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认识面积课堂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22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认识面积课堂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认识面积课堂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6.认识面积课堂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认识面积课堂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认识面积课堂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a:

32:

{i:

0;s:

8444:

"《分类与整理》说课稿@#@西安市高陵区城关小学程希娟@#@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

@#@@#@一、 @#@说教材@#@1、教学内容@#@《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新修订的内容,原来是在一年级上册将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新修订的教材为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突出分类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础,将分类与原一年级下册统计合编在一起。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的结果,又不是正式的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它是为以后的学习统计图和统计表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重难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卡片。

@#@@#@6、学具准备:

@#@气球卡片,白纸@#@二、说教法@#@1、情境创设法@#@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导入时通过老师带来礼物(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礼物)用课件呈现给大家,但要考考大家这些礼物一共有几种类型,来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

@#@在练习时,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引导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因此,在设计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

@#@@#@3、观察发现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观察记录,再说一说,然后通过观看幻灯片生活中的分类。

@#@发现分类不仅整齐美观,而且使用方便,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礼物@#@师: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看看一共有多少件礼物?

@#@想一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

@#@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师:

@#@那老师有一个疑问,同样都是为了解决一共有几个礼物的问题?

@#@为什么方法都不一样啊?

@#@@#@其实不管是按大小来分,还是颜色来分,你们都是把这些礼物进行分类?

@#@(板书:

@#@分类)@#@二、教学互动。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师:

@#@小明今天去了游乐场,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

@#@仔细观察,都有哪些气球呢?

@#@(颜色和形状)@#@引出问题:

@#@是啊!

@#@这些各式各样的气球可真漂亮啊!

@#@可老师想知道每种气球都有几个?

@#@该怎么办呢?

@#@(分类)可以怎么分类呢?

@#@@#@生答略(按形状,按颜色)@#@师:

@#@真了不起!

@#@你们有这么多分类的方法。

@#@(在黑板上板书:

@#@按形状分,按颜色分)@#@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整理、分析数据@#@师:

@#@那这样吧,今天我们就按形状来给这些气球分分类。

@#@接下来你们要完成三件事,请看这是老师对你们的要求。

@#@(读要求)@#@师:

@#@听清楚了吗,那气球呢?

@#@现在陈老师就来变个魔术,闭上眼睛,一、二、三,它们已经在你的抽屉里的1号信封里,快动手分一分吧!

@#@(多巡视)@#@学生动手操作@#@① @#@ @#@ @#@ @#@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师:

@#@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整理的特别好,现在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们都是怎么做的。

@#@@#@生:

@#@我先把圆形的放在一起,它有5个……@#@师:

@#@他是按形状把气球分成3堆,你数了吗?

@#@这样摆成一堆一堆的,好数吗?

@#@(贴出作品)@#@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

@#@还有一位同学的方法和他的不太一样,请你上来给我们摆一摆,(直接在黑板上摆)老师特别想问你一个问题:

@#@刚才的同学它是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列的呢?

@#@@#@生:

@#@整齐、清楚@#@生:

@#@这种方法(第一种)它们容易叠在一起,数的时候不是特别方便,而排成一列一列的清楚的多?

@#@@#@师:

@#@说的可真好!

@#@那你数出每种形状的有几个了吗?

@#@快给大家数数吧!

@#@@#@师:

@#@为了让这个图更清晰一些,我还想给它再加上一些东西。

@#@@#@你真棒!

@#@可以用图来表示你整理的结果。

@#@(这里要板书:

@#@图)@#@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师:

@#@还有一些同学的记录方法很有创意,比如这位同学的作品。

@#@大伙能看明白吗?

@#@请你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师:

@#@你能告诉大家你3表示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

@#@@#@师:

@#@同样老师给他画上几条线。

@#@@#@ @#@ @#@ @#@ @#@ @#@ @#@ @#@(在投影仪上画) @#@ @#@ @#@ @#@ @#@ @#@ @#@@#@师:

@#@现在看它特别像什么?

@#@这样的记录真清楚。

@#@(这里要板书:

@#@表)@#@看下面的数字就知道,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请认真看图,告诉我你能一眼看出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最少吗?

@#@你是怎么看的?

@#@(突出看图时,哪一类最长就最多,最短就最少,重点放在一一对应上。

@#@看表时,直接看数据)@#@师:

@#@看老师这儿,移动葫芦形的气球,现在呢你还觉得是葫芦形的最少吗?

@#@我分明看到他们两列是一样长的啊!

@#@@#@这是为什么啊?

@#@所以我们在摆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个一个对齐,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清楚最长的就是最多,最短的就是最少。

@#@@#@④展示其它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

@#@(展示一两个其他的作品)@#@师:

@#@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什么方法?

@#@为什么?

@#@虽然大家的方法可能不相同,但从结果看,都是一样的。

@#@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是按形状来分,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探究其他的分类方法。

@#@@#@师:

@#@刚才我们是按形状来分,你们完成得很棒.现在我们试着按颜色来分,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

@#@请从2号信封里拿出小气球和原来的放在一起,按颜色分一分,再数一数,这回不用记录!

@#@@#@学生动手实践@#@请一生上台展示@#@小结:

@#@同样是这几个气球,不仅可以按形状来分,还可以按颜色分,也就是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你们还把他们整理成图或者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与整理。

@#@(板书)@#@三、巩固练习@#@师:

@#@你们太了不起了!

@#@现在老师数一、二、三,把你们桌上的气球全收在一起,压在课本下面。

@#@我决定带你们去参加智慧乐园的闯关游戏。

@#@@#@第一关:

@#@找出每行中不同的一类。

@#@@#@第二关:

@#@给水果排排队@#@完成练习七第二题(先按种类来分一分,再按形状分)展台展示@#@四、课堂小结@#@1、师:

@#@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

@#@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 @#@ @#@ @#@ @#@ @#@ @#@ @#@ @#@ @#@ @#@ @#@ @#@ @#@ @#@ @#@ @#@分类与整理@#@按形状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颜色分:

@#@ @#@@#@";i:

1;s:

8876:

"第四讲行程问题@#@我们把研究路程、速度、时间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包括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有:

@#@@#@相遇路程=速度和×@#@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例题1、东西两镇相距20千米,甲、乙两个人分别从两镇同时出发相背而行,甲每小时行的路程是乙的2倍,3小时后两人相距56千米,两人速度各是多少?

@#@@#@试一试1、甲、乙两城相距472千米,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城同时相对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8千米,比另一辆汽车每小时少行2千米。

@#@两车几小时相遇?

@#@@#@例题2、王欣和陆亮两人同时从相距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王欣每分钟行110米,陆亮每分钟行90米,如果一只狗与王欣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500米,遇到陆亮后,立即回头向王欣跑去,遇到王欣再向陆亮跑去,这样不断来回直到王欣和陆亮相遇为止,狗共行了多少米?

@#@@#@试一试2、丽丽放学回家,在离家280米时,妹妹和小狗一起向她跑去,丽丽的速度是每分钟50米,妹妹的速度是每分钟40米,小狗的速度是每分钟200米,小狗遇到丽丽后用同样的速度不停地往返于两人之间。

@#@当两人相距10米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例题3、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以各自的不变速度跑步,如果两人同时同地相背而行,乙跑4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甲跑一周要6分钟,乙跑一周要多少分钟?

@#@@#@试一试3、赵杨和李华在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长跑,两人从一点朝相反方向跑,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经过了50秒。

@#@已知赵杨每秒跑5米,问李华每秒跑多少米?

@#@@#@例题4、甲、乙两人骑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而行,8小时相遇。

@#@如果甲每小时少行1千米,乙每小时多行3千米,这样经过7小时就可以相遇,东、西两地相距是多少千米?

@#@@#@试一试4、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匀速前进,则4小时相遇。

@#@如果两人各自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则5小时相遇。

@#@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题5、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60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各自到达对方出发地后立即返回,途中又在距A地40千米处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试一试5、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相对开出。

@#@甲每小时行40千米,乙每小时行45千米,甲、乙两车第一次相遇后继续前进,甲、乙两车各自到B、A两地后,立即按原路原速返回,两车从开始到第二次相遇共行6小时,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题6、小王和小李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小王每小时行4千米,小李每小时行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2千米处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试一试6、王海和张亮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两人在距两家中点80米处相遇,王海每分钟行38米,张亮每分钟行42米。

@#@两家之间相距多少米?

@#@@#@例题7、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4千米的两地同时同向而行,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3千米,乙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几小时后甲可以追上乙?

@#@@#@试一试7、小王步行每分钟行60米,12分钟后,小李骑车去追他。

@#@如果要在5分钟内追上小王,小李每分钟应行多少米?

@#@@#@例题8、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去B地。

@#@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90米,乙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180米处与甲相遇,A、B两地间的的距离长多少米?

@#@@#@试一试8、兄妹二人同时从家去学校。

@#@哥哥每分钟走80米,妹妹每分钟走65米,哥哥到学校后发现忘带课本,立即沿原路返回,在距学校90米处和妹妹相遇。

@#@他的家离学校多少米?

@#@@#@例题9、甲、乙、丙三人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30米、40米、50米,甲、乙在A地,丙在B地同时相向而行,丙遇到乙后10分钟和甲相遇。

@#@求A、B两地间的路长多少米?

@#@@#@试一试9、甲、乙、丙三人行走的速度分别为每分钟30米、40米和50米。

@#@甲、乙在A地,丙在B地同时相向而行,丙遇到乙后15分钟和甲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米?

@#@@#@综合练习@#@1、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城需要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两车出发后多少小时相遇?

@#@@#@2、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一只燕子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和甲车同时出发,向乙车飞去,遇到乙车又折回向甲车飞去。

@#@这样一直飞下去,燕子飞了多少千米,两车才相遇?

@#@@#@3、小冬和小刚两人在环形跑道上以各自不同的不变速度跑步,如果两人同时从同地相背而行,小刚跑6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冬跑一周要8分钟,小刚跑一周要几分钟?

@#@@#@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6小时后相遇。

@#@甲车从A地到B地要9小时,乙车从A地到B地要几小时?

@#@@#@5、小明骑摩托车,小军骑自行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

@#@小军从甲地到乙地要15小时,小明从乙地到甲地要几小时?

@#@@#@6、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20千米,乙每小时18千米。

@#@两人相遇时距全程中点3千米,求全程长多少千米?

@#@@#@7、解放军某部从营地出发,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向目的地前进,8小时后部队有急事,派通讯员骑摩托车以每小时54千米的速度前去联络,多长时间后,通讯员能赶上队伍?

@#@@#@8、小华和小亮的家相距380米,两人同时从家中出发,在同一条笔直的路上行走,小华每分钟走65米,小亮每分钟走55米,三分钟后两人可能相距多少米?

@#@@#@9、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去B地,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90米,乙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180米处与甲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米?

@#@@#@10、甲、乙、丙三人,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米,丙每分钟走73米,甲、乙从南镇,丙从北镇同时相向而行,丙遇乙后10分钟遇到甲,求两镇相距多少米?

@#@@#@课后练习@#@1、A、B两地相距9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去B,甲每分钟行70米,乙每分钟行50米,当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与乙在途中相遇。

@#@两人从出发到相遇共经过多少分钟?

@#@@#@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85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

@#@已知,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3、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强每分钟跑300米,小星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长时间小强第一次追上小星?

@#@@#@4、甲、乙两人绕周长为1000米的环形广场竞走,已知甲每分钟走125米,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现在甲在乙后面250米,乙追上甲需要多少分钟?

@#@@#@5、甲、乙两人同时从正方形花坛(如图)的A点出发,沿着花坛的边上走,甲顺时针每分钟行40米,乙逆时针每分钟行45米,两人在距C点5米处相遇,问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6、龟兔赛跑,全程2000米。

@#@龟每分钟爬25米,兔每分钟跑300米,兔自以为速度快,在途中睡了一觉,结果龟到终点时兔离终点还有200米。

@#@兔在途中睡了几分钟?

@#@@#@7、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地128米,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在距A地150米处再次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米?

@#@@#@8、A、B两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两车第一次在距甲站50千米处相遇。

@#@相遇后继续前进,各自到达乙、甲两站后立即返回,第二次距乙站30千米处相遇。

@#@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9、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乙步行每小时行5千米,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同一方向出发,甲行20千米到达某地,马上从原路返回,在途中与乙相遇,从出发到相遇,共经过几小时?

@#@@#@10、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相遇后甲车继续行驶3小时到达B地,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1@#@";i:

2;s:

4773:

"小学数学精选习题@#@用画图法解决问题@#@1.看图填空。

@#@@#@

(1)正方形的边长是(),它的面积是()。

@#@@#@

(2)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增加了(),大长方形的宽是()。

@#@@#@(3)小长方形的长是(),宽是()。

@#@@#@(4)大长方形的长是(),宽是()。

@#@@#@2.从一张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3.张老师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如果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50平方米;@#@如果宽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60平方米。

@#@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块长方形的花布,如果长减少5分米或宽减少3分米,面积都比原来减少45平方分米,原来这块花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先分别在图中画出长减少和宽减少的部分,再解答)@#@5.植物园有一块空地长85米,宽50米,现进行规划,把这块地的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到85米,这块地的面积新增了多少平方米?

@#@(在下图中画出增加的部分,再解答)@#@6.光明小学有一块边长8米的正方形草坪,四周有一个宽1米的花圃,在花圃里栽牡丹花,每棵占地1平方米,一共要栽多少棵?

@#@(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7.人民剧场原来有座位40排,每排28个座位。

@#@扩建后,增加了5排,每排增加了4个座位,扩建后比原来多坐多少人?

@#@@#@8.一个正方形,如果它的边长增加5米,所形成的的正方形比原来正方形的面积多95平方米,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先画出示意图,再解答)@#@参考答案@#@1.看图填空。

@#@@#@

(1)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它的面积是(25平方米)。

@#@@#@

(2)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后,面积增加了(10平方米),大长方形的宽是(5米)。

@#@@#@(3)小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2米)。

@#@@#@(4)大长方形的长是(7米),宽是(5米)。

@#@@#@2.从一张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20-15=5(米)@#@15×@#@5=75(平方米)@#@答:

@#@剩余部分的面积是75平方米。

@#@@#@3.张老师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如果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50平方米;@#@如果宽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60平方米。

@#@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示意图:

@#@@#@长方形的宽:

@#@50÷@#@5=10(米);@#@长方形的长:

@#@60÷@#@3=20(米)@#@长方形菜地的面积:

@#@20×@#@10=200(平方米)@#@4.一块长方形的花布,如果长减少5分米或宽减少3分米,面积都比原来减少45平方分米,原来这块花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先分别在图中画出长减少和宽减少的部分,再解答)@#@花布的宽:

@#@45÷@#@5=9(分米);@#@花布的长:

@#@45÷@#@3=15(分米)@#@花布的面积:

@#@15×@#@9=135(平方分米)@#@5.植物园有一块空地长85米,宽50米,现进行规划,把这块地的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到85米,这块地的面积新增了多少平方米?

@#@(在下图中画出增加的部分,再解答)@#@(85+20)×@#@85=8925(平方米)@#@85×@#@50=4250(平方米)@#@8925-4250=4675(平方米)@#@答:

@#@这块地的面积新增了4675平方米@#@6.光明小学有一块边长8米的正方形草坪,四周有一个宽1米的花圃,在花圃里栽牡丹花,每棵占地1平方米,一共要栽多少棵?

@#@(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8+1×@#@2=10(米);@#@@#@10×@#@10-8×@#@8=36(平方米);@#@@#@36÷@#@1=36(棵)@#@答:

@#@一共要栽36棵。

@#@@#@7.人民剧场原来有座位40排,每排28个座位。

@#@扩建后,增加了5排,每排增加了4个座位,扩建后比原来多坐多少人?

@#@@#@(40+5)×@#@(28+4)=1440(人)@#@40×@#@28=1120(人)@#@1440-1120=320(人)@#@8.一个正方形,如果它的边长增加5米,所形成的的正方形比原来正方形的面积多95平方米,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先画出示意图,再解答)@#@(95-5×@#@5)÷@#@2=35(平方米)@#@35÷@#@5=7(米)@#@答:

@#@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是7米。

@#@@#@5/5@#@";i:

3;s:

21002: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专项练习一@#@班级姓名得分@#@1.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400千克=()吨75厘米=()米15分=()时@#@50平方分米=()平方米30时=()日@#@3.把一根5米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3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后为2.@#@5.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米,每段长是3米的。

@#@@#@6.9和9相比较,分数值大的是(),分数单位大的是()。

@#@@#@7.5米的和1米的相等,1小时的和2小时的相等。

@#@@#@8.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9.甲数=2×@#@2×@#@3×@#@5,乙数=2×@#@3×@#@3,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0.甲=2×@#@5×@#@A,乙=2×@#@7×@#@A,甲、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10,A是()。

@#@@#@11.某数除以3、5、7时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

@#@@#@12.如果m和n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3.自然数按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成()、()和()。

@#@@#@14.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用“<”、“>”或“=”连接)@#@○,○0.515,○2,1.34○1@#@15.===()÷@#@72=()(填小数)@#@()÷@#@24==24÷@#@()==()(小数)@#@16.在中,当a()时,这个分数是真分数;@#@当a为()时,这个分数为0;@#@当a()时,这个分数是假分数;@#@当a为()时,这个分数等于2;@#@当a为()时,这个分数等于@#@17.的分子增加4,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18.的分子扩大5倍,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应()@#@19.的分子加上1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20.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是(),最小的最简假分数是().@#@21.下面长方形表示3公顷,请你用阴影表示出公顷。

@#@@#@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专项练习二@#@班级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1.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占全长的.()@#@2.分母是1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为2.()@#@3.最简分数的分子、分母没有公约数.()@#@4.1米的和3米的相等.()@#@5.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6.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7.自然数都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8.和的大小相等,分数单位不相同.()@#@9.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10.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

@#@()@#@11.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2.大于2的质数都是奇数。

@#@()@#@二、选择题@#@1、一根绳子,连续对折三次,每段是全长的()A、B、C、D、@#@2、一本200页的书,小明计划20天看完。

@#@那么他5天看了这本书的()@#@A、B、C、D、@#@3、小明和小李、小凯三人读同篇朗读稿,小明用了小时,小李用了小时,小凯用了小时,谁读得最快?

