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1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31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1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1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1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1Word下载.doc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1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1Word下载.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1Word下载.doc

a:

10:

{i:

0;s:

5145:

"《百分数

(一)》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课标解读@#@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标内容,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一)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由于百分数就是分数的比率意义在生活中应用的特殊例子,因此本单元选取的素材非常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比如,从电脑安装程序格式化进度、衣服成分含量、销售增幅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百分数,并提示学生回忆是否在其他地方见过这样的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百分数又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与分数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帮助学生比较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更能使学生明析百分数的本质含义,为进一步解决用百分数解决简单问题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由于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因此,在计算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就可以把分数计算的方法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加以迁移应用。

@#@例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不仅在数量关系是完全一致的,解决相关问题时思考的方式、方法也是一致的。

@#@教学时,教师应该牢牢抓住“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意义一样吗?

@#@”之类的提示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

(二)以问题解决为驱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思维的心脏。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只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才能实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大大地激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热情与兴趣。

@#@例如,教材将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教材编排的思路、方式、结构发生的相应变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百分数、小数、分数之间互化的必要性,体会到了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合理性,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正确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知识上、心理上、思维方式上的有力支撑。

@#@@#@(三)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教与学的难点。

@#@如何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落实在教学中?

@#@只有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例5时,直接出示“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两个信息,学生会发现降价的幅度和涨价的幅度都是20%,进而自然地提出“经过降价和涨价后,价格是否发生改变?

@#@”然后制定策略,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规律。

@#@经过猜想、验证,获得一般性的结论。

@#@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才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找到切入点,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而不是“套模式,背公式”,变成“解题机器”。

@#@此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i:

1;s:

6505: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考点及易错题合集@#@班级姓名分数@#@一、我会填。

@#@(每题2分,共16分)@#@1.整数数位顺序表。

@#@@#@…@#@位@#@位@#@十亿位@#@位@#@位@#@位@#@位@#@万位@#@位@#@位@#@十位@#@位@#@…@#@()级@#@()级@#@()级@#@2.63845000是()位数,最高位是()位,“8”在()位,表示()。

@#@@#@3.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一级,个级的数位有(),表示多少个();@#@万级包括的计数单位有(),表示多少个()。

@#@@#@4.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位,第位亿位,最大的六位数是,比最小六位数大1的数是。

@#@@#@5.297304851读作,其中7在位上,表示。

@#@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大约是。

@#@@#@6.把我们学过的五种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 )<@#@( )<@#@( )<@#@( )@#@7.如右图看图填空:

@#@@#@∠1=( )度 ∠2=( )度@#@∠3=( )度 ∠4=( )度@#@8.要使□53÷@#@48的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要使□53÷@#@48的商是二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

@#@@#@9.1平角+1直角=( )°@#@。

@#@@#@10.经过两点能画()条直线,经过一点能画()条直线。

@#@@#@11.下午5时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

@#@@#@12.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

@#@@#@13.40525034写成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

@#@@#@14.猜猜卡片里能填几?

@#@@#@@#@39429≈40万55000≈58万@#@45÷@#@68(商一位数)95÷@#@84(商两位数)@#@15.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六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大的六位数是()。

@#@@#@16.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89000000=785000≈509000≈@#@17.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00000000=9958200000≈7421305678≈@#@18.写出下面各数。

@#@@#@五十六万零五十六写作:

@#@七亿七千零一万零八百写作:

@#@@#@四百七十八万九千零六写作:

@#@一亿零二万零三写作:

@#@@#@19.□里最大能填几?

@#@@#@74□995≈74万74□9950000≈75亿565050>5□5049@#@365874□021≈365875万7□070≈8万365874□021≈365875万@#@39□560≈39万9□7654300≈10亿74□9950000≈75亿@#@20.锐角的度数小于()度;@#@大于()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度的角是直角,()度的角是平角,()度的角是周角。

@#@@#@21.1个周角=()度=()个平角=()个直角。

@#@@#@22.如下图:

@#@@#@如果汽车向东行驶50米记作+50米,那么汽车向西行驶20米记作(),一辆汽车先向西行驶40米,又向东行驶10米,这时汽车的位置记作()3、@#@二、操作题。

@#@@#@1.已知∠2=45°@#@∠3=@#@@#@2.过A点作直线L的垂线,过B点作直线L的平行线。

@#@@#@@#@.A@#@L.B@#@3.请你用量角器画出一个60度,90度、及135度的角。

@#@@#@4、下图是某学校周围的建筑物:

@#@请你观察一下:

@#@@#@①图书馆所在的位置是在(,),若以学校为观察点,图书馆在学校偏@#@的方向上。

@#@@#@②车站所在的位置是在(,),若以@#@学校为观察点,车站在学校偏@#@方向上,距离学校米。

@#@@#@③放学后,小明以每分50米的速度,从学校到体育馆,分钟能到达体育馆。

@#@@#@5.将方格中的图形按A顺时针旋转90度变成图形B,再将图形B绕着画一个对称图形C。

@#@@#@A@#@三、应用题。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用了5小时,返回时只用4小时,这辆汽车返回时速度是多少?

@#@@#@2、向阳小学开展读书活动。

@#@四年级读150本,五年级比四年级多读70本,六年级读的本数是五年级的3倍

(1)向阳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读了多少本书?

@#@@#@

(2)根据向阳小学四、五、六年级读书的本数,30所同样规模的小学四、五、六、年级可以读书约多少本?

@#@@#@4、一列火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一辆小轿车的速度是火车的2倍,如果这辆汽车和这列火车都行驶3小时,这列火车行驶多少千米?

@#@汽车行驶多少千米?

@#@@#@5、下表是超市百货部一些商品一天的销售情况:

@#@@#@①这一天中哪一种日用品最畅销?

@#@@#@商品名称@#@单价(元)@#@营业额(元)@#@毛巾@#@12@#@228@#@肥皂粉@#@17@#@272@#@洗发液@#@23@#@345@#@②根据这一天毛巾的销售情况,估计一个月,以及一年的销售数量?

@#@@#@6、下面是某地12月份一周内的最低气温统计表。

@#@@#@日期@#@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气温(°@#@C)@#@+4@#@0@#@-6@#@-2@#@-4@#@+1@#@+8@#@根据表中的数据,先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再根据折线统计图填空。

@#@@#@①()日的气温最低;@#@@#@()日的气温最高。

@#@@#@②一周内最低气温从低到高排起来是:

@#@@#@()。

@#@@#@③从()日到()日一天内的气温下降最快。

@#@@#@④从()日到()日一天内的气温上升最快。

@#@@#@7、24—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运动键儿所获得的金牌情况:

@#@24届5枚,25届16枚,26届16枚,27届28枚,28届32枚。

@#@@#@24—28届奥运会我国所获得的金牌情况统计图@#@获金牌数/枚@#@35@#@30@#@25@#@20@#@15@#@10@#@5@#@0@#@24届25届26届27届28届时间@#@①请根据这些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②近五届奥运会我国金牌获取情况的整体趋势是怎样的?

@#@你有什么感想?

@#@@#@③预测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金牌获得情况?

@#@@#@";i:

2;s:

6392: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灵城南李小学李侠@#@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16页内容,练一练1-3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小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教材的特点,我制定出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知道比例有两种书写形式。

@#@@#@(4)练习有条理地说话。

@#@规范书写比例。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教学难点:

@#@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组成比例;@#@@#@教学关键:

@#@会运用比例的意义检验两个是否能组成比例。

@#@@#@5、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教材16页上面的情境图。

@#@@#@师:

@#@五张不同的图片,哪两张图片像,哪两张图片不像?

