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01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6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6-17列体纤毛,体纤毛长约12-15µ

m,尾毛长约20-25µ

第1小膜近顶位;

第2小膜与第1小膜等长,由2-3列毛基粒构成;

第3小膜近扁方形。

盾片由4对毛基粒组成。

运动具典型的属之特征:

在未受惊扰的情况下,借尾端的粘丝而趋附于底质上,虫体常借此做缓缓圆锥状旋转运动,当受到惊扰时会迅速逃离。

3、弗州拟尾丝虫(ParauronemavirginiaumThompson,1967)

形态描述活体大小25~35µ

10~15µ

m,外形稳定。

体前部具多个结晶体,内质颗粒少。

虫体顶端AP略尖,呈小的截面。

口区约占体长的1/2,体纤毛长约8µ

m,单一尾纤毛长约18µ

单一伸缩泡位于体后端位(上图A)。

体动基列10-11列,混合式(上图B,C)。

口狭长,M1由8~9个毛基粒组成;

M2为平行的2竖列,由6对毛基粒组成;

M3为2横排的毛基粒。

PM起始于M2中部,终止于Cs后。

Sc由约7个毛基粒构成。

大小核各1枚,Ma近椭球形,Mi球形。

——徐奎栋,宋微波(1999).海洋贝类几种危害性纤毛虫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1999年第6卷第2期

4、长拟尾丝虫(ParauronemalongumSong,1996)

A为活体观,B、C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

兼性寄生于濒死幼虾之表浅部位或自由生活于各类养殖与育苗水体。

虫体长柱状,活体大小约30-55×

12-20µ

侧面观略似长肾形并在胞口区明显凹入。

虫体顶端有一较大的裸毛平截区。

口区占体长的3/5。

纤毛约14-16列,静止时呈散乱无序排列,单一尾纤毛长约15-20µ

表膜光滑,其下可见棒状射出体。

内质无色透明至暗灰色,常充满油滴状颗粒。

结晶体哑铃形,于体前后部。

大核椭圆形,位于体中部;

小核紧挨着大核。

伸缩泡单一,尾部端位。

体动基列为典型的混合式。

口区狭长,其中第1小膜约由7-11对毛基粒组成;

第2小膜含3列约18个毛基粒;

第3小膜小而不明显。

运动活跃,无明显特征,附底时可长时间地静息不动,水中游动时呈直线运动。

5、贪食迈阿密虫(MiamiensisavidusThompson&Moewus,1964)

外寄生于牙鲆体表(造成宿主溃疡病)。

外形活体特征见图。

虫体长约30-40µ

饥饿或快速分裂时较为瘦削,但在处于饱食或寄生状态下明显粗壮(可为近球形),但前端恒为一尖顶状。

表膜较软,无缺刻,射出体弱小。

体纤毛13-14列。

体内在饱食状态(尤其寄生时)因充满大的内储食物颗粒而呈黑灰色。

自由生活时可清亮透明无色。

口器结构如属,第1小膜由2纵列组成,每列约含5个毛基粒;

第2小膜明显大于小膜1,有4-5纵列,每列含6-7个毛基粒;

第3小膜含2-3横列。

运动不活跃,表现为不停歇地向前游动。

6、巨大拟阿脑虫(ParanophrysmagnaBorror,1972)

活体大小约为50-80×

20-30µ

m,长袋状或柱状,前端尖削,无平截的顶区。

口区形成一窄长而浅的凹陷,胞口位于腹面体前2/5处。

表膜下具(不明显的)短棒状射出体。

内质常由于充满大的颗粒而呈深灰色甚至黑灰色。

在食物不足时通常通体透明仅在某些部位(如前部)有若干黑斑区域。

体内普遍充有散布的短棒状结晶体(长约2µ

m),并常在胞口后形成一花瓣状的聚合区(数个至10数个聚集在一起)。

伸缩泡小,尾端分布。

大核单一,位于虫体中部。

口器结构中第2片小膜较第1小膜稍长,第3小膜很小。

盾片由5-6对毛基粒组成,纵列成近直线状。

体纤毛约23-27列,纤毛排列密集,在虫体的前后极区均不形成明显的裸毛区;

尾纤毛仅略长于体纤毛。

运动较缓慢而无特征,在受到惊扰时不停地于水中迅速游动(摇摆曲线状前行)。

7、海洋拟阿脑虫(ParanophrysmarinaThompson&Berger,1965)

对虾育苗及贝类养殖水体中。

比例尺=30μm

活体大小约为30-45×

m,纺锤状,前端尖削,后部稍钝圆。

口区不明显,占体长的2/5。

表膜光滑无缺刻,无射出体。

内质透明无色至浅灰色,含许多折光储颗粒和多个棒状结晶体。

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尾端。

大、小核各一枚,大核椭球形,小核近球形,紧附大核之上。

体纤毛长约8µ

m,尾毛一根,长约15µ

10列体纤毛为典型的混合式动基系结构,其中双动基系部分可伸达全长的6/7处。

第1小膜十分窄长,约由10-12对毛基粒组成;

