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61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岳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考点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背景和条件

1.美国独立,政治经济获得了发展

2.独立之初的邦联制严重影响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美国人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4.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多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美国共和政体确立

(一)法律保证:

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费城

2.宪法的理论基础: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3.宪法的原则和内容:

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实行联邦制,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证了国家统一。

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

⑵.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⑶.“分权与制衡”:

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的权利:

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③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4.宪法的评价: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美国的发展、强大。

③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④局限性:

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等。

(二)开始确立: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一届国会选举产生

三、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的形成: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两党制的发展:

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考点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18世纪时,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他们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3)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法国宪法的颁布: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的权利:

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补充:

参议院占据主动权。

3.影响: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

(1)面临社会状况: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

(2)统一条件:

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3)统一过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1)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2)德意志皇帝的权利:

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C.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3)议会的职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德意志议会粉饰门面)

(4)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3.评价:

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但在同时,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1.背景——中西巨大的反差:

(1)西:

资本主义制度、机械大工业、军事强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中:

封建制度、小农经济、军备废驰、闭关锁国。

2.原因——中西冲突不断升级

(1)根本:

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

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线)

①原因:

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在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

为维护民族利益,清政府派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时间:

1839.6

③意义:

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二、鸦片战争的概况

1.过程:

1840(爆发)——1841(扩大)——1842(结束)

⑴阶段:

第一阶段:

1840.6——1840.12 英军北上天津

珠江→厦门→定海→白河口→退回广东

第二阶段:

1841.初——1842.8 东南沿海战事

占香港岛→定海→镇海→吴淞→下关江面

⑵结果:

1842.8,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

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1割地:

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埠通商(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

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加重了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则破坏了中国贸易权和关税自主权,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⑶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军民的抗争:

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

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三、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⑴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

⑵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侵略利益,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直接)

2.概况:

⑴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建立广东巡抚衙门(以柏贵为首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1858年夺大沽,进逼天津。

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⑵1859年英法再袭大沽——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⑴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⑵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运动的发展——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一).兴起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的激化

(1)阶级矛盾: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

(2)民族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重要)。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起义

3.广西自然灾害严重,饥民不断暴动

(二).革命的过程:

金田起义(开始:

1851年)——永安建制(初步建权)——定都南京(正式建权:

1853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全盛:

1853-1856年)。

北伐

西征

东征

目的

为推翻清政府

巩固天京大本营

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时间

1853年

1856年

领导

林凤祥李开芳

赖汉英、石达开

秦日纲

结果

失败

鄱阳湖大捷

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意义

为西征创造条件

保证了军粮供应,解除了天京之围

二、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目的:

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颁布:

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

3.内容:

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

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4.评价:

(1)进步性——革命性:

《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

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三、运动的失败——天国悲歌

(一).天京变乱(转折点:

1856年)

(二)后期重建:

1.领导核心的重建:

2.军事局势的稳定:

3.后期的政治方案——《资政新篇》

(1)背景:

1856年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改革内政的新方案。

(2)内容:

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

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

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

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3)评价: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

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三)运动的失败:

1.失败标志:

1864年天京陷落

2.失败原因:

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提不出科学纲领;

错误、缺陷不断升级

(2)战略上的失误(3)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

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

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启示)。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后,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必然性)。

(2)清政府:

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可能性)

(3)朝鲜:

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

(偶然性)

(4)世界: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默许、纵容日本的态度。

(催化剂)

2.战争经过

战役: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8月双方正式宣战,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日本取得黄海的制海权;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及影响:

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割三地……;

赔2亿……;

开四口……;

允设厂……。

4.甲午战争的余波

(1)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马关条约》刺激下的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围”)

英:

长江流域法:

云南、两广

俄:

长城以北和东北德:

瓜分山东日:

福建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一).原因:

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为维护和进一步扩大列强在华权益(根本原因)

2.镇压义和团运动(直接原因、借口)

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

山东教会势力猖獗,导致人民起来反抗

⑵性质:

是一场自发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

⑶结局:

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二)概况:

1.爆发: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联军。

2.过程:

天津——北京:

廊坊、杨村受挫,逃回天津租界;

大沽口——天津:

天津陷落,成立都统衙门;

北京陷落,成立联军司令部

三、《辛丑条约》的签定

1.结果:

清政府战败,1901年以李鸿章为代表,被迫同各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2.内容:

:

《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亥革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一).背景:

1.原因

1).《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使两大矛盾汇流,中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根本)

2).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直接)

2.条件

1).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经济、阶级基础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

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的传播;

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孙中山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组织基础

4).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实践基础

(二).爆发: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新军起义——武汉三镇光复——全国各地响应

二、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⑴目的:

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⑵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享公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三权分立)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责任内阁)

⑶意义: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1.过程

南北议和→举荐袁世凯→清帝退位→让位袁世凯→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2.原因: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内因);

2)、帝国主义的公开支持:

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

3)、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

4)、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段。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中国(功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世界:

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对越南、印尼等国起了推动作用。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风雷(1919.5.)

1.背景:

(1)国际背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2)国内背景①政治:

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②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③阶级: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④思想:

马列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3)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原因)

2.经过:

阶段

运动中心

主力

第一阶段

5月4~6月初

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

6月5日后

上海

工人阶级

3.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4.意义: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

领导。

(3)作用:

⑴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走上了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

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⑶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4)地位: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诞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2、阶级基础: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

4、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5、组织基础:

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二)、中共“一大”召开:

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1、时间:

1921年7月23日;

2、地点:

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

13位代表;

4、主要内容:

①确立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②制定党的纲领: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即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③明确中心任务: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5、诞生的意义: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1.合作条件:

①中共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

(如二七惨案)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中共“三大”的决定:

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共产国际的指导。

2.合作的标志: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

3.合作结果: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两党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二)、国民大革命运动(1924~1927年)

(1)兴起:

通过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1925年)

(2)高潮: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

①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

②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3)失败:

▲标志:

蒋介石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

▲原因:

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②国民党右派的背叛;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④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考点4:

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八七会议前后,右倾错误逐步得到纠正。

(2)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2.爆发:

1927年8月1,南昌,周恩来、贺龙等。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