@#@@#@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

@#@@#@师:

@#@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

@#@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个体汇报。

@#@@#@预设@#@生1:

@#@比相等的像,不相等的不像。

@#@如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相等,12∶6=8∶4,所以D和A两张图片像。

@#@@#@生2:

@#@图片A长与宽的比是6∶4,图片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这两张图片也像。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

@#@这些图片的大小不一,图片的像与不像和它们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

@#@像的两张图片的长和宽中究竟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个新朋友——比例。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

(1)自主尝试。

@#@@#@继续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中五张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快速地求出每张图片长与宽的比值。

@#@@#@

(2)汇报、交流。

@#@@#@预设@#@生1:

@#@图片A,长∶宽=6∶4=。

@#@@#@生2:

@#@图片B,长∶宽=3∶2=。

@#@@#@生3:

@#@图片C,长∶宽=8∶3=。

@#@@#@生4:

@#@图片D,长∶宽=12∶8=。

@#@@#@生5:

@#@图片E,长∶宽=12∶2==6。

@#@@#@师:

@#@你还能找出哪些相同的比?

@#@@#@生:

@#@图片D和图片A的长与长、宽与宽的比相等,即12∶6=2∶1,8∶4=2∶1。

@#@@#@(3)感知比例的意义。

@#@@#@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

@#@能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

@#@@#@预设@#@生1:

@#@可以用等号连接,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

@#@6∶4=和12∶8=可以写作6∶4=12∶8。

@#@@#@生2:

@#@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

@#@@#@生3:

@#@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6∶4=12∶8,也可以写成=。

@#@@#@2.概括比例的意义。

@#@@#@师:

@#@像6∶4=12∶8,12∶6=8∶4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谁愿意按自己的理解来概括一下比例的意义?

@#@@#@预设@#@生1:

@#@等号两边的比的比值相等,叫作比例。

@#@@#@生2:

@#@比值相等的比叫作比例。

@#@@#@生3: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师:

@#@在这个情境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值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预设@#@生:

@#@图片D和图片B的长与长、宽与宽的比相等,可以组成比例:

@#@12∶3=8∶2。

@#@@#@……@#@3.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

(1)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知识,独立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

(2)生汇报交流。

@#@@#@(3)师总结: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作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内项。

@#@@#@(4)拓展延伸: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4.教学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

(1)探究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16页表格。

@#@@#@调制蜂蜜水配比情况表@#@蜂蜜水A@#@蜂蜜水B@#@蜂蜜/杯@#@2@#@3@#@水/杯@#@10@#@15@#@师:

@#@这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

@#@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间交流,个体汇报。

@#@@#@预设@#@生1:

@#@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生2:

@#@根据表中的数据,3∶2和15∶10两个比的比值都是1.5,所以可以写成3∶2=15∶10。

@#@@#@生3:

@#@我发现10∶2=15∶3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5∶1,两杯水应该一样甜。

@#@@#@

(2)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又写出了比例,你们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提高@#@1.判断。

@#@@#@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  )@#@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  )@#@(3)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  )@#@2.教材17页“练一练”2题。

@#@@#@3.课件出示教材18页“练一练”5题。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如下表。

@#@@#@路程/m@#@340@#@680@#@1020@#@1360@#@时间/秒@#@1@#@2@#@3@#@4@#@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三个不同的比例。

@#@@#@四、课堂总结@#@1.谈一谈你所认识的比例。

@#@@#@2.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1.教材17页“练一练”1题。

@#@@#@2.教材18页“练一练”4题。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12∶6=8∶4@#@";i:

3;s:

17647:

"百分数易错题集@#@一、选择题@#@1.甲仓存货量比乙仓多10%,乙仓存货量比丙仓少10%,那么(  )@#@A.@#@甲仓与乙仓相等@#@B.@#@甲仓最多@#@C.@#@丙仓最多@#@D.@#@无法比较@#@2.师傅和徒弟同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加工这批零件需要9小时,徒弟加工这批零件需要15小时,那么徒弟比师傅(  )@#@ @#@A.@#@快60%@#@B.@#@慢60%@#@C.@#@快40%@#@D.@#@慢40%@#@3.一件商品先涨价10%,后又降价10%,则(  )@#@ @#@A.@#@现价比原价低@#@B.@#@现价比原价高@#@C.@#@现价和原价一样@#@4.检查98个零件,结果全部合格,合格率是(  )@#@ @#@A.@#@100%@#@B.@#@98%@#@C.@#@100@#@5.一个工厂5月份生产机器98台全部合格,合格率是(  )新.@#@ @#@A.@#@2%@#@B.@#@.98%@#@C.@#@100%@#@6.经过同学的共同努力,这次全班数学期末检测的合格率达到了(  )@#@ @#@A.@#@120%@#@B.@#@98%@#@C.@#@20%@#@D.@#@1%@#@7.天灵社区要栽种一批树苗,这种树苗的成活率一般为75%﹣80%,如果要栽活1200棵树苗,那么至少应栽 _________ 棵.@#@ @#@A.@#@①1200@#@B.@#@②2000@#@C.@#@③1500@#@D.@#@④1800@#@8.一种药品,第一次降价10%,第二次降价20%,现在药品的价格是最初价格的(  )@#@ @#@A.@#@70%@#@B.@#@60%@#@C.@#@72%@#@D.@#@64%@#@9.一种商品的价格先提价30%后,再打7折出售,现在售价是原价的(  )@#@ @#@A.@#@70%@#@B.@#@100%@#@C.@#@109%@#@D.@#@91%@#@10.在含盐30%的盐水中,加入5克盐和10克水,这时盐水含盐百分比是(  )@#@ @#@A.@#@大于30%@#@B.@#@等于30%@#@C.@#@小于30%@#@D.@#@无法确定@#@11、用3根都是12分米长的铁丝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则围成的( @#@)面积最大。

@#@@#@  A、长方形 @#@ @#@ @#@ @#@ @#@ @#@B、正方形 @#@ @#@ @#@ @#@ @#@ @#@ @#@ @#@ @#@ @#@C、圆形@#@12、用三根同样长的铅丝分别围成圆、正方形和长方形,( @#@ @#@)的面积最小。

@#@@#@  A、圆 @#@ @#@ @#@ @#@ @#@ @#@ @#@ @#@ @#@B、正方形 @#@ @#@ @#@ @#@ @#@ @#@ @#@ @#@ @#@C、长方形@#@13、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一根剪去3/7,另一根剪去3/7米,第( @#@ @#@)根剪去的长一些。

@#@@#@  A、第一根长 @#@ @#@ @#@ @#@ @#@ @#@B、第二根长 @#@ @#@ @#@ @#@C、一样长 @#@ @#@D、无法判断@#@14、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7米,第二段占全长的3/7,第( @#@ @#@)段长一些。

@#@@#@  A、第一段长 @#@ @#@ @#@ @#@ @#@ @#@B、第二段长 @#@ @#@ @#@ @#@C、一样长 @#@ @#@D、无法判断@#@15、有一种商品先提价8%,后又降价了8%,这样比原来的价格()@#@A、提高了B、降低了C、未提高也未降低@#@16、5千克比4千克多()@#@A、125%B、25%C、20%@#@17、六一班今天到校48人,有2人请病假,这个班今天的出勤率为()@#@A、4.2%B、96%C、95.85%@#@二、填空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某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结果活了18棵,死了2棵,该班植树的成活率是 _________ .如果要栽活531棵树苗,需要栽种 _________ 棵.@#@2.有30%的盐水60千克,将它蒸发掉一些水分之后浓度变为了40%,那么此时总重还有 _________ 千克.@#@3.六年级

