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3985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7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命题揭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Word格式.docx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涉及西汉初年的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等经济政策、赋税制度、土地兼并现象和小农经济等。

关注农民问题、粮食问题、税制问题、市场监管、贫富分化和社会稳定等,具有现实警示和借鉴价值。

答案:

B。

2.(2017年全国文综Ⅲ卷26).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图文材料并进行完整、正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该表的内容中,户均占有20-130亩的比例达到了74.1%,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土地占有状况较为均匀,未出现大规模的土地集中现象。

联系教材所讲内容,唐代实行均田制后,有效地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

基于上述分析,A项正确反映了题干内容,故正确。

B项和C项与历史现状,亦与题干内容相违背,故不选。

题干现象题干内容仅提到土地占有情况,未提及生产力、生产效率的问题,故D项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符。

(以上出自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版高考文科试题分析的文科综合分册148页,但划线部分的论述似有争议,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二版的第六卷569页,唐代均田制的推出历史舞台大致可断在代宗大历和德宗建中元年之间,即唐中期以后均田制已经瓦解。

B项和C项不选的主要原因是与材料信息不符,但材料不能反映政府还在按人丁分给农民土地及实施均田制。

A。

3.(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此题考查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汉代个体农户“五口之家”包括男女老少,男耕女织,显然与画面所显示的情形不合,(个体农户生产不可能有这么多劳力,)故可排除A;

精耕细作在汉代以牛耕、铁制农具为主要特征,画面显然也不能反映,故可排除B;

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是井田制的特征,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时段不符,)故可排除C。

图中六个男劳力在同一块土地上一起耕种,由此可以判断组织形式是集中劳动的大生产,因此D项正确。

D。

4.(2016年全国文综课标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宋朝不再像前代那样推行均田制等保护小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而是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在土地政策上“不抑兼并”,这一政策导致的后果是土地交易频繁,土地越来越集中,大量民户失去土地而成为租种土地的“客户”,因此B项符合题意。

北宋商品经济繁荣,A项不符合史实。

唐末以来,坊市制度崩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而不是民户失去土地,故C项错误。

田赋一直是北宋赋税的重要来源,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5.(2015年全国文综课标Ⅰ卷24)《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确立有关,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必然促进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产品的增加又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

农业收益的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土地兼并现象,故D项错误。

6.(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Ⅱ卷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由不抑土地兼并推知宋代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部分沦为流民,更多地以租佃地主土地为生,故宋代租佃制盛行。

宋代中央集权加强,A项不符合事实。

7.(2012年全国文综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

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依据题干信息,刺史监察的豪强、强令迁徙的豪强是因为“田宅逾制”,所以抑制豪强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土地兼并。

A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豪强是国家政治经济的支柱,而且如果是支柱国家也不会抑制豪强,自挖墙脚。

依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经济支柱还是自耕小农,豪强地主的发展兼并小农土地造成小农破产,会危害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兵役徭役来源,从而削弱国家的统治实力,因此国家才限制土地兼并、抑制豪强实力。

B项也不符合事实,汉武帝即加强君主集权又实行盐铁官营等,政治经济势力都集中于国家而不是分离。

题干中设置刺史监察、强令迁徙等都是体现的行政手段,因此D项错误。

C。

8.(2011年全国大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按田亩征收银两。

因此纳税对象主要是田主而不是佃农,因此在佃农拖欠田主地租,田主收入因此减少而又需完成政府税收的情况下,往往被迫借高利贷而陷入困境。

因此选择D项。

佃户拖欠地租地租,田主借贷交税陷入困境,丰收年景也如此,反映的并非农业衰退,因此A项不正确。

材料信息呈现出官府、佃户、田主在税收上复杂关系,但反映的只是经济问题,这可能造成,或者反映佃户与田主之间矛盾激化,但却不是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因而C项也不能成立。

佃户人身关系弱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历史现象,也是地主不能在经济上控制佃户的原因之一,但这不只是明代后期特有的历史现象,材料所述现象在明代后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渐以成风,就不得不考虑特定的制度变化。

而且一条鞭法下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也正是佃户人身关系弱化的推动力,从逻辑上说,国家政策变化才是主要原因,因此B项不选。

D

9.(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图中甲骨文的“年”字是人背着收割下来的庄稼,“有”甲骨文是手持肉,表示拥有意思,所以C项符合本意。

此题与前面25题相似,体现“重农”思想。

A项“人寿”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两个字中也没有体现B、D项中“期盼”、“祭祀”的内容。

10.(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依据所学知识,均田制主要是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按人口分给农户耕种,保证每家每户占有种植谷物的露田和桑麻田的规定数额,以确保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稳定生产。

因此C项正确。

11.(2018年海南历史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唐宋时期南方的许多丘陵山区的坡地都被开垦为梯田,体现了南方开发的深入,因此C项正确。

联系所学知识,美洲农作物是在新航路开辟发生后约相当于明朝中后期才开始传入中国的,因此A项不选。

南方梯田的开发与加剧土地兼并构不成因果关系,因此B项不选。

南方梯田的开发应当是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刺激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因此D项不选。

12.(2017年海南历史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依据相关常识,经济作物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而传统的粮食生产往往首先满足农民自己生存的需要,有自给自足的色彩更浓厚一些。

因此南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粮食生产比重的降低说明了明清上述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

农业生产包括的内容很多,仅从传统粮食生产比重的降低不能够得出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的结论,因此D项不选。

联系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人口普遍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相应增加而非减少,而且依据常识题干信息中粮食生产的比重降低不等于总量下降,因此B项不选。

