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试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21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试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试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试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试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试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试题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a:

21:

{i:

0;s:

4985:

"“师带徒”工作徒弟总结@#@张海莲2017.1@#@“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傅等同于父母,足以见得他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么的重要。

@#@这学期我依旧拜谢寿萍老师为师!

@#@谢老师的为人处事,经验心得,工作中那份认真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理论等常常让我在感动之余,获得了很多学习、工作动力,使自己能更好的投入到这份事业中去。

@#@在谢老师的指导下,我感觉这一学期来,可谓收获满满。

@#@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在理论学习中成长@#@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教师一旦今日停止学习,明日就将停止教学。

@#@”谢老师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课改的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因此,一学期以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二、在听课、评课中成长。

@#@@#@“师带徒”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就是互相听课评课,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如何看待听课?

@#@可能很多新老师惧怕被听课,怕被揭短。

@#@所以端正态度是第一位的。

@#@听课可以帮助我发现一些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放下了包袱,就会使我在有人听课比没人听课时的兴奋程度高出很多,讲课也就更加有激情,对学生的感染力就更大。

@#@@#@2、要善于利用评课机会查找不足,做一个有心者。

@#@师傅给我评课时,会反馈出很多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

@#@比如:

@#@在对某个教具的使用问题上,我可能从教师的角度觉得有必要使用,但又不知其效果会如何,而我的师傅在听课时是可以从听者的角度来体会使用教具的教学效果,这种感受谢老师会在评课时及时地反馈给我,从而起到了肯定或否定的作用,让我以后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师傅在评课时对我的指导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体现在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甚至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语言都悉心琢磨,使我明白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听师傅的课要学什么?

@#@我听师傅的课也有很大收获。

@#@谢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情趣,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巧妙。

@#@她的课给人感觉从容不迫,特别容易理解!

@#@课堂气氛也很好!

@#@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每听完谢老师一节课以后主要有两点是我一定要反复思索的:

@#@一点就是谢老师这堂课的核心版块是什么,一点就是她在实际讲解中如何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师傅和我们常在一起交流上课后的体会,在多次听师傅课的过程中,我慢慢体味到了她思想的灵动,并且准确地把握住每一节课的闪光之处,在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三、在教学、反思中成长@#@做为教师,上完一节课很简单,但要上好一节课却是一门艺术。

@#@师傅常说“不能带半点疑虑进课堂”,所以她让我一定做到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师傅还经常让我阐述备课的构思,这样备课时会特别注意围绕授课目标安排教学活动,而不是为了讲内容而讲课,从而使自己的备课水平有了提高。

@#@师傅在他的课中有什么好的举措,有什么难点或容易引起学生歧义的关键点,也都会及时地与我交流,使我的课堂上能够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

@#@@#@除了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参加师带徒活动以来,谢老师常鼓励我多上公开课,回想每次上课,从准备各种繁琐的教具,课件、到加班修改教案,方方面面她都亲自来指导我来做,经常是忙到很晚。

@#@谢老师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她的徒弟,我没有理由不勇挑重担,不抓住机会锻炼自己,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要以谢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在事业上再创新高!

@#@@#@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平时还应注意反思、积累,多写些东西,朝科研型发展。

@#@在谢老师的要求、指导下,我课课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都会不断地进步。

@#@在此,我想对师傅说声“谢谢”,没有您的从严教导,就没有我的点滴进步。

@#@@#@以上,只是我在“师带徒”中列举几个方面的进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师带徒”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了。

@#@@#@";i:

1;s:

3663:

"@#@《几分之几》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和作业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单元主题图。

@#@@#@师:

@#@图中的情境你们熟悉吗?

@#@谁能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同学们在做什么呢?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归纳小结。

@#@关键抓住“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这两个要素。

@#@@#@二、设疑自探。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能说出几个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吗?

@#@@#@想好的同学快把你的答案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三、解疑合探。

@#@@#@1.初步认识四分之几。

@#@@#@

(1)师:

@#@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1张正方形的纸,请将它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一份。

@#@想一想:

@#@涂色的部分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

(2)师:

@#@接着再涂一份,现在还能用表示吗?

@#@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生:

@#@2份是它的。

@#@@#@师:

@#@对。

@#@一份是它的,两份就有2个,2个就是。

@#@@#@(3)师:

@#@如果我们接着再涂出它的3份、4份,又该分别用一个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呢?

@#@请同学们自己涂一涂,想一想。

@#@@#@师:

@#@你涂了几份?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

@#@你涂了几份?

@#@4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

@#@@#@(4)归纳小结:

@#@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

@#@@#@2.认识十分之几。

@#@@#@

(1)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师: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多媒体出示:

@#@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

@#@@#@师:

@#@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那么3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

@#@7份呢?

@#@为什么?

@#@@#@

(2)同桌相互交流,加深对几分之几分数的理解。

@#@@#@师:

@#@请同学们任意数出其中的几份,并用一个分数表示,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你数了其中的几份?

@#@是它的十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

@#@几分之几)@#@(4)师:

@#@你能任意说一个分数吗?

@#@@#@3.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

(1)师: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们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请同学们从课本第90页寻找答案吧!

@#@(学生看书自学。

@#@)@#@

(2)师:

@#@分数中间的短横线叫什么?

@#@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

@#@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

@#@@#@(3)师: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

@#@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以为例说明。

@#@@#@(4)巩固练习:

@#@你能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吗?

@#@@#@@#@";i:

2;s:

2656: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教学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是在笔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在计算过程中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方法:

@#@二是在进位加法的笔算过程中领悟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整地掌握笔算加法。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情景图和摆小棒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三、说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突破重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尝试指导法@#@学法:

@#@创设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机会,使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摆一摆、算一算、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新知构建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亲身体验用小棒摆一摆等来解决问题。

@#@@#@3、教师课件出示摆小棒过程,为下面列竖式奠定基础。

@#@@#@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的“导”起着关键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满十进一”,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

@#@@#@4、通过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巩固练习:

@#@@#@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i:

3;s:

4027:

"@#@单元测试@#@一、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

@#@@#@读作:

@#@读作:

@#@@#@写作:

@#@写作:

@#@@#@3.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4.()里面有5个十和9个一。

@#@@#@5.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2的数是()。

@#@@#@6.有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3,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2,这个数是()。

@#@@#@7.在12、36、50、34、18、90这6个数中,比36小一些的数是(),比36大一些的数是(),比12大又比34小的数是(),()比50大得多。

@#@@#@4.快数数@#@@#@一共()个盘子一共()个草莓@#@二、比一比,排一排。

@#@@#@1.47○7459○55100○9760○70@#@2.把80、36、63、56、37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按照数的顺序填一填。

@#@@#@三、我比电脑算得快。

@#@@#@1.30+4=60+2=4+30=2+60=@#@ 34-4=62-2=34-30=62-60=@#@2.70+3=48-8=5+70=60+3=@#@ 66-6=60-30=50+7=20+8=@#@4.填空。

@#@@#@36=30+□60=67-□79=□+□@#@58=□+840=59-□80=□-□@#@四、生活问题我解决。

@#@@#@1.小白兔摘了23个萝卜,小灰兔摘的比小白兔少一些小灰兔可能摘了多少个萝卜?

@#@@#@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20个@#@23个@#@50个@#@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摘了()个@#@2.做一做。

@#@@#@

(1)小红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70页,还有9页没看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

(2)一班种了22棵树,有2棵没有活,活了多少棵?

@#@@#@@#@3.星期天,猫妈妈和小猫一起去钓鱼,它们一共钓了38条鱼,其中猫妈妈钓了30条,想一想,小猫钓了()条。

@#@@#@五、小蝌蚪找妈妈。

@#@@#@3.选一选,在你选择的答案下面画“√”。

@#@@#@全班42个学生,够每人一个吗?

@#@@#@1.按要求填数@#@2、用4颗珠子表示两位数。

@#@先画出来,再写出来.@#@3.看一看,连一连。

@#@@#@4.先找规律,再填数。

@#@@#@参考答案@#@一、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

@#@@#@4@#@5@#@54@#@43@#@3@#@4@#@3.46里面有(4)个十和(6)个一。

@#@@#@4.(59)里面有5个十和9个一。

@#@@#@5.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2的数是(52)。

@#@@#@6.有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3,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多2,这个数是(53).@#@7.在12、36、50、34、18、90这6个数中,比36小一些的数是(34),比36大一些的数是(50),比12大又比34小的数是(18),(90)比50大得多。

@#@@#@二、比一比,排一排。

@#@@#@1.47<7459>55100>9760<70@#@2.把80、36、63、56、37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6)<(37)<(56)<(63)<(80)@#@3.按照数的顺序填一填。

@#@@#@18@#@8@#@38@#@48@#@68@#@52@#@65@#@55@#@49@#@三、我比电脑算得快。

@#@@#@1.30+4=3460+2=624+30=342+60=62@#@ 34-4=3062-2=6034-30=462-60=2@#@2.70+3=7348-8=405+70=7560+3=63@#@ 66-6=6060-30=3050+7=5720+8=28@#@四、生活问题我解决。

@#@@#@1.小白兔摘了23个萝卜,小灰兔摘的和小白兔差不多,小灰兔可能摘了多少个萝卜?

@#@@#@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20个@#@23个@#@50个@#@√@#@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摘了(3)个@#@2.星期天,猫妈妈和小猫一起去钓鱼,它们一共钓了38条鱼,其中猫妈妈钓了30条,想一想,小猫钓了(8)条。

@#@@#@7/7@#@";i:

4;s:

2290: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基础练习@#@姓名:

@#@班级@#@一、填空。

@#@@#@

(1)( )对边分别( )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

(2)( )和( )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四边形4个角的度数和是(  )。

@#@@#@(4)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线段最短。

@#@@#@(5)在两条平行线之间有4条垂线,这4条垂线之间的关系是()。

@#@@#@(6)长方形相邻的两边是()的,相对的两边是()的。

@#@@#@(7)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可以分为()和()。

@#@@#@二、判断。

@#@@#@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

@#@()@#@

(2)四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平行四边形只有两条高。

@#@()@#@(5)用四根硬纸条钉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拽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朝相反方向啦,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长方形的宽相比相等。

@#@()@#@三、选择@#@1、下面错误的是()@#@A、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都互相垂直。

@#@@#@B、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两条直线相等。

@#@@#@C、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D、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之和是3600.@#@2、把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比原长方形周长()@#@A、大B、小C、一样大D、无法比较@#@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指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的长。

@#@@#@A、线段B、射线C、直线D、垂直线段@#@四、画一画。

@#@@#@

(1)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

(2)画出一组邻边分别为5厘米和3厘米,两边夹角为60度的平行四边形。

@#@并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2/2@#@";i:

5;s:

8265: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认识人民币例1-例2@#@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学情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对事情充满好奇心。

@#@所以认识人民币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一年级学生需要在活动体验中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

@#@人民币是学生常见的,学生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我在课堂中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知识,学生整节课兴致都很高,对学习知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重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难点:

@#@元与角之间的进率:

@#@1元=10角,1角=10分。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具准备:

@#@人民币学具,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

@#@(5分)@#@1.由主题图引入教学@#@教师:

@#@同学们,今天电脑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

@#@你们想看看吗?

@#@(想)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图片里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汇报发现。

@#@@#@学生1:

@#@第一张图片的小朋友们在超市里买东西。

@#@(生活中买东西是要付钱的)@#@学生2:

@#@第二张图片的小朋友在拿钱买报纸。

@#@(对,他在用钱买报纸)@#@学生3:

@#@第三张图片的小朋友在买票。

@#@(应当主动购票,买票时要付钱的)@#@教师:

@#@那小朋友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还会用到钱啊!

@#@@#@学生:

@#@自由发挥。

@#@@#@教师:

@#@钱除了可以买东西,我们还可以用它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出示第四张图片)@#@学生4:

@#@存起来,买好书,买学习用品,献爱心等等。

@#@@#@教师:

@#@我们从小要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教师:

@#@看来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

@#@@#@学生:

@#@人民币@#@教师:

@#@我们国家发行的钱叫做人民币。

@#@(板书人民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学生一起读)@#@(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

@#@由教材主题图引入,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经历,让学生感知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熟悉的场景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调动积极的认知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初识小面额的人民币(10)@#@教师:

@#@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

@#@可以从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来识别。

@#@@#@对于人民币上的繁体字,如壹、贰、伍等,教师应给予指导,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毛主席头像,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乱涂,乱画,乱折。

@#@)@#@(少数民族的头像代表着我们每个民族应该相亲相爱,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为建设祖国做出贡献。

@#@)@#@(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1元、1角、5角的纸币与硬币及1分、2分、5分的硬币。

@#@学生在观察、感知、体验和交流等活动中,不断深化对人民币的认识。

@#@)@#@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认识(5)@#@教师:

@#@小朋友们看,桌面上这么多零零散散的人民币,多不整齐啊,老师现在想请向朋友们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类。

@#@@#@同桌互相分一分,说一说,汇报交流。

@#@@#@学生1:

@#@按质地分,硬币分一类,纸币分一类。

@#@@#@学生2:

@#@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

@#@@#@学生3:

@#@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在学生汇报完不同分法后,教师应适时总结:

@#@像这样将人民币分为元、角、分三类,这是按照人民币的单位来分的。

@#@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相等的,1角和5角也是如此。

@#@)@#@(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

@#@通过对人民币进行分类,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民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学生对人民币的分类非常感兴趣,多样的分类方法不仅使课堂“活”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3.认识进率,系统认识(10分)@#@

(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教师:

@#@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现在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愿意吗?

@#@@#@教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

@#@请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

@#@@#@教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

@#@如果你用1角的硬币跟老师换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个1角硬币?

@#@(板书:

@#@1元=10角)@#@教师:

@#@还是换老师的1元,请你任选角币来换,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个硬币。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师总结:

@#@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换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

@#@)@#@

(2)角和分之间的进率。

@#@@#@教师:

@#@知道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谁能试着猜猜角和分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

@#@1角=10分。

@#@@#@教师:

@#@老师手中有1角钱,可以怎么换?