@#@( )A、小明B、小李C、小凯D、无法比较@#@4、要使是假分数,是真分数,X是( )A、1B、13C、14D、15@#@5、与最接近的数是()A、B、C、D、0.69@#@6.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从一根上截去它的,从另一根上截去米,余下的部分()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无法比较长短@#@7.甲数的等于乙数的,那么甲数()乙数。

@#@A.大于 @#@B.等于C.小于@#@8.红糖重量是白糖的,是把()看作单位“1”.A红糖B白糖 C红糖和白糖的总重量@#@9.分子与分母相差1的分数一定是().@#@  A真分数  B假分数   @#@C带分数 @#@  ④最简分数@#@10.甲8分钟做5个零件,乙13分钟做7个零件,比较两人的工作速度().@#@  A甲快一些 @#@  B乙快一些   C甲、乙一样快@#@11.一堆煤运走了3吨,还剩下4吨,运走的占这堆煤的()@#@A B吨CD吨.@#@12.在和这四个分数中,分数单位最小的一个是()ABCD@#@13.如果是假分数,是真分数,那么() Aa>5 @#@Ba=5Ca<5Da=6@#@14.下列分数是最简分数的是()A B CD@#@15.已知a÷@#@b=10,并且a与b都是自然数,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10C.bD.ab@#@16.假如a+=b+=c+=d+,那么在a、b、c、d中最大的数是()。

@#@@#@A.aB.bC.cD.d@#@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专项练习三@#@班级姓名得分@#@一、按要求做题@#@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8÷@#@3=12÷@#@30=45÷@#@6=@#@  71÷@#@11=60÷@#@24=70÷@#@42=@#@2、先约分,能化成带分数的再化成带分数。

@#@@#@==@#@==@#@3、把下面每组中的分数先通分,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和2、2和1@#@@#@4、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把小数化成分数。

@#@@#@22@#@0.081.450.75@#@ 二、应用题.@#@1.工程队修一条4千米长的公路,12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平均每天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甲5小时行了24千米,乙7小时行了32千米.他们两人谁的速度快?

@#@@#@  3.食堂买回180千克大米,上午吃了48千克,下午吃了24千克.一天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还剩几分之几?

@#@@#@4.电视机厂计划五月份生产4000台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实际上半月完成了2400台,完成了全月计划的几分之几?

@#@还剩几分之几没有完成?

@#@@#@5.学校运动会上,小红、小敏、小琴在女子200米赛跑中,分别是分、分和分,请按照他们的成绩排出名次。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试题一@#@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

@#@@#@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40平方分米=(   )平方米25分=(  )时@#@

(2)把单位“1”()若干份,表示其中()或()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在下面的○里填上“>”、“<”或“=”符号。

@#@@#@○0.125○14○36.5千米○6千米@#@(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0.6==()÷@#@25   @#@(6)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这根铁丝的。

@#@@#@(7)()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比1()。

@#@()叫做假分数,假分数()1或()1。

@#@@#@(8)一个最简分数,如果能化成有限小数,它的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或者()。

@#@@#@(9)一项工程必须在30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全部工程的。

@#@7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19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10)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80,最大公因数是30,其中一个数是90,另一个数是()。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1.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

@#@()2.整数都可以看做分母是1的假分数。

@#@()@#@3.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

@#@()4.3米的和1米的一样长。

@#@()@#@5.分母越大的分数,分数单位越大。

@#@()@#@三、选择题。

@#@@#@

(1)在和中,()的分数单位比较大。

@#@A、B、C、一样大@#@

(2)一个分数,分子不变,分母扩大4倍,这个分数值就(   )@#@   A、不变       B、扩大4倍      C、缩小4倍@#@(3)甲每小时做7个零件,乙每小时做8个零件,做一个零件(   )@#@A、甲用的时间多   B、乙用的时间多    C、两人用的时间同样多@#@(4)男生占全班的,则女生占全班的()。

@#@A、B、C、@#@(5)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A、加上6B、加上7C、乘2D、加上14@#@四、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 =      =      =      =      =@#@五、把下面的分数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 =      =      1=      =     =@#@六、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  和        和       、和@#@七、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2和3042和147和15@#@八、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8=1.7=3.4=4.875=@#@

(2)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3==@#@(3)把0.290.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试题二@#@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个分数的分子除以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

@#@@#@A、除以6B、乘6C、不变@#@2、盈盈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3份,用了其中的一份,晶晶把一张同样大的纸平均剪成12份,用了其中的3份。

@#@俩人相比()。

@#@@#@A、盈盈用去得多B、晶晶用去得多C、用去的一样多@#@3、分子是7的真分数有()个。

@#@A、7个B、8个C、无数个@#@4、一节课40分钟,五

(1)班做练习的时间占整节课的,五

(2)班做了11分钟的练习。

@#@()班用的时间长。

@#@A、五

(1)班B、五

(2)班C、不知道@#@5、1m的()3m的。

@#@A、大于B、小于C、等于@#@二、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将下列分数化成分母是24的分数。

@#@@#@@#@四、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5cm=()m800g=()kg273平方分米=()平方米@#@27分=()小时11时=()日67平方米=()公顷@#@五、解决问题。

@#@@#@

(1)一条渠道长600米,用17天全部修完,平均每天修全场的几分之几?

@#@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

(2)小亮用131分钟走完了27千米的路程,他平均每千米需要多少分钟?

@#@@#@(3)把5克盐放入355克水中,盐的质量占盐水质量的几分之几?

@#@@#@(4)第29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努力拼搏,一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

@#@@#@①金牌数占奖牌总数的几分之几?

@#@ @#@②银牌数占奖牌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铜牌数是金牌数的几分之几?

@#@是银牌数的几分之几?

@#@@#@(5)一个西瓜,姐姐吃了它的1/4,妹妹吃了它的3/8,谁吃的多?

@#@请说明理由。

@#@@#@(6)我国有63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其中,山东省有12个,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江苏省有17个,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7)图书馆新进一批图书,故事书占1/3,漫画书占1/6,科技书占2/12,哪种书多?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测试三@#@班级姓名得分@#@一、填空:

@#@(1×@#@44=44)@#@1、是4个()2里面有()个@#@6个是()里面有()个@#@2、用最简分数表示:

@#@@#@25分=()时3080千克=()吨@#@3时=()日4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3、右图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读作(),@#@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等于1。

@#@@#@4、在括号里添上“﹥”、“﹤”、“=”:

@#@@#@()()4()@#@()0.375()@#@5、4===3=6÷@#@()==()←(小数)@#@6、在0.75、、、0.7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相等的数是()和()。

@#@@#@7、5千克糖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5千克的(),每份是()千克。

@#@@#@8、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9、分数,当X=()时,它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当X=()时,它是最大的真分数;@#@当X=()时,它是最小的假分数;@#@当X=()时,它的分数值为0。

@#@@#@10、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11、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2、18的最大公约数,分母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个分数是(),化成最简分数是()。

@#@@#@12、把下列各组分数从小到大排列。

@#@@#@

(1)、、

(2)、、@#@﹙﹚﹤﹙﹚﹤﹙﹚()﹤()﹤()@#@13、在下图的中填上适当的数,直线上面填假分数,下面填带分数。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5)@#@①3米的和1米的一样长。

@#@()@#@②假分数都大于1。

@#@()@#@③一个分数的分母越小,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大。

@#@()@#@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上或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⑤分数都比整数小。

@#@()@#@三、选择:

@#@(把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3)@#@①和相等的分数是()。

@#@A、B、C、@#@②在、、、、中,最简分数有()个。

@#@@#@A、4B、3C、2@#@③A是大于10的自然数,下列分数中,分数值最小的是()@#@A、B、C、@#@四、计算题(24)@#@1、约分:

@#@(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4)@#@@#@2、通分:

@#@(2×@#@4=8)@#@和和@#@、和、和@#@3、把下列各小数化成分数。

@#@6%@#@①0.85②4.4③3.375@#@4、把下列各分数化成小数。

@#@6%@#@@#@五、应用题:

@#@(4×@#@6=24)@#@1、工程队13天完成一项工程,平均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5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2、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花生榨了42千克花生油,平均榨1千克花生油要用多少千克花生仁?

@#@@#@3、一根电线分成三段,第一段长3米,第二段长4米,第三段长5米,每段线各占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4、新华农具厂计划生产一批农具,已经生产了360件,还剩900件,还剩全年计划的几分之几没有完成?

@#@@#@5、加工同样多的零件,王师傅用了小时,张师傅用了小时,李师傅用了小时,他们谁做得快一些?

@#@@#@6、同学们采集树种,第一组5人拾了4千克,第二组6人拾了5千克,第三组7人拾了6千克,按人数平均,哪一组拾得最多?

@#@@#@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单元测验卷四@#@一、填空。

@#@(45分)@#@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取这样的()份的数,它的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2、里面有()个,8个是()。

@#@@#@3、====@#@4、在,,,,1中,()是真分数,()是假分数,()是带分数。

@#@@#@5、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6、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45○@#@7、0.6里面有6个()分之一,化成分数是。

@#@@#@8、把一根3m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   )m=m。

@#@@#@9、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35cm=m800g=kg@#@10、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24=0.8=0.023=0.35=@#@1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12、在直线上面里填上适当的假分数,在直线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带分数@#@@#@13、把0.7、、、0.9、这5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二、判断题。

@#@(5分)@#@1、把一个物体分成3份,每份就是它。

@#@()@#@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3、昨天妈妈买了1个西瓜,我一口气吃了个。

@#@()@#@4、分数的分母越大,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小。

@#@()@#@5、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5分)@#@1、一个分数的分子除以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

@#@@#@A、除以6B、乘6C、不变@#@2、如果a是b的3倍(b≠0)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A、aB、bC、a×@#@b@#@3、下面各数中,()是最简分数。

@#@@#@A、B、C、@#@4、一节课40分钟,五

(1)班做练习的时间占整节课的,五

(2)班做了11分钟的练习。

@#@()班用的时间长。

@#@A、五

(1)班B、五

(2)班C、不知道@#@5、1m的()3m的。

@#@A、大于B、小于C、等于@#@四、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分)@#@=()=()=()=()@#@五、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9分)@#@12和156和189和10@#@九、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

@#@(8分)@#@和和@#@十、解决问题。

@#@(24分)@#@

(1)修一条长12千米的公路,已修7千米,已修的是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

(2)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五

(1)班有学生48人,五

(2)班有54人,如果把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分成若干小组,要使两个班每个小组人数相同,每组最多有多少人?

@#@@#@(3)1路车和3路车都在同一个车站,1路车每4分钟一班,3路车每6分钟一班。

@#@早上六点,1路车和3路车同时在车站发车,下一趟至少要经过多少分钟两路车又同时发车?

@#@@#@(4)小明每天的学习时间和睡觉时间大约各占一天时间的和。

@#@小明学习时间多还是睡觉时间多?

@#@@#@(5)买羽毛球。

@#@@#@A商场B商场C商场@#@每个0.9元2元3个4元5个到哪间商场买便宜些?

@#@@#@";i:

4;s:

11599: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椒江区云健小学丁丹娟@#@【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2~5页“负数”。

@#@@#@【教材分析】@#@负数这个教学内容是学生“数”概念认识的一次拓展。

@#@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丰富了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没有出现正式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第介绍了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关于数轴的认识,书上也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也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数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六年级下册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

@#@@#@今天将六年级下册的学习材料让四年级学生上,起点非常难把握。

@#@根据简要的前测,发现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负数有了少许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数据分类入手认识负数,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通过多元表征相反意义的量,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3.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和“0”的内涵。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学习纸@#@【教学过程】@#@课前游戏:

@#@@#@师:

@#@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

@#@游戏规则:

@#@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听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

@#@

(1)白天(黑夜);@#@

(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3)电梯上升5层(电梯下降5层);@#@(4)气温是零上15℃(气温是零下15℃);@#@(5)在银行存入1000元(在银行取出1000元);@#@(6)小红表现好加了10分(小红表现不好扣了10分);@#@(7)商场赚了5200元(商场亏了5200元);@#@(8)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师:

@#@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反应很敏捷!

@#@真棒!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一、数据分类,认识负数@#@1.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负数。

@#@听说过负数吗?

@#@在哪听过?

@#@@#@2.(指着黑板上贴着的数字)师:

@#@黑板上的这些数中,有负数吗?

@#@(板书:

@#@负数)谁能上来找出负数?

@#@(根据学生回答,把负数卡片贴在黑板左边)@#@3.师:

@#@从哪儿看出,它们都是负数?

@#@(生:

@#@因为他们前面都有个减号;@#@因为他们前面都有个负号。

@#@)@#@4.师:

@#@在减法运算中,这是减号;@#@而在负数中,它可不是减号,而是负号(板书:

@#@“-”负号)。

@#@这些负数,你们会读吗?

@#@(板书:

@#@负二)(其余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5.师: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有负数,必然会有——正数(板书:

@#@正数)。

@#@剩下的这些数,你觉得哪些是正数?

@#@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指名说出:

@#@正数)。

@#@@#@6.师:

@#@看来+2、+9.2、+是正数,没有争议。

@#@能说说理由吗?

@#@(生:

@#@因为它们都有正号)不是加号?

@#@(板书:

@#@“+”正号)你们能读出这三个正数吗?

@#@(板书:

@#@正二)(其余指名读,全班齐读。

@#@)@#@7.师:

@#@看来,争论的焦点主要在4.5和100上了。

@#@这两个数算什么呢?

@#@(生:

@#@我们觉得4.5、100不是正数,因为它们没有正号;@#@生:

@#@4.5和100虽然没有正号,但它们都比0大。

@#@只要是比0大的,都是正数;@#@生:

@#@其实,我们发现,正号写与不写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8.师:

@#@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

@#@比如+2、+9.2、+其实就是2、9.2、,而4.5和100也可以写成+4.5和+100。

@#@)(贴出数字卡片:

@#@2)@#@9.师:

@#@真好!

@#@既然正号可以省略(板书:

@#@“+”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生:

@#@负号不能省!

@#@负号一省,就成正数了。

@#@)(板书:

@#@“-”不可以省略)@#@10.师:

@#@那“0”是什么?

@#@是负数吗?

@#@(生:

@#@不是)是正数吗?

@#@(生:

@#@也不是)@#@11.师:

@#@那“0”到底是什么?

@#@这个“0”我又应该放在哪里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如果排排队,“0”比负数——大;@#@“0”又比正数——小(板书:

@#@负数<@#@0<@#@正数)。

@#@@#@12.(出示空白卡片)师:

@#@我这儿还有一个数,能看出这个数吗?

@#@(不能)一般人当然看不出来,我告诉你,它比0小5,你们知道它是几吗?

@#@如果它和0之间相差2,它又是几呢?

@#@@#@二、渗透反义,理解负数@#@1.师:

@#@你能在这个温度计上找到2℃和-2℃吗?

@#@(出示没有0刻度的温度计)@#@2.师:

@#@现在呢?

@#@(出示有0刻度的温度计)请在学习纸第一题的温度计上标出2℃和-2℃。

@#@@#@3.师:

@#@温度计上有两个2℃,如何区分呢?

@#@(生:

@#@零上两格是2℃,零下两格是-2℃。

@#@)@#@4.师:

@#@先找什么?

@#@再怎么找?

@#@0有什么作用?

@#@(0有分界的作用。

@#@)@#@5.师:

@#@你知道2℃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课件出示:

@#@2℃表示零上2℃,-2℃表示零下2℃。

@#@)学生一起读一读。

@#@@#@6.师:

@#@-2℃的负号能去掉吗?

@#@(不能)为什么?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7.师:

@#@虽然零上2℃和零下2℃距离0℃都是2℃,但加上一个数学符号就区别开来了,是不是很简洁呢?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零上7℃和零下7℃吗?

@#@零上13℃和零下13℃呢?

@#@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那0呢?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0……分界点(结冰点))@#@8.师:

@#@如果将温度计倒过来变成这样的一条数轴,你还能找到刚才我们说的-2吗?

@#@2呢?

