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31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ocx

摘 要

20世纪是现代模态逻辑研究史上的高潮期,自“可能世界语义学”创建始,现代模态逻辑研究使得哲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其中,围绕可能世界语义学背后的哲学直观在逻辑哲学领域引发了持续时间久且规模极大的分析和讨论。

它包括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以及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问题。

可能世界的本体论包括模态实在论、温和实在论和语言替代论。

其中语言替代论又称“工具论”,认为可能世界只是一种逻辑-语言的构造物,没有独立的本体论地位,所以相比较而言,前两种理论在哲学上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又因为“跨界同一”“跨界识别”之“界”指谓可能世界,所以分析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的实质要以可能世界的本体论为基础。

模态实在论者把可能世界看作与现实世界类似的实体,其仿本理论也在本质上不接受个体跨界存在,因而不能合理地分析跨界同一、跨界识别的实质。

温和实在论者认为可能世界是世界可能会采取的方式。

按照温和实在论的解释,可以通过设想现实个体的非真实属性,建立一个可能世界,个体跨界存在因而符合常识和直观。

然而,两者之间的分歧使得学界对可能世界的定义以及跨界同一、跨界识别的实质的认识都无法达成一致。

统一认识问题的追求使得论文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在“世界”意义上对可能世界作出温和实在论的解释,不仅可以统一解释可能世界而且可以正确分析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的实质。

总之,对可能世界的新型定义及对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实质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可能世界的本体论意味并促使学界对上述问题形成公共意识。

关键词可能世界;模态实在论;温和实在论;跨界同一;跨界识别

万方数据

Abstract

Itisthe20thcenturythatmodernmodallogicwasbeinghotlydiscussed.Sincetheestablishmentofpossibleworldssemantics,thestudyofmodallogichasmadephilosphyexperienceaprofoundinnovation.Amongthediscussions,themostcontroversialarephilosphicalquestionsbehindthepossibleworldssemanticswhichareconcernedwiththeontologyofpossibleworlds,transworldidentityandtransworldidentification.

Usually,therearethreeapproachesconcerningtheformer:

modalrealism,modestrealismandreductivilism.Amongthose,thethirdcanalsobenamedtoolism,whichtakespossibleworldstobemaximallyconsistentsetsofpropositionsandhavingnoontologicalstatus.Hencethefirsttwotheoriesconstitutegreatersignificanceinthediscussionsofphilosophy.Again,becausethe“world”in“transworldidentityandtransworldidentification”referstopossibleworlds,thewayweconstruepossibleworldsgreatlyhelpsusanalsizequestionsoftransworldidentityandtransworldidentification.

Modalrealismisadefenseoftheviewthatpossibleworldsandtheircontentsareallequallyreal,andpossibleworldshavethesimilarnatureandstatuswiththeactual,andthecounterparttheoryactuallyrejectsthedoctrineoftransworldidentityandtransworldidentificationandthereforefailstocorrectlyexplaintheessentialofthosetwoquestions.Accordingtomodestrealism,possibleworldsaretotalways,statesorhistoryofthewholeworld.Inaccordancewithmodestrealism,itcanbestipulatedthattheincreasingandreducingofattributesofindividualscreatepossibleworldsandthen,anactualindividualcantherefore“exists”invariouspossibleworlds.However,theconflictbetweenthemmakesithardertounifythedefinitionofpossibleworldsandmoredifficulttoanalsizetransworldidentityandtransworldidentification.Inattempttounifydifferentideasitisconcludedthatifweinterpretpossible

worldsinasenseofworld,wecaneraseso-calleddifficulties.

Allinall,thedestinctivedefinitionmakesthenatureofpossibleworldsclearerandunifytherevelenttheoryaboutthetwoquestions.

KeywordsPossibleWorlds;ModalRealism;ModestRealism;TransworldIdentity;TransworldIdentification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导论 1

0.1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1

0.2文献综述 2

0.3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5

第1章现代模态逻辑和可能世界 6

1.1现代模态逻辑 7

1.2可能世界语义学 12

1.3有关可能世界的逻辑哲学问题 16

1.3.1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 18

1.3.2可能世界的认识论问题 20

1.4本章小结 22

第2章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 24

2.1模态实在论 24

2.1.1模态实在论的基本观点 24

2.1.2对模态实在论的批判性考察 27

2.2温和实在论 31

2.2.1温和实在论的基本观点 31

2.2.2温和实在论对模态实在论及语言替代论的批判 34

2.3一种新型的温和实在论的可能世界观 37

2.4本章小结 41

第3章可能世界的认识论问题 42

3.1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问题的提出 42

3.2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问题的分析 42

3.2.1普兰丁格对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的分析 43

3.2.2克里普克对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的分析 46

3.3对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问题的解答 50

3.4本章小结 53

结论 54

参考文献 5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59

致谢 60

作者简介 61

导 论

0.1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应对蒯因(W.V.Quine)等对模态逻辑的诘难,克里普克(S.Kripke)等人借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possibleworlds)之名,为模态逻辑创建了一种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possibleworldssemantics)。

