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407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北京市第四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Word下载.docx

D.是否承认意识有能动作用

5.下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

这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6.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第一次提出并断定反物质的存在。

1995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质。

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于2008年升空寻找反物质。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是

A.不属于物质的范畴

B.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

C.属于意识范畴

D.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

7.2010年,欧洲科学家第一次较长时间捕捉到了自然界的反物质。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

C.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这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无条件的、相对的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9.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决定物质的存在方式

B.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C.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0.在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预言百年之后,美国科研人员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第一次成功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从而找到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引力波发现再次佐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②意识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可以把观念转化为现实

③物质世界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者是不存在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恒的使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

”这是强调实践活动的

A.物质性B.能动性

C.社会性D.主观性

12.“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这首小诗蕴含哲理与下列名句体现的哲理最为一致的是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

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①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②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③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下列古语与“绝知此事要躬行”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B.长江后浪推前浪

C.梅花香自苦寒来D.事非经过不知难

15.认识的对象、来源和目的分别是

A.客观事物、实践、改造世界

B.实践、客观事物、改造世界

C.客观事物、实践、检验真理

D.客观事物、书本知识、获得真理

16.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

他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这说明掌握整体优化的方法要

①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古语启示我们

A.世界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B.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实际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18.“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街小巷。

人们都在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

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的性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19.荷兰著名的代尔夫特蓝瓷的蓝色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都源于特别的制作过程,画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氧化钴黑色成分的颜料,经过特别烧制,发生化学反应,黑色就会变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

这种特别的制作过程

A.说明认识水平决定了实践的发展过程

B.立足于实践探索,建立新的人为事物联系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突破了规律的限制

20.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提出:

“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从矛盾的角度看,“多”与“少”之间

A.二者之间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存在不相容的对立

C.存在相互贯通的一面

D.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21.孔子说: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我们要结交有益的朋友,这是因为

①要把握事物的自在联系

②我们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③要承认事物的客观联系

④我们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孟子》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下列说法中与这句话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B.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3.“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C.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孔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在于肯定

A.事物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B.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C.人生历程体现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

25.我国的许多名言名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名言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重视量的积累

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26.小说《三体》的创作灵感源于经典的三体问题(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

因格局宏大,立志高远,读者们对该书反映十分热烈。

下列对该书评价合理的是

①科学幻想体现了“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②科幻小说情节虚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具体体现

③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④科幻作品缺乏社会实践基础,只是作者的主观想象

27.诺贝尔生物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了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这些细胞构成了大脑中的内置的“GPS”,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

这一成果或许可以帮助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患者摆脱由于空间记忆受损而造成的困扰。

A.人的认识能力是惊人的,可以破解任何难题

B.科学的发现可以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打开思路

C.人的大脑承载了许多功能,有待人类去发现

D.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新的认识规律

28.一本《论语》,有人能一目十行,不到几分钟就复述出来。

研究人员采用先进的光遗传方法,证实了“瞬间记忆”的幕后“操纵者”为大脑内侧的前额叶。

人们能获得这一发现是因为

①记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新的手段

③创新推动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④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9.有人将“1.01的365次方等于37.8”和“1.02的365次方等于1377.4”这两个等式解读为:

每天只比你多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

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发展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必须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C.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D.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30.上世纪,收看电视节目是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收视率极高。

到了21世纪,从数字机顶盒、到IPTV、再到智能电视,尽管相关部门努力做好服务,但收视率还是越来越低。

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时间留给了手机、平板电脑。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事物运动的方向一定是上升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C.事物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D.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1.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

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2.房地产税法被列入了全国人大2016年立法预备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正在对房地产税立法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和论证。

从哲学角度看,房地产税法的制定

①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②应坚持发展的观点,反复地变化和调整

③要坚持两点论,均衡处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④应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3.“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

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

“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4.“社工”是以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他们遵循着助人自助的理念,坚守着心中有爱,生活就是富足的,工作就是愉快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事业就是有成就的信念。

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实现自身价值须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③在劳动与奉献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④只有培养出全面的能力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35.为研究抗疟新药,屠呦呦查古医籍、访老中医,从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

在190次实验失败后,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这启示我们

①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研究普遍性

②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要有创新意识

③重视量的积累,多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④要坚定理想信念,秉承执着追求精神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

36.每到年终岁尾,人们总要总结一年的得失成败。

而在汉字文化圈及相关区域,也有一项这样的活动:

评选年度汉字。

用新加坡《联合早报》年底汉字评选活动的名称来概括,就是“字述一年”,即由民众选出一个汉字来概括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年里的社会焦点及民众的深切感受。

2016年,日本的年度汉字是“金”,马来西亚是“贪”,新加坡是“忧”,台湾地区是“苦”,而海峡两岸年度汉字则是“变”,我国国内年度汉字为“规”。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完成一篇时事短评。

(20分)

(要求:

有理有据,合乎逻辑,至少2个哲学原理,字数300字以上)

37.辩论通常指双方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辩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

辩论双方一辩的主要任务是开篇立论,简明扼要地阐明本方观点。

以“实践比学习更重要”(正方)VS“学习比实践更重要”(反方)为辩题,任选正方或反方,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撰写一辩的辩词。

(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有理有据,合乎逻辑,300字以上。

38.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也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2016年,人工智能AlphaGo与世界顶级选手李世石进行围棋大战,最终人工智能AlphaGo以4:

1的总比分获胜。

AlphaGo获胜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

我们一方面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担心某一天人工智能威胁人类安全,担心人工智能被滥用而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工智能威胁人类安全”这一观点。

(10分)

39.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需要侧政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消费品供需面临结构性失衡,“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论证“供给侧改革”改革的必要性。

(12分)

40.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一:

自2010年11月启动,微信走过了五年的发展历程,相继推出朋友圈、公众号、微信支付、企业号、城市服务等产品。

作为我国用户规模最大和活跃程度最高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微信的发展历程。

(8分)

材料二:

在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许多信息:

“求转发”、“求扩散”、“孩子走失了”……

(2)微信朋友圈里海量的信息让人真假难辨,究竟转不转发,实在是个难题。

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及其理由。

(10分)

参考答案

1.B2.D3.A4.C5.C6.B7.D8.C9.D10.B11.C12.A13.D

14.D15.A16.C17.B18.B19.B20.C2l.D22.B23.C24.A

25.B26.B27.B28.C29.C30.D31.D32.B33.A34.C35.C

36.本题答案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结合材料,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等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37.本题答案主要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

水平1:

理论运用准确,阐述问题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事例恰当,显示出较高的学科素养。

水平2:

理论运用比较准确,阐述问题有条理,能用事例说明问题,显示出基本的学科素养。

水平3:

理论和事例存在明显欠缺。

水平4:

答非所问或观点错误。

38.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是由于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现状。

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能正确的认识世界。

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正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表现。

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认识要充分发挥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透过现象抓本质和规律,正确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

意识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人类正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创造了人工智能,方便了人类生活,促进了社会发展;

人类也可以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去引导、规范、限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方向、界限和目的,使其更好为人类服务。

3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供给侧改革的决策,是从现实客观需要作出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解放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进行供给侧改革,能够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40.

(1)微信适时推出不同的产品,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微信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体现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微信在不同阶段相继推出不同的产品,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微信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

(2)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遵循客观规律,维护人民利益,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例如转发真实求助信息,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传递“友善”正能量,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如果转发虚假、谣言,甚至负能量的信息,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