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373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每课一练文档格式.docx

A一B三C两

分别看到了()和()

A早晨看到了一株茂盛的大榕树B早晨看到了鸟鸣鸟飞的景象C中午时林中鸟鸣的热闹景象D傍晚时鸟的天堂群鸟活动的热闹景象E傍晚时看到了大榕树

3、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们不许人去捉它们。

”是谁营造了这“鸟的天堂”呢?

(1)大榕树(),给鸟儿们提供了()的生活空间。

(2)这里的农民(),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能在这里()的自由生活。

(3)如果我是“鸟的天堂”中的一只小鸟,我要对这里的村民们说:

“()”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急需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是:

()——()

2、这段话是()态描写。

“大的”、“小的”是写鸟的();

“花的”“黑的”是写鸟的();

三个“有的”构成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生活的(),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和()之情。

(二)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了起来。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这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短文中的“应接不暇”的意思是()

①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

②形容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

请你用“—”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应该用()的语速来读。

2、“鸟的天堂”加引号是();

没有加引号是()。

①指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是鸟的天堂。

②指大榕树

4*、火烧云

1、课文描写了火烧云()和()的全过程,其中重点描写了()部分。

2、作者的写作顺序是()→()→()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②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③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二、语境注音我能行

1、狮子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一转()眼,就再也找不着()了。

2、那条狗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

3、那匹马跟真马一模()一样,不一会儿,也变得模()糊了。

4、走进壮观雄伟的紫禁()城,我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来。

5、奶奶的手真巧,她缝()补的衣服没有一点缝()隙。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给这段话后半部分加标点。

2、这段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火烧云()的变化。

3、仿写词语

半紫半黄:

()、()、()

茄子紫:

4、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5、古诗两首

A北宋B南宋C陆游D苏轼E苏辙F苏洵G东坡居士H放翁

1、《题西林壁》是()文学家、书画家()写的,他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2、《游山西村》是()诗人()写的,他号()

二、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

1、“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诗人从()、()、()、()、()、()这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

2、《题西林壁》后两句的意思是

三、按要求填空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其中多音字为(),诗中读()另一个读音是()组词()。

2、这首诗描写的是()(谁)在()(时候)()(做什么)的景象。

3、“足”的意思是(),可以看出().

4、诗中的“山西村”在()

A今山西省山西村B今浙江绍兴C今浙江杭州

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两句是

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

()。

四、诗句接龙

1、举头(),低()。

2、飞流直下(),()落九天。

3、小时(),()白玉盘。

4、嫦娥(),()。

5、(),牵牛织女()。

 

7、蟋蟀的住宅

1、蟋蟀也叫()(A蝗虫B蛐蛐)是农业的()(A害虫B益虫)

2、课文题目中的住宅是指(),采用了()的手法。

作者这样写的直接原因是()A说明蟋蟀住宅结构讲究B表明蟋蟀与其它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C能够吸引读者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作者把蟋蟀的住宅称为“伟大的工程”,你觉得夸张吗?

()。

因为蟋蟀()选址,外部和内部精心设计,同时建筑工具(),只是一对()和一双()。

这种明显的反差,让我们不禁这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

(一)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

着一()倾斜的隧道,有骤雨,这里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草半掩着,就像一()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

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使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2、在横线上填入关联词

3、在中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4、短文主要描写了蟋蟀的住宅的(),主要有()、()、()、()、()这几个特点。

5、短文中画“—”的句子表达了()的感情。

(二)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他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文中的“功夫”是指()A临时雇的短工B占用的时间和精力C空闲的时间和精力“随遇而安”的意思是()A不论遇到什么环境,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

文中是说蟋蟀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

B遇到什么环境,都能满足。

文中把蟋蟀与一般昆虫相比,突出蟋蟀与众不同。

所以应读出()的语气。

(A怨恨、愤怒的B生气、悔恨的)

11去年的树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这篇童话是日本作家__________的作品.童话主要通过_________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______次对话,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鸟儿和树是_________,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

