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655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国斑点叉尾回池塘养殖技术探讨Word文件下载.docx

1人工繁殖技术

1.1亲鱼选择与培育

亲鱼应选择年龄4-5龄,体重2.5—3.5千克以上的,体质健壮,体表光滑。

经过秋末和早春的培育,体质更好,成熟程度较为一致,有利提高催产孵化效果。

美国斑点叉尾鮰亲鱼培育池以3-5亩为宜,临近水源、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注排方便,池底平坦,底部少淤泥的硬池或沙质土池。

水深1.5-1.8米、以东西方向长方形为好。

池塘放鱼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池水深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

灌水后15天左右即可放入亲鱼。

美国斑点叉尾鮰亲鱼的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亩约放养150-200千克(60 

-80尾),雌雄亲鱼比例按1:

1放养,同时套养10厘米左右的鲢、鳙鱼种100-200尾/亩,以调节水质。

并用2﹪—3﹪的食盐水或30ppm的福尔马林药浴鱼体10分钟左右。

亲鱼培育期间,对越冬前的亲鱼,应采取精养强化培育,以便亲鱼顺利越冬。

当冬季和初春水温10—15℃以上时即要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精饲料,一般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2﹪。

当气候、摄食正常之后,需对亲鱼进行春季强化培育,日投饲量逐渐提高到亲鱼重的6﹪—8﹪,尽量让亲鱼吃饱、吃好。

美国斑点叉尾鮰对水质要求相对高一些,因此培育过程中应加强水质管理。

从3月下旬开始需适当注入新水,增加流水刺激和水体透明度。

一般每10天冲水一次,每次30分钟,以促进亲鱼性腺发育和提早成熟。

1.2人工催产与孵化

1.2.1繁殖季节与雌雄鉴别美国斑点叉尾鮰繁殖季节因地域、水温的差异而不同,一般为5月初至7月初,产卵水温为20-30℃,人工催产在5—6月。

雌雄亲鱼的主要鉴别方法见表1。

表1美国斑点叉尾鮰雌雄亲鱼鉴别

部位

雌鱼

雄鱼

体形

头部较小,近圆形,嘴稍小,体型较肥胖,腹部柔软而膨大

雄鱼体形较瘦,头部宽而扁平,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腹部较小,肥软

体色

头部及体色呈淡灰色

头部颜色较暗淡,呈灰黑色

生殖孔

生殖器似椭圆形,脂状,生殖孔位于肛门与泌尿孔之间,微红膨胀

 

雄鱼生殖器官肥厚而突起,似乳头状,膨胀而硬,生殖器末端的生殖孔较明显

1.2.2催产方法与产卵池选择选择成熟度好的亲鱼,按雌雄1:

1配对,注射激素进行人工催产。

催产药物及剂量:

鲤鱼脑垂体(PG)4.5—6.5毫克/千克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900-1000国际单位/千克,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0-25 

微克/千克。

混合时用PG加HCG为2.0毫克和600—700国际单位/千克。

催产注射视亲鱼成熟好坏分别可采用胸腔一次注射或二次注射。

选用二次注射的时间安排雌鱼第一次注射在下午6—9时,注射全剂量的1/3—1/2,余下的在12小时后注射第二次,雄鱼只注射一次,剂量为雌鱼的1/2。

从第一次注射时间算起,效应时间30—36小时。

注射后的亲鱼可投放到产卵池,并在产卵池四周距池边3—5米的地方投放产卵桶来提供产卵场所,让亲鱼在其内自然产卵自然受精。

产卵桶的数量约占亲鱼配组数的20﹪—30﹪,产卵桶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消毒。

亲鱼投放以10立方米水体投入5—6对为宜。

1.2.3产卵与孵化美国斑点叉尾鮰属一次产卵型,一年产卵一次,产出的卵金黄色,圆形,为沉性卵。

在 

卵块收集过程中,若发现亲鱼在产卵桶内,则先将其赶走,若有卵块,则放入装有产卵池水(温差不超过2—3℃)的桶内送至孵化池,每升水放0.2—0.25千克卵块,运输时间25—3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缺氧窒息。

鱼卵易受霉菌的侵害,可用药物侵泡。

然后在专门的孵化工具中孵化或流水孵化。

鱼卵每天用药物消毒一次,眼点出现后,胚体比较敏感,应停止使用一切药物。

常见侵泡的药物见表2。

表2预防水霉的药物和侵洗时间

药物名称

药物浓度

侵洗时间(分钟)