@#@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

@#@为了研究方便,数学上通常把0的右边规定为正,用箭头做个记号。

@#@)@#@9.师:

@#@你还能在数轴上找到这样几个数吗?

@#@(课件出示:

@#@+3、-3、8、-8、+2.5、-2.5、6和-6)(学生独立尝试,指名一生上台板眼,师巡视指导)@#@10.师:

@#@+3是怎么找的?

@#@(往0的右边数3格)-3呢?

@#@(往0的左边数3格)他们和0的距离都是——3格。

@#@6和3比,离0越来越——远了,那-6呢?

@#@(离0也越来越远了)如果右边这里是+10,左边一定会有?

@#@(-10)右边有个+100?

@#@(左边有个-100)左边有个-1000?

@#@(右边有个+1000)左边有个-20000?

@#@(右边有个+20000)你有什么想法?

@#@(这些数都是一对一对的;@#@直线上有这么多的正数,就会有这么多的负数和它对应。

@#@)@#@11.师:

@#@往右看,能看到终点吗?

@#@(不能)为什么?

@#@(因为没有最大的数)那么往左看,能看到终点吗?

@#@(也不能)左右两边都没有终点,但是数轴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它很孤单,是谁?

@#@再一次说明?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2.师:

@#@这条数轴上的2和-2除了可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能表示其他的什么吗?

@#@(地上2层和地下2层,多了2和少了2,赚了2和亏了2……)零上和零下,地上和地下,多了和少了,每组的意义都是相反的,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2和-2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13.师:

@#@下面的这些数你能理解吗?

@#@(课件出示:

@#@电梯按钮、存折、试卷等)@#@14.师:

@#@以前的学习中,当测量中无法用整数表示时,我们就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现在有一组相反意义的量,一个量用以前学过的正数来表示,那么与它相反意义的另一个量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负数来表示。

@#@@#@三、联系生活,凸显“0”的内涵@#@1.师:

@#@下面这些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来吗?

@#@@#@课件出示:

@#@

(1)一年级转入3人记作+3人,二年级转出3人记作()人。

@#@@#@

(2)妈妈把车停在商场地下1楼记作-1楼,再到地上4楼买衣服,记作()楼。

@#@@#@(3)一个人体重增加1.5千克记作+1.5千克,体重减轻0.8千克记作()千克。

@#@@#@(4)向东走10米记作()米,那么向西走15米记作()米。

@#@@#@A.独立完成;@#@@#@B.集体校对,最后1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相反的记法。

@#@@#@C.讨论交流:

@#@最后1题两种不同的记录方法谁是对的?

@#@(两种都是对的)@#@D.师小结:

@#@只要规定合理,两种都是可以的。

@#@看来规定哪个为正是非常重要的。

@#@@#@E.师:

@#@像这样两个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你还能说出一对吗?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

(1)(课件出示图片)师:

@#@规定是什么?

@#@(海平面高度看作是0米。

@#@)@#@

(2)(完成相关练习)师:

@#@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那0呢?

@#@(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

(1)师:

@#@既然有规定,如果-2这样表示:

@#@思思数学考试成绩可表示为-2分。

@#@你觉得可能吗?

@#@(不可能,考试成绩不可能是负数;@#@可能是离满分还差2分;@#@可能比达标分少了2分……)@#@

(2)师:

@#@给你个信息,四(3)班同学数学平均成绩是95.5分(课件出示)。

@#@你知道了什么?

@#@(以四(3)班数学平均成绩为标准,记作0分,那么思思的考试成绩可表示为-2分)你知道思思考了几分吗?

@#@(93.5分)如果以90分为标准呢?

@#@(+3.5分)@#@(3)师:

@#@同样是思思的成绩,怎么一会儿用正数表示,一会儿用负数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4)师:

@#@看来以谁为“0”作标准非常重要。

@#@@#@(5)分别出示三条数轴,变化“0”的位置,“-2”和“2”分别在哪里?

@#@@#@4.师:

@#@好一个变化多端的“0”啊!

@#@“0”变化了,就会引起正、负的变化。

@#@@#@四、课堂总结,回顾历史@#@1.师:

@#@学到这儿,你觉得你了解负数了吗?

@#@@#@2.结合介绍负数的历史。

@#@@#@4@#@";i:

5;s:

5471:

"@#@《圆的认识》导学单@#@设计者:

@#@李红荣@#@六年级班姓名:

@#@组名:

@#@指导老师:

@#@@#@【学习内容】课本56-58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

@#@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一、自主学习@#@【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画出重点知识,再迅速完成以下预习内容,最后将完成过程中遇到的或生成的问题标注在“问题框”里。

@#@@#@1、自学课本56页-57页,完成以下题目。

@#@@#@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 @#@ @#@ @#@ @#@ @#@),用字母( @#@ @#@ @#@ @#@ @#@ @#@)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叫做半径,用字母( @#@ @#@ @#@ @#@ @#@)表示。

@#@@#@(3)( @#@ @#@ @#@ @#@ @#@ @#@ @#@ @#@ @#@ @#@ @#@ @#@ @#@ @#@ @#@ @#@ @#@ @#@ @#@ @#@ @#@)叫做直径,用字母( @#@ @#@ @#@ @#@ @#@)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 @#@ @#@ @#@ @#@ @#@ @#@)条半径、有( @#@ @#@ @#@ @#@ @#@ @#@)条直径。

@#@@#@(5)( @#@ @#@ @#@ @#@ @#@ @#@)确定圆的位置,( @#@ @#@ @#@ @#@ @#@ @#@)确定圆的大小。

@#@@#@(6)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 @#@ @#@ @#@  )。

@#@@#@(7)在同一圆内,所有的( @#@ @#@ @#@ @#@ @#@ @#@)都相等,所有的( @#@ @#@ @#@ @#@ @#@ @#@)也相等。

@#@@#@( @#@ @#@ @#@ @#@ @#@)的长度等于( @#@ @#@ @#@ @#@ @#@)长度的2倍。

@#@@#@(8)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 @#@ @#@ @#@ @#@ @#@)厘米。

@#@@#@2、按要求画圆并用字母表示。

@#@@#@

(1)半径是3厘米。

@#@ @#@ @#@ @#@ @#@ @#@ @#@ @#@ @#@ @#@ @#@

(2)直径是3厘米。

@#@@#@我的问题(有问题一定要提):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二、合作探究@#@【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在预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习题;@#@由小组长负责确定最后讨论结果,并派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看谁最棒奥。

@#@@#@1、

(1)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 @#@ @#@ @#@ @#@),半径是直径的( @#@ @#@)。

@#@@#@

(2)利用以上规律调表。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一定要积极参与讨论,并质疑,相信有你的努力,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 @#@半径@#@ @#@ @#@@#@3厘米@#@0.8米@#@ @#@ @#@直径@#@ @#@ @#@@#@8分米@#@厘米@#@2、

(1)在右边圆里的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直径?

@#@@#@请用彩色笔描出来。

@#@@#@

(2)比较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3、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中画一个面积最大的圆。

@#@@#@4、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三、延伸巩固@#@【训练反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千万不要出错噢!

@#@@#@【教师寄语】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只要你肯动脑筋,一定会成功的!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

(2)、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3)、两个圆的直径相等,它们的半径也一定相等。

@#@( @#@ @#@)@#@(4)、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

@#@( @#@ @#@ @#@ @#@)@#@(5)、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线段。

@#@( @#@ @#@)@#@(6)、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 @#@ @#@)@#@2、填一填。

@#@@#@学习反思: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i:

6;s:

2965:

"《混合运算(同级运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创设了如“图书阅览室”等多个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运河运算的计算方法。

@#@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等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

@#@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般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设计一些口算题,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获取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明确题目要求,引导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

@#@分步算式 @#@方法二:

@#@综合算式,学生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

@#@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运算规律。

@#@运用规律,脱式计算,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体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主要采取方式: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

@#@ @#@@#@(五)课堂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巩固提高。

@#@@#@";i:

7;s:

6715:

"“高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研讨报告@#@五年级数学组@#@3月20日我们听了李教师讲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根据教研组的安排,我们五年级几位数学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仔细深入的交流讨论,现将我组教师的研讨情况和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好的方面@#@从教学的实际进行情况和学生的反馈看,这是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具体体现在:

@#@ @#@1、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看剪开、展开的实物课件及动手操作剪一剪、标一标、贴一贴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3、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实物图和平面展开图,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尝试计算等。

@#@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式。

@#@@#@4、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由于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设问:

@#@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没有讲,而是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见教师用心良苦。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5、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练习层次分明,由易到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

@#@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七、注重拓展伸延,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

@#@为此,教师充分利用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  @#@1、本节课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清楚地明确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计算需要用到原长方体的哪两个量,要在学生的心里有一个明确的建构,这对于以后学生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不会搞乱。

@#@徐老师在这个环节的处理可能比较简单,没有让大多数学生都感受到这一点,也没有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很好的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学生的心里比较模糊。

@#@  @#@2、练习时,注意在让学生基本联系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让学生计算包装纸的面积时,再问一下:

@#@“你们觉得要计算出包装这个礼盒的纸的面积,我应该知道哪些信息?

@#@”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它的各项信息,既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的认识,又提高学生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不是单一地去运用公式计算,本课的知识也得到了一个深化。

@#@@#@三、对创建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1、精心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亲近课堂呢?

@#@教师就要找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

@#@因为亲近,所以喜欢,由此为学生上好整节课打下了基础。

@#@因此,课前去准备一些学生比较亲近的素材,来创设一个合理的生活情景,会让你的数学课取得意外的收获,在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快乐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2、设计有趣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正处于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在一节课中前十五分钟一般能够集中注意力,而在后一段时间,教师应当不断调整教学程序与节奏,使之适应学生的注意规律。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讲究教学节奏,注重抑扬顿挫、紧缓相随、动静结合。

@#@@#@3、联系生活,尊重差异@#@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

@#@因此,高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  @#@总之,高效课堂首先得有效果,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一定是高效的。

@#@效果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多启发,巧引导,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地观察,用心地揣摩,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4@#@";i:

8;s:

9516: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克东县玉岗镇第二中学刘立臣@#@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

@#@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3、课件@#@五、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

@#@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

@#@有没有买过水果的?

@#@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

@#@(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课件出示)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

@#@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

(2)掂一掂:

@#@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

@#@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

@#@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

@#@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

@#@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

@#@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

@#@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

@#@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

@#@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

@#@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用千克作单位的)@#@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

@#@(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

@#@(重2千克)@#@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

@#@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

@#@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

@#@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

@#@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

@#@也拿上来验证一下。

@#@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

@#@什么水果?

@#@拿上来验证一下。

@#@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

@#@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

@#@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

@#@你们认为呢?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

@#@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 @#@ @#@ @#@ @#@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

@#@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

@#@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

@#@(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

@#@(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 @#@(4)找一找:

@#@@#@ @#@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 @#@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

@#@(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

@#@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 @#@4.克与千克的关系@#@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

@#@(500克)@#@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

@#@(1000克)板书1000克@#@我们用秤来称称看。

@#@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千克作单位)@#@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

@#@(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

@#@(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千克和1000克相等)@#@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

@#@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

@#@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 @#@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

@#@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

@#@(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

@#@(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

@#@(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

@#@在哪见过它?

@#@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增加一个4千克问:

@#@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

@#@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3)填单位:

@#@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 @#@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 @#@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 @#@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100千克相当什么呢?

@#@(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

@#@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

@#@(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

@#@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i:

9;s:

40:

"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13@#@";i:

10;s:

87:

"@#@数字书写练习@#@一()班姓名:

@#@@#@";i:

11;s:

3467:

"@#@《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掌握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课件出示)我每天读12页,20天能读多少页?

@#@@#@怎样解答呢?

@#@解答得正确吗?

@#@知道了什么?

@#@我们刚才是怎样问题是什么?

@#@解决问题的?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

@#@一共卖了多少钱?

@#@@#@阅读与理解你能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知道了每箱有12个,还知步骤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道卖出5箱,每个45元。

@#@问题是“一共卖了多少钱”。

@#@@#@

(二)解决问题@#@可以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5箱共有多少个,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还有其他方法吗?

@#@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方法一:

@#@@#@

(1)每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2)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5=2700(元)@#@综合算式:

@#@45×@#@12×@#@5=2700(元)@#@方法二@#@

(1)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

@#@12×@#@5=60(个)@#@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60=2700(元)@#@综合算式:

@#@12×@#@5×@#@45=2700(元)@#@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

@#@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一共要安装多少块玻璃?

@#@@#@方法一:

@#@

(1)每间教室装多少块玻璃?

@#@8×@#@6=48(块)@#@

(2)一共安装了多少块玻璃?

@#@48×@#@16=768(块)@#@综合算式:

@#@8×@#@6×@#@16=768(块)@#@方法二:

@#@

(1)16间教室共有多少扇窗子?

@#@6×@#@16=96(扇)

(2)一共安装了多少块玻璃?

@#@8×@#@96=768(块)@#@综合算式:

@#@8×@#@(6×@#@16)=768(块)@#@答:

@#@一共要安装768块玻璃。

@#@@#@2.一个果园有26行橘子树,每行有18棵,平均每棵树可以收获20千克橘子。

@#@这个果园一共可以收获多少千克橘子?

@#@@#@先求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橘子树;@#@先求一行橘子树能产多少千克橘子。

@#@@#@3.跑道每圈长400米,每天跑2圈,她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方法一:

@#@400×@#@2×@#@7=5600(米)@#@方法二:

@#@400×@#@(2×@#@7)=5600(米)@#@答:

@#@她一个星期跑5600米。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作业:

@#@第54页练习十二,第3题、第4题。

@#@@#@";i:

12;s:

18734: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3页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

@#@这一单元具体包括: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从上学期学习长度到本学期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但是面积的学习,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所以要一定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

@#@另外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而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时,是由物体-面-线-点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这一点,让学生由生活中体验、感知,逐步揭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

@#@@#@【学习目标】@#@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中,会运用观察、重叠、数方格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知道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能说出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意义,知道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亲自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发展图形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

@#@@#@学生分组实验学具:

@#@卡片(两个面积相近的长方形)、图片(小长方形、小圆片、小正方形、小正三角形)、米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

@#@①直尺②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卡各1张;@#@胶棒。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师: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别着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能从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积概念。

@#@@#@1.感知物体的表面@#@师:

@#@孩子们,请你们伸出自己的小手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的手掌面,摸一摸你的文具盒盖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

@#@手掌面小一些,文具盒的面大一些。

@#@@#@师:

@#@同学们再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请大家观察你们的手掌面,课本的封面,课桌的面,黑板的面和大屏幕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

@#@有的面摸起来很平整,有的面感觉很粗糙……@#@生2:

@#@老师的数学书的面大,文具盒盖的面小……@#@生3:

@#@他们的大小不一,黑板的面大,课本的面小……@#@师:

@#@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看来这些面都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师:

@#@课本的封面和课桌的面也有大小,在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它们的表面有大小?

@#@@#@生:

@#@地板面、脚掌面……都有大小。

@#@@#@师:

@#@你们真善于发现!

@#@像数学书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就叫做他们的面积)@#@[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课件:

@#@封闭图形和一个有缺口的图形。

@#@@#@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

@#@最后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其它都是封闭图形。

@#@@#@师:

@#@这些图形有大小吗?

@#@@#@生:

@#@四条边中间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大小。

@#@最后一个图形没有大小。

@#@@#@小结:

@#@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

@#@@#@师:

@#@谁能说一说什么叫面积?

@#@〖板书:

@#@面积〗@#@学生汇报: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

@#@你们真善于总结,数学家们就是这样定义面积的含义的。

@#@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了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体验面积:

@#@@#@你能摸着字典说一说哪是字典封面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至此达成目标1。

@#@@#@二、巧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究面积单位。

@#@@#@

(一)比较面积大小@#@1.比较大小,提出质疑。

@#@@#@小明的爸妈装修新房时看中了同样价格的4种地板,(课件出1~4号两种材质地砖的图片)漂亮吗?

@#@这四种地板的面积哪个大?

@#@哪个小?

@#@(指名说)@#@生:

@#@2号最小,3号最大。

@#@@#@师:

@#@这种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结果的方法叫观察法。

@#@剩下的2块地板你能直接看出哪个面积大?

@#@哪个面积小?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2.实际操作,统一面积单位。

@#@@#@师:

@#@同学们请看,假设这两张纸片就代表1号和4号地板,那块大一些,那块小一些呢?

@#@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生1:

@#@可以重叠比较一下。

@#@@#@生2:

@#@可以用一些图片去拼摆,那种图形用的图片多,它的面积就大@#@……@#@师: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点不统一,那究竟是谁的面积大呢?

@#@现在我们分别用这两张纸(颜色不同,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代表两块木板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现在就请同学们现在组内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然后再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究竟谁的面积大。

@#@注意:

@#@活动时我们可以分工协作。

@#@@#@[设计意图]:

@#@安排两张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纸片,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

@#@”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

@#@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在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

(1)学生分组实验,拼摆。

@#@教师巡视。

@#@@#@生1:

@#@一个长方形用圆形摆,另一个用三角形拼摆@#@生2:

@#@一个长方形用小长方形摆,另一个用三角形拼摆@#@生3:

@#@一个长方形用小长方形摆,另一个用小正方形拼摆@#@生4:

@#@一个长方形用小正方形摆,另一个也用小正方形拼摆@#@……@#@

(2)小组讨论、汇报:

@#@那种拼摆法合理?