(1)班有50人,今天请假2人,今天的出勤率是 _________ %.@#@4.20g盐放入1kg水中,盐水的浓度是 _________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5.在打靶练习中,发射50发子弹,有2发没有命中,命中率为 _________ .@#@6.一批零件160个,经检测有8个不合格,合格率是 _________ %,为了使合格率尽快达到98%,至少还要生产 _________ 个合格的零件.@#@7.有含盐率10%的盐水500克,用火加热,使其中的水分部分蒸发,当盐水的含盐率变为50%时,已经蒸发水分 _________ 克.@#@8.李师傅做105个零件,有5个不合格,则合格率是100%. _________ .(判断对错)@#@9.全班50人,某一天有一人缺席,这天的出勤率是 _________ ,缺勤率是 _________ .@#@10.学校科技节举行百科知识竞赛,张力同学答题已经答对了47题,答错了3道,如果他想使自己的答题正确率达到95%,那么至少还要连续答对 _________ 题.@#@11、一座钟的时针长3厘米,它的尖端在一昼夜里走过的路程是( @#@)厘米。

@#@@#@12、在一块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铁板上,最多能截取( @#@)个直径是2分米的圆形铁板。

@#@@#@13、3/4吨可以看作3吨的( @#@),也可以看作9吨的( @#@)。

@#@@#@14、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分母是一位数的分数,3/4<( @#@)<4/5。

@#@@#@15、一项工程,甲队独做a天完成,乙队独坐b天完成。

@#@两队合作,( @#@)天数完成。

@#@@#@16、一台洗衣机原价1450元,现降价20%出售,但售价仍比成本高九分之一,这台洗衣机成本()元。

@#@@#@17、一件商品,利润是成本的20%,如果把利润提高到30%,那么售价应提高()%@#@18、小红家有一桶油连桶重8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还重4.5千克,原有油()千克。

@#@@#@19、一个长方形花坛面积是6平方米,如果长增加1/3,宽增加1/4,现在的面积比原来增加()平方米。

@#@@#@20、有甲、乙两堆煤,如果从甲堆运12吨给乙堆,那么两堆煤就一样重。

@#@如果从乙堆运12吨给甲堆,那么甲堆煤就是乙堆煤的2倍。

@#@这两堆煤共重( @#@ @#@ @#@ @#@)吨。

@#@@#@21、某中学,上年度高中男、女生共290人.这一年度高中男生增加4%,女生增加5%,共增加13人.本年度该校有男生()人、女生()人。

@#@@#@22、制造一批零件,按计划36天可以完成它的,实际工作12天后,工作效率提高了20%,那么实际完成这批零件共要()天。

@#@@#@23、400个零件,其中有380个正品,这些零件的合格率是(),次品率是()。

@#@@#@24、哪些能用百分数表示?

@#@(能用百分数的用百分数表示,不能的用×@#@)@#@一根铁丝用去米(),还剩()。

@#@用去的比剩下的多(),再添上米()就是剩下的1倍()。

@#@@#@25、水池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后现在面积是原来的()%。

@#@@#@26、102人全部达标,达标率是()。

@#@99粒种子全部发芽,发芽率是()。

@#@投篮10次命中5次,命中率是()。

@#@投篮1次并命中,命中率是()。

@#@@#@27、男生比女生少20%,那么女生比男生多()%。

@#@@#@28、上午有2人请假,出勤率是96%,下午又有一人请假,下午的出勤率是()。

@#@@#@29、把一个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切成两个相同的正方体,这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的长方体增加()%。

@#@@#@30、找规律:

@#@@#@、0.4、37.5%、、、()、()第一个空填分数、第二个填百分数。

@#@@#@、、25%、()、()(第一个填百分数、第二个填分数)。

@#@@#@31、一条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70%,还剩全长的()%未修。

@#@@#@32、95%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单位,再加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33、某工厂男工人占47%,女工人数占总人数的()%。

@#@@#@34、在一道减法算式中,减数是被减数的10%,差是减数的()%。

@#@@#@35、公园里松树的棵树比杨树少20%,杨树的棵树是两种树总棵树的()。

@#@@#@36、甲乙两瓶水,若从甲瓶中倒20%到乙瓶,两瓶水重量相等。

@#@原来甲乙两瓶水的比是():

@#@()。

@#@@#@37、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三个相等的长方体,这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

@#@@#@38、一组同学量身高,其中两人是124厘米,另外4人是130厘米,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厘米。

@#@@#@39、敬老院里有老奶奶11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6岁,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是()岁。

@#@@#@40、某天2点、8点、14点和20点4个时刻的温度是:

@#@5℃、9℃、20℃、12℃。

@#@求这一天的平均温度是()℃。

@#@@#@41、张华前四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五次数学测验得了95分。

@#@算一算他五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分。

@#@@#@42、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12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了40千米,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每小时()千米。

@#@@#@43、一个学习小组有12个同学,一次数学考试,李平请假,其余11人的平均分是85分,后来李平补考。

@#@成绩比12人的平均成绩高出5.5分。

@#@李平考了()分。

@#@@#@44、在一个长24分米,宽9分米,高8分米的水槽中,注入4分米深的水,然后紧贴水槽底放入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铁块,水位上升()分米。

@#@@#@45、水果店进了600千克橘子,和400千克苹果,总共花了1920元,只记得橘子的进货单价是苹果的,店主进了橘子的单价()元。

@#@@#@46、甲乙两瓶水,若从甲瓶中倒20%到乙瓶,两瓶水重量相等。

@#@原来甲乙两瓶水的比是():

@#@(   )@#@47、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三个相等的长方体,这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加()%。

@#@@#@48、在含盐率为20%的盐水中加入2克盐、10克水,这时盐水的含盐率()@#@49、一个车间改革后人员减少了20%,产量比原来增加20%,工作效率()。

@#@@#@50、六

(1)和六

(2)的出勤率都是90%,今天这两班人数()。

@#@@#@51、甲数比乙数多4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

@#@@#@52、100千克菜籽出油率是40%,那么同样200千克菜籽的出油率是()。

@#@@#@53、一种商品先提价20%,再降价20%,结果()。

@#@@#@54、爸爸去年买一支股票,哪知这支股票一直下跌,损失了20%,今年这支股票要上涨()%才能保持原值。

@#@@#@55、10000克葡萄在新疆测得含水量是99%,运到南京总重量是9500克,葡萄在南京的含水量是()(途中的霉烂不计)@#@56、一根长绳用去一部分后还剩70%,用去的相当于剩下的()%。

@#@@#@57、买一种玩具只付6元,便宜4元,便宜了()%@#@58、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0%,面积将增加()%@#@59、完成一项工作比过去缩短40%,她的工作效率比过去提高()%(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60、A、B两个数,如果A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B的,则B数是A数的()%@#@6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面积增加()%,周长增加()%。

@#@@#@62、增加一件商品的10%,再减少它的10%,所得结果是原数的()%@#@63、5比4多()%,4比5少()%。

@#@@#@64、甲数是25,比乙数多25%,乙数是()。

@#@甲数是25,丙数比甲数多20%,丙数是(    )。

@#@@#@65、原来一台机器要用0.4吨钢材,现在只用0.36吨钢材,现在比原来节约()%。

@#@@#@66、苹果比香蕉多50%,香蕉比苹果少()%。

@#@@#@67、原价285元,每台卖200元,降价()%。

@#@@#@68、正方形边长增加20%,面积增加()%,周长增加()%。

@#@@#@69、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和是10.8,已知减数是差的80%,减数是()。

