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39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BY-王大雷.doc

一.名词解释

1.海绵城市(2016):

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术语为“地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强调人水共生理念,具体规划设计体现三个理念:

消纳、减速、适应。

2.城市湿地公园(2016):

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010.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3.园林设计(2016):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

4.园林布局(2016):

在选定原址或称之为“相地”的基础上,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地形特点等因素,进行全园的总布局,通常称之为总体设计。

5.哈德良离宫(2016,2011):

位于罗马城替沃里的山坡上,山庄处在两条狭窄山谷之间,用地极不规则,地形起伏很大。

建筑布局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无明显轴线。

中心部分规则式布局,其他部分顺应自然地势。

园林既有附属于建筑的规则式庭院、柱廊园、也有布置在周围的花园。

整个山庄以水体统一全园,有溪河湖池及喷泉等。

6.无心画(2016):

是使室内外相互渗透框景的手法,用漏窗透实景,最早由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提到,将内墙上原来挂山水画的位置开成漏窗,然后在窗外布置竹石小品,使景入画,以尺幅窗透取无心画,从暗处看明处有剪影效果,加以景的粉墙为特殊背景,从早到晚应时而借。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框景的别称,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

7.楔形绿地(2016):

从城市外围沿城市辐射线方向插入城市内的由宽到狭的绿地,在城市平面图上呈楔状。

8.风景名胜区(2016,2012):

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9.连续韵律(2016):

指一种或多种景观要素有秩序地排列延续,各要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距离关系。

10.花镜(2016):

以多年生草花为主,结合观叶植物和一、二年生草花,沿花园边界或路缘布置而成的一种园林植物景观。

11.水头损失(2016):

水在管中流动时和管壁发生摩擦,为了克服这些摩擦力而消耗的势能称为水头损失。

12.城市绿化覆盖率(2015):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绿化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13.景物(2015):

14.尺度(2015):

指各景物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与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15.疏林草地(2015):

指疏林与草坪结合的园林景观。

16.分流制排水系统(2015):

指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水的系统。

17.道路绿地(2015):

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

分为行道树绿带、分车带绿地、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绿地、停车场绿地。

18.风景名胜公园(2015):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功能的绿地。

19.景观都市主义(2015):

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

该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20.立体绿化(2015):

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缘植物、藤本及其他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低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21.造景(2015):

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创作出所需要的景观。

以植物为本底,以规划设计及工程为手段,发挥游憩、文娱、游览等功能,满足环保生态要求,建设美观而可用的场所

22.山水城市(2015):

1992年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强调用中国园林手法和山水诗画的意境来处理城市山水,将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综合起来,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23.环状绿地(2015):

外形上呈现出环状形态。

一般出现在城市较为外围的地区,多与城市环形交通线(如城市环线、环城快速路等)同时布置。

绝大部分以防护绿带、郊区森林和风景游览绿地等形式出现。

城市内部与老城墙、河流或内环交通线进行布置。

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外缘布置成环状的绿道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等绿地,或是以宽阔的绿环限制城市向外进一步蔓延和扩展。

24.《闲情偶寄》(2015):

又名《一家言》,作者李渔。

共九卷,八卷讲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

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屋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

25.计成(2015):

明代造园家,著中国第一篇园林艺术理论著作《园冶》。

提出“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规划设计原则,前者为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地形特点,尽量发挥其特长,避开短处;后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作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以一种彷佛天造地设之感,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其重视园外借景,提出“俗则避之,嘉则收之”的原则,列举五种借景方式: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26.《作庭记》(2015,2009):

梦窗国师著,世界上最早的造园专著,描述了寝殿造园林的构筑方法,主要重在论述理水,与日本岛国多山的地理特征有关。

27.柱廊园(2014):

又称宅院,通常由三进院落组成,即用于接待宾客的前庭,通常有简单的屋顶,供家庭人员活动的列柱廊式中庭以及真正的露坛式花坛,各个院落之间一般有过渡空间。

欧洲早期的园林景观形式,起源于古希腊,其布局类似于四合院形式,一面为厅,其余两面为住宅,而另一面则是柱廊,柱廊园布局方正,沿四周排列居室,中心有雕塑喷泉,种植果树,是一种庭院。

28.西汉上林苑(2014):

