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445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游词龙鳞石海Word文档格式.docx

万盛原是古代巴国的领地,曾一度属夜郎国的势力范围。

在巴、僚等氏族伐林开荒,向深山高谷拓展时,这里便形成了民族杂居,苗族就是其中之一。

万盛苗族以红线束条裹头,有“红头苗”之称。

踩山坪,是万盛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过去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初五,居住在万盛及其周边的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踩山坪,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

相聚这里的苗族同胞们或载歌载舞、交朋结友、谈情说爱,或迎请祖先、祭神还愿。

届时热闹非凡。

长期以来,这些苗族同胞世代生息在万盛这块域交错、隶属迭变的土地上,从而创造了独特而绚丽多彩的“卡龙子”文化,也就是苗文化。

它尽管受渝、黔、湘三省地情、物情、民情的影响,以及巴渝文化、渝黔文化、夜郎文化的渗透,但至今还保留了浓郁的万盛地方特色,其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历史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发展。

1989年春,万盛区青年镇的苗族同胞恢复了沉寂近半个世纪的传统节日“踩山坪”。

1998年,万盛区政府在苗族相对集中的龙鳞石海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万盛苗族踩山会”。

踩山会上,深沉的桶鼓与高昂的唢呐交织,悠扬的芦笙与欢快的苗舞同步,将龙鳞石海装点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伴着笙歌鼓点,《滚山珠》、《爬花杆》等众多展示苗家风情的传统节目,和对歌、迎亲、拜堂、闹新房等苗家婚俗与打牛、祭山神等习俗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苗文化长卷。

2006年,万盛苗族踩山会入选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姿百态,鬼斧神工的龙鳞石海继获得重庆市十佳旅游景区和国家AAAA级景区后,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和赞叹,而万盛苗家情歌更为这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999年举办的“万盛石林情歌大赛”,让人领略到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苗家情歌的独特魅力。

苗族歌舞也多次应邀参加国家和重庆市的重大庆典活动。

在1998年的“世界旅游日华夏旅游年”庆祝活动、第七届中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开幕式迎宾表演,以及重庆市“三峡国际旅游节”、山城“都市旅游节”、“黑山谷之春”走进重庆兄弟区县文化交流上,苗家缘于劳动的《舂米舞》、祈盼丰收的《梭椤舞》、喜庆胜利的《咂酒舞》,和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苗家绝技《高跷芦笙舞》等精彩表演,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风雨廊桥入口)

各位游客,龙鳞石海景区设置了两条游览通道,一是坐景区观光车,一是走步行游道。

坐观光车的游客从这里过去,走过风雨廊桥,在观光车站乘车,到观光车下站等候。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走步行游道的游客,沿途要注意安全,按指示牌所指方向行走。

(风雨廊桥上)

各位游客,这就是龙鳞石海景区新建的风雨廊桥。

看过美国影片《廊桥遗梦》的朋友,也许还记得那座麦迪逊廊桥。

因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桥上的浪漫邂逅,麦迪逊廊桥声名鹊起,风光占尽。

而在现实生活中,廊桥却以另一种魅力吸引并撼动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风雨廊桥,是依据美国影片《廊桥遗梦》的创意,按照万盛苗家风格设计建造的。

廊桥因廊内可避风雨,许多地方称它为风雨桥;

因桥上的建筑华丽、内部装饰考究,有的地方也把它称为花桥。

还有的地方称之为风水桥或福桥。

虽然称呼不同,结构和造型也有差异,但所起的作用却基本一致。

(观光车上站)

各位游客,我们从这里坐观光车下去,就正式进入龙鳞石海景区腹地了,请大家依次排好队上车。

乘车的时候请拉好扶手,注意乘车安全。

(观光车下站)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观光车的终点站,也是我们游览的起点和终点。