@#@@#@70、甲乙两堆棋子,总数相同。

@#@甲堆白子数正好是乙堆黑子数的25%,乙堆白子数是甲堆黑子数的40%,那么甲堆黑子数是乙堆黑子数的()%。

@#@@#@71、200元存入银行,一年到期后收回206元,这一年银行的年利率是()。

@#@@#@72、195个合格,5个不合格,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

@#@@#@73、栽100棵树苗,死了5棵,补栽5棵全部成活。

@#@这次植树的成活率()。

@#@@#@74、两筐菠萝相差18个,现在从两筐中各取出10%,这时两筐菠萝相差()@#@75、一件衣服若卖100元,可赚25%,若卖120元,则可赚()。

@#@@#@76、在银行存了一笔钱,上午取了20%,下午又存进这时存款数的20%。

@#@现在他在银行的存款()。

@#@@#@77、妈妈买了一段花布,缩水后是4.8米,比原来短了0.2米,这种花布的缩水率是()。

@#@@#@78、瓶中装有浓度15%的盐水1000克,现分别倒入100克和400克的A、B两种盐水,这时瓶里的盐水的浓度变为14%,已知A种盐水浓度是B种盐水浓度的2倍,则A种盐水的浓度是()。

@#@@#@79、甲乙两个同样的杯子稀释酒精溶液,甲杯有半杯清水,乙杯中盛满了50%的酒精溶液,先将乙杯中酒精溶液一半倒入甲杯,搅均后,再将甲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乙杯,这时乙杯中酒精浓度是()。

@#@@#@80、一架商店售出两件衣服,每件各得60元,其中一件赚了25%,另一件亏了25%,这家商店卖出这两件衣服是赚还是亏?

@#@()。

@#@@#@81、西红柿的产量与黄瓜的产量的比是3:

@#@5,西红柿的产量比黄瓜的产量少()%,黄瓜的产量比西红柿的多()。

@#@@#@82、100克水中加入20克的糖,糖与糖水的质量的最简比是(),糖占糖水的()%。

@#@@#@83、两个圆的半径比是1:

@#@4,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84、李海的体重的80%与王宇的体重的1/4相等,王宇的体重为48千克,李海的体重()千克。

@#@@#@85、一份稿件,甲单独打要2小时,乙单独打要3小时,两人合作6/5小时,甲打了全部稿件的()%,乙打了全部稿件的()%。

@#@@#@三、列式计算@#@1、一个数的40%是27,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40%是70,这个数的30%是多少?

@#@@#@3、甲数比乙数少20%,甲乙两数之和是360,乙数是多少?

@#@@#@4、最小质数的倒数是一个数的80%,这个数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1、某筑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4/9,多300米,第二周修了全长德37.5%少40米,正好修完这条公路,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2、某运输队运一批大米,第一次运走总数的1/5多60袋,第二次运走总数的1/4少60袋,还剩220袋没有运走,这批大米原来一共有多少袋?

@#@@#@3、利农拖拉机厂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60%,第三季度完成全年计划的30%,第四季度生产了1200台,结果总共超过全年计划的1/5,这个厂原计划该年生产多少台拖拉机?

@#@@#@4、一本书有400页,小华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1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全书的5%,他第三天应该从哪页看起?

@#@@#@5、一批零件由甲乙丙三人完成,甲做了总数的40%,乙做了总数的25%,丙比乙多做了20个,求这批零件的总个数?

@#@@#@6、某工厂有240名工人,其中女工占62.5%,后来又调进若干名女工,这时女工占现有工人总数的70%,调进女工@#@多少人?

@#@@#@7、育才小学图书馆原来有文艺书和连环画共1260本,其中文艺书占20%,后来又买进了一些文艺书,这时文艺书占图书总数的30%,后来又买进了多少本文艺书?

@#@@#@8、六年级成立了三个兴趣小组,围棋组人数占兴趣小组总人数的20%,象棋组人数比摄影组人数多50%,已知摄影组有24人,围棋组有多少人?

@#@@#@9、中央商场今年上半年上缴国家利税348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60%,照这样计算,,该商场可以提前几个月完成全年计划上缴利税任务?

@#@@#@10、有两筐苹果,甲筐的1/3和乙筐的50%相等,两筐苹果共重120千克,甲乙两筐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11、某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给边远山区的小朋友写信,六年级写了159封,比五年级多写6%,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写2%,四、五年级各写了多少封?

@#@@#@12、在股票交易中,买进必须按成交额的0.3%缴纳印花税,0.15%缴纳佣金,小李以每股20元买进500股,需要缴纳印花税、佣金各多少元?

@#@@#@13、今年植树节,育人中学种了185棵树苗,其中15棵未成活,后来又补种15棵,全部成活,今年育人中学种植树苗的成活率是多少?

@#@@#@-5-@#@";i:

4;s:

2660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好玩教案@#@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列表或@#@画图都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常用的方法。

@#@@#@2.结合丰富的实例,经历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

@#@@#@单元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单元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思想就是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虽然在小学数学中没有正式引入函数概念与函数关系式,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函数”和“函数思想”的名称,但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的教学是必要的。

@#@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的函数关系。

@#@其实,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学习的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

@#@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后,学生可以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集合和对应的思想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也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且相互联系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也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物理等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单元课时:

@#@7课时@#@内容@#@课时数@#@变化的量@#@1@#@正比例@#@3@#@画一画(正比例图象)@#@反比例@#@2@#@练习四@#@1@#@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变化的量@#@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39-40@#@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并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难点:

@#@了解并描述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

@#@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

@#@它们是固定不变的量还是变化着的量?

@#@@#@(3)请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妙想的体重变化情况。

@#@@#@(4)说一说妙想6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

@#@@#@小结:

@#@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互有着关系的量。

@#@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现在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由此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5.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

@#@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

@#@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第三天呢?

@#@@#@(4)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5.小结:

@#@骆驼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变化的周期是一天。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

@#@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5.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有着关系的变量:

@#@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五、全课总结,谈谈收获。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两个变量:

@#@

(1)年龄、体重@#@

(2)时间、骆驼的体温@#@(3)蟋蟀每分叫的次数和气温@#@其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课时正比例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41-43@#@教学目标:

@#@@#@1.结合“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境,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意义,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意义,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1.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变化的量,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谁来@#@说说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2.两种相关联的量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师引导)@#@出示教材表

(1),根据右边的图象把表格填完整,并根据问题观察表中填好@#@的数据,思考应该怎样解答?