是古代汉族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在秦代的一个旧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

今已无存。

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是包含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西汉时期汉族建筑宫苑的典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其生产基地的性质十分突出。

29.曲水流觞(2014,2011):

农历三月初三,在郊外举行祓禊仪式,并在水中流杯饮酒,赋诗为乐的风俗,起源于周代,魏以后定为上巳节,成为古代人生活的礼俗和游乐节目。

魏明帝在御苑天渊池南凿石为流杯渠,人工制作流觞曲水进入园子,如:

北京故宫的乾隆花园。

30.长物志(2014):

明末清初造园著作,作者文震亨。

全书分为十二卷,直接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

其余各卷也有涉及园林片段言论,园林中建筑、家具、陈设三者实为一个完整有机体,家具、陈设的款式、位置朝向都与园林造景有关。

31.城市蓝线(2014):

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水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32.基调树种(2014):

能充分表现当地植被特色,反映城市风格,能作为城市景观重要标志的应用树种。

33.生物多样性(2014,2009):

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4.公园游人总量(2014,2009):

指正常可以容纳的游客人数,控制容量是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以游览旺季休息日高峰时游人数量为标准,在保障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观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线。

游人容量=公园总面积(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人)

35.和谐(2014):

园林设计中的“和谐”,是指各事物之间形成的矛盾统一体,也就是在事物的差异中强调统一的一面。

36.景区(2014):

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风景资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人观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

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探险、休闲、科考等服务。

包含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风景分区特征。

37.边坡坡度:

以其高和水平距之比表示。

h/L。

工程界习惯以1:

M来表示,M是坡度系数。

38.拉底:

在基础上铺置最底层的自然山石。

39.三维绿量(2013):

指绿地中植物生长的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的量(单位:

立方米)是应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测定和统计的立体绿量。

通过对茎叶体积的计算,来揭示植物绿色三维体积(或叶面积指数)与植物生态功能水平的相关性,进而来说明植物体本身、植物群落乃至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40.线性绿色空间(2013):

广义上讲,“绿道”是指用来连接各种线型绿色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

绿道:

包含线性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生态、游憩、文化、美学及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多重目的的规划设计及原理。

(绿带、林荫大道、公园道及两侧建有步行系统的休闲型城市道路都属于绿道)

也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放空间,包括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

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它们同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放空间纽带。

41.风景资源(2013):

又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

是指能够引起人们进行审美与游览活动,可以作为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总称。

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42.近似协调(2013):

也称微差协调。

是指相互近似的景物重复出现或相互配合产生的协调感,如中国博古架的画个组合,建筑外形轮廓的微差变化等,这种差别无法量化,而是体现在人们的感觉程度上。

近似来源于相似,但又并非相同,园林设计中就是巧妙地将相似与近似结合起来使用,从相似中求统一,从近似中求变化。

43.孤景树(2013):

又称孤植树、孤立木。

是用一株树木单独种植设计成景的园林树木景观。

孤植树是作为园林局部空间的主景构图而设置的,以表现自然生长的个体树木的形态美,色彩美,在功能上以观赏为主,同时具有良好的遮阳效果。

44.用水量标准(2013):

是由国家根据各地区城镇的性质、生活水平和习惯、气候、房屋设备及生产性质等不同情况,统一发布规定的单位用水对象单位时间的用水量。

45.水雕塑(2013):

46.王维辋川别业(2013,2007):

唐代诗人王维在原宋之问的辋川山庄基础上依附于庄园而营建的别墅园。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提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表现出来,借景于自然山水。

47.一池三山(2013,2007):

汉武帝信神仙之说,在长安上林苑的建章宫内作太液池,池中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山象征东海神仙仙岛,这种模拟山水的造园方式成为我国古代建园的主要形式,池中置岛成了园林布局的方法之一,为后世山水园造景的先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此后“一池三山”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48.可为布朗capabilitybrown(2013):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师,他改建成的自然风景园去掉围墙,拆去规则式台层,恢复天然的缓坡草地;将规则式水池、水渠恢复成自然式湖岸,水渠上的堤坝则建成自然式的瀑布,岸边为曲线流觞、平缓的蛇形园路;植物方面则按自然式种植树林、草地、孤植树和树丛;也采用隐垣手法。

