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196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试题B卷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

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

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

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

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宋将关师古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

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

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

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

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

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怀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

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

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

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

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逾年,除南京留守。

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

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

未几,致仕,西归京兆。

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

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

“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

”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

以疾卒官,年七十五。

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

张中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司皆依违不决 

 

决:

判决

B.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 

当:

阻挡

C.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竟:

最终

D.以中彦领兴元尹 

领:

兼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表现张中彦公正严明的一组是(3分)

①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②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③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 

④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⑤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A.①⑤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中彦在处理同羌族的关系方面很有威信,他亲自约见羌族四位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很快解决了四族不服管辖的事情。

B.张中彦在任秦凤经略使的时候展示出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够准确根据地势的有利形势修筑城堡,使自己在防守中有险可据。

C.在金朝将河南、陕西归还给宋朝之后,张中彦和兄长一起归附宋朝并在宋朝任职,直到后来金兵恢复河南,张中彦兄弟被迫又回到金朝。

D.张中彦最初在宋朝为官,但是后来投降了金朝并被委以重任,同驻守在秦凤的李彦琦联合进攻宋军,并攻陷了金、洋等多个州郡。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5分)

(2)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11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l)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一重山,两重山”和“菊花开,菊花残”这两句话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表现主题的?

请简要回答。

(2)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也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

请结合词中的意象作简要回答。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诗经·

关雎》)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两个感恩节①的绅士

欧•亨利

1斯塔弗·

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

但是,斯塔弗·

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2皮特一点儿也不饿。

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

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

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

皮特不胜负担。

3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

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重传统的老太太。

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

斯塔弗·

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4斯塔弗·

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

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

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5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6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

皮特,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7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

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

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8斯塔弗·

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9“你好。

”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

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大的意义。

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10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

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

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制度。

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

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象音乐一般美妙。

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

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

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11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

老先生的眼睛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12“谢谢你,先生。

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

我饿极啦,先生。

13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

老先生带着他的一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14“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

”侍者在桌子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15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

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

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象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16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17“多谢你,先生,”他象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18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

一个侍者把他象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

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19他们象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20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

接着,他的破旧衣服象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象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21)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

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22)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

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23)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24)“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

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

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①1620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

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流浪汉皮特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被饿昏的故事。

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从而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C.老先生“好象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战”“背朝着风”,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选文用词准确,第④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中的“扭动”都形象地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

E.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客观表达。

这种写法更易使读者深入故事,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第15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

(3)“感恩”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

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

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

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

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

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

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

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

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

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

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

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

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

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

”“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

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

“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

答:

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 

  

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

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

“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

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

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

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

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

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

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

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

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

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

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

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

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

老人问:

“怎么不见徐悲鸿来?

”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

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

吴作人回忆说:

“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

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

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知己”体现在哪里?

请简要概括。

(3)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

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

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的宽敞,大气。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

B.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

D.凡事预则立。

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河北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