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8410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急救援联动指挥中心综合布线子系统Word文件下载.docx

由于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因此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如计算机设备、交换机设备等;

并支持所有通信协议,如ISO/IEC8802-3,ISO/IEC8802-5等。

3.灵活性:

采用标准的传输线缆和相关连接硬件,模块化设计。

因此所有通道都是通用的。

每条通道可支持终端、以太网工作站及令牌环网工作站。

所有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要改变布线,只需增减相应的应用设备以及在配线架上进行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

4.可靠性:

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息传输通道。

所有线槽和相关连接件均通过ISO认证,每条通道都采用专用仪器测试链路阻抗及衰减率,以保证其电气性能。

应用系统布线全部采用点到点端接,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影响其它链路的运行,为链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检修提供了方便,从而保障了应用系统的可靠运行。

各应用系统往往采用相同的传输媒体,因而可互为备用,提高了备用冗余。

5.先进性:

采用光纤与双绞线混合布线方式,极为合理地构成一套完整的布线。

所有布线均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标准,链路均按八芯双绞线配置。

5类双绞线带宽可达100MHz,6类双绞线带宽可达200MHz。

对于特殊的需求可把光纤引到桌面。

语音干线部分用铜缆,数据部分用光缆,为同时传输多路实时多媒体信息提供足够的带宽容量。

6.经济性:

可适应相当长时间需求。

(三)三种类型的综合布线系统

1.基本型

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双绞线电缆组网。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如下:

 

(1)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

(2)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1条4对双绞线电缆;

(3)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4)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1对双绞线。

2.增强型 

 

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双绞电缆组网。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如下:

(1)每个工作区有2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2)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双绞电缆;

(3)采用夹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4)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双绞线。

3.综合型

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双绞电缆混合组网。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四)综合布线系统的六个子系统

1.工作区子系统

(1)一个独立需要设置终端的区域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

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要求设置。

(2)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的设置和安装。

(3)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符合下列要求:

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2) 

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媒体)时,采用适配器;

3)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装置时,采用适配器;

4)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5)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2.配线(水平)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我们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1)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3)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4)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我们采用4对双绞电缆。

在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采用光缆。

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

配线电缆选用普通型铜芯双绞电缆。

3.干线(垂直)子系统 

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我们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经济的路由。

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

干线电缆采用点对点端接,或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的方法。

如果设备间与指挥大厅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设备间,把数据电缆连至指挥大厅,则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干线(垂直)子系统话音和数据的需要。

当需要时,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4.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

设备间子系统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控制配线设备等组成。

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5.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

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

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

6.建筑群子系统

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包括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C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

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遵循电话管道和入孔的各项设计规定。

此外安装时至少预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

(五)系统指标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2.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有其它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2) 

在大多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衡量。

(3)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Δ=6dB+10Lg(n+1)dB(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对称电缆组数)。

3.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应符合下列规定:

ACR(dB)=an(dB)-a(dB)(an为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值,a为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4.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00Ω双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9.2Ω/100m;

150Ω双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2Ω/100m。

5.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配线(水平)子系统中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lμs。

6.综合布线系统的相邻线对综合近端串扰(Powersum)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相邻线对综合近端串扰其值为在4对双绞线的一侧,3个发送信号的线对向另一相邻接收线对产生串扰的总和近端串扰值。

N4=N12+N22+N32(N1、N2、N3分别为线对1、线对2、线对3对线对4的近端串扰值)。

7.综合布线链路脉冲噪声电平

由大功率设备间断性启动对布线链路带来的电冲击干扰,综合布线链路在不连接有源器械和设备情况下,高于200MV的脉冲噪声发生个数的统计,测量2分钟捕捉脉冲噪声个数不大于10个。

8.综合布线背景杂讯噪声

由一般用电器械带来的高频干扰、电磁干扰和杂频竞频低幅干扰,布线链路在不连接有源器械及设备情况下,杂讯噪声电平应≤-30dB。

9.综合布线接地系统安全检验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必须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Ω;

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Ω。

(2)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

  

(3)采用屏蔽综合布线系统时,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或BD)端必须良好接地,用户端(终端设备)视具体情况接地,两端的接地应连接至同一接地体。

若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源差不应大于1vr.m.s(有效值)。

(4)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铜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也可采用竖井内集中用铜排或粗铜线引到接地体,导线或铜导体的截面应符合标准。

接地导线应接成树状结构的接地网,避免构成直流环路。

(5)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6)屏蔽线缆屏蔽层接地两端测量链路屏蔽线、屏蔽层与两端接地电流差≤5v。

10.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多模光纤:

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μm或50/125μm;

(2)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

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

(3)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ldB/km;

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

(4)单模光纤:

芯线应符合IEC793-2,型号BI和ITU-T G.652标准;

1310nm和15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ldB/km;

截止波长应小于1280nm;

1310nm时色散应≤6PS/km.nm;

1550nm时色散应≤20PS/km.nm;

(5)光纤连接硬件:

最大衰减0.5dB;

最小反射衰减:

多模20dB,单模26dB。

11.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

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00Ω、150Ω两类标准,其允许偏差值为±

15Ω(适用于频率>1MH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