@#@@#@师将学生拼摆的结果板演在黑板上,并指明汇报观察结果。

@#@@#@生1:

@#@我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两张纸的面积是一样的。

@#@我是用正方形来比较的,这张红纸片能摆12个正方形,这张绿纸也能摆12个正方形,所以它们两个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

@#@这个同学用的都是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测量的,你为什么不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混合着来用呢?

@#@@#@生:

@#@因为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没法比较,所以这样摆,不合理。

@#@@#@师:

@#@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生2:

@#@我们小组用的是长方形来比较的,绿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粉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

@#@刚才有的同学在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测量的,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来测量的,那我发现一个小组在开始时,测量红纸用的是正方形,测量绿纸用的是长方形,这样比较可以吗?

@#@@#@生3:

@#@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

@#@@#@师:

@#@你们为什么不用圆形来比较?

@#@@#@生4:

@#@因为圆形摆在纸的面上,周围还有空隙。

@#@@#@师:

@#@也就是说,圆形不能将纸面全部盖住,用圆形来测量的话,得到的结果不会很准确,是这样吗?

@#@@#@师:

@#@刚才,通过咱们测量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你觉得用正方形测量合适呢?

@#@还是用长方形测量合适?

@#@@#@生5:

@#@用正方形测量合适。

@#@@#@师:

@#@为什么?

@#@@#@生5:

@#@用正方形测量方便,准确。

@#@@#@师:

@#@那你们认为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6:

@#@只有大小相同,形状也相同的图形才可以做比较。

@#@@#@3、感知比较,优选统一单位。

@#@@#@课件出示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拼摆图片,请大家看一看,这三种摆法,哪种摆法最合适,为什么?

@#@@#@生:

@#@圆片、三角形摆出的图形之间有空隙不合适,选取正方形测量既快有方便。

@#@@#@小结:

@#@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图片,还必须用同一种图片去拼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通过学生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

@#@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师:

@#@其实这个统一的标准,就表示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是面积单位。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摆方格的方法来记录面积的。

@#@后来为了计量的方便,国际上又对这些方格的大小做了规定。

@#@@#@

(二)认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阅读课本63页。

@#@并用笔把答案画下来。

@#@我们还要比一比谁的速度又快,找的又准确。

@#@@#@1、要求自学p60-63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

@#@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

@#@常见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②拿一拿:

@#@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出示面积单位教具)@#@③画一画:

@#@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为什么?

@#@@#@④找一找:

@#@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⑤试一试:

@#@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此外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图形观念,并渗透迁移学习方法的教学。

@#@@#@三、课间活动:

@#@(拍手儿歌,师生手势)@#@

(1)欣赏儿歌。

@#@@#@1平方厘米有多大,记住我的手指甲;@#@@#@1平方分米面不大,相当于老师的大手掌;@#@@#@l平方米比较大,接近我家的方桌面。

@#@@#@生活当中处处有,我们一定用好它。

@#@@#@

(2)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l平方米有多大?

@#@@#@小结: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个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面积:

@#@@#@测量较大的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黑板表面、教室地面等,常用()做单位。

@#@@#@测量一般的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常用()做单位。

@#@@#@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橡皮的大小,常用()做单位。

@#@@#@[设计意图]:

@#@帮着学生一起概况、总结、梳理面积单位的应用。

@#@@#@四、实践运用,深化提高@#@ @#@(课件出示:

@#@智力闯关)@#@1.第一关:

@#@我来数一数(如果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下列图形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2.第二关:

@#@我是小法官@#@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厘米。

@#@()@#@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6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3.第三关:

@#@我会填@#@

(1)我的身高128()@#@

(2)地面的面积约50()@#@(3)单人床的面积约2()@#@(4)一枚邮票的面积约6()@#@4.第四关:

@#@数学医院@#@放学回家后,马小哈一家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石子把小马哈那颗1平方米的大门牙嗑掉了。

@#@顿时,鲜血直流,小马哈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离家50厘米的医院跑去……@#@5.数学日记:

@#@(一人说一句,看看谁接的又快又好)@#@今天的数学课上,我知道了()就是它们的面积,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

@#@知道了我们大拇指的指甲盖最接近1(),大人的手掌大约是1(),测量地面面积要用()作单位。

@#@我一定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学会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面积。

@#@@#@6.小资料:

@#@@#@①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世界一些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如下:

@#@@#@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约/平方米@#@美国@#@华盛顿@#@46@#@法国@#@巴黎@#@25@#@德国@#@柏林@#@50@#@中国@#@北京@#@8@#@师:

@#@阅读上面的资料,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生1:

@#@中国的人均占地面积最少……@#@生2:

@#@我们要保护环境,多植树造林……@#@[设计意图]: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师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做学习的小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去测量。

@#@@#@五、收获、体会、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教师:

@#@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我很想知道,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1:

@#@我知道什么叫面积。

@#@@#@学生2:

@#@我认识了3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知道其中平方米最大,平方厘米最小。

@#@@#@学生3:

@#@我能用手势比出来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有多大。

@#@@#@学生4:

@#@我会估一些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

@#@@#@教师:

@#@你们的收获真大呀,你们想知道我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

@#@想。

@#@@#@教师:

@#@我的收获就是你们用智慧带给我快乐的40分钟。

@#@谢谢你们!

@#@我想留下最后一个问题供你们思考,如果我们要测量我们学校的面积,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的摆,这个方法可行吗?

@#@有更快更简洁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物体的表面@#@@#@或叫做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平方厘米@#@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米@#@9@#@";i:

13;s:

17198:

"习作五,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

@#@,习作,文体不限,自由作文,可以写:

@#@1、写实作文。

@#@2、想象作文。

@#@3、写人。

@#@4、记事。

@#@5、写景。

@#@6、状物。

@#@7、诗歌。

@#@8、散文,选材,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

@#@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我和书的故事从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她与我有缘。

@#@”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她,试图了解她,时间不长,渐渐发觉,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她。

@#@也许是厌倦了枯燥无味的ABC,也许是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约她出来,从她那泛着清香的扉页中,走向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

@#@不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求“书中自有颜如玉”,不为功利,不为分数,不为文凭,不为学历,只为心中那份渴望,只为心中那片怡人的“绿地”。

@#@她的知识是那样的广阔无垠,她的话语是那,例文欣赏,样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样地温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冻的心田,她的双手是那样的温柔,好像能抚平人世间所有的伤口当我因失败而痛苦迷惘时,她总这样对我说:

@#@“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罢了;@#@当你要战胜外来敌人时,首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当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时,她总这样对我说: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真正的强者,不但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还要经得,成功后糖衣炮弹的洗礼,当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赏花赏月时,只怕别人已到了峰巅了。

@#@”当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时,她总这样对我说: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恒星。

@#@流星是美的,可它终究是一颗流星,流星的意义在于瞬间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于刹那间。

@#@流星毕竟是流星,若追寻长久,只能等待属于自己的那颗恒星,死死地抓住这瞬间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

@#@”当我畏首畏尾踌躇不前时,她会送来这样的诗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啊!

@#@这就是她,不管是树荫之外喧嚣着浮躁的热浪,还是窗外肆虐着凛冽的寒风,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会在热浪之中营造一片清凉,在严寒之中托出一份温暖。

@#@她就是书,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

@#@,2学习语文是享受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

@#@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

@#@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

@#@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例文欣赏,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

@#@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

@#@古语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

@#@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

@#@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

@#@既然就样,我们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3成长的故事我今年11岁,是东海县实验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学生,现在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

@#@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段“苦涩”的日子。

@#@我是在1993年10月12日那天顶着淅沥的小雨,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据说刚出生的我,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身体又红又丑,而我一生下来,一头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很漂亮,令人喜爱。

@#@爸爸、妈妈把我宝贝似的呵护着,无论谁带我,爸爸、妈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为了祝我有一个好的前程,爸爸、妈妈给我起了“浩远”这个名字,希望我以后目标远大、有所作为。

@#@,听说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在下面的镇里教学,妈妈在玻璃厂上班又很忙,我只在他们身边呆了一年就被奶奶带回老家了。

@#@每到休息日,爸爸、妈妈总是带些好吃的来看我,一看到他们我就会扑到他们怀里,不肯离开半步,生怕什么时候他们又偷偷走掉。

@#@妈妈说,每次离开她都要想方设法把我哄睡,然后再回去。

@#@等我醒来看不到他们又总是哭着、闹着让奶奶背着我到处找妈妈。

@#@这样的“苦日子”我过了两年。

@#@渐渐的,我长到该上幼儿园的年龄了,就被爸爸、妈妈接回来,本想这下好了,我可以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了,可没曾想到他们俩还很忙,爸爸在外无暇顾及家,我就只有妈妈一个人,照顾。

@#@那时妈妈一个人带我可辛苦了,还要上大小夜班。

@#@她下班时间不固定,有时她很晚才能去幼儿园接我。

@#@每当别的小朋友都被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接走,幼儿园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有眼巴巴地站在幼儿园大门口焦急地等妈妈。

@#@还有更糟糕的,就是如果妈妈上夜班时,我一个小孩子还要自己在家里睡觉。

@#@说真的我那时害怕极了,可没办法,每次都要妈妈等我睡着后再走,可妈妈走后不长时间,我会因害怕而醒来,爬起来满屋子查看,然后再回床上。

@#@那时我觉得我真太可怜了,爸、妈都不疼我了,现在想起来都很辛酸。

@#@可就是因为有那么多的独处机会,我的胆量也越来越大了。

@#@,有一天,妈妈突然对我说:

@#@“浩远,你爸爸调到县城工作了。

@#@”那时别提我有多高兴了,又蹦又跳的,心想这回我再也不会最后一个离开幼儿园了,再也不会一个人提心吊胆地在家睡觉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地享受到天伦之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时间过得真快,我开始上小学了,这段苦涩的经历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

@#@我也渐渐地懂得了父爱和母爱,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个懂事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他们。

@#@,4空落落的蓝天我已经离开了以前的同窗、以前的知己、以前的学校,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地方。

@#@我总是想念那些人是他们陪我走过了六个春秋。

@#@我不辞而别,他们会怨恨吗?

@#@天,仍然很蓝,深深的、浓浓的、沉沉的蓝。

@#@就在这蓝天下,我碰到了她红月。

@#@她仍然是短短的头发,一身运动装,还是骑着那辆脚踏车,不同的是目光写满落寞,似乎被谁抽去了魂灵。

@#@我轻轻地唤着她的名字:

@#@“红月,红月!

@#@”她慢慢地停住,缓缓地转过头。

@#@呆呆地望着我,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忧郁的蓝,衬着她那布满忧伤的眼睛。

@#@我看见竟有晶莹的东西在她眼角闪烁,像一颗孤独的星星。

@#@我怔了一下,继而试探着问:

@#@“你怎么了?

@#@”她嗫嚅道:

@#@“都走了。

@#@只剩下我一个人”,“你说什么?

@#@”我大声问她。

@#@“没没说什么!

@#@”然后慌忙骑车走了。

@#@我呆站在那里,看着她逐渐模糊的身影,心里酸酸的。

@#@我六神无主地走到河边,看着河里倒影着蓝蓝的天:

@#@没有云。

@#@没有阳光,没有嬉戏追逐的鸟雀,空落落的。

@#@“叮咚!

@#@”一滴映着无限惆怅的水珠滴落在河水里,听起来竟也是一支忧伤的曲子,抬头一看。

@#@红月站在身后,双眼红红的,她轻声说:

@#@“我的天空将永远只是蓝色,没有云,没有太阳,也没有鸟雀。

@#@”说完,慢慢地走了。

@#@我坐在河边,一滴水珠也滚落到水里,被淹没了,是我的泪,5收拾起儿童的快乐纸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生疏了一串串爽朗甜蜜的童谣;@#@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蝉蜕了满满一身令人羡慕的幼稚、调皮,包括天真;@#@同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朦胧地对异性的目光那样地敏感得脸红。

@#@尽管我们一直都做着长不大的梦,但岁月的老成还是过早地爬上了我们略显稚嫩的额头。

@#@儿时快乐的纸船,寂寞地搁浅了很久很久,不知不觉间已渐渐远去淡去;@#@家长语重心长的叮咛,也在不知不觉间日益清晰凝重地搁浅在我们莫名的疲惫的心头。

@#@我们毕竟又大了一岁,那就该趁早收拾起童年的快乐和浪漫,努力做一个勤奋攻读的好学生,甚至不惜让鼻梁上的镜片越来越厚。

@#@,读书学习,这似乎是唯一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游戏,所以我们要懂得格外珍惜青春年少的时光。

@#@人生路上,应是一道道旖旎的风景。

@#@但迈步上前,还得小心翼翼,尽量做到青春无悔,虽然有时还是会暴露许多破绽,甚至还会很搞笑。

@#@如果人生之路注定不可能做一道简便运算,那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

@#@如果成长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换取社会的信任,赢得明天的认可,那么略显痛苦的成长又有何不可?

@#@毕竟付出与成功相依,痛苦与快乐并存,只是它们出现的顺序或时机不同罢了。

@#@今天的些许苦痛,只不过是明天丰盛的成功大宴的一张着实精美的餐券。

@#@,我们今天跋涉着,在季节的变更中,我们将会迎接明天的辉煌。

@#@前方,注定有寂寞,那何必挖空心思去考虑绕道慢行?

@#@寂寞中也同样充满了甜蜜的诱惑,为了成功,我们坚守着寂寞。

@#@我们要像接受成功一样接受付出,要像接受快乐一样接受痛苦,这样才不至于辜负青春的誓言、成长的誓言。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手里的这张旧船票,注定不能登上明天的客船。

@#@走过了昨天,就只能向往明天。

@#@努力着吧,朋友,从别人的脸上寻找自己的微笑。

@#@人世间有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当我们懂得珍惜的时候可能已不再年轻。

@#@那么,就让我们趁年轻的时候好好学习,好好珍惜,逐步懂得。

@#@小心收拾起儿童的快乐的纸船,去打造属于明天的真正能下水载物的钢铁航船。

@#@今天我们奋斗着、牺牲着,说不定明天的百花园里,朵朵令人惊慕的明艳的成功之花,就有属于你我的灿烂的那一朵。

@#@,6分离之际回想当初,在父母的再三的劝说下,迈进了学校,品味现在,已经是一名即将步入中学的毕业生。

@#@当年的小不点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

@#@在这分别之际,我感慨万分,开始留恋母校的生活,留恋朝夕相处的朋友了。

@#@在母校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将珍藏每一份友谊,我将收藏朋友们发自内心的祝福,我保存着一张张的贺卡。

@#@在母校的时间,就像漏斗里的沙粒,永无止境落下来,像限时赛的秒表,开始了倒计时,又像射出去的箭,再也不会回来了。

@#@最后一次运动会,最后一次的春游,最后一次看电影,最后一次问候可爱的同学,最后一次。

@#@请你记住:

@#@蓝天上的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愁绪,但我的胸怀与长空一样晴朗。

@#@,想起以前,我们来自不同班级,同学之间难免会打架,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很傻冒。

@#@以前的我往往会因为那一条“三八线”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会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而“火山爆发”如今不像当初。

@#@和气融融的玩耍,手拉手一起度过美好的一天。

@#@老师更是我们的引导者。

@#@我是一棵苗,是你将我育成参天大树;@#@我是一把火,是你引燃了我;@#@我是一张琴,是你拨动那响亮的音符。

@#@今天,我要在这里,把您给予给我的昨天,折叠成为记忆的小船,任其在思念的心湖。

@#@您教会了“1,2,3”您教会了我“A,B,C”。

@#@感谢你,我的老师。

@#@今日,为你采一片绿叶,放进这离别的小船,别后的秋天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7再见了,母校今天,我就要毕业了,想想自己就要离开母校了,离开自己的师长,离开自己的学友,心中不免有些不舍。

@#@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了,六年的时光如潮水般散去,我站在校园的一角,最后一次欣赏我的母校,心里略感一丝忧伤,望着母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心中蓦地升起一种亲切感。

@#@回过头来,想想过去,啊!

@#@仿佛就是那弹指之间,以前的事如过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不敢奢求什么,只是希望我的母校能够教育出更多的人才。

@#@,想一想,六年来,多少感人的故事,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热心帮助,都让我对母校十分眷恋,母校中的一切都让我充满了依恋,我不愿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有着我太多的美好回忆。

@#@想到这里我不禁落泪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从我脸颊流了下来,我透过那晶莹的泪珠环视周围,心里充满了依依不舍。

@#@我就要离开母校了,就要离开这个充满了我美好回忆的学校了,有什么可以留下呢?

