份,提供故事线索等,为引入“正活”做铺垫。

③正活,是相声的主体部分,俗称大梁子。

④收底又叫“攒底”,是相声的结尾。

6、中国戏曲有正宗大戏与民间戏曲之分

(1)正宗大戏:

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汉剧、粤剧、豫剧、蒲剧、越剧等

(2)民间小戏,是由劳动民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