设计的园林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以自然流畅的湖岸线、平静的水面、缓坡草地、起伏地形上散置的树木取胜。

他排除直线条、几何形、中轴对称及等距离的植物种植形式,被称为“大地的改造者”。

49.园圃(2012):

园指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所;圃指种植蔬菜、花果、草木的场所。

50.《洛阳名园记》(2012):

作者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记述他所亲历的比较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大多数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

《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详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

51.张涟(南垣)(2012):

中国明末清初造园家,擅长叠山,字南垣。

以山水画意造园叠山,主要观点是截取大山的一角而使人联想到整体的雄伟壮阔,与传统的将大山的形象缩移模拟,放进园林中的观点不同。

著名的有鹤州草堂、南园、豫园等。

52.京都桂离宫(2012):

日本17世纪庭园建筑群,是周游与回游结合的池泉式园林,其中还有书院和茶室,显出当时造园的综合性。

在一池五岛之中构筑有洲滨、半岛、土山、缓坡等地形景观,石组、园桥、书院、楼、亭等建筑和小品,还有根据苏东坡白居易命名的景点。

53.道路绿地率(2012):

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54.城市绿线(2012,2010):

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绿线管理的对象是城市规划区内已经规划和建成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区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各类绿地。

55.居住组团(2012):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区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聚集地。

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56.厂前区绿地:

(2012):

一般由主要出入口、厂前广场、厂前建筑群组成。

包括行政办公、科学研发、接待服务等职能。

57.季相景观(2012):

园林植物其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季相是因为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植物季相(2009):

指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植物在一年四季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变化。

开花时、结果时或叶色转变时,具较高观赏价值。

58.对比(2011):

对风景或艺术品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加以组合利用,取得相互比较、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

园林造景中有形体、线型、空间、数量动静、主次、色彩、虚实等对比。

方法有水平与垂直对比、体型大小对比、色彩明暗对比、布局对比、开合对比、疏密对比。

59.动态均衡(2011):

景物的重量、体量不同,也可使人感到平衡。

如门前左边一块山石,右边一丛乔、灌木,山石的质量重、体量小,却可以与质感轻、体量大的树丛相比较,产生均衡感。

有构图中心法、杠杆原理法和惯性心里法(运动平衡法)三种类型。

60.古树名木:

(2011):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是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61.波士顿的“翡翠项链”(2011,2007波士顿公园体系):

1985年基本建成的绿色格局,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绿地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

62.排水系统(2011):

为了使降水、污水无害及变害为利,为收集、输送、处理和处置污水,而建造一系列工程设施系统,称为城市排水系统。

63.园路纵断面(2011):

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展成的平面。

64.带状绿地布局(2011):

多与城市河湖水系、主要道路、高压走廊、古城墙、带状山体等结合布局,形成纵横交错绿带、环状绿带与放射状交织的绿地网。

65.树群(2011):

指由几十株树木组合种植的树木群体景观。

树群所表达的是树木较大规模的群体形象美(色彩、形态等),通常作为园林构图的主景之一或配景等。

树群可为一个种群,也可为一个群落。

66.《园冶》(2010):

作者计成,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

全书分三卷:

第一卷包括“兴造论”、“园说”,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兴造论”泛论营园要旨,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说”论述了园林规划设计原则,要“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借景是“园林之最要者”,列举五种方式: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叠山应做到“有真为假,作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

67.艮岳(2010):

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全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宋徽宗亲自参与建园,左右山水格局,突破“一池三山”形式,以典型山水创作为主题,在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先在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

众山拱伏,主山始尊。

68.三山五园(2010):

乾隆时期的西北郊,已经形成的庞大皇家园林集群。

大型人工山水园圆明园、畅春园,天然山水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地园香山静宜园。

69.隐垣(2010):

在园边不筑墙而挖一条宽沟,既可以起到区别园内外,限定园林范围的作用,又可以防止园外的牲畜进入园内。

视线上,园内与外界无隔离之感。

70.动态景观序列(2010):

园林总体对于游人来说是一个流动空间,表现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

不同的空间类型组成有机整体,构成丰富的连续景观,就是园林的动态景观序列。

71.平曲线(2010):

指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连接两直线间的线,使车辆能够从一根直线过渡到另一根直线。

