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18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要点Word下载.docx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列举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教师点拨】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发觉“天圆地方”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

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更是使人一看就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并且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

地球是圆的。

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望远;

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

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等。

4.方法归纳: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学习任务二地球的大小

【导语】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为地球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可以精确地测量到确切的数据,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地球有多大”内容和P18图2-6,完成以下要求。

(1)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巡回指导,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探究问题】

(1)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呢?

(2)假设我们张开双臂的长度是1、5米,同学们手拉手,要多少人才能围绕赤道一周?

【教师指导】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笼统的说会让学生无从下手。

那就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篮球着手,先让学生具体感知篮球的大小,然后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明确要描述篮球的大小,可以用手比画出篮球的大小,也可以用数据说明。

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

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在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动画演示“地球的大小”,学生也就知道应该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了。

还可以引申开来,让学生谈谈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这样来描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加深印象,教师还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

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

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可以从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说明它的大小,精确测量表明: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⑴对于球体的描述,我们一般可以从平均半径、表面积等方面来着手进行。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约27000000人才能围绕赤道一周。

总的来说,重点要放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表述要准确、清楚。

并具体感知赤道的长度。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说明】

人们为了纪念麦哲伦,已将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请同学们在教材P17图2-5中填出麦哲伦海峡的准确位置,与德雷克海峡区别开来。

【让学生计算】

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相当于几个中国?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的多少倍?

若一个同学每天上学和放学所走的路程为2千米(4华里),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绕赤道一周?

(学生通过计算可以较深刻地体会地球之大。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附: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有多大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平均半径:

6371千米

3.赤道周长:

4万千米

六、达标检测

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回答1~2题。

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实了()

A.大地是运动的 

B.大陆在不断漂移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2.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了(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3.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

A.5.1亿平方千米B.51亿平方千米

C.25亿平方千米D.511亿平方千米

4.下列有关地球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半径是6357千米。

B.极半径是6378千米。

C.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D.赤道直径约为4万千米。

5.下列说法中,哪一个不能作为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A.天圆地方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所示的现象,

图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地球绕太阳公转

7.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A.B.

C.D.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

附答案:

第一课时:

1.C2.A3.A4.C5.A6.B7.C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的主要形式。

2.聚落的发展。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师: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以及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这些场所就是聚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

【播放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60-62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聚落?

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看教材图3-26,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观看教材图3-17、3-18、3-19及课件图片(导入课件图片),想想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然后填表。

再举例说明城市、乡村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之处

房屋

道路修筑密集度

商店、学校、医院的多少

农田、果园、鱼塘的有无

人口的密度

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图片,从人口、建筑、道路等方面去思考聚落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然后填表。

【学生活动】学生先认真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图片,在教材上划出重点,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自学题,再同桌交流互相纠错,然后在班上展示。

【教师点拨和总结】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又分为村庄和集镇。

(举例说明城市、集镇、村庄)生活在乡村的居民感觉到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觉到交通发达,购物、就学、就医方便,就业机会多……在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密度不断增大并向高层发展,道路越来越密集和复杂,居民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非农业生产。

【答案】

(1)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人口增加,人口密度增大;

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层发展;

道路越来越密集和复杂。

(3)

稀疏

农业生产

城市

密集

非农业生产

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城市交通发达,购物、就学、就医方便,就业机会多……

三、小组合作:

【播放课件】出示三个合作探究题。

(1)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

而河网密集地区和沿海地区聚落很多。

③怀化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湘黔与焦柳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中型城市,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

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2)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完成下表:

东南亚的传统民居北非的传统民居因纽特人的冰屋

民居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北非的平顶屋

因纽特人的冰屋

(3)观察教材61-62页图320-图325,思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带来哪些问题?

针对这些城市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地形、水源、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通过分析图片民居屋顶坡度、墙壁厚薄、门窗大小,其所在地区的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来了解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关系;

从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音干扰、供水不足、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等方面讨论城市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活动】学生先根据所学内容和教师指导,认真观看有关图片,独立思考答题,再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共同解答合作探究题,形成共识,然后在班上展示。

【教师点拨和总结】

(1)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

反之,不易形成聚落。

所以说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水源、交通、资源、

地形、气候等。

(2)降水丰富的地区,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泻,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

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气温高的地区,聚落住宅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

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因此,民居的建筑风格深受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

(3)针对教材图中所反映的城市问题应适度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制定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主要措施是:

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以解决城市中心人口过多及住房问

题;

通过修建拓宽道路和修建立交桥、高架道路、地铁等,改善交通条件;

通过合理布局工业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合理布局交通线、禁鸣喇叭等措施,解决工业和交通的各种污染;

通过公民教育以及健全的法律,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通过绿化,改善城市环境等。

(1)①地形②水源③交通④资源

(2)