第2和第3小膜均较短,分别由2竖排和3横排毛基粒构成。

盾片含6个散布成单列的毛基粒。

虫体运动迅速,无明显特征;

或安静地在基质上爬行。

8、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carcini(Groliere&Leglise,1977)

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carcini

内寄生于越冬亲虾血腔中或兼性寄生于养殖动物体内。

虫体大小约为30-55×

10-15μm,但大型个体可长达75µ

m;

细长纺锤状,前端尖削并常向背面弯曲;

后端稍钝圆。

胞口于前1/3-1/4处的凹陷内。

表膜薄而光滑,射出体不可见。

内质无色至浅灰色,含少量折光颗粒。

大核球形,中央位。

伸缩泡小,于尾端。

约11列体纤毛,在虫体前端几乎不形成裸毛区。

体纤毛长约8-10μm,尾毛长约15-20μm。

第1小膜由两纵列组成,每列含7-9个毛基粒;

第2小膜由5-6纵列组成,每列含7-9个毛基粒;

第3小膜由3短的横列组成。

盾片含3对毛基粒,排成“Y”形。

运动较活跃但无特征,在高密度的培养状态下可以长时间地悬浮于水体中。

9、中国后阿脑虫(MetanophryssinensisSong&Wilbert,1999)

自由生或临时性栖生于刚死亡幼虾之体表浅部位。

虫体大小约为25-50×

10-20µ

m,长卵圆形至纺锤形,前端尖而后端圆,腹面直而背面隆起。

口区为体长的1/3-1/2。

表膜薄而光滑,无射出体。

胞质无色至浅灰色,含数个油滴状颗粒。

单一卵圆形大核位于体中部,一枚小核附于大核。

伸缩泡小,尾端分布;

开口于第2动基列末端。

10列体纤毛,长约8-10μm;

尾毛长约15-20μm。

第1小膜长于第2小膜,两者均由两纵列毛基粒组成;

第3小膜含2短横列毛基粒。

运动不十分敏捷,水中游泳或底质上滑行。

10、指形拟舟虫(ParalembusdigitiformisKahl,1931)

自由生活及内栖于贝类外套腔内,也兼性寄生于动物组织内。

B、C为活体观,A、D、E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

比例尺=15μm

活体长约25-65µ

m,外形为水滴状、细长卵圆形或宽卵圆形,前端尖呈吻状,后端宽圆。

口区宽大,约占体长的1/2-3/5。

皮膜薄稍有缺刻,其下分布短棒状的射出体。

胞质无色至深灰色。

体纤毛长约8-10µ

m,单一尾纤毛长约20µ

单一椭球形大核位于体中部,一枚球形小核紧挨着大核。

单一伸缩泡小,后端分布,近背方。

体纤毛22-25列。

三片小膜为典型的属之模式,其中第1小膜三角状;

第2小膜发达,长约10-16µ

m,由3-4纵列毛基粒组成;

第3小膜短小,约由2-3列毛基粒组成。

盾片约由4-10对毛基粒构成。

运动不活跃,表现为缓慢爬行或长时间保持静息或围绕体长轴连续游动。

11、水滴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persalinusEvans&Thompson,1964)

自由生活于对虾育苗水体及菲律宾蛤仔外套腔内。

活体长约25-50×

15-25µ

m,外形为饱满的水滴状,皮膜薄而无缺刻。

体内具多个直径约2-4µ

m的内储颗粒,中央区为较透亮的大核。

口区约占体长的1/2。

体纤毛排列稀疏,长约7-10µ

m,单一尾纤毛长约15µ

单一大核近球形,位于体中部。

单一伸缩泡小,后端分布,在第3动基列后端有个伸缩泡开口。

体纤毛10-11列。

三片小膜为典型的属之模式,其中第2小膜为口区长的4/5,第3小膜约由3列毛基粒组成。

口侧膜起始于第1小膜下方。

盾片约由4-5个毛基粒对构成。

在自由培养状态下,游动较活跃,典型地作摇摆状直线巡游。

12、冠帆口虫(PleuronemacoronatumKent,1881)

自由生活于各类养殖与育苗水体。

A、E为活体观,B、C、D、F、G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

活体大小约50-170×

30-90µ

m,虫体背腹扁平,腹面平而背面膨出,侧面观为阔卵形。

发达的口侧膜纤毛可长于20µ

m,活体观呈十分显著的帆状。

活体常浅黄灰色,半透明至不透明。

高倍镜下可见明显的梭状射出体于虫体表膜下。

大核球形,较小,于虫体中央区。

伸缩泡单一,亚尾位背方分布。

口纤毛器如属之构造:

第1小膜和第3小膜等长,均由2列毛基粒组成;

第2小膜两分,前部分由2列毛基粒组成,其末端钩状,而后部分成“V”形,其中毛基粒锯齿状排列。

约30-50列体纤毛,其中胞口左侧具4-5列不后行至尾端的体动基列;

10-15根尾毛针芒状分布,长约30µ

运动如典型的属之特征。

13、相似瓜形膜袋虫(CyclidiumcitrllussimileSong,1998)

对虾育苗水体。

A、C为活体观,B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

比例尺=10μm

瓜形膜袋虫Cyclidiumcitrllus的形态学描述:

虫体极小,约18-20×

12µ

m,外形如柠檬状(腹面观),前后端各有一小而明显的平截面。

口区约占体长之3/4,口侧膜极显著,外展如帆。

虫体无色透明,单一球形大核于虫体中部。

小的伸缩泡于尾端腹侧。

体纤毛长约7µ

m,尾纤毛长可达20µ

本种约含15列体纤毛,其中口区左侧两列体纤毛运动如典型的属之特征。

14、蠕形康纤虫(CohnilembusverminusMuller,1786)

自由生活或内栖于海湾扇贝外套腔。

A、C为活体观,B、D、E、F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

虫体大小约为40-130×

6-20µ

m,外形上变化均显著,在饥饿时细长如丝,甚至呈扁带扭曲状;

多数呈长叶或条状,前端尖削,前部向背侧微弯。

口区狭长而极不显著,约占体长之2/5-1/2。

体纤毛长约7-10µ

尾纤毛长约12-15µ

表膜薄,活体观察时虫体外轮廓可见有轻微至明显的缺刻,纤毛由缺刻处发出,其下外质中有不明显的短杆状射出体。

单一椭球形大核位于体中部。

伸缩泡端位。

第1小膜基本为单列,由紧密排列的约40个毛基粒组成,在左侧与体动基列合并成一致密的膜状结构。

第2小膜和第3小膜较退化,各由5-9个毛基粒组成。

口侧膜前部由单列毛基粒组成,后部由两列并拢排成“之”字形的毛基粒所构成。

盾片约由3对毛基粒组成,排成“Y”形。

体纤毛为10-11列,每列在前端均为双动基列构造。

在虫体最顶端形成一小的裸毛区。

活体运动包括两种基本方式:

a)完全静息不动,常多个个体丛集在底质上;

b)(如在惊扰时)进入游泳状态,如蛇状迅速由水底游向水面后随即复进入安静状态。

15、显赫针口虫(PorpostomanotatumMobius,1888)

活体大小约为60-200µ

20-60µ

外形变化极大,从细长棒状、指状到粗壮的长水滴形,但基本为指状或长柱形;

顶部尖削,后端钝圆。

小型个体一般半透明并呈浅黄灰色,大型个体则普遍灰暗甚至黑色(体内充满食物泡及内储颗粒),尤其在低倍镜下观察时虫体暗黑色为突出特征。

胞口区(前庭)阔大,形成一极度凹陷的“口腔”,约于虫体前2/5-1/2处,活体观察时此腔常为虫体之唯一较清亮透明处(尤其在大型个体),并可见前庭内波动的纤毛。

单一尾纤毛,短而不显著。

大核长带状,扭曲盘折,但在活体时几乎无法观察到,故需借助简单的细胞核染色。

口纤毛器结构十分独特,其中第1小膜极发达,横向分离成10-20片段,约占口区长的3/4。

其余小膜深陷入阔大的口前庭内,活体观察时可见纤毛(小膜)在其内不停地摆动,第2小膜约由15-20纵列毛基粒组成,第3小膜两分,左右部分分别含10列和3列毛基粒。

体纤毛十分密集,约50列并在前方背侧形成一长的缝合线。

运动较活跃,摇摆式快速不停地在水中往返穿游。

16、伪膜袋虫(PseudocyclidiumlongumXu&Song,1998)暂缺图

目前仅发现于贝类外套腔内,其余宿主待查。

17、厚鱼钩虫(AncistrumcrassumFenchel,1965)

厚鱼钩虫4个不同种群的形态

a-d.自不同宿主的种群的活体侧面观(a.自中国朽叶蛤;

h.自江户布日蛤;

c.自菲律宾蛤仔;

d.自紫石房蛤)

e-g.自中国朽叶蛤的种群之纤毛图式和银线结构(e.腹面观;

f.背面观;

g.示尾部的银线结构)

h-j.自紫石房蛤的种群之纤毛图式、银线结构及核器(h.银线结构;

i.左腹而纤毛图式;

j.右侧纤毛图式及核器)

