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394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类文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春节文化的生活德育智慧(节选)

赵丽娟

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

因此,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

有歌谣唱到: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春节的幕布正式拉开。

祭灶时家家户户都要献麻糖:

一方面用贿赂的手段甜了灶王爷的嘴,另一方面粘住灶王爷嘴使其只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最后一天(除夕日),则是展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喷火口:

红红火火的窗花、剪纸、春联,叱咤威武的门神画像,迎接诸神的神像、焚香、祭品、鞭炮,全家团聚的饺子、金鱼、花糕、公鸡,为初一准备的红包、糖果、点心、新衣服等等悉数登场。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是春节狂欢的最后时刻:

喧天的锣鼓、绚丽的烟花、高悬的灯笼、香甜的汤圆,渲染着热闹的节日氛围,自此春节行至尾声。

总之,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期,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以集中地形式呈现出来,是人们物质生活世界的集中反映。

(选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8期)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辛勤——()祈求——()呈现——()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的锣鼓()的烟花()的灯笼()的汤圆

3.根据课文判断对错。

(1)春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

(2)春节期间有三个重要的日子:

腊八、祭灶日、除夕。

(3)祭灶日要吃麻糖。

(4)汤圆、灯笼是元宵节的标志。

4.为什么说“春节本身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理应以物质文化生活为基础。

”?

在文中找出答案,用“”画出来。

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辛劳请求展现

2.喧天绚丽高悬香甜

3.

(1)√

(2)×

(3)√(4)√

4.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经过一年辛勤农业劳动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

5.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二十三这天开始,到元宵节结束。

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灶王爷、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闹元宵。

类文阅读-2腊八粥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

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他叹一口气说:

“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为了供佛,()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

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多选)。

A.糯米B.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

C.各种豆子和芝麻D.各种糖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1.不但不是而是虽然但是2.ABC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4.对母亲的怀念。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选自“中国在线”2010-09-16有改动)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

2.连一连。

太师饼汉代

胡饼宋

月饼殷、周

宫饼、小饼唐

3.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始祖”称为,真正称为月饼是在,逐渐流传是在,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1.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2.太师饼——殷、周胡饼——汉代月饼——唐宫饼、小饼——宋3.太师饼唐朝宋朝清朝4.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

类文阅读-3古诗三首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

玉盘:

2.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A.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1.银河月亮2.A3.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莫:

彻:

闻:

闲:

2.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A.除夕夜B.中秋节C.元宵节D.端午节

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1.不要整,通看悠闲2.C3.且莫催4.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因景色迷人,令人不得不前往的意思表达得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5.元宵夜,没有哪一家人看见月亮还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

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类文阅读-4藏戏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节选)

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剧种之一,它流传于江西省会——南昌市及周围的新建,安义、奉新、进贤等县份,是一个拥有广大群众基础,深受群众欢迎的戏曲剧种。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原),参阅道光年间南昌福州抚州府《县志》“风俗”记(栽载):

只见高安有“滚金线”,抚州禁唱“儿郎戏”。

《南昌县志》记载:

有灯无戏,也无禁戏事。

可能在道光年间“南昌彩灯”尚未成戏。

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农村每逢过年过节,有十二个茶婆子,手提花灯演唱,“十二月采茶”,每人唱一个月。

每句均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曲调活泼风趣,内容以描写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为主。

因此,南昌采茶戏也曾叫“茶灯戏”或“花灯戏”。

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才形成了戏剧形式。

(居据)目前所知,南昌采茶戏最早只不过是道光末年左右距今约150多年才开始形成戏剧形式的。

到光绪末叶,有的班社曾请京剧及赣剧艺人交戏,唱小戏以外还加唱一些整本大戏。

因而成为“半班”。

在这一阶段里的班社,业余性质的较多,各方面设备,服装,乐器都很简陋,化妆也很简单,场面上只有锣鼓伴唱,没有管弦伴奏。

演唱期间,均在农闲时唱神戏,还演赌戏。

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经常烧班社衣箱禁演,更不让三角班在城市里生长,因此采茶戏在城市的影响很小。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根据课文,判读对错。

(1)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唯一剧种。

(2)道光年间,采茶戏还未形成。

(3)由于反动统治者的阻挡,采茶戏不能在城市得到发展。

(4)采茶戏最初主要是反映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意思的转换B.表示,声音有较大的停顿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解释说明。

4.光绪末叶,采茶戏有什么特点?

1.原栽居2.