随后,可能世界语义学广泛应用于哲理逻辑的其他领域。

迄今,可能世界语义学的逻辑技术在学界已经形成共识,但围绕可能世界的哲学问题在学界依旧争议颇多,并产生了大量的文献。

本文结合若干代表性文献,重点从哲学层面解答可能世界的相关问题:

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以及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问题。

如前文所述,在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上有三种立场:

模态实在论、温和实在论和语言替代论。

其中语言替代论又称“工具论”,认为可能世界只是一种逻辑-语言的构造物,没有独立的本体论地位。

所以相比较而言,前两种理论在哲学上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模态实在论者认为一个可能世界就是处于另一维度、类似于现实世界的具体的物理对象。

对他们来说,可能世界及其内容与现实世界都真实地存在,所以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具有类似的本体论地位。

与模态实在论不同,温和实在论者则把可能世界定义为世界可能会采取的各种方式,或是整个世界的状态或历史。

从温和实在论的观点看,通过设想现实个体的非真实属性从而可以建立一个可能世界的概念。

所以对温和实在论者来说,现实世界仅是可能世界之一,所有可能世界之间都是平权的关系。

总之,对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具体来看,探索界定可能世界的基本思路,从而准确定义什么是可能世界,不仅利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普遍应用而且利于解答许多古老的哲学问题。

例如:

信念与知识的本质、本体论争辩等,从而深化可能世界的本体论意味。

基于温和实在论,以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和同一性理论为大背景从而分析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的实质可以对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整理并澄清其中存在的混淆和误解。

1

0.2文献综述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成果进行了系统地评析和整理。

国内相关代表性著作有:

《逻辑哲学引论》(陈波,人民出版社,1990),《可能世界与逻辑研究》(冯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模态逻辑导论》

(周北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模态逻辑与哲学》(张家龙,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逻辑哲学》(陈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可能世界理论》(弓肇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等等。

上述著作阐述了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本内容,并或多或少地介绍和评论了与可能世界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

例如:

从言模态与从物模态的区分、反事实语句、可能世界的本体论以及个体的跨界同一性或限界存在等。

其中,《逻辑哲学》的第十二章从模态逻辑和可能世界之间的关联出发,对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模态逻辑和现代哲学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笔者认为,上述内容具有重大的启发价值。

尤其是陈波教授针对可能世界语义学在整个现代模态逻辑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所作出的论断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例结构提供了参考素材。

而且,本文若干新观点的得出及论证也或多或少受到上述内容的启发。

《模态逻辑与哲学》则是对哲理逻辑的基础

——模态逻辑中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促进了模态哲学的发展,从而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反思材料。

而且其参考文献为本篇论文的文献收集提供了不少便利。

此外,本书在写作方法上的特色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写作原则激励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与该主题相关的论文重点关注两大问题:

⑴如何定义可能世界。

⑵如何解答个体的跨界同一。

首先,2002年,张家龙在《哲学动态》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可能世界是什么?

”的论文,重点比较了可能世界的模态柏拉图主义(模态实在论)和现实论(温和实在论)观点,并从语言替代论和可能世界语义、代数语义的角度论证其模态结构论,界定了可能世界概念。

2005年1月,林洪堂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发表题为“论

‘可能世界’不具有本体论地位”的论文,区分了“逻辑必然”和“现实必然”,从哲学层面论证了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的根据和前提,可能世界不

2

具有本体论地位。

2006年,刘国锋在《哲学动态》第7期发表了题为“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

诘难与答复”,从模态、认识论、本体论三方面阐述了学界对模态实在论的质疑以及刘易斯对此的答复,从而指出模态实在论所说的可能世界与物理学所说的世界并不一致,而且如果没有其他理论既能包括模态实在论的优点又能摒弃其不足的话,则应对其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其次,2001年,贾秀琴在《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题为“浅析‘可能世界’中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的论文。

作者首先阐述了什么是跨界同一,然后综述解决跨界同一的的方法,最后提出了进一步阐释本质主义、解答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是解决跨界同一的根本出路。