等会儿我们把整个景区游览完以后,还是在这里坐车到上面的停车场。

大家仔细看看,这周围是一片红果林,种植了许多果树。

每到果子成熟时节,大家还可以在这里采采果,品尝一下美味。

好啦,大家顺着游道走,我们要到的第一个景点是万马奔腾。

在我们的左边,有一个溶洞,叫天门洞。

等会大家把我们今天要看的景点游览完以后,回程途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看看。

(万马奔腾、佛手石)

各位游客,在我们左边的这一组景观就是万马奔腾。

大家仔细看看,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石头排列在一起,如同一群扬蹄奋奔的骏马。

其势恢弘壮观,观之犹闻战马萧萧长鸣,不绝于耳。

这个景点,是龙鳞石海景区的精华景点之一。

右边的这块石头,就是佛手石。

大家看,像不像一只手啊?

据说,摸摸这块石头,会带来好运,大家要不要去摸摸?

大家再来看看这块石头,上面是一条活灵活现的龙,这是一条化石龙。

在龙身的上面,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鳞甲,龙鳞石海也因此而得名。

(中华震旦角化石)

各位游客,龙鳞石海景区的化石,距今约4.4至5亿年,专家将这些化石称为中华震旦角石。

这些化石最大的长达600毫米,横截面直径约120毫米,堪称“中华震旦角石之王”。

化石个体硕大、轮廓分明,在世界上都是十分罕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整个龙鳞石海景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分布有化石遗存,历历可数的就有10000余条。

而化石的出露点又相对集中在天鹅岭、万马奔腾、水上石林、香炉峰、千塔林等几个景点。

在龙鳞石海众多的化石中,有二分之一为白色半透明的方解石松散晶体构成,大部分受到海水中三价铁离子浸染而成为美丽的红褐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夺目。

在中华震旦角石生长的远古奥陶纪时代,龙鳞石海是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海,自然状态良好。

为什么物种却如此单一只留下中华震旦角石的遗存呢?

是角石的兴盛排斥了其他物种,还是自然环境只适于保存角石的遗体?

化石是泥沙中的动物遗体腐烂后形成的空腔充填物。

世界上其他化石群落都含有丰富的硅质,而龙鳞石海的化石却系碳酸钙质方解石和灰岩充填而成。

硅是地壳中含量很高的元素,远古海洋中应不乏含硅的成分,但为什么没有充填到角石空腔内?

这迄今仍是一个谜。

关于龙鳞石海景区的化石,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下面我们去游览万马奔腾广场。

(万马奔腾广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万马奔腾广场。

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面前这幅壮美的景观,平行的几块石头如同几匹扬蹄而奔的骏马,其势恢弘壮观,观之犹闻战马萧萧长鸣,不绝于耳。

身临其中,犹如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相传,在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3月23日,太平军首领石达开亲率十万勇士和数万战马,由万盛场经石林镇的猪行、青羊寺,然后到扶欢坝,下赶水向綦江进发,25日兵临綦江城下,并围城而攻。

当时綦江县令杨铭下令紧闭城门抵抗,并四处求援,当晚还斩杀了城中的太平军内应税超南。

四月初二、初四和初五,上司派兵增援綦江,石达开久攻綦江不下,得知城内的内应被杀,又见敌人外援已到,遂无心恋战,便撤兵至江津。

八月初十,石达开又率师进入綦江,留守此地的熊大人的一部分官兵,与从南川方向杀来的清军进行了一场血战,其战死的战马就在龙鳞石海的“鼓坪石阵”化作了巨石。

大家看看,这几尊巨石像不像一匹匹的战马呀。

另有一传说是说,这一群天马,屹立此处是为了沉香找二郎神寻仇。

这段传说与接下来我们要看的一线天的形成息息相关,等会到了那里的时候,我再给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海螺沟、苗人阵)