(1)×

(2)√(3)√(4)√3.D4.特点:

成为半班;

业余性质多;

服装、乐器简陋,化妆简单;

在农闲时唱神戏和赌戏。

木偶戏(节选)

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

因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故称“布袋戏”。

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

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

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

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

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

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

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

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

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

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

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选自《音乐生活》2014年第4期有删减)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2.阅读短文填空:

布袋木偶产生于朝;

经典传统剧目有《》《》等;

分为泉州的和漳州的两大流派。

3.从文中找出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用“”画出来。

4.简要说明秀才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5.结合短文,说说你对“功名在掌中”的理解。

1.栩栩如生声名鹊起2.明朝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南路北路3.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

4.秀才梁炳麟屡次名落孙山,于是断绝仕意,在乡里说书为生。

偶见提线傀儡戏,便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后发展为布袋木偶戏。

5.屡次失意的梁炳麟发明布袋木偶戏,从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

类文阅读-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英】丹尼尔•笛福

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合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的家伙;

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

根本不合用;

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

也有不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

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合好,运回家,再做成泥瓮。

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

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它们破裂。

在缸和筐子之间的空隙处,又塞上了稻草和麦秆。

现在,这两个大缸就不会受潮,以后我想就可以用来装粮食和粮食磨出来的面粉。

我大缸做得不成功,但那些小器皿却做得还像样,像那些小圆罐啦,盘子啦,水罐啦,小瓦锅啦等等,总之,一切我随手做出来的东西,都还不错,而且,由于阳光强烈,这些瓦罐都晒得特别坚硬。

但我还没有达到我的最终目的。

这些容器只能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流质放在火上烧,而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过了些时候,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大堆火煮东西,煮完后我就去灭火,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块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

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

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控制火力,给自己烧出几只锅子来。

(选自《鲁滨逊漂流记》译林出版社)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美丽——()柔软——()聪明——()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奇形怪状:

3.鲁滨逊是如何发现制陶器的方法的?

A.在野外发现的。

B.在火堆里发现的。

C.在书里看到的。

4.鲁滨逊制造陶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5.通过不懈的努力,鲁滨逊终于成功了,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1.丑陋坚硬笨拙

2.指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3.B

4.鲁滨逊制造陶器的最终目的是做出用来装流质可以放在火上烧的容器。

5.示例:

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相信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老人与海(节选)

【美】海明威

老人已经航行了两个小时,他一直在休息,时不时从大鱼身上撕下一块肉放进嘴里咀嚼(jiá

ojué

)。

他在为即将到来的恶战做着准备。

当那两条鲨鱼中的第一条出现时,他叫了声。

那叫声不免带着一些惊慌和愤恨。

那是两条铲鼻鲨——他叫它们“加拉诺鲨”。

这两条鲨鱼闻到血的气味,正在兴奋地向小船冲来。

铲鼻鲨和灰鲭鲨不同,它们对吃的东西来者不拒,哪怕是腐烂的死鱼,又或者是身上并没有血(xuè

xiě)腥味的人。

现在一条铲鼻鲨狡猾地在小船下面钻来钻去,趁机用嘴撕扯大鱼的肉。

另一条则在水面上径直向大鱼发起了攻击。

老人举起绑了刀子的桨,朝水面上那条鲨鱼戳去。

他先是把刀扎(zhāzhá

)进鲨鱼的头部,接着是黄色的眼睛。

鲨鱼因为突如其来的死亡而松开咬住大鱼的嘴,滑入海里。

那条船底下的鲨鱼把小船弄得摇摇晃晃。

老人把脚从帆脚索上挪开,小船转过来,这样他就能看见那条鲨鱼了。

他拿桨去戳它,但只在鱼皮上刺了一个口子。

鲨鱼浮上海面,老人迅速地用桨上的刀扎了它两下。

这两下又准又狠,可鲨鱼却死死咬住鱼。

老人再次把刀刺进它的左眼和脑子,连头上的软骨都扎断了。

鲨鱼还是没有松开那条鱼。

老人用力撬开它的嘴,鲨鱼的嘴张开了,身体溜进海里。

“去吧,你这条加拉诺鲨,”老人说道,“去海里找你的那位朋友吧。

(选自《老人与海》接力出版社)

1.给文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突如其来”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是,反义词是。

3.选文主要描写了的情景,表现了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读了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批评老人太残忍,不爱惜动物。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5.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一句名言,请把这句名言补充完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1.jué

xuè

zhā

2.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事情示例:

从天而降不出所料

3.老人和两条鲨鱼搏斗积极奋起,永不言败

我觉得老人不是不爱惜动物,而是在灾难面前,他首先是自保,否则就会有丧命的危险。

我们对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5.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类文阅读-6骑鹅旅行记(节选)

变成了小人儿(节选)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

在他朝(chá

ozhāo)桌子走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异的情况。

房子比原来大了吗?

