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243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XLS 页数:17 大小: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0以内加减混合(带括号)表格文件下载.xls

a:

34:

{i:

0;s:

8464:

"《比赛场次》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图示或列表格的方式解答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体育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师:

@#@同学们,学校为了“传承围棋艺术、开启学生智慧”,我校本学期把围棋带进了课堂,但为了不影响我们六年级的学习,学校只让四、五年级的学生参加,你们想参加吗?

@#@@#@生:

@#@想。

@#@@#@师:

@#@老师看看谁都想参加。

@#@(举手)@#@师:

@#@这么多人啊。

@#@@#@师:

@#@但老师有个问题,如果你们能解决,老师就和学校给你们说一说,行吗?

@#@@#@师:

@#@如果我们采用单循环制进行比赛,我们这么多人要比赛多少场?

@#@什么叫单循环制比赛?

@#@(说不出)@#@老师相信学了今天的课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赛场次的问题。

@#@(板书:

@#@比赛场次)@#@二、探究解题策略@#@1、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如果是4个人,单循环赛需要几场?

@#@@#@生1:

@#@4321@#@师:

@#@你自己能解释一下吗?

@#@就拿你们小组,四个人一共要打几场?

@#@@#@师:

@#@六

(2)班也有4名同学想参加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比较题目前后的变化,什么变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变吗?

@#@@#@学生画图体验。

@#@@#@仅仅增加了4名队员,用原来的方法有点困难,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小组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发现:

@#@把8名同学的复杂问题,转化为从2名开始研究,到3名,到4名,到5名,找出规律。

@#@@#@师:

@#@谁来说说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

@#@@#@生1:

@#@我们用画图数线段的方法。

@#@@#@生2:

@#@我们用列表的方法。

@#@@#@师:

@#@好,那么下面就请你们用这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发现很麻烦。

@#@)@#@学生画出示意图,写出算式。

@#@交流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发现很麻烦。

@#@)@#@师:

@#@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我们把人数减少,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找找有什么规律好吗?

@#@(板书:

@#@简单→复杂 @#@找规律)几个人的时候最简单呢?

@#@(2个人)为什么不从1人开始呢?

@#@}@#@3.寻找规律@#@①师:

@#@从2个人开始画出示意图,写出算式,算出比赛场数。

@#@看看你能找出什么规律,然后和同学交流。

@#@课件演示@#@参加比赛人数@#@示 @#@意 @#@图@#@计算过程@#@比赛场数@#@2@#@ @#@@#@ @#@@#@ @#@@#@3@#@ @#@@#@ @#@@#@ @#@@#@4@#@ @#@@#@ @#@@#@ @#@@#@5@#@ @#@@#@ @#@@#@ @#@@#@…@#@ @#@@#@ @#@@#@ @#@@#@ @#@@#@ @#@@#@ @#@@#@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

@#@两名同学时,只要1场比赛;@#@三名同学时,增加了2场比赛;@#@四名同学时,增加了3场比赛;@#@五名同学时,增加了4场比赛……@#@(师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列表法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表格中要去掉一半。

@#@从左往右看列式为4321=10,当从上往下看列式为1234=10)@#@生2:

@#@两名同学时,只有1场比赛,比赛场次是1场;@#@三名同学时,要进行“12=3”场比赛;@#@四名同学时,要进行“123=6”场比赛;@#@五名同学时,要进行“1234=10”场比赛。

@#@@#@生3:

@#@两名同学时,只有1场比赛;@#@三名同学时,比赛场次为1加2;@#@有四名同学时,比赛场次为1加到3;@#@有五名同学时,比赛场次为1加到4;@#@有六名同学时,比赛场次为1加到5;@#@以此类推。

@#@@#@……@#@师指着图表小结性提问:

@#@为什么这里增加1人,场次就增加2?

@#@为什么这里增加1人,场次就增加3?

@#@为什么这里增加1人,场次就增加4?

@#@@#@那么每增加1人,比赛场数有什么变化?

@#@@#@生:

@#@每增加1人参赛,比赛场数就增加比参赛人数少1的场数。

@#@@#@4.得出规律。

@#@@#@师:

@#@如果有8名同学参加比赛怎么计算呢?

@#@@#@生1:

@#@从1一直加到7。

@#@@#@生2:

@#@1234567。

@#@@#@师:

@#@如果有n名同学呢?

@#@@#@生答。

@#@教师板书:

@#@比赛场次=123 @#@… @#@(n-1)=n(n-1)?

@#@spanlang="@#@EN-US"@#@>@#@2@#@师:

@#@那我们全班57名同学进行围棋比赛,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

@#@(生解答)@#@4.小结@#@师:

@#@刚才大家分别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通过几个有限的算式就发现了这个规律,事实上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也寻找出和你们相同的规律。

@#@那么这个研究的过程对大家有什么启发?

@#@(以后遇到复杂问题时,都可以用这样的策略:

@#@从最基本、最简单的情形入手通过观察、前后对比和推理,寻找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就一定能 @#@发现更多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三、扩展提升@#@1.介绍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问题。

@#@@#@

(1)一列火车往返于北京和沈阳之间,中间要停靠5个车站,铁路局要为这列火车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

(2)六(3)班50人每两人互相通一次电话,共通多少次电话?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从简单的情形开始?

@#@@#@总结:

@#@在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直接画图或列表难以解决,且包含某中规律时,我们就采取“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来解决复杂问题。

@#@(出示温馨提示:

@#@“生活中也有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自己多思考,从简单入手,发现规律,就一定能顺利解决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三年级下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主要是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也包括列表,作图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比赛场次的问题,因此要给学生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并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活动,又有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课本知识的发展和延伸。

@#@最值得欣慰的是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让学生列表或画图时从两个队参加比赛开始,从简单到复杂寻找规律。

@#@在例题的讲解中,在给学生留足空间和时间的基础上,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和讲解,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收获很多,其中有成功也有不足:

@#@如:

@#@一是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做的不到位,很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二是课堂语言不够精练,评价语言也做得不够,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多多学习新课程的理念,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i:

1;s:

11714:

"日期:

@#@月日班级:

@#@姓名:

@#@_分数:

@#@_@#@28+6=@#@16+44=@#@20+44=@#@50-50=@#@19-18=@#@18-15=@#@88+12=@#@66-16=@#@90-30=@#@65-25=@#@50-20=@#@87-7=@#@80+9=@#@18-13=@#@13+17=@#@15+53=@#@16+13=@#@14+22=@#@89-80=@#@14+26=@#@56-40=@#@66-20=@#@99-33=@#@66-46=@#@19+60=@#@17-()=0@#@17-14=@#@15-3=@#@80+4=@#@26-16=@#@19-()=13@#@27-14=@#@18+()=20@#@14+()=27@#@67-12=@#@16-()=12@#@65-33=@#@65+25=@#@24+24=@#@8+()=16@#@10+()=50@#@65+()=70@#@()-20=50@#@40+()=60@#@20+()=30@#@87-33=@#@16-6=@#@80-()=0@#@75-25=@#@30+30=@#@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

(二)@#@100-4=@#@99+1=@#@29-13=@#@39+2=@#@30+12=@#@83-11=@#@50+50=@#@29-10=@#@68+5=@#@30+70=@#@87-10=@#@77-15=@#@99-66=@#@33+11=@#@16+3=@#@83-12=@#@26+38=@#@70+20=@#@56+14=@#@60-20=@#@22+40=@#@34+12=@#@13-8=@#@23-4=@#@82-6=@#@82-11=@#@100-()=80@#@23-()=18@#@44+()=60@#@70-()=20@#@23+16=@#@55+33=@#@34+12=@#@47-30=@#@21+47=@#@26+()=66@#@86+9=@#@66+5=@#@24+9=@#@9+54=@#@60-16=@#@16+()=56@#@41-()=30@#@86-12=@#@73-44=@#@66+12=@#@74-13=@#@69-13=@#@69+()=80@#@44-15=@#@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三)@#@94-5=@#@62-40=@#@36-8=@#@39+49=@#@23+74=@#@71-7=@#@100-84=@#@45-24=@#@56+25=@#@39+28=@#@77-5=@#@82-1=@#@99-90=@#@13+53=@#@6+78=@#@78-9=@#@52+8=@#@55+27=@#@54+39=@#@86-83=@#@45-42=@#@91-57=@#@73+6=@#@67+19=@#@29+36=@#@100-40=@#@46+40=@#@21+64=@#@51-40=@#@50-22=@#@81-9=@#@8-8=@#@44-34=@#@45+16=@#@8+69=@#@29-14=@#@37-10=@#@29-7=@#@7-3=@#@26+48=@#@80-43=@#@80+19=@#@82-12=@#@27+37=@#@47+36=@#@50+13=@#@50-27=@#@56-26=@#@51+25=@#@78-8=@#@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四)@#@82-15=@#@51-40=@#@2-2=@#@31+20=@#@57+9=@#@62+4=@#@81-2=@#@16+38=@#@39+28=@#@68-16=@#@41+44=@#@35+17=@#@98-2=@#@49-21=@#@96-9=@#@34+41=@#@49-43=@#@48-25=@#@40+42=@#@70-44=@#@4+70=@#@31+67=@#@87+10=@#@93-40=@#@26+35=@#@73-10=@#@78+14=@#@83-54=@#@58-27=@#@40-18=@#@80-9=@#@84-11=@#@99-80=@#@37+45=@#@85-44=@#@79-15=@#@51-50=@#@58+27=@#@87+12=@#@28-26=@#@89-68=@#@98-16=@#@96-26=@#@47-23=@#@99-6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五)@#@10+88=@#@52+15=@#@39-24=@#@40-12=@#@36-7=@#@75-31=@#@2+95=@#@79-10=@#@54+20=@#@10+88=@#@67-2=@#@14+47=@#@36-6=@#@46+5=@#@37-31=@#@58+28=@#@58-24=@#@70-69=@#@68+21=@#@57+6=@#@59-39=@#@31-29=@#@95-89=@#@80+20=@#@1+82=@#@49+32=@#@28-22=@#@20+75=@#@51+10=@#@11+63=@#@38-16=@#@83-31=@#@63-22=@#@47+50=@#@81-35=@#@56+17=@#@100-67=@#@64-9=@#@44+51=@#@43+24=@#@61+14=@#@39+44=@#@35-28=@#@36-20=@#@31-26=@#@7+69=@#@34-2=@#@63-45=@#@44+23=@#@47-41=@#@26+48=@#@7-3=@#@29-7=@#@37-10=@#@29-14=@#@47+36=@#@27+37=@#@80-43=@#@82-12=@#@80+19=@#@50-27=@#@56-26=@#@51+25=@#@78-8=@#@50+13=@#@59-11=@#@42+13=@#@75-56=@#@77+2=@#@8+80=@#@12+61=@#@39+42=@#@79-26=@#@72-60=@#@26+27=@#@75-71=@#@86-34=@#@63+23=@#@94-7=@#@62-46=@#@55-50=@#@88-78=@#@67-53=@#@38-28=@#@72+13=@#@23+74=@#@39+49=@#@36-8=@#@62-40=@#@94-5=@#@100-84=@#@45-24=@#@56+25=@#@71-7=@#@39+28=@#@6+78=@#@77-5=@#@82-1=@#@99-90=@#@13+5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六)@#@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七)@#@90-47=@#@32+53=@#@16+48=@#@37+25=@#@73+14=@#@67-41=@#@73+1=@#@88-28=@#@45+9=@#@31+67=@#@61-49=@#@42+12=@#@8+63=@#@71+4=@#@64+21=@#@37+14=@#@61+17=@#@99-67=@#@80-19=@#@27-5=@#@43-21=@#@59-9=@#@15+72=@#@45-33=@#@55+11=@#@49+18=@#@49+6=@#@79+6=@#@50-16=@#@31+24=@#@34-18=@#@61-14=@#@35-12=@#@18-7=@#@23+67=@#@57-55=@#@82-77=@#@77-52=@#@91-29=@#@3+83=@#@46-17=@#@92-32=@#@7+83=@#@43+27=@#@87+11=@#@33+54=@#@51-25=@#@64-46=@#@43-6=@#@19+49=@#@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八)@#@58+28=@#@57+6=@#@70-69=@#@68+21=@#@58-24=@#@36-7=@#@10+88=@#@52+15=@#@39-24=@#@40-12=@#@75-31=@#@10+88=@#@54+20=@#@79-10=@#@2+95=@#@67-2=@#@37-31=@#@46+5=@#@36-6=@#@14+47=@#@1+82=@#@59-39=@#@31-29=@#@95-89=@#@80+20=@#@28-22=@#@49+32=@#@11+63=@#@51+10=@#@20+75=@#@38-16=@#@81-35=@#@47+50=@#@63-22=@#@83-31=@#@56+17=@#@100-67=@#@64-9=@#@44+51=@#@43+24=@#@39+44=@#@61+14=@#@31-26=@#@36-20=@#@35-28=@#@7+69=@#@34-2=@#@63-45=@#@44+23=@#@47-41=@#@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九)@#@35+31=@#@49+13=@#@36+64=@#@69-23=@#@48-42=@#@25+52=@#@65+1=@#@97-40=@#@85-39=@#@43-33=@#@5+68=@#@38-11=@#@46-37=@#@5+72=@#@78-30=@#@15-14=@#@32+45=@#@95-44=@#@53+27=@#@75+6=@#@7+55=@#@31+50=@#@46+11=@#@28+41=@#@24-13=@#@31+65=@#@34+23=@#@91-45=@#@56+4=@#@7+77=@#@73+26=@#@99-41=@#@46+44=@#@87-53=@#@1+80=@#@49+51=@#@80-11=@#@1+59=@#@2+96=@#@49-10=@#@95-92=@#@46+49=@#@7+83=@#@66+8=@#@21+42=@#@72-16=@#@13+55=@#@98-43=@#@40+59=@#@45-24=@#@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24+40=@#@87-83=@#@42-2=@#@56+13=@#@2+76=@#@98-30=@#@71-37=@#@74+16=@#@15+78=@#@5+92=@#@95-46=@#@96+1=@#@91+9=@#@60+16=@#@55-51=@#@68+12=@#@94-89=@#@25-5=@#@91-2=@#@52+42=@#@91-56=@#@66-25=@#@34-4=@#@71+3=@#@66-55=@#@85-10=@#@13+86=@#@22+64=@#@2+90=@#@43+38=@#@76+4=@#@93-40=@#@43+23=@#@96-61=@#@77+5=@#@76-75=@#@71-15=@#@87-50=@#@6+86=@#@17-15=@#@38+21=@#@42+30=@#@39+46=@#@64-5=@#@13+83=@#@47+4=@#@87-55=@#@79-56=@#@7+93=@#@60+4=@#@63-39=@#@70-56=@#@90-71=@#@43+46=@#@95-87=@#@46+12=@#@4+57=@#@6+61=@#@68+14=@#@78-38=@#@98-78=@#@90-14=@#@82+18=@#@47+6=@#@29-3=@#@45+29=@#@17-14=@#@94-27=@#@8+42=@#@92-53=@#@85+5=@#@29-15=@#@24-16=@#@23+39=@#@18+62=@#@21+75=@#@7+57=@#@66-37=@#@75-28=@#@45+7=@#@64-61=@#@69+25=@#@13+55=@#@88-61=@#@72-24=@#@26+64=@#@76+24=@#@7+57=@#@85-74=@#@99-4=@#@78-10=@#@66-22=@#@6+86=@#@80-36=@#@47+31=@#@92-14=@#@87-82=@#@53+11=@#@87-6=@#@95-9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一)@#@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二)@#@100-45=@#@10-7=@#@81-63=@#@68+23=@#@55+39=@#@39+41=@#@51+26=@#@17+54=@#@44+27=@#@71+20=@#@55+39=@#@73-7=@#@58-45=@#@17-6=@#@100-45=@#@68+23=@#@50+18=@#@95-73=@#@35-27=@#@52-49=@#@44+28=@#@66+5=@#@31-13=@#@86-56=@#@17-5=@#@17+44=@#@56-21=@#@10+77=@#@25-13=@#@32+35=@#@63+31=@#@16+82=@#@24+41=@#@79-28=@#@27-1=@#@2+84=@#@45+21=@#@48+44=@#@23+69=@#@45+21=@#@85-27=@#@51+4=@#@80-79=@#@8+56=@#@61-34=@#@21+60=@#@47-23=@#@60-3=@#@41-36=@#@42+47=@#@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三)@#@79-36=@#@88-18=@#@30-20=@#@98-71=@#@47-37=@#@78-42=@#@69+14=@#@99-46=@#@70+16=@#@65+5=@#@87-70=@#@62-48=@#@79+4=@#@42-11=@#@70+3=@#@28+26=@#@9+73=@#@79-76=@#@21+41=@#@44-29=@#@20+74=@#@93-20=@#@66+5=@#@85+1=@#@91-11=@#@75-29=@#@36+27=@#@79-59=@#@4+96=@#@29+35=@#@63-48=@#@20+56=@#@53-17=@#@32-26=@#@10+58=@#@58-54=@#@79-67=@#@35+50=@#@93-59=@#@22+50=@#@25+33=@#@20-5=@#@8-2=@#@19+44=@#@51+29=@#@72+18=@#@90-9=@#@52+27=@#@81+8=@#@24+40=@#@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四)@#@45-6=@#@97-93=@#@85+11=@#@100-88=@#@58+12=@#@14-8=@#@96-73=@#@47-24=@#@92-82=@#@62+26=@#@37+39=@#@34+36=@#@81-48=@#@63-47=@#@18-9=@#@14+82=@#@8+59=@#@31+30=@#@13+41=@#@63-60=@#@55-20=@#@16+68=@#@8+58=@#@51+32=@#@29+21=@#@21+46=@#@41+54=@#@30+56=@#@72-51=@#@80-78=@#@37-16=@#@60+13=@#@62+10=@#@34+39=@#@77-57=@#@53-42=@#@82-48=@#@7+48=@#@85-42=@#@9+58=@#@58-42=@#@74+8=@#@100-58=@#@90-64=@#@87-36=@#@88-45=@#@49-38=@#@31+42=@#@81-35=@#@54+13=@#@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五)@#@67-66=@#@42+55=@#@77+7=@#@97-78=@#@75-37=@#@67-36=@#@16+72=@#@20+43=@#@29+49=@#@45+44=@#@42+55=@#@51+17=@#@88-25=@#@99-87=@#@67-66=@#@77+7=@#@20+43=@#@16+72=@#@75-37=@#@97-78=@#@88-25=@#@29+49=@#@45+44=@#@67-36=@#@51+17=@#@18+73=@#@99-87=@#@67-11=@#@39-34=@#@86-54=@#@55+44=@#@56+14=@#@16+45=@#@75+10=@#@15+72=@#@53-10=@#@98-55=@#@50-3=@#@25+73=@#@63-32=@#@51+44=@#@75-25=@#@99-43=@#@24-1=@#@94+3=@#@21+68=@#@20+69=@#@9+50=@#@34+54=@#@29-16=@#@37+33=@#@58-5=@#@80+16=@#@99-34=@#@28+65=@#@80-46=@#@35-12=@#@82-74=@#@91-60=@#@53-29=@#@71-68=@#@44-26=@#@45+13=@#@94-40=@#@92-2=@#@67+2=@#@75-43=@#@25+35=@#@39-11=@#@12+62=@#@80-16=@#@27+54=@#@72-35=@#@63+6=@#@85-28=@#@93-70=@#@49-2=@#@91+8=@#@72-17=@#@12+81=@#@3+61=@#@65+17=@#@51+25=@#@65-65=@#@5+74=@#@33-14=@#@51+19=@#@4+81=@#@59+40=@#@13-7=@#@64-17=@#@51+25=@#@65+17=@#@27+49=@#@65+17=@#@13-7=@#@65-61=@#@5+74=@#@3+61=@#@33-14=@#@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六)@#@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七)@#@17+73=@#@97-70=@#@76+23=@#@60-53=@#@80-75=@#@53+33=@#@47-11=@#@88-88=@#@54+13=@#@94-24=@#@32-15=@#@70+18=@#@52+12=@#@59-7=@#@56+7=@#@60+3=@#@37-20=@#@88-15=@#@58+21=@#@49-4=@#@28+69=@#@79-34=@#@41+56=@#@41-19=@#@96-54=@#@100-94=@#@50+1=@#@27+30=@#@30+28=@#@41-28=@#@63-35=@#@76+18=@#@71+14=@#@38-37=@#@77+6=@#@12-7=@#@3+73=@#@57-55=@#@93-43=@#@1+83=@#@66-46=@#@60-25=@#@88-27=@#@55-14=@#@31-15=@#@10+69=@#@90-46=@#@45-3=@#@100-9=@#@61-50=@#@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口算题(十八)@#@72-11=@#@47+16=@#@81-52=@#@100-33=@#@61+2=@#@51+49=@#@38+52=@#@29+61=@#@24+74=@#@10+85=@#@70+16=@#@55+9=@#@99-32=@#@34+58=@#@32+57=@#@20+38=@#@38-19=@#@17+46=@#@96-22=@#@93-38=@#@52+3=@#@64+14=@#@57-24=@#@55+17=@#@71+28=@#@70+2=@#@4+96=@#@36-22=@#@79+6=@#@26-8=@#@9+43=@#@13+86=@#@37-7=@#@95-62=@#@21+79=@#@69+7=@#@34+46=@#@79+13=@#@48+25=@#@4+73=@#@36+23=@#@64-9=@#@29+57=@#@35-24=@#@35-18=@#@18@#@20以内退位减法

