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225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三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格式.docx

孔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

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

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

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

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2.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

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14分)

鉴宝

聂鑫森

在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

他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

那儿该有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

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

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一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

家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的原料。

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

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

至于各种禽兽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

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

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的怎样。

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刀均羊肉馆”。

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

“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周身上下也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了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

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

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挑。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

“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

”习均喊声“好咧”,进厨房去了。

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

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杯。

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

“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出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

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

“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

”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

“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千元拜师钱哩。

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口气,说:

“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

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秋梨来,今儿我反正也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

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条,这让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

阳欣取一块肚条羊肉,去骨,烙取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

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朝下),放入盐、糖、拍破的葱和姜,还有桂皮、料酒……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

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肉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拌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

“你不要推辞,先放下。

庖厨虽小艺,却不可不读书明理。

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

明天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

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

习均想:

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北城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

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

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

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馆里的古瓷都鉴定了一遍。

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所以要帮帮你。

”习均楞了,然后问:

“阳先生呢?

”“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

他给你用宣纸写了个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里去。

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了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

一街香羊肉馆。

落款是:

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水涌出了眼眶。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芬香时心中一喜,这一细节既符合人物的社会身份,暗合人物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B.对阳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养,这样写表现了人文积淀与技艺之间的紧密联系。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导致生意非常冷清,习均只好身兼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挑。

D.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出习均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阳欣的形象特征。

(4分)

6.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徐僖:

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50年代初,徐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重庆塑料厂和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徐僖教授不仅严谨对待科学,为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更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子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酬劳和奖金资助贫困学子。

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

在师从候教授研究染料过程中,他产生了从川黔地区丰富的土特产五棓子中获得的3、4、5-三羟基苯甲酸制备五棓子塑料的想法。

1947年5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公费留学生,赴美国李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深造。

学业告成后,他满怀对祖国的深情,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回到了祖国。

1950年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主持筹建了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五棓子塑料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

1953年5月1同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西南建立的第一个塑料厂。

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徐僖先生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春,高教部授命徐僖先生在四川化工学院(1955年并入成都工学院,后成为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

1961年出版了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60年代初,他和同志们一起创办高分子材料系,1964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建成了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最近该基地又被纳入了国家985工程。

半世纪以来,这个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僖教授在国际交往中,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

他是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简称PPS)的国际代表。

PPS是由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在该领域的学术权威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学会。

当时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国高分子水平不高,年会没有必要在中国召开;

还有人指责中国穷,想靠办会赚钱。

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使徐僖教授毅然走上讲台,列举大量事实向代表们介绍了中国高分子科学迅速发展的状况;

针对代表们提出的经费疑问做了详尽、合理的解答,消除了部分代表的误会。

最后执委会通过决定,该会议仍按原计划在中国上海召开。

徐僖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求真求实、无私奉献。

他一贯清廉自律,十分痛恨以权谋私。

他身兼许多职务,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为国家、为社会工作,但从不收取兼职工资。

大量的兼职报酬都被他如数退还,有些不便退掉的就积存在他工作单位里,作为资助学生或捐献社会之用。

徐僖教授在年逾八旬之时,依然辛勤地工作在科研教学工作第一线。

他殷切地关注着高分子材料科学事业和他所创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基地的发展。

他依然全日工作,依然坚持求真、求实的严谨学风,工作强调高质量、高效率。

很难想象,这么多年来他竟然是以一只眼、半边肺这样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为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

他的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他最大的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

相关链接:

(1)徐僖教授192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同情贫穷苦难的人们。

青少年时代,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给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他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

他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使祖国富强。

(2)在同事眼中,“工作是徐老最大的爱好”。

繁重的工作使徐僖积劳成疾,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三分之二的肺被切除,但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工作视为生命。

1980年5月,徐僖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

两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

徐僖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春节期间还在处理工作信件,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准备到研究所去上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少年时代的徐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惨景,这激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B.徐僖教授十分重视维护祖国的尊严,经过他的据理力争,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的年会最终改在中国上海召开。

C.在徐僖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半世纪的艰苦努力,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D.在徐僖看来,人生应当有所追求,“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就是徐僖教授最大的心愿。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僖教授“无私无我,实事求是,为祖国鞠躬尽瘁”的人生理念的确立,得益于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求是”的校训的教育。

B.60年代初,徐僖教授创办了高分子材料系,筹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工学专业,为创建我国塑料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C.50年代初,徐僖教授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原料,在重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所以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

D.在徐僖教授身上,有很多的“第一”:

他编写了我国高分子材料专业第一本教科书,创建了高校中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E.徐僖教授是一个工作狂,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高分子材料事业,成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9.文中说“徐僖教授无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楷模”,他的“无私奉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

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

祖蓁,太常穆子。

父向,字景政。

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

既长,淹雅有器量。

高祖践阼,选补国子生。

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

出为安成内史,还除太子洗马、中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

顷之,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

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①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翔初为国子生,举高第。

丁父忧。

服阕,除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

中大通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

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

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

出为义兴太守。

翔在政洁已,省繁苛,去浮费,百姓安之。

郡之西亭有古树,积年枯死。

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

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

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

翔居小选②公清,不为请属易意,号为平允。

俄迁侍中,顷之转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东宫。

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

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

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书。

其年冬,侯景围宫城,翔于围内丁母忧,以毁卒,时年四十四。

诏赠本官。

翔少有孝性。

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

中夜忽见户外有异光,又闻空中弹指,及晓,疾遂愈。

咸以翔精诚所致焉。

(节选自《梁史·

褚翔传》)

【注】①弘治:

即杜弘治,古代美男;

②小选:

吏部郎的别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B.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C.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D.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洗马,洗,通假于“先”,洗马也就是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是规谏太子的官职。

例如晋代的李密,唐朝的魏征等。

B.“服阙”指古人在朝中为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回家守孝服丧三年,待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后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后来封侯也可以使用。

D.国子生又称国学生,也包括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

国子生主要是官员的子弟,他们多数会参加科举入仕,也有被直接授予官职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褚向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

他哀痛欲绝,面容消瘦,亲戚们都感到惊异,等到长大后,他学识渊博性情儒雅有气量。

B.禇翔文才出众。

梁武帝越级提拔他为宣城王文学之后,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褚翔一挥而就。

C.褚翔为官清廉。

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

在吏部,他公正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D.褚翔深受百姓爱戴。

他被征召为吏部郎,离开郡县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人们哭泣着与他拜别告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

(5分)

(2)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

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

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

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項是()()(5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

吴中近亊你们知道吗?

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15.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离骚》中,表达屈原向往美德,纵死不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说,“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并举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为例证明。

(3)《师说》中,韩愈认为只跟从老师学习断句等基本知识,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去请教老师,这种“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处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当这种违法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作为监管部门,保监局和市场监管局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站出来,为消费者撑腰。

②在德国大众公司遭“排放门”重创后,近日德国汽车司机协会反戈一击,公布了一项最新测试结果:

日美韩等多国也有诸多汽车品牌涉嫌排放造假。

③圣诞节袭击案后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六成民众支持“在公共空间安装更多的监控摄像头”,而此前的多次调查中,许多人对此是不赞一词。

④东方网12月7日报道,由原班人马出演、耗资巨大的《流星花园2》已经在台湾播出,糟糕的剧情使该剧收视率一泻千里、越播越低。

⑤艺术作品人云亦云的空白部分,其实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召唤着读者去主动地参与,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B.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D.我们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也身处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进程中。

19.下列句子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请柬: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20.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