@#@@#@

(1)填表,观察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变化关系,并用语言表达。

@#@@#@(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板书:

@#@周长÷@#@边长=4(一定))也就是说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是不变的。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教程同上,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交流)@#@

(1)填表,说说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

@#@@#@

(2)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

@#@@#@3.比较这两组变量的有什么区别。

@#@@#@三、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路程与时间表格:

@#@@#@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

@#@(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小组交流)@#@(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4)教师引导学生从比值不变的角度认识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路程÷@#@时间@#@=90(一定),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

@#@@#@2.揭示正比例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

@#@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追问:

@#@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商是不是一定?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

@#@@#@四、巩固练习@#@1.书P42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

(1)随着年龄增长,小丁的身高也在增长。

@#@@#@

(2)打字的总数一定,已打的字和剩下的字。

@#@@#@(3)苹果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购买苹果的数量。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正比例@#@4÷@#@1=48÷@#@2=412÷@#@3=4@#@4:

@#@1=8:

@#@2=12:

@#@3=4@#@周长÷@#@边长=4@#@90÷@#@1=90180÷@#@2=90270÷@#@3=90@#@90:

@#@1=180:

@#@2=270:

@#@3=90@#@路程÷@#@时间=90@#@第三课时正比例

(二)@#@教学内容:

@#@正比例@#@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41-4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正比例的知识,你能来说说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1.出示总价和数量表格:

@#@@#@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

@#@(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小组交流)@#@(3)观察总价与数量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4)教师引导学生从比值不变的角度认识总价与数量的变化关系。

@#@总价÷@#@数量@#@=5(一定),即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5)结论:

@#@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2.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

@#@@#@

(1)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

(2)全班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列出几组相对应的数值思考发现。

@#@@#@(4)结论:

@#@尽管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但圆的面积与半径的比值在@#@发生变化,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

@#@@#@3.乐乐和爸爸年龄变化情况表格:

@#@@#@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

@#@(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小组交流)@#@(3)观察乐乐的年龄和爸爸的年龄这两种量,思考他们的年龄成正比例吗?

@#@(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

@#@@#@(5)结论:

@#@虽然乐乐的年龄增加,爸爸的年龄也增加,但是乐乐的年龄与爸爸@#@的年龄的比值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两者的比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举例,关注实例@#@的合理性,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5.思考:

@#@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三、巩固练习@#@1.书P43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想法。

@#@全班交流。

@#@@#@2.书P43第3题。

@#@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3.书P43第4题。

@#@独立填表,然后判断。

@#@@#@4.书P43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体会“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的道理。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画一画@#@教学内容:

@#@画正比例图象@#@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44-45@#@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体会“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的特点,深化对正比例的认识。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理解正比例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1.认识正比例图象,体会“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的特点,深化对正比例的@#@认识。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理解正比例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认识正比例图象,体会“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的特点,深化对正比例的@#@认识。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理解正比例图象上的点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圆的半径与周长。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 @#@@#@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表格。

@#@@#@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 @#@小结:

@#@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 @#@@#@(3)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 @#@(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探索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的关系。

@#@@#@

(1)填写表格。

@#@@#@

(2)判断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是否成正比例。

@#@说说理由。

@#@@#@(3)出示标有纵横轴的方格纸,引导学生联系上面表中的数据,了解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

@#@讨论怎样根据表中的数据来描点。

@#@@#@(4)说说各点的含义。

@#@@#@(5)连接图上各点,说说自己的发现。

@#@@#@(6)根据给出的正比例图象,引导学生讨论点的意义。

@#@判断点(100,200)是否@#@在这条线上。

@#@@#@三、巩固练习。

@#@@#@1.书P45第1题。

@#@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2.书P45第2题。

@#@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

@#@@#@3.书P45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画一画@#@正比例的图象成一条直线。

@#@@#@第五课时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

@#@反比例@#@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46-48@#@教学目标:

@#@@#@1.结合“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路程、时间与速度”等情境,经历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反比例。

@#@@#@2.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意义,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反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意义,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反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请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2.请说一说下面各题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

(1)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

@#@@#@

(2)征订同一种刊物,征订数量和总价。

@#@@#@(3)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引入新课。

@#@@#@如果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

@#@反比例)@#@二、探究新知@#@1.长方形“面积一定”“周长一定”是相邻两边的边长之间的关系。

@#@@#@

(1)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

@#@@#@

(2)根据表格,说说你的发现。

@#@@#@(3)思考:

@#@表1与表2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一条边@#@长随着邻边长的增加而减少。

@#@@#@(4)组织学生讨论:

@#@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2.路程一定,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

(1)观察表中的数据,说说有什么发现。

@#@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口答。

@#@@#@

(2)引导学生从积不变的角度认识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

@#@提问:

@#@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

@#@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

@#@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3.揭示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追问:

@#@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乘积是不是一定?

@#@)@#@4.判断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的长是否成反比例。

@#@引导学生体会“积一定”@#@时两个变量成反比例。

@#@“和一定”时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1.书P47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说说理由。

@#@@#@2.判断下面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

(1)乐乐拿一些钱买笔记本,单价和购买的本数。

@#@@#@

(2)生产摩托车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3)出勤率一定,应出勤的人数和实际出勤的人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反比例@#@1×@#@24=2×@#@12=3×@#@8=4×@#@6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积相等,也就是面积一定@#@10×@#@12=60×@#@2=80×@#@1.5速度和时间的积相等,也就是路程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第六课时反比例

(二)@#@教学内容:

@#@反比例@#@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46-48@#@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经历反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能从变化中看到“不变”,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经历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能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反比例的知识,你能来说说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1.总价一定,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

(1)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

(2)全班交流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列出几组相对应的数值思考发现。

@#@@#@(4)结论:

@#@苹果的数量随着单价的变化而变化,但单价与数量的积是一定的,@#@所以,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变化情况表格:

@#@@#@

(1)你能把表格写完整吗?

@#@(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小组交流)@#@(3)观察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这两种量,思考成反比例吗?

@#@(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

@#@@#@(5)结论:

@#@虽然剩下的页数随着已读的页数的增加而加上,但是剩下的页数与@#@已读的页数的积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只是和是一定的。

@#@所以,剩下@#@的页数与已读的页数不成反比例。

@#@@#@3.分别举一个成反比例和不成反比例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举例,关注实例@#@的合理性,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4.思考:

@#@你能说说如果判断两个量是不是反比例关系,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5.说说反比例和正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1.书P48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说说想法。

@#@全班交流。

@#@@#@2.书P48第3题。

@#@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3.书P48第4题。

@#@独立完成,然后判断。

@#@@#@4.书P48第5题。

@#@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齿轮”转动中的数学问题。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练习四@#@教学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P49-50@#@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初步了解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能辨别变化的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象,能根据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i:

5;s:

1530:

"小学数学精选习题@#@《单式折线统计图(例1)》综合练习习@#@1、周瑞把某日室内气温用下面的统计图表示。

@#@@#@

(1)周瑞每()小时测一次气温。

@#@@#@

(2)室内气温从()时到()时是上升的,从14时到16时是()。

@#@@#@2、某市2014年上半年各月的最高气温如下表:

@#@@#@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

(2)()月份最高气温最高,()月份最高气温最低。

@#@@#@(3)()月份最高气温比上个月最高气温增加最多。

@#@@#@(4)该市上半年平均每月的最高气温是()。

@#@@#@3、海陵木工机床厂2014年生产情况统计图如下:

@#@@#@

(1)请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

(2)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年生产情况是()趋势。

@#@@#@(3)海陵木工机床厂2014年平均每个月生产机床()台,平均每个季度生产机床()台,下半年平均每月生产机床()台。

@#@@#@4、金陵小学六年级同学从学校出发,乘车0.5小时来到离学校5千米远的科技馆参观1小时,出馆后休息0.5小时,然后乘车0.5小时返回到学校。

@#@下面四幅图中,图()正确描述了金陵小学六年级同学这一活动行程。

@#@@#@3/3@#@";i:

6;s:

6111:

"@#@百分数应用题练习@#@一、红花40朵,黄花50朵,@#@1、红花是黄花的百分之几?

@#@2、黄花是红花的百分之几?

@#@@#@3、红花比黄花少百分之几?

@#@4、黄花比红花多百分之几?

@#@@#@二、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5,@#@1、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2、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三、梨树和苹果树棵数的比是7:

@#@8,@#@1、梨树棵数是苹果树棵数的百分之几?