(1)@#@11-7=13-5=14-9=12-8=@#@11-9=12-9=12-7=11-3=@#@12-3=16-7=15-6=13-9=@#@17-9=14-8=15-9=17-8=@#@13-8=12-6=14-7=11-6=@#@14-6=11-4=11-2=13-4=@#@13-6=12-4=11-8=12-5=@#@13-7=14-5=15-7=18-9=@#@11-5=15-8=16-9=16-8=@#@13-8=12-6=14-7=11-6=@#@13-7=14-5=15-7=18-9=@#@12-3=16-7=15-6=";i:

2;s:

4507:

"2018年“数学花园探秘”科普活动@#@五年级组初试试卷A@#@(测评时间:

@#@2017年12月2日8:

@#@30—9:

@#@30)@#@学生诚信协议:

@#@活动期间,我确定没有就所涉及的问题或结论,与任何人、用任何方式交流或讨论,我确定以下的答案均为我个人独立完成的结果。

@#@否则愿接受本次成绩无效的处罚。

@#@@#@我同意遵守以上协议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Ⅰ(每小题8分,共32分)@#@1、算式2018+122018-2×@#@122的计算结果是_______.@#@2、右图是由54个大小相同的单位正三角形拼合而成,其中一些正三角形已经被涂上阴影。

@#@如果希望将图形变成轴对称图形,那么,至少需要再给_______个单位正三角形涂上阴影。

@#@@#@3、小胖把这个月的工资都用来买了一支股票。

@#@第一天该股票价格上涨110,第二天下跌111,第三天上涨112,第四天下跌113,此时他的股票价值刚好5000元,那么小胖这个月的工资是_______元。

@#@@#@4、在下列横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且没有汉字代表7,“迎”、“春”、“杯”均不等于1,那么“迎”、“春”、“杯”所代表三个数字的和是_______.@#@学数学×@#@7×@#@迎×@#@春×@#@杯=加油加油×@#@吧@#@二.填空题Ⅱ(每小题10分,共40分)@#@5、在一条水平直线上放了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斜着放置的正方形面积为六平方厘米,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_______平方厘米。

@#@@#@6、孙悟空得到如意金箍棒后,小猴们都很羡慕,于是孙悟空去傲来国借兵器分给他们。

@#@已知孙悟空共借到多件兵器共600斤,并且每件兵器都不超过30斤。

@#@小猴们要把兵器带回去,但每只小猴最多只能拿50斤。

@#@为了保证把借到的所有兵器全部带回去,最少需要_______只小猴。

@#@(孙悟空不拿兵器)@#@7、某班40名学生全都面向前方,从前向后站成一列,按照1、2、3、4、1、2、3、4、…的顺序循环报数,每人报一次数,报到3的同学向后转。

@#@之后,如果相邻两个学生面对面,他们就会握一次手,然后同时向后转,一直到不再有学生面对面。

@#@那么,整个过程中,全班同学一共握手了_______次。

@#@@#@8、某场考试共有7道题,每道题问的问题都只与这7道题的答案有关,且答案只能是1、2、3、4中的一个。

@#@已知题目如下:

@#@@#@①有几道题的答案是4?

@#@@#@②有几道题的答案不是2也不是3?

@#@@#@③第⑤题和第⑥题的答案的平均数是多少?

@#@@#@④第①题和第②题的答案的差是多少?

@#@@#@⑤第①题和第⑦题的答案的和是多少?

@#@@#@⑥第几题是第一个答案为2的?

@#@@#@⑦有几种答案只是一道题的答案?

@#@@#@那么,7道题的答案的总和是_______.@#@三.填空题Ⅲ(每小题12分,共48分)@#@9、将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不重复的填入右侧方格中,横向、竖向相邻的两个方格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可以组成一个两位数(0不能作为首位),那么,这些两位数中,最多_______个质数。

@#@@#@10、河流上有A、B两个码头,其中A码头在上游,B码头在下游。

@#@现有甲、乙两艘船,静水中甲船速度是乙船的两倍;@#@甲、乙同时分别从A、B两个码头出发,相向而行;@#@甲船在出发的时候将一箱可飘浮于水面上的货物遗留在了河面上,20分钟后两船相遇,此时甲船又将一箱同样的货物遗留在了河面上。

@#@一段时间之后,甲船发现自己少了货物调头回去寻找,当甲找到第二箱货物的同时,乙船恰好遇到了甲遗留的第一箱货物。

@#@那么,甲从出发开始过了_______分钟才发现自己的货物丢失。

@#@(掉头时间不计)@#@11、右图由一个正三角形和一个正六边形组成。

@#@如果正三角形的面积为960,正六边形的面积是840,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__。

@#@@#@12、你认为本试卷中最佳试题是第_______题(答案范围是01~11);@#@你认为本试卷整体的难度级别是_______(最简单为“1”,最难为“9”,答题范围为1~9);@#@你认为本试卷中一道最难试题是第_______题(答题范围为01~11).@#@";i:

3;s:

9294:

"《表内除法

(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教材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8-9页例1-2。

@#@@#@ @#@@#@例1教材分析:

@#@@#@ @#@@#@例1:

@#@认识“平均分”。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其实“除”就是“分”,“分”的方法有很多种,“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

@#@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分糖果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

@#@@#@ @#@@#@具体分析:

@#@@#@ @#@@#@1.分糖果情境。

@#@@#@ @#@@#@教材创设了分糖果情境,在教学时,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本课的教材资源,尽可能多地贴近本班或其他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 @#@@#@2.分糖果结果呈现。

@#@@#@ @#@@#@教材用上图将分糖果的3种结果直观呈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更清楚地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得到课本中展示的三种分糖果的结果,杜绝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直接分成同样多的三份。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比一比哪组分糖果的方法多。

@#@也可以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先复习6的组成,再动手分一分。

@#@@#@ @#@@#@3.平均分概念。

@#@@#@ @#@@#@教材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描述的教学方法,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描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教材的良好习惯。

@#@@#@ @#@@#@4.练习做一做。

@#@@#@ @#@@#@教材“做一做”第一题,呈现了四种分糖果的结果,第一种把9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3块,每份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第二种分成4份,每份分别为2块、2块、2块和1块,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第三种分成3份,每份分别为2块、2块和3块,每份分得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第四种平均分成2份,每份4块,每份分得一样多,是平均分;@#@教材通过直观对比,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巩固。

@#@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集体订正时,必须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 @#@@#@教材“做一做”第二题,完整呈现了表达平均分结果的文字,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对平均分的结果进行表述,为后面学习除法含义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填写。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并着重练习叙述表达。

@#@为了学生能够表达得更加熟练,教师还可适当加练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熟练表达平均分。

@#@@#@ @#@@#@例2教材分析:

@#@@#@ @#@@#@第9页例2,内容重点是教学“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进而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而平均分活动对于突破重点提供直观支持,因此,这个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来讲是很重要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奠定基础。

@#@@#@ @#@@#@具体分析:

@#@@#@ @#@@#@1.分橘子情境。

@#@@#@ @#@@#@教材在继分糖果情境之后,又设计了分橘子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即:

@#@要把橘子分成6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

@#@@#@ @#@@#@2.分橘子方法呈现。

@#@@#@ @#@@#@教材用三种形式呈现了分橘子的方法:

@#@第一种分法完整呈现,可以一个一个地分;@#@第二种分法呈现了一半儿,也可以先每份放2个,再……引发学生去实践探究;@#@第三种分法完全没有呈现,只提出问题:

@#@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化,切记不可出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

@#@@#@ @#@@#@3.平均分结果的呈现。

@#@@#@ @#@@#@教材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结果。

@#@上方的图不但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分的特点:

@#@每份分得同样多,还要关注份数:

@#@6份。

@#@下方的文字能让学生关注平均分的表达,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分均分。

@#@@#@ @#@@#@4.练习做一做。

@#@@#@ @#@@#@教材“做一做”用实物图的方式设计了一道分酸奶的练习题。

@#@此题要让学生会观察图意,重点知道两个箭头、两个盘子表示把酸奶平均分成2份。

@#@教学时,要让学生用学具实际分一分,还要注重分的过程与方法,不要直接得出每份5盒的结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

@#@@#@ @#@@#@重难点突破:

@#@@#@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 @#@@#@重难点突破建议:

@#@@#@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

@#@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 @#@@#@1.教学要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空间。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在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2.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

@#@例如:

@#@本节内容例1中的分糖果:

@#@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多数学生受平时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都会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2块。

@#@这样的话,平均分的概念中心: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不能通过直观对比而得到,学生很难建立平均分的直观表象。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方式来分糖果,并且提出“看哪个小组分的方法多?

@#@”这一带比赛性质的活动要求,就会很容易得出三种不同的分配结果。

@#@从而使学生通过直观对比,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 @#@@#@3.注重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例2时,让学生动手分橘子(用学具代替),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品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可能受乘法口诀“三六十八”的影响,直接每盘放3个。

@#@这时教师可以追问:

@#@你为什么这样分?

@#@让学生讲明分的道理。

@#@然后教师再问全体学生:

@#@如果在我们不明确每份分几个的情况下,怎样分才能保证做到平均分呢?

@#@引导学生找到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先2个2个地分的平均分方法。

@#@通过充分参与平均分的过程,学生会意识到被分物体总数较小的时候,为确保做到平均分,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如果被分物体总数较大的时候,为确保做到平均分,也可以多个多个地分。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平均分物品的方法。

@#@@#@ @#@@#@4.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要有机地结合。

@#@在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动手去分、去操作,还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要成为“哑巴数学”,光会做不会说。

@#@因此在每个操作环节,都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i:

4;s:

3754:

"第六单元《百分数》测试卷@#@一、填空:

@#@@#@1、百分数表示(),百分数也叫做()或者()。

@#@百分之零点一二写作(),25%它含有()个1%。

@#@@#@2、=()÷@#@()=()∶()=()%@#@3、一个数是由10个一和6个百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写成小数是(),写成百分数是(),这个百分数读做()。

@#@@#@4、A、B两数的比是2∶5,A是B的()%。

@#@@#@5、一件商品打七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的价钱出售,也就是比原价低()%。

@#@@#@6、王师傅做200个零件,合格198个,合格率是()。

@#@@#@7、联华超市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73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4%缴纳营业税,十二月份应纳税()元。

@#@@#@8、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

@#@@#@0.115○12.5%0.02○0.2%@#@9、全班50人,某一天有一人缺席,这天的出勤率是(),缺勤率是()。

@#@@#@10、填写下表。

@#@@#@分数@#@小数@#@0.3@#@百分数@#@15%@#@二、选择题:

@#@@#@1、下面的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的是()。

@#@@#@A、这条绳子约长米B、女生比男生少C、学校已经吃了吨米@#@2、把25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的重量占盐水的()。

@#@@#@A、20%B、25%C、125%@#@3、某校共有学生300人,今天有297人到校。

@#@该校今天的出勤率是()。

@#@@#@A、98.3%B、3%C、99%@#@4、刘老师家七月份用水20吨,比上月多用6吨,上个月比这个月节约了()。

@#@@#@A、30%B、25%C、26%@#@5、A是200,B比A大20%,B是()。

@#@@#@A、40B、120C、240@#@6、如果甲数比乙数多25%,那么乙数比甲数少()。

@#@@#@A、20%B、25%C、不能确定@#@三、计算题@#@1、直接写出得数。

@#@@#@45%-=÷@#@+5%=×@#@25%=@#@×@#@=÷@#@=×@#@=@#@2、解方程。

@#@@#@125%X-X=28(1+40%)X=981-20%X=@#@80%X+12=40X-20%X=16X+30%X=65@#@3、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82×@#@29%-82×@#@19%3.5×@#@125%+12.5×@#@0.24+51×@#@12.5%@#@五、解决问题。

@#@@#@1、小华和小明各集邮票45张,小华的邮票给小明5张,这时,小华的邮票是小明的百分之几?

@#@@#@2、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25%,第二小时行了全程的30%,两小时一共行了220千米,甲乙两地全长多少千米?

@#@@#@3、某乡去年造林15公顷,今年造林18公顷,去年造林比今年少百分之几?

@#@(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4、友谊伞厂为支援四川抗震救灾赶制一批帐篷。

@#@第一天生产了这批帐篷总数的20%,第二天生产了总数的,两天共生产帐篷3300顶。

@#@这批帐篷一共有多少顶?

@#@@#@5、甲、乙两队要挖一条水渠,甲队独挖要15天完成,乙队独挖要12天完成。

@#@现在甲乙两队合挖了4天,还剩下这条水渠的几分之几?

@#@@#@6、一堆煤运走了25吨,刚好是总吨数的。

@#@若运走的是总吨数的60%,那么运走的是多少吨?

@#@@#@7、一筐苹果,先拿出140个,又拿出60%,这时剩下的苹果正好是原来总数的,这筐苹果原来有多少个?

@#@@#@-1-@#@";i:

5;s:

3433:

"@#@《搭配》--教学反思@#@《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智慧开门”、“衣服搭配”、“涂色美工”、“摄影超人”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

@#@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 @#@ @#@ @#@ @#@整节课始终用 @#@“闯关”活动模式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

@#@首先由“猜年龄”这个活动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

@#@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设计了三个活动:

@#@“数字超人”、“涂色超达”、“摄影超人”。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本节课以“闯关”活动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

@#@组两位数、涂颜色、排位置。

@#@通过创设“猜年龄”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

@#@又如通过创设““数字超人”、“涂色超达”、“摄影超人”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 @#@ @#@ @#@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活动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出示了两种方法后,师马上肯定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的资源。

@#@@#@

(2)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一篇文章越修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日照市朝阳小学安丰秀@#@";i:

6;s:

3579: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方程的意义》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

@#@”天平仍是平衡状态。

@#@得出另一个等式20+?

@#@=50,标有?

@#@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

@#@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

@#@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

@#@“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这句话对吗?

@#@(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

@#@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

@#@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

@#@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

@#@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i:

7;s:

14646:

"《分数的意义》@#@【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了解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45、46页内容。

@#@《分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逐步强化和内化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分数的意义已经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概念。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并能通过已往学过的知识,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前谈话:

@#@@#@师:

@#@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怎么称呼我?

@#@@#@师:

@#@对,真有礼貌。

@#@今天,骆老师要和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数学课就要和数字打交道。

@#@那你最喜欢哪个数字?

@#@为什么呢?

@#@@#@师:

@#@说的真好。

@#@那同学们知道我最喜欢哪个数字吗?

@#@老师最喜欢的就是数字1.@#@师:

@#@想知道我为什么喜欢1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消除学生紧张感,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你能快速猜出这个谜语吗?

@#@@#@师:

@#@果然名不虚传。

@#@由它你能想到我们学习过的哪种数?

@#@@#@师:

@#@关于分数,你都知道哪些呢?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学习起点,唤醒学生对原有的分数知识的记忆。

@#@@#@师:

@#@那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

@#@猜猜看,它表示哪个分数?

@#@@#@师:

@#@现在你能猜出它表示哪个分数了吧?

@#@@#@生:

@#@四分之一@#@师:

@#@这就是分数四分之一的演变过程。

@#@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能猜出古人表示的分数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浓浓的数学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体味分数是人们在整数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适应客观需要产生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际操作,探究新知@#@1、教学单位“1”@#@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表示出这些图形的吗?

@#@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师:

@#@那好,请看活动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师:

@#@明白了吗?

@#@那好开始吧。

@#@@#@师:

@#@都完成了吗?

@#@老师收集了一些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都表示四分之一吗?

@#@@#@师:

@#@你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

@#@这幅作品谁看明白了?

@#@@#@生:

@#@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

@#@同意吗?

@#@这是一个苹果,不是应该用1来表示吗?

@#@为什么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生:

@#@这是4个中的一个,就是四分之一。

@#@@#@师:

@#@老师明白了,你们都是把这4个苹果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

@#@这样一圈,是不是更像一个整体了?

@#@@#@师:

@#@我们再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师平均分),一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师:

@#@那这幅作品呢?

@#@谁来说一说?

@#@@#@生:

@#@把8颗星星,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

@#@他介绍的你听明白了吗?

@#@他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师:

@#@平均分成了(4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几颗星星?

@#@也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师:

@#@刚才这些同学都表示出了四分之一,仔细观察他们表示的四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又有哪些不同点呢?

@#@(关注分的物体数量不一样,每份分的数量也不一样)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师:

@#@有想法了吗?

@#@谁来说一说?

@#@@#@师:

@#@有些同学分的是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他们分的都是一个物体。

@#@(板贴:

@#@一个物体)还有一位同学分的是一条1分米的线段,像这样的就是一个计量单位。

@#@(板贴:

@#@一个计量单位),像4个苹果、8颗星星,也就是一些物体。

@#@(板贴:

@#@一些物体)@#@师:

@#@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通常用自然数1表示,这里的“1”和我们之前学过的1一样吗?

@#@有什么不一样?

@#@@#@生:

@#@以前学的1是一个物体,现在的1是一个整体。

@#@@#@师:

@#@这里的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些物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师:

@#@它的单位1是……,它的单位1是……(一个圆、一个正方形、1米的线段、4个苹果、8个五角星)@#@师:

@#@除了刚才说的单位1,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呢?

@#@@#@师:

@#@同学们看,这个数字1,神奇不神奇?

@#@对呀,这个1,它可大可小,非常神奇!

@#@@#@师:

@#@这回知道老师为什么喜欢“1”了吧!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四分之一这个具体分数为载体,使学生经历了“感知材料——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完成学生对单位“1”的概括和理解。

@#@@#@2、构建分数的意义@#@师:

@#@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单位“1”,那这10个三角形能看作单位“1”吗?

@#@如果把这10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你想不想动手创造出你喜欢的分数?

@#@@#@活动建议:

@#@@#@1.想一想,写一写:

@#@我想使涂色部分是这些三角形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汇报展示:

@#@@#@师:

@#@孩子们,创造完分数了吗?

@#@@#@汇报环节一:

@#@@#@师:

@#@咱请这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创造的分数。

@#@@#@生:

@#@把10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二份,再数出其中的一份(涂上色),用分数表示是二分之一。

@#@@#@师:

@#@说的真完整,掌声送给他。

@#@@#@师:

@#@老师这还有一幅作品,一起来看,这位同学创造的分数是五分之四,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吗?

@#@@#@生:

@#@把10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5平均分成五份,再数出其中的四份(涂上色),用分数表示是五分之四。

@#@@#@师:

@#@说的真好。

@#@五分之四是表示了其中的几份?

@#@那其中的1份用哪个分数表示?

@#@五分之四里面有几个五分之一?

@#@@#@师:

@#@如果表示其中的三份呢?

@#@五份呢?

@#@@#@汇报环节二:

@#@@#@师:

@#@有些组是这样平均分的,那你们知道他想创造的是哪个分数吗?

@#@@#@师:

@#@能不能确定是哪个分数?

@#@为什么?

@#@@#@师:

@#@你能确定什么?

@#@@#@师:

@#@看,他表示的是哪个分数?

@#@@#@师:

@#@现在呢?

@#@@#@师:

@#@十分之五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回想一下它们的创造过程,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

@#@@#@(相同:

@#@都是把10个三角形看作单位“1”;@#@都是平均分。

@#@不同:

@#@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不同。

@#@)@#@师:

@#@(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在这里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5份、10份,用一个词来概括,也就是若干份。

@#@(表示的份数不同)这里都表示了其中的一份,这些表示了其中的几份。

@#@(版贴)@#@师: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吗?

@#@@#@生汇报。

@#@@#@师: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分数的意义。

@#@@#@师: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

@#@分数顾名思义就是先分后数@#@师:

@#@先分要怎样分?

@#@@#@师:

@#@把谁平均分?

@#@@#@师:

@#@再数,数什么?

@#@这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

@#@(“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师: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如果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数出其中的2份用哪个分数表示?

@#@@#@师:

@#@九分之七表示什么意思?

@#@12分之5呢?

@#@@#@师:

@#@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创造分数,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创造分数的过程,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

@#@通过对比分数的创造过程概括总结出分数的意义:

@#@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教学分数单位@#@师:

@#@其实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是有单位的,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

@#@1/2的分数单位是?