2004年2月,李秀敏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题为“论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识别问题”的论文,她论证了定义什么是可能世界是判定跨界识别问题是否合法的前提。

2005年,张力锋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发表了题为

“普兰廷卡(即普兰丁格-引者注)的模态形而上学”的论文,指出普兰丁格对跨界同一性的解答难以令人满意,证明了跨界识别是跨界同一的认识论基础,提出只有给出一个系统的本质主义方案才能最终回答跨界同一性问题。

2006年1月,倪荫林在《理论导刊》上发表了题为“跨界个体的同一与识别——基于可能世界特性的分析”的论文,认为从可能世界的不可进入性这一角度出发,本质主义的解决方案不可能实行,并论证,仅着眼于对象本身的属性不能正确解答跨界同一。

2006年5月,王永生在《理论界》发表了题为“大卫·刘易斯论跨界同一”的论文,重点阐述了大卫·刘易斯关于跨界同一的观点并应用仿本理论解答了跨界同一性问题。

2006年

10月,吕进、何向东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发表了题为“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的论文,论证了以认识论的整体论和发生论弥合指称的历史因果理论和名称的摹状词理论,可以更好地解答跨界同一性问题。

2007年6月,周允程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发表了题为“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的讨论”的论文,主要考察了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讨论,澄清了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于此批驳了吕进、何向东的《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一文关于克里普克讨论跨界同一性的“错误”理解。

另一方面,国外相关的论文有:

由克里普克所写,于1959年在《符号

3

逻辑杂志》(TheJournalofSymbolicLogic)上发表的《模态逻辑的完全性定理》(“ACompletenessTheoreminModalLogic”)论文,以及1963年发表的

《关于模态逻辑的语义思考》(“SemanticalConsiderationsonModalLogic”,重印于《指称和模态》【ReferenceandModality】)以及后来的几篇论文为模态逻辑创立了可能世界语义学。

其中,前两篇论文为本文提供了最重要的外文资料。

从内容上看,可能世界语义学是本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可能世界语义学内容的把握直接决定第一章的完成,占用了写作过程的相当一部分时间。

所以原著解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代表性著作有:

TheMetaphysicsofModality(G.Forbes,ClarendonPress·Oxford,1985),ThePossibleandTheActual(Michael.J.Loux,CornellUniversityPress,1979)。

前者详细地区分了两种模态,并在可能世界本体论问题上提出了一种新理论。

后者选编了14篇论文,从内容上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大主题:

⑴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

⑵跨界同一性问题。

首先,刘易斯在《可能世界》(“PossibleWorlds”)中指出可能世界以及其中的居民和现实世界及人类是相同种类的实体。

在他看来,现实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物理对象,它在空间上包罗万象。

并且它的存在状态由它所包容的事物的状态所决定,但逻辑上,事物的存在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刘易斯因此认为,可能世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刘易斯并说明了可能世界的性质、特征和存在状态等。

亚当斯在《现实性理论》(“TheoriesofActuality”)中把可能世界概括为极大一致的语句集。

尽管本文不赞成语言替代论,但笔者赞同亚当斯对模态实在论的现实索引性理论的批判。

受此启发,笔者尝试揭示了模态实在论混淆现实性和存在性两个层次的根本缺陷,并对其进行了论证。

斯塔尔内克在《可能世界》中认为可能世界是事物可能存在的方式。

与斯塔尔内克同出一辙,克里普克把可能世界定义为,世界可能会采取的全部方式,或是整个世界的状态或历史。

在克里普克看来,可能世界是被规定的,而不是通过高倍望远镜发现的。

与斯塔尔内克、克里普克类似,普兰丁格则把可能世界看作某种可以获得的事态。

其次,齐硕姆在《有关跨界同一性的若干问题》中通过一个思想试验,针对“同一性”这种性质本身不仅不能违反同一不可

4

分辨原理而且具有传递性,正式提出了有关跨界同一性的两个理论困境,从而论证了个体不能跨界存在。

刘易斯在《仿本理论与量化模态逻辑》中指出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可以通过仿本之间的相似性消除。

普兰丁格在《跨界同一性抑或限界个体》中批判了刘易斯的仿本理论,并尝试论证了跨界同一性并不危及可能世界理论。

除此之外,还包括《可能世界的逻辑》(马库斯【R·B·Marcus】等著,康宏逵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以及NamingandNecessity(S.Kripke,BasilBlackPublisher,1980)等。