各位游客,我们眼前这片石林叫海螺沟,前面那片石林叫苗人阵,也叫魔鬼阵。

这组庄严肃穆、令人叫绝的石头,犹如一个个彪悍的苗家小伙子,站在城头寨口,守护着他们的家园。

大家可以随便看看。

站在这个地方回头看,前面这些高低错落的石头,犹如朵朵珍奇斗艳的莲花。

这组景观也是龙鳞石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苗龙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脚下站着的这个地方叫苗龙岭。

站在这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整个龙鳞石海景区的全貌。

据传,苗龙岭是古时苗族崇拜自然,焚香烧纸,祭祀祈福的地方。

(龙抬头)

各位游客,大家看看前面那两块石头,像不像两条昂着头的巨龙。

传说在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81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赤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

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81寨。

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

龙鳞石海的这两条龙,据说就是赤龙公和黄龙公的化身。

(一线天)

各位游客,现在大家就跟着我去一线天看看。

一线天是龙鳞石海著名的景观之一,是典型的地缝溶洞地貌,经上亿年的流水冲刷而形成。

两边悬崖若削,均由大小形状相似、重达数十吨的巨石块组成,有若人工而成的古城墙一般。

穿行其间,大有目不暇接之感。

这样的一线天在龙鳞石海中有三条。

其中这条是最大、最长、最美的。

从起点到终点长达300米左右,而宽则在1米到2米之间,最深50米左右。

拾级而下,两边巨石堆砌,悬崖峭壁,人行其中,仰望长空,蓝天仅存一线。

有诗云:

“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

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

(石扇)

各位游客,对面那块石头就是龙鳞石海景区著名的景点石扇。

扇面呈南北摆放,扇高近6米,扇面直径约6.5米,最厚处不足1米。

扇面重近200吨,扇柄高约1.6米,最宽一面约为1米,最薄一面不足50公分。

扇面巨大厚重,扇柄细小纤弱,看似摇摇欲坠,但用手轻摇石扇,石扇纹丝不动。

旅游界权威人士称,无论从其体积或是重量来说,石扇都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扇”。

奇怪的是,炎炎夏日,人们只要一走近石扇,便会感到凉风习习,神清气爽。

需要照相的朋友,可以在这里照张相作个留念。

(化石长廊)

各位游客,前面就是龙鳞石海景区的化石长廊。

整个化石长廊全长约50米,形成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

龙鳞石海与云南石林和四川石海洞乡最大的区别是,其他两个地方没有化石或化石稀少。

而龙鳞石海化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诸如石龟、石贝壳、石螺、石蛋等,数不胜数。

最多的是形成于寒武纪的角石。

他们大多呈黄褐色,有的露在石头的表面,有的镶嵌于石头中,其姿态千奇百怪。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整个龙鳞石海景区,有很多长在石头里面像虫啊、鱼啊之类的东西。

这些长在石头里面类似动物的石头,就是化石。

也许有的朋友要问,那什么是化石呢?

借此机会,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

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

它们接着就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

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在上面的岩石重量压平。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

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小一线天)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去了一线天。

现在这个地方叫廉政关,也叫小一线天。

两石相对如门,缝隙规矩,远望似无路可通,走进则可见一条窄道,只容一人侧身而过。

有兴致的朋友可以去体验一下,我们在下一站快活林等候。

在我们的身后,有几个形象逼真的景点:

望虎石、唐僧打坐、烤乳猪。

大家找找看,这几个景点在哪儿。

(快活林)

各位游客,前面那块地方就是快活林,是一个亲近山水,回归自然的生态乐园。

那里有帐篷出租,需要休息的朋友,可在那里去品品茶、聊聊天。

然后我们再去天鹅岭,去坐坐皇冠椅。

(天鹅岭、皇冠椅)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天鹅岭。

大家看看,这块小巧玲珑的石头,像不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

右边那块石头,是不是一把犹如皇冠的天然椅子呀?

