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01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41--45

第四章:

结束语------------------------45

摘要

北京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四合院。

棋盘式格局的形成,是由于整个城市是由若干大街、小街、胡同切割而成的,而且街道的宽度亦有严格规定。

北京胡同的格局整齐大度,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东南西北横平竖直,使北京城像个大棋盘,极具传统地方特色。

胡同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渠道,老百姓生活的依托,连着大街通着大道,出门创世界,回家安居乐业,展示着北京人生活的印记。

欧洲的高大纪念性建筑主要靠石块垒砌而成,粘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相邻石块之间的位移,这样的建筑对每一块石料的大小和形状都有严格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欧洲建筑的基本原理如同小孩玩的“搭积木”游戏。

这种把石块当作“积木”所搭建起来的高大建筑在欧洲比比皆是,也是当地最美、最耐看和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不同的建筑方式呈现着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又呈现着不同的文化,建筑是文化的反映,是历史河流的记载,是人们思想的反映……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相互撞,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为未来建筑打开思路。

北京胡同四合院与欧洲建筑风格的文化碰撞

(刘阳、李雪唯、许建锋)

四合院

提起四合院,人们首先想到还是北京的四合院。

这大约要从元代谈起,元代大都(即现在的北京)的城市规划是十分严谨的,当时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称赞大都的城市地面规划整齐,街道有如棋盘。

这棋盘式格局的形成,是由于整个城市是由若干大街、小街、胡同切割而成的,而且街道的宽度亦有严格规定:

大街宽24步(约37.2米),小街宽12步,胡同宽6步。

街道和胡同都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胡同两侧便是民居,所以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规整。

另外,北京四合院内的布署也十分讲究,除具备四合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在建筑结构与装饰上,都融合了经济文化,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居形式。

能全面体现中国人传统的居住观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人们往往把北京的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廊、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厅房、后罩房、群房、园林、围墙及更道。

最简单的一进院可仅由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大门及围墙组成,这种格局是因为宅基地较小。

有些更小的院落甚至只是三合院(即仅有三面房屋),但无论大小,每一宅院总是四面合围,自成独立体系的——一个宅院住一户,并非现在的大杂院。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

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国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

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

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

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成语。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

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1983年北京市规划部门编制《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时,曾对城区旧平房的建筑质量进行过一些分析,其结论是:

按建筑面积计算,质量较好的四合院只占当时所有平房的15.4%。

据1988年规划部门利用遥感手段调查统计的资料,城区当时共有较好的四合院805个,其用地约为115公顷,占旧城总用地的1.8%。

如果除去旧城总用地中文物保护单位的用地,好四合院的用地只占旧城总用地的2.1%。

1996年,规划部门按照用地面积对南锣鼓巷、西四北、东四北这三个四合院保护区进行了一次统计。

其中,应保护的四合院面积(包括规则的、不规则的及需要抢修复建的四合院)约占三个保护区总面积的30%;

而好四合院(规则四合院)的面积只占三个保护区总面积12.6%。

如果四合院保护区的情况尚且如此,其它地区的好四合院就更少了。

北京的四合院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特定历史阶段的居住建筑,既不能仅仅从某种固定的形态上去定义它,也不能仅仅从某种固定的形式和氛围上去衡量它。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论述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时,曾经总结出了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我想,梁先生这句话对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也是十分适用的。

四合院的形成是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据有关专家分析、推论,最早的四合院可能是在单栋建筑的基础上,逐步增建栅栏、围墙形成院落,尔后又在院落的东西两侧增建仓房、马厩、厕所等,继而又将这些附属建筑迁至外院,正院两侧渐渐形成厢房。

这大概就是“规则四合院”的形成历史。

当然,在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他们所需要的住宅形式也会不尽相同。

因此,四合院的发展演变中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

既有王公大臣们住的王府官邸,也有贫苦百姓住的破烂杂院;

既有富商巨贾们的大宅门,也有小商贩、手艺人的小铺面、小门脸。

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文化修养、生活方式与兴趣爱好,他们所住、所用的房间、院落、家什、摆设也必然不相同。

