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506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爱玲论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键词:

张爱玲,创作主体,隐秘,苍凉

目录

摘要1

目录2

引言3

一、张爱玲的人生传奇3

二、张爱玲苍凉的心态4

三、结尾7

结论8

参考文献8

致谢9

引言

我在月光中静静的站立。

我微眯起双眼。

眼前的月亮是没有时间性的月亮。

仿佛,只要一不留心就能够看见她。

—--张爱玲

一、张爱玲的人生传奇

张爱玲,她不仅是上海滩的传奇,更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作为名门之后,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这是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

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

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

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矶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

她的散文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

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而我,却偏爱她这种性格。

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

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后来,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

“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

要么用钱来读书。

”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激化。

张爱玲说:

“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

“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

…我应当有数。

”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是她的成名作,这两部作品的出世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之林中的重要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也不顾他汉奸的身份。

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

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

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

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但这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二、张爱玲隐秘的苍凉心态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

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张爱玲不平凡的写作艺术。

所以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

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

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

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

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有着美妙的文字,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

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

张爱玲又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

她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并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

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

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

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

“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她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

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山河图书公司1946年11月出版的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的封面是一幅晚清仕女图:

一个女人幽幽的坐在桌边摆弄着骨牌,旁边坐着一个手抱孩子的奶妈,这是恬静的家常一幕。

可是栏杆外却很突兀地显出了一个头部蒙着一块布,比例较大的人形,好奇地向里窥视着。

这个封面是张爱玲请她的好友炎樱设计的,她非常的喜欢。

她说:

“如果这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正是我非常希望造成的气氛。

”这是一种怎样令人不安的气氛呢?

我想用神秘而悲凉来概括吧。

窗子里的女人是张爱玲所迷恋的神秘的过去,窗子外面的现代人正是静静冷冷的抒写悲凉意识的张爱玲自己。

在清冷的月辉下,她偷偷的窥视着,为我们悄悄地掀开了世俗的一角,以她自身敏锐的视角与细腻的心思,洞悉人情冷暖,让我们看见了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她笔下的那些出身名门世家,混迹于洋场租界的遗老遗少、浪子佳人,内心沉迷于奢华的过去,但时代的前进给他们带来的只能是被所属群体和文化无情抛弃的精神体验,他们一再感慨着无可奈何花落去,又一再叹息着世态炎凉爱何求。

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

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

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

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实表达过意见。

”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奇迹在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所累!

张爱玲笔下的这些男男女女上演着情爱的虚假、婚姻的无奈、生命的残酷与脆弱,我们尽也窥视了人性的自私、卑琐、虚伪、扭曲。

我们看到,张爱玲的生命中也总在不断地上演着悲剧。

鲁迅先生说:

“弄文艺的人们大抵敏感,时时感到,而且防着自己的没落,如漂浮在大海里一般,拼命的向各处抓攫。

”张爱玲的生命本性于她所处的生存环境是相冲突的,家庭的破落、家庭关系的恶化以及生活的逼仄,最终导致了她对世界、人生、历史观照的冷峻性与感悟的伤感性。

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无奈,没落的氛围紧紧裹挟着她,怀旧与颓废的情调深深的烙在她心灵深处。

在痛苦的海洋中,她紧紧抓住了文学这一救赎自我的方舟。

文学创作对她来说,无疑是情感的宣泄、心灵的解脱。

那么,在她构建的艺术世界中弥漫着伤感的,凄苦的,无奈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她的伤感不是以理性观念的方式直接进入作品而成为作品的内部结构的,而是从直观出发,冷峻的描写了她所理解的现实与人生。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

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在张爱玲的故事里,她不仅描写了沪港洋场特殊阶层世纪生存的空间,更是描绘了这个阶层实际感知的和分享的文化空间,那集摩登与封建于一体的畸形文化生态及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戕害。

在这样的历史空间的基点上和历史时间的参照中讲述的故事也就带有一种沉重的负罪感和幽远的神秘感。

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张爱玲不过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个执意跟现实拉开距离冷漠超然的作家,一个编造现代传奇故事的能手。

张爱玲不习惯在作品中大啃大嚼深奥的哲理,铺张理念,而是执意品尝人生的“深长意味”。

她执著于人性的探索,并不是刻意要展露非正常的人性,而是执著于人性的真实。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她站在清幽而迷茫的月光下冷冷地掀起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

她是苍凉而伤感的月色下的窥视者,她的文字里总有冷竣的目光不时地显现出来,躲在暗处视人,带着些挑剔,带着些高处的怜悯,仿若一切都在她的控制之下——这该是缘自她看事物的透彻。

她的目光不单是向着人的,同时也向着她自己。

她对自己也是苛刻的,她可以站在远处看自己。

胡兰成曾在《今生今世之民国女子》的文字里提到她的苛刻,他这样写道:

“常人之情,连我在内,往往姑息君子,不姑息小人,对东西亦如此,……爱玲对好人好东西非常苛刻,而对小人与普通的东西,亦不过是这点严格,她这真是平等。

”抛开胡张之间的感情纠葛不说,胡对张的了解是有些客观之处的,也许较旁人更为全面和深入。

但是她虽然对社会有深刻的怀疑,对人性有着悲观的看法,然而她始终没有中止对文艺的追求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始终没有真正看破红尘,心如古井。

张爱玲也有她自己的倾城之恋。

看过一本书,忘了名字,内容,只记得里面的一句话,“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抹不去的黑点,张爱玲是胡兰成一生唯一的亮点”。

在我看来,对聪明如张爱玲的才情女子,用这样过于技巧化的文字评定她的爱人和爱情,未免过于滑稽。

毕竟张爱玲的情感蓬勃在有胡兰成相伴的日子里,她的爱之花凋零在他离去的日子里,更何况张爱玲是一个一心爱恋自己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因有了胡兰成她的自爱才不至于成自恋为畸形!

在张爱玲的字典中,政治,伎俩,其它一切都如同虚设。

她活在细节,活在自我中。

天下纵大,与我何干呢,何必庸人自忧呢!

更重要的,胡兰成蜕去他功利险恶的政治野心,还是一个文学才子啊,他还是有资格来鉴赏她的。

他说张爱玲“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整个林野为她而存在”,我想这绝不是肤浅的吹捧,而是了解相知的感叹,因为言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他因自己也是陪衬的无奈,好像还有细微的妒忌“她对人生恰如少年人的初恋”。

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发现和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

所以她珍视生活中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享受,尽情领略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而她最喜欢的上海人,被她称之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在她眼里,他们仍然保留着对世俗生活的亲切,是真心实意过日子的人,代表和象征着张爱玲所恋恋不舍的人生安稳的一面。

所以,她乐意认同“小市民”:

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就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

但是,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的同时又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和自省,在执着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又从不放弃高度的精神享受。

而且,她一边从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欢悦,另一方面又时时不能忘记“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以至她对人生处境充满了悲剧意识。

于是,我们除了看见一个在那个街市流连,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喜悦的张爱玲之外,我们还经常看见一个高楼上独自凭栏,满怀惆怅,或是小室里孤灯独坐,黯然神伤的张爱玲。

张爱玲笔下“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男女间无真情,在玩着“爱情”的游戏,进行着玩世不恭享乐主义的精神游戏。

《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男人是一片空虚的心,不想真正找着落的心,把恋爱看作高尔夫与威士忌中间的调剂。

女人,整日担忧着最后一些资本——三十岁左右的青春——再另一次倒帐;

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无暇顾到心灵。

这样的一幕喜剧,骨子里的贫血,充满了死气,当然不能有好结果。

疲乏,厚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人,担当不了悲剧的角色。

麻痹的神经偶尔抖动一下,居然探头瞥见了一角未来的历史。

病态的人有他特别敏锐的感觉:

柳原看着她道: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再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 

张爱玲的书中虽然其中也有着人生的种种繁华热闹,但最终都难逃一个苍凉破败的结局。

而《倾城之恋》似乎是一个例外。

它是张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唯一一个以大团圆收场的小说。

爱情也许有时候就是这样吧,范柳原和白流苏终于在炮火中的上海成就了他们的爱情。

三、结尾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独自把玩的世界竟至如此凄凉,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简陋的公寓里往回看的月亮会是什么样呢?

她洞悉人世的一切悲哀和无奈,自己也如履薄冰地俯视着这一切,最终苍凉地离去。

结论

张爱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贵族”将自己的悲情经历汇入笔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上演了一幕幕传奇性悲剧。

任何作品都是对它那个时代的反映。

诚然,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是她所生活的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的产物。

张爱玲的生命本性于她所处的生存环境是相冲突的,家庭的破落、家庭关系的恶化以及生活的逼仄,最终导致了她对世界、人生、历史观照的冷峻性与感悟的伤感性。

参考文献:

[1]宋红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

(2):

68.(期刊格式)

[2]汪宏声.苦行僧的病态传奇[A].十作家批判书[C].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1. 

(析出文献格式)

[3]刘 

勇, 

陈 

婕 

.苍凉写就的华美——走进张爱玲的《传奇》[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3. 

(多位作者格式) 

[4]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56. 

(专著格式) 

[5]于 

青.张爱玲传[M].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

119,230,360.(同一文献反复引用格式)

[6]汪宏声.谈张爱玲[J].南方周末,1999-4-25(4). 

(报纸格式)

致谢

本论文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

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

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

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

老师,谢谢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