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2942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布衣扬州怪黄慎文档格式.docx

到了冬天,曾氏穿一身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冻得手指皲裂,脚上也长满冻疮,仍然坚持纺织做女红。

每做好一批女红,就让黄慎拿到集市上卖掉,然后买米做饭。

尽管曾氏劳累不已,每批女红换来的米都只有两升左右,她便做饭让公婆吃饱,自己和儿子就喝用野菜和米熬成的稀粥。

在这种情况下,曾氏还不忘督导两个儿子读书,不背熟指定篇幅不让睡觉。

这时黄慎已经是大孩子了,可以为家里做不少事情。

黄慎小时候在泥灰上作画就画得惟妙惟肖,曾氏认为他有画画的天赋,于是让他去学画。

黄慎学的并不是文人雅画,而是“易谐俗”写真画,在没有照相术的年代,学习写真画给别人画肖像是一条不错的谋生门路。

此举是为生计所迫,黄慎的母亲嘱咐他不要失了读书人的身份:

“写真画匠不近诗书,画得再好也只是一个画工,你要好好地学习、琢磨,让你的画脱了俗气,让你自己成为社会贤达,那样才能对得起你父亲和你自己两代读书人的身份。

16岁的时候,黄慎离家拜师学画。

对于黄慎的师承,目前没有确切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拜了上官周(1665年—?

,字文佐,号竹庄,福建长汀人)为师。

不过上官周在当时是一个大画家,刚出道的黄慎一无背景二无钱财,又没有人引荐,少有机会直接拜其为师。

黄慎诗作很多,但没有一首提及到他和上官周的师徒关系。

从种种迹象来看,黄慎并没有拜上官周为师,顶多临摹过他的作品受到一定启发,他的老师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匠。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绘画方面确有天赋的黄慎很快就掌握了肖像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能够赚取一定的报酬来帮助母亲扶持家庭,业余之时,他还对山水花鸟、楼台亭阁有所涉猎。

在母子二人的努力下,黄慎家境有了好转,缺衣少食的状况得到改观。

清宫旧藏《八旬万寿盛典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官周(1665年-?

)字文佐,号竹庄,福建长汀人。

一生没有做过官,以诗画著称。

所作山水墨韵生动,人物潇洒传神,与唐寅、仇英外相比别树一帜。

还善画木刻版画稿本,《南巡盛典图》、《八旬万寿盛典图》中的部分人物即出于他之手。

后来刊刻有《晚笑堂画传》,描绘周至明代120位名人,形象众多,刻画细腻。

生活上没有压力的黄慎开始对自己的画作进行艺术提升。

有次黄慎画完一幅画后十分苦闷,觉得自己的画十分的俗气,普通的画匠也能达到他的水平,他的一个朋友对他说:

“子不能诗,一画工耳,能诗,画亦不俗!

”想起开始学画前母亲的训示,黄慎恍然大悟,于是寄居寺庙,白天作画,晚上在佛像前长明灯下读书,“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七言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许齐卓《瘿瓢山人小传》)。

据说,有一天黄慎临摹完一幅前人的作品时,大发感慨,“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

”为了开创自己的风格,黄慎冥思苦想,后来他弄到了一幅唐朝书法家怀素的草书真迹,激动不能自已,便揣在怀里,反复揣摩,怀素神采飞扬的笔法不时地闪现在他的脑海里。

有一次在街上行走,仍然在揣摩着怀素的笔法,忽然顿悟,立刻借来纸笔作画,画成之后拍案大笑:

“吾得之矣!

”引来不少人旁观,发现他画成的人物形散神聚,个性鲜明。

原来他将草书笔法用于绘画,形成粗犷精炼的风格,从此之后,黄慎的画作自成一派,名声逐渐大起来。

经过十余年的勤学苦练,黄慎的诗作和书法都大有长进,由一个画匠而跻身为一方大家。

在绘画方面,他最擅长于人物画,山水花鸟画也有相当的造诣,是一个优秀的全能型画家。

宁化来的扬州怪

十多年来,黄慎一直在家乡卖画,主顾并不是很多,收入微薄,为了寻求更多的主顾,开阔见识,33岁的黄慎出门卖画。

几年间,他游历了赣州、南昌、广东、南京等地,每到一地,一边卖画一边交朋结友、寻幽揽胜,观摩名家手迹。

这些活动开阔了他的胸襟,增长了他的见识,提高了画艺,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底层民众,了解社会现实,使得他的作品带上了生活中感悟而来的凝重。

在这段时间里,身为江夏黄姓后人,黄慎取艺名“江夏盛”,作为自己众多画作的署名。

黄慎游历到广州时,听说本地也有个书画家叫“黄盛”,为避免重复,也为了避嫌攀附他人名声,于是改名为“黄慎”。

雍正二年(1724年)夏天,黄慎来到扬州。

现在我们无法探知黄慎当年抵达扬州时的心情,但肯定是一种震撼,就如马可波罗当年第一次踏上遍地是黄金的中国国土一样,神奇和希望震撼着这些远道而来的淘金者。

扬州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在黄慎到来的八十年前,它经历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80万市民倒在屠刀之下,几十年间,这座城市又发展成江南的商业大都市,车水马龙,店铺如鱼鳞密布。