@#@@#@(学生动手操作,用硬币进行换钱的游戏。

@#@在知道1角可以换10个1分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换成5个2分、2个5分、8个1分和1个2分等,由此加深对“1角=10分”的认识。

@#@)@#@(设计意图及效果分析:

@#@通过换钱游戏,从2角、5角到1元,层层深入,当学生在认识了1元与10角的关系后,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感受进率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换钱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认识元和角的进率的基础上通过迁移认识角与分的进率,完成对元、角、分单位的全面认识。

@#@)@#@四.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师:

@#@有了刚才的分析,你能正确地完成下面的“换一换”吗(呈现下面的练习)。

@#@1.填一填@#@2.做一做@#@四.应用拓展(10分)@#@买一买@#@导语: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老师把小小超市开到咱们教室里来了(在黑板上贴上)。

@#@你们想买东西吗?

@#@(橡皮,铅笔,本子,信封,糖果,圆珠笔芯,尺子)@#@1.同桌互相说一说,用1元钱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可以买一件,也可以买两件,买三件,但要知道付1元之后应找回多少钱?

@#@)@#@2.购物要求:

@#@学生带1元钱,说出自己想买的物品,并且说出应找回多少钱?

@#@(要注意礼貌用语,比如:

@#@A:

@#@你好,你想买什么?

@#@@#@B:

@#@我想买...?

@#@@#@A:

@#@给你,找你....钱。

@#@@#@B:

@#@谢谢!

@#@)@#@师:

@#@哎呀,今天生意真好,一会儿工夫,东西全卖光了,我来看一看,一共卖了多少钱?

@#@(请售货员先数一数,再带着下面学生一起数)@#@五、课堂总结@#@教师: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了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它。

@#@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要随意的损坏它!

@#@我们也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5/5@#@";i:

6;s:

2957: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牙膏盒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

@#@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

@#@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

@#@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

@#@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滚一滚。

@#@发现各种立体图形的区别,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于课堂。

@#@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缺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

@#@因此只是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上认识立体图形,没有对学生在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的描述上进行引导、总结,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学生有好的表现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就是:

@#@“你真棒!

@#@”“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等,应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以激励孩子参与学习的兴趣。

@#@@#@";i:

7;s:

1723:

"@#@《商是几位数》当堂检测  年级班姓名@#@一.先估算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124÷@#@4=842÷@#@2=726÷@#@6=@#@448÷@#@4=847÷@#@7=369÷@#@3=@#@二.解决问题@#@1.今年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多少倍?

@#@@#@爷爷今年84岁@#@小明今年7岁@#@2.有726只茶杯,每6只装一盒,120个盒子够装吗?

@#@@#@3.从煤矿要运走256吨煤,每车装4吨,已经装了36车,还要装多少车才能完成任务?

@#@@#@4.董老师把55张画片,平均分给3位同学,每位同学可分得几张?

@#@还剩几张?

@#@@#@5.小亮家距离学校243米,他每秒钟走2米,小亮每天上学放学要走2个来回,那么他每天上学放学得走多长时间?

@#@@#@《猴子的烦恼》当堂检测  年级班姓名:

@#@@#@方法指导@#@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表示没有,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可以表示把0平均分成若干份,那么每份还是0.这里要注意的是,0作除数无意义,0不能作除数。

@#@@#@1.直接写得数。

@#@@#@8×@#@0=@#@0÷@#@3=@#@5+0=@#@4—0=@#@6—0=@#@0÷@#@4=@#@0—0=@#@0÷@#@7=@#@0+6=@#@0÷@#@9=@#@8+0=@#@0+4=@#@7×@#@0=@#@0+0=@#@2.比一比,算一算@#@3.竖式计算@#@480÷@#@2=408÷@#@2=505÷@#@5=960÷@#@6=@#@@#@@#@解决问题@#@1.一台织布机5天织布505米,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

@#@@#@2.王阿姨买了5箱牛奶一共用去300元,平均每箱牛奶多少元?

@#@@#@3.609本书平均分给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得多少本?

@#@@#@2@#@";i:

8;s:

46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自己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开始了,淘气与笑笑所在的班级分别排出了下面两种队形,你能算一算他们两个班各有多少人吗?

@#@9×@#@4=36(人)5×@#@7=35(人)@#@2.大家别小看了这两道很普通的乘法算式,里面却蕴含了丰富的学问,咱们就以9×@#@4=36为例,在这道算式中,4、9、36分别叫什么?

@#@乘数和积之间还有一种更具体的关系,想知道吗?

@#@请翻开教材31页自学“认一认”部分。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

(一)认识倍数与因数@#@1.学生自学。

@#@@#@2.通过自学,发现4、9和36有什么样的关系了吗?

@#@@#@3.学生汇报。

@#@@#@4.在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数学名词,它们是?

@#@(因数和倍数)@#@5.揭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倍数与因数。

@#@(板书课题)@#@6.刚才在你自学的时候,智慧老人告诉我们一句很关键的话,你注意到了吗?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什么是自然数?

@#@那也就是在1、2、3……这些自然数的基础上研究倍数与因数。

@#@@#@7.那你还能根据其它的乘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

@#@谁是谁的因数吗?

@#@@#@请个别同学说乘法算式,其他同学来回答倍数与因数的问题。

@#@@#@8.老师这有两道算式,谁来试一试。

@#@45÷@#@5=91×@#@36=36@#@用心倾听的同学一定会发现,1×@#@36=36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话特别拗口,就像绕口令一样,是哪两句?

@#@@#@36是36的因数,36是36的倍数。

@#@@#@既然这两么拗口,那能不能直接说36是因数,36是倍数呢?

@#@@#@(不能)这样的话就不知道36是谁的因数,36是谁的倍数了,因数与倍数在数学中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讲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通过这道题你还有发现吗?

@#@@#@一个数是它本身的因数,也是它本身的倍数。

@#@@#@

(二)找倍数@#@1.刚才我们是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来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那现在老师如果给你几个数,你能判断一下谁是7的倍数吗?

@#@注意要说清你的理由。

@#@7、14、17、25、77@#@2.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3.学生汇报。

@#@@#@4.其实要找出7的倍数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找出7的所有倍数?

@#@下面就请小组合作来找7的倍数,不过在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

@#@想一想怎样才能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7的倍数?

@#@老师只给你3分钟的时间,看看哪一个小组找到的数有序、多。

@#@@#@

(1)学生找@#@

(2)小组汇报。

@#@用7去分别与1、2、3……相乘,所得的积就是7的倍数。

@#@@#@(3)小结:

@#@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7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不能)@#@为什么?

@#@因为7的倍数有无数个。

@#@所以我们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可以背这个数的乘法口诀!

@#@如一七得七……,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5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5.请同学们快速写出100以内8的倍数。

@#@(师板书)@#@6.根据板书,观察7、8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知道了找倍数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来帮助小兔子回家吧!

@#@@#@完成32页第3题。

@#@@#@2.我们再来找找4和6的倍数。

@#@@#@完成练一练的第5题。

@#@连线即可。

@#@@#@3.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

@#@老师出示一张卡片,你要说出自己的学号与老师这张卡片存在的倍数与因数的关系,才可以走出教室。

@#@@#@例如;@#@老师出示5,如果你的学号是10,你就可以说:

@#@我的学号是10,10是5的倍数,5是10的因数。

@#@@#@";i:

9;s:

19291: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8~91页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掌握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问题。

@#@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

@#@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3、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有了一定的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并初步领悟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用同样的推理方法推出梯形面积的公式是可能的。

@#@只是学生在推导计算公式时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用割补法推导公式,因此我先让学生用拼摆两个相同的梯形的方法来推导公式,在此基础上再用割补法来推导公式,这样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充足的发展。

@#@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最终获取知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梯形学具、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以旧引新@#@师: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

@#@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图所示。

@#@)@#@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师:

@#@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设计意图:

@#@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再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迁移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情境创设。

@#@(多媒体课件演示)@#@师:

@#@某厂家要为幼儿园制作一批桌椅,桌面是梯形的(如上图),上底80厘米,下底120厘米,高70厘米,做这样一个桌面要用多大的木板是求什么?

@#@@#@(学生会异口同声说出“梯形的面积”,教师同步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梯形图。

@#@)@#@(教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容易感受、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

@#@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梯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提出问题。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需要我们计算它们的面积,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学情预设: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并猜想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可能会说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甚至是三角形。

@#@教师在这里要对学生的多种猜想都予以积极评价。

@#@@#@师:

@#@同学们都有了推导公式的初步想法,不管你转化成什么图形,总的思路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找到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

@#@那你想不想马上动手试一试呢?

@#@@#@设计意图:

@#@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与方向,即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提供材料,自主探究@#@1、介绍学具。

@#@@#@师:

@#@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个普通梯形、一个直角梯形、一个等腰梯形。

@#@想一想,用这些梯形能完成验证任务吗?

@#@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

@#@为学生准备一组这样的学具,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经验储备,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只凭学生自己手中的梯形是完不成拼组的,需要到同学手中寻找他所需要的另外一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才能完成任务。

@#@@#@2、研究建议。

@#@@#@师:

@#@在你们动手操作之前,老师要提这样三点建议:

@#@

(1)选择你们喜欢的梯形,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再按照“转化—找联系—推导公式”的思路来研究;@#@

(2)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3)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动作快。

@#@@#@设计意图:

@#@由原来向学生提供操作要求转变成向学生提出研究建议,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实际研究中,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判断、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自己实现知识的意义生成和构建,同时会有多种不同的策略和解决办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拓展思维。

@#@@#@3、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了解情况。

@#@@#@学情预设:

@#@在操作实验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选择的学具不同,可能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分割的方法,也有拼摆的方法;@#@有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的,也有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的。

@#@教师要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操作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及时进行点拔和引导。

@#@@#@4、汇报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帮助学生演示“拼组、割补和添补”图形的变化过程。

@#@)@#@师:

@#@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是了不起!

@#@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每个小组的成果。

@#@@#@

(1)展台展示“拼组”的方法。

@#@@#@学生一边演示拼组过程,一边介绍方法步骤。

@#@@#@方法一:

@#@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所示),每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得出: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上底+下底)×@#@高÷@#@2@#@师:

@#@这个方法很好!

@#@老师还发现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又是怎么拼的呢?

@#@@#@方法二:

@#@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如图:

@#@@#@师:

@#@这样拼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把拼组的思路叙述出来。

@#@@#@教学建议:

@#@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的表述要有条理、思路要清晰。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直角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梯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所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长×@#@宽÷@#@2@#@=(上底+下底)×@#@高÷@#@2@#@师:

@#@同学们不仅动手能力特别强,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叙述得特别条理、清晰。

@#@那么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正方形呢?

@#@同学们试着想象一下。

@#@@#@学情预设: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实际操作,会得出结论:

@#@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直角梯形且上底与下底的和正好与梯形的高相等,这样的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

@#@对!

@#@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

@#@刚才展示的两种方法都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经过“拼组”之后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

@#@还有哪些同学的方法更有意思呢?

@#@快来展示吧!

@#@@#@

(2)展台展示“割补”的方法。

@#@@#@师:

@#@有的同学只用自己手中的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我们快来分享他们的成果吧!

@#@@#@方法三:

@#@把梯形切割成两块,一块是平行四边形,一块是三角形(如下图)。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与上底之差,而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都等于梯形的高。

@#@然后算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和。

@#@@#@师:

@#@你真聪明:

@#@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创意!

@#@@#@方法四:

@#@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a和b。

@#@(如下图所示)@#@a的面积=上底×@#@高÷@#@2@#@b的面积=下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a的面积+b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学情预设:

@#@对上述两种推导过程有部分学生感到理解困难,教师要发挥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思路。

@#@@#@师:

@#@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了乘法分配律,非常巧妙,很独特!

@#@@#@师:

@#@噢,有的同学也只用自己手中的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方法又与上面的不同,大家动手与他们一起来验证吧!

@#@@#@方法五:

@#@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情预设:

@#@通过实际操作,将梯形对折,使上下底重合,沿折线将梯形剪开,就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如下图所示)。

@#@@#@像这样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是梯形高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所以: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三)电子白板演示添补法@#@师:

@#@有的同学把自己手中的一个梯形添加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也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创意吧!

@#@@#@方法六:

@#@把梯形的两个缺角补上,正好补成一个长方形(如下图),则:

@#@@#@长方形的面积=下底×@#@高,而补上的两个小三角形的总面积为:

@#@@#@小三角形面积和=(下底-上底)×@#@高÷@#@2@#@所以梯形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小三角形面积和@#@=下底×@#@高-(下底-上底)×@#@高÷@#@2@#@=[下底-(下底-上底)÷@#@2]×@#@高@#@=[2×@#@下底-(下底-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方法七:

@#@在梯形的一侧补上一个三角形,使整个图形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三角形的底恰好是梯形的下底与上底之差。

@#@它们的高都是梯形的高。

@#@(如下图)最后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面积即可。

@#@@#@师:

@#@同学们能够设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

@#@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才能给大家带来如此多的发现。

@#@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

@#@(教师大屏幕呈现学生喜欢的方法)@#@设计意图:

@#@多媒体演示,能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的难度,突出了观察的重点。

@#@随着实物—实物图—平面图的显示,学生的空间意识一步步得到增强,空间观念不断得到发展。

@#@同时,由于多媒体提供悦耳的音乐、和谐的色彩,流畅的动感,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有效激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建议:

@#@在整个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教学资源,注意反馈学生的不同方法和想法,并组织学生实际操作,互动交流。

@#@或启迪学生深思,或引发学生争论,或碰撞思维火花,让学生在对话中达成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1、整理公式。

@#@@#@师: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老师非常欣赏你们的创新能力。

@#@这些方法虽然操作过程不同,但是同学们一定感觉到它们之间是有共同点的,谁来说一说共同点是什么呢?

@#@@#@知识链接:

@#@这个共同点就是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自学字母公式。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字母表示方法,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同学们非常喜欢。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知识链接: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s=(a+b)×@#@h÷@#@2。

@#@@#@五、实践运用,解决问题@#@1、出示例题:

@#@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课件动态演示横截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横截面的含义,明确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

@#@)@#@2、师:

@#@梯形的的用途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经常会看到梯形。

@#@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

(1)出示篮球场的罚球区图形,请计算出罚球区的面积。

@#@@#@

(2)出示汽车的侧门窗户,要制作这扇车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3、算出幼儿园需要的梯形桌面的面积。

@#@@#@4、(出示图)师:

@#@这是学校靠墙的一个花坛,周围篱笆的长度是46m,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比一比,谁的观察力最强,解决问题的本领最高?