墙体单薄、门窗较大屋顶坡度陡、下部通风防潮

高温多雨

平顶、门窗较小、墙体较厚

降水稀少、风沙大、昼夜温差大

低矮、无窗户

严寒

(3)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音干扰、供水不足、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以解决城市中心人口过多及住房问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展示】

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类型:

城市和乡村

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景观特征不同、生产活动不同

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水源、交通、资源、地形、气候

五、达标检测

1.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集中居住形成了()

A.乡村B.城市C.家庭D.聚落

2.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

 A.山谷里和河流两岸B.土壤肥沃,适于耕作的地形平坦的地区

 C.十分炎热的森林D.交通闭塞的地方

3.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A.人口多少不同B.建筑形态不同C.产业类型不同D.文化水平不同

4.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5.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

B.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C.乡村的居民就是从事放牧

D.乡村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6.关于乡村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集中,有的分散B.大气污染和交通拥挤

C.很难体现文化和经济水平D.大部分人从事服务行业

7.下列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既从事非农业生产又从事农业生产B.人们的居所条件宽敞

C.交通阻塞和环境污染严重D.出现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现象

8.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D.冰缘地区

9.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10.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11.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A.水源充足B.山地崎岖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

1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不包括:

()

A.环境污染严重B.居住较为拥挤C.土地荒漠化严重D.就业较为困难

13.下列关于聚落的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A.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平原地区聚落众多

C.平原地区聚落较少D.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14.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是()

①地形平坦 ②热带地区 ③土壤肥沃 ④沙漠地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5.“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或有双层窗,而且屋顶大而高耸”,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A.炎热多雨区B.寒冷多雨雪区C.温暖干燥区D.温暖多雨雪区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新农村建设中,拟在如图所示地区修建一个新的居民点,有a、b、d三种选址方案。

假如你是设计建造该居民点的工程师,你会如何选址来修建这个居民点?

请说出你的理由。

(2)abcd四个乡村聚落中,你认为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17.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按照这种划分,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3)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

为什么?

18.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反映了由演变为的过程。

(2)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说明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占地规模不断;

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聚落的交通将会越来越。

1―5DBCDD6―10ACAAC11―15BCCCB

16.

(1)选择d地。

这里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对外联系便利;

选择a地,这里河水更洁净,靠近山区,便利开发山区资源;

选择b地,这里水可能更清,山可能更绿,风景可能更美,不侵占耕地等。

(理由合理即可,可选择任意一地建居民点)

(2)d聚落因为d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理由合理即可)

17.

(1)乡村靠近河流

(2)不合理,因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如果建造纸厂对河流造成污染,影响河流下游居民的身体健康。

18

(1)乡村城市

(2)增加扩大密集稠密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第二课时

1.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及保护意义。

2.懂得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师: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一组宝贵的文化遗产照片。

【播放课件】

福建土楼丽江古城

安徽西递(宏村)风情澳门历史城区

柬埔寨吴哥窟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

可是,有些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

拆真文物造假古董叙战火烧及阿勒颇老城

北京十三陵环境遭破坏包头境内一段赵长城

村委会为赚补贴挖开护坡遭到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播放课件】出示两个自学题,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64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有哪些?

(2)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64页内容,在教材上划出重点并识记。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重点内容识记,再作答,然后通过同桌互相评改解决疑问

【教师点拨和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各个古代文明时期所创造出来的气势雄伟或特色突出的古迹遗址,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世界文化遗产包括: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圣庙、园林和陵墓的等。

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1)世界文化遗产包括:

(2)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播放课件】出示两个合作探究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哪些属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完成教材65页的活动。

并想一想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你还有哪些建议?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一些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完成教材65页的活动了解一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整理课前搜集的世界文化遗产,并按国内、国外分类,完成教材65页活动,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在班上展示讨论交流的成果。

【教师点拨和总结】作为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一经破坏,很难恢复。

我们不仅自己不要做出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行为,要提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自觉性,而且要多宣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国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柬埔寨的吴哥窟、日本的古京都历史古迹和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爆遗址)、印度的泰姬·

玛哈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寺庙综合体、埃及的孟菲斯及其墓地—从吉萨到代赫舒尔的金字塔区……国内的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天坛、明清故宫、颐和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张家界)、崀山(湖南邵阳)……(举例符合实际即可)

(2)教材65页活动题答案:

①第一项不对,破坏古建的风貌,损坏古建筑。

第二项可以,太多的游人对敦煌石窟的保护不利。

②修旧如旧。

尽可能多地保存传统聚落蕴涵的历史信息,最低限度地干预文物建筑,避免维修过程中修缮性的破坏。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措施:

控制工业污染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腐蚀;

减轻旅游活动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破坏;

世界文化遗产的周围禁止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