@#@@#@师:

@#@5/99@#@生:

@#@1/99@#@师:

@#@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它分数单位了?

@#@@#@师:

@#@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

@#@那3/5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10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设计意图】:

@#@直接揭示分数单位,在师生互动的练习中,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就是分母分之一。

@#@@#@三、理解应用,深化概念@#@1、生活中的分数@#@师:

@#@让我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的分数。

@#@谁来说?

@#@@#@师:

@#@同意吗?

@#@下面谁来说?

@#@@#@2、说一说@#@师:

@#@真不错,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说一说,说什么呢?

@#@仔细听。

@#@图中蓝色圆片用那个分数表示?

@#@@#@师:

@#@为什么圆片的数量在增加,分子都是2呢?

@#@@#@师:

@#@蓝色圆片都占总份数的2份,所以分子都是2.@#@接着看。

@#@(出示图)@#@师:

@#@刚才说的这些,为什么分母都是6呢?

@#@@#@师:

@#@对,平均分成的份数没有变化,所以分母都是6.@#@师:

@#@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理解。

@#@@#@四、交流总结,质疑延伸@#@师:

@#@同学们,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

@#@让我们一起来看。

@#@课的开始我们了解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然后通过找四分之一,理解了单位”1”.接着又通过在10个三角形中找不同的分数,概括出了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

@#@同学们,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以后还将学习更多关于分数的知识。

@#@@#@【教学反思】@#@一、以分数的产生引入本节课@#@课的开始让学生在浓浓的数学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体味分数是人们在整数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适应客观需要产生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和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但教材中未出生一个整体这个概念。

@#@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出发点,首先让学生表示出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这里面既包括一个图形,也包括多个图形组成的一个整体,唤醒学生对分数的知识。

@#@并让学生重点理解多个物体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说四个苹果的四分之一和八颗星星的四分之一,然后通过对比这些四分之一的不同,由此引出一个整体和单位“1”.第二个活动,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

@#@汇报展示后,教师问:

@#@回顾我们创造这些分数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对比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分数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分数的意义。

@#@结合活动总结分数的意义,学生更易于理解。

@#@@#@";i:

8;s:

13154: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刘佳@#@海淀民族小学@#@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包装的学问@#@学科@#@数学@#@学段@#@高年级@#@年级@#@五年级@#@相关领域@#@综合实践@#@教材@#@书名:

@#@出版社:

@#@出版日期: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包装的学问》一课属于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是在学预设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时期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材首先创设了“包糖果”的情景,使学预设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之后又创设了“包磁带”的情境,让学预设进一步研究包装中的数学问题。

@#@学预设在经历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索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节约的意识,感悟数学的优化思想。

@#@@#@2.教学背景分析@#@在学习课本之前,学预设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五年级的学预设具备有关商品包装的生活经验,对于组合包装两个相同规格长方体物体的最优策略,绝大多数学预设都能根据提供的具体实物操作演示,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了合理解释。

@#@而当拼摆的物体数量增加后,学预设虽能摆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却在判断那种方法是最优策略有一定的困难。

@#@由此可见,本课的重点并非“探索两个长方体的包装策略”也并非“运用表面积知识的计算解决包装问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预设,让他们探索“包装四个长方物品的策略”中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在不断地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中形成策略、提升思维。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想通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积累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预设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从中逐步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想通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难点@#@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积累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预设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一、情景引入@#@出示PPT@#@生活当中我们能见到很多的包装,你们觉得包装有哪些好处?

@#@@#@预设:

@#@好看,便于携带,可以保护物品等@#@师:

@#@看来包装的好处还真不少。

@#@@#@出示PPT@#@师:

@#@包装的好处有那么多,但是你们看这个包装@#@预设:

@#@过度包装,会浪费资源@#@师:

@#@我们既需要包装来帮助我们美化保护物品,但我们也不希望见到因此而浪费资源。

@#@@#@所以,我们今天就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包装中的学问(板书课题)@#@二、新知学习@#@师:

@#@生活中你们见到的包装都是什么样的?

@#@@#@预设1:

@#@用袋子包装,用盒子包装等等@#@预设2:

@#@有长方体盒子还有正方体盒子等等@#@师:

@#@我们今天就以长方体为例来研究包装的学问。

@#@@#@出示PPT,显示盒子的长宽高,并说明“如果接口处不计,包装这个盒子要用多少包装纸?

@#@”@#@师:

@#@看完之后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预设:

@#@长方体的长宽高@#@师:

@#@说说他们分别是多少@#@还有什么别的信息@#@预设:

@#@接口处不计@#@师:

@#@你说说什么事接口处?

@#@解释一下。

@#@@#@面和面之间衔接的地方多出来的部分就是接口,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忽略不计。

@#@@#@要求包装这盒护手霜需要多少包装纸,要怎么列式?

@#@@#@预设:

@#@7.5X1.5X2(前后面)7.5X2X2(上下面)1.5X2X2(左右面)@#@这其中谁的面积最大?

@#@@#@预设:

@#@上下面@#@我们就称呼它为“大面”@#@板书“大面:

@#@”@#@师:

@#@其次呢?

@#@@#@预设:

@#@前后面@#@师:

@#@我们称呼它为“中面”@#@板书中面@#@剩下的就是“小面”@#@板书“小面”@#@包装一盒的包装纸计算方法我们都会,如果两盒要怎么包装呢?

@#@@#@预设1:

@#@分开包装面积乘二@#@预设2:

@#@还可以把两盒放一起包。

@#@@#@师:

@#@为什么可以一起包?

@#@@#@预设:

@#@两个盒子完全一样,这样能够重叠起两个面,这样包装更节约。

@#@@#@师:

@#@这个同学注意到了,我们要从解决的角度来考虑该怎么样包装。

@#@现在我们就研究一下有几种不同的方案。

@#@@#@同学们桌上都有很多不同相同颜色的木块。

@#@他们和老师手中的两个护手霜盒规格大小完全一样。

@#@我们就借助它们摆摆看。

@#@@#@PPT出示活动要求@#@1、想一想,有几种摆放方法。

@#@@#@2、摆一摆,从盒子中选颜色相同的木块摆放一种方式。

@#@每种方式用的木块颜色不同。

@#@@#@3、贴一贴,根据你摆放的方式,用相对应颜色的纸片图片贴出你摆的图。

@#@@#@师:

@#@谁能把自己贴的图展示给大家?

@#@谁能同学的展示图和大家说说是怎么摆的?

@#@再请一位同学摆根据俄他的图来放老师这里的大长方体。

@#@@#@黑板上放放大的平面图@#@师:

@#@这位同学想出了3种摆法,你们和他们想的一样吗?

@#@我们再来观察比较一下,这三种摆法那种最节约包装纸?

@#@为什么?

@#@@#@预设:

@#@第XX种最节省,因为将最大的面重合到了一起。

@#@@#@师:

@#@听明白了吗?

@#@谁能再说说?

@#@@#@3~4名同学反复说@#@师:

@#@大家都说到了这种方法最节省,因为重叠的是最大的面,节省的面积最大。

@#@我们就叫他“大面重叠”@#@师:

@#@剩下两种就是@#@预设齐说:

@#@中面重叠,小面重叠@#@师:

@#@重叠起来包装能够节约材料,但这其中最节约的方法是“大面重叠”@#@师:

@#@重叠的部分面积越大,减去的面积也就越大,所以需要的包装纸也就越少。

@#@@#@看来两个盒子的包装有点学问了,这个学问就是刚才大家所说的“大面重叠最节省材料”@#@板书“大面重叠最节省材料”@#@三、探索@#@师:

@#@如果盒子数量增加变成4个呢?

@#@怎么包才最节省?

@#@很多同学借用刚才的结果有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就用你手中的木块摆一摆,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预设动手操作@#@学预设展示@#@预设1:

@#@四个盒子摞起来。

@#@因为重叠的大面数量最多。

@#@@#@预设2:

@#@两个两个一摞。

@#@节省4各大面4个中面@#@师:

@#@现在有两种方案。

@#@到底哪一个最节省?

@#@同学们在动手摆一摆,将两种方案都摆一下。

@#@想想为什么。

@#@@#@有想法的同学可以4人一组讨论一下。

@#@老师巡视指导@#@师:

@#@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预设:

@#@通过计算得到@#@师:

@#@同学们运用数据比较,有理有据@#@预设:

@#@比较2各大面和4个中面的面积大小@#@师:

@#@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同学们很厉害。

@#@@#@师:

@#@这就奇怪了,明明刚才说重叠大面最节省,为什么这次重叠中面反而更节省呢?

@#@难倒我们之前的结论错了?

@#@@#@预设1:

@#@使用的情况不同,刚才是2个盒子,现在是4个盒子@#@预设2:

@#@两个中面的面积和起来比大面面积大。

@#@两个中面通过组合变成了新的大面,大面变化了,重叠的面也就变化了。

@#@@#@师:

@#@大面是会变化的,所以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就是我们包装中的学问。

@#@@#@出示PPT(两个中面相加小于一个大面)@#@老师这里还有4个盒子,你们看看要怎么包?

@#@@#@四、练习巩固@#@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我们来试一下如何包装才能最节省材料@#@4本数学书(没有新的大面产预设)@#@4个包装盒(有新的大面产预设)@#@五、拓展游戏@#@出示PPT@#@师:

@#@今天老师上课用的这个木块来自于我们数学游戏室中的“通天塔”。

@#@这个“通天塔”的数学游戏来源于古代汉朝的黄肠题凑木模。

@#@@#@你们想想,为什么通天塔要用这种方法来包装呢?

@#@@#@板书@#@包装的学问@#@节约(7.5×@#@2+7.5×@#@1.5+1.5×@#@2)×@#@2@#@大面中面小面@#@“大面”重叠,节省的面积最大。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装4个边长为5cm的小正方体,最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字)@#@本节课是针对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设计的,根据平时的教学,发现每次让学生准备学具上课,经常遇到没准备或准备不当的情况,这样严重影响上课质量。

@#@因此,课前充分准备好教具、学具材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如果老师能够统一提供适当的学具,将大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积极性。

@#@再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决定从探索“四度”数学课堂入手。

@#@所谓的“四度”数学课堂,即小学数学课堂要具有“宽度”、“高度”、“深度”和“温度”。

@#@@#@一、教学过程有意义创设与设计,让数学课堂有“宽度”。

@#@(知识技能)@#@本课从包装1个纸盒,复习旧知;@#@到包装2盒、3盒、4盒相同的纸盒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善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也可以观察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有使长、宽、高最接近,这样表面积最小,才最节约包装纸)。

@#@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

@#@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思想有意识挖掘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有“高度”。

@#@(数学思想)@#@在解决包装两个纸盒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比较、交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当学生体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通过探究最后得出:

@#@重合面积最大,包装表面积就最小,从而最节约包装纸。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

@#@在操作过程中,能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三、数学本质有机地建构与提升,让数学课堂有“深度”。

@#@(数学思考)@#@在“拓展创新”环节,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

@#@一是:

@#@包装3个纸盒,目的是让学生不通过计算,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观察、判断得出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

@#@节约包装纸只需重叠最大的面。

@#@我又设计了第二个练习:

@#@包装4个纸盒及4盒伊利纯牛奶盒。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动手摆一摆确定节约方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质疑:

@#@为什么不是重合8个面的重合面积最大呢?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老师只是引导组织与适时点拨,并在最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

@#@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要节约包装纸,除了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

@#@再通过对4盒伊利纯牛奶盒的包装,让学生研究发现,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再灵活运用总结出的节约包装纸的方法,判断思考题:

@#@包装4个特殊的长方体。

@#@@#@四、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励和唤醒,让数学课堂有“温度”。

@#@(情感态度)@#@课始,我联系生活,创设“送学生六一礼物,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为什么要学习包装的热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并通过包装1个纸盒,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接下去的探索、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较弱,@#@6@#@";i:

9;s:

1187: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姓名@#@口算除法@#@一、我会算。

@#@@#@8÷@#@2=4÷@#@2=6÷@#@3=9÷@#@3=10÷@#@5=@#@80÷@#@2=40÷@#@2=60÷@#@3=90÷@#@3=100÷@#@5=@#@800÷@#@2=400÷@#@2=600÷@#@3=900÷@#@3=1000÷@#@5=@#@二、连一连。

@#@@#@100÷@#@58000÷@#@49000÷@#@9900÷@#@3400÷@#@2@#@5000÷@#@540÷@#@2800÷@#@44000÷@#@2600÷@#@2@#@三、熊大植树90棵,是熊二植树棵数的3倍,熊二植树多少棵?

@#@@#@@#@四、一头牛重400千克,是一头猪的体重的2倍,一头猪的体重又是一只小熊猫体重的4倍,一只小熊猫重多少千克?

@#@@#@五、买4张动物园门票用了48元,买3张游乐园门票用了99元。

@#@哪种门票贵?

@#@@#@六、买一个魔方和4根跳绳用了32元,买1个魔方和1根跳绳用了14元,1个魔方和1根跳绳各是多少元?

@#@@#@";i:

10;s:

4457:

"@#@课题: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难点:

@#@正确流利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出示课件:

@#@前几天小丽和小红进行了一场登山比赛,从山上到山下,小丽用了小时,小红用了0.8小时。

@#@请同学们想一想,她们谁先到呢?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把分数化成小数,把小数化成分数)@#@师:

@#@看来同学们都采用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或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后,再进行比较的,你们都是利用了转化的思想来解决的。

@#@@#@板书:

@#@转化@#@师:

@#@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分数和小数之间是如何互化的。

@#@@#@板书: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二、思考交流,汇报成果@#@1、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要求:

@#@先独立把思考过程写在答题纸上,然后和同桌交流。

@#@)@#@2、学生投影展示,进行汇报,教师引导。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3÷@#@4=0.75 @#@ @#@ @#@ @#@ @#@ @#@0.75<@#@0.8@#@也就是:

@#@<@#@0.8@#@所以小丽先到山顶。

@#@@#@(追问:

@#@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方法二:

@#@小数化成分数@#@0.8==3/4=15/204/5=16/2015/20<@#@16/20@#@3/4<@#@0.8@#@所以小丽先到山顶。

@#@@#@(追问:

@#@把0.8化成4/5根据是什么?

@#@转化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进行验证,总结方法@#@1、同学们刚才学会了把3/4转化成了小数和把0.8转化成分数,其它的数同学们都会转化吗?

@#@现在做几道题来验证一下。

@#@@#@练习:

@#@请同学们把下面的分数和小数进行互化,并想一想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0.25 @#@ @#@ @#@ @#@0.012 @#@ @#@ @#@ @#@3/5 @#@ @#@ @#@ @#@2/9@#@2、师巡视,指名到前面板书,并订正。

@#@@#@3、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

@#@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

@#@下面请同学们把2/9保留三位小数,写出结果。

@#@@#@4、哪位同学能说说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板书:

@#@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四、习题训练,巩固提高@#@师:

@#@同学们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都掌握了吗?

@#@下面咱们通过练习来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掌握了?

@#@@#@1、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①0.1和1/9 @#@ @#@ @#@ @#@②2/3和0.6 @#@ @#@ @#@ @#@③9/13和0.7@#@独立完成在答题纸上,指名回答说出思考过程,教师适时说出解题时要灵活应用。

@#@@#@2、有三种铅笔,第一种每支0.9元,第二种2元买3枝,第三种4元买5枝,哪种铅笔便宜?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板书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 @#@ @#@ @#@ @#@ @#@ @#@ @#@ @#@ @#@ @#@ @#@ @#@ @#@ @#@小数 @#@ @#@ @#@ @#@转化 @#@ @#@ @#@ @#@分数@#@ @#@ @#@0.25=1/3 @#@ @#@0.012=3/250 @#@ @#@ @#@ @#@ @#@ @#@ @#@ @#@ @#@ @#@ @#@ @#@ @#@ @#@3/5=3÷@#@5=0.6 @#@ @#@ @#@2/9≈0.222@#@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 @#@ @#@ @#@ @#@ @#@ @#@ @#@ @#@ @#@ @#@分子除以分母@#@ @#@ @#@ @#@化成最简分数 @#@ @#@ @#@ @#@ @#@ @#@ @#@ @#@ @#@ @#@ @#@ @#@ @#@ @#@ @#@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i:

11;s:

3861:

"当意见不一致时……@#@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体验统一意见的过程,学会过简单的民主生活。

@#@@#@2、行为与习惯@#@知道当意见不一致时,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学会统一集体意见的方法与策略,并在集体生活中加以运用。

@#@@#@3、知识与技能@#@知道在集体生活中,当意见不一致时,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等统一集体意见的方法与策略。

@#@@#@4、过程与方法@#@从最接近、最常见的事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讨论、比较等,学习过民主生活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参加民主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1、当意见不一致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又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2、掌握统一集体意见的方法与策略,学会过简单民主生活。

@#@@#@补充材料:

@#@师生收集日常生活中意见不一致的情景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活动过程:

@#@@#@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1、老师口叙:

@#@星期六,学校组织四年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打算一部分学生到人民公园拾拣垃圾,一部分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怎么分组?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2、学生讨论分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这里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商量讨论,暴露他们在商量讨论事情时,出现的问题,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准备。

@#@@#@3、学生汇报分组情况。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观察到的情况,跟学生一起探寻出现嘈杂争吵,分组无果的原因。

@#@@#@

(1)你们刚才讨论分组时,为什么会出现嘈杂争吵的情况?

@#@这样会带来什么影响?

@#@@#@

(2)当你的意见不被倾听时,你是什么感受?

@#@@#@5、教师小结,相机板书:

@#@倾听尊重@#@在集体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常会有不同的想法,意见不一致是很自然的,但是即使意见不一致,也应该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

@#@认真倾听,让别人把话说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活动

(二)说一说,评一评@#@1、下列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

(1)小明只顾自己讲话,别人说什么,他都不听。

@#@@#@

(2)小红与婷婷、丽丽、梅梅玩游戏,老要一人说了算,否则就不跟大家一起游戏。

@#@@#@2、教师小结过渡:

@#@同学们,小明、小红这样做都不对,在集体生活中,即使意见不一致,也应该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

@#@认真倾听,让别人把话说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那么,当意见不一致时,怎么把意见统一起来呢?

@#@@#@活动(三)我们能解决@#@1、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意见不一致的情景及统一意见的办法。

@#@@#@2、小组确定一种统一意见的办法,并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

@#@@#@3、小组汇报:

@#@各组表演小品《意见不一致时,我们的办法是……》@#@4、评一评,比一比:

@#@哪组表演生动、到位?

@#@哪组统一意见的办法好?

@#@@#@5、教师小结,相机板书:

@#@同学们,这些解决问题、统一意见的办法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集体生活中,特别是在商量讨论事情时,要讲究方法与策略,用这些办法来统一意见。

@#@@#@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投票举手表决抓阄掷硬币@#@锤子、剪刀、布出手板手背@#@好中选优……@#@板书设计:

@#@@#@3、当意见不一致时……@#@倾听尊重@#@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投票举手表决抓阄掷硬币@#@锤子、剪刀、布出手板手背@#@好中选优……@#@3/3@#@";i:

12;s:

2740:

"@#@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教学目标:

@#@@#@1、复习,能独立完成统计图的填写和比较。

@#@@#@2、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我国中小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情况,能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吗?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二、深化练习:

@#@@#@

(一)基本练习:

@#@@#@1.回顾制作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问题。

@#@@#@谈话: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应注意那些问题?

@#@大家交流(整理数据,写明标题,时间,用不同@#@的颜色)@#@2.(课件出示)2003年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表。

@#@@#@①我国对外出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进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②我国与哪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

(1)独立解答。

@#@@#@谈话:

@#@怎样才能让大家清楚地找到答案呢?

@#@先在小组里说。

@#@@#@

(2)班内交流.。

@#@@#@谈话:

@#@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才能让大家看起来更清楚?

@#@(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便于对数据进行比较)@#@

(二)变式练习:

@#@@#@一、四年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多?

@#@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最少?

@#@@#@2、中年级学生比较喜欢什么兴趣小组?

@#@高年级呢?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甲、乙两个村1998-2006年家庭汽车拥有量如下图:

@#@@#@1、2004年乙村家庭汽车拥有量是1998年的几倍?

@#@@#@2、2004年甲村家庭汽车拥有量是1998年的几倍?

@#@@#@3、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有什么感受?

@#@@#@三、下面是我国2001年-2004年废水排放量的统计表@#@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统计图:

@#@@#@四、小强家和小军家2006年各季度电费情况如下图:

@#@@#@1、小强家第()季度电费最多,是()元。

@#@@#@2、小军家第()季度电费最少,是()元。

@#@@#@3、小军家全年电费()元,小强家全年电费()元。

@#@小强家比小军家电费多()元。

@#@@#@4、全年两家电费一共是()元。

@#@@#@五、我国国内某城市和国外某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情况如下图。

@#@@#@

(1)你得到哪些信息?