@#@我在校园的操场上捡起了一片落叶,夹在我的毕业证中,我就这样走了,我就这样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编作文集,1、封面。

@#@2、编者的话。

@#@(介绍作文选的内容,谈谈自己在作文中的感受和体会。

@#@)3、目录。

@#@(分类排序)4、作品。

@#@5、名字。

@#@,文集内容:

@#@,";i:

14;s:

11122:

"1-10加减法@#@3+6=@#@9-9=@#@3+7=@#@6+3=@#@6-2=@#@4+1=@#@7-0=@#@4+4=@#@4+6=@#@7+2=@#@0+8=@#@9-1=@#@4+6=@#@8+0=@#@6-1=@#@1+4=@#@5-3=@#@4+0=@#@3-3=@#@10-5=@#@9+0=@#@7+2=@#@1+3=@#@0+7=@#@3-1=@#@6-2=@#@2+5=@#@9+0=@#@3+4=@#@4+1=@#@7-0=@#@5-0=@#@5-3=@#@9-2=@#@4+5=@#@7-5=@#@3+0=@#@7+3=@#@7-4=@#@4+2=@#@4+4=@#@1+8=@#@5+3=@#@10-3=@#@10+0=@#@4+2=@#@1+5=@#@3+0=@#@0+4=@#@2+8=@#@2+2=@#@4+4=@#@10-6=@#@7-7=@#@9-6=@#@8-8=@#@7-5=@#@0+0=@#@2+8=@#@7+2=@#@6-2=@#@6-0=@#@2-1=@#@10-4=@#@3+6=@#@8-1=@#@10-2=@#@7-2=@#@8-2=@#@2+4=@#@8+2=@#@8-4=@#@3-1=@#@8+0=@#@8-5=@#@8-4=@#@4+2=@#@2-0=@#@5-5=@#@6+1=@#@7-2=@#@6-6=@#@1+5=@#@1+6=@#@4-1=@#@9-7=@#@1+8=@#@1+1=@#@3-2=@#@10-5=@#@4-2=@#@8-7=@#@3-1=@#@8-2=@#@3-1=@#@10+0=@#@7-0=@#@8-1=@#@9-4=@#@2+3=@#@3+4=@#@10-9=@#@8-5=@#@8-0=@#@6-0=@#@5+3=@#@8-4=@#@9-2=@#@8-5=@#@3+3=@#@4-1=@#@8-0=@#@0+1=@#@2+0=@#@8-0=@#@2-2=@#@6-2=@#@8+0=@#@8-5=@#@5+3=@#@1-1=@#@3+7=@#@10+0=@#@10-0=@#@1+7=@#@9-8=@#@8+0=@#@2+5=@#@4-3=@#@4+2=@#@10+0=@#@8+0=@#@10-6=@#@8-8=@#@7-2=@#@0+1=@#@7-0=@#@6+1=@#@3-3=@#@8+0=@#@5+2=@#@10-1=@#@9-4=@#@1+9=@#@4+1=@#@0-0=@#@2+3=@#@10-2=@#@4-1=@#@6+4=@#@0+7=@#@1+2=@#@5-2=@#@6+4=@#@5-2=@#@6-1=@#@7+1=@#@5+4=@#@0+4=@#@3+4=@#@2+0=@#@9+0=@#@9-8=@#@1+7=@#@6+0=@#@0+8=@#@0+7=@#@2+3=@#@5-1=@#@4+0=@#@2-2=@#@10-7=@#@4-4=@#@6-3=@#@7+3=@#@9-3=@#@4+4=@#@5-4=@#@2+3=@#@5-1=@#@7-5=@#@2+8=@#@8-4=@#@7-7=@#@5-0=@#@2+6=@#@0+10=@#@0+4=@#@8-7=@#@9-2=@#@0+1=@#@3+6=@#@3-2=@#@0+0=@#@0+10=@#@2-2=@#@4+4=@#@7+2=@#@7+2=@#@5-0=@#@3+6=@#@5-3=@#@6-5=@#@10+0=@#@10-2=@#@7+2=@#@3-2=@#@10-9=@#@1+9=@#@4-3=@#@1+1=@#@1+1=@#@1-0=@#@2+7=@#@3-1=@#@1+6=@#@2+7=@#@7-6=@#@7-2=@#@9+1=@#@10-10=@#@3+6=@#@1+2=@#@3+7=@#@10-3=@#@0+2=@#@9-7=@#@3-1=@#@1-0=@#@2-2=@#@3+6=@#@3+5=@#@10-5=@#@3+7=@#@2-0=@#@3+5=@#@4-1=@#@7-3=@#@9-6=@#@1+1=@#@2+5=@#@2+7=@#@5+1=@#@0-0=@#@7-6=@#@9-5=@#@0+8=@#@2+7=@#@10-8=@#@2+8=@#@1+3=@#@0+8=@#@5+0=@#@0+5=@#@5+4=@#@7-7=@#@0+7=@#@0+9=@#@7-3=@#@5-0=@#@7-0=@#@8-7=@#@9-1=@#@4+5=@#@0+2=@#@6-2=@#@4-2=@#@1-1=@#@2+7=@#@4+2=@#@3+4=@#@8-3=@#@5+0=@#@1+8=@#@5-3=@#@4-4=@#@2+8=@#@9-4=@#@9-3=@#@7-6=@#@1+4=@#@4+6=@#@7+0=@#@6+1=@#@0-0=@#@7+2=@#@7-5=@#@2+7=@#@1+3=@#@8+0=@#@5-4=@#@5+0=@#@7+3=@#@9+1=@#@10-0=@#@0+8=@#@0+0=@#@0+10=@#@6-2=@#@9-7=@#@3+3=@#@7+2=@#@6-5=@#@1+1=@#@3-0=@#@1+2=@#@2+2=@#@9+1=@#@7-7=@#@5-4=@#@1+5=@#@7+3=@#@5+3=@#@0+2=@#@6-0=@#@9-6=@#@8-4=@#@10-5=@#@6+3=@#@4-2=@#@5+2=@#@10+0=@#@8+2=@#@0+2=@#@9-1=@#@6-2=@#@0+5=@#@1+1=@#@5-3=@#@4-0=@#@6-2=@#@2+0=@#@6+1=@#@9-4=@#@8-0=@#@6-0=@#@5+2=@#@2+0=@#@3-1=@#@9-0=@#@10-10=@#@4+1=@#@5-2=@#@9-3=@#@1+2=@#@7-2=@#@1+3=@#@10-3=@#@2+4=@#@7+1=@#@5-5=@#@2+4=@#@6+2=@#@1-1=@#@0+3=@#@2+2=@#@1+1=@#@0+2=@#@1+7=@#@9-4=@#@2+5=@#@0+0=@#@9-4=@#@4+1=@#@3+7=@#@0+7=@#@2-0=@#@1+3=@#@0+6=@#@0+8=@#@10-4=@#@4+0=@#@0+4=@#@10-3=@#@2+4=@#@10-3=@#@3+4=@#@10-5=@#@1+0=@#@0+1=@#@3+0=@#@0+10=@#@5+0=@#@5-1=@#@6-4=@#@9-7=@#@1+3=@#@10-7=@#@9-2=@#@0+5=@#@0+7=@#@10-7=@#@6-3=@#@5+4=@#@0+5=@#@9-8=@#@1-0=@#@6-0=@#@8-1=@#@3+6=@#@2+8=@#@2+7=@#@7-3=@#@9-3=@#@4+4=@#@10+0=@#@5+0=@#@3+7=@#@5-0=@#@7+3=@#@6-2=@#@4-0=@#@5-1=@#@8-1=@#@10-9=@#@7-1=@#@10-6=@#@0+0=@#@3-1=@#@8-5=@#@4+4=@#@4+1=@#@0+10=@#@1+5=@#@2-0=@#@2-2=@#@7-1=@#@5-4=@#@0+9=@#@4-0=@#@3+4=@#@1+3=@#@10-1=@#@1+6=@#@7+3=@#@3+5=@#@3+0=@#@3-3=@#@6-5=@#@3-0=@#@4-3=@#@9-8=@#@9-2=@#@2+7=@#@10-4=@#@3+3=@#@3+0=@#@3+0=@#@7-6=@#@6+4=@#@1+2=@#@5-1=@#@1+9=@#@5-3=@#@8+0=@#@3+6=@#@1+0=@#@1-0=@#@8-0=@#@9-7=@#@1+0=@#@10-1=@#@4+3=@#@4+6=@#@7+3=@#@8+1=@#@9-0=@#@4-3=@#@6+1=@#@2+8=@#@8-8=@#@8-2=@#@7-2=@#@8+1=@#@8-5=@#@7+0=@#@9-0=@#@4+6=@#@0+3=@#@9-3=@#@1+5=@#@5+1=@#@10-8=@#@10-4=@#@5-2=@#@6+4=@#@10-8=@#@10-6=@#@10-8=@#@9-8=@#@6-1=@#@6-3=@#@10-4=@#@1+7=@#@7+3=@#@4-4=@#@8+2=@#@6+2=@#@2+6=@#@1-0=@#@4+2=@#@5+0=@#@6+3=@#@0+0=@#@3+3=@#@3+4=@#@3-1=@#@7-6=@#@7-1=@#@3+5=@#@8+1=@#@9-9=@#@6+2=@#@10-5=@#@10-1=@#@7-6=@#@3+2=@#@2-0=@#@8+0=@#@3-0=@#@0+9=@#@7-4=@#@1+5=@#@4+0=@#@5+3=@#@7-5=@#@10+0=@#@3+3=@#@1+2=@#@10-6=@#@4+2=@#@0+5=@#@10-8=@#@9+0=@#@3+2=@#@1+1=@#@6-0=@#@10-10=@#@9-7=@#@3+3=@#@5+3=@#@1+3=@#@0+10=@#@3+0=@#@7-1=@#@10-2=@#@9-2=@#@0+9=@#@6+2=@#@6+4=@#@3-1=@#@9-3=@#@1+3=@#@8+0=@#@5-3=@#@6+2=@#@5-2=@#@6-2=@#@0+3=@#@2+6=@#@7-6=@#@5+1=@#@3-0=@#@7+1=@#@2+5=@#@5-3=@#@9-6=@#@0+0=@#@8-3=@#@10-4=@#@6-0=@#@4+3=@#@7-6=@#@9-4=@#@4-4=@#@3-0=@#@5+5=@#@7-6=@#@7+1=@#@1+1=@#@3+7=@#@5+2=@#@3-0=@#@5-0=@#@5+1=@#@3+3=@#@5-3=@#@10-2=@#@0+7=@#@7+2=@#@9-3=@#@1+8=@#@0+0=@#@1+4=@#@5+5=@#@1+4=@#@10-5=@#@5-3=@#@6-1=@#@10-5=@#@5+3=@#@3+6=@#@7-5=@#@7+2=@#@3+1=@#@10-1=@#@9-8=@#@5+2=@#@1+8=@#@0+9=@#@10+0=@#@9-1=@#@4+6=@#@0+8=@#@1+7=@#@10-2=@#@9-1=@#@10-9=@#@4+5=@#@0+6=@#@8-4=@#@7+3=@#@1+1=@#@2+2=@#@1+0=@#@9+1=@#@7-3=@#@6+4=@#@7+3=@#@7+3=@#@6+1=@#@10-6=@#@5-5=@#@2+8=@#@2+7=@#@2+8=@#@4+5=@#@2+7=@#@0+0=@#@6-6=@#@3+6=@#@4+4=@#@6+4=@#@7-0=@#@1+3=@#@0+5=@#@3-0=@#@10-4=@#@9-6=@#@8-1=@#@1+4=@#@2+6=@#@2+6=@#@8-6=@#@8+2=@#@7-2=@#@7+3=@#@1+7=@#@8-5=@#@4+4=@#@4+6=@#@0+5=@#@5+2=@#@5-5=@#@6+3=@#@9-5=@#@0+8=@#@6-4=@#@3-3=@#@9-2=@#@9-9=@#@10-0=@#@10-4=@#@4+0=@#@1+8=@#@2-0=@#@3+5=@#@7-7=@#@8-5=@#@7-1=@#@2+8=@#@1+7=@#@10-7=@#@8-2=@#@9-8=@#@2+7=@#@9-7=@#@5+2=@#@0+4=@#@9+1=@#@0+6=@#@1+0=@#@1-1=@#@7-2=@#@8-0=@#@5-2=@#@8-3=@#@7+3=@#@10-0=@#@4+5=@#@2+2=@#@1+7=@#@7+0=@#@9-0=@#@9+1=@#@5+3=@#@6-5=@#@2+8=@#@2-0=@#@7-4=@#@5+1=@#@8-5=@#@10-0=@#@9-8=@#@1+2=@#@2+6=@#@8-7=@#@3+5=@#@3+0=@#@7+3=@#@1-1=@#@7-1=@#@2-1=@#@3+7=@#@6+2=@#@8-2=@#@2+5=@#@3-2=@#@4-4=@#@2+3=@#@10-1=@#@3+2=@#@0+1=@#@3-2=@#@0+3=@#@7-4=@#@3+7=@#@7-0=@#@8-6=@#@3+6=@#@7-4=@#@0+6=@#@1+7=@#@1+3=@#@7-4=@#@0+1=@#@3+4=@#@1+8=@#@3+5=@#@5-4=@#@3+7=@#@5-5=@#@2+3=@#@3+2=@#@0+6=@#@8-1=@#@4+5=@#@3-1=@#@6-5=@#@0+6=@#@3+6=@#@7+0=@#@8-7=@#@9-2=@#@6+0=@#@10-3=@#@9-0=@#@5-4=@#@7-6=@#@1-0=@#@7-4=@#@9-6=@#@0+6=@#@7+1=@#@3+7=@#@5-1=@#@7+2=@#@1+7=@#@9-5=@#@1+6=@#@5+1=@#@8-0=@#@8-2=@#@9-3=@#@4-3=@#@1+9=@#@3-1=@#@8-6=@#@5+5=@#@10-1=@#@1+9=@#@0+6=@#@10-5=@#@9+0=@#@6+3=@#@7-1=@#@3+0=@#@5+0=@#@6-1=@#@5+0=@#@1-0=@#@5+1=@#@10-7=@#@8-2=@#@9-7=@#@8-5=@#@2+7=@#@3+6=@#@3+2=@#@5-2=@#@0+2=@#@5+1=@#@9-8=@#@3+1=@#@4-1=@#@1-0=@#@5+3=@#@9-5=@#@7+0=@#@10-10=@#@6+3=@#@7-3=@#@8-8=@#@0+2=@#@4+4=@#@1+0=@#@0+6=@#@10-7=@#@4+4=@#@4+6=@#@7-3=@#@8-6=@#@4+1=@#@0+0=@#@10-7=@#@5+5=@#@5+1=@#@3+4=@#@6+0=@#@5-5=@#@0+10=@#@4+5=@#@9-2=@#@4-3=@#@9-9=@#@7-1=@#@10-4=@#@1+1=@#@1+2=@#@8+1=@#@5-4=@#@7-6=@#@4+5=@#@1-0=@#@1-0=@#@3+5=@#@3+4=@#@0+9=@#@1+9=@#@6+4=@#@2+5=@#@6-1=@#@6+0=@#@10-7=@#@7+2=@#@3+1=@#@0+9=@#@1+4=@#@10+0=@#@8+1=@#@6-2=@#@0+0=@#@5+4=@#@5+5=@#@8-5=@#@2+6=@#@0+0=@#@7+0=@#@9-7=@#@5-2=@#@1+6=@#@9-8=@#@5+5=@#@6+2=@#@9+0=@#@3+3=@#@8-1=@#@3+0=@#@7-2=@#@0+9=@#@10-7=@#@10-2=@#@3+3=@#@5-2=@#@2-0=@#@8-0=@#@1+7=@#@8+0=@#@5+0=@#@6+1=@#@5-0=@#@4+6=@#@3-1=@#@0+3=@#@10-2=@#@7+1=@#@7+0=@#@5-2=@#@5+3=@#@6-1=@#@3+1=@#@6-5=@#@7-6=@#@6-2=@#@1-0=@#@9-0=@#@9-8=@#@8-7=@#@6+2=@#@1-0=@#@3-2=@#@4+3=@#@4-3=@#@7-7=@#@2+3=@#@8-8=@#@1+5=@#@0+1=@#@7+3=@#@3-2=@#@1+4=@#@8-0=@#@8-3=@#@5+5=@#@8-4=@#@5+3=@#@2-0=@#@9-2=@#@8+2=@#@5-3=@#@1-0=@#@7-6=@#@9-6=@#@2+4=@#@8+1=@#@8-2=@#@2+1=@#@4+2=@#@10-7=@#@5+3=@#@3-2=@#@7-2=@#@5-2=@#@5+2=@#@10-5=@#@6-4=@#@10-3=@#@7-1=@#@6-4=@#@1+4=@#@1+3=@#@6-5=@#@5+4=@#@8-1=@#@8-3=@#@5+2=@#@4+0=@#@0+7=@#@2+6=@#@9-7=@#@5+3=@#@10-4=@#@3+3=@#@1+2=@#@8-6=@#@7+1=@#@1+5=@#@10-3=@#@7-6=@#@3+5=@#@8+2=@#@3+7=@#@4+4=@#@10-7=@#@10-4=@#@3-0=@#@3+7=@#@9-4=@#@1+2=@#@10-2=@#@0+8=@#@0+4=@#@2+2=@#@8-0=@#@6+1=@#@9-8=@#@7-0=@#@2-0=@#@4-0=@#@4-2=@#@17@#@";i:

15;s:

435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材分析@#@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

@#@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数的认识方面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学生在数的运算方面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整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及其简便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的学习会为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竖式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奠定重要基础。

@#@@#@一、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小数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内容编排特点@#@1.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背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内容编排上,以两位同学购买图书的情景引入教学,在例1、例2和例3中分别提供了用小数表示的相关图书的价格,然后结合现实情景与具体数量来研究小数的加减运算。

@#@在做一做及练习题中,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现实出发,编排了相关的小数加减计算活动,如商品的价格、学生的体重、体育竞赛的成绩等。

@#@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小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编排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也使枯燥的小数计算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体验感受到小数加减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可以很快掌握小数加减法中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及进、退位的规则。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小数点的处理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需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化简。

@#@因此,教材把小数加减法编排在同一例题中,便于集中研究算理,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如,例1是教学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迁移到小数减法;@#@例2教学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再从小数加法到小数减法,由位数相同到位数不同,教材在编排上既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突出了重点,而且有目的地分散了小数加减法笔算的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的迁移作用,突破小数计算中的难点。

@#@例1、例2的内容是以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为基础的,并且例2教学的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以例1教学的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为基础的。

@#@在此基础上教学例3,从一步小数加减法计算发展到两步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这样,学生就能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迁移、类推,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算能力,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为后面例4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样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已有的旧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的正迁移。

@#@@#@";i:

16;s:

17892: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泗阳县众兴镇中心小学朱祝梅@#@《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多位同事的指导帮助以及家长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已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此报告即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的提出@#@21世纪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

@#@知识更新加快,人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很快老化,对现代人来说一次性教育概念已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就是说一个人终生工作、终生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瞬间已变的需要。

@#@今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得做到老,学到老,真正的成才全凭自己不断努力探索,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自学能力和兴趣培养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探讨一条培养自学能力的新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现行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学习自主性等全新的概念已经对现行的教育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撷取知识的主体,使每个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成为学生发展的心理与学力的动力。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的主体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实施。

@#@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根本上说是靠主动和自觉。

@#@主动就是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自觉是指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学生这种主动、自觉不是自然发生的,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正确指导,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途径。

@#@@#@2、核心概念的界定@#@自学能力,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

@#@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索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

@#@@#@数学自学能力,是在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与技能的前提下,通过自学数学教材等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技能的能力。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的参考书、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精神实质,解答相应的练习或问题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1、准备阶段(2011.11——2011.12)@#@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撰写研究方案。

@#@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

@#@进行理论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2.1——2012.12)@#@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将自学的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经过近一年的课堂改革尝试,我们将“自学的理念”和我校中高年级学情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关注生命体验的课堂模式,将数学课初步定为三个模块:

@#@自学尝试→互动释疑→训练达成。

@#@@#@3、总结阶段(2012.12)@#@

(1)整理研究过程的论文、案例@#@

(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三、研究成果概述@#@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下列的成果:

@#@@#@

(一)理论成果@#@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教师要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

@#@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到以下要求:

@#@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

@#@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

@#@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

@#@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

@#@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

@#@⑷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

@#@@#@2、增设自学环节,贯穿教学始终。

@#@@#@课前预习性自学。

@#@课前常规性预习要求学生自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课中自发性自学。

@#@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重在出好启发性的自学题。

@#@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学生已学和将学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

@#@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抓住已学和将学知识的沟通点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借鉴和启示。

@#@根据年龄特点采用不同自学方式:

@#@低年级引导性自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依据思考题、练习题自学;@#@中年级独立性自学:

@#@独立发现问题、独自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题;@#@高年级创造性自学:

@#@独立选用学习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

@#@

(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

@#@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课后小结性自学。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总结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

@#@教师在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以后,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把一盘散沙知识梳理成一个知识系统。

@#@启发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分为几条线索,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或借助图形把它们概括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且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概括、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贮存于大脑。

@#@教师还应促使学生自己把每一单元知识归纳为几个主要问题,记住它的内容、方法和重要结论,特别要对教学中已经选用过的例题、习题,以整单元的知识为背景进行重新审视,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本单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这种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自学能力。

@#@@#@3、课堂模式与效果的转化@#@

(1)将数学课堂分为三个模块:

@#@自学尝试→互动释疑→训练达成。

@#@@#@第一模块:

@#@自学尝试。

@#@@#@学习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要进行自学尝试。

@#@自学尝试采用两种方式:

@#@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以课前预习为主。

@#@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

@#@对于概念、图形、统计、规律、策略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学成果再汇报展示。

@#@@#@第二模块:

@#@互动释疑。

@#@@#@这一模块安排的环节一般有两个:

@#@质疑讨论、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螺旋上升。

@#@一般围绕学生汇报中的争议或者尝试练习中的错误展开讨论、争辩、反思,老师适时介入,点拨提升,做到点拨时抓住关键,一针见血,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

@#@@#@第三模块:

@#@训练达成。

@#@@#@这一模块的环节可以安排三个:

@#@分层训练、学生自结、当堂检测。

@#@分层训练一般是以书中相关练习为主并适当整合、穿插和延伸。

@#@@#@

(2)我用新模式向全校数学老师上了示范课(《倒数的认识》)。

@#@@#@(3)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增强,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4)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 @#@@#@4、形成的理性认识@#@

(1)一定要做好家校联合。

@#@大家都知道,课前自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的很强的学习自律性,仅靠自觉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的。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利用家长会或飞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要教给家长一些具体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家长做好学生在家自学的工作,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即使不能,也能在时间上做好监督,有一个比较好地保证。

@#@ @#@ @#@@#@

(2)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导学提纲。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主要依据的就是课本和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效果,甚至是整节课的成败。

@#@教师在设计导学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注意知识的层次,注意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注意知识的趣味性,注意到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导学提纲加以修订。

@#@@#@(3)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生所有的自学工作,必须有一个明确学习方法指导。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自学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

@#@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学生自学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更深处入地思考,尽量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课堂上解决。

@#@@#@(4)充分利用小组合作。

@#@不管学生如何会学,还是有一些问题是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这个时候,小组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探究,把这些问题尽量解决。

@#@此外,一个小组解决不了,可以向其他小组请教,多个小组合作解决。

@#@@#@(5)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可能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果不注意同学生交流,不注意学生自学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就不能给出最好的自学建议,学生的自学就可能绕弯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自学流于形式。

@#@相反,如果教师放下身段,愿意和学生交朋友,学生才会愿意把自己真实想法告诉教师,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自学工作事半功倍。

@#@@#@

(二)实践成果@#@1、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敢问:

@#@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

@#@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

@#@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对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端正教育思想,勇于放手。

@#@教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并让学生明白自身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

@#@”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

@#@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

@#@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又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

@#@“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规定:

@#@凡每月用户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

@#@小明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

@#@”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

@#@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有目标、自主地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设计学案,做到教为学服务,充分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取得成绩@#@1、2013年11月《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名校》刊物发表,2013年11月《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化》获省师陶杯奖。

@#@@#@2、2013年四月在学校举行的讲例题比赛中获一等奖,2014年6月主备的教案被评为一等奖,2014年6月教学设计获三等奖。

@#@@#@3、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和走进他们的课堂学习,自己也能够认真钻研教材,所以在每次的考试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在学校举行的公开课上也获得了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4、2014年8月泗阳县教育局授予“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称号。

@#@@#@四、问题与思考@#@本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个案研究深度还不够,课题研究的张力和效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我们对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时候有虎头蛇尾的情况出现。

@#@这都影响了总结、论文和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如:

@#@@#@

(1)如何有效的将自主学习渗透到每一位学生;@#@@#@

(2)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将多种学法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3)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学、合作、讨论”将如何更具有新鲜的活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向下面两个方向努力:

@#@@#@1、解放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

@#@@#@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的本质要求是把书本的知识活化,把现成的结论人性化、人文化、形象化、过程化。

@#@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出发,让学生通过活动去感知,去获得知识;@#@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创造之悦,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存在能力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和潜能观,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发展)负责;@#@要相信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潜能是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对话者;@#@既是聆听者又是促进者。

@#@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善解人意,更要学会解读学生的心灵。

@#@@#@8@#@";i:

17;s:

2139:

"《数学广角-搭配

(二)》评课稿@#@窗体顶端@#@裴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搭配

(二)》这堂课教学结构严谨,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而言,我觉得裴老师的这节课把握得很到位,但有些细节上的问题需要改进。

@#@现对本节课做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兴趣@#@整堂课裴老师以进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角色为引线,首先是帮助遇到困难的懒羊羊为题解决密码的切入口,接着又出示帮助美羊羊穿衣搭配,每件上衣都可以和下装搭配,让孩子们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享受助人为乐的乐趣,享受到学好数学带来的巨大成就感,让学生能更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节课中裴老师注重强调“搭配是有顺序的,不重复,不遗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培养好这种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肯定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多在课堂上提醒孩子这样学习,相信他们的这种能力会逐渐提高。

@#@@#@三、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整堂课中,裴老师所选取的事例皆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不管是懒羊羊的密码问题,还是美羊羊的穿衣搭配,或者早餐搭配,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贴近生活,这样让学生能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乐趣。

@#@@#@几点建议之处:

@#@@#@一、当学生呈现出方法时,裴老师自己急于总结方法,而在总结方法后又自己着急给出答案,这样的话学生之前缺少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略低。

@#@@#@二、整堂课下来对学生的鼓励性评语不够及时,可是适时地给出鼓励性评语,让学生积极性可以适当提高,多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在互动的时候增进师生的友好关系。

@#@@#@评课者:

@#@黄丽敏@#@ @#@@#@ @#@@#@ @#@@#@";i:

18;s:

3779:

"小数乘小数导学案@#@设计人:

@#@荥阳三高附小徐艳敏@#@审核人:

@#@荥阳第六小学李莹@#@温馨寄语:

@#@我是最棒的!

@#@@#@学习目标:

@#@1、会正确确定积的小数位并点上小数点。

@#@@#@2、能正确的计算小数乘法,并具备一定的速度。

@#@@#@3、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有关习题。

@#@@#@学习重难点:

@#@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及如何移动小数点。

@#@@#@知识准备:

@#@会熟练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三位数@#@学法指导:

@#@迁移法、练习法@#@学习过程:

@#@@#@口算训练@#@0.5×@#@41.25×@#@85.38-(1.8+2.38)0.77+0.3314.5+9.51.68+1.5400÷@#@25÷@#@83.25×@#@4@#@一、自主学习@#@1.打开课本第四页,自学例3@#@问题:

@#@小数乘小数如何计算?

@#@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计算1.2×@#@0.8时,先把1.2扩大到它的10倍,变成(),把0.8扩大()倍,变成(),然后计算()×@#@()得到的积是(),比原来扩大了()倍,要得到原来的积,需要将()再缩小到它的(),结果是()。

@#@@#@列竖式为:

@#@@#@2.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2.7×@#@0.35.2×@#@0.71.1×@#@2.5@#@小数乘小数的一般方法是:

@#@@#@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关系是:

@#@@#@我的收获是:

@#@@#@三、课堂练习@#@1、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0.37×@#@0.94=3.478@#@41.2×@#@9.2=3790.40.78×@#@6.1=47.58@#@2、做一做:

@#@6.7×@#@0.32.4×@#@6.20.56×@#@0.04@#@3、根据24×@#@3=72,直接在括号里填得数。

@#@@#@240×@#@30=()2.4×@#@3=()24×@#@0.03=()@#@0.24×@#@0.3=()2.4×@#@()=0.722.4×@#@0.3=()@#@四、课堂检测@#@1、口算@#@0.8×@#@25=7.2×@#@1000.7×@#@0.5=12.5×@#@8=@#@0.9×@#@1.1=0.3×@#@0.3=1.4×@#@0.3=0.1×@#@23=@#@0.7×@#@0.6=0.1×@#@5.3=0.24×@#@0.3=60×@#@0.5=@#@2.橘子每千克1.2元,买5.8千克要多少钱?

@#@@#@3.一个长方形长2.75米,宽1.6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五、课后练习@#@1、填空@#@⑴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就从积的()边起数出几位,点上()。

@#@@#@⑵13.7×@#@1.4的积有()位小数,36×@#@0.05的积有()位小数,@#@0.14×@#@3.2的积有()位小数. . @#@⑶6.7×@#@0.7表示求6.7的()@#@⑷6.7×@#@0.54表示求6.7的()@#@⑸0.35的百分之二十一是多少?

@#@列式是(),它的积是()位小数。

@#@@#@2.竖式计算@#@0.027×@#@0.0525.8×@#@1.493.09×@#@0.7@#@@#@27×@#@0.860.39×@#@2.11.7×@#@3.5@#@3、列式计算@#@⑴46的百分之三十二是多少?

@#@⑵一个因数是0.75,另一个因数是9.5,他们的积是多少?

@#@@#@4、一块黑板长3.1米,宽1.2米,它的面积多少平方米?

@#@如果漆这块黑板每平方米要花9.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i:

19;s:

1790: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测试题@#@ @#@一、小兔拔萝卜。

@#@@#@@#@二、想一想,填一填。

@#@@#@1、卡片上最大能填几?

@#@@#@@#@2、64÷@#@7=……51÷@#@6=……@#@3、5除48,商是,余数是。

@#@@#@4、按要求把算式写在□内。

@#@余数是2余数是3@#@8÷@#@315÷@#@411÷@#@2@#@21÷@#@617÷@#@510÷@#@4@#@5、很快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4)259)728)526)43@#@三、判断对错。

@#@@#@1、28÷@#@5=5……3()@#@2、如果△÷@#@6=○……□,那么□最大应是5。

@#@()@#@3、森林医生。

@#@@#@@#@四、计算题,要细心。

@#@@#@1、请你接着算。

@#@@#@2、用竖式计算。

@#@@#@88÷@#@9=30÷@#@7=26÷@#@3=@#@五、解决问题,你真棒!

@#@@#@1、@#@2、@#@@#@3、至少需要几张实验桌子?

@#@@#@@#@参考答案:

@#@@#@一、小兔拔萝卜。

@#@(略)@#@二、想一想,填一填。

@#@@#@1、5672、71833、934、略@#@5、6867@#@三、判断对错。

@#@@#@√√×@#@×@#@×@#@@#@四、计算题,要细心。

@#@(略)@#@五、解决问题,你真棒!

@#@@#@1、22÷@#@3=7(枝)……1(枝)@#@2、25÷@#@4=6(块)……1(元)@#@3、47÷@#@6=7(张)……5(人)@#@";i:

20;s:

2732:

"小学数学六年级培优冲刺奖学金,更上一层楼遂宁南山国际小学数学六年级培优冲刺奖学金,更上一层楼遂宁南山国际@#@遂宁南山国际学校冬令营@#@好问的人,只做了几分钟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小学数学六年级培优冲刺奖学金,更上一层楼遂宁南山国际小学数学六年级培优冲刺奖学金,更上一层楼遂宁南山国际@#@小学六年级数学思维拓展训练之@#@巧算面积@#@姓名:

@#@分数:

@#@@#@〖方法和技巧〗@#@在计算比较复杂的平面图形面积时,常用方法有:

@#@@#@

(1)“割补法”:

@#@把原来的图形剪拼成我们所熟悉的“基本”图形。

@#@@#@

(2)“分解法”:

@#@把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平移、旋转等方法,对图形进步恰当合理的变形,再经过分析推导来寻求解题的有效途径。

@#@@#@【例1】如图,梯形ABCD的面积是45平方米,高6米,△AED的面积是5平方米,BC=10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举一反三〗@#@E@#@如图,ABCD是一个长方形,三角形ADE比三角形CEF的面积小10平方厘米,问CF的是长多少厘米?

@#@(图中单位:

@#@厘米)@#@【例2】边长为8厘米和4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成在一起,如下图,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举一反三〗@#@如下图,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4厘米和3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3】下图是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按照图上标出的数值,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举一反三〗@#@图中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部分重叠在一起的,已知AB=6厘米,BD=4厘米,EF=2厘米,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B@#@A@#@F@#@E@#@D@#@C@#@G@#@〖举一反三〗右图中大正方形由4个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拼成,计算大正方形的边长?

@#@@#@【例5】在右图所示的长方形中,E,F分别是AD和DC的中点。

@#@如果已知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64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4】如图所示,一个正方形把它的边长增加6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就增加了132平方厘米。

@#@计算原来正方形的面积。

@#@@#@〖举一反三〗@#@如下图所示,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36平米厘米,E,F,G分别为AB,BC,CD的中点,H为AD边上任意一点。

@#@问: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i:

21;s:

12383:

"杨田镇中心小学教师电子备课模板@#@学科:

@#@数学教学课时:

@#@第1课时主备人:

@#@洪义明@#@参考教案@#@我的教案(二次备课)@#@课题@#@《认识直角》@#@《认识直角》@#@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课前准备@#@ @#@三角板、纸片、钟、多媒体@#@ @#@三角板、纸片、钟、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过程@#@一、认识直角。

@#@@#@1、谈话:

@#@前面我们认识了角,现在你知道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吗?

@#@(指名汇报)@#@2、谈话:

@#@看看这个正方形,你能指出它的角吗?

@#@@#@(指名一生上前指角,指出有4个同样的角)@#@在纸工袋上有几个这样大小的角?