在龙鳞石海景区的中部地带,以约高1米到4米,表面为龟裂纹构造的石芽为主。

依山的石芽,且矗且卧,似凌空飞禽,若林间走兽。

有“石动物园”的美称。

倘徉于石动物园,那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动物,仿佛就在你身旁游弋,让你感觉到置身于一个动物世界。

脑海里不时产生着许许多多的联想。

朋友们,倘佯在龙鳞石海,随处可见到那些鱼鳞状的巨石,人们把这些有如钢铁般坚硬的附着在石头上的鳞片称为“龙鳞”。

这在中国境内的其它几处石林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特的景怪呢?

传说在远古时代龙鳞石海境内这片大海中,由于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生长着非常繁茂的动植物,不料在有一年,这一片海域在一阵狂飙之后,突然出现了一条罕见的巨龙,它不守龙的家族的族规,时常在海中兴风作浪,残害生灵,孽杀海中其它动物,在没有多久的时期里,就将这一片海洋的其它动物孽杀殆尽。

这也是龙鳞石海几乎仅存中华震旦角石一种化石遗存的主要原因。

(桃花坞)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脚下站着的这个地方是龙鳞石海的桃花坞。

桃花坞共有桃花潭、桃花沟、海枯石烂、许愿石、咂酒坊等景点。

这个池子就是桃花坛,前面那条水渠叫桃花沟,大家可以随便看看,然后到前面的海枯石烂(爱情墙)去许个愿,在去咂酒坊体验一下苗家制作咂酒的整个过程。

据说,桃花坞是过去苗族青年男女相会、许愿之地。

每逢桃花盛开时节,有情人均要携手相约在花前树下谈情说爱,对歌赏月,祈福终生。

现在我给大家唱一首苗族情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着我唱。

苗族情歌(用苗语唱):

“呀——

一年唷,又一年唷,

旧年过去新年来吗罗吆!

罗要昨年拿箫过瑶山,

罗要今年吹箫上上凤台,

罗要口吹箫哨管送乐,

罗要声声箫号迎你来!

罗要昨年拿花过瑶山,

罗要今年散花上凤台,

罗要手拿花巾口送音,

罗要与哥相伴一百年。

大家会不会唱了?

有用苗语会唱的朋友给大家再唱一遍。

(情侣石)

各位游客,大家看看这块石头,那上面有三个天然的字(喜、苗、寿),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来。

大家先猜猜,等会儿我再告诉大家。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块石头,这两块石头是有雌雄之分的。

南面的这块石头像肌肉发达的男子,而紧紧依偎在他北面的这块,就像一名身材曼妙的女郎。

这就是龙鳞石海景区有名的情侣石。

据专家考证,这两块奇石形成于距今4.4亿至5亿年左右的古生代奥陶纪,是岩石的差异风化形成的结果。

它们原是一整块石头,在地壳运动出露地面以后,在雨水、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沿着岩石的垂直节理进行了差异风化、侵蚀和溶蚀,周围的和中间的石灰石都被风化、侵蚀和溶蚀掉了,形成了两块石头。

关于这两块石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姓杨的石匠,手艺远近闻名,只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儿无女。

有一天,杨石匠上山打石头,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小孩子的哭声。

杨石匠顺着哭声找到一座山崖下,见石缝里放着一只木匣,打开一看,里面躺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子。

杨石匠乐坏了,急忙抱回家,给孩子起名叫“拾来”。

转眼间,拾来长大后,就跟杨石匠学了一份好手艺。

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拾来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好石匠。