@#@@#@设计意图: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

@#@练习题的设计,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综合性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事物,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六、反思收获,拓展延伸@#@师:

@#@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而且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说明:

@#@练习和总结的环节要注意三点:

@#@一要加强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二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三要关注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收获的表述,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学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先让学生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

@#@“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拼、剪、割、补”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

@#@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的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空”上得到保证@#@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新知。

@#@而教师则体现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教师实施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剪拼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了“殊途同归”之效,即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将发散与收敛、直觉与逻辑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式的思维结构。

@#@@#@10@#@";i:

10;s:

5737: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的过程中,明确除法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纸卡若干@#@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尝试欲望。

@#@@#@(故事引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

@#@(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只不同颜色的小猴子,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有那么一对猴兄弟,在家里表现的特别好,猴妈妈为了奖励它们两个,就给他们买来了8个大苹果。

@#@这下可把这对猴兄弟难住了。

@#@它们想把这些苹果分成相同多的两份,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

@#@你们能帮助它们分一分吗?

@#@请同学们用正方形纸卡代替大苹果,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

@#@学生各抒己见@#@看老师是怎样帮它们分的。

@#@(师多媒体生动的演示分的过程。

@#@)@#@师:

@#@(每人分一个的时候问:

@#@分完了吗?

@#@每人再分一个。

@#@现在分完了吗?

@#@直到分完为止)初步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问:

@#@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多媒体出示题目,要求:

@#@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

@#@会分吗?

@#@分分看。

@#@@#@用正方形纸卡代替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分的情况.@#@请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

@#@)@#@问:

@#@分成了几份?

@#@(4份)@#@每份同样多吗?

@#@(同样多)每份有几个?

@#@(2个)@#@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指多媒体的题目:

@#@咱们看看它是怎样分的?

@#@演示分的过程。

@#@强调平均分。

@#@@#@巩固:

@#@看多媒体课件,判断哪些是平均分。

@#@(口答)@#@2.教学除法.@#@

(1)(多媒体出示题目)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

@#@@#@问:

@#@平均放在3个盘里说明了什么?

@#@每盘放的同样多。

@#@@#@谁能到前面把这些梨按要求放到盘子里呢?

@#@@#@让学生到黑板演示分的过程@#@有没有和他的分法不一样的呢?

@#@(只要结果相同,允许用不同的方法来分)@#@

(2)提问:

@#@一共要分多少个梨?

@#@(6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

@#@(3只)每盘分了几个?

@#@

(2)@#@问:

@#@是不是每盘分得同样多?

@#@(是)@#@每盘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

@#@(平均分)@#@(3).揭示课题.@#@归纳:

@#@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梨平均分在3只盘子里,这些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4).教学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除号.@#@加法里的运算符号叫加号,减法的运算符号叫减号,乘法的运算符号叫乘号。

@#@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做除号(板书:

@#@÷@#@)“÷@#@”这个就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直接板书到要写除法算式的位置)@#@除法算式的读写法.@#@①象刚才的演示,把6个梨平均分在3只盘子里,每盘是()个。

@#@这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总数是几个?

@#@把“6”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

@#@6÷@#@);@#@把6平均分成几份?

@#@(3份)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面;@#@(6÷@#@3)每份是几?

@#@

(2),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②教师指着6÷@#@3=2说明:

@#@这就是除法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生跟读)@#@这里的6表示--,3表示--,2表示--,@#@整个算式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强化理解,观看多媒体演示及算式读法意义。

@#@@#@学生互相说说6÷@#@3=2这个算式的读法及表示的意义.@#@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尝试练习。

@#@摆一摆,再写出算式@#@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独立尝试,多媒体演示订正)@#@把8个足球平均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几个?

@#@(独立尝试,多媒体演示订正)@#@2、、应用提高@#@8÷@#@4=4表示把8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是()。

@#@@#@10÷@#@2=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读下面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得数。

@#@@#@8÷@#@2=()10÷@#@5=()@#@看图列除法算式。

@#@(略)@#@机动题:

@#@@#@妈妈买来6个苹果。

@#@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到几个?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

@#@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就是把每份分得?

@#@?

@#@同样多。

@#@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

@#@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i:

11;s:

2380:

"《图形与几何》综合习题@#@1.填空。

@#@@#@

(1)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倍,所以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可表示为()或()。

@#@@#@

(2)圆的面积公司用字母表示为()。

@#@@#@(3)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它们的半径长度(),直径长度()。

@#@@#@(4)有大小两个圆,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4倍,大圆和小圆的半径比是(),面积比是()。

@#@@#@(5)画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5cm,所画的圆的周长是()cm;@#@面积是()cm²@#@。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7)看图填空。

@#@@#@①学校在书店的___偏________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②邮局在学校的___偏________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学校在邮局的___偏________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2.仔细推敲,我会辨析。

@#@(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圆的半径长短,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

(2)一个圆的周长与半径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半径是8cm的圆的面积和周长是相等的。

@#@()@#@(4)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3.反复比较,认真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下面图形中,对称轴最少的图形是()。

@#@@#@A.长方形@#@B.正方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圆@#@

(2)由大小两个圆组成的图形中,最多能有()对称轴。

@#@@#@A.1条@#@B.2条@#@C.无数条@#@(3)一个圆的周长是31.4cm,那么它的面积是()。

@#@@#@A.314cm²@#@@#@B.78.5cm²@#@@#@C.15.7cm²@#@@#@D.50.24cm²@#@@#@(4)半圆的半径是5cm,半圆的周长是()。

@#@@#@A.11.57cm@#@B.25.7cm@#@C.15.7cm@#@D.31.4cm@#@4.填表。

@#@@#@5.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6.求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7.解决问题。

@#@@#@一种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是70cm。

@#@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用了10分钟。

@#@如果车轮每分钟转200圈,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米?

@#@(车身的长度忽略不计)@#@3/3@#@";i:

12;s:

5349:

"1010以以内内混混合合加加减减法法一一44+55-22=44-22+55=55+44+11=1010-55-44=66+11-44=66-33+77=66+11+22=44-11-22=44+11-00=99-22+11=22+11+33=99-11-66=33+33-22=77-11+33=22+00+55=44-00-44=77+22-55=55-22+11=55+33+11=88-44-11=22+55-44=88-00+22=99+11+00=1010-66-22=55+44-33=44-44+88=44+22+11=55-00-22=66+33-11=77-22+22=11+22+55=99-00-44=22+44-55=1010-88+55=66+33+11=88-11-33=88+22-77=99-66+22=55+22+22=99-11-22=11+44-55=66-44+11=77+00+22=77-44-11=55+55-22=88-11+22=33+55+11=55-11-11=33+44-11=77-00+11=55+11+44=99-55-44=44+55-77=99-11+11=11+11+55=77-33-11=55+11-22=55-33+44=22+00+44=1010-88-11=88+11-00=66-55+22=44+55+00=77-44-11=22+66-22=44-44+22=55+22+22=1010-22-55=44+55-44=55-55+11=44+11+11=99-55-22=55+33-22=55-33+88=66+22+11=88-44-11=66+11-55=44-00+55=00+33+22=88-22-55=99+00-55=1010-66+33=22+88+00=66-33-33=88+00-11=55-44+88=55+11+22=88-66-22=44+33-22=77-22+44=22+00+55=77-11-22=22+22-00=66-11+55=22+22+33=1010-44-55=33+44-11=1010-77+22=44+55+11=55-33-11=计计时时:

@#@分分秒秒对对题题签名:

@#@日期:

@#@月日1010以以内内混混合合加加减减法法二二44+55-22=55+44+11=44-44+88=77-22+22=66+11-44=66+11+22=77-22+22=1010-88+55=44+11-00=22+11+33=1010-88+55=99-66+22=33+33-22=22+00+55=99-66+22=66-44+11=44-00+55=55+33+11=66-44+11=88-11+22=1010-66+33=55-00-22=88-11+22=55+11+44=55-44+88=99-00-44=77-00+11=11+11+55=77-22+44=88-11-33=88+11-00=22+00+44=22+00+55=99-11-22=22+66-22=44+55+00=22+22+33=77-44-11=44+55-44=55+22+22=44+55+11=55+55-22=55+33-22=55-55+11=99-55-22=33+44-11=66+11-55=55-33+88=88-44-11=44+55-77=99+00-55=44-00+55=88-22-55=55+11-22=77-44-11=1010-66+33=66-33-33=88+11-00=55-11-11=55-44+88=66+33+11=55-22+11=99-55-44=99-55-44=55+22+22=88-00+22=77-33-11=77-33-11=77+00+22=44-44+88=1010-88-11=1010-88-11=33+55+11=77-22+22=77-44-11=77-44-11=55+11+44=1010-88+55=44+22+11=1010-22-55=44-22+55=99-66+22=11+22+55=99+00-55=66-33+77=66-44+11=66+33+11=88+00-11=99-22+11=22+00+55=55+22+22=44+33-22=77-11+33=22+22+33=77+00+22=55+11+22=55-22+11=44+55+11=99+00-55=22+00+55=计计时时:

@#@分分秒秒对对题题签名:

@#@日期:

@#@月日1010以以内内混混合合加加减减法法三三22+55-22=44-11+55=33+44+11=1010-44-44=55+11-44=66-55+77=22+11+22=44-00-22=88+11-00=99-44+11=55+11+33=99-33-66=44+33-22=77-44+33=11+00+55=77-11-44=55+22-55=55-55+11=44+33+11=88-55-11=55+55-44=88-44+22=77+11+00=1010-44-22=44+44-33=44-22+88=22+22+11=55-11-22=33+33-11=77-77+22=33+22+55=99-22-44=55+44-55=1010-55+55=22+33+11=88-55-33=44+55-77=99-33+22=44+22+22=99-22-22=66+44-55=66-66+11=88+00+22=77-11-11=33+55-22=88-55+22=22+55+11=55-33-11=55+44-11=77-44+11=44+11+44=99-11-44=55+55-77=99-88+11=33+11+55=77-22-11=66+11-22=55-33+44=55+00+44=1010-44-11=44+11-00=66-44+22=11+55+00=77-33-11=33+66-22=44-22+22=22+22+22=1010-44-55=22+55-44=55-33+11=55+11+11=99-22-22=66+33-22=55-44+22=77+22+11=88-55-11=77+11-55=44-22+55=44+33+22=88-33-55=88+00-55=1010-44+33=11+88+00=66-22-33=44+00-11=55-33+88=22+11+22=88-44-22=66+33-22=77-44+44=44+00+55=77-55-22=55+22-00=66-44+55=44+22+33=1010-44-55=11+44-11=1010-33+22=22+55+11=55-22-11=计计时时:

@#@分分秒秒对对题题签名:

@#@日期:

@#@月日1010以以内内混混合合加加减减法法四四22+55-22=1010-44-44=33+22+55=1010-44-44=55+11-44=44-00-22=22+33+11=44-00-22=88+11-00=99-33-66=44+22+22=99-33-66=44+33-22=77-11-44=88+00+22=77-11-44=55+22-55=88-55-11=22+55+11=22+22+22=55+55-44=1010-44-22=44+11+44=55+11+11=44+44-33=55-11-22=99-22-44=77+22+11=44-11+55=33+33-11=88-55-33=44+33+22=66-55+77=55+44-55=99-22-22=11+88+00=99-44+11=44+55-77=77-11-11=33+66-22=77-44+33=66+44-55=55-33-11=22+55-44=55-55+11=33+55-22=99-11-44=66+33-22=88-44+22=55+44-11=44+11-00=55-55+11=44-22+88=77-77+22=33+66-22=88-44+22=33+44+11=1010-55+55=22+55-44=44-22+88=22+11+22=99-33+22=66+33-22=77-77+22=55+11+33=66-66+11=77+11-55=1010-55+55=11+00+55=88-55+22=55-33+11=99-33+22=44+33+11=77-44+11=55-44+22=44+33+22=77+11+00=44+11+44=44-22+55=11+88+00=22+22+11=33+11+55=1010-44+33=22+11+22=44+00-11=55-33+88=55-33+88=1010-33+22=66+33-22=77-44+44=77-44+44=77-55-22=55+22-00=66-44+55=44+22+33=1010-44-55=11+44-11=1010-33+22=22+55+11=55-22-11=计计时时:

@#@分分秒秒对对题题签名:

@#@日期:

@#@月日";i:

13;s:

902:

"小学数学精选习题@#@《队列表演

(二)》综合练习@#@1.用竖式计算。

@#@@#@73×@#@11=23×@#@12=13×@#@31=@#@2.判断。

@#@@#@

(1)一个数乘1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0也等于它本身。

@#@()@#@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三位数。

@#@()@#@(3)74×@#@20=1480。

@#@()@#@3.选择。

@#@@#@

(1)最小的两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

@#@@#@A.19@#@B.90@#@C.9@#@

(2)下列算式中,计算正确的是()。

@#@@#@A.64×@#@20=1280@#@B.62×@#@40=2460@#@C.52×@#@30=2740@#@(3)0+7+8+9与0×@#@7×@#@8×@#@9的得数相比,()。

@#@@#@A.一样大@#@B.乘法算式的得数大@#@C.加法算式的得数大@#@4.植树。

@#@@#@1/1@#@";i:

14;s:

2217:

"乘法口诀表11=112=213=314=415=516=617=718=819=910-2010-20乘乘法法口口诀诀110110=1010210210=2020310310=3030410410=4040510510=5050610610=6060710710=7070810810=8080910910=909010101010=100100111111=1111211211=2222311311=3333411411=4444511511=5555611611=6666711711=7777811811=8888911911=999910111011=110110112112=1212212212=2424312312=3636412412=4848512512=6060612612=7272712712=8484812812=9696912912=10810810121012=120120113113=1313213213=2626313313=3939413413=5252513513=6565613613=7878713713=9191813813=104104913913=11711710131013=130130114114=1414214214=2828314314=4242414414=5656514514=7070614614=8484714714=9898814814=112112914914=12612610141014=140140115115=1515215215=3030315315=4545415415=6060515515=7575615615=9090715715=105105815815=120120915915=13513510151015=150150116116=1616216216=3232316316=4848416416=6464516516=8080616616=9696716716=112112816816=128128916916=14414410161016=160160117117=1717217217=3434317317=5151417417=6868517517=8585617617=102102717717=119119817817=136136917917=15315310171017=170170118118=1818218218=3636318318=5454418418=7272518518=9090618618=108108718718=126126818818=144144918918=16216210181018=180180119119=1919219219=3838319319=5757419419=7676519519=9595619619=114114719719=133133819819=152152919919=17117110191019=190190120120=2020220220=4040320320=6060420420=8080520520=100100620620=120120720720=140140820820=160160920920=18018010201020=20020011111111=12112111121112=13213212121212=14414411131113=14314312131213=15615613131313=16916911141114=15415412141214=16816813141314=18218214141414=19619611151115=16516512151215=18018013151315=19519514151415=21021015151515=22522511161116=17617612161216=19219213161316=20820814161416=22422415161516=24024016161616=25625611171117=18718712171217=20420413171317=22122114171417=23823815171517=25525516171617=27227217171717=28928911181118=19819812181218=21621613181318=23423414181418=25225215181518=2702701618161828828817181718=30630618181818=32432411191119=20920912191219=22822813191319=24724714191419=26626615191519=2852851619161930430417191719=32332318191819=34234219191919=36136111201120=22022012201220=24024013201320=26026014201420=28028015201520=3003001620162032032017201720=34034018201820=36036019201920=38038020202020=400400";i:

15;s:

25228:

"主斜井井井筒明槽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中煤能源新疆鸿新煤业有限公司苇子沟煤矿@#@主斜井井筒明槽开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 @#@@#@矿别苇子沟煤矿@#@措称名称主斜井井筒明槽开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单位中煤31处苇子沟项目部@#@ @#@@#@编制日期:

@#@2010年10月20日@#@一、工程概况@#@中煤能源新疆鸿新煤业有限公司苇子沟煤矿地处呼图壁县城的南偏西方向,位于县道147与国防公路交岔口西南侧,距呼图壁县城约55km,设计生产能力3.0Mt/a,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工业场地内共布置三个井筒,分别为主斜井、主斜井和回风井。

@#@主斜井井口坐标:

@#@X=48488767.448,Y=29469731.713,Z=+1393.000。

@#@主斜井井筒表土基岩段采用明槽施工,断面型式为直墙半圆拱型,净宽5.4m,净高3.7m,净断面积16.9m2,倾角为-14°@#@23′,采用钢筋砼支护。

@#@@#@附:

@#@平面图、剖面图、断面图@#@二、明槽开挖、支护参数@#@主斜井井筒表土及风化基岩段明槽开挖长度为50m,开挖边坡角为60°@#@,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施工时为防止边坡坍塌,可视现场实际,采用台阶法、支撑加固法或锚网喷砼法护坡,以减少土方超挖,确保边坡稳定。

@#@土方开挖量约为16500m3,土方回填量约为12430m3,支护采用双层钢筋混凝土支护,受力筋采用Φ20、Φ18mm的II级钢筋,竖筋和环筋间排距均为300×@#@300mm;@#@箍筋采用Φ10mm的I级钢筋,间排距为600mm,钢筋保护层厚度为70mm,砌碹支护厚度为500mm,砌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底板采用片石砂浆砌筑,厚度600mm。

@#@铺底厚度2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

@#@@#@(附:

@#@明槽开挖平、剖、断面图)@#@三、施工前准备工作@#@1、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参加业主组织的图纸会审。

@#@@#@2、检修调试好各种施工设备、机具、水、电等必须形成。

@#@@#@四、井田地质、水文情况@#@1、井田地质@#@根据《新疆呼图壁县苇子沟煤矿勘探报告》,井田出露地层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头屯河组,上侏罗统齐古组,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组第一亚群及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现由老到新将各地层单元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

(1)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出露于井田南侧沟谷中,岩性为深灰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互层夹粗、中、细粒砂岩,含植物化石碎屑与碎片。

@#@其底部为灰白色砂砾岩,粒径2~10mm,砾石次棱角状,分选性差,夹炭化植物碎屑。

@#@与下伏石炭系中统前峡组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不含煤的湖相沉积地层。

@#@@#@

(2)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出露于井田南部,为含煤岩组。

@#@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

@#@为一套湖相、河流相含煤碎屑岩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泥岩及炭质泥岩薄层,煤层、煤线,含大量的植物叶片碎片化石。

@#@地层总厚265.37~422.61m,平均厚度为324.65m。

@#@厚度变化不大,由南向北逐渐变厚。

@#@与下伏三工河组呈整合接触。

@#@@#@(3)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出露于井田中部,其产状较平缓,岩层倾角10°@#@~15°@#@。

@#@地层总厚0~367.61m,平均厚323.47m,由南向北逐渐变厚。

@#@为一套河流相、湖相杂色泥岩、砂岩、砂砾岩沉积。

@#@总体岩性为灰黄色、灰绿色砂砾岩、砂岩与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底部为一层厚度40~50m的含砾砂岩层与西山窑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地表氧化强烈,颜色以褐红色、褐黄色为主,胶结疏松,局部致密,其上覆盖有较薄的第四系残坡积层和黄土层。

@#@@#@(4)上侏罗统齐古组@#@出露于井田北部,其倾向北,倾向变化不大,岩层倾角15°@#@~32°@#@。

@#@地层总厚0~436.66m,平均厚203.23m,由南向北逐渐变厚。

@#@主要岩性为灰色、紫红色、紫褐色、杂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不均匀互层,底部为一层厚1.22~31.20m的玫瑰红色、褐色砂岩作为标志层与头屯河组分界,与下伏头屯河组整合接触。

@#@@#@(5)白垩系下统吐谷鲁组第一亚群@#@零星出露于井田北部山顶,地貌形成山顶相对宽缓平整,四周陡峭的明显地貌。

@#@其产状较平缓,倾向0°@#@~5°@#@,岩层倾角5°@#@~9°@#@。

@#@地层总厚0~56.52m,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薄层泥岩、粉砂岩不均匀互层,底部为一层厚10~20m的褐黄色、褐色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磨圆度较好,砾径10~30mm,最大的可达到60mm,砂质和钙质胶结,作为标志层与齐古组(J3q)分界,与下伏齐古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6)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砾层@#@分布于冲沟和现代河床之中,主要为冲洪积砾石、砂、含砾亚砂土组成。

@#@@#@2、水文情况@#@

(1)、含(隔)水岩组(层)的划分@#@井田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岩类、侏罗系沉积碎屑岩类组成,划分的依据主要以岩性组合特征、地层富水性及地层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作为含(隔)水岩组(层)的划分依据。

@#@@#@沉积碎屑岩的各类岩石,其单层厚度沿走向方向的变化较大,可由数厘米变化到数米,尤其以砂岩最为明显,沿走向、倾向变化极大,因此只能以较大的岩性段来划分含(隔)水岩组(层)。

@#@@#@通过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当钻进到粗砂岩、砾岩段时,孔内出现水位稍有变化或冲洗液漏失,而钻孔进入至泥岩等细颗粒岩段时,孔内水位变化不大或冲洗液不发生变化,将泥岩等细颗粒岩石划分为相对隔水层,而将粗砂岩、砾岩等岩石划分成含水层。

@#@@#@

(2)含(隔)水岩组(层)特征@#@①第四系全新统坡积透水不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井田内的山坡及冲沟两侧,由黄土、砂、腐质土组成,据本次地质测量及钻探控制的情况,一般为0.00~14.30m。

@#@由于此层分布位置较高,虽透水性较好,但不具储水条件,为透水不含水层,是大气降水下渗的通道。

@#@@#@②第四系全新统洪冲积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从井田穿过的喀默斯特(苇子沟)河床及两岸,由冲洪积砾石、卵石、砂砾组成,分选性差。

@#@地下水以孔隙潜水的形式赋存于冲洪积层中,主要接受溪流、河水的渗漏补给,次为大气降水(雪融水)的补给。

@#@分布面积小,呈条带状沿河流分布,宽度、厚度仅数米,虽富水性强,但因分布面积有限,厚度较小,储水量较小。

@#@根据已掌握的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将该层定为孔隙潜水含水层。

@#@@#@③下白垩统吐谷鲁第一亚群含(隔)水岩组@#@小面积分布于井田东北部及西部,为一套湖相的碎屑沉积,主要岩性为绿灰色、酱紫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局部夹有砂质泥岩。

@#@由于此层分布位置较高,分布面积较小,透水性差,不具备储水条件,它对矿区的水文地质意义不大。

@#@@#@④上侏罗统齐古组含(隔)水岩组@#@大面积分布于井田北侧,为一套湖泊相为主的半干旱条件下的碎屑沉积,主要岩性为灰—紫红—紫褐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不含煤,下部有1~2层2~3m厚的玫瑰色凝灰质砂岩(区域标志层)。

@#@根据本次施工钻孔揭露到此层的情况,区内该层层厚0.00~886.70m,含水层以中、细砂岩为主,厚度相对较薄,且极不稳定,多以透镜体状存在,因此,将整个齐古组划分为相对隔水层。

@#@该层不含煤,根据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结果,该层不受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影响。

@#@据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情况及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的结果,此地层岩石较完整,裂隙不发育,泥浆消耗量较小,孔中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

@#@@#@⑤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含(隔)水岩组@#@主要分布在井田中偏南部,平行不整合于西山窑组地层之上,由厚层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相对较薄的砾岩、粗砂岩及中砂岩组成。

@#@据本次施工的钻孔揭露到此层的情况,层厚0.00~378.65m。

@#@据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的结果,此地层岩石较完整,裂隙不发育,泥浆消耗量不大,孔中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

@#@根据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结果,该层不受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影响。

@#@@#@3、明槽施工防治水措施@#@根据主斜井井筒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特征,明槽段采用工作面超前降水小井降水法施工,配置2台BQF-50/25(一台备用)电潜水泵将涌水排到地面。

@#@@#@五、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配备@#@1、主斜井井筒明槽开挖施工采用“三八”制组织生产(一天三班,每班八小时)。

@#@直接工46人,技术1人,队长1人,跟班副队长3人,合计51人。

@#@@#@施工人员配备表@#@工种@#@出勤人数@#@Ⅰ@#@Ⅱ@#@Ⅲ@#@Ⅳ@#@合计@#@挖掘机@#@司机@#@1@#@1@#@2@#@铲车司机@#@1@#@1@#@2@#@班长@#@1@#@1@#@1@#@3@#@副班长@#@1@#@1@#@1@#@3@#@验收员@#@1@#@1@#@1@#@3@#@钢筋工@#@5@#@5@#@5@#@15@#@搅拌司机@#@1@#@1@#@1@#@3@#@配料工@#@1@#@1@#@1@#@3@#@振捣工@#@2@#@2@#@2@#@6@#@电工@#@1@#@1@#@1@#@3@#@机修工@#@1@#@1@#@1@#@3@#@合计@#@11@#@11@#@14@#@2、施工设备@#@①挖掘设备:

@#@DH225型挖掘机。

@#@@#@②排土设备:

@#@W-50铲车。

@#@@#@③运输设备:

@#@12吨自卸汽车。

@#@@#@④浇注钢筋砼设备:

@#@脚手架、建筑用装配式金属模板,碹胎(18#槽钢加工)、钢筋、振捣棒、砂、石料、水泥等施工用具、材料。

@#@@#@六、临时供电系统@#@1、供电方式@#@10KV变电所——断路器——Z50KVA变压器——配电室——井口用电设备@#@附图:

@#@临时供电统示意图@#@备用电源:

@#@采用135型柴油发电机@#@2、机电设备管理@#@

(1)、为保证井下安全供电,预防触电和电火花事故,接地系统必须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执行。

@#@@#@

(2)、36V以上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铠装电缆的钢带、铅皮和橡套(塑料)电缆的接地芯线或屏蔽护套、高压电缆的金属连接器都必须有可靠接地。

@#@@#@(3)、电气设备要严格执行定期检查维修制度。

@#@任何设备不得带病作业,设备保证完好。

@#@@#@(4)、电气设备、电缆严禁有失爆现象。

@#@不得带电检修、搬迁电器设备;@#@检修或搬迁前,必须切断电源,用同电源电压相适应的验电笔检验,检验无电后,方可进行导体对地放电。

@#@控制设备内部安有放电装置的,不受此限。

@#@所有开关的闭锁装置必须能可靠的防止擅自送电,防止擅自开盖操作。

@#@检修开关时开关把手在切断电源时必须闭锁,并悬挂“有人工作,不准送电”字样的警示牌,只有执行这项工作的人员才有权取下此牌送电。

@#@@#@(5)、供电应做到无鸡爪、无羊尾巴、无明接头,保护必须齐全有效,并定期检查。

@#@@#@(6)、操作电气设备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第446条规定。

@#@@#@①非专职人员不得擅自操作电气设备。

@#@@#@②手持式电气设备的造操作手柄和工作中必须接触的部分必须有良好的绝缘。

@#@@#@(7)、容易碰到的、裸露的带电体及机械外露的转动和传动部分必须加装护罩或遮拦设施。

@#@@#@(8)、使用中的各种电缆必须按规程要求吊挂,严禁用铁丝吊挂。

@#@@#@(9)、严禁甩掉停用各种电器保护。

@#@非专业人员严禁操作检漏继电器.@#@(10)、所有电器设备必须达到防爆要求,具备良好的接地极,电气设备不使用时,除控制开关断电外,电源开关必须打到零位。

@#@@#@(11)、所有机电设备必须标有“MA”标志。

@#@@#@七、施工顺序@#@工程定位→井口周围场地平整→土方开挖→边坡休整→片石砂浆砌筑底板→绑扎墙部钢筋→支设墙部模板→浇注墙部砼→支设拱部内侧模板→绑扎拱部钢筋→支设拱部外侧模板及浇注拱部砼。

@#@@#@八、施工方法@#@1、明槽开挖@#@根据主斜井井筒明槽段的设计特点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情况,确定明槽段采取一次开挖的施工方式,挖掘机挖掘,进入风化基岩段后采用破碎锤破碎、挖掘机清渣。