@#@三角板上呢?

@#@@#@3、谈话:

@#@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角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直角”。

@#@一般我们还要在直角上标上一个符号来表示直角。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角。

@#@@#@二、折角。

@#@@#@1、 @#@ @#@谈话:

@#@那么你想自己来折一个直角吗?

@#@@#@(学生用圆形纸和不规则纸折角)@#@2、 @#@ @#@提问:

@#@比较你折的两个直角,有什么发现?

@#@@#@再与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别比较后汇报)@#@3、提问: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直角都是一样大小的)@#@三、找角。

@#@@#@1、谈话:

@#@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地方都有直角,你能从教室里找到其他的直角吗?

@#@等会儿要请你来说一说:

@#@你找到的直角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的?

@#@@#@(学生找直角)@#@2、提问:

@#@谁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直角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的?

@#@(全班交流)@#@3、谈话:

@#@小朋友真棒,找到了那么多的直角。

@#@其实啊,在我们经常看见的钟面上也有直角,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例1想一想)@#@(学生交流,教师在钟面上拨一拨,并验证)@#@4、谈话:

@#@当然在我们数学书的封面上也有直角,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呢?

@#@@#@(学生汇报,两种方法。

@#@)@#@下面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

@#@(学生活动)@#@5、提问:

@#@你找到几个直角?

@#@谁来指一指?

@#@@#@(指名上前指一指)@#@6、谈话:

@#@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能用任意两块三角板拼出一个直角吗?

@#@@#@(同桌合作拼直角)。

@#@@#@指名汇报,并展示拼出的直角,另请生验证。

@#@)@#@四、画角。

@#@@#@谈话:

@#@拼了角后,你想把直角画下来吗?

@#@@#@(学生在书本P68方格纸上画一个直角。

@#@@#@指名展示,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怎样验证?

@#@@#@教师在方格纸上示范画直角,学生再画一个直角)@#@一、认识直角。

@#@@#@1、谈话:

@#@前面我们认识了角,现在你知道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吗?

@#@(指名汇报)@#@2、谈话:

@#@看看这个正方形,你能指出它的角吗?

@#@(指名一生上前指角,指出有4个同样的角)@#@在纸工袋上有几个这样大小的角?

@#@三角板上呢?

@#@@#@3、谈话:

@#@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角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直角”。

@#@一般我们还要在直角上标上一个符号来表示直角。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角。

@#@@#@二、折角。

@#@@#@1、 @#@ @#@谈话:

@#@那么你想自己来折一个直角吗?

@#@@#@(学生用圆形纸和不规则纸折角)@#@2、 @#@ @#@提问:

@#@比较你折的两个直角,有什么发现?

@#@@#@再与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别比较后汇报)@#@3、提问: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直角都是一样大小的)@#@三、找角。

@#@@#@1、谈话:

@#@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地方都有直角,你能从教室里找到其他的直角吗?

@#@等会儿要请你来说一说:

@#@你找到的直角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的?

@#@(学生找直角)@#@2、提问:

@#@谁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直角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的?

@#@(全班交流)@#@3、谈话:

@#@小朋友真棒,找到了那么多的直角。

@#@其实啊,在我们经常看见的钟面上也有直角,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例1想一想)@#@(学生交流,教师在钟面上拨一拨,并验证)@#@4、谈话:

@#@当然在我们数学书的封面上也有直角,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呢?

@#@(学生汇报,两种方法。

@#@)@#@下面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到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

@#@(学生活动)@#@5、提问:

@#@你找到几个直角?

@#@谁来指一指?

@#@(指名上前指一指)@#@6、谈话:

@#@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能用任意两块三角板拼出一个直角吗?

@#@(同桌合作拼直角)。

@#@@#@指名汇报,并展示拼出的直角,另请生验证。

@#@)@#@四、画角。

@#@@#@谈话:

@#@拼了角后,你想把直角画下来吗?

@#@@#@(学生在书本P68方格纸上画一个直角)。

@#@@#@指名展示,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怎样验证?

@#@教师在方格纸上示范画直角,学生再画一个直角)@#@教学活动过程@#@@#@五、认识锐角、钝角。

@#@@#@1、 @#@ @#@谈话:

@#@刚才我们折了直角,画了直角,并知道在生活中有许多直角。

@#@请你再看看这几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哪一个是直角呢?

@#@(图略)@#@这个角比直角(小),它也有一个名称,叫锐角。

@#@那么这个角比直角(大),名字叫钝角。

@#@看一看你们的三角板上有锐角和钝角吗?

@#@谁来指一指?

@#@@#@(指名上前指一指)@#@六、练习@#@1、想想做做第4题。

@#@@#@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5题。

@#@@#@照下面左图的样子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展示、汇报。

@#@@#@3、在下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图略)@#@七、总结@#@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五、认识锐角、钝角。

@#@@#@1、 @#@ @#@谈话:

@#@刚才我们折了直角,画了直角,并知道在生活中有许多直角。

@#@请你再看看这几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哪一个是直角呢?

@#@(图略)@#@这个角比直角(小),它也有一个名称,叫锐角。

@#@那么这个角比直角(大),名字叫钝角。

@#@看一看你们的三角板上有锐角和钝角吗?

@#@谁来指一指?

@#@(指名上前指一指)@#@六、练习@#@1、想想做做第4题。

@#@@#@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想想做做第5题。

@#@@#@照下面左图的样子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展示、汇报。

@#@@#@3、在下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

@#@(图略)@#@七、总结@#@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作业设计@#@@#@一、填空。

@#@@#@  1、一个角是由个顶点和条边组成的。

@#@@#@  2、一把三角板有个角,其中直角有个。

@#@@#@3、数一数下面图形分别有几个角。

@#@@#@@#@个角 @#@个角 @#@个角 @#@个角 @#@个角@#@  二、判断对错。

@#@@#@  1、直角是角中最大的角。

@#@()@#@  2、直角没有顶点。

@#@()@#@  3、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一样大,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  4、角有3个顶点和3条边。

@#@()@#@  5、一个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  6、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  7、三角板上的三个角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

@#@()@#@  三、按要求填空。

@#@@#@  1、写出下列是直角的图形。

@#@@#@是直角的有:

@#@、、、。

@#@@#@  2、写出比直角小的角。

@#@@#@  比直角小的角有:

@#@、、。

@#@@#@  四、按要求画图。

@#@@#@1、画一个直角。

@#@@#@  @#@2、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  @#@3、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  @#@4、画一个有直角的三角形。

@#@@#@板书设计@#@《认识直角》@#@锐角<@#@直角<@#@钝角@#@教学反思@#@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直角的表象.@#@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的初步认识上帮助学生认识直角。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再告诉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实物上找出来的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出示了不同位置摆放的直角的图形,指出这些角都是直角。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出直角。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直角的初步认识,而且也启发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再认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比较角的大小、认识锐角和钝角时,选择了“钟面”作为学习材料.通过钟面上时钟和分钟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知识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 @#@ @#@2、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例如,在初步认识直角时,安排了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直角、用已知直角比的方法找出教学书封面上直角的活动.用两块三角板上的拼出这些活动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3、重视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建立直观认识,并在比较中使认识逐步清晰。

@#@在前两个例题中,学生对直角的辨认主要建立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是模糊的。

@#@练习中用已知直角比的方法找出教学书封面上直角,学生对直角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同样,认识锐角和钝角也抓住了“比较”这个环节。

@#@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复比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清晰表象。

@#@@#@";i:

22;s:

2957:

"3.1认识三角形(四)导学案@#@【学习目标】:

@#@@#@1、经历折纸和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2、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3、会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三角形高的概念和画法@#@【学习难点】:

@#@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和例题@#@【导学部分】:

@#@@#@

(一)、知识链接@#@1、垂线:

@#@如果两直线相交成,则两直线互相,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

@#@@#@2、分别过A、B、两点作直线a的垂线@#@A·@#@@#@a@#@@#@·@#@B@#@

(二)、探索新知@#@1、高线的叙述:

@#@@#@①AD是△ABC的边上的高。

@#@@#@②ADBC垂足为D@#@③∠=∠=90°@#@@#@④三角形BC边上的高AD是(线段射线直线)@#@2、三角形高线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识别三角形的高:

@#@如图△ABC中:

@#@@#@BC边上的高______;@#@AB边上的高______;@#@AC边上的高@#@4、画高线:

@#@@#@用三角尺分别画出图中锐角△ABC,直角△DEF,钝角△PQR的各边上的高。

@#@@#@问题: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

(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垂足在相应顶点的对边上@#@且三条高相交于点;@#@@#@

(2)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在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上的高是另@#@一条直角边,三条高相交于;@#@@#@(3)钝角三角形的钝角所对的边上的高在三角形的,另两条边上的高@#@均在三角形的,三条高的延长线也相交于点。

@#@@#@结论: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点。

@#@@#@【课堂探究】@#@例1:

@#@如图,在⊿ABC中,AE,AD分别是高线和角平分线,@#@已知∠BAC=800,∠C=380,@#@求∠DAE的度数@#@【课后练习】@#@1、下列各组图形中,哪一组图形中AD是△ABC的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内部@#@ B、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C、三角形高线是垂线@#@D、三角形角平分线是射线@#@3已知:

@#@∠ACB=90°@#@,CD是△ABC的高线∠A=30°@#@@#@求:

@#@∠ACD、∠BCD@#@@#@4、已知:

@#@∠ACB=90°@#@CD⊥ABAB=13BC=12 AC=5@#@求:

@#@

(1)S△ABC

(2)CD长@#@";i:

23;s:

4179:

"朱王堡明德小学@#@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折线统计图》评课稿@#@朱王堡明德小学段永明@#@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杨尚荣老师上的《折线统计图》,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杨尚荣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

@#@杨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先出示学生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心,为下面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再由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用手比划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让学生用手比划踢毽子的数量变化,这个环节,非常巧妙地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所以柳老师就让学生尝试画折线统计图,很多学生都会画,在学生画的统计图上再进一步学习如何画统计图,这样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

@#@柳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出示学生跳绳数量到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再到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都富有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关注统计的数学价值。

@#@@#@新课标指出:

@#@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发展。

@#@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柳老师将理解数据的合理性,根据统计数据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是作为重点。

@#@比如在了解和分析了2个同学的一周踢毽子情况,让学生根据跳绳数量的多少选择让哪个同学去参加比赛。

@#@事实证明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合理选择,学生拥有了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广阔空间。

@#@@#@四、修改建议@#@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

@#@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巩固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提供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

@#@或者可以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3@#@";i:

24;s:

4877: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案@#@教学课题@#@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数的加减法口算。

@#@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的过程,使学生会用口算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体验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方法@#@自学、教师指导@#@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

@#@@#@师:

@#@把学生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说说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再说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百组成的。

@#@@#@3出示复习题@#@

(1)13个十是()。

@#@@#@

(2)25个百是()。

@#@@#@(3)5个千是()。

@#@@#@(4)80里面有()个十。

@#@@#@利用数的组成规律,我们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学习例11出示例11的画面,张爷爷家今年春节新添了两件电器。

@#@@#@

(1)从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电视机1000元,冰箱2000元)@#@

(2)请你们帮张爷爷算一算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

@#@谁会列式?

@#@(口答)老师板书:

@#@1000+2000=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口算的?

@#@@#@学生汇报:

@#@学生1:

@#@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也就是3000@#@学生2:

@#@1+2=31000+2000=3000@#@师归纳:

@#@同学们的算法都对,希望今后在做练习时,要选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

@#@@#@2、学习减法。

@#@@#@师:

@#@看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冰箱比电视机多多少钱?

@#@@#@师:

@#@你们能解决吗?

@#@请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计算?

@#@并告知结果。

@#@@#@生:

@#@2个千减去1个千是1个千,也就是1000@#@师:

@#@还有别的算法吗?

@#@@#@生:

@#@因为2-1=1所以2000-1000=1000@#@3、教学例12。

@#@@#@现在我这也有3个数8050130谁能根据这几个数编一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的口算题?

@#@@#@

(1)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0+50=130-80=130-50=@#@思考;@#@这三道题怎样又正确又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并说出口算过程;@#@(80+50等于多少?

@#@是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计算130-80=和130-50= @#@这两道题时,可以看到减法想到加法递推。

@#@因为80+50等于130。

@#@所以130减去80等于50或因为80+50等于130所以130减去50就等于80)引导学生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有什么不同?

@#@@#@4、尝试练习,做后指生说说算法@#@900+600=1500-600=1500-900=@#@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三.巩固练习。

@#@@#@1、快乐垂钓:

@#@@#@800+400=3000+6000=70+50=@#@1200-500=9000-5000=1500-1000=@#@2.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师: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生1:

@#@一共有多少袋麦子?

@#@@#@生2:

@#@麦子比稻谷多多少袋?

@#@@#@生3:

@#@麦子和稻谷一共有多少袋?

@#@@#@集体订正@#@3.练习十九第三题。

@#@@#@四.总结@#@师: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口答)@#@师:

@#@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同学们在口算时要细心,认真,还要注意用已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业@#@练习十九第1题@#@教学反思@#@学生是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旧知识顺利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不止考虑到了学生能正确计算,会口述算理,而且设计了学生平时有些犯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计算,拉近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将运算与实际的生活问题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学生整体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掌握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上了一个台阶。

@#@@#@";i:

25;s:

7112:

"《四边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学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

@#@从主题图中找出四边形,进而探讨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会认识一些图形,比如:

@#@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了,大部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样化,但是,四边形的特征在理解上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以及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必须结合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去理解去巩固。

@#@@#@因此,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够从众多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并能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知道: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他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堂课我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中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运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使学法和教法相适应,在教学中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涂一涂、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等。

@#@让学生手眼口脑并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探讨学习内容。

@#@重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是否部署得科学合理,关系着教学的成败。

@#@因此,为了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前,先和学生交流:

@#@你们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

@#@我们说的这些活动是在哪里进行的呢?

@#@我们看看这里的小朋友们在参加什么活动呢?

@#@他们的操场可漂亮了,都由哪些图形构成的呢?

@#@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形象地再现主题图中的各种图形,其中四边形是用得最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四边形。

@#@出示课题“四边形的认识”。

@#@这样导入,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抓住教学例1和例2来进行的。

@#@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的方式来学习,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四边形的特征。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题卡上找出四边形,并把它们涂上喜欢的颜色,涂好颜色后,学生交流自己所找出的图形,教师在课件上出示,让学生明确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再让学生讨论: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使学生逐步明确四边形的特征,并在课件上出示四边形的特征。

@#@@#@接着,在学生找出的四边形的基础上,给这些不同的四边形分类。

@#@四边形的分类教材上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利用课件把这三种不同的分法给展示出来,这三种分法仅仅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究竟有几种分法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在教学中,我根据班级实际的情况加以引导,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

@#@@#@其次,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给图形的分类中,大部分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学生可以用三角板量一量它们的角,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也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边,还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接着用课件展示出它们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这个过程学生选择的方法是多样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尽情发挥,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三)拓展延伸,深化练习@#@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我抓紧机会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在课件上出示练习题。

@#@先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并说说理由。

@#@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图形的表面是四边形,学生讨论完后,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围一围、画一画、摆一摆四边形。

@#@用这些方法来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我是小小设计师:

@#@用下面的图形来装饰自己的长方形地面。

@#@并用课件展示出来。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发现生活中四边形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使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我抓住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了板书,四边形有四个角和四条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整个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更有利于辅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四边形的认识@#@四边形:

@#@四个角,四条边@#@长方形:

@#@对边相等@#@正方形:

@#@四条边相等 @#@ @#@ @#@ @#@}四个直角@#@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潜能生的动手能力较慢,思维能力较差,因此,还没有充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还需要老师课后对他们进行指导。

@#@@#@最后,我想说:

@#@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处处皆学问。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i:

26;s:

12198:

"“圆柱圆锥”练习题@#@一、填充题:

@#@@#@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2)一个直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2.5厘米。

@#@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柱体的高6厘米,那么圆锥体的高是()厘米。

@#@@#@(4)一个圆柱体高4分米,体积是40立方分米,比与它等底的圆锥体的体积多10立方分米。

@#@这个圆锥体的高是()分米。

@#@@#@(5)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1.5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6)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7)一个圆锥体底面直径和高都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8)一根长2米的圆木,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48平方厘米,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9)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0)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圆柱底面直径的,如果它们的高相等,那么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的()。

@#@ @#@(11)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2)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13)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14)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

@#@@#@(1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16)一个棱长是4分米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后,倒入一个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的圆锥体容器里正好装满,这个圆锥体的高是()分米。

@#@@#@二.判断题:

@#@@#@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

(2)有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它们的底面半径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体积是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2立方分米。

@#@()@#@(3)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多。

@#@()@#@(4)一个圆锥体高不变,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6倍,这个圆锥的体积也扩大到原来的6倍。

@#@()@#@(5)底面半径是6厘米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底面半径是2厘米的等高圆柱的体积。

@#@()@#@(6)把一张长62.8厘米,宽31.4厘米的长方形硬纸片,卷成一个圆柱形纸筒(粘贴处宽度不计),它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

@#@()@#@(7)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这个正方体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8)如果两个圆柱体的侧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周长也一定相等。

@#@()@#@(9)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100.48立方厘米。

@#@()@#@(10)圆锥的体积是8.1立方分米,高是0.3分米,底面积是81平方分米。

@#@()@#@三、选择@#@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  ①12 ②36 ③4 ④8@#@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平方厘米,高是()厘米。

@#@@#@  ①3 ②6 ③9 ④12@#@3、一个圆锥的体积是n立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  ①n ②2n ③3n ④@#@4、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切削掉的部分部分重8千克,这段圆钢重()千克。

@#@@#@  ①24 ②16 ③12 ④@#@5、一个圆柱体积比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大()。

@#@@#@  ①②1 ③2倍 ④3倍@#@6、一个底面直径是27厘米,高9厘米的圆锥体木块,分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木块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平方厘米。

@#@@#@  ①81 ②243 ③121.5 ④125.6@#@7、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①12 ②9 ③27 ④24@#@8、把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立方体钢坯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①50.24 ②64③12.56 ④200.96@#@四、应用题@#@1、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圆柱体,它的底面直径是1米,长2米。

@#@每滚动一周能压多大面积的路面?

