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501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野生动物生态学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栖息地--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12.光周期现象:

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13.长日照动物:

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

14.短日照动物:

与些相反,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15.临界光周期:

通常把引起种群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称为临界光周期

16.致死温度:

在一组实验动物中,有50%的个体死亡,50%的个体存活的那个温度称为致死温度,记为TL50

17.超冷是指液体的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

18.耐受冻结是指动物能耐受机体中水的结冰。

19.阿伦规律: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20.贝格曼规律:

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21.约旦规律:

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比在温暖水域的多。

22.发育起点温度: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温度,动物就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就叫做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23.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方式:

第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是降低热传导,或叫增加隔热性。

第二种适应是增加产热。

这两者都是生理性的调节。

第三种方式是主动避开低温环境,这里包括各种行为,有的是很复杂的,如长距离迁移。

第四种方式是对热稳态(即常温性)的要求放松,即允许局部或整体的低体温,这称为异温性化,也包括季节性的冬眠和日眠。

24.驯化:

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

27.外温动物:

也能通过行为性体温调节,使自身的体温维持在生理功能的范围内,但要依赖于外源性的热能。

28.滞育:

29.因子补偿作用:

生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减少温度、光、水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30.似昼夜节律:

在没有外界光照作为“时间线索”的条件下,动物虽然还保持着昼夜活动节律,但其周期已不再是24小时,而是在22小时58分~24小时21分之间,平均是23小时50分了,(接近24小时)称为似昼夜节律。

31.变温动物和常温动物的主要区别

1,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降而有平行相应的变化,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相差很小

2.常温动物能在低温下保持恒定的体温,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依赖于较低的热传导率以减少散热,如鸟类的羽毛、兽类的毛皮和皮下脂肪。

二、是常温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显著地高于变温动物,即其代谢产热量高。

这就好比恒温箱一样,既有优良的隔热设备,又有产热加热的装置。

32.海洋动物:

等渗:

鲨鱼和无脊椎动物;

低渗:

硬骨鱼

淡水动物高渗:

河口动物:

变渗透压:

洄游鱼类

33.葛洛格规律:

在干燥而寒冷的地方,动物的体色较淡;

而在潮湿而温暖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深。

38.物候学:

研究生物在一年四季环境转变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季节性变化的系统知识。

39.小气候:

则是指发生在土表以上1.5~2.0米层内的现象。

40.大气候:

是由大范围因素,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离海远近、大面积地形等所引起的气候现象。

41.适应: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

42.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

43.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答: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

密毛、鳞片滤光;

体色反光;

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

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

动物:

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

腿长将体抬离地面;

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

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

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

反射红外光。

放宽恒温范围;

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

关闭气孔。

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44.从动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45.为什么动物在高温环境下维持恒定体温比在低温下困难?

它们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有哪些?

第一类是在高温环境中将恒温机制控制的温度范围适当放宽放松,也就是说,不严格的恒温,而能暂时地忍耐高温。

第二类是避开不利的温度条件,这就得依赖于行为适应。

第三类是有机体发育一些特殊的结构和形成生理上的适应。

46.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47.简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方式及其意义

▪适应:

如雪兔、雷鸟的色型变化。

▪适应方式(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形态适应:

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

•行为适应:

运动、繁殖、迁移和迁徙、防御和抗敌

•生理适应:

生物钟、休眠、生理生化变化

•营养适应:

食性的泛化与特化

▪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

如骆驼和仙人掌对炎热干旱环境的适应。

▪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48.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种群生态学

1.种群数量和分布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调节。

种群生态学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指导。

2.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及其模型研究是分析和预测种群动态的有力工具,它的引入使种群生态学理论有重大发展。

同时,种群模型研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3.进化过程具体体现在种群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之中。

种群的进化史世世代代种群个体适应性的积累过程。

20世纪60-70年代,生物学家意识到种群生态学与种群遗传学紧密联合的必要性,种群生物学也就应运而生。

4.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它们是形成生物群落的基础,也是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的界面。

学习本章有两点值得注意:

(1)捕食、寄生和竞争看起来好像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不利,但是深入研究往往说明他们是相辅相成、协同进化而来的姐妹种;

(2)就更高层次的生态系统而言,系统内一切物种,都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互有联系,互相依赖。