黄慎“纳凉时节到扬州”,京杭大运河边上的垂柳早已葱茏,烈日散去,夕阳之下的运河就如金带一般。

但是这种美景现在还不属于黄慎,由于在南京的时候没有摸准扬州的行情,贸然前来的黄慎画作滞销,生活困难,只能栖身天宁寺,与一些流浪文人搭伙。

扬州十日插图

南明弘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1645年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多铎宣布在扬州屠城。

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据《扬州十日记》所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大肆屠杀,史载: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初四日,天始霁。

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

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

前后左右,处处焚灼。

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

”后来由城内僧人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80万具。

商品经济发达的扬州孕育了新的市民阶层,他们追求思想解放,审美情趣上也追求新颖洒脱、不拘一格。

而此时黄慎的书画之风都还囿于传统的形式,书法以端庄的楷写为主,他的画作尽管十分有特色,但还是以中规中矩的工笔画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黄慎还面临着比较激烈的同行竞争,据说当时扬州小有名气的画家有一百多人,名头尚未在扬州打响的黄慎处境可想而知。

生活上的困窘和创作上的困惑使黄慎十分苦恼,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作风。

谢堃在他的《书画所见录》中记述黄慎来扬州后的艺术蜕变过程:

“初至扬即仿萧晨、韩范辈工笔人物,书法钟繇,以至模山范水,其道不行。

于是闭户三年,变楷为行,变工为写,于是稍稍有倩托者。

又三年,变书为大草,变人物为泼墨大写,于是道大行矣。

盖扬俗轻佻,喜新尚奇,造门者不绝矣。

”黄慎是否真花了六年时间去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值得怀疑,但是他这种转变是彻底的,也是成功的,突破了传统技法的限制。

他的书法由楷书变为狂草,绘画创作由工笔变为泼墨大写,而草书入画的特色风格得到了保留和强化,于是他的画作粗犷纵横,更显雄伟。

到后来,他的书画造诣越来越精深,达到了“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的艺术境界,黄慎这个极具创新精神的一方大家在扬州这块艺术养料丰富的土地上成长为一代大家。

《铁拐煮酒图》,黄慎作品。

黄慎高超的画艺,宽广的表现能力,适应时尚又不媚俗的艺术追求,使他在扬州赢得了盛誉,求字求画的人很多,生活上也不再那么寒碜,于是他搬离天宁寺,定居平山下的三山草庐。

三山草庐景色迷人,是个吟诗作画的好地方,黄慎在这里过得相当地惬意,“客至严诗律,钱空废画丫。

迩来饶逸兴,村酒尚能赊。

”黄慎的酒量并不好,一杯就醉,没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能耐,但醉酒后的艺术创作状态一点也不比李白差,“醉则兴发,濡发舐笔,顷刻飒飒可了数十幅”。

黄慎夸张新奇的画作算是一怪,而他的为人处事的狂放不羁又是一“怪”。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黄慎得到一块木瘿(树上长的瘤子),于是把它挖制成为一个瘿瓢,口外尖端刻上“瘿瓢”两个小字,并将自己号改为瘿瓢山人,简称瘿瓢或瘿瓢子。

在他的画作中多次出现八仙之一铁拐李,带着大酒葫芦,终日沉醉。

黄慎仿效铁拐李,随身带着自己的小瘿瓢,还不时的把它拿出来,对嘴干吮,过一把干酒瘾,尽管自己酒量很小,时常遭到朋友取笑。

黄慎有次去朋友家赴宴,还没到朋友家时就犯了酒瘾,征准备举起瘿瓢干吮,手势瞬间凝固下来,他看到旁边豆腐店里站着一位天仙般的少女,灵魂出窍了!

赶紧去打听,知道是店主的女儿。

黄慎很想娶她,可是没有钱,于是就画了一幅仙女画,挂在豆腐店,一位盐商闻讯而来,花巨资买走了这幅画,黄慎就娶到了这位美女。

据说这事是真实的,与他同时代的牛应之在《雨窗消意录》里还记载了黄慎纳妾的故事。

黄慎写字作画也有“天子呼来不上船”那般傲气,普通老百姓请他作画,“担夫竖子持片纸,方逡巡不敢出袖间,亦欣然为之挥洒题署”,要是遇上“贵人”,稍有不顺意的地方,就算人家拿着金银珠宝来求他,他也不给人家半笔书画。

据传,黄慎曾被朋友推荐进京应试宫廷画师,进宫前朋友嘱咐他一定要画一幅歌颂太平的雅画,结果他却画了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乞丐——《群乞图》,雍正皇帝勃然大怒,幸得朋友替他圆场,才被放出皇宫。

侍母尽孝

  