@#@2、苹果树棵数是梨树棵数的百分之几?

@#@@#@3、梨树棵数比苹果树棵数少百分之几?

@#@4、苹果树棵数比梨树棵数多百分之几?

@#@@#@四、三月份的产量是40吨,比二月份增产10吨,@#@1、三月份的产量是二月份的百分之几?

@#@2、二月份的产量是三月份的百分之几?

@#@@#@3、二月份比三月份少百分之几?

@#@4、三月份比二月份增产百分之几?

@#@@#@五、四月份用电400度,五月份比四月份节约80度@#@1、五月份用电量是四月份的百分之几?

@#@2、四月份用电量是五月份的百分之几?

@#@@#@3、五月份比四月份节约百分之几?

@#@4、四月份比五月份多百分之几?

@#@@#@六、机床厂今年生产机床500台,比去年多生产100台,@#@1、今年生产的台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2、去年生产的台数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3、今年比去年多生产百分之几?

@#@4、去年比今年少百分之几?

@#@@#@七、桌子的价格比椅子贵1/4,@#@1、桌子的价格是椅子的百分之几?

@#@2、椅子的价格是桌子的百分之几?

@#@@#@3、椅子比桌子便宜多少元?

@#@@#@八、裤子80元,上衣比裤子贵20元,@#@1、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百分之几?

@#@2、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百分之几?

@#@@#@3、裤子比上衣便宜百分之几?

@#@4、上衣比裤子贵百分之几?

@#@@#@九、一本书400页,已经看了250页,@#@1、已经看了这本书的百分之几?

@#@2、还剩下这本书的百分之几没有看?

@#@@#@十、一项工程,甲独做要6小时完成,乙独做要8小时完成,甲的工作效率比乙高百分之几?

@#@@#@@#@十一、水泥厂去年计划生产水泥40万吨,实际多生产了8万吨,增产了百分之几?

@#@@#@十二、一项工程实际投资18万元,比原计划节约2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十三、根据条件写出列式思路。

@#@@#@1、已经看了百分之几?

@#@2、还剩下百分之几没有看?

@#@@#@@#@3、汽车的速度比摩托车快百分之几?

@#@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5、实际比计划节约百分之几?

@#@6、实际用水量比计划节约百分之几?

@#@@#@7、实际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8、增产百分之几?

@#@@#@@#@十四、比一比,再解答。

@#@@#@1、电扇厂五月份计划生产电扇2000台,结果多生产500台,超产百分之几?

@#@@#@2、电扇厂五月份计划生产电扇2000台,实际生产2500台,超产百分之几?

@#@@#@@#@3、电扇厂五月份实际生产电扇2500台,比计划超产500台,超产百分之几?

@#@@#@十五、填空(注意对比)。

@#@@#@1、16千克是20千克的()%,20千克是16千克的()%,@#@20千克比16千克多()%,16千克比20千克少()%。

@#@@#@2、比8吨多吨是()吨,比8吨多是()吨@#@3、比18毫升少毫升是()毫升,比18毫升少40%是()毫升,@#@@#@1、六年级有男生100人,女生有80人。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2、食堂运进大米400千克,面粉250千克。

@#@大米比面粉多百分之几?

@#@面粉比大米少百分之几?

@#@@#@3、农业科技人员用300粒做种子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有296粒。

@#@求这批种子的发芽率。

@#@@#@4、王阿姨今年春天买了40只小鸡,死了7只。

@#@小鸡的成活率是多少?

@#@@#@5、洗衣机厂对十月份生产的洗衣机进行抽样检验。

@#@结果合格的有486台,还有16台不合格。

@#@十月份生产的洗衣机的合格率是多少?

@#@@#@6、经过调查知道:

@#@六(3)班有47人,家庭有电脑的有14人。

@#@六(3)班的电脑普及率约是多少?

@#@@#@7、把40克的盐放入200克的水里,这个盐水的含盐率约是百分之几?

@#@@#@8、一种品牌的电视机原来价格是2000元,现在降价了400元。

@#@是打几折出售的?

@#@@#@@#@9、朱伟外公家去年收稻谷4000千克,今年由于闹虫灾,只收了3600千克稻谷。

@#@今年比去年减产了几成?

@#@@#@10、一台洗衣机现在的价格是360元,比原来少了140元。

@#@现在是打几折出售的?

@#@@#@11、养殖专业户今年养了4000只鸭,一个月后成活率是80%,后来又死了200只。

@#@这批鸭最后的成活率是百分之几?

@#@@#@12、有含糖40%的糖水200克,再加进300克的水,这时的含糖率是百分之几?

@#@@#@13.王伯伯搞写作,一次稿酬所得为3000元,按规定收入超过1000元的部分按15%缴纳个人所得税,缴完税后他实际得多少元?

@#@@#@14.小舒于2000年3月1日把2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年利率是2.70%,三年后他应得利息多少元?

@#@实得利息多少元?

@#@@#@";i:

7;s:

3550:

"1.4等腰三角形@#@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学习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掌握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已知:

@#@∠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

(1)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

(2)找出BD,CE,DE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3)证明以上结论.@#@2.复习关于反证法的相关知识.@#@用反证法证明:

@#@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证明:

@#@假设在一个三角形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即都大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就会大于180°@#@.@#@这与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故原命题正确.@#@三、引导自主学习@#@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研究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教师概括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下表:

@#@@#@性质@#@判定的条件@#@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有两个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学生总结]@#@1.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教师总结] 得到下列定理.@#@定理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定理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我们还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研究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等于30°@#@的直角三角形.拿出三角尺,做一做:

@#@@#@用两个含30°@#@角的全等的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

@#@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

@#@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说说你的理由.@#@总结出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四、精讲点拨@#@前面我们学习了定理,下面我们看定理的一个应用@#@求证: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那么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已知: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15°@#@,CD是腰AB上的高.@#@求证CD=AB.@#@五、测评反馈@#@1.等边三角形中,两条中线所夹的钝角的度数为 (  )@#@A.120°@#@ B.130°@#@ C.150°@#@ D.160°@#@@#@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80cm,若以它的底边为边的等边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  )@#@A.25cm B.35cm C.30cm D.40cm@#@3.下列三角形:

@#@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 D.①②③④@#@4.如图所示,D,E,F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 (  )@#@A.等边三角形@#@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六、总结提升@#@";i:

8;s:

26397:

"@#@买文具@#@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

@#@你们还记得吗?

@#@好,老师就考考你们。

@#@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出示课件)@#@7×@#@2=()+()=()5+5+5=()×@#@()=()@#@8+8+8+8+8+8=()×@#@()=()@#@整数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的()的()的简便运算。

@#@@#@师:

@#@恭喜你们,挑战成功!

@#@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

@#@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情境:

@#@文具店)。

@#@@#@师:

@#@熊妈妈的文具店开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什么文具?

@#@@#@师提问:

@#@那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三、探索新知@#@师:

@#@刚才我们从买文具情境中,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就选其中一个问题,一起来研究研究。

@#@@#@

(一)探究小数乘法的意义。

@#@@#@每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

@#@(出示课件)@#@师:

@#@我们可以怎样列算式呢?

@#@(只列算式不计算)@#@指名让学生说出算式。

@#@(0.2×@#@4;@#@0.2+0.2+0.2+0.2)@#@师提问:

@#@大家看这算式,0.2是什么数?

@#@4是什么数?

@#@@#@师:

@#@对,这个是小数乘整数,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小数乘整数。

@#@(出示课题)@#@师提问:

@#@大家再来看这乘法算式,你能说说这0.2×@#@4表示的意思吗?