5.种群: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

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

6.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

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

7.单体生物:

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

如鸟类、兽类等。

8.构建生物: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如水稻、浮萍、树等。

9.种群群体特征:

种群数量:

密度:

原始密度、生态密度

种群初级参数:

1生率: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

2亡率【生理死亡率–最小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

③迁入和迁出率

次级种群参数:

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分布型

10.生理出生率:

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

11.生态出生率:

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

12.生理死亡率:

最适条件下,所有个体都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最小死亡率。

13.生态死亡率:

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的死亡率,又称实际死亡率。

14.个体可能呈随机、均匀和聚集分布等格局;

在大尺度上,种群的个体则是聚积分布的。

15.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它,该种的最小生存群还是孤立种群能在1000年内有99%的机率保存下来。

16.种群动态(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17.多度:

一定范围内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

18.丰富度:

一定范围内的物种多寡。

19.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

下降、稳定和增长型。

增长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多,老年组个体数少,种群的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种群迅速增长。

稳定型种群:

种群出生率大约与死亡率相当,种群稳。

下降型种群:

幼年组个体数少,老年组个体数多,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种群数量趋向减少

20.性比:

同一年龄组的雌雄数量之比,即年龄锥体两侧的数量比例。

21.动态生命表:

根据大约同一时间出生的一组个体(同生群)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编制的生命表

22.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

23.综合生命表:

包括了出生率的生命表称综合生命表。

24.内分布型: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5.种群的瞬时增长率(r=lnR0/T)证明是最有代表性的种群特征,可用于作为种群对潜在污染物响应的指标。

26.瞬时增长率(r):

任一短的时间内,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便是瞬时增长率

27.内禀增长能力:

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

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或内禀增长能力。

28.种群增长模型:

非密度制约种群增长模型:

在资源充分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不受密度制约,种群以几何和指数增长。

增长率不变的离散增长模型;

增长率不变的连续增长模型

密度制约种群增长模型:

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离散增长模型;

增长率随种群大小而变化的连续增长模型

29.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连续增长模型):

随着资源的消耗,种群增长率变慢,并趋向停止,因此,自然种群常呈逻辑斯谛增长。

体现在增长曲线上为“S”型。

种群停止增长处的种群大小通常称“环境容纳量”或K。

模型前提条件:

增长率变化:

有限环境,有一个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种群值,即环境容纳量K;

世代重叠;

密度与增长率关系是随种群的密度增加,种群的增长率所受的影响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0.环境容纳量:

即环境能维持的特定种群的个体数量。

31.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的后果:

排挤当地的物种,改变原有的生物地理分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入侵种经常形成广泛的生物污染,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

32.限制(过程)使种群数量减少或不致于出现过度上升。

(气候)

调节(过程)则是当种群偏离平衡密度时,使种群回到原来平衡密度。

按此定义,调节必然是密度制约性的。

(生物和密度)

33.哈温定律:

指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因素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34.遗传漂变:

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称

35.进化动力: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的动力。

36.作用于表现型特征的自然选择,按其选择结果可分为三类:

稳定选择:

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

定向选择:

当选择对一侧的“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的选择

分裂选择:

使选择对两侧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

37.物种形成的步骤:

①地理隔离;

②独立进化;

③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38.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

①同域性物种形成:

(有称继承式物种形成)。

同一地区内一个物种逐渐演变成另一个物种。

②邻域性物种形成:

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经过亚种逐渐分化出不同的物种

③异域性物种形成:

一般是由远缘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经过染色体的偶然加倍而形成新种。

39.进化稳定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凡是种群中大部分成员所采用的(其他策略与之相比是较差)某种最佳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40.生态对策: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

41.r-对策:

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42.r-选择:

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r-选择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成体体形小。

43.K-对策:

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44.K-选择者:

采取K-对策的生物称K-选择者,通常是长大寿命的,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成体体形大。

45.r-K连续体:

r选择和K选择是两个进化方向的不同类型,从极端的r选择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有的更接近于r选择,有的更接近于K选择,两者间有一个连续的谱系,

46.举例说明R/K选择的物种及其优缺点

47.r-对策的优缺点:

优点:

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

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

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

缺点:

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

48.K-对策的优缺点:

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

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

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遭到危害,难以恢复,有可能灭绝。

49.竞争:

是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的相互作用。

50.种内竞争:

在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

51.种间竞争:

在不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

52.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正相互作用:

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负相互作用:

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53.资源竞争的二种作用方式:

相互干扰性竞争;

资源利用性竞争

54.竞争的特征:

不对称性;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55.他感作用:

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或叫异株克生。

56.生态位:

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57.基础生态位:

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58.实际生态位:

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59.似然竞争:

一个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另一物种的捕食(妨碍)作用,反之亦然。

由于通过共同捕食者而相互影响,两个物种可都不受资源短缺的限制。

60.草食性动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更加特化。

动植物寄生者都是特化种。

61.寄生:

一种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情况。

62.简述社会行为和社会等级的概念,并说明支配-从属关系的基本形式。

▪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社会等级:

一群同种动物中,各个体的地位有一定的顺序性。

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

支配—从属关系有三种基本形式:

Ø

独霸式:

群体内只有一个个体支配全群,其他个体都服从它而不再分等级。

单线式:

群内个体成单线支配关系,甲制乙,乙制丙...以些类推。

循环式:

甲制乙,乙制丙,而丙又制甲的形式。

63.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

动物食性分化及其生态学意义?

64.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v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獴

v提高警觉性——雁

v稀释效应——蝗虫

v集体防御——鱼群

v迷惑捕食者——椋鸟群

v避免使自己成为牺牲品——火烈鸟

对捕食者的好处:

v通过信息交流更快地找到食物——乌鸦

v提高猎食成功率——鸬鹚、狼

v便于捕捉较大的猎物——狮子

v有利于捕食者在与其他捕食者的竞争中取胜——喜鹊

65.物的扩散和迁移有何生物学意义?

人类哪些活动会对其产生影响?

*

(1)通过迁移,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可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代。

(2)通过迁移,使种群能适应有季节性不宜气候条件的地区。

•(3)通过迁移,以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

•(4)扩大种群的分布区。

•(5)通过迁移,保持种群的稳定性。

群落生态学

1.群落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回答群落的整体结构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生物群落:

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

3.群落的结构(从生物、物理和时间三个方面考虑):

4.群落的基本特征:

物种多样性:

物种数和个体数。

生长型和结构:

如乔、灌、草;

针、阔、混

优势度:

在结构功能上作用不同,优势种、从属种的划分

物种的相对多度:

个体量差异很大:

相对多度

群落的空间和时间格局:

垂直、水平、时间、昼夜、季节、大周期:

演替与演化。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

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

形成群落环境:

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一定的分布范围:

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群落的边界特特征:

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5.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对于植物群落来说,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6.建群种:

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

7.伴生种:

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8.频度:

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9.物种的多样测度:

Gleason指数:

D=(S-1)/lnAS为群落中物种数目;

A单位面积

Margalef指数:

D=(S-1)/lnNS为群落中总物种数目N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10.论述:

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原因(7学说):

进化时间学说;

生态时间学说;

空间异质性学说;

气候稳定学说;

竞争学说;

捕食学说;

生产力学说

进化时间学说:

所有的群落都随时间的推移,其种数也越来越多样化。

生态时间学说:

考虑更短的时间范围,认为物种从分布区扩大到尚未占有的地区需要一定时间。

空间异质性学说:

认为物理环境越复杂越多样,即异质性越高,则其动物和植物的区系就越复杂。

气候稳定性学说:

认为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动植物的种类就越丰富。

竞争学说:

认为在物理环境条件严酷的地区,例如极地,自然选择主要受物理因素所控制。

但在气候温和而稳定的地区,生物之间的竞争则是物种进化和生态位特化的动力。

捕食学说:

认为因热带的捕食动物较多,捕食者的捕食作用使猎物的数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而减少了猎物相互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减少又允许有更多种类的猎物,这又转而支持了新的捕食动物。

生产力学说:

生产力学说认为,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种的多样性就越高。

上述七种学说实际上包括六个因素,即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和生产力。

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的种的多样性,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各学说之间往往是难以截然划分界线的。

更普遍的解释可能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生物群落中产生不同的影响。

11.群落的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层次主要是由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所决定。

动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陆地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

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

12.群居交错区: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13.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交应。

14.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种以及交错区的特在种;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15.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干扰;

空间异质性;

岛屿化;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16.同资源种团:

生物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