@#@@#@挖掘施工以机械挖土(岩)为主,人工挖掘、刷坡为辅,选用DH225型挖掘机挖土(岩)、12吨自卸汽车排土。

@#@为加快挖掘进度,在保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适当放大边坡角度。

@#@施工过程中明槽长度及边坡角根据实际开挖土层情况作适当调整,并分别视土(岩)层稳定情况,采用支撑加固法或锚网喷砼法护坡,以减少土方超挖,确保边坡稳定。

@#@明槽开挖后设观测点,观测边坡变形情况。

@#@@#@明槽开挖至设计要求后,如表土为松散沙土层,必须进行换填土或进行地基压实处理,换填土采用“三七灰土”,要求分层压实,分层摊铺厚度不大于300mm,换填压实度不低于96%,并加宽基础。

@#@@#@2、明槽开挖安全技术要求@#@①明槽开挖前做好测量工作,给出明槽边线、中线,明确明槽位置,并在施工中随时检查。

@#@@#@②明槽开挖前要作好截、排水工作,根据明槽地形情况,沿明槽边缘设挡水墙或截水沟。

@#@@#@③明槽工作面布置要合理,开挖坡度要准确,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

@#@@#@④为加强边坡稳定性,明槽挖掘至接近底部垫层标高200mm时,停止机械开挖,待进行垫层施工前,用人工突击开挖,随即进行垫层施工。

@#@@#@⑤明槽开挖后,必须及时对迎脸及左右边坡进行临时支护。

@#@@#@⑥明槽开挖,应提前设置醒目警戒标志,以防止对过住车辆或行人造成伤害。

@#@@#@2、明槽砌碹@#@明槽砌碹施工碹胎采用18#槽钢加工,模板采用建筑用装配式金属模板,规格为:

@#@1500mm×@#@300mm×@#@55mm,明槽挖掘及铺底施工结束后,按以下工序进行明槽砌碹施工。

@#@@#@

(1)墙部钢筋绑扎@#@墙部钢筋绑扎时,首先固定2~4根竖筋,在竖筋上画好水平筋分档线,在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定位,并在横筋上画好水平筋的分档线,接着绑其余竖筋,最后再绑其余横筋。

@#@竖筋与伸出搭接筋的搭接处至少要绑3道水平筋,其搭接长度及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

@#@@#@每侧墙体均放置预先按墙厚度加工好的墙间支撑,即顶模筋,顶模筋分两种:

@#@一种设于墙体梯架筋上,间距750mm;@#@另一种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插放式顶模筋。

@#@顶模筋的长度比墙体厚度尺寸小1~2mm。

@#@顶模筋两端需涂刷防锈漆。

@#@@#@

(2)支设墙部模板@#@①支模严格按照以下施工流程施工:

@#@支设内侧站柱→支设外侧站柱→组装墙体内、外侧模板→模板验收@#@站柱使用16#槽钢加工,间距1500mm,内侧站柱设两道横撑,用螺栓与内侧站柱连接牢固,上下各设一道;@#@内、外侧站柱使用φ20mm无纵筋螺纹锚杆连接,共设三道,外侧站柱使用两根斜撑支撑牢固。

@#@@#@②模板采用建筑用装配式金属模板,规格1500*300*55mm,在相贯线位置金属模板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木碹板,木碹板用厚度55mm木模板制作。

@#@@#@③模板安装完毕后检查一遍扣件、螺栓是否紧固,上口拉通线进行微调,模板拼缝及下口是否严密,办预检手续。

@#@@#@④墙部模板支设并经验收合格后,即进行墙部混凝土的浇注。

@#@砼浇注工艺见后述“混凝土砌碹施工”。

@#@@#@(3)拱部模板支设@#@①拱部内模支护@#@A.内模用钢模板按设计的弧度拼装。

@#@@#@B.支撑体系采用18#槽钢加工的内侧碹胎,用螺栓与墙部站柱连接。

@#@(见附图)@#@C.拱部内模支护完毕后,在组立拱部外模前,先进行拱部钢筋的绑扎施工。

@#@@#@②拱部外模支设@#@A.采用18#槽钢制做的碹胎作为拱部支撑骨架,顶板外模同样采用建筑用装配式金属模板。

@#@@#@(4)混凝土砌碹施工@#@浇筑顺序应由里向外、先墙后拱的顺序施工,砼标号C25。

@#@@#@①混凝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混凝土配制采用10—30mm碎石,含泥量不大于1﹪,中粗砂含泥土杂质不大于3﹪,Pc32.5普硅水泥,采用地面干净水。

@#@@#@混凝土配合比(重量比),水泥:

@#@中粗砂:

@#@石子:

@#@水=1:

@#@1.65:

@#@2.7:

@#@0.42。

@#@@#@②混凝土的制作和运送@#@采用S500型强制式搅拌机拌制砼,搅拌站处安装混凝土输送泵,砼经混凝土输送泵输送至浇注地点入模。

@#@@#@③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h,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1.5倍振捣棒有效半径内,浇注前预先安排好混凝土上下料点位置和振捣器操作人员数量。

@#@@#@④混凝土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棒要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震捣棒插入下层砼中50-100mm,震捣砼表面出浆,无气泡上浮为止。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的作用半径。

@#@振捣上一层时要插入下一层50~10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若浮浆过多要及时清除。

@#@@#@⑤混凝土的养护@#@设专职人员进行砼的养护工作,浇筑后12h内进行洒水养护,墙部拆模后,浇水养护3天,拱部初凝2h后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⑥施工缝的处理@#@施工缝处须待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能继续浇筑。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要把己硬化的混凝土表面的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清除干净并加以充分润湿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在浇筑混凝土前先在施工缝处铺设一层与混凝土配比成分相同的约50mm厚的水泥砂浆,然后浇筑混凝土。

@#@@#@(5)明槽回填@#@回填土方时墙底部两侧应同时进行。

@#@明槽拱背回填时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其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不得大于0.5m。

@#@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立即分层满铺填筑至地表原始地貌;@#@使用机械回填时应待拱圈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人工夯实填至拱顶以上1m后方可进行。

@#@@#@井筒外露部分应采用防水砂浆予以处理,防水砂浆厚度50mm,井筒露出地表部分,在井筒两侧设散水,宽1.5m。

@#@厚0.15m,外倾坡度5‰,混凝土强度C20。

@#@@#@九、质量标准及质量要求@#@

(1)严格执行《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标准》(MT5009—94)的有关规定。

@#@@#@

(2)模板的缝隙要堵严,预防跑浆。

@#@@#@(3)使用混凝土材料时碎石含泥量不大于1%,河沙含泥土杂质不大于3%,水泥过期、无效、过硬、结块不得使用。

@#@@#@(4)混凝土接茬偏差:

@#@≤15mm;@#@砼表面平整度偏差:

@#@≤10mm。

@#@@#@(5)砼砌碹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

@#@@#@(6)浇筑过的砼表面不得有蜂窝、孔洞现象。

@#@@#@(7)严格检验制度,做到各工序、各环节的现场检验把关,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进行下道工序。

@#@@#@(8)砼配制以实验的室提供的依据为标准,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计量。

@#@试验室未提供砼配合比前,严禁进行砼砌碹工作。

@#@@#@(9)砼浇筑过程要对称入模。

@#@@#@(10)明槽砌碹验收标准@#@净宽:

@#@中线左右允许偏差,合格为0~+50mm;@#@优良为0~+30mm。

@#@@#@净高:

@#@允许偏差,合格为0~+50mm;@#@优良为0~+30mm。

@#@@#@砼砌碹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

@#@@#@(11)冬季砼拌制的要求@#@①砼拌制用水必须进行加热,采用2个6m3的水箱安设在砖砌的火炉上加热,要求水箱的底部高于砼搅拌机水泵。

@#@水的加热温度应控制在60℃-80℃,。

@#@@#@②搅拌站搅拌砼前用热水冲洗搅拌机拌料筒。

@#@@#@③每次砼浇筑完后,将水箱与搅拌机水泵之间的胶管拆掉,把水泵、胶管、搅拌机拌料筒内的积水及杂物用压风吹扫干净,以防受冻。

@#@@#@④每盘料搅拌时应先用水和砂石搅拌一定时间,然后再加水泥。

@#@砼搅拌投料顺序及拌和时间:

@#@粗细骨料-水-搅拌1.5分钟-水泥-防水剂-搅拌3分钟-出机。

@#@@#@⑤砼拌合物的出机温度不得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⑥、技术人员在每个工作班中至少检测两次水温和砼出机、入模温度。

@#@@#@⑦、根据井筒砼施工的环境及施工工艺,确定砼采用蓄热法进行养护。

@#@@#@十、安全技术措施@#@

(1)利用挖掘机开挖明槽时,工作范围内严禁站人。

@#@@#@

(2)明槽开挖时必须有相应的防滑坡措施,现场备足板桩、圆木等加固材料,确保施工安全。

@#@@#@(3)明槽施工期间,在施工现场10m设警戒线及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设专人巡回检查,发现土层开裂、移动时,及时通知施工人员撤至安全地点,并汇报调度室处理,严防塌方及人员掉入明槽事故发生。

@#@@#@(4)开挖期间,明槽周围夜间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5)挖掘机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停止作业,退到安全地点,报告项目部领导,立即检查处理:

@#@@#@①发现台阶崩落或有滑动迹象,危及挖掘机安全。

@#@@#@②工作面有伞檐或大块物料,可能砸坏挖掘机。

@#@@#@③暴露出其他物件不利于挖掘机挖掘的。

@#@@#@④发现不明地下管线或其他不明障碍物的。

@#@@#@(6)钢筋绑扎及砼浇注过程中严格遵守以下规定@#@①在工作台上的人员不得过多,每人必须佩带保险带,并生根牢固。

@#@@#@②模板支设必须牢固,防止出现跑模的现象。

@#@@#@③工作台下方严禁有人。

@#@@#@④绑扎钢筋时,人员要互相照应,拿稳抓牢,防止滑落伤人。

@#@@#@(7)岗位工必须持证上岗,精心操作,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8)挖掘机、自卸汽车司机严禁酒后上岗、疲劳驾驶,作业时必须注意前后及左右人员和自身安全。

@#@@#@(9)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

@#@@#@(10)模板施工安全措施@#@①工作前应戴好安全帽,检查使用的工具是否牢固,板手等工具必须用绳链系挂在身上,防止掉落伤人。

@#@工作时应集中思想,避免钉子扎脚和空中滑落。

@#@@#@②不得在脚手架上堆放大批模板等材料。

@#@@#@③高处拆模时,应有专人指挥,上下应有人接应,随装拆随运送,严禁从高处掷下。

@#@@#@④拆除模板一般用长撬棍,以防止整块模板掉落伤人。

@#@@#@十一、文明施工措施@#@为了改善施工现场的生产环境,适应高标准、严要求创出精品工程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在施工现场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施工环境,使文明施工再上一台新台阶,为此采取以下措施:

@#@@#@

(1)在井口附近挂设施工总平面布置示意图牌板,其上标明工程名称、工程量、开竣工日期、施工单位和工程负责人。

@#@@#@

(2)施工场所要有醒目警标和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交接班制度等。

@#@@#@(3)施工场地:

@#@井口附近要保持清洁卫生,无杂物、无积水,物料、工具摆放整齐。

@#@场区清洁卫生,无积水、无淤泥、无杂物、无垃圾,场内外水沟畅通。

@#@材料设备应放置于专用场地,材料要有标签,设备要有铭牌。

@#@管辖范围内的道路平坦、畅通、无积水、无淤泥。

@#@管线网架设要整齐、无长明灯、长流水、无跑冒滴漏等现象。

@#@有防火、防爆、防冻、防盗等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

@#@@#@(4)、井筒内应做到:

@#@无杂物、无淤泥、无积水。

@#@@#@十二、其它@#@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按照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及公司、处下发有关文件执行,传达本措施时一并传达。

@#@@#@";i:

16;s:

6846:

"《吨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翁学进2010.11@#@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具、学具准备@#@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1千克=()克  3千克=()克@#@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师说: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

@#@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

@#@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3)引导:

@#@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

@#@(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

@#@1吨=1000千克)@#@(4)提问:

@#@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教师小结:

@#@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6)举例:

@#@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

@#@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3)练习质疑@#@①3吨=()千克5000千克=()吨@#@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

@#@“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

@#@“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

@#@1吨=1000000克.@#@五、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第

(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做重量单位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主要的就行.@#@第

(2)题,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差生说一说推理过程.@#@第(3)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便可.@#@板书设计@#@吨的认识@#@1吨=1000千克@#@5吨=()千克8000千克=()吨@#@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

@#@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

@#@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

@#@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

@#@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

@#@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

@#@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

@#@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

@#@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

@#@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

@#@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

@#@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

@#@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i:

17;s:

10106:

"住房公积金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编码()@#@申@#@请@#@审@#@批@#@表@#@海口住房公积金管理局制@#@承诺书@#@本人自愿选择“承诺办理制”模式办理业务,并对有关事宜郑重承诺如下:

@#@@#@一、本人此次申办的业务为购/建□期房□现房□二手房□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承诺提交的所有申请材料真实、准确、合法、有效。

@#@@#@二、本人此次申办的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业务,承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申办条件。

@#@@#@三、本人承诺,对该事项所涉及需现场检查的条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所提供的房产证明和购置票据等证件真实、合法、有效。

@#@@#@四、如本人对上述承诺存在造假行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并同意接受以下处理:

@#@@#@

(一)撤销本人申请的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业务;@#@@#@

(二)3年内不受理本人及其配偶的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三)在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公示本人的失信行为。

@#@@#@@#@申请人:

@#@@#@(签名加手印)@#@联合申请人:

@#@@#@(签名加手印)@#@@#@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书@#@住房公积金管理局:

@#@@#@本人拟购/建/大修(□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二手房、□自建房、□大修自住房、□翻建自住房、□拆迁安置房),房屋地址:

@#@_______市__________区_________________路____________小区(项目名称)_______栋________号。

@#@销售商/售房人____________________,房屋建筑面积________平方米,单位价格________元/平方米,购(建)房屋总价款___________元,已付/自筹房款___________元,特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_____拾_____万_____千元整,贷款期限______年。

@#@@#@本人同意以该房产作为该笔贷款的抵(质)押物。

@#@@#@ @#@@#@借款申请人:

@#@联合借款申请人:

@#@@#@(签名加手印)(签名加手印)@#@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

@#@@#@日期:

@#@年月日@#@联合借款申请人与借款申请人关系:

@#@□配偶、□直系亲属、□其他@#@备注:

@#@@#@ @#@@#@一、借款申请人资料: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历@#@户籍@#@所在地@#@婚姻@#@状况@#@身份证@#@号码@#@现住址@#@住宅电话@#@号码@#@工作单位@#@ @#@@#@手机号码@#@单位地址@#@ @#@@#@办公电话@#@号码@#@单位性质@#@ @#@@#@单位@#@负责人@#@申请人@#@现任职务@#@现有住房套数@#@还款方式@#@邮编@#@月平均@#@工资@#@家庭供养人数@#@二、借款申请人配偶资料@#@姓名@#@户籍所在地@#@身份证号码@#@住宅电话号码@#@现住址@#@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办公电话号码@#@单位地址@#@月平均工资@#@三、联合借款申请人资料: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历@#@户籍@#@所在地@#@婚姻@#@状况@#@身份证@#@号码@#@现住址@#@住宅电话@#@号码@#@工作单位@#@ @#@@#@手机号码@#@单位地址@#@ @#@@#@办公电话@#@号码@#@单位性质@#@ @#@@#@单位@#@负责人@#@申请人@#@现任职务@#@现有住房套数@#@邮编@#@月平均@#@工资@#@家庭供养人数@#@备注:

@#@申请人与联合申请人为配偶关系则填写配偶资料@#@四、联合借款申请人配偶资料@#@姓名@#@户籍所在地@#@身份证号码@#@住宅电话号码@#@现住址@#@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办公电话号码@#@单位地址@#@月平均工资@#@ @#@@#@六、审批意见:

@#@@#@ @#@@#@初@#@审@#@意@#@见@#@经核,借款人近半年来住房公积金月均缴存额元,拟给予住房公积金贷款万元,贷款期限年,月还款元。

@#@@#@签名:

@#@年月日@#@复@#@审@#@意@#@见@#@ @#@@#@拟同意贷款万元,贷款期限年,呈领导审批。

@#@@#@签名:

@#@年月日@#@领@#@导@#@审@#@批@#@意@#@见@#@ @#@@#@同意贷款万元,贷款期限年。

@#@@#@ @#@@#@签名:

@#@年月日@#@房屋共有人同意抵押承诺书@#@本人同意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位于_______市__________区_________________路____________小区(项目名称)_______栋________号的共有产权的房屋用于抵押借款万元,期限____________年。

@#@若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借款本息,本人同意贷款方处置该抵押物优先受偿并由本人承担还本付息的连带责任。

@#@@#@@#@承诺人:

@#@@#@(签名加按手印)@#@年月日@#@ @#@@#@借款申请人收入证明@#@兹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先生(女士)为我单位正式(合约、临时)职工,行政职务为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职务为。

@#@现月均收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我单位承诺上述情况真实有效,如与事实不符而导致贵局经济损失,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特此证明@#@工作单位(盖章):

@#@@#@年月日@#@单位联系人:

@#@@#@单位电话:

@#@@#@单位地址:

@#@@#@ @#@@#@借款申请人配偶/联合借款申请人收入证明@#@兹证明先生(女士)为我单位正式(合约、临时)职工,行政职务为,技术职务为。

@#@现月收入________________元,我单位承诺上述情况真实有效,如与事实不符而导致贵局经济损失,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特此证明@#@工作单位(盖章):

@#@@#@年月日@#@单位联系人:

@#@@#@单位电话:

@#@@#@单位地址:

@#@@#@ @#@@#@首期付款凭证或自有资金证明(复印件)@#@付款凭证或自有资金证明粘贴处@#@身份证、婚姻证明粘贴处@#@身份证、婚姻证明粘贴处@#@资料清单@#@1.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审批表原件2份。

@#@@#@2.借款人及其配偶身份证复印件各2份。

@#@@#@3.借款人婚姻状况证明:

@#@未婚的提供未婚声明函2份(管理局提供);@#@已婚的提供结婚证复印件2份;@#@离婚的提供离婚证/法院离婚判决书/法院离婚调解书复印件2份。

@#@@#@4.借款人及其配偶连续缴存半年以上的公积金缴交明细单各2份。

@#@@#@5.借款人及其配偶的个人征信报告书各2份。

@#@@#@6.外省工作且缴存公积金的海南户籍职工,还需提供:

@#@就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出具的缴存证明(连续半年以上)2份;@#@未使用或已结清工作所在地住房公积金贷款证明2份;@#@户口本复印件2份。

@#@@#@7.借款人及其配偶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与实际工资收入差距较大的,可提供工资流水或其他收入证明材料。

@#@@#@8.购商品房的需提供:

@#@@#@1存在未结清住房贷款的,提供已付购房总价30%以上的发票复印件2份,其他提供已付购房总价20%以上的发票复印件2份;@#@@#@2已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原件2份。

@#@@#@9.购买保障性住房的需提供@#@1提供已支付不低于全部价款的20%首付款发票或付款凭证复印件2份;@#@@#@2已备案的保障房买卖合同原件2份。

@#@@#@10.购买二手房的需提供:

@#@@#@1不低于成交价40%的首付款转账凭证复印件2份。

@#@@#@2房屋买卖契约原件2份。

@#@@#@3契税及增值税发票复印件2份。

@#@@#@4所购二手房房产证或不动产权证书复印件2份。

@#@@#@5有房产评估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房屋评估报告或评估速评表2份。

@#@@#@特别说明@#@1.身份证、结婚证、离婚证、法院离婚判决书、法院离婚调解书、首期付款发票、银行转账凭证、契税完税证、增值税发票、房产证、不动产权证书、银行卡、户口本等原件当场核对后退还借款申请人。

@#@@#@2.借款人及其配偶、房屋共有权人需在提交申请材料时一并到场面签;@#@共同购房人不满18周岁的,由其监护人代为面签。

@#@@#@填表说明@#@第1页:

@#@承诺书@#@1.在“□期房□现房□二手房□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中勾选相应内容。

@#@@#@第2页:

@#@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书@#@1.“销售商/售房人”为出售方名称,商品房为开发企业名称,二手房为卖方名字。

@#@@#@2.公积金贷款金额为大写,贷款金额为整数。

@#@@#@3.“签名加手印”为借款人及共同购房人、房屋共有权人现场签名并按手印。

@#@@#@第3页:

@#@@#@一、借款申请人资料@#@1.“还款方式”填写“等额本息”或者“等额本金”。

@#@@#@2.“月平均工资”的金额与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一致。

@#@@#@二、借款申请人配偶资料@#@1.借款申请人配偶填写。

@#@@#@2.借款申请人配偶为联合借款人的,填写此栏。

@#@@#@三、联合借款申请人资料@#@1.此栏为非配偶关系的共同购房人填写。

@#@无共同购房人的不需填写此栏。

@#@@#@第4页:

@#@@#@四、联合借款申请人配偶资料@#@1.此栏为非配偶关系的共同购房人填写。

@#@@#@2.无共同购房人的不需填写此栏。

@#@@#@第5页:

@#@审批意见,此页由管理局填写。

@#@@#@第6页:

@#@房屋共有人同意抵押承诺书@#@1.“承诺人”为借款申请人外的房屋共有权人。

@#@@#@2.须房屋共有权人现场面签按手印。

@#@@#@第7、8页:

@#@借款申请人收入证明@#@1.此页由借款申请单位填写并盖章。

@#@@#@2.工作单位盖章应为单位的公章、财务章或者人资章。

@#@@#@3.此页一经涂改,需在涂改处加盖章。

@#@@#@第9页:

@#@首期付款凭证或自有资金证明(复印件)。

@#@@#@1.购商品房的,需将首付款发票复印件粘贴到此处。

@#@@#@2.购二手房的,需将银行转账凭条复印件粘贴此处。

@#@@#@第10、11页:

@#@身份证、婚姻证明粘贴处@#@1.借款申请人及配偶、房屋共有权人的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粘贴。

@#@@#@2.结婚证复印件粘贴。

@#@如结婚证上的信息与身份证不符的,须一并将其他证明材料粘贴。

@#@@#@备注:

@#@请保持审批表干净、整洁。

@#@@#@";i:

18;s:

27432:

"注册会计师《税法》考点消费税纳税环节的总结最新版本@#@1、下列经济业务中,会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的有(  )。

@#@@#@  A.购买设备,款未付B.签发转账支票支付前欠货款C.收到前欠销货款存入银行D.取得短期借款存人银行@#@  参考答案:

@#@A,D@#@  参考解析:

@#@选项B会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选项C属于资产内部的增减变化。

@#@@#@2、下列会计科目中,属于明细分类科目的是(  )。

@#@@#@  A.短期借款B.其他货币资金C.应交所得税D.利润分配@#@  参考答案:

@#@C@#@21下列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属于加速折旧法的有(  )。

@#@@#@  A.年限平均法B.工作量法C.双倍余额递减法D.年数总和法@#@  参考答案:

@#@C,D@#@3、下列明细账中,一般应采用横线登记式账簿的是(  )。

@#@.@#@  A.生产成本明细账B.库存商品明细账C.应收账款明细账D.材料采购明细账@#@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横线登记式账簿,又称平行式账簿,是指将前后密切相关的经济业务登记在同一行上,以便检查每笔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账簿。

@#@选项A应采用多栏式账簿;@#@选项B应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选项C应采用三栏式账簿。

@#@@#@4、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收到投资者投入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6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020元,则企业实收资本的入账价值为(  )元。

@#@@#@  A.6000B.4980C.7020D.6020@#@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  该经济业务发生时应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  借:

@#@原材料6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20@#@  贷:

@#@实收资本7020@#@5、下列各项中,能提高企业已获利息倍数的因素是( )。

@#@@#@  A.成本下降利润增加B.所得税税率下降@#@  C.用抵押借款购房D.宣布并支付股利@#@  答案:

@#@A@#@  解析: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选项BD与已获利息倍数的计算无关,选项C会使利息费用增加,从而使已获利息倍数下降。

@#@@#@6、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清查时,一般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实地盘点法B.技术推算法C.发函询证法D.核对账目法@#@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往来款项的清查一般采用发函询证的方法进行核对。

@#@选项AB适用于实物资产的清查;@#@选项D适用于银行存款的清查。

@#@@#@7、年初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年末资产总额为240万元,税后利润为44万元,所得税8万元,利息支出为4万元,则总资产报酬率为()。

@#@@#@  A.32.94%B.13.33%C.23.33%D.30%@#@  答案:

@#@A@#@  解析:

@#@总资产报酬率=(44+8+4)/[(100+240)÷@#@2]=32.94%。

@#@@#@8、下列不属于会计拓展职能的是(  )。

@#@@#@  A.预测经济前景B.评价经营业绩C.会计核算和监督D.参与经济决策@#@  参考答案:

@#@C@#@9、“应交税费”账户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的是(  )o@#@  A.企业多交的税费@#@  B.企业尚未抵扣的税费@#@  C.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  D.企业尚未缴纳的税费@#@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应交税费”账户,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尚未缴纳的税费;@#@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

@#@@#@10、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  A.原值B.预计净残值C.预计使用年限D.当期工作量@#@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当期工作量只影响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的折旧额。

@#@@#@11、计算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时的盈余是指()。

@#@@#@  A.利润总额B.息税前利润C.净利润D.净利润-普通股股利@#@  答案:

@#@C@#@  解析: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盈余是指净利润。

@#@@#@12、下列各项中,能提高企业已获利息倍数的因素是( )。

@#@@#@  A.成本下降利润增加B.所得税税率下降@#@  C.用抵押借款购房D.宣布并支付股利@#@  答案:

@#@A@#@  解析: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选项BD与已获利息倍数的计算无关,选项C会使利息费用增加,从而使已获利息倍数下降。

@#@@#@13、下列属于损益类账户的有(  )。

@#@@#@  A.营业外支出B.所得税费用C.资产减值损失D.待处理财产损溢@#@  参考答案:

@#@A,B,C@#@14、下列各项中,属于复合会计分录的有(  )。

@#@@#@  A.一借一贷B.多借一贷C.一借多贷D.多借多贷@#@  参考答案:

@#@B,C,D@#@  参考解析: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15、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人一台生产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20000元,增值税税额3400元,发生运杂费800元。

@#@则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  )元。

@#@@#@  A.20000B.20800C.23400D.24200@#@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人设备缴纳的增值税允许抵扣,不构成设备的入账价值。

@#@@#@  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价款+运杂费=20000+800=20800(元)。

@#@@#@16、下列有关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说法正确的有(  )。

@#@@#@  A.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  B.总分类科目是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C.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二级科目@#@  D.明细分类科目是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参考答案:

@#@A,B,D@#@  参考解析:

@#@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在总分类科目下可以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三级明细科目,二级明细科目和三级明细科目都属于明细分类科目。

@#@@#@17、下列各项中,能提高企业已获利息倍数的因素是( )。

@#@@#@  A.成本下降利润增加B.所得税税率下降@#@  C.用抵押借款购房D.宣布并支付股利@#@  答案:

@#@A@#@  解析: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选项BD与已获利息倍数的计算无关,选项C会使利息费用增加,从而使已获利息倍数下降。

@#@@#@18、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编制科目汇总表的直接依据是(  )。

@#@@#@  A.原始凭证B.原始凭证汇总表C.记账凭证D.汇总记账凭证@#@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应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分类账。

@#@@#@19、下列明细账中,一般应采用横线登记式账簿的是(  )。

@#@.@#@  A.生产成本明细账B.库存商品明细账C.应收账款明细账D.材料采购明细账@#@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横线登记式账簿,又称平行式账簿,是指将前后密切相关的经济业务登记在同一行上,以便检查每笔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账簿。

@#@选项A应采用多栏式账簿;@#@选项B应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选项C应采用三栏式账簿。

@#@@#@20、企业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

@#@@#@  A.实质重于形式B.重要性C.可靠性D.谨慎性@#@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与计提各种准备均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要求。

@#@@#@21、下列账户中,影响营业利润金额的有(  )。

@#@@#@  A.其他业务收入B.营业外支出C.所得税费用D.销售费用@#@  参考答案:

@#@A,D@#@  参考解析:

@#@选项B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不影响营业利润;@#@选项C影响企业的净利润,不影响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