@#@@#@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六、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

@#@@#@5/5@#@";i:

13;s:

722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

(二)过程与方法@#@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

@#@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

@#@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

@#@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

@#@(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一只鹦鹉大约重35( @#@ @#@ @#@ @#@)。

@#@@#@一只小兔大约重3( @#@ @#@ @#@ @#@)。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 @#@ @#@ @#@)。

@#@@#@一头大象约重5( @#@ @#@ @#@ @#@)。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

@#@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举例说明。

@#@(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

@#@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

@#@1吨有多重?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

@#@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 @#@ @#@ @#@ @#@)千克,也就是( @#@ @#@)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

@#@(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

@#@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 @#@ @#@ @#@ @#@ @#@)千克 @#@ @#@ @#@ @#@ @#@ @#@ @#@ @#@ @#@ @#@ @#@ @#@ @#@ @#@3000千克=( @#@ @#@)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

@#@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

(2)课本第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

@#@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

@#@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吨的认识》@#@函谷关镇岸底小学@#@何军波@#@2017年9月@#@";i:

14;s:

4277:

"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导学案执教者:

@#@王丽莉@#@预见性困难@#@拓展延伸@#@课题@#@鸡兔同笼@#@课型@#@新授@#@教学流程@#@@#@@#@@#@学习@#@目标@#@1、会用:

@#@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2、我知道了化繁为简的思想@#@一、引入@#@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完成的数学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谁来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

@#@@#@2、其实类似这样的数学问题就是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类问题。

@#@板书:

@#@鸡兔同笼@#@二、自主探究@#@1、观察信息和问题;@#@@#@教师:

@#@请大家看学案中第二部分,同桌合作完成。

@#@过会汇报时一个同学汇报第一小题,另外一个同学汇报表格。

@#@@#@(注意:

@#@课前让学生预习书,了解表格的填写。

@#@学案中的表格的填写直接填在老师发的大表格里。

@#@学生在汇报时,要有序回答,先回答1、2的问题,然后表格贴在黑板上后,再另请同学回答第3个问题。

@#@)@#@2、哪组同桌愿意来与大家分享问题1和表格?

@#@(把学生的帖在黑板上)@#@3、观察这些同学的表格,你有什么想法?

@#@(可以老师提前做好)@#@4、同学们,鸡兔同笼的问题除了用列表法解决,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现在请四人小组完成学案第三部分。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学案,小组交流组内的方法,同时可以提出疑问,组员解答。

@#@@#@四、展示交流,完善认知@#@重点@#@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体会化繁为简的思想@#@教具@#@多媒体课件@#@学习环节@#@学习内容@#@学习提示@#@一、引入@#@二、自主探究@#@三、小组合作完成@#@四、展示交流@#@五、达标测评@#@课前完成@#@一只鸡()条腿,一只兔()只脚,如果有10只脚,可能会是几只鸡?

@#@几只兔?

@#@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再增加1个什么条件?

@#@就能得出鸡兔的只数?

@#@@#@一、引入@#@二、自主探究@#@例1: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1、从题中鸡和兔一共有()个头,鸡和兔一共有()只脚。

@#@@#@2、我和同伴会填表@#@鸡@#@兔@#@脚@#@鸡有()只@#@兔有()只@#@3、观察上述表中的数据,想想怎样找到正确结果的?

@#@从左往右观察表格,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完成。

@#@@#@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么鸡有()只,就有()只脚,但是实际上笼子里()只脚,这样我们()算了()只脚。

@#@@#@因为:

@#@我们把兔的4只脚算成了鸡的2只脚,每只兔就()@#@算了()只脚,所以笼子里有()只兔,()只鸡。

@#@@#@列式:

@#@@#@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么兔有()只,就有()只脚,但是实际上笼子里有()只脚,这样我们()算了()只脚。

@#@@#@因为:

@#@我们把鸡的2只脚算成了兔的4只脚,每只鸡就()@#@算了()只脚,所以笼子里有()只鸡,()只兔。

@#@@#@列式@#@四、展示交流。

@#@@#@五、达标测评@#@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2、完成“做一做”动物园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

@#@龟、鹤各有几只?

@#@@#@3、拓展:

@#@@#@100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

@#@@#@盘@#@点@#@收@#@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 @#@ @#@ @#@ @#@ @#@ @#@ @#@ @#@ @#@ @#@ @#@@#@在 @#@ @#@ @#@ @#@ @#@ @#@ @#@ @#@ @#@ @#@ @#@ @#@ @#@ @#@ @#@ @#@方面表现不够,@#@总体表现(优、良、差)@#@可以从知识方面、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等方面@#@@#@";i:

15;s:

6479: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里塘中心小学李国兴@#@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熟练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对角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角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将学生作为绝对课堂主体,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调整、再验证、总结这么几个循环步骤来突破难点。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还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一个过程,学会如何探索未知领域。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认角和画角两个大教学环节,在解决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身体会,让他们在猜测辩证中加深角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熟练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有关角的知识。

@#@(板书:

@#@角)@#@二、引导复习@#@一)认角@#@1.既然是角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学会认角,(板书:

@#@认角)要正确认角的话,我们首先要知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回答并板书),并朗读儿歌。

@#@@#@我要来考考小朋友们,到底认识了角没有,(课件)出示几个已经画好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并说出理由。

@#@@#@2.你都认识了哪些角(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锐角<@#@直角<@#@钝角)@#@3.(课件出示一组角)刚才小朋友说的非常好,认识这3种角。

@#@那在这些角中你能找出直角吗?

@#@在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要知道一个角到底是不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答)@#@怎么样用三角尺去比?

@#@(学生说,顶点与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是不是重合)@#@这些角在你的练习纸中也有,请你用三角尺比一比,把是直角的序号写下来。

@#@(学生自己比一比,请几位学生分别上来演示)@#@4.你们都找对了吗?

@#@很好,直角找出来了,还有你们说认识比直角大的角,那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独立找)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学生上台逐个角演示比一比,边比边说)@#@还剩下比直角小的角,也请你找一找(生独立找)说说看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上台逐个角演示比一比,边比边说)@#@5.三种角都认出来了,接下来请你擦亮眼睛看一看这两个角,谁大?

@#@谁小?

@#@(课件)@#@(学生回答,一样大,课件演示两角重合)怎么会是一样大呢?

@#@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那和什么有关?

@#@(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二)画角@#@1.在角的学习中,你除了学会认角,还学会什么了吗?

@#@(板书:

@#@画角)你会画哪些角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想一想怎样画角?

@#@先画什么?

@#@再画什么?

@#@(学生回答,师示范画,写上角的各部分名称)@#@3.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角的大小方向任意,并写上角各部分名称。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教师巡视)找三名学生投影展示评价,其他小朋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画得对不对。

@#@@#@4.刚才你们说会画直角,现在就请你画一个看。

@#@(生画角)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请你到上面来画给我们看(生说、画,投影展示)@#@5.小朋友们还说会画比直角大的角,请你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画完后同桌看看有没有画对,剩下还有比直角小的角,也请你画一个,同样的同桌之间相互看看对不对。

@#@@#@三、综合练习(课件)@#@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闯关大挑战”,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

@#@填空@#@

(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

(2)一个三角板上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

@#@@#@(3)数学书面上有()个角,这些角都是()角。

@#@@#@(4)我们的红领巾上有()个角。

@#@@#@第二关:

@#@我是小法官@#@

(1)边越长,角就越大。

@#@……………………………………………()@#@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  )@#@(4)角有1条边,2个端点。

@#@………………………………………()@#@(5)直角是角中最大的角。

@#@…………………………………………()@#@(6)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  )@#@(7)三角尺的3个角中直角最大。

@#@…………………………………(  )@#@第三关:

@#@根据时间写出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3:

@#@00()角5:

@#@30()角9:

@#@00()角1:

@#@35()角@#@第四关:

@#@根据所给的顶点画一个直角及根据已给的边画一个钝角。

@#@@#@.__________@#@第五关:

@#@数一数,下面图形有几个角?

@#@@#@@#@()个()个()个@#@第六关:

@#@一张长方形纸,直着剪去一刀,还剩几个角?

@#@在下面的长方形中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五、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画角@#@认角@#@角{@#@";i:

16;s:

830:

"《分数的简单应用》基础习题@#@1.有9个□,把其中的涂上红色,把其中的涂上黄色。

@#@@#@2.把10个平均分成5份,1份是总数的,有()个;@#@2份是总数的,有()个。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4.涂色表示各图下面的分数。

@#@@#@@#@5.涂色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6.分一分,算一算。

@#@@#@@#@7.有15颗糖,其中是巧克力糖,是水果糖。

@#@巧克力糖和水果糖各有多少颗?

@#@@#@8.杨伯伯家养了18只鸽子。

@#@其中是灰鸽。

@#@灰鸽有多少只?

@#@@#@9.学校图书室有童话书49本。

@#@@#@三

(1)班借走了多少本童话书?

@#@@#@10.谁背得多?

@#@@#@11.在每幅图里涂上颜色,分别表示出它的。

@#@@#@@#@3/3@#@";i:

17;s:

2664: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例3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式计算→检验结果→给出答案”的过程组织教学。

@#@@#@①理解题意包括读题、说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等活动。

@#@首先是读题,要读题目里的对话和文字叙述,要读图画里潜在的数学信息;@#@接着是说题,把从题目里看到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完整地说出来,形成一道口头语言叙述的实际问题;@#@然后是找出所有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有哪些可用的数据以及解题任务。

@#@@#@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

@#@你从图画里看到些什么?

@#@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同桌两人相互说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在学生寻找条件和问题,原来有34人,下车15人,上车18人,现在有多少人?

@#@这些信息是分析数量关系、探索问题解法的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②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熟悉的事情能唤醒他们相关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已知数量以及未知数量的关系上展开讨论,从而感悟解题思路。

@#@学生联系平时乘车的经历,会想到“减下车的人数”“加上车的人数”,甚至会列出34-15+18等算式。

@#@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利用板书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考。

@#@例如,原来34人,减下车15人,得到剩下的人数;@#@再加上车18人,就是开车时的人数。

@#@或者,原来34人,加上车18人,得到上车以后的人数;@#@再减下车15人,就是现在的人数。

@#@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他们有经验可以利用。

@#@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经验的表现。

@#@我还要求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是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路。

@#@@#@③列式计算是具体实施解题步骤。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应该分两步解答,要写出每一步的算式、得数以及单位名称。

@#@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体会第二步算式是如何利用第一步计算得数的。

@#@@#@当然,遗憾的地方也不少,老师的讲解和点拨、扶助略显多了一些,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能大胆地放手,效果会更好。

@#@@#@";i:

18;s:

7938: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使学生深入理解分数、小数的意义,而且可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四年级下学期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已经知道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可以利用这一基础进行教学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因此,本节课在探索小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时,经历观察、独立思考、比较、同桌之间合作、小组合作、逐层归纳深化的过程;@#@在练习巩固时,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知识向能力过渡的过程,并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小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之间关系的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问题的进一步解答,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2.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

@#@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填空。

@#@@#@

(1)0.9表示()分之()。

@#@@#@

(2)0.07表示()分之()。

@#@@#@(3)0.013表示()分之()。

@#@@#@师:

@#@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生:

@#@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师小结:

@#@所以,我们可以说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2÷@#@5=2÷@#@9=11÷@#@12=16÷@#@49=@#@师:

@#@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

@#@依据的是什么?

@#@@#@4、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小明和小刚进行跑步比赛,小明跑完全程用了0.8小时,小刚跑完全程用了小时,哪位同学用的时间长?

@#@Error!

@#@Nobookmarknamegiven.@#@师: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

@#@把小数化成分数。

@#@@#@生:

@#@把分数化成小数。

@#@@#@师:

@#@大家的想法很好,要比较两个人所用时间的长短,需要把这两个数统一成一类数,这样才便于比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和小数互化。

@#@@#@(板书课题: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小数化分数@#@出示例1:

@#@把一条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

@#@@#@师:

@#@谁来列出算式?

@#@生:

@#@3÷@#@10=0.3米 @#@ @#@ @#@ @#@3÷@#@10=米@#@师:

@#@还是这根绳子,如果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

@#@@#@生:

@#@3÷@#@5=0.6米 @#@ @#@ @#@ @#@3÷@#@5=米@#@师:

@#@观察一下上面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

@#@0.3= @#@ @#@ @#@0.6=@#@师:

@#@两种不同形式结果是相等的,说明小数和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把一个小数直接化成分数呢?

@#@@#@生:

@#@能,因为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所以可以直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就行了。

@#@@#@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尝试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 @#@ @#@ @#@ @#@@#@ @#@0.07= @#@ @#@@#@ @#@0.24= @#@= @#@ @#@@#@ @#@0.12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请学生到黑板板演,并讲解自己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师生小结如下:

@#@把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做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做分子。

@#@@#@师:

@#@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

@#@看清楚原来的小数是几位小数;@#@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简成最简分数.@#@2、分数化小数。

@#@@#@

(1)出示例2:

@#@把、、、、、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师:

@#@如何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你们有什么办法?

@#@依据是什么?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有的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师:

@#@还有什么要求?

@#@保留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尝试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议。

@#@@#@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小数)@#@生: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直接写成小数。

@#@@#@生:

@#@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注意: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可以根据要求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三、多层练习,深化知识。

@#@@#@1、现在,同学们掌握了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了,那么我们就来解决一开始遇到的数学问题。

@#@大家按照自己的方法尝试一下,看看到底谁所用的时间长?

@#@@#@小明和小刚进行跑步比赛,小明跑完全程用了0.8小时,小刚跑完全程用了小时,哪位同学用的时间长?

@#@@#@2、完成第77页“做一做”题目。

@#@@#@把0.7、、0.25、、、这六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1)师:

@#@仔细观察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

(2)师:

@#@要比较这些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好办法?

@#@@#@(3)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

@#@@#@(4)集体交流汇报。

@#@@#@(5)师: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方法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便于比较)@#@3、拓展提高。

@#@@#@刘兰不小心把作业中的一些数字弄污了。

@#@@#@

(1)>0.■﹙2﹚<0.4@#@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

@#@@#@

(2)的括号里填几,这个分数就可以转化成有限小数?

@#@@#@A、直接填10,00,1000,......@#@B、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第78页练习十九第5,8,10题。

@#@@#@板书设计: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i:

19;s:

12861:

"复习研讨课交流资料@#@《复习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整理复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改写和省略等方面让学生对较大的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应该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整数的知识体系,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生会读、写较大的数,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但是学生的知识是零乱的,没有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理念设计:

@#@@#@复习课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归纳整理、恢复、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深化掌握数学技能的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回忆知识进行复习,把已学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形成完成的整数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主回忆和整理,熟练运用数位顺序表正确地读、写大数,灵活运用数的改写和省略的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共享中巩固大数的相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提高自我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进行回顾与综合训练。

@#@@#@教学难点: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梳理建构。

@#@@#@1、自主回忆。

@#@@#@师:

@#@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你能回忆起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呢?

@#@@#@2、自主梳理@#@要求:

@#@在学生回忆并汇报所学中药知识点的基础上,以前后桌为单位进行整理回顾。

@#@@#@数位顺序表:

@#@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亿以内数的读法@#@数的读法:

@#@亿以上数的读法@#@亿以内数的写法@#@大数的认识数的写法:

@#@亿以上数的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整万、整亿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3、沟通联系。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思考讨论:

@#@@#@

(1)在这些知识中,你认为哪几个知识点之间最为紧密?

@#@可以连一连,圈一圈。

@#@@#@

(2)你认为掌握这些知识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汇报呈现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因为学生将本单元的个知识点罗列出来,只是一种外在的整理过程,并未在学生的头脑中真正建立“知识网络。

@#@因此,通过问题设置,引领学生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知识体系的生长点,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完善学生的认识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二、综合应用,强化理解。

@#@@#@

(一)复习数的概念@#@1、计数单位@#@

(1)师:

@#@我们首先来看1,1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它还是一个计数单位,写作“个”。

@#@教师随即板书“个”。

@#@@#@

(2)提问:

@#@最大的一位数是几?

@#@比最大的一位数多1的数是几?

@#@随即引出计数单位:

@#@十。

@#@@#@(3)提问:

@#@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

@#@比99多1的数是多少?

@#@@#@‚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

@#@和最大的三位数相邻的四位数是多少?

@#@@#@ƒ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

@#@和最大的四位数相邻的五位数是多少?

@#@@#@(4)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板书计数单位:

@#@个、十、百、千、万@#@(5)提问:

@#@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哪些?

@#@学生叙述。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说明:

@#@像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7)提问:

@#@仔细观察,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预设:

@#@学生可能会回忆起“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还可能发现“计数单位越往左越大,越往右越小。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并启发学生“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8)依@#@(9)@#@(10)v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领学生概括提升: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设计意图】计数单位是构成“数”的基本概念,对于数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复习计数单位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借助问题引领学生,强化学生对数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了部分计数单位,并回顾了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适时提升概括,使学生的复习活动不是仅停留在简单的再现层面,而是在复习巩固旧知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

(1)教师:

@#@这些计数单位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下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比如:

@#@计数单位“个”所占的位置就叫做“个位”,“十”所占的位置叫做“十位”......教师依次板书各个数位,并用线段框起来,构建“数位顺序表”,并由学生默记。

@#@@#@

(2)提问:

@#@这个数位顺序表,你们能记住吗?

@#@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1位是哪一位?

@#@第2位呢?

@#@第4位?

@#@“亿位”在第几位?

@#@我国的计数习惯是几位一级?

@#@每一级分别表示什么?

@#@@#@(3)教师小结:

@#@数位顺序表必须要熟记于心,因为它是我们写数、读书的基础。

@#@@#@【设计意图】数位及数位顺序表与计数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写数、读书的基础,也是构成数的基本元素。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计数单位为线索,明确了数位的内涵,加深了理解,并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数位顺序表的形成过程,还以默记、提问的形式加以强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位及数位顺序表”的理解,而且也为复习数的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二)复习“写数、读数、数的组成及数的大小比较“。

@#@@#@1、听数写数。

@#@@#@

(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三千六百三千六百万三千六百亿五十万四千二百三十六@#@一百零五亿三千零四万九千零五十六一千二百万零九百@#@

(2)集体订正,说一说写数要注意什么?

@#@@#@2、对比提升@#@

(1)第一次读数@#@要求学生读出上面的数。

@#@@#@‚提问:

@#@在这些数中,同样是0,在读的时候一样吗?

@#@@#@

(2)第二次读数@#@要求学生边读边书写。

@#@@#@‚提问:

@#@在刚才的读数、写数中,你们发现读数与写数有什么相同点吗?

@#@@#@ƒ教师重点引导:

@#@读数和写数,都是从最高位起。

@#@@#@【设计意图】@#@在此处设计了零次读数,要求不同,源于目的不同。

@#@第一次读数,旨在引导学生归纳:

@#@0在每个数级的末尾时,都不读;@#@0在每个数级的中间时(连续),只读一个0。

@#@将读数,特别是有0的读法这一难点的训练到了实处,从而加深了对读数方法的理解。

@#@第二次读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对比写法和读法的基础上,沟通二者的联系,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3、有序排列。

@#@@#@要求学生把上面的数,按一定的大小顺序排列在本子上,并说一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三)复习“近似数”与“准确数”。

@#@@#@1、师:

@#@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大家的变现相当棒!

@#@其实,像这样的大数,在生活中应用得特别广泛,为了奖励大家刚才的良好表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大数‘。

@#@@#@2、欣赏“生活中的大数”。

@#@@#@

(1)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00000000双,需要砍伐25000000棵树;@#@@#@

(2)据全国妇联最新的统计,目前中国18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有61025500人。

@#@@#@(3)根据《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披露: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中国有近1000多座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00000000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00000000美元,总共达600000000000美元!

@#@@#@提出要求:

@#@@#@先读一读,再找一找:

@#@哪些是近似数?

@#@哪些是准确数?

