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4208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4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大版0793《心理健康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Word格式.docx

6.多选: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包括()

A.积极,不消极B.客观、不自欺

C.独立、不依赖D.灵活、不僵化

7.单选:

()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A.认知B.感觉

C.知觉D.思维

8.多选:

韦斯勒的不合理认知的特征为()

A.绝对化的要求B.过分概括化

C.乱贴标签D.糟糕至极

9.韦纳的成败归因的维度包括()

A.可预测性B.稳定性

C.原因源D.可控性

1-9:

ABDBBABCACABCDAABDBCD

2009年秋季第一批次

[论述题]简答:

请简要描述理性情绪疗法的内容 

这一理论特别强调认知的重要性。

其要点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

这一理论可称为ABC理论。

[多选题]多选:

韦纳的成败归因的维度包括() 

可预测性

稳定性

原因源

可控性

BCD

韦斯勒的不合理认知的特征为() 

绝对化的要求

过分概括化

乱贴标签

糟糕至极

[单选题]单选:

()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认知

感觉

知觉

思维

A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包括() 

积极,不消极

客观、不自欺

独立、不依赖

灵活、不僵化

ABCD

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包括() 

快乐原则

至善原则

现实原则

理想原则

AC

心理健康的三个层次包括() 

克服心理疾病

自我实现

超越“第三状态”

没有负性情绪

ABC

人们将这一中间状态称为() 

健康状态

第三状态

不健康状态

特殊状态

C

以下属于王登封、张伯源提出的8条心理健康的指标的是 

2009年秋季第二批次

什么是焦虑?

焦虑的种类有哪些?

因为个体主观上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况的预料而产生的一种高度不安的状态,同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

反应性焦虑与神经质焦虑

()是一种因为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强迫

焦虑

自厌

抑郁

D

以下属于自我防御机制的是() 

升华

压抑

否认

替代

()是指自我使用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所引发的焦虑,以降低心理冲突的方式。

阻抗

自我防卫

艾斯沃斯通过"

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婴儿的依恋表现的基本类型分为() 

安全型依恋

攻击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ACD

()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坎农—巴德

阿诺德

詹姆斯—兰格

沙赫特

2009年秋季第三批次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强化理论建立适当行为、消除不良行为 

▪要使某个行为重复或加强,那么在行为之后给予正强化或负强化;

要使某个行为消除或减弱,那么在行为之后给予正惩罚或负惩罚。

▪强化方式分为连续强化和断续强化(间隔强化)

()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做出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行为反应之后并不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强化

惩罚

奖励

消退

意志品质的特征包括() 

自觉性

坚韧性

果断性

自制力

强化方式分为连续强化和断续强化,而断续强化的具体方式则分为() 

固定频率

可变频率

固定时间

可变时间

根据强化理论,斯金纳将行为的后果分为() 

正强化

负强化

正惩罚

负惩罚

常见意志障碍包括() 

意志减退

意志缺乏

意志过强

意志冲动

()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

意志品质

自我意识

2009年秋季第四批次

什么是健全人格?

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

身上的集中体现。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点:

•和谐的人际关系

•宁静的心境。

•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

以心理机能优势分类,可以将性格分为() 

意志型

理论型

理智型

情绪型

以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可以将性格分为() 

场依存型

内倾型

场独立型

外倾型

BD

下列属于人格障碍的有() 

自恋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

()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

心理缺陷

人格缺陷

影响人格的因素有() 

遗传

父母教养方式

老师

社会文化

人格包括() 

性格、气质

动机、兴趣、价值观

人格心理特征

人格倾向性

CD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行为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特征。

性格

气质

个性

人格

2009年秋季第五批次

简要描述自我意识的三个发展阶段 

大约到八个多月时,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生理自我开始萌芽了。

以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自我意识才逐渐稳定、成熟,这期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3岁前)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3岁至青春期)

(三)自我意识的成熟(青春期到成人)

成熟自我的特点包括() 

自我同一感

自我意志感

现实责任感

主动控制感

走向自我成熟的途径包括() 

自我成长

自我分析

自我规划

现实选择

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至少应该具备的特点包括() 

恰当的自我认识

真实的自我体验

坚强的自我意志

合理的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意志

自我控制

()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

自我”的意识,或者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自我概念

自我

2009年秋季第六批次

简要描述交往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交往分析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伯恩(Berne,T.A.)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People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另一代表人物是托马斯・A・哈里斯。

交往分析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交往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早期记忆,特别是五岁之前的记忆,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尽管成年人意识不到这些内容的存在,但它们却是以某种物质的形式深深地刻印在了人们的大脑皮层上,并且对于人们成年之后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

有时,我们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甚至不知道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就是早期的记忆在发生作用。

影响两性吸引的因素有() 

相似性

互补性

外表魅力

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应包含的要素有() 

喜欢

亲密

激情

承诺

爱情的特点包括() 

相异性

生理性

高级性

利他性

健康交往的基本原则包括() 

真诚原则

互利原则

宽容原则

尊重原则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 

空间距离

交往频率

外貌

人际关系的结构包括() 