@#@@#@22、下列账户中,影响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金额的有(  )。

@#@@#@  A.主营业务成本@#@  B.其他业务成@#@  C.营业外支出@#@  D.生产成本@#@  参考答案:

@#@A,B@#@  参考解析:

@#@“营业成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计算填列。

@#@@#@23、下列有关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说法正确的有(  )。

@#@@#@  A.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  B.总分类科目是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C.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二级科目@#@  D.明细分类科目是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参考答案:

@#@A,B,D@#@  参考解析:

@#@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在总分类科目下可以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三级明细科目,二级明细科目和三级明细科目都属于明细分类科目。

@#@@#@24、下列“利润分配”下的明细账户中,年度终了一定无余额的有(  )。

@#@@#@  A.提取法定盈余公积B.未分配利润C.应付现金股利D.盈余公积补亏@#@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年末,应将“利润分配”账户下的其他明细账户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可能有余额外,其他各个明细账户均无余额。

@#@@#@25、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编制科目汇总表的直接依据是(  )。

@#@@#@  A.原始凭证B.原始凭证汇总表C.记账凭证D.汇总记账凭证@#@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应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分类账。

@#@@#@26、下列属于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缺点的是(  )。

@#@@#@  A.不便于试算平衡@#@  B.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大@#@  C.不反应各账户之问的对应关系@#@  D.当转账凭证较多时,不利于会计核算的日常分工@#@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点是减轻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易于理解,方便学习,并可做到试算平衡;@#@缺点是不能反映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利于对账目进行检查。

@#@选项D属于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缺点。

@#@@#@27、下列各项中,属于汇总凭证的是(  )。

@#@@#@  A.增值税专用发票B.差旅费报销单C.支票存根D.限额领料单@#@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选项AC属于一次凭证;@#@选项D属于累计凭证。

@#@@#@28、下列有关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说法正确的有(  )。

@#@@#@  A.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  B.总分类科目是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C.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二级科目@#@  D.明细分类科目是提供更为详细和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参考答案:

@#@A,B,D@#@  参考解析:

@#@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在总分类科目下可以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二级明细科目下设置三级明细科目,二级明细科目和三级明细科目都属于明细分类科目。

@#@@#@29、下列“利润分配”下的明细账户中,年度终了一定无余额的有(  )。

@#@@#@  A.提取法定盈余公积B.未分配利润C.应付现金股利D.盈余公积补亏@#@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年末,应将“利润分配”账户下的其他明细账户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可能有余额外,其他各个明细账户均无余额。

@#@@#@30、会计账户的内容包括(  )。

@#@@#@  A.经济业务摘要@#@  B.账户名称@#@  C.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  D.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  参考答案:

@#@A,B,C,D@#@  参考解析:

@#@ 账户的内容除上述四项外,还包括日期,即所依据记账凭证中注明的日期。

@#@@#@31、下列不属于会计拓展职能的是(  )。

@#@@#@  A.预测经济前景B.评价经营业绩C.会计核算和监督D.参与经济决策@#@  参考答案:

@#@C@#@32、企业从职工薪酬中扣回为职工代垫的款项时,应借记(  )账户。

@#@@#@  A.其他应收款B.库存现金C.其他应付款D.应付职工薪酬@#@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企业为职工代垫款项时,应借记“其他应收款”账户,贷记“库存现金”账户。

@#@从职工薪酬中扣回代垫款项时,应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贷记“其他应收款”账户。

@#@@#@33、下列明细账中,一般应采用横线登记式账簿的是(  )。

@#@.@#@  A.生产成本明细账B.库存商品明细账C.应收账款明细账D.材料采购明细账@#@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横线登记式账簿,又称平行式账簿,是指将前后密切相关的经济业务登记在同一行上,以便检查每笔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账簿。

@#@选项A应采用多栏式账簿;@#@选项B应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选项C应采用三栏式账簿。

@#@@#@34、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编制科目汇总表的直接依据是(  )。

@#@@#@  A.原始凭证B.原始凭证汇总表C.记账凭证D.汇总记账凭证@#@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

@#@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下,应根据各种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分类账。

@#@@#@35、下列各项中,应采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的有(  )。

@#@@#@  A.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误,而记账凭证并无错误B.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会计科目有错误所引起的记账错误C.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所引起的记账错误D.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所引起的记账错误@#@  参考答案:

@#@B,D@#@  参考解析:

@#@选项A应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选项C应采用补充登记法更正。

@#@@#@36、会计账户的内容包括(  )。

@#@@#@  A.经济业务摘要@#@  B.账户名称@#@  C.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  D.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  参考答案:

@#@A,B,C,D@#@  参考解析:

@#@ 账户的内容除上述四项外,还包括日期,即所依据记账凭证中注明的日期。

@#@@#@37、下列财产物资的盘盈或盘亏,经批准后应记入“管理费用”的有(  )。

@#@@#@  A.无法查明原因的存货盘盈@#@  B.管理不善造成的存货盘亏@#@  C.自然灾害造成的存货盘亏@#@  D.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盘盈@#@  参考答案:

@#@A,B@#@  参考解析:

@#@选项C应记入“营业外支出”账户;@#@选项D应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38、“应交税费”账户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的是(  )o@#@  A.企业多交的税费@#@  B.企业尚未抵扣的税费@#@  C.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  D.企业尚未缴纳的税费@#@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应交税费”账户,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尚未缴纳的税费;@#@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

@#@@#@39、某企业上年度和本年度的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分别为100万元和120万元,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分别为60天和45天,则本年度比上年度的销售收入增加了()。

@#@@#@  A.80万元B.180万元C.320万元D.360万元@#@  答案:

@#@D@#@  解析: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分别为60天和45天,则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分别为6次(360/60)和8次(360/45),销售收入分别为600万元(6×@#@100)和960万元(120×@#@8),则本年度比上年度的销售收入增加了360(960-600)万元。

@#@@#@40、有证据表明企业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经批准转入(  )账户。

@#@@#@  A.资产减值损失B.坏账准备C.管理费用D.营业外收入@#@  参考答案:

@#@D@#@41、某企业上年度和本年度的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分别为100万元和120万元,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分别为60天和45天,则本年度比上年度的销售收入增加了()。

@#@@#@  A.80万元B.180万元C.320万元D.360万元@#@  答案:

@#@D@#@  解析: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分别为60天和45天,则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分别为6次(360/60)和8次(360/45),销售收入分别为600万元(6×@#@100)和960万元(120×@#@8),则本年度比上年度的销售收入增加了360(960-600)万元。

@#@@#@42、下列各项中,属于负债特征的有(  )。

@#@@#@  A.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B.企业承担的潜在义务@#@  C.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D.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43、以记账凭证为依据,按有关账户的借方设置,按贷方进行归类的是(  )。

@#@@#@  A.汇总转账凭证B.汇总收款凭证C.汇总付款凭证D.汇总原始凭证@#@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选项AC是按有关账户的贷方设置,按借方进行归类。

@#@选项D是按同类经济业务进行汇总的原始凭证。

@#@@#@44、各种账务处理程序之间相同点有(  )。

@#@@#@  A.登记明细账的依据@#@  B.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  C.登记财务报表的依据@#@  D.设置明细账的种类@#@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区别是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45、下列属于损益类账户的有(  )。

@#@@#@  A.营业外支出B.所得税费用C.资产减值损失D.待处理财产损溢@#@  参考答案:

@#@A,B,C@#@46、企业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

@#@@#@  A.实质重于形式B.重要性C.可靠性D.谨慎性@#@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与计提各种准备均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要求。

@#@@#@47、下列各项中,应采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的有(  )。

@#@@#@  A.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误,而记账凭证并无错误B.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会计科目有错误所引起的记账错误C.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所引起的记账错误D.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所引起的记账错误@#@  参考答案:

@#@B,D@#@  参考解析:

@#@选项A应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选项C应采用补充登记法更正。

@#@@#@48、下列账户中,影响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金额的有(  )。

@#@@#@  A.主营业务成本@#@  B.其他业务成@#@  C.营业外支出@#@  D.生产成本@#@  参考答案:

@#@A,B@#@  参考解析:

@#@“营业成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计算填列。

@#@@#@49、下列“利润分配”下的明细账户中,年度终了一定无余额的有(  )。

@#@@#@  A.提取法定盈余公积B.未分配利润C.应付现金股利D.盈余公积补亏@#@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年末,应将“利润分配”账户下的其他明细账户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可能有余额外,其他各个明细账户均无余额。

@#@@#@50、下列“利润分配”下的明细账户中,年度终了一定无余额的有(  )。

@#@@#@  A.提取法定盈余公积B.未分配利润C.应付现金股利D.盈余公积补亏@#@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年末,应将“利润分配”账户下的其他明细账户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结转后,除“未分配利润”明细账户可能有余额外,其他各个明细账户均无余额。

@#@@#@51、下列各项中,属于工业企业“其他业务成本”账户核算内容的有(  )。

@#@@#@  A.提供劳务成本B.销售材料成本C.出租无形资产摊销额D.出售固定资产净损失@#@  参考答案:

@#@B,C@#@  参考解析:

@#@选项A应记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选项D属于企业的损失,应记人“营业外支出”账户。

@#@@#@52、下列属于损益类账户的有(  )。

@#@@#@  A.营业外支出B.所得税费用C.资产减值损失D.待处理财产损溢@#@  参考答案:

@#@A,B,C@#@53、会计日常核算工作的终点是(  )。

@#@@#@  A.登记会计账簿B.财产清查C.成本计算D.编制会诗报表@#@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从填制会计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出会计报表,一个会计期间(通常为一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即告结束,然后按照上述程序进入新的会计期间,如此循环往复,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个过程称为会计循环。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起点;@#@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终点。

@#@@#@54、对于现金存人银行存款的业务,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依据是(  )。

@#@@#@  A.库存现金收款凭证B.库存现金付款凭证C.银行存款收款凭证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参考答案:

@#@B@#@  参考解析:

@#@对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相互划转的业务,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

@#@该经济业务应编制库存现金付款凭证,并据以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55、下列不属于会计拓展职能的是(  )。

@#@@#@  A.预测经济前景B.评价经营业绩C.会计核算和监督D.参与经济决策@#@  参考答案:

@#@C@#@56、下列各项中,能提高企业已获利息倍数的因素是( )。

@#@@#@  A.成本下降利润增加B.所得税税率下降@#@  C.用抵押借款购房D.宣布并支付股利@#@  答案:

@#@A@#@  解析: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选项BD与已获利息倍数的计算无关,选项C会使利息费用增加,从而使已获利息倍数下降。

@#@@#@57、下列与审计证据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  A.如果审计证据数量足够多,审计证据的质量就会提高@#@  B.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的真伪,对用作审计证据的文件记录,只需考虑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C.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与审计证据的数量无关@#@  D.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本身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参考答案:

@#@C,D@#@  参考解析:

@#@如果获得的审计证据质量高,可以适当的减少审计证据的数量,但是并不能说审计证据数量足够,审计证据的质量就会提高,审计证据质量方面的缺陷,无法由审计证据的数量弥补,所以选项A的说法错误;@#@审计工作确实不涉及鉴证审计证据的真伪,但应考虑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并考虑这些信息生成和维护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所以选项B的说法错误。

@#@@#@58、下列账户中,影响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金额的有(  )。

@#@@#@  A.主营业务成本@#@  B.其他业务成@#@  C.营业外支出@#@  D.生产成本@#@  参考答案:

@#@A,B@#@  参考解析:

@#@“营业成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账户的本期发生额计算填列。

@#@@#@59、年初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年末资产总额为240万元,税后利润为44万元,所得税8万元,利息支出为4万元,则总资产报酬率为()。

@#@@#@  A.32.94%B.13.33%C.23.33%D.30%@#@  答案:

@#@A@#@  解析:

@#@总资产报酬率=(44+8+4)/[(100+240)÷@#@2]=32.94%。

@#@@#@60、下列各项中,属于负债特征的有(  )。

@#@@#@  A.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B.企业承担的潜在义务@#@  C.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D.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参考答案:

@#@A,C,D@#@  参考解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61、下列会计分录中,属于复合会计分录的有(  )。

@#@@#@  A.借:

@#@应收账款@#@  贷:

@#@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B.借:

@#@盈余公积@#@  贷:

@#@实收资本C.借: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D.借:

@#@本年利润@#@  贷:

@#@所得税费用@#@  参考答案:

@#@A,C@#@  参考解析: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多借一贷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选项BD属于简单会计分录。

@#@@#@62、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  A.原值B.预计净残值C.预计使用年限D.当期工作量@#@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

@#@当期工作量只影响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的折旧额。

@#@@#@63、下列不属于会计拓展职能的是(  )。

@#@@#@  A.预测经济前景B.评价经营业绩C.会计核算和监督D.参与经济决策@#@  参考答案:

@#@C@#@64、下列各项中,属于工业企业“其他业务成本”账户核算内容的有(  )。

@#@@#@  A.提供劳务成本B.销售材料成本C.出租无形资产摊销额D.出售固定资产净损失@#@  参考答案:

@#@B,C@#@  参考解析:

@#@选项A应记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选项D属于企业的损失,应记人“营业外支出”账户。

@#@@#@65、企业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

@#@@#@  A.实质重于形式B.重要性C.可靠性D.谨慎性@#@";i:

19;s:

16934: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污染物是()@#@ @#@A.N2 @#@ @#@ @#@B.SO2 @#@ @#@ @#@C.CO2 @#@ @#@ @#@D.CO@#@2.酸雨有很大的危害.下列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可形成酸雨的是 ()@#@ A.NH3B.CO C.CO2D.SO2@#@3.空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

@#@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

@#@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C.研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消除机动车尾气污染@#@D.加大石油、煤炭的开采速度,增加化石燃料的供应量@#@4.不能用来干燥SO2气体的是()@#@A.浓硫酸B.碱石灰C.无水氯化钙D.P2O5@#@5.区别SO2气体和CO2气体的方法是()@#@A.通入澄清石灰水B.用品红溶液@#@C.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D.根据有无毒性@#@6.检验SO2中是否有CO2,应采取的措施是()@#@A.通过澄清石灰水B.通过Ba(OH)2溶液再通过石灰水@#@C.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通过石灰水D.通过小苏打悬浊液再通过石灰水@#@7.为除去混入CO2中的SO2和O2,下列试剂的使用顺序正确的是()@#@①饱和Na2CO3溶液;@#@②饱和NaHCO3溶液;@#@③浓H2SO4溶液;@#@④灼热的铜网;@#@⑤碱石灰@#@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③D.③④⑤@#@8.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吸收SO2,但无气体放出,也无沉淀生成的是()@#@A.消石灰B.BaCl2C.Na2CO3D.Na2SO3@#@二、填空题@#@9.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图是实验室制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