黄慎在扬州立住了脚跟之后,立即回到宁化老家,把母亲和弟弟一道接到扬州,让老母亲也享受一下繁华盛世。

看到儿子的成就,想到他一直没有忘记学画之初对他的训示,最终成为一代画家,扬名内外,曾氏甚感宽慰也感自豪。

在扬州住了八年之后,曾氏思乡心切,要求回到宁化老家。

曾氏一再嘱咐黄慎在扬州好好发展,但黄慎执意举家送母南归,在家奉老。

雍正十三年(1735年)春天,黄慎结束了他在扬州12年的舒心生活,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之后,年近五十的黄慎一边侍奉母亲,一边作画养家。

由于黄慎家乡一带不是什么繁华之地,主顾较少,他不得不在家乡附近州县辗转作画,这段时间是他画作高产期。

奔波各地,除了养家,在黄慎心中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为他的母亲请立孝坊表(牌坊)。

黄慎并非一个拘泥于世俗的人,但是在那个年代,能够为守寡多年、养老扶小的母亲立一座牌坊,让她的孝行流芳后世,无疑是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

但是,牌坊不是说立就能立起来的,请立牌坊需要政府层层审批,最后上表朝廷,如果得到同意,官方要发文表彰,牌坊才能名正言顺的建立起来。

无权无势的黄慎申请起来困难备至,为了打通关系,黄慎不得不积攒起每一文收入。

但是,约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黄慎的母亲去世了,风光地办完母亲的丧事,黄慎一贫如洗,而他为母亲请立的牌坊仍然毫无踪影。

据说,因为贫困,黄慎的妻子终年赤脚,过年的时候,黄慎都没钱给妻子买双袜子作为礼物。

一直到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清政府才发放旌表黄慎母亲的批文,黄慎再次倾尽所有把母亲的牌坊修建起来。

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

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

立牌坊共有三类意图:

一类为标志坊;

二类为功德坊;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

或者又可分为:

表彰宦绩政声,旌表孝子义士,旌表节妇烈女,作为里、院、墓道的门房等。

图为座落在安徽省歙县城西10多华里的棠樾村头大道上的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

再回扬州

为母亲建完贞节牌坊,黄慎完成了自己的最大心愿,重返扬州,又成了心头梦想。

在返回家乡的十六年里,黄慎时刻惦念着扬州,惦记着往昔一起喝酒论艺的朋友。

曾作《忆江都元夕》,追忆繁华扬州的元宵美景:

 

松棚灯影斗婵娟,从古扬州不夜天。

彩燕双飞春几日,烛龙跳舞纪前年。

家山归后无诗草,酒肆曾输卖画钱。

还忆喧阗追胜事,小东门外曲江边。

乾隆十六年年末,黄慎回到了扬州,一切还是那么熟悉,生活也还是那么富有情调。

不过,已过六旬的黄慎耳朵出了点小毛病,听力受损,记忆力也大不如以前,最要命的是牙齿也掉了很多,嘴都瘪下去了,最爱吃水果的黄慎看着水果只有眼馋的份了。

朋友来拜访,还会故意送水果,黄慎咕咕地直咽口水,但是非常高兴,和朋友把酒言欢,可惜嘴瘪了的黄慎吐词不太清楚,耳不好的他又听不太清楚,于是他就陪笑,看到朋友动口他就笑。

黄慎再次来到扬州,诗、书、画都没有大的突破,但更显得老辣和成熟。

这段时间是黄慎画作的艺术巅峰,他的朋友郑板桥这样称赞他的画作:

“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不过,黄慎对他的画作并不很重视,可以随后送人,但对自己的诗和字却是非常的珍惜,每有长短之作总是迫不及待地找人来欣赏,拉着别人的手,喃喃不休,喜不自胜。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郑板桥发起文人雅集,黄慎和众多扬州名流前往参加。

但是,纵酒欢歌、舞文弄墨的快意生活却使黄慎一天天感到了自己的老迈,叶落归根的想法也时时浮现在他的心头。

第二年年初,黄慎离开扬州,回到宁化老家。

在宁化,黄慎继续行文作画,教授生徒。

宁化知县陈鼎为他编撰诗集《蛟湖诗钞》,不过,为了防止“文字狱”的迫害,陈鼎将他六百多首制作删减到了339首。

大约在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间(公元1770年——公元1772年),黄慎去世,葬于翠城北郊茶园背。

1987年,黄慎诞生三百年之际,宁化县政府在南大街口车站对面划地建了一座瘿瓢园,还立了一座十米多高的黄慎塑像。

清朝末年,李玉芬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将乾隆时期包括黄慎在内的八位著名书画家合称“扬州八怪”。

从此之后,黄慎因名列“扬州八怪”而更加知名,而对后世画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画家齐白石看过黄慎的画册之后说:

“余在黄镜人家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

决定从今大变。

图为收录于《黄瘿瓢画册》中的《观镜图》局部。

这幅画上有三个仕女,这三个仕女的头发都是在头顶绾成两股,在空中绕了一个园弧后又归于鬓侧,好似“双飞燕”翔于发际。

足现黄慎善画人物的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