这不可能。

可是为什么现在走到桌子那里比平时要多走好多步呢?

椅子是怎么啦?

看上去并不比刚才大,可是他首先得爬到椅子腿的横档(dǎngdà

ng)上,然后才能爬到座位上去。

桌子也一样,他不爬到椅子扶手上就看不见桌面。

“天哪!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男孩说。

“我想是小狐仙对椅子、桌子以及整个屋子都施过妖术了。

讲道集放在桌子上,显然和原来完全一样,但是似乎也有不对头的地方,因为他不站到书上去就一个字也看不到。

他念了两三行,无意间抬头一看。

他的目光正好落在镜子上。

他立刻大叫起来:

“看,那里又一个!

”因为他在镜子里清楚地看到一个头戴尖顶帽、穿着皮裤子的小人儿。

“他的穿戴和我一模一样啊!

”男孩说着惊奇地把两手扣在了一起。

当时他看见镜子里的小人儿也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

男孩又揪一揪头发,捏一捏胳膊,扭动一下身子,镜子里的小人儿也立刻照样做了。

男孩(绕浇)着镜子跑了几圈,想看看后面是不是藏着一个小人儿。

可是他什么也没有找到。

当时他吓得(浑混)身发抖,因为他现在明白,小狐仙已在他身上施了妖术,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小人儿就是他自已。

(选自《骑鹅旅行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画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拼写。

2.近义词填空。

奇异惊奇

这只()的蝴蝶,远远看去像倒挂在树上的一片枯叶。

我()地发现他竟然会说韩语。

3.对文章理解正确的是()

A.他发现了一个奇异的情况是房子比原来大了

B.小狐仙对椅子、桌子以及整个屋子都施过妖术了

C.小狐仙在他身上施了妖术

4.第1自然段中,他发现的奇异情况是什么?

5.小狐仙究竟对他施了什么妖术?

他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1.zhāodǎng浇混

2.奇异惊奇

3.C

4.桌子、椅子都变大了。

5.小狐仙在他身上施了妖术,把他变小了。

他是通过发现镜子中的自己判断出来的。

眼泪的池塘(节选)

【英】刘易斯·

卡罗尔

她跑到小门前,哎呀,真糟糕,小门是锁上的,小金钥匙依旧放在那个高高的玻璃桌子上呢。

“这下更糟糕了,我从来都没有变得这么小过,从来都没有!

太不幸了!

现在我该怎么办啊?

”刚想到这里,爱丽丝突然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了带有咸味的水里。

之所以知道水是带有咸味的,是因为那水一下子就淹到了她的下巴,而她在惊慌中喝了一口。

“我掉进海里了!

”这是爱丽丝的第一个念头。

接着,她又对自己说,“那是有许多供游泳者们在里面换衣服的马车,孩子们开开心心地聚在沙滩上用木头铲子堆起沙子建造城堡。

海滨还有一排出租给游客的住房,住房后面就是一个火车站。

爱丽丝对这些印象很深。

可是没过多久,她就明白了,自己正在一个由眼泪汇成的池塘里。

这满池的眼泪正是自己身高九英尺的时候不停哭泣流下来的。

“如果早知道会这样,当初我就不应该哭啊!

”爱丽丝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划动四肢在水里游来游去,她多么想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游出池塘去,“这下可好,我真是自作自受啊!

再这样下去,我非得淹死在自己的泪水里不可了!

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啊!

说实在的,今天的怪事可真够多的了!

(选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浙江大学出版社)

1.找出文中与“一心一意”词语结构相同的词语。

2.判断题。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

(1)爱丽丝掉进了海里,因为水是咸的。

(2)爱丽丝非常后悔不该哭。

(3)爱丽丝使劲游,想游出池塘,但是没有成功。

3.眼泪池塘是怎么形成的?

(   ) 

A小动物们哭的     B天然的     C爱丽丝哭的。

4.为什么爱丽丝说是自作自受?

5.文中爱丽丝遇到的糟糕事有哪些?

1.自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