鸟儿落在工

厂的大门上。

她问大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

“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1.写出反义词。

细——()卖——()朋友——()

2.短文中“细条条儿”加儿化音,突出了树被做成火柴时的、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之情。

3.短文中的破折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________说的,应该用____________的语气来读。

三、课内语段阅读。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短文中“盯”的意思是__________,“盯着灯火看”,鸟儿在想: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着灯火看”,鸟儿在想: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表示“看”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白鹅

一、带着着问题来读书。

1.这是一篇以________为主的记叙文。

A写人B写事C状物

2.课文采用________的结构方式。

(A总分总B分总C总分)从鹅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展现了白鹅________的特点。

课文中描写“大鸟”刚进院子的姿态、动作“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作者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见到这样的大鸟你会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急促不安之相();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2.用“_____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把短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来。

4.作者运用________来突出鹅的特点。

鸭步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鹅步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按朗读符号的提示反复品味,判断应是哪种语气情感。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

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鹅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傲气十足又有趣可笑。

(2)鹅高傲,不可一世,令人生厌。

三、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1.短文中的“大鸟”指________,双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________”的句子在课文中是________句,起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15猫

1这是一篇_____体裁的文章。

A童话B记叙文C寓言

2课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主要写了哪三个方面。

A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B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C满月,腿脚不稳定就爱玩。

D“什么都怕”又那么“勇猛”。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表现猫的性格真的很________。

如果你养了这样一只猫,你会怎样呼唤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的性格古怪还表现在它高兴时__________;

不高兴时,却__________;

有时它__________,有时很__________。

作者明贬实褒,表达了一种_______________之情。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不出。

1在括号里填入关联词语。

2画“_____”的句子是_____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

3照样子写词语咕噜咕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话突出猫__________特点。

四、课内语段阅读。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1短文中“古怪”的意思是()

A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

课文中指猫的性格与众不同。

B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

课文中指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2短文围绕_______写出猫有时特别_______有时特别_______有时又非常__________

3我也学造句。

非……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长城

1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全长__________公里,所以又称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远看长城,突出了它的__________,近看长城,突出了它的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4自然段起__________的作用。

A总结全文B联想升华

二、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_______________,是用_______________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__________,像很宽的马路,_____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撩望口和射口,供()撩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__________,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并按原文填空。

2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长城__________的特点。

3“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中“不过”的意思是()

A不到,仅仅。

说明长城离北京很近

B只是。

说明长城离北京得有一百多里。

18颐和园

1课文是按照______顺序来写的

A时间B游览

2课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三处景物。

A长廊B万寿山C佛香阁D昆明湖E十七孔桥

课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是颐和园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因而作者希望“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在颐和园游玩,你最想在____________拍照留念,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1给短文空白处加标点。

2哪一句写出了十七孔桥名字的来历,请用“_______”画出来。

3短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______句,说明作者的游览地点由______到______

4结尾处“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意思是()

A只有两只相同。

B除了两只相同,其他小狮子都不同。

C没有相同的小狮子。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fó

)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___________,绿得像___________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ījǐ)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用“_____”画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把短文中空白处补充完整,这段话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滑”可以换成________字,反复朗读,体会一下用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描写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位看景物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两首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A送别B叙事C抒情

2________________送孟浩然去________,这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行。

而________送元二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

二、我是超级模仿秀。

碧空________花________柳________云

________天________草

三完成下面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清晨。

2“安西”指________(A西安B安西都护府)

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搭石

1课文中的“搭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2自然段写的是乡亲们____________,第3、4自然段是对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是点睛之笔,实际上作者巧借_________任人踩踏,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这是人性美的表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这也是美。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_________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_________人影_________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给短文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并加标点。

2在短文()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短文中画“”的句子的意思是()

A人着急时就走搭石过河,不急就过桥。

B走搭石要走得快,过桥可以慢一点儿。

4短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    )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    )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2短文中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事例,突出了山里人

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