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535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

解:

C=πd=4米×

π=4π米

答:

这个鱼池的周长是4π米。

12.圆的面积:

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r)表示,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所以圆的面积=r×

r。

圆的面积公式:

S=r²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 

周长的一半 

),宽相当于圆的( 

半径 

),所以圆的面积S=( 

r²

 

14.圆的面积公式:

 或者S=(d2)²

或者S=(C2)²

一个半圆形池塘,它的直径是4米,求它的面积。

S=(d2)²

÷

=2π㎡

面积是2π平方米

1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4π)。

16.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例:

在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 

6.25π 

)平方厘米。

17.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它的面积是S=R²

-r²

 或 S=(R²

(其中R=r+环的宽度.)

在一个直径是2米的圆形水池四周修一条宽1米的石子路,石子路的面积是多少?

r=2米÷

2=1米R=1米+1米=2米

S=R²

=(2²

-1²

)㎡

=3π㎡

石子路的面积是3π㎡。

18.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的区别在于,半圆有直径,而圆周长的一半没有直径。

半圆的周长公式:

C=d2+d 或 C=r+2r

圆周长的一半=r

半圆的周长就是用圆的周长除以2。

( 

×

19.半圆面积=圆的面积2  公式为:

一个半径为20米的舞台,面积是多少?

S=πr²

÷

=π×

20×

20÷

=200π㎡

舞台的面积是200π㎡。

20.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而面积扩大或缩小以上倍数的平方倍。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4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4)倍,而面积扩大(16)倍。

21.两个圆的半径比等于直径比等于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以上比的平方。

例如: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

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

3,而面积比是4:

9。

22.圆周长和直径的比是:

1,比值是;

圆周长和半径的比是2:

1,比值是2;

已知一个圆形跑到的周长是1256米,求该圆的直径和半径。

解:

d=c÷

π=1256÷

3.14=400米

r=c÷

2π=200米

圆的直径和周长分别是400米和200米。

23.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a厘米;

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a厘米。

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半径增加1米,周长增加多少米?

C1=2πr=6π米

C2=2πr=8π米

增加量:

C2-C1=8π-6π=2π米

答:

周长增加了2π米。

24.在同一圆中,圆心角占圆周角的几分之几,它所在扇形面积就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所对的弧就占圆周长的几分之几。

25.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26.扇形弧长公式:

扇形的面积公式:

 S=r²

(n为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为扇形所在圆的半径)

一个圆心角是90°

的扇形,半径是4厘米,面积是多少?

90°

360°

πr²

=4π平方厘米

面积是4π平方厘米。

27.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8.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

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长方形

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等边三角形

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

圆、圆环。

29.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圆是( 

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半圆有

(1)条对称轴。

第二单元 百分数应用题

(一)百分数的基本概念

1.百分数的定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百分数不能带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5%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5%。

3.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分子部分可为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小于100或等于100。

初一八班有54人,某次体育测试,54人达标,那么初一八班体育达标率是多少?

54÷

54×

100%=100%

体育达标率为100%。

4.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4)=( 

40)%

(二)百分数应用题

百分数应用题

(一)

求增加百分之几?

减少百分之几?

公式:

增加百分之几=增加的部分÷

单位1

减少百分之几=减少的部分÷

单位1

1、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解题思路:

根据公式增加百分之几=增加的部分÷

单位1;

先确定单位1是水,已经知道是45;

增加的部分不知道,可以利用50减45求得5;

最后用增加的部分5÷

单位1水的45就等于增加百分之几。

计算步骤:

第一步:

单位1:

水:

45立方厘米

第二步:

增加的部分:

50—45=5立方厘米

第三步:

增加百分之几:

45=11.1%

4、“减少百分之几与增加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5、与增加百分之几相同的还有“多百分之几”“提高百分之几”

“增长百分之几“等。

与减少百分之几相同的还有“少百分之几”“降低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等。

百分数应用题

(二)

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

例1、某小学去年有80名学生,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5%,今年有多少名学生?

单位1去年已经知道用乘法,增加用(1+25%)

算式:

80×

(1+25%)

2、某小学去年有80名学生,今年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5%,今年有多少名学生?

单位1去年已经知道用乘法,减少用(1-25%)

(1-25%)

3、某小学今年有100名学生,比去年增加了25%,去年有多少名学生?

单位1去年不知道用除法,增加用(1+25%)

100÷

4、某小学今年有100名学生,比去年减少了25%,去年有多少名学生?

单位1去年不知道用除法,增加用(1-25%)

百分数应用题(三)列方程解百分数应用题

1、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2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单位1一本书不知道,可以选用方程或除法来解答。

根据“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20页”可以知道第一天是多的,第二天是少的,第一天减去第二天等于多出的20页。

等量关系式:

(第一天)—(第二天)=20页

方法1:

设这本书一共有X页。

由“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可以知道第一天等于全书乘以25%,用X可以表示为25%X,由“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可以知道第二天等于全书乘以20%,用X可以表示为20%X.依据等量关系式“第一天—第二天=20页”

可以列方程为:

25%X—20%X=20

方法2: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20页”可以知道20页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差。

要求单位1只要用20页除以20页的对于分率。

列算式为:

(25%—20%)

2、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两天共看了2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由“两天共看了20页”可以知道(第一天)+(等二天)=20页。

方程法:

设这本书共有X页,则第一天为25%X,第二天为20%X。

方程列为:

25%X+20%X=20

算术法:

由“两天共看了20页”可以知道20页是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和,要求单位1只要用20页除以20页的对于分率。

(25%+20%)

3、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还剩2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一本书)—(第一天)—(第二天)=20页

解设这本书一共有X页,则第一天为25%X,第二天为20%X。

列方程为:

X—25%X—20%X=20

(1-25%-20%)

4、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10页,还剩2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设这本书一共有X页,则第一天为25%X,第二天为(25%X+10)页。

X—25%X—(25%X+10)=20

百分数应用题(四)

利息的计算

1.本金: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2.利息: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本金×

利率×

时间

3.2008年10月9日以前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

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2008年10月9日以后免收利息税。

所以如无特殊说明,就不在计算利息税。

4.利率: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5.银行存款税后利息的计算公式:

税后利息=利息×

(1-20%)

6.国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

7.本息:

本金与利息的总和叫做本息。

8.应纳税额:

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

9.税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10.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各种收入×

税率

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按4.14%计算,到期时,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

要求“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应该用本金的2000元加上利息的。

解题步骤:

根据“利息=本金×

时间”算利息

利息:

2000×

4.14%×

5=414元

第二步:

本金+利息:

2000+414=2414元。

(如果利息按20%来上税)

算税后利息:

414×

(1—20%)=331.2元

2000+331.2=2331.2元。

第三章图形的变换

1、图形变换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平移:

要说明向什么方向(上、下、左、右)平移几个单位。

第二种旋转:

要说明绕哪个点,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多少度(90度、180度、270度)

第三种作对称图形:

要说明是关于哪条直线作哪个图形的对称图形。

2、比赛场次、握手次数的计算

首先要算出有多少个人(或多少支队伍)进行比赛。

有多少个人进行握手。

计算比赛场次、握手次数。

如果是5人,从1加到4,如果是6人,从1加到5,如果是8人,从1加到7,如果是100人,从1加到99.

3、计算起跑线。

第一道的弯道半径是36米,每个道的跑道宽度是1.2米

那么:

第二道的弯道半径=第一道的弯道半径+跑道宽度=36+1.2。

第三道的弯道半径=第一道的弯道半径+跑道宽度+跑道宽度=36+1.2+1.2

第四道的弯道半径=第一道的弯道半径+跑道宽度+跑道宽度+跑道宽度=36+1.2+1.2+1.2

第五道的弯道半径=第一道的弯道半径+跑道宽度+跑道宽度+跑道宽度+跑道宽度=36+1.2+1.2+1.2+1.2

不同的两个道的起跑点相差多少米的算法:

先算出要跑几圈。

计算出两个半圆性跑道所构成的圆的周长。

第三步:

有两个道的圆周长相减,就得出了在两个道种跑一圈的起点相差多少米。

第四步:

用这个相差数×

要跑的圈数。

第四章比的认识

(一)比的基本概念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和整数表示。

3.比的后项不能为0。

4.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6.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求比值

求比值:

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例如:

36分:

1小时=0.68立方分米:

2立方分米=4

(三)化简比

化简比:

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求出分数的比值后,在把分数比值改成比。

12:

16=3:

4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

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

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

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第一步求每份:

60÷

(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

男生:

5=25人女生:

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

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

7,求女生有多少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25÷

5=5人

第二步求女生:

女生:

全班:

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

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

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男生比女生多20人”就是两个量的差。

(7-5)=10人

第二步求男生、女生、全班总人数:

女生:

10×

5=50人,

7=70人,全班:

50+70=120人

4、要求量=已知量×

5、比在几何里的运用: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长和宽的比是a:

b。

求长和宽、面积。

长=周长÷

宽=周长÷

 面积=长×

(2)已知已知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的比是a:

b:

c。

求长、宽、高、体积

4×

 

高=周长÷

  体积=长×

宽×

(3)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比是a:

c,求三个内角的度数。

三个角分别为:

180×

   180×

(4)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比是a:

c,求三条边的长度。

三条边分别为:

周长×

   周长×

第五章圆柱和圆锥

一、 

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

点的运动形成线;

线的运动形成面;

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 

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用字母表示为:

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ð

d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2ð

r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表=S侧+2S底

或S表=ð

dh+ð

/2

或S表=2ð

rh+2ð

r2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 

圆柱的体积

1. 

圆柱的体积:

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3. 

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 

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

V=Sh。

(2) 

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ð

r2h;

(3) 

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d/2)2h;

(4)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C/2ð

)2h;

4.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

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 

圆锥的体积

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1/3×

底面积×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V=1/3Sh

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

可以直接运用“v=1/3Sh”这一公式。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

可以运用1/3πr²

h

(3)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

可以运用1/3π(d/2)²

(4)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

可以运用1/3π(c/2π)²

第六章正比例和反比例

变化的量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正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y/x=k(一定)。

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例如:

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画一画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反比例

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y=k(一定)。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判断,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

最后作出结论。

A、B、C三种量的关系是:

B=C

(1)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正)比例;

(2)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正)比例;

(3)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正)比例.

五、观察与探究

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

六、图形的放缩

一幅图放大或缩小,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

七、比例尺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比例尺

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6厘米,乙丙两地距离8厘米;

已知甲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乙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 

160)千米;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

2000000)。

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还可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一种微型零件的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40:

1)。

比例尺的应用:

(1)、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