@#@@#@‚请你运用改写或求近似数的知识把上面的数据改写为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ƒ小结:

@#@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欣赏生活中的大数目的在于,首先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加深对抽象的符号化的大数的理解,引领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真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知识及其学习的亲切感,适时进行了德育渗透;@#@二是巩固了近似数与准确数的辨析和理解,培养了数感。

@#@同时,强化了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四舍五入法,对方法的适时提升有助于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

@#@@#@(四)释疑问难,重点训练。

@#@@#@1、由学生提出疑惑或不足,进行师生互动,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地设置题目,进行重点训练。

@#@@#@2、用0--9这10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和最小的十位数。

@#@@#@三、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

@#@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整合。

@#@@#@四、板书设计:

@#@@#@复习大数的认识@#@数位顺序表:

@#@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亿以内数的读法@#@数的读法:

@#@亿以上数的读法@#@亿以内数的写法@#@大数的认识数的写法:

@#@亿以上数的写法@#@数的大小比较@#@整万、整亿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大数的认识复习课,目的是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数的读法和写法,改写、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们知道,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

@#@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

@#@积极处理“理”与“练”的关系。

@#@在开始复习数位顺序表时,我先让学生完成表格梳理提练知识,进而通过练习内化,做到以理带练(先理后练);@#@在其后的读写数、改数的复习过程中老师又是灵活组织教学方式,偶尔边讲边练,有时又有先有后,使理练结合(边理边练)与以练为主以理为哺(先练后理)的方式各展其能。

@#@相对应练习的设计上,我尽量追求多样,避免枯燥,以激发学生兴趣。

@#@尤其最后一环节,提高了难度,做到练习多层次,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上还是不能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来说,很多地方都是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权。

@#@@#@数学组:

@#@王娜@#@2015年1月@#@";i:

20;s:

7292: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说课稿@#@吴磊@#@各位评委、同仁好:

@#@@#@我是龙井民族小学的吴磊,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说教材@#@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年级小朋友聪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

@#@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设计好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口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弄清相同数位的数相减的道理.@#@三、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把书中主题图进行了创编,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顺势复习旧知,为学生能顺利的进行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中注重从各个角度评价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用爱心使课堂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利用《西游记》的情境教学。

@#@当学生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加整十数的算式时,我追问学生计算方法,这样顺势复习了旧知,为迁移做好了铺垫。

@#@如果有学生会做,我会表扬并鼓励他,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创设实现迁移的条件和情境,渗透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为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

(二)动手操作,掌握算法@#@我首先会试问学生:

@#@35-2得多少?

@#@如果有学生说出结果,我会鼓励并追问他,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不太可能说得清算理,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就请你用学具小棒,亲自动手摆一摆,边摆边和同桌说一说。

@#@在学生汇报算法时,我将注意: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我的示范作用,当学生表达算理有困难时,我示范、归纳算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算理。

@#@@#@小结时我鼓励学生:

@#@同学们真有爱心,也非常的聪明,帮助淘气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笑笑也来到了咱们的柜台前,她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

@#@学生会表现得更有信心,更有热情。

@#@(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有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基础,所以,我大胆放手,还全让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拓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我只起扶的作用。

@#@小结时,我问学生:

@#@你们在帮笑笑的同时,又学会了什么?

@#@学生会回答两位数减整十数计算方法。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35-2和35-20算法对比。

@#@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异同,再找出算法上的异同,我将及时出示摆小棒的过程,(课件显示)。

@#@帮助理解区分,最后总结出:

@#@相同点是被减数都是35,减数里都有2。

@#@不同点:

@#@虽然都有2,但减数中2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减2,表示减去两个一,是个位与个位在减;@#@减20,表示减去两个十,是十位与十位减。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直观、透彻地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原理。

@#@@#@“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通过交流、补充、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开阔学生的思维,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四)、巩固深化,正确计算@#@先是用算珠拨一拨再写出得数,旨在通过用学具操作加深学生对相同数位相减原理的印象。

@#@然后进行口算练习,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率。

@#@最后是应用练习,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旨在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的这种层层递进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而且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再次得到训练。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让学生参与堂课总结,既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效果预测@#@由于本节课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明确算理,再加上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

@#@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对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退位减法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评委同仁多多指教。

@#@@#@5@#@";i:

21;s:

7115:

"@#@《绿山墙的安妮》阅读检测题@#@一、不定项选择(题目答案可能是一项也可能是多项)(30分)@#@1、《绿山墙的安妮》作者露西.蒙哥马利是哪国人()@#@A英国B美国C加拿大D法国@#@2、“绿山墙”是()@#@A一个人名B一个城堡C一堵长满青苔的墙D一个农舍的名字@#@3、安妮来自()@#@A孤儿院B工厂C富人家庭@#@4、()收养了安妮@#@A马修B玛丽拉C林德太太D巴里太太@#@5、安妮来绿山墙的原因是()@#@A住亲戚家B斯潘塞夫人的失误C上学@#@6、安妮邀请戴安娜赴茶会,戴安娜喝到的是()@#@A木莓汁B葡萄酒C茶D苹果汁@#@7、玛丽拉邀请阿伦先生和太太用茶点,安妮做的夹心蛋糕里面错放了()@#@A香草精B止痛药C甜果酱D发酵粉@#@8、安妮在阿冯利学校的两个老师是()@#@A菲利普斯B雷切尔C鲁比D斯塔西@#@9、马修送给安妮的圣诞礼物是()@#@A一件衣服B一个项链C一束花D一幅画@#@10、安妮剪短头发的原因是()@#@A头发太长B学校不允许留长发C安妮染绿了头发D喜欢留短发@#@11、安妮一直努力学习的原因是()@#@A和吉尔伯特竞争B让马修和玛丽拉高兴C换一件新衣服D对学习十分感兴趣@#@12、女王专科学院入学考试第一名是()@#@A安妮B戴安娜C吉尔伯特D乔西@#@13、马修的死因是()@#@A心脏病发作B艾比银行倒闭C谋杀D掉进河里@#@14、获艾弗里奖学金的是()@#@A鲁比B埃米莉.克莱C吉尔伯特D安妮@#@15、安妮最后的打算是()@#@A去雷德蒙德深造B在阿冯利任教C在卡莫迪任教D和玛丽拉一起生活@#@二、连线(10分)@#@戴安娜天真、善良,感情充沛并富于幻想。

@#@@#@马修长相古怪,身材笨大,忠厚、老实、腼腆。

@#@@#@吉尔伯特阅历短浅、思想刻板但内心善良。

@#@@#@玛丽拉安妮最知心的朋友,真诚善良。

@#@@#@安妮曾嘲弄安妮使两人形同陌路,但最后却给了安妮很大的帮助。

@#@@#@三、填空题(18分)@#@安妮给如下东西取的名字是@#@1、穿过贝尔家,长满白桦树的小路——()@#@2、小溪边的云杉林子——()@#@3、一株开花的樱桃树——()@#@4、巴里先生的小圆池塘——()@#@5、吊灯上的玻璃——()@#@6、巴里家农田的小池塘——()@#@7、绿山墙果园到农场尽头的树林小路——()@#@8、安德鲁家(贝尔先生)林子里的绿色洼地——()@#@9、小木桥下的小溪——()@#@四、阅读实践(2+3+5+6+6+=22分)@#@片段一:

@#@@#@医生点了点头,他瞧了一下安妮,好似心里正有一种很难以言表的情绪似的。

@#@不久以后,他就对巴利夫妻如此地说:

@#@“马修家的红发少女,实在伶俐。

@#@幸亏令千金叫她过来。

@#@她把蜜妮的一条命救回来啦!

@#@如果等到我抵达再处理的话,恐怕一切都太迟喇!

@#@真想不到,一个十一岁的女孩会那样沉着,具有那种叫人叹为观止的经验。

@#@她说明经过时,那种果决的眼光,是我生平第一次见过呢!

@#@”@#@1、这段话节选自《绿山墙的安妮》中第十八章《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段话是医生对( @#@ @#@ @#@ @#@ @#@)的赞扬。

@#@2分@#@2、“医生点了点头,他瞧了一下安妮,好似心里正有一种很难以言表的情绪似的”。

@#@这句话中的“难以言表”是什么意思( @#@ @#@ @#@ @#@ @#@ @#@ @#@ @#@ @#@ @#@ @#@ @#@ @#@ @#@ @#@ @#@ @#@ @#@),他的近义词是( @#@ @#@ @#@ @#@ @#@ @#@ @#@ @#@ @#@ @#@ @#@ @#@),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医生对这个十一岁的女孩的做法表示( @#@ @#@ @#@ @#@ @#@ @#@ @#@ @#@ @#@ @#@ @#@ @#@ @#@ @#@ @#@ @#@ @#@)。

@#@3分@#@3、自从安妮救了蜜妮之后,巴利夫人对安妮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联系上下文,联系这段话,简单地用几句话写写这种变化。

@#@5分@#@片段二:

@#@@#@“那些事你都不必去管。

@#@马修跟我收养你时,就已经决定让你受良好的教育,女孩最好还是能够自立。

@#@如果你有意进入皇后学院攻读的话,那就参加补习吧!

@#@”@#@1.这段话节选自《绿山墙的安妮》中第十三章《考前的准备》,这段话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的。

@#@联系这段话,请你评价一下这个人物 @#@。

@#@6分@#@2.请你联系上下文回答,安妮最后进入皇后学院攻读,她一直很用功读书,她这样做的动力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你知道安妮的梦想是什么吗?

@#@她的梦想的实现离不开谁的支持,为什么?

@#@ @#@6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思考题(20分)@#@1.安妮是个孤儿,生活在冷酷的孤儿院里,她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3.安妮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

@#@试着从文中找出例证来证明她的性格。

@#@@#@4.这本书还有一个译名,叫《红头发安妮》,与《绿山墙的安妮》相比,你觉得哪一个名字更好?

@#@你的理由是什么?

@#@@#@4@#@";i:

22;s:

6679:

"@#@“国培计划”(2018)(2018)巍山县小学数学第一工作室第四次送教下乡培训作业:

@#@有关数学广角教学的教学设计@#@巍山县庙街镇古城小学教师冯星@#@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69页《数学广角---鸽巢问题》例1、例2。

@#@@#@【教学目标】@#@1.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列举、假设、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4.使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魔术”表演:

@#@@#@规则:

@#@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你们5人每人随意抽一张。

@#@抽到牌后藏好,等老师来猜。

@#@@#@大家猜猜看至少有几个同学的扑克牌花色是相同的?

@#@@#@猜谜:

@#@老师肯定的说:

@#@“这5张牌中,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

@#@老师猜的对不对?

@#@”@#@请5个同学举起手中的牌让同学们见证奇迹。

@#@@#@大家表现这么好,我们再来玩游戏。

@#@@#@2.玩游戏@#@游戏要求:

@#@老师喊“一、二、三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3.导入课题:

@#@刚才的“魔术”表演和抢椅子游戏,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类问题,下面我们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

@#@“鸽巢问题”。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一)教学例1(由枚举法引出假设法,初步“建模”——平均分。

@#@)@#@出示例1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

@#@@#@2.运用“枚举法”初步探究。

@#@@#@

(1)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自己动手在小组内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把出现几种情况都记录下来。

@#@@#@

(2)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讲解:

@#@像这样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在数学上叫枚举法。

@#@(板书:

@#@枚举法)@#@3.通过比较,引导“假设法”。

@#@@#@启发:

@#@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

@#@@#@4.初步“建模”----平均分。

@#@@#@引导:

@#@运用“假设法”先在每个笔筒里分1支,这种均等的分法,又叫什么分?

@#@用什么方法计算?

@#@你能列式表示吗?

@#@@#@板书:

@#@4÷@#@3=1……11+1=2@#@5.概括“鸽巢原理”的一般规律。

@#@@#@追问:

@#@如果增加笔和笔筒的数量,又会怎样呢?

@#@@#@出示

(1)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几支笔?

@#@@#@  

(2)把6支笔放进5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几支笔?

@#@@#@  (3)把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几支笔?

@#@@#@启发:

@#@“照样子,你能说一句这样的话吗?

@#@”@#@提问:

@#@发现了什么规律?

@#@@#@概括:

@#@只要笔的数量比笔筒数量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笔。

@#@@#@提问:

@#@难道这个规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存在吗?

@#@如果余数不是1,这个规律还存在吗?

@#@@#@出示:

@#@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那么至少又会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笼呢?

@#@@#@反馈质疑:

@#@运用“假设法”,每个鸽笼里先平均飞进1只,余下的两只会怎样飞呢?

@#@@#@追问:

@#@哪种情况更符合“至少”这个结论呢?

@#@@#@优化答案:

@#@5÷@#@3=1……21+1=2@#@7.对比择优,体会“假设法”的优越。

@#@@#@对比:

@#@刚才用枚举和假设两种方法进行思考,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呢?

@#@为什么?

@#@@#@发现:

@#@枚举法是一一列举来验证,在数字比较大的时候有局限性,而假设法先用平均分的方法在数据大的时候也同样适用。

@#@@#@

(二)了解小资料——“鸽巢原理”。

@#@@#@(三)教学例2(具体问题“数学化”,深入“建模”——至少数=商+1)@#@1.狄里克雷发现了这个规律后,并没有停止对现象的研究,又发现了问题。

@#@如果鸽子数量更多一些呢?

@#@@#@2.出示例2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为什么?

@#@@#@3.组内同学交流汇报。

@#@@#@4.出示:

@#@如果有8本书会怎样呢?

@#@10本书呢?

@#@@#@5.总结规律。

@#@@#@师:

@#@如果继续增加书本的数量,你还能回答刚才的问题吗?

@#@@#@看来你们又发现规律了,是吗?

@#@说一说。

@#@@#@总结概括:

@#@书本放进抽屉,如果平均分后有剩余,那么总有一个抽屉里放进“商+1”本书。

@#@@#@6、你理解上课前表演的扑克牌魔术的道理了吗?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基础园----我会填空@#@

(1)三个小朋友做游戏,至少有(  )个小朋友性别相同。

@#@@#@

(2)5名同学一起练投篮,共投进41个球,那么必定有1人至少投进(  )个球。

@#@@#@(3)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   )人属相相同。

@#@@#@(4)给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分别涂上蓝、黄两种颜色。

@#@不论怎么涂至少有(  )个面涂的颜色相同。

@#@@#@2.拓展练习。

@#@@#@下关九小全校有842人,至少有(   )人的生日是在同一季度;@#@至少有(  )人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至少有(  )人的生日是在同一天。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吧!

@#@@#@1.学生反思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归纳所学知识。

@#@@#@2.师:

@#@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在学习中“只要留心观察加上细心思考,总有新的发现!

@#@”@#@5@#@";i:

23;s:

10919: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同步试题@#@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 陈 英@#@一、填空@#@1.看图填空。

@#@@#@如图,甲、乙、丙三人各集邮票3张、5张和4张,乙给甲( @#@ @#@ @#@ @#@)张时,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

@#@@#@考查目的:

@#@掌握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几个不同数据的平均数。

@#@@#@答案:

@#@1。

@#@@#@解析:

@#@结合生活实际问题中的数据3、4、5的含义,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2.观察统计图,请你算一算,填一填。

@#@@#@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  @#@)棵;@#@第( @#@ )组和第(  @#@ @#@)组植树棵树比平均棵数少;@#@第( @#@ )组植树棵树与平均棵数持平。

@#@@#@考查目的:

@#@充分利用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答案:

@#@8;@#@一,四;@#@三。

@#@@#@解析:

@#@可以采用“看图,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3.看图回答问题。

@#@@#@

(1)收入最多的是( @#@ @#@ @#@ @#@)月,支出最少的是( @#@ @#@ @#@ @#@)月;@#@@#@

(2)5个月一共收入( @#@ @#@ @#@ @#@ @#@ @#@ @#@ @#@ @#@ @#@)元;@#@@#@(3)( @#@ @#@ @#@ @#@)月余额最多,( @#@ @#@ @#@ @#@)月和( @#@ @#@ @#@ @#@ @#@)月余额同样多。

@#@@#@考查目的:

@#@体会复式条形统计的特征和优点。

@#@@#@答案:

@#@

(1)2,3;@#@

(2)19900;@#@(3)3,4,5。

@#@@#@解析:

@#@结合生活中的收入与支出问题,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的特点。

@#@读图,获取正确的数据信息,不要把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弄错了。

@#@@#@4.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

(1)数码相机( @#@ @#@ @#@ @#@)月的销售量最多,普通相机( @#@ @#@ @#@ @#@)月的销售量最少;@#@@#@

(2)( @#@ @#@ @#@ @#@ @#@)月两种相机销售量差距最大。

@#@@#@考查目的: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由图可知,数码相机4月的销售量最多,普通相机4月的销售量最少;@#@且4月两种相机销售量差距最大。

@#@@#@答案:

@#@

(1)4,4;@#@

(2)4。

@#@@#@解析:

@#@根据图中1月份的信息和统计表的信息,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5.根据下面统计图填空。

@#@@#@

(1)乙品牌的电视机二月比一月销售量增加了( @#@ @#@ @#@ @#@ @#@)台;@#@@#@

(2)甲品牌第一季度共销售电视机( @#@ @#@ @#@ @#@ @#@)台;@#@@#@(3)三月份甲品牌电视机销售量比乙品牌少( @#@ @#@ @#@ @#@ @#@)台。

@#@@#@考查目的:

@#@结合电视机销售情况,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答案:

@#@

(1)7;@#@

(2)253;@#@(3)4。

@#@@#@解析:

@#@引导学生学会看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统计图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由图可知,乙品牌的电视机二月比一月销售量增加了87-80=7(台);@#@甲品牌第一季度共销售电视机台84+91+78=253(台);@#@三月份甲品牌电视机销售量比乙品牌少82-78=4(台)。

@#@@#@二、选择@#@1.某公司上半年生产饮料42万箱,平均每月生产( @#@  @#@)万箱。

@#@@#@A.42÷@#@12 @#@ @#@ @#@ @#@  @#@ @#@B.42÷@#@2 @#@ @#@ @#@  @#@ @#@ @#@C.42÷@#@6 @#@ @#@ @#@ @#@ @#@考查目的:

@#@考查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

@#@@#@答案:

@#@C。

@#@ @#@@#@解析:

@#@上半年有6个月,求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万箱,相当于把42平均分成6份。

@#@@#@2.丽丽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是95分,期中英语是91分,数学是( @#@ @#@ @#@ @#@ @#@)分。

@#@@#@A.90 @#@ @#@ @#@ @#@ @#@ @#@   @#@ @#@ @#@B.95 @#@ @#@ @#@  @#@ @#@ @#@ @#@ @#@ @#@C.99@#@考查目的:

@#@考查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答案:

@#@C。

@#@ @#@@#@解析: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可以用举例计算验证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计算。

@#@@#@3.师傅和徒弟两人用3天合作生产一批零件,第一天生产234个,第二天生产287个,第三天生产293个,平均每人生产( @#@ @#@ @#@ @#@)个。

@#@@#@A.(234+287+293)÷@#@2 @#@ @#@ @#@ @#@@#@B.(234+287+293)÷@#@3 @#@ @#@ @#@ @#@@#@C.(234+287+293)÷@#@2÷@#@3@#@考查目的:

@#@结合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中已有的多个信息,找准所求平均数对应的份数。

@#@@#@答案:

@#@A。

@#@@#@解析:

@#@要求平均每人生产的零件个数,需要先求出两人生产的零件个数总和,再除以2即可。

@#@3天是多余条件,打破“先求和时,几个数相加就就除以几”的思维定势。

@#@@#@4.三年级4个班同学捐图书,一班和二班共捐23本,三班捐了15本,四班捐了22本,平均每班捐图书( @#@ @#@ @#@ @#@)本。

@#@@#@A.20 @#@ @#@ @#@ @#@ @#@    @#@B.15 @#@ @#@ @#@    @#@ @#@ @#@C.5@#@考查目的:

@#@结合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中已有的多个信息,找准所求平均数对应的份数。

@#@@#@答案:

@#@B。

@#@@#@解析:

@#@要求平均每班捐图书多少本,需要先求出4个班的捐书总数,再除以4,即(23+15+22)÷@#@4=15(本)。

@#@理解一班和二班共捐23本,已经是两个数的和,不必再相加。

@#@@#@5.五个人踢毽子,丽丽踢了39个,明明踢了28个,华华踢了10个,另外两个人踢的个数比明明少、比华华多。

@#@这五个人踢毽子的平均数应是( @#@ @#@ @#@ @#@ @#@)。

@#@@#@A.大于10小于28 @#@ @#@ @#@ @#@   @#@B.28 @#@ @#@ @#@ @#@  @#@ @#@ @#@C.大于28小于39@#@考查目的:

@#@平均数概念理解的综合练习。

@#@@#@答案:

@#@A。

@#@@#@解析:

@#@先估算已知3人的平均数范围,再估算5人的平均数范围。

@#@可以利用设数方法,先设另外两人踢的个数,再计算5人的踢毽平均数。

@#@@#@三、解答@#@1.下面的统计图是鲜花店本周四种花的销售情况。

@#@@#@

(1)平均每种花销售多少支?

@#@@#@

(2)如果你是花店老板,下周要购进鲜花,你会怎样进货?

@#@@#@考查目的:

@#@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答案:

@#@

(1)140支;@#@

(2)多购进玫瑰花和康乃馨。

@#@@#@解析:

@#@对已有销售数量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对下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

(1)(130+110+170+150)÷@#@4=140(支)。

@#@答:

@#@平均每种花销售140支。

@#@@#@

(2)由图可知,玫瑰花和康乃馨的销售量比较多,所以应该多购进玫瑰花和康乃馨。

@#@@#@2.下面是小亮组和小玲组回收废纸情况。

@#@ @#@@#@从回收废纸的情况看,哪组同学环保意识好?