村里谁家有凿石刻碑的活儿都愿意找拾来。

邻村有个姑娘叫杏花,刚刚16岁,生得伶俐俊俏,心灵手巧。

据说杏花绣出来的鸟撒手就能飞,描出来的凤撒手就能舞。

到杏花家保媒的人踏破了门槛,杏花却一个也不答应。

原来,杏花悄悄地爱上了拾来。

拾来得知杏花爱上了他,干起活来力大无比。

两家选好良辰吉日,就等着给他俩办喜事了。

就在这时候,皇宫里建造亭台楼阁,看中了年轻力壮的拾来。

杨石匠见儿子的婚期快到,要自己顶替拾来去做苦力,当差的不答应,嫌他太老。

拾来劝他爹,说您岁数大了,身体吃不消,还是我去吧,干一两个月就回来了,到时候再办喜事也不迟。

杏花听说拾来要进宫,连夜赶锈了一个荷包送给拾来,千叮咛万嘱咐,要拾来饿了添饭,冷了添衣,干完活赶快回家来。

拾来进了皇宫后,被派去雕刻宫殿下的台阶。

由于拾来相貌英俊,手艺精湛,干起活来又舍得卖力气,很快就引起了总管的注意。

就连皇宫里的三公主都知道工匠中有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

这天,公主特意到工地来看拾来,一见面就喜欢上了他,回到宫里就跟皇上说要留下拾来做驸马。

拾来一听,断然拒绝,说自己在家里已经订了亲,不能再娶公主。

皇上左说右说,拾来就是不答应。

皇上大怒,说再不答应,就把你推出午门斩首。

拾来宁愿死,也不做皇上家的女婿。

皇上气极了,命下人把拾来拉出去砍了头。

再说拾来走后,杏花天天盼,夜夜想,每天都要爬到山岗上朝宫里的方向望。

一个月过去,拾来没有回来;

两个月过去了,拾来还是没有回来。

有一天,杏花做了个梦,梦见拾来满面春风地站在自己面前,说他今天就回家来成亲。

杏花一睁眼,拾来却不见了。

那天正是拾来被杀害的日子。

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山岗上的杏花不见了,在她站立过地方,矗立着两块大石头,像一对情侣紧紧依偎在一起。

山里的人们都说,那就是杏花和拾来,是神仙帮他俩团聚的,从抱在一起的那天起就再没有分开过。

(刘公墓、梁公墓、桃花岛)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古墓叫刘公墓。

墓的主人姓刘,叫刘乾顺,是清道光年间的一位道台。

那什么是道台呢?

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明布政使有佐官左、右参政及左、右参议,分管各承宣布政司辖区内部份地区、钱谷等事,无定员,因事添设,各省不等,称分守道;

按察使有佐官副使、佥事,无定员,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辖区内部分地区、刑名等事,称分巡道。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

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

古墓做工精细,设计别致,墓的上方有“刘氏佳城”四个大字。

左右一对石狮子,左大右小,代表埋葬男左女右之意。

墓身上前方有许多笑人头,代表刘家家财万贯。

旁边的金鸭子代表这里的风水。

所雕刻的双龙抢珠,沿袭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传统说法。

那么为什么刘乾顺会葬在这里呢?

这还得从一段传说慢慢说起。

刘乾顺家世显赫,他为了子孙后代都能升官发财,年老体弱的刘乾顺想为他死后找一块风水宝地。

不惜重金找了一位阴阳先生。

阴阳先生通过几年的努力,找到了这块地方后,便对刘乾顺说:

“龙要弯,虎要关,龙盘虎据藏金峦。

此地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是一块绝好的风水宝地,葬身此地者能世世代代荣华富贵,飞黄腾达,不过下葬方式只能暗葬,不能明葬”。

刘乾顺听后又喜又急,喜的是终于找到了这块风水宝地,急的是怕找到之后被别人占用。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备了几百俩银子,请了许多能工巧将,先把自己的墓修好,以便死后享用。

巧的是,待墓修好后,刘乾顺也恰巧此时去逝了,远在京城做官的儿子赶回来为他操办丧事,后代们为葬礼用明葬或暗葬的事争论不休。

为了显示刘家有权有势,决定大造声势用明葬。

当天,送葬队伍的敲锣打鼓声,惊动了青龙、白虎,突见天上乌云密布,雷雨交加;