@#@@#@@#@

(1)⑥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①中实验现象为,证明SO2是气体。

@#@@#@(3)②中品红溶液,证明SO2有。

@#@@#@(4)③中现象是,证明SO2有性。

@#@@#@(5)④中现象是,证明SO2有性。

@#@@#@(6)⑤的作用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1.S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大量SO2的来源是。

@#@SO2不仅本身污染大气,而且它在大气中经尘粒催化能与水、氧气作用形成危害更大的酸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抽取某地酸雨水样进行检验,测得各离子的浓度分别是:

@#@c(Na+)=2.3×@#@10-5mol/L,c(Cl-)=2.3×@#@10-5mol/L,c(NH4+)=2.3×@#@10-5mol/L,c(SO42-)=2.3×@#@10-5mol/L,则该酸雨中的c(H+)=。

@#@@#@12.据报道,1952年2月,某城市雾大无风,家庭和工厂排放出的烟雾经久不散,每@#@立方米大气中SO2的含量高达3.8mg,烟尘达4.5mg,居民健康普遍受到危害,4@#@天之内死亡人数约4000人。

@#@回答:

@#@@#@

(1)流经该城市的主要河流也因此而受到污染,引起鱼类死亡,这与此种类型大气污染形成的有关。

@#@@#@

(2)这种污染对人体的系统危害最大,将会造成@#@等病症(举两种主要病症)。

@#@@#@(3)大气中的SO2将直接危害陆生高等植物的组织。

@#@@#@(4)为了防止这种污染,硫酸厂可用氨水来吸收SO2,其离子方程式为@#@(5)要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13.为了降低硫的氧化物造成的污染所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在含硫燃料(如煤)中加入生石灰,这种方法称为“钙基固硫”,采用这种方法在燃烧过程中“固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三、计算题@#@14.1L0.1mol/L的NaOH溶液吸收0.08molSO2,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物质的量为多少?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选择题@#@1.(1999年上海高考题)在硫酸工业生产中,为了有利于SO2的转化,且能充分利用热能,采用了中间有热交换器的接触室(见左图)。

@#@按此密闭体系中气体的流向,则在A处流出的气体为@#@()@#@A.SO2B.SO3,O2@#@C.SO2,O2D.SO2,SO3@#@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3.在铜和浓H2SO4的反应中,如果电子转移0.4mol,则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是()@#@A.0.4molB.0.2molC.2molD.4mol@#@4.下列物质中,在化学实验时可用来提供100℃~200℃热浴的是()@#@ A.水B.酒精 C.浓H2SO4 D.浓盐酸@#@5.含硫48%的硫铁矿煅烧时FeS2损失率为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硫铁矿含FeS2也是48%B.硫损失也是2%@#@C.铁损失也是2%D.该硫铁矿含铁42%@#@6.FeS2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2+11O22Fe2O3+8SO2,若agFeS2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并转移N个电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表示为( )@#@A.120N/aB.120a/11NC.1la/120ND.120N/11a@#@二、填空题@#@7.为了证实木炭和浓H2SO4的反应产物,可用下列流程进行验证(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向)。

@#@@#@无水硫酸铜@#@品红试液I@#@品红试液II@#@酸性K2MnO4@#@澄清石灰水@#@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上述流程中什么现象证明产物是H2O、CO2、SO2:

@#@@#@。

@#@@#@

(2)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能否用溴水代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填“能”或“不能”)@#@8.

(1)工业上制硫酸的设备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沸腾炉、二是接触室、三是吸收塔。

@#@在沸腾炉内二硫化亚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在接触室内有催化剂存在下二氧化硫进一步与氧气化合,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流经吸收塔时,采用98.3%的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与水化合形成硫酸。

@#@为研究吸收SO3应选用的物质,仿照工业上制备硫酸的流程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

@#@@#@O2@#@五氧化二钒@#@丁@#@丙@#@浓H2SO4@#@乙@#@甲@#@H2O@#@浓H2SO4@#@SO2@#@①根据上述设计,说明该实验的目的;@#@@#@写出在沸腾炉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②装置甲在本实验中的作用之一是;@#@@#@③反应中要求乙反应器内氧气的量要比二氧化硫的量多一倍左右,控制这一比例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时发现,丁装置在反应过程中先出现气泡,不久就出现了白雾,而丙装置一直都没有任何现象。

@#@据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浓硫酸不能吸收产生的气体B、水与三氧化硫的反应是放热反应@#@C、浓硫酸吸收的效果比水好D、水的吸收效果比浓硫酸好@#@④上述实验装置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

@#@请就某一方面说说你对该实验装置的评价:

@#@@#@。

@#@@#@三、计算题@#@9.在一定的氯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密度为1.40g/cm3的硫酸溶液,直到反应完全为止,这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原氯化钡溶液质量相等。

@#@求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mol/L@#@@#@10.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的体积为2.24L(标准状况).试计算:

@#@@#@

(1)反应后生成硫酸铜的物质的量.@#@

(2)若将生成的硫酸铜配制成500mL溶液,则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11.为防止工业制硫酸排放的尾气中污染大气,在排放前设法进行综合利用。

@#@@#@

(1)某硫酸厂每天排放1000m3尾气中含0.2%(体积分数)的SO2,问用NaOH溶液、石灰及O2处理后,假设硫元素不损失,理论上可以得到多少千克的石膏(CaSO4·@#@2H2O)?

@#@@#@

(2)如果将一定体积的尾气通入100mL2mol/L的NaOH溶液中使其完全反应,经测定所得溶液含16.7g溶质。

@#@试分析该溶液成分,并计算确定各成分的物质的量。

@#@@#@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选择题@#@1.在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一定有SO42-B.一定有CO32-@#@C.一定有Ag+D.可能有SO42-或Ag+@#@2.常温下,向20L真空容器内通入amol硫化氢和bmol二氧化硫(a和b都是正整@#@数,a≤5,b≤5),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2H2S+SO2==3S+2H2O。

@#@反应完全后,容器内气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密度是()@#@A.24.5g/L B.14.4g/L C.8g/L D.5.1g/L@#@3.下列反应中,一定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①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②向Na2CO3溶液中加入酸化的CaCl2溶液;@#@③向Na2SO3溶液中通入Cl2,再滴加BaCl2和稀盐酸;@#@④向Na2SO3溶液中加入稀HNO3后再加入BaCl2溶液@#@A.①③④B.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4.为除去混入CO2中的SO2和O2,下列试剂的使用顺序正确的是()@#@①饱和Na2CO3溶液;@#@②饱和NaHCO3溶液;@#@③浓H2SO4溶液;@#@④灼热的铜网;@#@⑤碱石灰@#@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③D.③④⑤@#@5.能够确定一种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的事实是()@#@A.取少量试样溶液,加入用硝酸酸化过的BaCl2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取少量试样溶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有白色沉淀生成@#@C.取少量试样溶液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D.取少量试样溶液加入足量的盐酸无沉淀,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二、填空题@#@6.在通常状况下,A为固体单质,根据右图的转化关系,回答:

@#@@#@

(1)写出A~E的化学式:

@#@@#@A,B,C,@#@D,E@#@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C@#@E→C@#@C→D@#@O2@#@反应①@#@O2@#@反应②@#@H2O@#@反应③@#@7.形成酸雨的原理之一可简示如下:

@#@含硫燃料AB硫酸。

@#@@#@回答下列问题:

@#@@#@

(1)A物质的化学式,B物质的化学式。

@#@@#@

(2)三个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填序号)。

@#@@#@(3)SO2中硫元素显+4价,它可能降低到0价,利用这一性质可在工厂的烟道气中通入合适的(填“氧化剂或还原剂”)除去SO2,达到减小污染的目的。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认为:

@#@雨水的pH<@#@5.6时,就判断为酸雨,已知pH=lg{c(H+)>@#@}经测定某次雨水中只含硫酸,且浓度为5×@#@10-5mol/L,这次降雨(填“是”或不“是”)酸雨。

@#@@#@(5)火力发电厂燃烧的煤中含有大量的硫,其排出的废气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

@#@为了除去有害的SO2气体,在英国已进行的一个研究结果表明:

@#@高烟囱可以有效降低地表面SO2浓度。

@#@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10年间,由发电厂排放的SO2增加了35%。

@#@但由于建造高烟囱的结果,地面浓度降低了30%之多。

@#@@#@①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

@#@@#@A.少用煤作燃料B.把工厂烟囱造高C.燃料脱硫@#@D.把工厂迁移到农村E.开发新能源@#@②请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种建造高烟囱的方法是否可取,理由是@#@@#@8.唐代孤刚子的炼脉石提精华法,实际上是在炼丹炉里干馏胆矾,除得到硫酸外,还有黑色粉末生成,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①@#@②@#@③@#@三、计算@#@9.含FeS2为a%的硫铁矿dt,在接触法制硫酸过程中,损失硫为c%,接触室中SO2的转化率为e%,可制得浓度为b%r硫酸多小t?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一、选择题@#@1.C2.D3.D4.B5.B6.C7.B8.D@#@二、填空题@#@9.溶有SO2的品红;@#@SO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10.

(1)Na2SO3+H2SO4=Na2SO4+SO2↑+H2O

(2)石蕊变红;@#@酸性@#@(3)褪色;@#@漂白性(4)出现淡黄色浑浊;@#@氧化(5)褪色;@#@还原@#@(6)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空气;@#@2NaOH+SO2=Na2SOs+H2O。

@#@@#@11.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的冶炼;@#@SOz+H2O===H2SO3;@#@2H2SO3+O2=2H2SO4;@#@@#@1×@#@10-5mol/L@#@12.

(1)酸雨

(2)呼吸,呼吸困难、肺气肿或咳嗽、支气管哮喘(3)叶片@#@(4)2NH3·@#@H2O+SO2===2NH4++SO32-+H2O(5)严格控制污染源@#@13.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三、计算题@#@14.Na2SO3为0.02mol,NaHSO3为0.06mol。

@#@@#@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选择题@#@1.C2.D3.A4.C5.A8.B@#@二、填空题@#@7.

(1)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有H2O;@#@品红试液I褪色,证明有SO2;@#@品红试液Ⅱ不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

(2)去除SO2;@#@能。

@#@@#@8.

(1)①比较浓硫酸和水吸收三氧化硫的效果4FeS2+11O2=2Fe2O3+8SO2@#@②净化二氧化硫和氧气,吸收水分。

@#@@#@③甲装置中,通SO2气体的导管口冒泡的速率大约是氧气导管口的2倍B、C@#@④缺少尾气吸收装置等合理答案均给分@#@三、计算题@#@△@#@10.6.01mol/L@#@11.

(1)Cu+2H2SO4(浓)CuSO4+SO2↑+2H2O@#@1mol22.4L@#@n(CuSO4)22.4L@#@1mol︰n(CuSO4)=22.4L︰2.24L@#@n(CuSO4)=0.1mol@#@

(2)c(CuSO4)=0.1mol/0.5L=0.2mol/L@#@12.⑴15.36kg⑵Na2SO3:

@#@0.05mol,NaHSO3:

@#@0.1mol@#@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一、选择题@#@1.D2.B3.A4.B5.D@#@二、填空题@#@6.⑴A:

@#@SB:

@#@H2SC:

@#@SO2D:

@#@SO3E:

@#@H2SO4@#@△@#@⑵B→C:

@#@2H2S+3O2===2SO2+2H2O@#@E→C:

@#@Cu+2H2SO4==CuSO4+SO2↑+2H2O@#@催化剂@#@△@#@C→D:

@#@⑵2SO2+O22SO3@#@7.⑴ASO2,BSO3。

@#@@#@⑵③⑶还原剂⑷是@#@⑸①ACE@#@△@#@△@#@②不可取高烟囱并没有降低大气中的SO2的含量,随着雨水仍会降落回地面@#@8.答:

@#@①CuSO4====CuSO4+5H2O②CuSO4====CuO+SO3↑③SO3+H2O==H2SO4@#@三、计算@#@9.含FeS2为a%的硫铁矿dt,在接触法制硫酸过程中,损失硫为c%,接触室中SO2的转化率为e%,可制得浓度为b%r硫酸多小t?

@#@@#@答案:

@#@@#@8@#@";i:

20;s:

1612: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试题二@#@班级姓名分数@#@1.20名少先队员帮助图书馆修补图书,他们每2人一组,每组修补6本,问这20名少先队员一共修补了多少本图书?

@#@ @#@@#@2.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放风筝比赛,他们每6人一组,每组2只风筝,这时,天空中一共飘起了10只风筝,你知道这次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吗?

@#@@#@3.第一组做5个风筝,第二组做的是第一组的2倍,两组一共做了多少个风筝?

@#@@#@ @#@@#@4.果园里有梨树35棵,苹果树是梨树的2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 @#@@#@5.王伯伯家养了8只鸭,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要使鸭的只数和鸡一样多,那么王伯伯家还要买几只鸭?

@#@@#@ @#@@#@6.李奶奶家养了10只鸭,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要使鸭的只数和鸡一样多,那么李奶奶家还要买几只鸭?

@#@@#@ @#@@#@7.公园里有灰鸽20只,白鸽的只数是灰鸽的4倍,要使灰鸽的只数与白鸽同样多,那么公园里还要买几只灰鸽?

@#@@#@ @#@@#@ @#@@#@8.学校里买来彩色粉笔15箱,买的白色粉笔是彩色粉笔的3倍,现在要使彩色粉笔和白色粉笔一样多,学校还要买多少箱彩色粉笔?

@#@@#@ @#@@#@9.芳芳有12本数,兵兵有18本书,要使两人的书同样多,兵兵要给芳芳几本书?

@#@@#@10.小丁丁和小胖去书店买书,小丁丁买了7本,小胖买了4本,每本书7元,他们一共用去几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