@#@为什么?

@#@@#@考查目的:

@#@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答案:

@#@小亮组环保意识好。

@#@因为小亮组平均每人回收的废纸数大于小玲组平均每人回收的废纸数。

@#@@#@解析:

@#@通过计算体会平均数时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小亮组平均每人回收的废纸数:

@#@56÷@#@4=14(千克),小玲组平均每人回收的废纸数:

@#@60÷@#@6=10(千克),14>10,即小亮组平均每人回收的废纸数大于小玲组平均每人回收的废纸数。

@#@@#@3.下表是2013年~2014年某校六年级1~4班各班近视学生人数统计。

@#@@#@2013年平均每班有多少人是近视眼?

@#@2014年呢?

@#@你有什么建议?

@#@@#@考查目的:

@#@平均数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答案:

@#@7人,8人。

@#@建议如下(答案不唯一):

@#@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多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

@#@@#@解析:

@#@综合运用所学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3年平均每班近视眼的人数为(8+5+6+9)÷@#@4=7(人),2014年平均每班近视眼的人数为(8+4+11+9)÷@#@4=8(人)。

@#@由此可发现,小学生的近视人数在逐年增加,可提出如下建议(答案不唯一):

@#@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多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

@#@@#@4.上周自行车销售记录:

@#@周一15辆,周二12辆,周三10辆,周四9辆,周五2辆,周六38辆,周日32辆。

@#@@#@

(1)上周平均每天销售自行车多少辆?

@#@@#@

(2)明天是周六,店里要准备多少辆自行车合适?

@#@@#@考查目的:

@#@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答案:

@#@

(1)20辆;@#@

(2)40辆(答案不唯一)。

@#@@#@解析:

@#@综合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1)(15+12+10+9+24+38+32)÷@#@7=20(辆)。

@#@答:

@#@上周平均每天销售自行车20辆。

@#@@#@

(2)根据自行车一周销售量的平均数和上周六的销售情况可知,这周六准备40辆比较合适(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

@#@@#@5.小明和小刚练习50米蛙泳,每次的成绩如下。

@#@@#@

(1)他们两人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

@#@并填在表格里。

@#@@#@

(2)假如要选他们两个当中的一个去参加比赛,你认为应该选谁?

@#@为什么?

@#@@#@考查目的:

@#@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答案:

@#@

(1)小明的平均成绩:

@#@(110+102+112+100)÷@#@4=106(秒);@#@@#@小刚的平均成绩:

@#@(104+110+107)÷@#@3=107(秒)。

@#@@#@

(2)选择小明参赛,因为练习50米蛙泳平均每次用的时间少,速度快。

@#@@#@解析: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路程一定时,时间越少速度越快。

@#@@#@";i:

24;s:

4494:

"《简单的等量代换》参考教案@#@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能根据实物代换,计算物体的数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 @#@ @#@@#@师:

@#@老师想调查一下小朋友们喜不喜欢到游乐园去玩呢?

@#@@#@生:

@#@喜欢。

@#@@#@师: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到游乐园去看看。

@#@@#@课件1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场景图)@#@师:

@#@当跷跷板平衡了,你们认为这两个小朋友谁轻谁重?

@#@@#@生;@#@一样重。

@#@@#@同学们真聪明,看来有过这方面的经验。

@#@ @#@ @#@ @#@@#@【用同学们熟悉的玩跷跷板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了求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天平平衡和动物玩跷跷板游戏作好铺垫,知道天平平衡和跷跷板平衡,说明两边物体的重量相等。

@#@】@#@师:

@#@玩着,玩着,小朋友们口渴了,他们商量着去买水果吃,来到水果摊上,他们发现果农正在用天平称水果的重量,他们感到好奇,想去弄个明白,就问:

@#@一个菠萝重多少千克?

@#@几个苹果与一个菠萝同样重?

@#@师问: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问题?

@#@@#@生:

@#@想。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关于天平的问题。

@#@ @#@ @#@ @#@@#@【由生活情境入手,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急于想去研究这个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引入的关键切入点】@#@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

(一)@#@课件出示:

@#@(天平称水果的图)@#@师:

@#@一个菠萝可以换几个芒果呢?

@#@@#@生:

@#@3个。

@#@ @#@ @#@ @#@ @#@@#@师:

@#@为什么呢?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 @#@ @#@ @#@@#@师:

@#@请同学们先以四个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 @#@ @#@ @#@@#@学生讨论,找人回答。

@#@@#@教师总结:

@#@左右两边都拿掉一个菠萝后,左边剩余3个芒果,右边剩余一个菠萝,天平平衡。

@#@所以1菠萝和和3个芒果一样重。

@#@@#@师:

@#@一个火龙果可以换几个桃子呢?

@#@@#@生:

@#@2个。

@#@ @#@ @#@ @#@ @#@@#@师:

@#@为什么呢?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 @#@ @#@ @#@@#@师:

@#@请同学们先以四个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 @#@ @#@ @#@@#@学生讨论,找人回答。

@#@@#@教师总结:

@#@2个火龙果和4个桃子是一样重的。

@#@所以1火龙果和和2个桃子一样重。

@#@@#@活动

(一)@#@课件出示:

@#@(天平称水果的图)@#@师:

@#@你知道一个菠萝重多少千克吗?

@#@想知道一个菠萝的重量可以先求出1个西瓜和几个菠萝一样重。

@#@@#@师:

@#@请同学们先以四个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 @#@ @#@ @#@@#@学生讨论,找人回答。

@#@@#@教师总结:

@#@1个西瓜和3个菠萝一样重。

@#@1个西瓜3千克,所以3个菠萝3千克,1个菠萝1千克。

@#@@#@活动

(二)@#@课件出示:

@#@(天平称水果的图)@#@师:

@#@你知道一个苹果重多少千克吗?

@#@想知道一个苹果的重量可以先求出1个菠萝和几个苹果一样重。

@#@@#@师:

@#@请同学们先以四个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 @#@ @#@ @#@@#@学生讨论,找人回答。

@#@@#@教师总结:

@#@1个菠萝和4个苹果一样重。

@#@1个菠萝1千克,所以4个苹果4千克,1个菠萝250克。

@#@@#@三、课堂练习 @#@ @#@ @#@@#@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表达自己的结果和想法。

@#@@#@四、作业@#@练一练第2题。

@#@@#@3/3@#@";i:

25;s:

2486:

"《认识人民币》

(二)练习题@#@一.比大小。

@#@@#@9分()1角3元()30角@#@99元()100元3角()15分@#@30角()30分5角()52分@#@1元()9角3角()10分@#@80分()1元4元()100分@#@50角()5元100分()10角()1元@#@2角9分()30分5角+5分()1元@#@14角()1元4角45角()4元3角@#@3元9角()4元3元()2元9角@#@6元()5角4分5元8角()58角@#@二.填一填。

@#@@#@1.2个5分一共是()分,可以换成()角。

@#@@#@2.2个5角是()角,可以换成()元。

@#@@#@3.1张100元的纸币可以换成()枚1元的硬币。

@#@4@#@4.1张50元的纸币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的纸币。

@#@@#@5.1张10元纸币的可以换()枚1元硬币。

@#@@#@6.1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也可以换()张50元。

@#@@#@7.()张1元可以换1张5元。

@#@@#@8.4张5元可以换()张10元。

@#@@#@9.30张10元可以换()张100元。

@#@@#@10.()张5角可以换1张1元。

@#@@#@11.1张1元可以换()张2角。

@#@@#@12.1张5元可以换()张2元和()张1元。

@#@@#@13.1张50元可以换()张5角。

@#@@#@14.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5.1张5角可以换()张2角和()张1角。

@#@@#@16.1张100元可以换()张20元和()张10元。

@#@@#@17.1张10元可以换()张2元和()张1元。

@#@@#@18.1张1元可以换()张2角和()张1角。

@#@@#@19.1张1角可以换()个2分和()个1分。

@#@@#@20.1张1角可以换()张5分和()张1分。

@#@@#@21.1张1元可以换()张5角和()张1角。

@#@@#@22.1张10元可以换()张5元和()张1元。

@#@@#@23.1张100元可以换()张50元和()张10元。

@#@@#@24.1张1角的可以换()张5分的。

@#@@#@25.1张1元的可以换()张5角的。

@#@@#@26.1张10元的可以换()张5元的。

@#@@#@27.1张100元的可以换()张50元。

@#@@#@";i:

26;s:

4532: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测试题@#@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

@#@(每空2分,其中第6题4分,共22分)@#@1、线段()个端点,射线()个端点,直线()端点。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

@#@@#@3、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时,其中的一个角是直角,其他三个角都()。

@#@@#@4、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画一条垂直线段,再画几条不垂直的线段,其中()线段最短。

@#@@#@5、在一个正方形中有()组对边互相平行。

@#@@#@6、         a右图中有4条直线a,b,c,d,其中@#@d(  )和(  )互相平行@#@b(  )和(  )互相垂直 @#@c@#@7、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和位置关系如果不平行,那它们肯定()。

@#@@#@8、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直线c与直线a互相垂直,那么直线b与直线c的关系是()。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

@#@(7分)@#@1、小方在纸上画了一条平行线。

@#@()@#@2、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互相垂直。

@#@()@#@4、上午九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互相垂直。

@#@()@#@5、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互相垂直且平行。

@#@(  )@#@6、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和它垂直。

@#@…(  )@#@7、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

@#@(10分)@#@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短。

@#@A、线段B、直线C、垂线段@#@2正方形的相邻两边互相()A、垂直B、平行C、重合@#@3、右图中有()组平行线。

@#@A、2@#@B、3C、4@#@4、右图中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则∠1()∠2。

@#@@#@A、大于B、小于@#@C、等于D、无法判断@#@5、把()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A、半圆B、一个圆C、正方形@#@四、动手实践,操作应用。

@#@(39分)@#@1、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6分)@#@      A·@#@@#@             A·@#@@#@                       A·@#@@#@2、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6分)@#@             A·@#@@#@     A·@#@                   A·@#@@#@3、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6分)@#@                      @#@              ·@#@A@#@   ·@#@A                  A·@#@@#@4、过A点分别画出a、b两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4分)@#@                @#@          A·@#@a@#@b@#@5、请你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外画一个A点,使A点到直线的距离为3厘米,你会画吗?

@#@(4分)@#@6、在图中平行线之间,画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

@#@(4分)@#@@#@7、用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4分)@#@8、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3条垂线,并量出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

@#@@#@(5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五、运用知识,灵活解题。

@#@(22分)@#@1、如右图,你能测量出A点到直线a、b的距离各是多少吗?

@#@在图中画出来。

@#@(6分)@#@                        a@#@ A·@#@@#@                  @#@b@#@                        @#@4、小明要从A点出发到河边取水饮马,他怎样走路程最短?

@#@把他走的路线画出来。

@#@(6分)@#@";i:

27;s:

18861: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和题型@#@1、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2、表示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统计表,通过表格可以找出数据分布的规律;@#@二是统计图,利用统计图表示经过整理的数据,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规律.@#@3、常见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2)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总量间的比重;@#@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

@#@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三个步骤:

@#@1°@#@计算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360°@#@×@#@该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3°@#@在圆中依次作出上面的扇形,并标出百分比。

@#@扇形的面积与对应的圆心角的关系:

@#@扇形的面积越大,圆心角的度数越大。

@#@扇形的面积越小,圆心角的度数越小。

@#@@#@3)折线统计图:

@#@能反映事物变化的规律.通过用数据点的连线来表示一些连续型数据的变化趋势,它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4、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1)全面调查:

@#@我们把对全体对象的调查称为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进行的调查叫抽样调查.在统计中,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5、直方图基本概念@#@

(1)在数据统计中,一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称为频率。

@#@频率反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份量。

@#@频率×@#@100%就是百分比。

@#@@#@

(2)在数据统计中,有时将数据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组,则我们把分成的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数据的差叫做组距。

@#@@#@6、直方图的主要特征@#@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反映落在同一事件中较多数据在不同区域中的分布特点。

@#@它能:

@#@

(1)清楚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7、频数分布直方图@#@

(1)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时,首先要找出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出极差;@#@分组时,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标准,一般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分成5~12个组列出频数分布表,累计各组的频数;@#@最后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

(2)频数折线图可以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基础上画出来,先取直方图中每个矩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将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了频数折线图。

@#@@#@8、样本估计总体@#@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获得对总体的认识。

@#@例如,厨师通过菜的品尝得出知道整个菜味道如果。

@#@@#@重点难点分析@#@本章的重点是两种调查方式的特点与选择,几种统计图的特点与选择,难点是怎样根据收集数据特点及其背景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的描述。

@#@@#@考点透视@#@考点1.调查方式的合理选择@#@例1.下列调查方式中适合的是()@#@A.要了解一批节能灯的使用寿命,采用普查方式@#@B.调查你所在班级同学的身高,采用抽样方式@#@C.调查沱江某段水域的水质情况,采用抽查方式@#@D.调查全市中学生每天就寝时间,采用普查方式@#@例2:

@#@刘强同学为了调查全市初中生人数,他对自己所在城区人口和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

@#@城区人口约3万,初中生人数约1200.全市人口实际约300万,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12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8万,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考点2.统计图的补全问题@#@例3.某中学为了解该校学生对四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喜爱情况,围绕“在丹顶鹤、大熊猫、滇金丝猴、藏羚羊四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动物?

@#@(只写一种)”这一问题,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甲同学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得知:

@#@最喜欢丹顶鹤的学生人数占被抽取人数的16%;@#@乙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如下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请你根据甲、乙两位同学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

(1)在这次调查中,一共抽取了多少名学生?

@#@@#@

(2)补全条形统计图的空缺部分;@#@@#@(3)如果全校有1200名学生,请你估计全校最喜欢滇金丝猴的学生有多少名?

@#@@#@考点3.频数分布直方图@#@例4.某百货商场经理对新进某一品牌几种号码的男式跑步鞋的销售情况进行了一周的统计,得到一组数据后,绘制了频数(双)频率统计表与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

@#@@#@一周销售数量统计表@#@请你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

(1)写出表中的值;@#@@#@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该商场计划再进1000双这种跑步鞋,请你帮助商场经理估计一下需要进多少双41号的跑步鞋?

@#@@#@考点4.识别统计图,根据统计样本估计总体@#@例5.据2008年5月26日《生活报》报道,我省有关部门要求各中小学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课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某校围绕着“你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

@#@(只写一项)”的问题,对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从而得到一组数据.图1是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条形统计图.请结合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

(1)该校对多少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

(2)本次抽样调查中,最喜欢篮球活动的有多少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若该校九年级共有200名学生,图2是根据各年级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绘制的扇形统计图,请你估计全校学生中最喜欢跳绳活动的人数约为多少?

@#@@#@考点5.调查方式的选取@#@数量小、时间小、准确性要求高、无破坏性等方便全面调查的用全面调查,必须考虑每个对象的情况的用全面调查。

@#@@#@数量大、时间长、准确性要求不高、有破坏性等不方便全面调查的用抽样调查,只要考察大概的情况的用抽样调查。

@#@@#@1、下列统计中,能用“全面调查”的是()@#@A.某厂生产的电灯使用寿命B.全国初中生的视力情况@#@C.某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D.“娃哈哈”产品的合格率@#@2、下列调查中,用全面调查方式收集数据的是()@#@①为了了解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学校向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②为了了解初中生上网情况,某市团委对10所初中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③某班学生拟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为了确定春游的地点,向同学进行调查@#@④了解全班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号为奇数的学生进行调查@#@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3、在下列调查中,比较容易用普查方式的是( ) @#@A.了解大连市居民年人均收入   B.了解大连市初中生体育中考的成绩 @#@C.了解大连市中小学生的近视率  D.了解某一天离开大连市的人口流量@#@4、下面调查统计中,适合做普查的是().@#@A.雪花牌电冰箱的市场占有率B.蓓蕾专栏电视节目的收视率@#@C.飞马牌汽车每百公里的耗油量D.今天班主任张老师与几名同学谈话@#@5、下列调查,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A.了解武汉市居民年人均收入B.了解北京市初中生体育中考的成绩@#@C.了解南京市中小学生的近视率D.了解某一天某小区经过小区大门的人口流量@#@6、开学之初,七年级一班的张老师为了安排座位,需要了解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你认为张老师应采取哪种调查方法比较合适?

@#@说一说你的理由.@#@7、近几年,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加,“白色污染”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颖同学想了解班上同学家里在一年内丢弃废塑料袋的个数,你认为采用______调查方式合适一些.@#@8.调查下面问题,应该进行抽样调查的是()@#@A.调查某校七

(2)班同学的体重情况;@#@B.调查我省中小学生的视力近视情况@#@C.调查某校七(5)班同学期中考试数学成绩情况;@#@D.调查某中学全体教师家庭的收入情况@#@考点6.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总体、样本、样本容量@#@1、某校初三年级在期中考试后,从全年级200名学生中抽取2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一@#@个样本,用来分析全年级的考试情况,这个问题中的样本容量是.@#@2、为了了解某商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那么他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3、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 @#@4、今年我市有9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为了了解9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000名考生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A.9万名考生 B.2000名考生@#@C.9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 D.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5、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寿命,从中抽取1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这个问题的样本是().@#@A.这批电视机B.这批电视机的寿命@#@C.所抽取的100台电视机的寿命D.100@#@6、某中学要了解初二学生的视力情况,在全校初二年级中抽取了25名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样本是______.@#@考点7、简单随机抽样的要求:

@#@@#@样本尽量具有代表性,抽样本不能偏向某些对象,要使得每个对象都有均等的机会。

@#@@#@样本容量不宜过小,否则不具有代表性,也就不能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如果样本容量过大,虽然样本容易具有代表性,但花费时间和精力也很多,达不到省时省力的目的因此抽取调查的样本容量要合适。

@#@@#@1、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动运量,收集数据正确的是().@#@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D.调查该校某个班级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2、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3、某市社会调查队对城区内一个社区居民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该社区共有500户,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分别有125户.280户和95户.已知该市有100万户家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该市高收入家庭约25万户@#@B.该市中等收入家庭约56万户@#@C.该市低收入家庭业19万户@#@D.因城市社区家庭经济状况好,所以不能据此估计全市所有家庭经济状况@#@4、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5、实验中学七年级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参考人数共540人,为了了解这次数学测验成绩,下列所抽取的样本中较为合理的是() @#@A.抽取前100名同学的数学成绩B.抽取后100名同学的数学成绩@#@C.抽取

(1)、

(2)两班同学的数学成绩;@#@D.抽取各班学号为3号的倍数的同学的数学成绩@#@6、为了测量调查对象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甲同学建议测量2分钟的心跳次数再除以2,乙同学建议测量10秒的心跳次数再乘以6,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具有代表性(  ).@#@A.甲同学 B.乙同学@#@C.两种方法都具有代表性 D.两种方法都不合理@#@7、某人设计了一个游戏,在一网吧征求了三位游戏迷的意见,就宣传“本游戏深受游戏迷欢迎”,这种说法错误的原因是(  ).@#@A.没有经过专家鉴定@#@B.应调查四位游戏迷@#@C.这三位玩家不具有代表性@#@D.以上都不是@#@考点8、直方图中的组距、组数、频数、频率@#@1、已知一组数据都是整数,其中最大值是242,最小数据是198,若@#@把这组数据分成9个小组,则组距是. @#@2、统计得到的一组数据有80个,其中最大值为141,最小值为50,取组距为10,可以分成( ) A.10组 B.9组 C.8组 D.7组@#@3、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为169,最小值为143,在绘制频数直方图时要求组距为3,则组数为.@#@4、有50个数据,其中最大值为86,最小值为57,若取组距为6,则应该分的组数是().@#@A.4B.5C.6D.7@#@5、在对一个含有80个数据的样本绘制统计表时,发现其中一个小组的数据的个数占80的20%,那么这个小组含有________个数据.@#@6、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等于相应组的( ) @#@A.组距  B.组数  C.频数  D.频率@#@7、将收集到的40个数据进行整理分组,已知落在某一区间内的频数@#@是5,则该组的频率是. @#@8、一组数据共50个,分别落在5个小组内,第一、二、三、四组的数据分别为2、8、15、20,则第五小组的频数和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9、某单位有职工100名,按他们的年龄分成8组,在40~42(岁)组内有职工32名,那么这个小组的频率是( )@#@A.0.12  B.0.38  C.0.32  D.32@#@考点9、综合应用@#@1.将某雷达测速区监测到的一组汽车的时速数据整理,得到其频数及频率如下表(未完成):

@#@@#@数据段@#@频数@#@频率@#@30~40@#@10@#@0.05@#@40~50@#@36@#@50~60@#@0.39@#@60~70@#@70~80@#@20@#@0.10@#@总计@#@1@#@@#@注:

@#@30~40为时速大于等于30千米而小于40千米,其它类同.@#@

(1)请你把表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如果此地汽车时速不低于60千米即为违章,则违章车辆共有多少辆?

