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457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

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

(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

(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

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

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看到?

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

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

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

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

(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2)她又擦了一根。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

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

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

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

(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

(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

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

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

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

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的幻觉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教学反思:

 

15.《凡卡》教学设计

2课时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师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

《凡卡》是一篇外国优秀的短篇小说,主人公凡卡是和学生同龄的一个命运悲苦的孩子,他的不幸命运容易引起学生的同情,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所以,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对学生理解课文可能会产生障碍。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

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

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

(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

茹科夫(伊凡·

茹科夫):

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

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

玛卡里奇:

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

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

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

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

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

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

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

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

(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

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

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

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

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

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

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

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

)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

)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

如:

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

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

(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

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

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

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

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

”“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

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

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

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

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

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列夫·

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

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16*《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1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章第二至八自然段

课文插图,课件。

学生对阅读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而本部小说中,学生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

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

有谁能告诉老师这篇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谁?

(板书:

英、笛福)

2.本文是书的缩写,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他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年。

3.你能想像一下荒无人烟的小岛是怎样的吗?

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

4.刚才同学们通过想象,自己描绘了一幅荒岛风景图,真的是很荒凉,很艰苦。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滨孙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荒岛(引读)

5.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

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乱石野草。

如果是你在这样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那么,鲁滨孙又是怎样在这一个小岛上活下去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鲁滨孙在岛上惊险经历的部分找出来。

2.思考并交流: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碰到了哪些困难?

(交流时随机板书:

住、吃、安全、孤独)

3.这些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了28年,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啊!

这简直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让我们和鲁滨孙一起去历险吧!

(播放连环画并解说)

(三)围绕重点,读书讨论

1.鲁滨孙在岛上的经历艰难、惊险,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

难"

中处处透着"

险"

,而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历尽艰难,勇敢地活着,对于这样的鲁滨孙你佩服吗?

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读给你的同桌听,说一说:

你佩服鲁滨孙的什么?

为什么佩服?

而同桌在听完后对其进行评价。

2.指名朗读,并谈感受

3.鲁滨孙孤身一人在岛上历尽千难万险,除了书上讲到的这些困难,肯定还有其它困难,请你想像一下鲁滨孙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鲁滨孙的了解更深了,想不想夸夸他?

请用一到两个词语来夸一夸他。

5.鲁滨孙从遇险上岛到回到故土,想尽办法,积极改善生存环境,全是靠了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历。

这对于处于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992年的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中国的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他们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在夏令营中他们进行了一场较量,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

请看《夏令营的较量》一文,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考:

中国的孩子应该如何"

学会生存"

中国怎样才能不落伍?

6.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学了这两篇文章,老师深有感触,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四)课外拓展

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一遇险上岛不畏艰难

二建房定居

鲁滨孙漂流记三养牧种植机智坚强

四救星期五

五回到英国聪明能干

17*《汤姆·

索亚历险记》教学设计

1课时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3.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

索亚的优秀品质,并启发学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

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课件

学生对小说比较陌生,但对同龄的主人公的行为相对比较熟悉,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

(板书课题: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

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

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

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

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

鬼屋寻宝;

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

(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

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

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

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

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

侧面烘托:

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

幽默:

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

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

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

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

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

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

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

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到鬼屋寻宝

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

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

《口语交际•习作四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4课时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

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4.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5.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6.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

培养学生用列举事实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件、有关学会生存的事例。

本次口语交际,请学生进行充分准备。

准备充分,是开展本次活动的关键所在。

让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和身边的现实生活,积累有关自我保护的事件,对自我保护有个明确的认识。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

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

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

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

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

该不该见义勇为?

》(正方:

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

反方:

“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

“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

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

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

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

然后共同讨论:

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

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