高锰酸钾

20毫克/升

10—12

食盐

2﹪—3﹪

5—7

亚甲基蓝

0.5—1.0毫克/升

5—10

孵化用的水要求清洁无污染,少藻类和有机物。

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PH值6.5—8,水温20-30℃为宜。

在水温23-25℃时,孵化时间约6—7天。

刚孵出的仔鱼集群在孵化工具底部,体长约9毫米,黄色形似蝌蚪,可采用虹吸管将鱼苗轻轻吸出。

为提高鱼苗成活率,鱼苗进入培育池前用面积1-2平方米,水深0.7—0.8米的圆形水泥池暂养,每平方米可暂养1-1.5万尾,流水量以每平方米8-10升/分为宜。

以投喂轮虫效果最好。

2苗种培育技术

2.1一级培育

2.1.1池塘条件美国斑点叉尾鮰一级培育池宜小,面积1-3亩、水深0.8-1米,注排水方便,池埂牢固,底质好。

鱼苗下塘前15-20天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彻底清塘。

并在鱼苗下塘前一周左右施足基肥,培肥水质。

一般每亩施入发酵后的粪肥300-500千克,均匀泼洒于池底,使池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供鱼苗开口摄食。

2.1.2放苗密度经试水证实毒性消失后,亩放养2厘米的美国斑点叉尾鮰苗3—3.5万尾,应放养相同规格的同批苗种,个体大小均匀一致。

鱼苗培育池和运输容器内水温温差不超过3℃;

放苗时应在池塘上风处,把容器打开浸入水中让鱼苗慢慢游入池中。

2.1.3饲养管理浮游动物减少后,开始投喂以鱼粉、玉米粉、黄豆粉、维生素和矿物质组成的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约35-40%,每天投喂3-4次,日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4%。

先将饲料用水拌成团状,然后投喂。

每天坚持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天气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约10厘米。

结合注水适时追肥,保持水中有足够多的天然饵料。

保持良好的水质,注意鱼病防治。

经30—40天饲养,全长约10厘米,再经过两次拉网锻炼即可出塘进行第二阶段的培育。

分塘时鱼种可用3%的食盐水侵洗消毒。

2.2二级培育

2.2.1池塘条件美国斑点叉尾鮰二级培育池,面积以3-5亩为好,水深1.3—1.5米。

注排水方便,池埂牢固,底泥10—15厘米,池底平坦。

鱼苗下塘前的清塘消毒及施肥和美国斑点叉尾鮰的第一阶段的培育相同。

2.2.2夏花放养密度放养时间一般7-8月,放养方式有单养及与鲢鳙鱼种混养,但以混养效果较好,根据不同生产需要夏花放养密度有所不同,见表3。

一般每亩放养5000-7000尾夏花搭配500-1000尾规格相近的鲢鳙夏花,用于调节水质。

表3美国斑点叉尾鮰夏花放养密度

项目

放养密度

(尾/亩)

预期鱼种规格

规格(克)

体长(厘米)

数据

8000—10000

35—40

15—18

5000—6000

50—60

20—22

2.2.3饲养管理

(1)鱼种的食性与饲料:

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或市售精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35%-40%,坚持“四定”的投饲原则,即:

定位、定时、定量、定质。

前期仍投喂粒径2.5毫米左右的膨化料或硬颗粒料,待鱼种长到12厘米左右可投喂粒径3.5毫米以上的膨化料或硬颗粒料。

(2)保持良好的水质:

每天坚持巡塘,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约10厘米。

鱼种阶段池水深1.2—1.5米为宜,保持池水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50厘米,清理食场和清除各种有害生物及杂物;

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一次,用量为20毫克/升。

成鱼养殖技术

3.1池塘条件

(1)养殖面积与形状:

养殖面积不宜过大,以3-6亩为宜。

最大不超过10亩;

池水深2.0—2.5米;

池底平坦。

以黑壤土最好,粘土次之,池底淤泥和腐殖质少。

池塘以东西走向长方形的为好,周围无高大树木或建筑物等,确保水面长年受光。

(2)养殖用水:

应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周围无工厂排放或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无农药、化肥流入;

水量充沛,能满足养殖需要。

(3)鱼池清整:

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冰冻日晒,使土质疏松,然后挖出过多淤泥,平整池底。

鱼种放养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进行清塘消毒,同时进行修堤补漏备用;

池塘经清整后,无野杂鱼和其它敌害。

3.2鱼种质量与放养

(1)鱼种质量:

鱼种必须健康无病,体色鲜艳、体表无伤残、溃疡、无脓疮和鳍条破损;

游泳活波、溯水性强,整齐一致。

鱼种规格一般30—50克/尾。

(2)放养密度:

池塘放养鱼种800—1000尾/亩,搭配规格为100—150克的鲢、鳙鱼(鲢:

鳙为100:

35)150—200尾。

鱼种放养应在水温10℃左右的2—3月份进行,水温超过15℃会加大抬网、运输的死亡率。

鱼种放养前需用3%的食盐水侵洗7—10分钟或用1%聚维酮碘侵泡15—20分钟,杀灭各种病原体和进行皮肤外伤消毒。

3.3饲料投喂应使用经过正式认证的无公害饲料,膨化料最好,或膨化料与硬颗粒料混合使用;

饲料蛋白含量不低于35%,饲料粒径与个体大小相适应,每天投喂二次,即早上9点和晚上8点。

日投饵量按鱼体重量和水温确定,对应关系见表4。

表4日投饵量与水温的关系

水温(℃)