突然电光划破长空,一个大炸雷震耳欲聋,古墓前面的香炉山顿时被劈成两半,一只金鸭子从这里飞走,他们见势不对,知道风水已经破了,急忙抬着尸体奔向金鸭子所去的地方,最后金鸭子在山下停车场的一角停下了,刘乾顺也葬在了此处。

所以说,这座墓实际上是一座空墓,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此墓的左边,墓碑上所刻的字与内容和右边的完全不同,原来这是一位叫李拔之的抗日将领生前看中了这块地方,仰慕刘乾顺的功迹,于是他的后代就与刘家后代商议,给予重金,将李拔之葬在这里,更使这座古墓充满了神秘色彩。

各位游客,前面是梁公墓,墓的主人叫梁忠先,大家可以去看看。

在梁公墓的前面是桃花岛。

每逢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倒影映入芦花湖中,犹如仙境。

(芦花湖)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龙鳞石海景区的芦花湖。

为什么叫芦花湖呢?

据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同胞说,以前,这个地方栽种了很多芦苇。

这个湖泊建成以后,区旅游部门为了照顾人们的习惯,便将湖泊命名为芦花湖。

记得有一首专门描写芦花的歌,歌的名字就叫《芦花》,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唱?

歌词是这样的: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屡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开为了谁?

大雁成行人双对,相思花为媒,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抱春归!

大家再回头看湖中那块石头,像什么?

这块重达100吨的石头,有人说青蛙,也有人说像鳄鱼。

究竟像啥子,只有凭每个人的想象了。

(香炉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香炉峰脚下。

香炉峰由石头堆砌而成的石头,犹如一个香炉。

从外型看,香炉峰是由林立的高100米的石灰石所组成的小山峰,远观形似一座香炉,特别是雨过天晴的时候,云雾缭绕,恰似仙境。

身处香炉山,可以听山下瀑布倾泄而下的轰鸣声。

香炉山的奇特不仅在于它的美丽,而且它是一块风水宝地,苗家的父老乡亲把它视为一座神山,在喜获丰收或喜庆节日都会到香炉山上朝香拜佛,以祈求他们年年都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所以香炉山上常年香火不断,更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现在就请大家到香炉山上顶去观看一下。

(香炉峰山顶)

攀登上嶙峋怪石,穿越过崎岖栈道,我们已站在香炉山的顶峰,在这里可以观看到龙鳞石海景区的全貌,远处南天门云雾缭绕,山下四周田园阡陌,美不胜收。

原香炉山下的两片梯田,通过龙鳞石海景区开发建设者们的精心规划、设计、建设,现在已成为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的芦花湖,使古老雄奇的龙鳞石海水天相连,山水相映,增添了无穷的妩媚与灵秀。

(令牌山)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龙鳞石海的有一景点令牌山。

令牌是古代军事行动中,用于表明获得军事长官授权的一种凭证,又是道教的一种法器。

这些耸立的石头犹如一块块令牌。

大家知道,龙鳞石海的石林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林,比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兴文石林的形成年代都要早2亿年。

那么,这些石林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约4.4至5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和华夏造山运动等两次大规模的造山运动,造成了海洋的消退和地壳的隆起,加之海浪冲刷和雨水溶蚀,使岩石分离成千奇百怪的龙鳞石海景观。

(千塔林)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脚下站着的这个地方叫千塔林。

这些石塔高高低低,林林总总,姿态万端,无一雷同。

石塔有险峻峭拔的,有古朴庄重的,有小巧别致的,有高大雄伟的。

而且这些石头有基座,有沿有顶,其形状与人工堆砌的塔极为相似。

近百座这样的石塔拥挤在一起,人穿行其间,迷离难寻归途。

因其数量多,便被游人誉为“千塔城”。

在冬日的清晨,站在香炉峰,遥望千塔林,塔林隐逸在一片雾霭之中,一层层薄雾如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