因此,任何时代都会有豪华的、典型的四合院与破烂的、寒酸的三合院、双合院、排房院共存,而不同阶层的人则分别在这些规则的、不规则的四合院中演绎着不同色彩的人生。

胡同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

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

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多着呢。

因为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从史籍中看,光是“胡同”一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

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十多种。

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

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

他们串起来,就像一块豆腐,方方正正,不歪不斜。

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

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

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

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

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

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

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胡同一般都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买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

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

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

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北京胡同中的太老爷是一条叫“三庙街”的,据说它已经有900年的历史了。

历时百年,看过数朝天子数朝臣,历经兴衰荣辱,盛极而衰,败极而兴。

百年的风霜,百年的沧桑,如今也只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街罢了。

三庙街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三百米、宽约四至六米的大胡同。

此街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早在唐朝就已经成型,辽、金时最为繁华。

明朝因这里有紫金寺,故又名为“紫金街”。

从清朝乾隆时期的地图看,此街被命名为“三庙街”。

“文革”期间一度叫“立新街”,后又恢复三庙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头庙尚存,二庙已改为民宅,三庙原址在三庙街今23号,毁于上个世纪40年代。

  

中统元年(1260),蒙古兵攻破中都城池,宫阙遭到毁灭性破坏。

忽必烈到燕京,目睹一片瓦砾残垣,遂放弃了在旧址建都的念头,将大都中心定在“金中都”之东北部。

辽南京、金中都的中心即位于今宣武区之内,而三庙街一带是辽、金时最为繁华富庶的地方,其位置相当于今日之西单、王府井。

1.北京胡同之最

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

较早说崇文区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

有人曾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

最古老的街巷胡同在现今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后身的三庙街一带。

这里辽代叫檀州街,比金代的广安门大街还要早呢,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2.“北京”比“胡同”晚了一个世纪

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

“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

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

他当然照准了。

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

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3.北京古代"

红灯区"

八大胡同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独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

因为当年,这里曾是烟花柳巷的代名词。

“八大胡同”在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

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其实,老北京人所说的“八大胡同”,并不专指这八条街巷,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因为在这八条街巷之外的胡同里,还分布着近百家大小妓院。

只不过当年,这八条胡同的妓院多是一等二等,妓女的“档次”也比较高,所以才如此知名。

欧洲建筑

在钢精混凝土被发明和大量使用之前,欧洲的高大纪念性建筑主要靠石块垒砌而成,粘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相邻石块之间的位移,这样的建筑对每一块石料的大小和形状都有严格的要求。

有过搭积木经验的人都知道,积木搭建的高度是有限的,再高就会垮塌下来。

而那些以石块为“积木”的建筑虽然克服这种垮塌的风险,但却面临着另一种更大的风险——底层石块被压碎成粉而导致整个建筑塌陷。

不同石材的耐压强度各不相同,这种以石块为“积木”所搭建的楼房高度极限通常为150米至200米。

比如用红色砂岩建造的德国科隆大教堂,高度达到157.38米,已经接近高度极限了。

如果超过这样的高度,底部的沙岩石材就会被压成粉末,整个大厦就会像美国“世贸中心”遇到“9.11”袭击那样塌陷下来。

这种把石块当作“积木”所搭建起来的高大建筑在欧洲比比皆是,也是当地最美、最耐看和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设计师必须对每块“积木”的形状和排布方式都作出准确详细的规定,只有这样,搭建起来的建筑才能稳定、美观和实用,才能实现内部结构与外部形状的高度统一。

欧洲的砖石“积木”建筑大约起始于公元前9百年,不断延续到19世纪前后。

在这近3千年的时间内(特别是后半个1千5百年),人们搭建的“积木”建筑,犹如现代人所追求的流行时装,也有一个新旧风格替换的演化历程。

必须强调的是,一种建筑风格不仅蕴含着特定的建筑式样和结构,它还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比如,你在欧洲某地看到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你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说,此宫殿建造于17-18世纪之间;