@#@@#@师:

@#@对了,大家看这算式,那是怎样的数的和呢?

@#@@#@师:

@#@谁能完整地说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呢?

@#@师:

@#@小数的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2)探究算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进行交流算法。

@#@@#@师:

@#@小数乘法的意义我们已经知道了,你能算了吗?

@#@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师提问:

@#@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0.2×@#@4的得数?

@#@(0.2+0.2+0.2+0.2;@#@0.2元=2角,4×@#@2角=8角,8角=0.8元,0.2×@#@4=0.8。

@#@)@#@师:

@#@恩,我懂了,是4个0.2相加的和,就是我们0.2×@#@4的意义,原来你运用的是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0.2+0.2+0.2+0.2)@#@师:

@#@老师这,也有一种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师:

@#@0.2元,老师想把它转化为整数,那老师要怎么办呢?

@#@@#@师:

@#@0.2元=2角,那2角×@#@4是求4个什么?

@#@(提醒学生说完整)@#@师提问:

@#@你能说说8角是几元吗?

@#@@#@师:

@#@好,你真棒,这位同学说的这个方法,就是把小数乘法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那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算法吗?

@#@@#@师:

@#@那老师有一个朋友——笑笑,它非常不服气,他看到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他也想出了和你们不一样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笑笑是怎么做的呢?

@#@(借助直观模型计算)@#@师提问:

@#@笑笑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元?

@#@@#@师:

@#@每块橡皮是0.2元,谁来说说笑笑应该涂几份呢?

@#@为什么?

@#@@#@师:

@#@一块橡皮涂2份,那4块橡皮要涂几份呢?

@#@谁来帮帮笑笑呢?

@#@@#@师:

@#@那8份就是几元呢?

@#@谁来说说?

@#@@#@师:

@#@好,说得很好。

@#@这位同学说的这个方法,就是把小数乘法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有这几种方法,第一种,我们是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来计算的;@#@第二种则是把小数乘法的新知识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第三种则是借助面积模型,体会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三)自主探索@#@师:

@#@同学们,这些方法都学会了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

@#@@#@提问:

@#@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

@#@(出示课件)@#@师:

@#@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让学生汇报。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买了什么文具?

@#@我们还可以买什么文具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几道题。

@#@@#@1.课本“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2.课本“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3.课本“练一练”第3题。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五、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 @#@@#@师:

@#@同学们,数学的魅力大不大?

@#@希望同学们能用你们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板书设计:

@#@买文具@#@乘法:

@#@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课后反思:

@#@@#@@#@@#@小数点搬家@#@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5--37小数点搬家.@#@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1、同学们,我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大家先鼓掌表示对他们的欢迎!

@#@除了这些老师,还有些朋友想参加今天的学习,大家欢迎她们的到来。

@#@(贴小娃娃)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问:

@#@同学们,这里总共有多少个娃娃,用数几表示?

@#@这个红娃娃又可以用几来表示呢?

@#@红娃娃1是娃娃总数10的多少呢?

@#@娃娃总数又是红娃娃的多少?

@#@@#@2、大家说的真好,下面还有几组数,看看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二、童话激趣,引出课题@#@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屏幕上现在出现的是多少?

@#@(285)@#@(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

@#@285。

@#@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

@#@“大家好!

@#@我是小数点。

@#@”@#@瞧!

@#@又来了一位好朋友。

@#@我们来瞧瞧它到底有多大本领吧@#@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8的中间(28.5),再跳到2和8的中间(2.85),最后又跳到了2的前面,(0.285)小数点说:

@#@“我在285的数字之间跳来跳去,挺有趣的。

@#@你们知道吗?

@#@我在搬家的时候,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数点让原来的285一会儿变成了28.5,一会儿变成2.85,0.285,看来小数点的本领还真的呀!

@#@我们就一起去蚂蚁餐厅看看“小数点搬家”给餐厅带来的变化吧!

@#@@#@(板书课题:

@#@小数点搬家)@#@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动画)蚂蚁开了一家餐厅,标价¥4.00,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客人?

@#@这可怎么办呢?

@#@”小数点想了想,说:

@#@“我要搬搬家!

@#@”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

@#@”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

@#@餐厅生意好极了。

@#@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师:

@#@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蚂蚁餐厅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

@#@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师:

@#@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来了这么多客人,蚂蚁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

@#@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试一试@#@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100 @#@倍;@#@@#@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1000 @#@倍;@#@@#@……@#@师:

@#@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

@#@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

@#@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

@#@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

@#@(左移缩小)。

@#@@#@四、综合应用@#@ @#@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 @#@ @#@ @#@ @#@ @#@ @#@@#@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 @#@ @#@ @#@ @#@2.85 @#@ @#@2850 @#@28.5 @#@0.0285 @#@ @#@0.00285@#@2、我会摆@#@618缩小到原来的(61.8);@#@缩小到这个数的(0.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倍(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6180)@#@强调:

@#@小数点无论向左移还是向右移,位数不够都用0补足。

@#@@#@ @#@ @#@3、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 @#@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__移动__位。

@#@@#@4、0.09×@#@10=0.09×@#@100=0.09×@#@1000=@#@53.8×@#@10=53.8×@#@100=53.8×@#@1000=@#@3.1÷@#@10=0.82÷@#@10=0.71÷@#@100=@#@5.12÷@#@100=356.1÷@#@1000=@#@5、我会选:

@#@@#@

(1)、把8.7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  )@#@

(2)、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可以通过把小数点()得到。

@#@@#@(3)、把0.06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4)、把最大的三位数缩小到原来的,得(  )@#@6、我会算:

@#@@#@3.9×@#@100=71.2÷@#@100=18.5÷@#@10=@#@0.84×@#@100=0.6×@#@1000=23÷@#@1000=@#@7、判断对错!

@#@@#@

(1)0.56×@#@1000=560()@#@

(2)4.7÷@#@10=0.047()@#@(3)0.85×@#@100=850()@#@(4)3.6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扩大20倍。

@#@()@#@(5)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五、故事《小数点的悲剧》总结并结束本课@#@六、作业:

@#@数学课本37页第七题。

@#@@#@板书设计:

@#@@#@小数点搬家@#@ 左移缩小 小数点右移扩大@#@缩小到原数的(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倍@#@缩小到原数的(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数的(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课后反思:

@#@@#@@#@@#@@#@街心广场@#@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第四课时教材38-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探究关系的过程,渗透观察,比较的能力。

@#@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知识@#@师: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看这组题目,看谁的反应最快。

@#@@#@0.34()=345300()53027()=0.027@#@3.06()=30.66()=0.060.143()=143@#@生口答。

@#@(教师指一个小组来口答。

@#@)@#@师:

@#@同学们完成得真好!

@#@现在我们来看0.34×@#@100=34这道题目,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要乘以100?

@#@6÷@#@100=0.06为什么要除以100?

@#@@#@师:

@#@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师:

@#@他说得真好,这就是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点搬家的规律进行运算的。

@#@@#@(意图:

@#@利用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做迁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

@#@街心广场的平面图)@#@师:

@#@接下来,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幅街心广场的平面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

@#@还有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并利用信息提出不同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师:

@#@同学们的问题真多,现在我们准备来解答这三个求面积问题。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学生做,老师巡视)@#@(学生做完后,老师指名汇报。

@#@)@#@师:

@#@你来汇报一下街心广场的面积怎么求?

@#@@#@师:

@#@花坛的面积怎么求?