经济作物的扩大种植更容易增加普通农户从市场中获得的收益,因此C项不选。

13.(2016年海南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抵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齐民要术》是公元6世纪黄河流域生产经验的总结,题干中所说的“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强调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在单位面积上精耕细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正符合精耕细作的内涵,故A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是正确选项。

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不能也没能遏止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题干材料中也没有相应证明信息,故排除B项。

精耕细作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产生的,其特点就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题干信息表明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C项与题干实质意思相违背。

从题干与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模式并未改变,故D项排除。

(题干信息中表现不出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而且北魏时期经过十六国战乱后中原人口减少,大量土地闲置,当时人地矛盾并特别突出,D项也不符合史实。

14.(2015年海南历史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

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

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

C项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与西汉前期的历史实际不符,所以是错误项。

B项良马引进与良马改良可以改进马的质量,但不能大量增加马的数量,况且西域良马的大量引进不是发生在汉武帝初年,而是汉武帝中期汉朝击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等西北地区和张骞打通与西域的联系和交往的通道以后,所以B项不选。

D项战马消耗减少,不是马匹数量增加的直接原因,也不是正确选项。

A项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是当时马匹数量大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正确答案。

15.(2014年海南历史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

抑制土地兼并、促进人口增长和稳定小农经济都只是均田制的目的之一,最终为增加财税收入服务,都以偏概全,予以否定。

C.

16.(2013年海南历史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析:

题中的“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所以A项正确。

选项B涉及到的祭祀活动,不可能影响到农业收成;

C涉及的巫师与祭司有关,并不承担农业生产的组织;

自然环境是当今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却并非是早期农业社会的问题,因而D项亦不成立。

甲骨卜辞是占卜记录,B项说祭祀活动是偷换概念。

17.(2013年海南历史8)图1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从图中的“男耕女织”活动可以推测。

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就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家庭小农经济。

18.(2010年海南历史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均田制推行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国家掌握一定的无主荒地。

但是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特别是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土地高度集中,故统治者无地可分,不能再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19.(2007年海南历史3)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

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垄作法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D.一年三熟制

题干材料的意思,江淮地区多种植水稻,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粮食产量,官府组织民众在水稻收割之后,种植小麦,以帮助百姓度过灾荒。

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20.(2007年海南历史5)图2为“胡人执犁俑”。

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

图中陶俑背的是曲辕犁,出现于唐代。

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21.(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从题干信息“井主雇佣工匠”得知,这成百上千个竹筒井都是民营制盐手工业,联系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情况,因此A项正确。

题干中的受雇工匠情况不能反映当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B项不选。

题干只能反映当时这一地区的这一新制盐部门存在雇佣劳动情况,而就当时全国和各个行业的使用雇佣劳动情况并不得而知,因此不能武断下“已经普及”的结论,因此C项不选。

此题反映了四川此地的井盐是民营的,但实际上当时海盐和池盐仍然都由官营榷卖,因此题干信息并不能反映盐业专卖制度在整个北宋辖区和整个制盐业中已经完全解体,因此D项错误。

本题有助于考生对民营手工业和历史上雇佣劳动情况产生崭新和具体的认识,更新观念,有助于引领中学历史教学。

22.(2018年全国文综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本题考查古代生产技术,时空观念素养,要求考生能够把文字信息与地图信息结合起来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解读。

凸显了实物史料的研究价值,并以崭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引领中学历史教学。

题干材料说墓葬中发现不少铁器实物,没有体现有多少铁农具,因而证明不了铁农具得到普遍使用,并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在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是战国以后,所以A项错误。

题干图中可以表明当时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发现了铁器,但还不足以证明新疆地区的铁器就是从中原大量引进的,或许是当地独立铸造的,因此也不能表明两地联系紧密,依据所学知识,中原新疆发生紧密的联系实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因此B项错误。

由题干中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可知,这些铁器在当时数量应当比较稀少,因此当时我国冶铁技术不可能已经相当普及。

铁器的出现标志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图中铁器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相对社会发展较快,D项正确。

23.(2014年全国文综大纲卷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题干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生产分工日益细密,纺织业内部不同工种也扩大为新的地区和行业的分工,这正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24.(2016年海南历史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

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通过有效解读图文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辨别、理解历史实物,正确判断时代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葡萄是西汉张骞通西域后由西域地区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内地的。

因此,铜镜背面筑有葡萄应当发生在汉朝以后,所以D项正确。

25.(2014年海南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丝绸织锦技术本来原产于中国,但题干信息显示国外波斯等地区也出现织锦业并且产品销往中国,说明了织锦技术向国外的传播;

同时,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外国织锦技术又传入中国内地。

由此表明D项正确。

26.(2009年海南历史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私营经济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其发展原因并非官营作坊的局限,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的发展表现后来被归为资本主义萌芽。

因此D项正确。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附:

区域经济)

27.(2017年全国文综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中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区分不同群体等级身份的严格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

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等级观念也渐趋渐弱,可以说,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等级秩序,因此B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意,不选;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能将传统的伦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冲击,因此C项不选;

D项只涉及低级官员,与题干所言之主体——官员群体以及普通人家不符,因此不选。

28.(2017年全国文综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茶叶产自南方,依据题干信息,北方人本不习惯饮茶,但唐中期,在北方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来自江淮地区的茶叶。

这一现象反映的历史背景是,随着国家的统一,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正确答案为C项。

南茶北运的动力主要是北方有消费茶叶的需求,而国家的统一仅提供了外部条件,因此A项不选。

B项在事实和情理上是错误的。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因此D项存在事实错误。

29.(2017年全国文综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