如果你在北京或深圳见到一座外形酷似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你可以称之为仿巴洛克建筑,而不应该称之为巴洛克建筑。

下面,以直白的语言,清楚的图例。

就欧洲各种建筑风格以及其主要代表性建筑,介绍各个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

古希腊建筑

1.公共建筑

古希腊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为神庙,附近还常有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和敞廊等。

这些公共建筑和建筑群在艺术形式上极为完美,集中地反映了古希腊建筑的伟大成就。

希腊神庙一般在平面布局上呈沿东西向伸展的长方形,神庙的屋顶是两坡的,在东西两端各构成一个三角形山花,山花为浮雕等装饰的重点区域之一。

另一个装饰集中的地带就是山花之下的檐部,檐部通常由台基上的柱子支撑,形成开放的柱廊。

神庙没有窗只有门,主入口设在东部的山花下。

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带,清晨神秘而柔和的阳光就可以穿过主入口,直接照射到正殿深处的神像上,金光灿烂的神像使膜拜者为之神往。

小型的神庙只在前端或前后两端设柱廊。

最小的只有两棵柱子,夹在侧墙前端之间。

重要的神庙在四周都建有一圈柱廊,从而构成周围柱廊(图1)。

围廊使神庙的四个立面连续统一,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

使神庙同自然相互渗透,关系和谐。

图1爱即拿岛(Agina)上的阿法依阿庙(Aphaia)建于公元前500年,为两进围廊式,且内室由双层列柱环抱,因而更显开朗和华丽。

另一种在平面上为圆形的建筑物,一般用于祭祀,其外围有一圈柱廊,内有一园桶形墙,墙上开有一门二窗,顶部成坡度很小的圆锥形或双锥。

大型露天剧场都依天然地势而建,可容纳数万人。

观众席在平面上尽可能呈完美的半圆形,外围地势较高,向内逐级降低,整体呈漏斗状,漏斗的低部(即中心位置)为一圆形表演平台。

平台的后面为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楼内可分为化装室和道具室。

观众席一般由石头切筑的台阶和坐席构成,中间设有宽阔的放射状过道,顺圆弧方向也设有辅助走道,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

如埃比道拉斯露天剧场(图2)。

这种设计使剧场的视觉效果和声学效果均处于理想的状态。

图2埃比道拉斯露天剧场(Epidauros,约公元前330年)扇形看台的直径为118米,有14000个座位,分成34排。

2.三种柱式

作为古希腊建筑的典型代表,大型神庙是石质梁柱结构构件和组合的特定的艺术形式。

主梁及以上部分的巨大重量平均地落在下部的支柱上,并通过支柱直接向下传递到基础。

人们认识到柱子在造形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便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终于达到精细入微的境界,形成了讲究柱子和与它联结的各部分的形式与比例的三种基本柱子格式(简称柱式)。

柱式系统,除柱身、柱头、柱座之外,还包括有檐部(图3)。

这三种柱式的基本特征如下:

多立克柱式:

柱头为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20个),柱子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没有柱座,雄壮的柱身从台基上拔地而起,檐部的高度为柱高的1/3。

爱奥尼柱式:

柱头为精巧的涡卷,柱身有凹圆槽,槽背呈带状(24个),有复杂的、看上去富有弹性的柱座,柱高约为底径的9-10倍,檐部的高度为柱高的1/5。

科林斯柱式:

除了柱头如盛满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各部与爱奥尼柱式雷如果说多立克柱式体现了男性的雄健,爱奥尼柱式则表达了女性的柔美清秀,而科林斯柱式代表了华丽和高雅。

图3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经典柱式

古罗马建筑

1.古罗马的新建筑类型

古希腊的粱柱结构在跨度和高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两个立柱之间的跨度极限为5-6米,立柱最多只能支撑2层楼房的压力。

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柱式技术的同时,独创了拱券结构,从而获得更加宽阔的内部空间,建筑物也因此朝着更加宏伟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除了神庙和剧场之外,还建有大型的会堂(巴西利卡)、公共浴场、角斗场、高架渠(图1)、多层公寓大楼、凯旋门,等等。