@#@你来回答。

@#@@#@师:

@#@嗯,很好!

@#@请你再说一说每块地砖的面积怎么求?

@#@。

@#@(该学生列出算式但是回答不出得数)(停顿一下)好的,没关系,谁让帮他!

@#@愉婷你来。

@#@@#@师:

@#@欣慰同学,你明白了吗?

@#@@#@师:

@#@好的!

@#@有几个同学的结果和愉婷同学一样?

@#@(看学生的举手情况)嗯,同学们,这是一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是新知识,我们还没有学过,但已经有同学能正确计算出它的结果了,谁来说一说,计算0.3×@#@0.2时,你是怎么想的?

@#@@#@师:

@#@你能不能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0.3×@#@0.2的积?

@#@@#@0.3米=3分米0.2米=2分米@#@3×@#@2=6(分米2)6分米2=0.06米2@#@所以0.3×@#@0.2=0.06(米2)@#@(板书在黑板左边)@#@师:

@#@你真棒!

@#@懂得用单位换算的方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同学们,转化可是数学中一种经常用到的好方法!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用竖式(师板书竖式)@#@0.3@#@×@#@0.2@#@0.06@#@0.3×@#@10=33×@#@0.2=0.6@#@0.2+0.2+0.2=0.6所以0.3×@#@0.2=0.06(米2)@#@师: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

@#@关于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除了可以用单位换算的方法来计算,还有新的方法等着我们一起去探索,下面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像0.3×@#@0.2这样的小数乘法中,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事先写好,贴上黑纸,撕开)@#@三、观察比较,初定结论@#@师:

@#@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点击出现三个面积横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黑板上板书三个竖式事先写好,贴上黑纸,撕开)@#@(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教师巡视)@#@师:

@#@老师将这三个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算式用竖式呈现出来。

@#@首先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前两个竖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师:

@#@有不同意见吗?

@#@这里又用到了什么规律?

@#@是什么引起了积的变化?

@#@@#@师:

@#@嗯,看来学了知识同学们都懂得应用。

@#@还有要补充的吗?

@#@@#@师:

@#@反过来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要如何变成30?

@#@2要如何变成20,6呢?

@#@@#@师:

@#@有其他看法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后面这两个竖式?

@#@你发现了什么?

@#@@#@师:

@#@为什么积要缩小到原来的呢?

@#@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讨论一下。

@#@@#@(让学生小组内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

@#@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是根据前面的结果推理出来的。

@#@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和这个同学一样吗?

@#@(一样)同学们是什么引起积的变化?

@#@@#@师:

@#@同学们,现在老师要变个魔术,请注意看,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用手遮位了小数乘法竖式中的小数点和0,让学生通过这个小小的动作感受一下小数乘法的计算可以通过转化成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再结合小数点的移动来得出正确的结果)@#@学生发现了算式变成了整数乘法,就明白了原来小数乘法可以先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再根据乘数的变化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说一说。

@#@@#@师:

@#@是这样的吗?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要质疑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验证一下。

@#@@#@三:

@#@质疑验证,巩固应用@#@1、完成课本43页试一试@#@师:

@#@请同学翻开书本43面,完成试一试的题目,用这个结论来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

@#@与同学进行交流。

@#@@#@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这道题目,并汇报。

@#@@#@师:

@#@接下来我们来汇报一下。

@#@@#@师:

@#@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下。

@#@为什么4×@#@0.3=1.2?

@#@@#@师:

@#@那0.4×@#@0.3=0.12和4×@#@0.3=1.2比较呢?

@#@@#@师:

@#@说得真棒,另个这一组题目呢,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

@#@看来确实是乘数的变化引起了积的变化,我们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可以怎能样计算呢?

@#@@#@2、完成课本43页填一填。

@#@@#@师:

@#@同学们,老师将刚才这两组题目中的小数乘法整理成表格,也就是数学书上43页的填一填。

@#@请同学们独自填写表格,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与小组同学交流,再进行汇报。

@#@)@#@师:

@#@好,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你发现了什么?

@#@@#@师:

@#@其他小组有不同看法吗?

@#@@#@师:

@#@想一想为什么0.4×@#@0.5=0.2的积只有一位小数。

@#@而0.07×@#@0.2中间的0能去掉吗?

@#@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师:

@#@同学们,通过进一步的验证!

@#@我们知道了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你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敢不敢接受更大的挑战呢?

@#@@#@3、完成39页练一练第一、二题@#@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缩小到原来的@#@——积的小数位数@#@缩小到原来的@#@缩小到原来的@#@缩小到原来的@#@3030.3@#@缩小到原来的@#@×@#@20×@#@2×@#@0.2@#@缩小到原来的@#@60060.06@#@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课后反思:

@#@@#@@#@@#@@#@包装@#@教学内容:

@#@《包装》,课本40页—— @#@41页。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

@#@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

@#@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吸铁石、8开白纸若干张、磁性黑板、红旗榜。

@#@@#@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

@#@@#@1、板演:

@#@26×@#@8= @#@ @#@ @#@ @#@ @#@ @#@ @#@ @#@ @#@ @#@ @#@ @#@ @#@ @#@ @#@ @#@ @#@ @#@ @#@ @#@ @#@0.85+2.4=@#@(注:

@#@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

@#@0.2×@#@3= @#@ @#@ @#@ @#@ @#@ @#@ @#@5×@#@0.01= @#@ @#@ @#@ @#@ @#@ @#@ @#@ @#@ @#@3.2+2.3= @#@ @#@ @#@ @#@ @#@ @#@ @#@ @#@ @#@10-5.5=@#@ @#@ @#@ @#@ @#@ @#@ @#@ @#@ @#@ @#@2.5×@#@10= @#@ @#@ @#@ @#@ @#@ @#@32.6÷@#@10= @#@ @#@ @#@ @#@ @#@ @#@ @#@ @#@ @#@3.25×@#@0= @#@ @#@ @#@ @#@ @#@ @#@ @#@ @#@ @#@4.8+1=@#@(提问:

@#@0.2×@#@3= @#@ @#@2.5×@#@10= @#@ @#@怎么算的?

@#@ @#@ @#@ @#@5×@#@0.01= @#@算式意义。

@#@)@#@3、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检查板演并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小数。

@#@@#@5、板书课题:

@#@《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第一步:

@#@明确任务)@#@1、课件出示主题图:

@#@包装。

@#@@#@

(1)、从主题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

@#@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3、课件出示题2:

@#@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4、解决问题1.@#@

(1)、谁会列式?

@#@依据什么关系数量关系?

@#@( @#@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怎么计算呢?

@#@(学生交流想法)下面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第2步:

@#@独立思考。

@#@学生完成任务。

@#@)@#@(第3步:

@#@组内评比。

@#@选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不考虑正确与错误。

@#@小组将不同的答案张贴在黑板上。

@#@)@#@(第4步:

@#@课堂展示。

@#@指名将答案张贴在黑板上的同学上台交流自己的算法及算理。

@#@)@#@(第5步:

@#@质疑反思。

@#@质疑反思与课堂展示同步进行。

@#@)@#@(第6步:

@#@总结提升。

@#@在充分经历课堂展示与反思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列竖式计算,感受竖式计算的合理性,依据反思质疑总结出计算步骤。

@#@)@#@三、拓展应用@#@5、解决问题2.@#@

(1)、谁会列式?

@#@(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

@#@说说理由。

@#@@#@(3)、尝试列竖式计算。

@#@指名版演。

@#@@#@ @#@ @#@(注:

@#@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老师可从";i:

9;s:

66: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综合练习@#@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