72.自然安息角(2010):

土壤自然堆积,经沉落稳定后的表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夹角。

73.树丛(2010):

指由多株(通常两株到十几株不等)树木做不规则近距离组合种植,具有整体效果的园林树木群体景观。

74.林荫道(2010):

一种特殊的分车绿带,是指与道路平行并具有一定宽度的供居民通行、散步和作短暂休息用的带状绿地。

75.巴比伦空中花园(2009):

依附在巴比伦城墙之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

由金字塔形数层露台组成,露台由厚墙支撑,这些露台并非全由墙体构成,其外部是拱廊,内有大小不等的房屋洞室、浴室等,四周平地上堆土成丘,种植大小各类树木,层层叠叠,整体外观如森林覆盖的小山耸立在巴比伦平原中央,如高悬在天空中。

空中花园在技术上解决了承重和防渗透难题,饮水浇灌技术也较先进。

76.勒·诺特尔式园林(2009):

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

追求空间的无限性体现在园林规模和空间尺度上的最大特点,具有外向性特征。

勒诺特尔式园林表现了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

园林构图,府邸作为中心起统率作用,通常建在最高处,花园从规模、尺度上服从于建筑。

从府邸到花园、林地,人工味及装饰性逐渐减弱。

花园的构图为条理清晰、秩序严谨、主从分明的几何网络。

地形平坦或略有起伏,形成整体上平缓舒展效果。

水景方面,主要是静态水景,如护城河、水渠、运河等,形成镜面似水景效果。

除了喷泉外,动水较少,只在缓坡地上作一些跌水。

植物配置方面,林园部分集中种植阔叶乔木形成茂密丛林,常见乡土树种有椴树、欧洲七叶树、鹅掌栎等,在府邸附近布置以花卉为主的大型刺绣花坛。

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品装饰布置在道路交叉口,令人目不暇接。

77.田园城市(2009):

:

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称之为田园城市,即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

78.绿化覆盖率(2009):

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79.囿(2008):

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之外还兼有“游”的功能,即在囿里进行游观活动,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末周初,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狩猎活动有直接关系,也有馆游功能。

80.净土园林(2008):

受中国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与中国汉代佛教的净土宗影响而形成的,带有宗教意义,以自然式风景庭院为主。

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中,开创净土宗,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

净土宗的佛寺把殿堂建筑与园林结合起来以表现净土的形象,利用造园艺术的手段把西天极乐世界具体地复写于人间。

于是寺院开始园林化,殿堂与园林融为一体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宗教意境的园林净土庭园。

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

寝殿造园林是平安时期的世俗园林的主流,净土园林是日本寺院园林具有宗教特色的开始。

81.古埃及园圃(2008):

古埃及最早出现的以种植果木和蔬菜为主的实用园。

82.公园绿地(2008):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的绿地,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83.导向岛(2008):

一般设置在环形交叉口进出口道路中间,并延伸到道路中间隔离带,用以指引行车方向,约束车道,使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安全。

84.枯山水(2008):

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沙、石的组合达到模拟创造出水的感觉,也有用植物代沙,叫植物枯山水。

石象征海景,沙象征海水,可分两种,一种在庭内叠石成山、成岛,使庭内富于变化;另一种在平坦的庭内点置、散置、群置山石。

利用夸张和缩写的手法创造出残山剩水形式的枯山水风格。

85.三远视景(2008,2007):

除了正常的静物对视外,还要为游人创造更丰富的视景条件,以满足游赏需要。

画论中的“三远”即仰视高远,俯视深远,中视平远。

86.湿地(2008):

指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的水域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滨岸海域。

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于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特征植物,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87.社区公园(2007):

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88.虚实之隔(2007):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虚实之间互相穿插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园林景观变化万千。

89.英国自然风景园(2007):

:

18世纪出现,以开阔的草地、自然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自然弯曲的湖岸为特色,取消了园林与自然风景之间的界限,也不在考虑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过渡,而是将自然作为主体,将自然引入园林之中,排除一切不自然之物,自然美成为园林美的最高境界,反映出人工美应服从于自然美,造园应与自然相协调观念。

90.生态学(2007):

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环境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系统。

91.径流系数(2007):

指流入管渠中的雨水量和落到地面上的雨水量的比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