图1尼姆城的高架渠(PontduGard,Nimes,公元前2世纪)。

水道架在三层叠起来的连续券上,该高架渠横跨戛合河谷,现存长度约300米,最高达49米,最大券跨度为22米。

尽管没有任何装饰,但建筑结构表现出来的美感更具震撼力。

规格一致的半圆券是采用预制模架的产物,专家还发现了支撑模架的突出物(T)。

2.古罗马建筑的新柱式和柱式组合

古希腊建筑中的三种柱式均被罗马人所继承,其中科林斯柱式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此外,罗马人还发展了两种新的立柱:

一是托斯卡柱,它与古罗马建筑里的多立克柱相似,不同点在于柱身上没有凹槽,而且多了个柱础(更加简洁实用);

另一个是组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式的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克式的涡旋(变华丽为奢华)。

为了适应多层或高大建筑的需要,罗马人还在柱子的使用方面做出了2项重大发明:

一个是叠柱法(图2),按楼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立克(或托斯卡)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

另一个叫巨柱式,以一种巨大的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建筑(这项技术在千年后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才被大量运用)。

图2左图为罗马城内的角斗场(Colosseum)外墙。

叠柱法既满足了结构的需要,又极具美感,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

右图显示角斗场的内部结构,大量筒形拱构成的复杂通道。

3.圆拱和十字拱结构

拱顶结构很早就被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所采用,但其价值的真正发现则是由罗马人来完成的。

古罗马建筑的门头多为半圆式,或楣梁式,窗头也多为半圆式或弓形式,对构成拱形部分砖石的形状和排列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处理(图3),使建筑的结构性部件同时还具有完美的装饰效果。

图3.1-3石结构。

1楔形石垒成的双层罗马券;

2突出券心石,楔形石与构成墙壁的石块完全吻合;

3券柱式结构,半柱多用以装饰。

4-6砖结构。

4平直的过梁券在半圆形减压券之内;

5过梁券之上砌半圆减压券;

6顺平直的过梁券上缘再砌一券。

半圆形拱顶在古罗马的大型建筑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构成半圆券的砖、石块皆成楔形,它们被拼成半圆券时相互的接触面呈放射状,其延长部分正好相交于半圆的圆心(因此,又称为半圆状的放射形券或罗马券)。

这种半圆券沿着轴向伸展下去就构成筒形拱。

筒形拱把建筑物自身的重量部分地分解为向两侧外推的侧压力。

为了防止建筑物因测向压力过大而跨塌,罗马人用厚厚的墙壁(作为扶垛)来加固。

罗马人又把券脚直接加在柱式的檐部上方,从而创造出了券柱式结构(图3-3)。

这种券柱结构的横向组合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连续券,一排的柱子就托起了其上连续的拱券。

相对于梁柱结构而言,这种券柱式结构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物的跨度,从而创造出更加宽阔的内部空间。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人又进一步将两个筒形拱正交,从而创造出构成一个十字拱顶。

这种十字拱顶可以相互平衡侧推力,只要在四个角上设支柱即可,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由此更为开阔。

将一系列十字拱顶组合使用,就可覆盖任意大小的矩形面积。

这样,把一系列的十字拱、筒形拱和穹隆组合起来,就能够覆盖复杂而巨大的内部空间。

古罗马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建造了可同时容纳三千多人的巨型公共浴场。

图4.1,筒形拱示意图;

2,二个筒形拱正交,构成一个十字拱;

3,罗马的戴克利提乌姆浴场(ThermaeDiocletiani,公元306年)主厅和次厅都用十字拱覆盖,只有墩子承重,内部空间流畅,装饰十分富丽。

4.混凝土和穹隆顶

罗马人在意大利中部还发现了一种火山灰,它同水混合后能凝固得同岩石一样坚硬。

将这种廉价而丰富的水泥同碎石混合就能成为牢固的混凝土。

与此相配套的工艺如浇筑、大理石贴面(用于贴面的大理石板材的厚度竟可小于2.5厘米)等也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混凝土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