虫体左右扁平,活体长约40~80µ

m,背腹宽约20~30µ

m,厚约8~20µ

前半部内质较透明,含多个较小的颗粒,而后半部通常含多个食物泡,故低倍镜下观察时,后部常呈灰黑色。

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后部近胞口处。

虫体通常以趋触区吸附于宿主的鳃丝上,游动时呈旋转式前进。

18、鲍鱼钩虫(AncistrumhaliotisXuetal.,inpress)暂缺图

19、尖鱼钩虫(AncistrumacutumXuetal.,inpress)暂缺图

20、日本鱼钩虫(AncistrumjaponicumUyemura,1937)

日本鱼钩虫2个不同种群的形态

a-c.自不同宿主的种群的活体侧面观(a.b.自日本镜蛤;

c.自青蛤)

d.示口器结构(青蛤种群);

e,f.青蛤种群之纤毛图式与核器(e.左腹面观;

f.右面观)

g.h.日本镜蛤种群的银线结构(g.左腹面观;

h.右侧观)

虫体左右扁平,侧面观前狭后宽。

本种的日本镜蛤种群虫体略向背部弯曲,前端相对圆滑,后部宽大,尾端向背部的突起较明显。

活体长约65~70µ

m,背腹厚约20~35µ

m,左右宽约10~15µ

而青蛤种群则背腹相对平直,外形似三角形。

体纤毛长约10~15m,口区纤毛发达,长约25~30µ

m,单一尾毛长约20µ

虫体前部内质较透明,后部含多个食物泡及内储颗粒。

21、亚桶形后口虫BoveriasubcylindricaStevens,1901

采集于栉江珧(Pinnapectinata)鳃表和外套腔中。

a.b.活体(a.侧腹面观;

b.侧面观);

c.示口器结构;

d,e.纤毛图式、核器及银线结构(d.侧腹面观;

e.侧背面观)

形态描述活体长宽约45~65µ

20~25µ

m,背腹最大厚度位于体后端,约22µ

m,最窄处位于体前1/3处,厚约8~10µ

虫体前端钝圆,前半部向左侧弯曲。

胞口位于尾部,故此处明显不规则。

体纤毛相较稀疏,长约8µ

m,虫体可通过左侧及背部近顶端纤毛吸附于基质之上。

口区纤毛发达,并集束成毛笔状,口区纤毛长约25~30µ

虫体内质较透明,体后部含多个直径约5µ

m的食物泡。

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后部。

运动不活跃,游动时通常绕虫体的纵轴旋转前进。

体动基列为混合式,约21~28列。

在虫体的近腹面,第1列体动基列明显较长,并在后端与口侧膜并行一段距离。

口侧膜呈“之”字形排列的两列动基列,并在虫体后端绕行约360°

(上图c)。

三片小膜以M1为最短,约两列毛基粒组成;

M2为双列毛基粒构造,与PM并行环绕于口围盘;

M3位于M2的一侧;

PM与M3之间为胞口。

大、小核各1枚,大核为不规则的椭球形,小核近球形,位于大核的上方。

银线系通常为简单的纤维在动基列问相联(上图d,c)。

本属的特征为口器位于体后端,口侧膜和三片小膜绕行于虫体后端并成近360°

第一列体动基列在其后部与口侧膜并行。

为海洋双壳贝类外套腔及海参纲棘皮动物呼吸器官中的寄生虫。

——徐奎栋,宋微波.海洋贝类的危害性纤毛虫研究III.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30

(2):

230-236.

22、类唇后口虫(Boveriacf.labialis)

寄生于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呼吸树内。

本种与Boveriasubcylindrica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在口部边缘具有一个10µ

m~15µ

m的原生质凸起,而前者没有,该虫很可能是后口虫属的一个新种,其特征与Boverialabialis最为相似,暂命名为唇后口虫的相似种——类唇后口虫(Boveriacf.labialis)。

形态描述活体体长约40~78µ

m,宽约14~35µ

m,整体外观呈火炬状,前端钝圆,尾端宽大,背腹最大厚度位于体后端,厚约25µ

m;

体纤毛密集,长约10µ

口器位于体后端截面上,口纤毛发达,长约14~50µ

——荣小军(2005).养殖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以及寄生虫病病原学初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论文).67-89.

编后说明

1、名录整理自:

宋微波,朱明壮,陈子桂,王梅(2000).海水养殖水体中危害性纤毛虫原生动物研究I.盾纤目习见类群的口器结构及鉴别特征.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0

(2):

207-216.

2、图片和形态学描述主要来自:

宋微波,A.沃伦,胡晓钟.中国黄渤海的自由生纤毛虫.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171-216.

3、本图谱所介绍的已鉴定种类仅限于中国北方养殖海区,大多数标本采自虾蟹和贝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