@#@@#@2、育才中学现有学生2870人,学校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拟调整兴趣活动小组,为此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不完整)如下:

@#@@#@书画@#@电脑@#@35%@#@音乐@#@体育@#@人数(人)@#@电脑体育音乐书画兴趣小组@#@28@#@24@#@20@#@16@#@12@#@8@#@4@#@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

(1)图1中“电脑”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为度;@#@@#@

(2)在图2中,将“体育”部分的图形补充完整;@#@@#@(3)爱好“书画”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数是     ;@#@@#@(4)估计育才中学现有的学生中,有人爱好“书画”.@#@3、某校公布了该校反映各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的两张统计图,该校七.八.九三个年级共有学生800人.甲、乙、丙三个同学看了这两张统计图后,甲说:

@#@“七年级的体育达标率最高.”乙说:

@#@“八年级共有学生264人.”丙说:

@#@“九年级的体育达标率最高.”甲、乙、丙三个同学中,说法正确的是()@#@(第13题)@#@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甲和乙及丙@#@4、下图是某班学生上学的三种方式(乘车.步行.骑车)的人数分布直方图和扇形图.@#@

(1)求该班有多少名学生;@#@@#@

(2)补上人数分布直方图的空缺部分;@#@@#@(3)若全年级有800人,估计该年级步行人数.@#@5、图是根据某初中为地震灾区捐款的情况而制作的统计图,已知该校在校学生有2000人,请根据统计图计算该校共捐款元.@#@初一@#@初二@#@初三@#@年级@#@10@#@13@#@15@#@人均捐款数(元)@#@初三@#@初二@#@初一@#@32%@#@33%@#@35%@#@人数统计@#@6、今年3月5日,花溪中学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了“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活动.九年级一班高伟同学统计了该天本班学生打扫街道,去敬老院服务和到社区文艺演出的人数,并做了如下直方图和扇形统计图.请根据高伟同学所作的两个图形,解答:

@#@@#@

(1)九年级一班有多少名学生?

@#@

(2)补全直方图的空缺部分.@#@(3)若九年级有800名学生,估计该年级去敬老院的人数.@#@7、育才中学现有学生2870人,学校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拟调整兴趣活动小组,为此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不完整)如下:

@#@@#@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

(1)试确定如图1中“电脑”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大小.@#@

(2)在如图2中,将“体育”部分的图形补充完整.@#@(3)爱好“书画”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数是多少?

@#@@#@(4)估计育才中学现有的学生中,有多少人爱好“书画”?

@#@@#@书画@#@电脑@#@35%@#@音乐@#@体育@#@人数(人)@#@电脑体育音乐书画兴趣小组@#@28@#@24@#@20@#@16@#@12@#@8@#@4@#@图1@#@图2@#@";i:

28;s:

14056:

"@#@姓名:

@#@黄秋霞@#@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学校小学部@#@电子邮箱:

@#@370136031@@#@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小学一年级@#@2,学科:

@#@数学@#@3,课时:

@#@1课时@#@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

@#@@#@1.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按照前后的的顺序,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育方面:

@#@@#@1.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材第62页到第63页的左右数学问题@#@内容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认识前后、上下与左右。

@#@这些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接触本课时,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为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学好本课的内容则能把他们原有的经验转化为较为规范的数学知识。

@#@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一年级的小学生更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标准>@#@>@#@强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按照前后的的顺序,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前后在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具体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物体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

@#@@#@这节课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结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中体会到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前后》这一课的主题图是“森林运动会”,刚好在这节课之后就准备开校运会,学生中已经有了运动会的气氛。

@#@所以,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课堂中创设校运会情境,让学生在充满激情,活力动感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收获知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就是为了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所以为了在这堂课中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快乐的收获知识,我把教学环节设置为: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联系自身,体验前后;@#@指令操作,熟悉前后,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创设活动,突破难点;@#@回顾主题,谈谈收获。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节课除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校运会氛围下乐学活学,还通过系列游戏,让学生能掌握左右的知识,体验到快乐学习的成功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 @#@ @#@ @#@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同学们,听到这么激动人心的音乐,大家想到什么?

@#@(校运会)对,我们下周就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在举行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去参观,想去看看吗?

@#@好,我们就一起去为他们加油助威!

@#@@#@【百度连接】@#@【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熟悉的校运会来引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1、森林运动会@#@师:

@#@哇,你看,即将举行的是什么比赛?

@#@(跑步起跑图)@#@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

@#@@#@(不是主题图)小动物们起跑不久,位置发生了变化,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提到了前后)刚才大家都说到了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前后(板书前后)。

@#@@#@

(1) 前后概念@#@通常,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面。

@#@背对的方向叫做后面。

@#@一起跟我读前后,好,举起你的小手,指向你的前面,指向你的后面。

@#@@#@你能说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吗?

@#@(请2个人回答)那你能说说我们教室的前面有什么?

@#@后面有什么吗?

@#@(请3个人说)@#@

(2)刚才你们说,黑板在你们的前面,可是,黑板在老师的后面,为什么会这样呢?

@#@请跟同桌说说。

@#@(因为站的位置不一样,面对的方向不一样。

@#@)说的真好,我们说一个人或者一个物体在前面或者后面,首先要看面对的方向,面对的方向不同,前后的位置也不同。

@#@@#@(3)(点击加油欢呼声音乐)哇,听到欢呼声了,小动物们开始冲向终点了,赛场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用前后说说他的位置?

@#@(让学生多说)(?

@#@怎么引出学生说出这句话:

@#@小兔在松鼠的后面,小兔在乌龟前面)为什么一会说小兔在后面,一会说小兔在前面呢?

@#@(给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要长一点)(PPT)@#@【百度连接】:

@#@@#@(四人小组讨论),(请两个小组)小兔跟小松鼠比,小兔在后面,小兔子跟乌龟比,小兔在前面。

@#@所以我们说比较的对象不同,他的位置也不同。

@#@@#@(德育渗透)小朋友真善于观察,赛跑中的小动物非常勇敢,不管是跑在第一,还是跑在最后,他们都敢于在赛场上拼搏,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赛车比赛@#@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配起跑图、赛车声音)。

@#@@#@请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我想说,我请你来说,我说得对吗?

@#@)@#@你能根据赛车的前后位置提数学问题?

@#@(四人小组内提出你们的问题)。

@#@@#@谁来提问题?

@#@(我来提问题,我的问题是。

@#@。

@#@。

@#@请谁来解答。

@#@)(提出4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同学们真棒,不仅会提问题,还能解决问题。

@#@(若学生提不出,老师可z说:

@#@老师也有一个问题,4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PPT))现在请你打开课本P62页,我们来完成填一填,好,跟老师读读题目,(左手压书,右手指读),(读题目),开始。

@#@(过程注意提醒三个一)((做完请一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前后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要确定前后的位置,我们首先要看面对的方向或者看和谁比,面对的方向不同,或者比较的对象不同,前后的位置也会不同。

@#@@#@对于前后的位置关系,老师编了一首儿歌帮大家记住前后,(出配音),我们一起读读(罗晓欣配音)@#@确定位置看前后,@#@小脸向前背朝后。

@#@@#@前面后面是相对,@#@转个身儿前后变。

@#@@#@哇,听见大家响亮的声音,我知道同学们肯定掌握了很多,其实,前后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你能举例说说吗?

@#@(说排队)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前后,请欣赏.(欣赏生活中排队的图片。

@#@)@#@【百度连接】:

@#@@#@【百度连接】:

@#@@#@【百度连接】:

@#@@#@【百度连接】:

@#@@#@我们在排队中就出现了前后,老师也请几个同学出来排排队(排队),班长排在第几?

@#@(第四)那她的前面有几个人?

@#@(三个人)请你来指一指,我们来数一数,123,要不要数班长呢?

@#@(不用)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问的是前面有几个人)是的,数前面有几个人的时候就不用数他自己。

@#@@#@4、数学故事@#@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想听故事吗?

@#@@#@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上次比赛兔子骄傲自大输了,一直不服气,这次他又找乌龟进行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前后知识来编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既生动又精彩。

@#@(教师提出要求,在叙述过程中要用到前后两个词,描述龟兔在比赛过程中的位置。

@#@)@#@三、小结@#@大家的故事真精彩.同学们,这节课参观了森林运动会,你开心吗?

@#@那你有什么收获呢?

@#@@#@大家收获可真多,从开学到现在,我们一年三班的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下面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从开学到现在的点点滴滴(PPt),多么令人兴奋的照片,看得出来,我们在成长着,在进步着,慢慢地,我们班成为了一个强大的集体。

@#@希望同学们在下周校运会比赛中,积极拼搏,坚持不懈,争取获得好成绩,为我们的班集体争光!

@#@@#@最后,请同学们回家完成作业:

@#@@#@(课后延伸:

@#@回家后联系生活实际,找找前后的例子。

@#@)我们这节课就上课这里,下课!

@#@@#@四、 @#@作业@#@1,完成书本的第1、2、3题。

@#@@#@2、找生活中的左右。

@#@@#@五、板书设计:

@#@@#@前后@#@@#@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为了让简单的东西吸引人,遵循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教材动态化,学生能用多种感官去感悟这样一个情景、多种感官来参与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因此运用网上的ppt,做到生动有趣,吸引人不容易。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

@#@为了整节课学习内容连贯化,我调整了练习题的顺序与内容,训练完座位游戏,先是乘车看站牌。

@#@我把站牌也改为了实际生活中的。

@#@教学中才发现看站牌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其实乘车会看站牌的孩子很少,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不知以什么作为标准来判断前后。

@#@@#@3、联系生活,玩中学,学中乐,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第一、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要学生体会出前后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它不是绝对的。

@#@前后位置的改变应该有两层意思:

@#@1、是比较对象的不一样。

@#@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在乌龟的前面。

@#@2、是方向变化。

@#@在教学中我不是靠自己的讲解来达到目的,而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谁"@#@作标准来确定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游戏中学会了知识,亲身体验了前后的相对性。

@#@@#@教师情况@#@省份@#@广东省@#@学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学校小学部@#@姓名@#@黄秋霞@#@职称@#@未定级@#@电话@#@13825554565@#@电子邮箱@#@370136031@@#@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育贤实验学校小学部528322@#@自我介绍@#@@#@本科学历,热爱教育事业,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热爱学生、工作热情、善于学习,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在校承担多项学科任务:

@#@电脑绘画竞赛辅导工作、校园直播电视制作。

@#@最大的愿望是给予学生最有价值的礼物——“爱”,慷慨和充满激情的爱,而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

@#@@#@";i:

29;s:

695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数学广角》系列内容@#@整理:

@#@倪小样@#@册数@#@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二上@#@搭配

(一)@#@简单的排列组合思想、有序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二下@#@推理@#@排列思想、推理的数学思想和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上@#@集合@#@集合思想、分类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方法@#@三下@#@搭配

(二)@#@排列组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四上@#@优化@#@运筹思想@#@四下@#@鸡兔同笼@#@化繁为简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模型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列表尝试法、假设法@#@五上@#@植树问题@#@模型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五下@#@找次品@#@逻辑推理的思想、极限思想、归纳法@#@六上@#@数与形@#@数形结合的思想、归纳法@#@六下@#@鸽巢问题@#@模型思想和归纳法、假设法、枚举法@#@年册(内容)@#@教材呈现@#@二年级上册@#@《搭配

(一)》@#@@#@例1:

@#@简单的排列例2:

@#@简单的组合@#@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年级下册@#@《推理》@#@@#@例1: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例2:

@#@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经验。

@#@@#@2.通过游戏,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推理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通过观察、猜测、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阐述自己推理过程的数学表达能力。

@#@@#@年册(内容)@#@教材呈现@#@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三年级下册@#@《搭配

(二)》@#@@#@例1:

@#@稍复杂的排列问题例2:

@#@搭配问题(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例3:

@#@稍复杂的组合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寻找稍复杂实物排列数或组合数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

@#@@#@3.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年册(内容)@#@教材呈现@#@四年级上册@#@《优化》@#@@#@例1沏茶、例2烙饼:

@#@运筹问题(合理、省时)例3田忌赛马:

@#@对策问题(以弱胜强)@#@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年册(内容)@#@教材呈现@#@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例1:

@#@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例2:

@#@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不栽)例3:

@#@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找次品》@#@@#@例1:

@#@从3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初步认识“找次品”问题,了解找次品的基本思路;@#@@#@例2:

@#@从8个零件中找1个次品(重一些),探索找次品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单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册(内容)@#@教材呈现@#@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例1:

@#@等差数列1,3,5,……之和与正方形数的关系例2:

@#@求等比数列12,14,18,……之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例1:

@#@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例2:

@#@7本书放进3个抽屉例3:

@#@在4个红球和4个蓝球中摸出2个同色球(逆向应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运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学习,增强对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i:

30;s:

2089:

"@#@三角形的分类@#@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是锐角三角形的有()个。

@#@@#@A.2B.3C.6@#@2.锐角三角形有()个锐角。

@#@@#@A.1B.2C.3@#@3.在钝角三角形中,钝角所对的边()。

@#@@#@A.最长B.最短C.不确定@#@4.下面是钝角三角形的有()个。

@#@@#@A.2B.3C.5@#@5.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下面()是锐角三角形。

@#@@#@A.B.C.@#@6.90°@#@<钝角<180°@#@,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下面()是钝角三角形。

@#@@#@A.B.C.@#@7.直角=90°@#@,有一个钝角是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下面()是直角三角形。

@#@@#@A.B.C.@#@8.等腰三角形底和腰分别是4厘米和8厘米,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厘米.@#@A.12B.16C.20D.16或20@#@9.等边三角形是(  )三角形.@#@A.直角B.钝角C.锐角@#@二、判断题.@#@1.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小于90°@#@,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也都是锐角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4.正方形纸片,沿对角线对折,可以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5.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6.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7.直角三角形只有两个锐角。

@#@()@#@";i:

31;s:

8808: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试卷@#@《外贸函电》2016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A)卷@#@专业班级姓名学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合计@#@得分@#@评卷人@#@(考生注意:

@#@答案须写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号,考试结束后将试卷连同答题纸一齐交)@#@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Wewouldlikeourreferenceyoursendingusthelatestcatalogue,inwhichweareinterested.@#@A.toB.for@#@C.asD.into@#@2.Wearepleasedtoyourcreditbasedonournegotiations.@#@A.extendB.prolong@#@C.expandD.lengthen@#@3.Afterbookingthesteamer,thebuyershouldgivepromptlythetotheseller.@#@A.shippingadviceB.shippinginstruction@#@C.shippingguideD.shippingorder@#@4.Unlessotherwise,wearegoingtoinsureAllRisksandWarRiskfortheinvoicevalueplus10%.@#@A.instructedB.instructions@#@C.instructingD.instruction@#@5.Weregrethavingtoremindyouthat30%ofthefreightisstill.@#@A.paidB.owned@#@C.standingD.outstanding@#@6.Weyourshippinginstructionbycable.@#@A.waitB.await@#@C.waittoD.awaitfor@#@7.Asagreeduponinthecontract,paymentisL/C.@#@A.madebyB.tobemadeby@#@C.tomakebyD.makingby@#@8.Assoonastheareavailable,wewillcontactyou.@#@A.productB.cargo@#@C.cargoesD.commodity@#@9.Weverymuchregrettostatethatwecan’tyouinthisrespect.@#@A.accumulateB.accommodate@#@C.appreciateD.populate@#@10.Thisisaquestion,whichIwillhavetorefertoourcoveringdepartment.@#@A.technologyB.technical@#@C.scienceD.scientific@#@11.Marketingis,wehavereceivednumbersoforders.@#@A.weakB.going@#@C.decliningD.advancing@#@12.Thereisnodirectsteamerfromheretoyourport,sowesuggestthatyoutransshipmentatSingapore.@#@A.canacceptB.accept@#@C.mayacceptD.mustaccept@#@13.WehavebeenyourOrderNo.216ofJanuary10th.@#@A.inreceiptofB.onreceiptof@#@C.inreceptionofD.onreceptionof@#@14.Aswecanwaitnolongerforthedeliveryofyourorder,wehavetoit.@#@A.postponeB.refuse@#@C.delayD.cancel@#@15.PleaseletusknowbyfaxtherelativeL/Cisopened.@#@A.beforeB.unless@#@C.untilD.assoonas@#@16.PleaseamendtheL/Ctoread“ThisL/ConMarch10th,2009,inChina”.@#@A.duetotimeB.valid@#@C.expiresD.due@#@17.Acontainerholds10setsofTV;@#@thewholecargowouldthereforecomprise10containers2tons.@#@A.eachtoweighB.eachweighs@#@C.andeachweighingD.eachweighing@#@18.ThegoodsunderContractNo.1234lefthere.@#@A.ingoodconditionB.inagoodcondition@#@C.ingoodconditionsD.inthegoodcondition@#@19.Pleaseseeyourshipmentmeetsourrequirements.@#@A.toitB.tothat@#@C.toitthatD.toitwhich@#@20.Wetrustthatournewlow-costsolutionsmaybeparticularinterest@#@you.@#@A.in,ofB.of,of@#@C.in,toD.of,to@#@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错填、不填均无分。

@#@)@#@21.Itisourestablishedpolicythatwetradethepeopleforallcountriesthebasisofequalityandmutualbenefit.@#@22.YoucanopentheBankofChinaanirrevocableL/Courfavorasearlyaspossible.@#@23.Insuranceistobecoveredthebuyer110%oftheinvoicevalue.@#@24.Weassureyouthatyourordersareexecutedschedule.@#@25.Assoonasweareapositiontoentertainnewbusinessinyourlocalmarket,wewillcontactyou.@#@26.Regardinginsurance,weusuallyinsureAllRisksuptheportofdestination.@#@27.Wehavedrawna30days’draftyourbankthefullinvoicevalue.@#@28.Wewishyoutoattendourrequestpromptly.@#@29.Muchourregret,wecannotacceptyourofferthetimebeing.@#@30.Weinformedyouthatwehavekeptoutpriceclosethecostsofproduction.@#@31.WewillopentheL/Ctheleastpossibledelayconditionthatyoumaketheshipmentontime.@#@32.Wetrustthatourproductsaresuperiorqualityanyothersupplieronthemarket.@#@33.YourgoodswillbeloadedboardS.S.“EastWind”,whichleavesforLondon.@#@34.Whenyougothedetails,wetrustthatthegoodscansellfastyourlocalmarkets.@#@35.caseofadditionalrisks,wehavetopaycharges.@#@三、英汉翻译(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6.TherelativeL/CshouldbeissuedthroughathirdbankinChinaacceptabletotheseller.@#@37.Wehavetocanceltheordersinceyoucannotaccept“CashAgainstDocuments”onarrivalofgoodsatdestination.@#@38.Wewouldliketoplaceanorderfor10000tons“YuanYang”riceatpriceofUSD2each,forshipmentduringMarchorApril.@#@39.Owingtoheavycommitments,weregrethavingtodeclineyourorder.@#@40.Pleaseletusknowwhichitemsyouareinterestedinonceyoustudyourcataloguesandsamples.@#@41.Ifthequantitytobeorderedexceeds1000sets,wemaygrantyoua3%discount.@#@42.Pleasenotethatthegoodssuppliedonapprovalmustbereturned,freightrepaid,within7daysifnotrequired.@#@43.WenotethatyourequirethecoveragetoincludeWarRisk.ButourquotationofCIFpriceincludesWPA.SoifyouwanttocoverWarRisk,additionalpremiumwillbeforyouraccount.@#@44.Wemakeyouthefollowingoffer,subjecttoyourreplyreachingusnotlaterthannoontime,December20th.@#@45.Wearegreatlysorryforthedelayinshipment,whichhasbeenduetocircumstancebeyondourcontrol.@#@四、汉英翻译(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46.如蒙贵方报给我方最好实盘,将十分感激。

@#@@#@47.若你方价格公道,我方可以向你方下试订单。

@#@@#@48.我方客户想要购买中国绿茶。

@#@@#@49.开立信用证会增加我方进口成本。

@#@@#@50.请贵方寄形式发票一式三份。

@#@@#@五、撰写英文书信(本大题共20分)@#@51.@#@执事先生:

@#@@#@我方得知贵公司是中国棉布的经销商。

@#@由于该商品属于我方的经营范围,我方乐于与贵公司建立直接的业务关系,这是我方所盼望的。

@#@@#@为使贵公司熟悉我方目前可供出口的产品,随函附寄目录本及价目表各一份。

@#@@#@若能收到贵公司有利的回复将不胜感激。

@#@@#@×@#@×@#@×@#@谨上@#@5@#@";i:

32;s:

6086: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教学目标@#@1.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三、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1.口算@#@23×@#@30=47×@#@20=42×@#@19≈58×@#@41≈@#@2.笔算@#@43×@#@26=45×@#@12=@#@每组5号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板演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小结:

@#@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较复杂的笔算乘法@#@1.复习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计算方法。

@#@@#@说一说: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每一步乘得的结果表示什么含义?