行为

情感

关系

2010年第一批次

[论述题]焦虑 

2010年第二批次

[论述题]抑郁 

抑郁是一种因为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

2010年第三批次

[论述题]常见的归因错误与偏差 

(1).基本归因偏差

又称为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境的作用。

(2).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行动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

观察者则刚好相反。

(3).自我服务偏差

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2010年第四批次

[论述题]自我认知的三个方面 

其一,生理自我,也就是你对自身这样一个生物个体的基本认识。

其二,社会自我,指对自身社会性要素的认识。

"

社会自我”包含了你的各种社会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各种社会角色、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定位。

其三,心理自我,就是对自身心理状况的了解,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价值观、理想)及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全面认识。

这三方面的综合了解才是完整的"

自我认知”。

2010年第五批次

[论述题]爱情的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是由斯腾伯格(R.Sternberg,1986)提出的。

他认为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

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诺(commitment)。

亲密:

是指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是爱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

是指在爱情关系中带来强烈情绪体验的驱动力,是爱情的动机成分。

承诺:

是指与对方相守的意愿及决定,是爱情的认知成分,是最理性的成分。

这三个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

若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形,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

2010年第六批次

[论述题]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中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态度反应来进行研究的。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人感、闭锁性、自尊感对其自我体验的发展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1.成人感

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从初中开始起,他们就产生强烈的自立愿望,开始疏远父母而乐于和同龄人交往,寻找志趣相投、谈得来的伙伴。

2.自尊感

♦自尊感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青少年自尊感的体验容易走极端,当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相一致、自尊需要得到肯定与满足时,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会得意忘形;

如果社会评级不能满足自尊需要或者产生矛盾时,他们就可能妄自菲薄、情绪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人的自暴自弃。

3.从闭锁性到自卑感

青少年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闭锁性,这是这个阶段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闭锁性的发展,青少年到了高中时期容易出现自卑感。

所谓自卑感是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自我体验。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其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会变得不肯面对现实,丧失独立向上、自强不起的精神。

2011第一批次

[论述题]自我防卫 

自我防卫(又可叫做防御机制)是指自我使用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所引发的焦虑,以降低心理冲突的方式。

[论述题]归因 

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论述题]认知 

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2011第二批次

[论述题]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与自制力。

每个方面的属性都不能太强或太弱,否则将表现为不良的意志品质。

[论述题]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

2011第三批次

[论述题]抑郁的原因 

一般而言,

一般而言,引起抑郁的原因通常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这也是最容易引发抑郁情绪的因素。

第二是内源性的,与遗传有直接关系,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发病,有时候与季节有关,这种情况的治疗以吃药为主。

第三种是药源性的,如同吃药过敏,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可能会导致某些人出现抑郁症状,此时应立即停止服药。

通常有以下三种:

2011第四批次

[论述题]人格障碍的类型 

人格障碍有三大类群。

第一类以行为怪僻、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型、分裂性人格障碍。

第二类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癔病型、自恋型、反社会型、攻击型人格障碍。

第三类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

2011第五批次

[论述题]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一)自我意识的产生(3岁前)

从儿童出生后8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初始阶段。

这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意识,是对自身与外界相区别的意识,包括对他物的占有感、对他人的支配感与对自身的爱护感及满足感。

这个阶段称为生理自我阶段。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3岁至青春期)

从三岁到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他的兴趣的中心是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

个体通过幼儿园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

这个阶段也称作社会自我时期。

(三)自我意识的成熟(青春期到成人)

从十四五岁到成年,在大约十年期间,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

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使个体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2011第六批次

[论述题]简述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理论 

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对诱发性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C是指情绪、行为反应。

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因此,改变信念才能改变情绪及行为反应。

2012秋第一批次

[论述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界定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坚强的意志,刚毅不拔、日进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坚强乐观的态度

自律与反省,独立自信

在人际关系中能够左右逢源

2012秋第二批次

[论述题]奥尔波特(Allport,G.W.)提出的六个心理健康标准 

力争自我的成长;

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人生观的统一;

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

人生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2012秋第三批次

[论述题]什么是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行为的后果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因素(即内部因素)和环境的因素(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个人的能力和动机等;

外部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的难易程度和运气等。

2012秋第四批次

[论述题]如何减轻焦虑 

适度的焦虑对于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但不

适当的高度焦虑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非常不利

的,现将几种常见的减轻焦虑的方法如下:

调息放松

想像放松

肌肉放松

系统脱敏放松

2012秋第五批次

[论述题]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行为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012秋第六批次

[论述题]什么是爱情的三角理论 

他认为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

2012春第一批次

请简要描述理性情绪疗法的内容

2012春第二批次

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是婴幼儿接触和认识社会的桥梁,父母在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还提供了心理的需要。

(2)同伴的影响。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

除父母和家庭成员之外,与儿童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幼儿园的朋友、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

(3)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学校生活是大多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程。

人们不仅从学校获得文化知识,还获得了社会知识,促进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

(4)社会文化和社会阶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