其中,克里普克在其著作中基于可能世界的哲学分析所开创的分析的形而上学为本质主义在分析哲学中的复活提供了可能,使对本质属性的讨论重新成为潮流。

在后期以专名和自然种类名称为典型的严格指示词理论更是中西相关学界的热点话题。

以此为背景,本文主要借鉴克里普克关于模态逻辑语义思考的哲学后果之一——同一性和必然性的阐释,就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问题的解决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0.3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顺便指出,论文的主题决定了本文应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

通篇看,笔者遵循这一思路尽可能全面地阐述问题的来龙去脉,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写作过程中力求能够澄清概念、分清层次、清理矛盾和严格推证。

此外笔者认为,本文对可能世界的新型温和实在论的解释为模态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搭建了一座桥梁,而对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的解答澄清了若干混淆。

这两方面正是论文所要突出论证的创新之处。

5

第1章 现代模态逻辑和可能世界

众所周知,现代逻辑的创立与发展使得哲学发展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语言论转向,这一转向的意义在20世纪伴随现代模态逻辑的论争得以进一步深化。

20世纪中期,逻辑学家发现实质蕴涵在经典逻辑系统中导致怪论。

为了解决实质蕴涵怪论,他们提出严格蕴涵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模态逻辑系统,大大丰富了现代逻辑理论。

但是,由于缺乏一种融贯的语义学,模态逻辑在当时并不为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普遍接受。

时至20世纪70年代,克里普克(S.Kripke)等人借“可能世界”之名创建了“可能世界语义学(possibleworldssemantics)”,为现代模态逻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迄今,可能世界语义学已成功应用于哲理逻辑1的众多领域,在处理除狭义模态逻辑之外的其他哲理逻辑难题时显示了强大的功能。

模态逻辑的形式技术层面已在学界形成共识,然其背后的哲学直观却在逻辑哲学领域引发了持续时间久且规模巨大的分析和讨论。

其中,围绕可能世界两类基本逻辑哲学问题的讨论在学界争议颇多,这两类问题包括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以及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问题。

第一类问题可称为关于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第二类问题可称为有关可能世界的认识论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第二类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有关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分为三种立场:

模态实在论、温和实在论和语言替代论。

其中,语言替代论又称“工具论”,认为可能世界只是一种逻辑-语言的构造物,它没有任何独立的本体论地位,所以相比较而言,前两种理论在哲学上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又因为“跨界同一”、

“跨界识别”之“界”指谓可能世界,所以,阐释可能世界的本体论可以对分析跨界同一、跨界识别的实质提供重要的帮助。

本文重点阐述和论证笔者在可能世界基本问题上的观点和态度。

论文

12007年6月,张建军教授在《江海学刊》发表的“当代逻辑科学‘应用转向’探纲”中把“philosphical

logics”一词译为“哲理逻辑”以别于“logicofphilosphy”(哲学逻辑)。

在张建军教授看来,在大的学科层面上前者属于逻辑的基础理论,后者应属于应用逻辑范畴。

受其影响,笔者引用了哲理逻辑的说法。

6

第一章在简略概括可能世界语义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阐述“可能世界”如何成为现代分析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后两章具体分析和讨论关乎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可能世界的本体论地位如何?

跨界同一和跨界识别的实质是什么?

1.1现代模态逻辑

模态逻辑以模态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所谓模态推理是指包含模态词的命题的推理。

在逻辑上,“必然”、“可能”等等叫做模态词,分别用□、

◇表示。

因此,模态逻辑是指“研究含模态词的命题的逻辑特性及其推理关系的学科”2。

从模态逻辑研究的历史实际出发,深入考察其思想发展的历史脉动,可以把模态逻辑发展进程严格划分为传统模态逻辑和现代模态逻辑。

传统模态逻辑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丰富成果详细记载于《解释篇》和《前分析篇》中。

正如卢克斯(Michael.J.Loux)指出的:

“在前分析时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模态推理所引发的特殊问题进行了艰苦的分析,而且中世纪的逻辑学著作也包括了与模态三段论相关规则的详细展示”3。

尽管模态逻辑研究拥有上述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资格,但直至20世纪前半期,模态逻辑的观念仍然广受质疑,概括起来,原因不仅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分析哲学中经验主义者对模态的质疑,而且还可以归结为当时由罗素(Russell)和怀德海(Whitehead)合作撰写的《数学原理》中所阐述的外延主义逻辑已被奉为逻辑的经典。

当然,这并不代表模态逻辑在当时没有得到任何发展。

在20世纪前半期,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刘易斯(C.I.Lewis)等认为,建立在实质蕴涵之上的经典逻辑系统并不能完全刻画哲学意义上的蕴涵概念,从而以严格蕴涵为基础建立了丰富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