@#@@#@(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板书:

@#@@#@【设计意图:

@#@由口算乘法及两位数的乘法等旧知引入,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2.问题探究@#@

(1)理解题意,引出课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①同学们,题目中已知的是什么?

@#@要求的是什么?

@#@@#@②怎样列式?

@#@@#@列出横式:

@#@145×@#@12=@#@师:

@#@这道题与刚才笔算的题目有何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③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

(2)合理估算@#@首先请大家估计一下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3)自主探究,明确算法@#@①为了计算更加准确,我们常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探究。

@#@@#@②展示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几种做法。

@#@@#@【设计意图:

@#@通过估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两位数乘法的计算经验自主学习,探索计算方法,在对话交流中不断明确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学习能力。

@#@】@#@③带领学生回顾计算过程并提问。

@#@@#@第一步先算什么?

@#@(先算2乘145得290,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第二步再算什么?

@#@(再用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多少?

@#@(145个10)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

@#@(要和因数中的十位对齐)@#@最后再怎样?

@#@(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得1740)@#@(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①观察45×@#@12和145×@#@12@#@②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③归纳法则@#@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验算@#@笔算正确吗?

@#@如何检查?

@#@(用计算器验算一下)@#@提问:

@#@看一看精确值与估算值相差多少?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笔算。

@#@@#@②选择部分题说一说笔算方法。

@#@@#@③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④师:

@#@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

@#@看最高位相乘的积,不满十,积为四位数;@#@满十,积为五位数。

@#@注意:

@#@如果最高位不满十,但后一位需要进位,进位后也满十,积也为五位数。

@#@@#@

(2)改错。

@#@@#@解析:

@#@【考查目标2】。

@#@第二部分积的末尾应与十位对齐,记得加进位数。

@#@@#@(3)@#@答案:

@#@129×@#@36=4644(元)@#@解析:

@#@【考查目标3】。

@#@正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课时作业@#@1.算式224×@#@52,下面哪一个答案最有可能是正确的?

@#@@#@①194②111648③11647④11648@#@答案:

@#@④@#@解析:

@#@【考查目标1】。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应用,可利用估算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2.笔算。

@#@@#@答案:

@#@@#@@#@解析:

@#@【考查目标2】。

@#@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能够正确列竖式计算。

@#@@#@3.132@#@×@#@2□@#@1056@#@264@#@3696@#@答案:

@#@8@#@解析:

@#@先分析运算条件,想132×@#@□=1056;@#@或者从个位入手,想2×@#@□的末尾是6,可能是3或8,再根据十位上的积进行选择,答案是8。

@#@@#@4.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

@#@1公顷森林一年可滞尘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出85吨水。

@#@@#@

(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滞尘多少吨?

@#@@#@

(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可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

@#@@#@答案:

@#@

(1)124×@#@32=3968(吨)答:

@#@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可滞尘3968吨。

@#@@#@

(2)124×@#@85=10540(吨)答:

@#@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天可从地下吸出10540吨水。

@#@@#@解析:

@#@【考查目标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i:

33;s:

13630:

"94-(39+46)=68+(92-73)=66+(36-18)=83-(23+37)=48+(88-54)=48+(74-23)=78-(22+54)=22+(45-32)=79+(76-65)=73-(31+29)=82+(15-14)=48+(66-19)=58-(26+20)=71+(70-65)=57+(60-37)=84-(28+54)=10+(62-60)=63+(30-18)=53-(30+11)=24+(84-77)=28+(42-27)=78-(14+59)=24+(76-49)=40+(39-20)=50-(25+19)=38+(59-47)=73+(63-57)=94-(34+11)=71+(90-73)=66+(86-75)=95-(16+37)=56+(47-46)=11+(74-73)=98-(24+15)=67+(24-20)=45+(49-21)=99-(17+67)=40+(75-41)=43+(73-40)=98-(19+40)=74+(54-43)=50+(71-48)=45-(26+17)=70+(96-77)=61+(32-23)=77-(10+50)=40+(79-70)=84+(70-65)=73-(11+22)=14+(91-83)=41+(90-70)=61-(31+12)=89+(40-39)=26+(50-15)=74-(15+26)=45+(32-10)=16+(70-63)=90-(23+53)=60+(82-74)=15+(83-66)=69-(19+39)=97+(25-24)=15+(76-50)=81-(22+55)=11+(97-92)=33+(92-88)=99-(22+55)=67+(63-50)=34+(44-15)=100-(74+24)=28+(94-28)=60+(35-19)=100-(16+64)=11+(71-66)=55+(63-26)=76-(23+30)=71+(88-84)=41+(90-74)=78-(55+18)=58+(59-51)=41+(37-16)=86-(43+14)=31+(46-16)=10+(97-11)=74-(20+17)=22+(68-61)=55+(34-25)=76-(30+30)=58+(35-28)=24+(52-32)=94-(21+52)=22+(69-55)=60+(67-37)=89-(15+14)=21+(67-60)=25+(85-63)=95-(22+41)=59+(93-85)=93+(48-47)=78-(26+51)=27+(88-86)=16+(77-70)=87-(11+67)=50+(79-52)=25+(86-29)=90-(18+60)=12+(85-28)=65+(92-58)=88-(34+23)=40+(66-10)=13+(84-26)=72-(24+46)=42+(84-54)=66+(33-14)=58-(19+17)=85+(36-26)=44+(80-49)=74-(41+27)=39+(77-18)=62+(86-78)=91-(39+33)=21+(72-26)=53+(77-75)=98-(33+41)=34+(50-28)=47+(80-39)=79-(52+12)=47+(44-20)=40+(98-40)=90-(25+47)=26+(48-40)=46+(73-23)=69-(32+18)=37+(16-15)=64+(46-24)=57-(31+18)=58+(48-26)=57+(90-51)=88-(39+15)=69+(75-62)=27+(84-15)=88-(36+14)=16+(73-46)=43+(68-45)=76-(14+18)=50+(53-21)=24+(91-44)=98-(58+16)=57+(58-23)=55+(40-39)=58-(19+19)=43+(25-22)=52+(64-25)=69-(31+22)=44+(63-49)=19+(80-29)=71-(32+34)=22+(64-32)=50+(69-36)=90-(62+20)=41+(66-45)=16+(68-59)=91-(12+45)=74+(66-47)=19+(94-44)=80-(13+32)=57+(23-12)=26+(98-55)=52-(15+10)=76+(29-22)=42+(33-27)=80-(38+11)=68+(96-95)=85+(95-85)=76-(22+19)=24+(69-47)=73+(43-36)=90-(30+39)=58+(73-65)=49+(96-78)=48-(31+14)=85+(14-13)=21+(92-64)=55-(38+15)=17+(94-53)=22+(100-56)=97-(16+67)=32+(65-31)=70+(74-55)=87-(22+25)=75+(86-83)=67+(33-19)=75-(18+48)=42+(81-45)=10+(71-31)=95-(57+26)=38+(41-18)=59+(71-49)=71-(38+29)=61+(55-41)=30+(21-20)=73-(41+14)=65+(70-51)=28+(78-67)=95-(25+51)=68+(17-13)=64+(40-24)=94-(70+23)=44+(27-24)=25+(77-35)=90-(36+46)=44+(43-21)=16+(58-55)=66-(12+21)=51+(77-67)=14+(41-24)=57-(20+21)=41+(58-37)=31+(79-71)=91-(36+35)=55+(46-16)=13+(88-69)=88-(18+18)=61+(80-52)=45+(42-26)=88-(12+13)=44+(98-78)=23+(25-21)=54-(14+20)=54+(52-28)=19+(93-73)=99-(31+63)=34+(46-37)=62+(67-64)=88-(27+19)=61+(75-53)=41+(64-58)=98-(19+51)=47+(66-19)=19+(60-54)=94-(20+10)=52+(40-29)=83+(37-24)=54-(12+36)=20+(97-50)=58+(84-72)=86-(44+35)=19+(62-27)=22+(79-18)=74-(49+12)=36+(81-75)=62+(67-40)=83-(15+10)=64+(96-94)=29+(80-47)=79-(24+41)=38+(52-43)=46+(90-70)=81-(12+53)=16+(93-33)=56+(87-78)=95-(50+38)=76+(92-74)=41+(35-19)=93-(59+31)=33+(71-29)=72+(31-27)=79-(36+12)=54+(82-61)=51+(100-78)=52-(20+18)=10+(89-56)=59+(74-70)=76-(36+12)=38+(80-36)=14+(62-54)=99-(54+20)=86+(17-12)=63+(75-41)=99-(15+53)=53+(46-15)=29+(72-12)=89-(13+65)=61+(68-54)=33+(89-23)=76-(45+17)=15+(82-80)=28+(58-41)=89-(26+45)=38+(37-16)=70+(32-31)=73-(11+59)=62+(90-85)=54+(60-23)=81-(46+11)=73+(62-61)=59+(57-49)=77-(35+16)=61+(39-18)=39+(82-53)=82-(45+25)=18+(98-58)=17+(100-76)=78-(50+13)=29+(53-35)=59+(64-55)=79-(20+23)=17+(52-36)=10+(90-14)=90-(25+34)=52+(55-11)=79+(34-15)=88-(39+34)=51+(75-34)=84+(52-37)=91-(16+59)=25+(85-73)=80+(66-57)=73-(47+11)=30+(60-26)=32+(91-43)=90-(34+15)=11+(61-12)=69+(44-35)=79-(10+16)=83+(82-79)=51+(64-45)=96-(38+25)=33+(41-10)=60+(86-82)=98-(36+32)=17+(99-67)=81+(83-77)=93-(42+14)=37+(88-70)=89+(41-34)=72-(10+30)=22+(95-39)=20+(43-42)=74-(33+34)=33+(63-47)=42+(57-10)=92-(30+45)=30+(97-56)=62+(37-35)=100-(64+19)=62+(26-21)=54+(82-72)=77-(39+28)=26+(82-20)=29+(91-67)=77-(10+38)=26+(65-51)=59+(73-41)=75-(42+19)=33+(80-45)=18+(41-27)=99-(41+18)=22+(77-44)=26+(89-71)=56-(22+23)=14+(60-37)=53+(53-51)=82-(16+33)=11+(30-25)=29+(21-17)=83-(23+17)=57+(98-59)=51+(73-62)=49-(17+29)=74+(59-44)=50+(43-39)=92-(52+30)=42+(96-63)=32+(58-19)=55-(11+41)=16+(98-97)=56+(38-33)=100-(40+34)=53+(98-96)=23+(41-23)=55-(25+12)=54+(74-58)=23+(76-42)=50-(17+28)=38+(75-63)=16+(44-31)=77-(44+13)=20+(98-68)=72+(99-96)=72-(24+35)=59+(71-70)=18+(38-18)=68-(34+17)=28+(92-47)=77+(73-70)=94-(32+28)=28+(43-40)=30+(62-50)=92-(24+33)=38+(86-76)=83+(84-81)=76-(38+11)=76+(47-24)=26+(93-62)=86-(20+51)=26+(34-13)=37+(45-22)=81-(24+31)=53+(32-22)=27+(68-32)=62-(11+42)=50+(69-38)=15+(95-27)=51-(39+10)=55+(31-21)=76+(27-25)=86-(58+16)=16+(72-36)=11+(71-29)=84-(19+46)=21+(55-20)=70+(38-17)=60-(10+26)=17+(55-16)=67+(25-22)=55-(13+23)=24+(64-49)=64+(56-52)=95-(29+47)=79+(67-52)=47+(64-59)=70-(10+33)=36+(30-14)=70+(45-43)=88-(26+51)=71+(80-79)=76+(41-38)=98-(59+16)=20+(90-58)=56+(100-57)=77-(53+16)=11+(97-67)=38+(78-42)=72-(24+46)=63+(46-39)=70+(87-72)=93-(25+33)=23+(69-36)=52+(85-51)=93-(20+46)=96+(91-90)=61+(66-58)=96-(19+66)=29+(80-11)=10+(65-43)=92-(47+38)=21+(93-26)=14+(89-84)=48-(17+22)=33+(95-44)=91+(44-37)=88-(24+10)=29+(56-44)=35+(70-32)=85-(24+25)=29+(99-38)=45+(70-39)=92-(56+35)=25+(87-40)=54+(67-50)=90-(33+12)=37+(99-82)=89+(33-32)=98-(75+16)=75+(46-45)=79+(59-55)=72-(11+12)=27+(47-30)=56+(78-47)=57-(19+34)=79+(36-19)=29+(61-60)=70-(56+13)=19+(89-16)=65+(74-58)=77-(33+43)=43+(56-36)=43+(67-11)=70-(16+16)=18+(88-63)=88+(54-49)=52-(12+37)=86+(14-12)=32+(85-78)=46-(16+18)=78+(91-78)=20+(45-13)=83-(13+63)=21+(36-27)=22+(18-14)=77-(14+48)=93+(47-44)=38+(38-33)=24-(10+11)=89+(44-39)=41+(97-45)=100-(52+41)=69+(32-20)=21+(56-50)=47-(17+23)=70+(44-24)=70+(34-17)=81-(51+12)=36+(24-18)=34+(48-35)=90-(49+31)=17+(90-29)=56+(63-35)=79-(25+46)=11+(79-45)=15+(100-47)=92-(23+37)=15+(38-35)=10+(58-55)=76-(18+25)=18+(19-17)=86+(89-80)=73-(28+15)=40+(80-52)=57+(94-82)=47-(25+10)=44+(86-37)=32+(64-30)=83-(35+21)=75+(92-88)=71+(44-27)=80-(13+14)=53+(36-35)=63+(46-41)=81-(14+55)=12+(99-97)=65+(54-36)=79-(14+50)=35+(68-41)=33+(33-27)=86-(11+35)=25+(97-47)=24+(69-12)=100-(17+64)=62+(96-70)=23+(35-15)=100-(24+17)=55+(32-16)=19+(57-13)=71-(32+17)=55+(67-61)=25+(35-17)=98-(42+41)=94+(38-35)=17+(27-18)=92-(19+25)=30+(65-53)=65+(98-92)=99-(15+21)=32+(40-13)=54+(96-94)=91-(74+11)=53+(79-68)=30+(100-84)=97-(62+15)=16+(82-75)=53+(73-43)=99-(50+20)=25+(57-29)=72+(20-12)=76-(55+14)=36+(63-21)=10+(75-43)=96-(52+30)=17+(77-30)=93+(93-87)=91-(33+40)=23+(89-76)=77+(58-41)=42-(19+15)=63+(47-11)=46+(75-39)=65-(34+14)=43+(90-50)=90+(45-40)=89-(29+48)=15+(58-36)=53+(44-11)=86-(28+43)=43+(55-29)=77+(38-16)=79-(31+17)=94+(83-78)=26+(45-36)=75-(25+22)=25+(46-26)=12+(42-41)=93-(42+46)=71+(60-49)=22+(84-51)=90-(29+60)=61+(65-41)=77+(33-22)=81-(31+44)=47+(69-22)=19+(81-27)=89-(55+31)=29+(84-70)=33+(43-19)=75-(31+32)=52+(91-82)=35+(80-69)=59-(24+34)=21+(71-35)=24+(94-19)=95-(35+14)=50+(36-27)=43+(69-56)=95-(25+49)=42+(86-84)=89+(26-23)=78-(15+19)=11+(39-19)=32+(69-53)=95-(35+42)=28+(85-33)=20+(76-53)=88-(42+21)=27+(84-75)=82+(64-54)=84-(12+55)=30+(65-33)=72+(75-58)=93-(25+33)=34+(89-72)=68+(47-37)=99-(47+25)=83+(74-62)=19+(60-31)=67-(12+45)=75+(40-33)=24+(77-58)=62-(38+11)=12+(85-52)=53+(32-29)=88-(14+44)=41+(77-64)=33+(67-30)=70-(24+16)=11+(98-57)=26+(71-14)=87-(74+10)=37+(100-71)=62+(52-18)=78-(20+21)=15+(43-38)=17+(84-61)=88-(45+25)=73+(96-88)=71+(65-49)=68-(14+38)=29+(89-56)=55+(81-77)=70-(39+28)=54+(83-53)=48+(87-58)=87-(47+13)=54+(47-46)=17+(38-33)=86-(30+54)=18+(77-14)=28+(43-28)=71-(39+26)=62+(73-41)=30+(68-35)=90-(58+24)=10+(60-46)=29+(65-30)=65-(17+30)=11+(84-68)=70+(67-63)=87-(59+12)=41+(66-10)=10+(19-14)=50-(14+31)=25+(53-44)=59+(85-62)=78-(49+16)=16+(93-53)=35+(78-23)=92-(10+61)=28+(48-20)=49+(87-63)=63-(41+14)=28+(70-17)=22+(74-61)=98-(13+43)=48+(56-46)=72+(42-32)=97-(30+17)=41+(95-81)=47+(63-40)=90-(45+25)=36+(96-71)=54+(55-47)=99-(36+29)=38+(25-13)=22+(83-73)=43-(12+19)=61+(97-81)=39+(55-34)=97-(67+19)=10+(42-33)=14+(35-17)=71-(14+25)=36+(74-53)=24+(98-86)=92-(33+41)=19+(29-18)=61+(80-52)=76-(17+48)=26+(34-10)=44+(77-49)=92-(29+26)=35+(66-16)=40+(17-16)=97-(27+25)=47+(82-30)=56+(70-37)=96-(47+11)=50+(87-59)=20+(21-10)=93-(15+57)=37+(93-43)=11+(62-56)=100-(64+19)=69+(49-46)=47+(60-28)=96-(40+10)=44+(48-15)=23+(96-69)=88-(12+55)=15+(96-13)=22+(41-12)=92-(76+10)=52+(90-84)=13+(76-14)=60-(14+44)=37+(85-74)=50+(96-77)=78-(47+25)=73+(78-61)=83+(94-89)=41-(22+11)=35+(81-19)=15+(44-22)=99-(60+13)=11+(49-42)=29+(87-46)=81-(18+53)=41+(94-76)=41+(67-42)=56-(36+12)=31+(16-15)=34+(76-34)=79-(32+14)=37+(39-16)=34+(37-36)=82-(12+41)=41+(44-21)=51+(59-11)=60-(34+13)=41+(30-22)=83+(53-43)=71-(23+11)=96+(31-28)=83+(47-46)=95-(57+13)=83+(61-47)=23+(82-62)=77-(12+18)=22+(76-31)=55+(82-62)=98-(46+50)=66+(23-16)=80+(91-81)=51-(21+13)=48+(69-42)=46+(86-56)=77-(21+30)=21+(37-29)=31+(80-31)=38-(25+11)=24+(75-41)=52+(32-16)=65-(11+29)=31+(44-21)=61+(66-31)=93-(66+15)=11+(91-28)=37+(68-53)=81-(27+17)=16+(59-11)=79+(75-70)=87-(69+15)=64+(89-84)=58+(99-89)=99-(54+21)=27+(87-30)=40+(99-81)=99-(25+47)=37+(70-15)=60+(76-45)=89-(45+12)=69+(21-17)=76+(34-25)=73-(10+48)=82+(47-41)=33+(69-44)=83-(32+47)=24+(92-31)=21+(77-33)=97-(58+24)=14+(75-70)=51+(46-17)=97-(34+21)=52+(59-34)=29+(80-43)=78-(41+32)=17+(84-35)=49+(71-41)=73-(15+34)=38+(81-46)=29+(52-43)=87-(40+38)=91+(52-51)=29+(59-30)=82-(31+26)=68+(36-17)=74+(54-48)=82-(52+20)=73+(85-74)=31+(100-66)=88-(32+44)=25+(69-44)=91+(78-77)=85-(41+30)=65+(74-47)=55+(78-38)=77-(16+45)=72+(86-60)=68+(93-71)=69-(26+11)=77+(60-41)=51+(51-30)=90-(21+45)=23+(79-11)=13+(75-22)=73-(24+14)=63+(62-32)=40+(24-12)=94-(31+17)=86+(76-66)=74+(11-10)=96-(15+60)=49+(59-41)=25+(43-32)=72-(12+57)=42+(51-50)=44+(76-58)=78-(17+16)=65+(93-81)=31+(86-24)=95-(26+47)=33+(49-12)=73+(67-63)=63-(30+26)=32+(49-32)=57+(62-30)=91-(33+41)=17+(76-39)=47+(61-17)=91-(27+43)=78+(51-30)=37+(74-68)=81-(17+49)=55+(30-27)=37+(85-71)=99-(25+29)=86+(21-20)=83+(90-89)=99-(47+22)=70+(30-14)=25+(55-38)=84-(13+43)=32+(39-38)=14+(52-32)=69-(25+15)=33+(77-67)=58+(53-29)=62-(25+17)=11+(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