@#@@#@2、一堆圆锥形黄沙,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1.5米,每立方米的黄沙重1.5吨,这堆沙重多少吨?

@#@@#@3、一辆货车箱是一个长方体,它的长是4米,宽是1.5米,高是4米,装满一车沙,卸后沙堆成一个高是1.5米的圆锥形,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六年级圆柱圆锥练习题@#@1、圆柱形队鼓的侧面由铝皮围成,上、下底面蒙的是羊皮。

@#@队鼓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2.6分米。

@#@做一个这样的队鼓,至少需要铝皮多少平方分米?

@#@羊皮呢?

@#@@#@2、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直径是0.6米,高是1米。

@#@做一个这样的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做一根长2米、管口直径0.15米的白铁皮通风管,至少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

@#@@#@4.一个圆柱形的灯笼,底面直径是24厘米,高是30厘米。

@#@在灯笼的下底和侧面糊上彩纸,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纸?

@#@@#@5.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1.8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6..“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底面直径30厘米的正方形。

@#@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的无底的圆柱。

@#@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

@#@@#@7.广场上一根花柱的高是3.5米,底面半径是0.5米,花柱的侧面和顶面都布满塑料花。

@#@如果每平方米有42朵花,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

@#@@#@8.柱子高3米,底面周长3.14米。

@#@给5根这样的柱子刷油漆,每平方米用油漆0.5千克,一共要用油漆多少千克?

@#@@#@9.一个圆柱形保温茶桶,从里面量,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5分米。

@#@如果每立方米水重1千克,这个保温桶能盛150千克水吗?

@#@@#@10.银行的工作人员通常将枚1元的硬币摞在一起,用约卷成圆柱的形状,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5厘米,高是9.25厘米。

@#@你能算出每一枚元的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1.找一个圆柱形茶杯,从里面量出它的高是30厘米,底面直径是8厘米,算出这个茶杯大约可盛水多少克?

@#@(1立方厘米重1克)@#@12.一个圆柱的油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

@#@@#@

(1)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

(2)如果1升柴油重0.85千克,这个油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

@#@@#@13.牙膏厂将牙膏口的直径由原来的0.4厘米改为0.5厘米。

@#@如果每人每天用牙膏的长度是2厘米左右,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牙膏?

@#@@#@8一个圆柱形水池,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8米,深3.5米。

@#@@#@

(1)在这个水池的底面和四周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2)这个水池最多能蓄水多少吨?

@#@(1立方米水重1吨)@#@15.一个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

(1)搭建这个大棚枪林弹雨要用多少平方米的塑料薄膜?

@#@@#@

(2)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16.有两个空的玻璃容器。

@#@圆锥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2厘米;@#@圆柱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2厘米,。

@#@在圆锥形容器里注满水,再把这水倒入圆柱形容器,圆柱形容器里的水深多少厘米?

@#@@#@17.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野营帐篷,它的底面半径是3米,高是2.4米。

@#@@#@

(1)帐篷占在面积是多少?

@#@@#@

(2)帐篷里面的空间有多大?

@#@@#@18.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19.张师傅要把一根圆柱形木料,木料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3分米,削成一个圆锥。

@#@@#@

(1)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

@#@@#@

(2)代我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0.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8米。

@#@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

@#@@#@21.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碎石堆,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0.6米。

@#@如果每立方米碎石重吨,这堆碎石大约重多少吨?

@#@@#@22.蒙古包由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组成。

@#@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米,高中2米;@#@圆锥的高是1米。

@#@蒙古包所占的空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

@#@@#@23.一种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状的,轮宽1.6米,直径0.8米。

@#@前轮滚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4.一个圆柱形状的蛋糕盒,底面半径15厘米,高20厘米。

@#@@#@

(1)做这个蛋糕盒大约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

(2)像左图那样用彩带包扎这个蛋糕盒,至少需要彩带多少厘米?

@#@(打结处大约用15厘米彩带)@#@25.一个圆柱形水桶,高6分米。

@#@水桶底部的铁箍大约长15.7公米。

@#@@#@

(1)做这个水桶至少用去木板多少平方分米?

@#@@#@

(2)这个水桶能盛120升水吗?

@#@@#@26.有两个不同形状的装饰瓶,里面放满了五彩石。

@#@从里面量,圆柱瓶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0厘米;@#@长方体瓶的长和宽都是11厘米,高是9厘米。

@#@哪个瓶里的五彩石多一些?

@#@@#@27.一种圆柱形的饮料罐,底面直径7厘米,高12厘米。

@#@将24罐这样的饮料放入一个长方体的纸箱。

@#@@#@

(1)这个长方体的纸箱的长、宽、高至少各是多少厘米?

@#@@#@

(2)这个纸箱的容积至少是多少?

@#@@#@(3)做一个这样的纸箱,至少要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

@#@(纸箱盖和箱底的重叠部分按2000平方厘米计算)@#@28.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直径都是6厘米,高是12厘米。

@#@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立方厘米?

@#@@#@4、一根圆柱形钢管,长30厘米,外直径是长的,管壁厚1厘米,已知每立方厘米的钢重7.8克,这根钢管重多少克?

@#@@#@5、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

@#@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2米,圆锥的高是1.2米。

@#@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

@#@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保留一位小数)@#@ @#@6、把一个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已知圆锥体的底面周长6.28厘米,高5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7、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相差50.24立方厘米。

@#@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i:

27;s:

399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观课报告@#@我听了钟娜老师执教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本节课教案的编写科学、合理、有条理清晰,层次性强。

@#@教案设计全面地概括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

@#@特别是他对教材的钻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钟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

@#@他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分数单位,以这个切入点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钟老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爸爸、妈妈吃饼情境出发,让学生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策略及方法。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他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他真正做到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概括,使其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用分母加分母,用分子加分子呢?

@#@”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探究,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明确了算理。

@#@突破了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他还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把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小数加法的意义联系起来,然后再把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计算方法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了有效、高效。

@#@顺利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同时,渗透了学习方法。

@#@使学生对自己理解算理后的计算方法掌握的非常牢固。

@#@即“注重了过程”也“深化了结论”,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语言简练,干净利落,评价及时、恰当好处,很好地调控课堂,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他把多媒体与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较抽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变得形象,让学生有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又进一步揭示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和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识地学习既容易又便于牢固掌握,因此,学生学得很轻松、愉快。

@#@@#@通过这次观课,我深刻认识到,无论使用哪种教法,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应道充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不是要学生融入老师的心里,而是要老师融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示和进行无限的思考,并保证学生解决难题,让学生更清楚、明白。

@#@课件的运用做到了得心应手,起到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作用。

@#@练习设计非常全面,层层上升,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了积极主动的学习。

@#@@#@ @#@ @#@ @#@ @#@@#@";i:

28;s:

5864:

"@#@第16课滑杆接球@#@【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如何在Scratch中使用滑动电位传感器来精确定位角色位置。

@#@教材首先介绍如何将滑动电位传感器正确地接在模拟端口上,以滑动网兜接球为例,生动有趣。

@#@如何将滑杆获得的模拟值变为当前角色的坐标值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使用硬件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基础,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学习中去,也具备运用技能进行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1.认识滑动电位传感器。

@#@@#@2.掌握程序启动方法。

@#@@#@3.掌握滑动电位传感器控制程序的方法及原理。

@#@@#@4.利用传感器精确控制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

@#@@#@5.通过滑杆接球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推导能力。

@#@@#@6.利用电位滑动传感器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正确连接滑动电位传感器。

@#@@#@2.掌握利用滑动电位传感器控制角色位置。

@#@@#@难点:

@#@@#@掌握利用滑动电位传感器控制角色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演示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滑动电位传感器,Arduino板,连接线若干。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师出示用键盘控制的游戏,让学生玩一玩。

@#@你们想不想制作一个自己的喜欢游戏呢?

@#@@#@今天,我们利用滑动电位传感器来制作一个可以控制角色位置的Scratch游戏。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从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知识@#@1.认识与测试滑动电位传感器。

@#@@#@滑动电位传感器通常由电阻体和可移动的电刷组成。

@#@通过移动滑块可以得到不同的电阻值。

@#@滑动电位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比如在调音台上音量调节按钮等。

@#@@#@你还在哪儿见过类似的滑动电位器?

@#@@#@学生回答。

@#@@#@2.正确连接端口。

@#@@#@请大家将滑动电位器正确地连接在Arduino板上,注意对应的端口号,并注意电源的正负极。

@#@@#@学生操作连接滑动电位器与Arduino板。

@#@@#@请大家滑动滑块,看看对应端口的模拟值是否在变化?

@#@@#@学生操作,师巡视。

@#@@#@2.添加网兜角色。

@#@@#@今天我们制作一个网兜通过滑杆来控制它。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样例制作,当然你也可以进行一些变化。

@#@特别要注意网兜内部的填充颜色。

@#@@#@学生绘制网兜角色。

@#@@#@3.确定模拟值与坐标对应关系。

@#@@#@我们知道舞台的大小与X轴的坐标范围有关,通过鼠标移动我们可知舞台的最左边值为-240,舞台最右边值为240,所以总长度为480个像素。

@#@@#@请同学看书,思考如何得出模拟值与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生看书,自学。

@#@@#@学生汇报两者转换的过程。

@#@@#@4.编写转换脚本。

@#@@#@根据刚才我们得到的结论,将它转化为脚本。

@#@大家在操作时注意运算之间的关系。

@#@@#@学生编写脚本。

@#@@#@思考:

@#@如果将网兜角色的Y轴上的值分别改为-180、0、180时,这个角色在位置上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操作。

@#@@#@5.设置小球运动@#@我们让小球随机地从顶端下落,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点,你能想到吗?

@#@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分享。

@#@@#@请同学们自行编写脚本,也可以参考书上的小球下落的脚本。

@#@学生看书自学。

@#@@#@学生操作,完成小球运动程序脚本。

@#@@#@利用生活常识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之间距离。

@#@@#@@#@利用原有知识,独立完成传感器连接。

@#@并给出检验方法,培养学生检测反馈的好习惯。

@#@@#@@#@培训学生数理逻辑推导能力。

@#@@#@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三、提升与拓展@#@1.增加统计数量。

@#@@#@滑动电位器可以精确控件角色的位置,在刚才游戏设计中,你能增加小球出现的次数吗?

@#@能不能统计出网兜接球的次数?

@#@请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分享。

@#@@#@2.你觉得在这个游戏程序上还可以添加哪些元素来优化或提升游戏的精彩度?

@#@@#@学生设计自己的创意。

@#@@#@3.分享作品。

@#@谁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转播学生作品,你觉得这个作品的优点是什么?

@#@哪里值得你学习?

@#@@#@学生分享创意作品。

@#@@#@拓展学生思路,分享创意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评价。

@#@@#@四、回顾与总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哪些没有弄懂的?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理清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游戏制作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之一,教师在课的开始以有趣的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角色的绘制与添加掌握得较好,但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滑杆的模拟值转化成坐标值,有部分学生感到困难,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突破难点,步步引导,层层递进地推导,让学生清楚每一步计算之间的关系,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变。

@#@@#@【教案设计:

@#@薛元虎(南京市银城小学)】@#@";i:

29;s:

4512: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说课稿@#@教师:

@#@时间:

@#@@#@一、说教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

@#@例如10+20,计算时想1个十加2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

@#@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准确口算。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但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创设情境和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愉快地学习。

@#@@#@三、说教法@#@本着让一年级计算课更具实效性这一原则,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大体分四个层次:

@#@第一,设置适当的复习进行知识铺垫,第二,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并优化算法。

@#@第三,让学生讨论,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

@#@第四,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共安排了四个环节。

@#@@#@

(一)夯实基础,温故引新。

@#@@#@这一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再次认识整十数,为本节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做好铺垫。

@#@@#@

(二)探究新知,感知算理。

@#@@#@通过主题图展示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左边有10本书,右边有20本书的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本书?

@#@)再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然后组织学生思考10+20的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汇报展示,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是对整十数减整十数的教学,一共有30本书,老师发了20本,还剩多少本?

@#@学生尝试列式,集体交流汇报展示,引导得出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告诉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这样让学生把刚才的算法在大脑中形成思想,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巩固练习,总结算理。

@#@@#@教材“做一做”的1、2题,第1题是看图列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通过观察从而总结出: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看成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把十位相加减,个位不变。

@#@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减。

@#@让学生在算法的迁移中形成技能。

@#@@#@另外设计了还设计了帮帮小猴、摘苹果活动,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和情景的形式出现,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4页共4页@#@";i:

30;s:

3385:

"《图形的运动

(二)》习题@#@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1.请你填一填。

@#@@#@

(1)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

@#@@#@

(2)在所在的轴对称图形中,最少有( )条对称轴,最多有( )条对称轴。

@#@@#@2.明辨是非。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的两个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 ()@#@

(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都只有2条对称轴。

@#@ ()@#@(3)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选择题。

@#@@#@

(1)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

@#@@#@A.1 B.2 C.3@#@

(2)小明照镜子,镜子里的他与镜子外的他( )。

@#@@#@A.完全重合 B.不完全重合 C.无法确定@#@(3)所有的长方形都有()条对称轴。

@#@@#@A.2 B.4 C.6@#@4.画出下列图形的对称轴。

@#@(有几条画几条)@#@@#@5.大写英文字母也有对称的,如“A”“Y”等,请写出几个这样的字母。

@#@(至少5个)@#@6.用两个圆按下列要求组合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画出图形)。

@#@@#@

(1)只有1条对称轴。

@#@@#@

(2)有2条对称轴。

@#@@#@第二课时《平移现象》@#@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运行中的高空缆车都是平移吗?

@#@@#@2.找朋友。

@#@(连一连)@#@3.下面的生活现象,是平移的在后面括号里画“√”,不是平移的画“×@#@”。

@#@@#@

(1)行驶的火车。

@#@ ( )@#@

(2)转瓶盖。

@#@ ( )@#@(3)看万花筒。

@#@ ( )@#@(4)收录机的磁带转动。

@#@ ( )@#@(5)吊车向上运货物。

@#@ ( )@#@4.在方格纸上画出小青蛙向右平移7格后的图形。

@#@@#@5.你能找到吗?

@#@@#@下面的方格纸上共有四个直角三角形,其中哪两个通过平移可以和中间的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请表示出来。

@#@@#@6.我是小画家。

@#@@#@

(1)在方格纸上画出降落伞向下平移6个方格后的图形。

@#@@#@

(2)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水平向右平移8个方格后的图形。

@#@@#@第三课时《旋转现象》@#@1.把下列两组图中可以通过旋转相互重合的用线连接起来。

@#@@#@ @#@ @#@2.我来试一试。

@#@@#@

(1)指针从“12”顺时针旋转90°@#@指向“( )”。

@#@@#@

(2)指针从“9”逆时针旋转90°@#@指向“( )”。

@#@@#@(3)指针从“1”顺时针旋转( )指向“3”。

@#@@#@(4)指针从“8”逆时针旋转( )指向“5”。

@#@@#@3.看图说一说风车是怎样转动的,再填空。

@#@@#@ @#@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 )。

@#@@#@4.将下面的图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A@#@5.下列现象中,在旋转的后面画“○”。

@#@@#@

(1)我们用手拧水龙头。

@#@ ( )@#@

(2)写字时笔尖的移动。

@#@ ( )@#@(3)小朋友们荡秋千。

@#@ ( )@#@(4)行驶中的车轮转动。

@#@ ( )@#@6.填空。

@#@@#@

(1)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指向“()”。

@#@@#@

(2)指针从“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指向“()”。

@#@@#@";i:

31;s:

729:

"三年级《认识面积》课堂练习@#@班级姓名学号等第@#@一、基础练习@#@1.画绿色表示下列图形的周长,涂红色表示面积。

@#@@#@2.比较下面图形的面积,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请你估计一下,左图是由()个组成的,右图是由()个拼成的。

@#@如果的面积相等,那么左图的面积比右图的面积()。

@#@@#@二、能力提升@#@一张电话卡的面积大约是46平方厘米,小华用一些这样的电话卡摆在一块玻璃上(如图)。

@#@这块玻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