8-15

15-20

20-25

25-32

日投饵量(%)

1.0-1.5

2.0-2.5

3.0-3.5

4.0-4.5

3.4日常管理

(1)坚持巡塘:

坚持早、晚巡塘,观察美国斑点叉尾鮰的摄食活动情况、水位、水色变化情况,加强防逃设施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2)水质调节:

根据天气、池塘水质和美国斑点叉尾鮰的活动情况,坚持10—1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4—1/3,15—20天用生石灰20ppm全池泼洒一次。

确保池水透明度不低于25厘米。

池塘养殖美国斑点叉尾鮰,一定要保持水质清新,否则产品异味(泥土味)将不可避免,直接影响商品质量。

(3)及时分塘:

一般鱼种下塘经1个月饲养后应及时分塘,保持同池规格大小一致。

通过1周年的养殖,放养规格40克、体长18厘米的鱼种成活率达80%,平均个体重0.6千克以上;

放养规格50—60克、体长20—22厘米的鱼种成活率达90%,平均个体重0.75千克以上。

每亩产量可达675千克,产值20250.00元,利润9270.00元,投入产出比1:

1.85。

4病害防治技术

虽然美国斑点叉尾鮰的抵抗能力很强,但在养殖过程中发病率也较高,其主要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4.1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流行于水温25—30℃,病鱼鳍条基部和皮肤充血,眼睛外突,鳃丝发白,肾脏红肿,肝脏发白,脾脏肿大,腹部膨大、积水。

病鱼尾向下,头向上,悬浮于水中,出现间隙性的旋转,沉入水底衰竭而亡。

防治方法:

上午用病毒净4ppm浸泡1~2小时,下午用杀菌灵4ppm,敌菌消4ppm混合浸泡1~2小时;

同时内服柯邦2#药饵。

连续投喂7~10天。

4.2肠道败血症

病鱼消化道充血发炎,肠道内有大量脓状物,鳃丝发白,全身有细小的红斑或淡白色斑点,头部充血发红,肝脏出现类似的斑点。

上午用杀菌灵4ppm浸泡1~2小时,下午用灭菌灵4ppm浸泡1~2小时;

同时每千克鱼用烟酸诺氟沙星30毫克拌饵投喂。

连续投喂5~7天。

4.3柱形病(烂尾、烂身、溃疡病)

病鱼头、躯体出现白色斑点,呈现腐皮斑点症、有烂尾、烂身、溃疡症。

上午用治霉净15ppm,敌菌清4ppm,食盐50ppm混合浸泡1~2小时,下午用菌毒消4ppm浸泡1~2小时或用0.3ppm的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续二次。

同时每千克鱼用30毫克盐酸土霉素拌饵投喂,连续投喂5~7天。

4.4烂鳃病

此病在水温20℃开始流行,病鱼鳃上腐烂,鳃丝呈溶血状出血性发炎。

上午用治霉净15ppm,敌菌清4ppm,食盐50ppm混合浸泡1~2小时,下午用漂白粉1ppm或强氯精0.5ppm全池泼洒,同时每100千克鱼用磺胺二甲氧嘧啶10—20克拌饵投喂,第一天药量加倍,连续投喂5~7天。

4.5疖疮病

病鱼躯干局部组织生一个或数个疖疮脓疱,尤其在背鳍基部附近的两侧,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病灶,肌肉组织溶解,隆起的皮肤坏死溃烂。

上午用治霉净15ppm,敌菌清4ppm,食盐50ppm混合浸泡1~2小时,下午用五倍子2—4ppm捣碎加水煮沸15分钟,然后全池泼洒。

4.6肠炎病

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离群独游,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肠壁充血呈红褐色,充满淡黄色粘液。

每千克鱼用氟甲砜霉素20毫克拌饵投喂,连续投喂5~7天。

同时对池塘水体用0.3ppm稳定性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4.7水霉病

病鱼病灶处长满似棉絮状的菌丝,继发感染细菌性病,烂身、溃疡等。

防治方法:

用治霉净15ppm,敌菌清8ppm,食盐50ppm,混合浸泡2~3小时,或用4食盐与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4.8车轮虫病

病鱼的鳍、头、体表有一层白殿、粘液增多、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用显微镜即可确诊。

用0.7ppm硫酸铜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按5:

2合剂全池泼洒,严重时可连用二天。

4.9小瓜虫病

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胞。

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白色薄膜。

病鱼游动缓慢,漂于水面,然后死去。

可用福尔马林20-50ppm全池泼洒。

连用三天。

也可用干姜2.6ppm、辣椒粉0.5ppm混合煮沸后全池泼洒。

参考文献

1、吴宗文张发杨编著《名特优鱼类养殖实用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

2、张幼敏著《斑点叉尾鮰无公害养殖技术》《科学养鱼》杂志社

3、陈昌福著《斑点叉尾鮰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科学养鱼》杂志社

4、郭起治著《云南常见鱼病及其防治》云南科技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