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339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农村文化礼堂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xx镇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目前,全镇建有文化礼堂分部1个,已建成xx、xx、xx等9个文化礼堂。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 协调构建文化服务“新模式”。

一是探索建立文化礼堂分部。

以镇文化中心为依托,设置“一部两中心”,即一个农村文化礼堂分部,建设管理中心、运行中心,推行片区化管理模式,承担指导培训、资源配送、监督考核、沟通协调等职能,高质量提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管理水平,让各行政村文化礼堂进行交流学习 ,形成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长效运作模式,实现全镇文化礼堂“建有标准、管有机构、用有队伍、育有主题”。

二是逐步完善文化礼堂设施。

结合实际,明确规范xx镇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统筹室内室外规划建设,着力打造村落文化地标。

通过室内空间建设会堂、讲堂、展览厅、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室内场所,利用展板、多媒体、实物等宣传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等内容。

精心规划布局室外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广场、文化长廊、戏台、电子大屏幕等设施,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一村一品”打造“xx土味”。

一是挖掘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

主动挖掘文化遗产,充分把握文化礼堂建设的功能和定位,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保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化活动。

如在修建镇文化中心时,专门开辟带有浓郁“盖竹山”特色的道茶室,经常性开展摄影比赛等道茶文化活动。

二是立足地方特色,建设特色馆藏。

坚持把创特色作为文化礼堂的主基调,改变文化礼堂创建中存在“千村一景”的现象,不断提升新建农村文化礼堂的档次。

2019年以来,我镇因地制宜,将新建的x个文化礼堂和当地的农耕文化、产业文化等紧密结合,创新探索各村文化系列主题馆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如有多家休闲用品公司的汛东村走起了 “休闲文化”路线,通过设立休闲用品展览馆,展示各类休闲用品及相关制作工艺,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承载乡愁、展现乡风的“村庄客厅”。

(三) 创新管理用“活”文化礼堂。

一是“管”有队伍。

高度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育和使用,积极组建专业宣讲员、礼堂管理员、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使礼堂真正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依托辖区内中小学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的宣讲员,明确一名管理员负责文化礼堂工作,选拔一批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的专兼职人员,负责礼堂的日常管理和各项活动的组织。

同时,积极动员镇团委青年志愿者、退休老干部等群体积极性,深入各农村文化礼堂,协助配合开展各项活动。

二是“用”有实效。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积极整合各行政村、镇属各部门的特色服务和文化活动资源,制定服务菜单,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开展点单式便民服务。

同时,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不断培育文化礼堂村民主体意识,主动引导村民自办村歌演唱会、戏迷越剧清唱会等,实现把“送文化”,变成自己“种文化”,增强文化礼堂自身“造血”功能,激发群众内生力量,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 建设资金缺口。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主要分为改建和新建两种类型,改建费用一般在15万元以上,新建费用动则需要100万元以上。

虽然市财政对建设好并审批通过的村文化礼堂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文化礼堂建设村进行奖补,奖补额度一般在15-20万元之间,这对一些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来说,经费来源仍然是个大问题。

(二) 人才队伍匮乏。

目前,各乡镇普遍存在文化员“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的现象,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多由村“两委”会、文书等兼职或志愿服务,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文化骨干力量缺乏一支充满活力且相对稳定的队伍,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的开展,影响了文化礼堂内容的提升和特色的打造。

(三) 全民参与困难。

在有些村,单纯依托村级力量无法支撑起文化礼堂的各类活动。

目前,部分村民思想观念仍然没有转变,文化礼堂建设仍只是部分人意愿,不能被所有村民真心拥护。

而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上,主要表现形式仍以集体排舞或者简单的体育锻炼为主,内容形式单一、缺乏特色,致使文化礼堂人气不旺,出现“事来则干、无事闲置”的机动状态。

三、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对策。

(一) 乡贤助力文化礼堂建设管理。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管理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在解决建设资金有限、建设要求高精细的问题上,可以参照乡贤教育基金会模式,设立文化礼堂乡贤理事会。

同时,充分发挥乡贤的带头人作用,挖掘、传承与弘扬本村的人文历史、孝德文化、信义文化、乡风民俗、村史村情等,每年不定期组织开展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确保文化礼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实在在地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二) 发挥乡村知识分子能动作用。

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地区文化传播的主要承担者、实践者,他们与农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因此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乡村知识分子的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以村为主、乡镇配套的“两级联动”志愿服务模式,指导相关镇、村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等为主体,建立村级“文化志愿者”队伍。

以大型活动和节日庆典为契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乐园”向“精神乐园”的转变。

(三) 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形成合力。

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价值导向、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综合性文化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周期性长,需要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因此要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建设、旅游、文化、体育等部门的“加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礼堂的综合利用率,形成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合力。

同时,还要做好“乘法”,实现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联动,形成品牌活动,产生“叠加”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